回覆列表
  • 1 # 鳳凰西遊

    曹魏陣營

    一、文臣:1.荀彧;2.郭嘉。

    荀彧出場於演義第十回,當時曹操在兗州招賢納士,荀彧(離開袁紹)前來投奔。曹操與荀彧初次深入交談後,就驚歎連連,讚譽荀彧為“此吾之子房也!”荀彧自投奔曹營以後,一直到曹操進位魏王前,二十餘年的時間,荀彧一直是曹操的首席謀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毫不誇張地講,沒有荀彧,就沒有曹操後來的一世基業。

    我們看一下荀彧的主要功績:

    1.為曹操舉薦了多位重要謀臣。

    荀彧投奔時,帶來了侄子荀攸。曹操諮詢,“誰能代卿為我謀者?”荀彧則向曹操舉薦了程昱、郭嘉,這些人又互相引薦,為曹操吸收了陳群、劉曄、滿寵等高階人才。

    2.為曹操力保三城。

    曹操東征徐州期間,呂布、陳宮襲擊兗州,佔據濮陽。曹操聞之大驚失色,火速撤軍。荀彧與程昱力保鄄城、範縣、東阿,“設計死守得全,其餘俱破”。曹操感嘆道,“非卿力保,吾無家可歸矣!”

    3.為曹操規劃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的宏偉藍圖。

    曹操聽說劉備坐領徐州,大怒,準備“先殺劉備,後戮謙屍,以雪先君之怨”,但是荀彧當即否決,建議道“昔高祖保關中,光武據河內,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故雖有困,終濟大業。”如果您攻打徐州,帶兵少則不夠用,帶兵多則呂布必然乘虛而入,一旦兗州再次失守,您又急切打不下徐州,到時候還能去哪裡呢?曹操恍然大悟,於是依從荀彧之戰略,“東略陳地,破黃巾餘黨以養三軍,復而剿除呂布”

    正是荀彧力保三城,又提出了深根固本的高階策略,才讓曹操在前期諸閥混戰期間得以立足。

    4.為曹操提出了世紀大戰略,即挾天子以令諸侯。

    此乃王牌中的王牌,為曹操一舉奠定了天時之利器。當時漢獻帝在楊奉、董承的護衛下東歸洛陽,在是否奉迎天子的問題上,曹操猶豫難決,曹營內部也爭執不定。荀彧說,“昔晉文公納周襄王,而諸侯服從;漢高祖為義帝發喪,而天下歸心”。

    曹操反問,不會是個燙手山芋吧?荀彧說,“奉天子以從眾望,不世之略也。若不早圖,人將先我而為之矣。”於是曹操下定了決心,奉迎天子,移駕幸許都。反觀袁紹,在沮授強烈建議奉迎天子時,猶豫不決,以致於錯失千載難逢的良機,被曹操搶先。

    5.向曹操獻出了“二虎競食”和“驅虎吞狼”之計。

    6.力勸曹操除掉劉備(當時棲身曹營),可惜未被曹操採用。

    7.力勸曹操率先剿滅呂布,再圖河北。

    8.為曹操堅定了力戰袁紹的決心。

    當時袁紹命顏良、文丑起兵三十萬,望黎陽進發。曹操陣營內,大部分人都很恐慌,認為難以抵抗,必須議和。荀彧當即給曹操吃了一顆定心丸,說“袁紹無用之人,何必議和?”然後分析了袁紹陣營內的田豐、許攸、審配、逄紀等各人的缺陷,“此數人者,勢不相容,必生內變”;在說到武將時,荀彧說“顏良、文丑,匹夫之勇,一戰可擒。其餘碌碌等輩,縱有百萬,何足道哉!”此外,荀彧還提出了著名的“四勝四負論”,即曹操在度、謀、武、德四個方面,均要遠遠勝於袁紹。曹操聞聽此言,立即堅定了信心,並說“皆不出荀文若之料。”事實證明,荀彧的眼光真是獨到、毒辣,所言皆一語中的!

    9.力勸曹操猛追窮寇,在倉亭大破袁紹,將其主力掃滅殆盡。

    10.建議曹操南征劉表,“今北方已定,南土知困矣。”曹操南下,劉琮投降。

    11.為曹操維穩大後方。

    但凡曹操出征,荀彧幾乎都沒有隨軍參謀,諸如剿呂布、滅袁氏、徵劉表、戰赤壁等,荀彧都是鎮守大後方。正是荀彧在後方坐鎮,曹操才得以安心征戰,即便數次慘敗,但大後方從來從未出過任何差池。這就是荀彧的功勞,而且是隱形的大功,如果您讀演義細緻入微,絕對會注意到這些細節(當然,歷史中正是如此)。曹操可以沒有荀攸、沒有程昱、沒有賈詡,但絕對不能缺失荀彧。

    荀彧之死,令人惋惜,此處不再多講。

    郭嘉,在被荀彧舉薦後出場。曹操與郭嘉深入接觸後,讚譽他為“此孤之奇佐也!”

    郭嘉在演義中的主要功績為:

    1.力勸曹操先滅呂布。“徐州呂布,實心腹大患。今紹北征公孫瓚,我當乘其遠出,先取呂布,乃為上計;否則我方攻紹,布必乘虛來犯許都,為害不淺也”。

    2.為曹操獻出了“決沂、泗之水以淹下邳”的妙招,一舉將呂布生擒。

    3.為曹操算準了孫策會死於小人之手。

    當時曹操準備徵北,擔心江東孫策會乘機襲取許都,郭嘉卻說,“策輕而無備,性急少謀,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於小人之手。”郭嘉的預測,竟如玄幻般的精準。

    4.為堅定曹操抗袁的決心,提出了光芒耀眼的“十勝十敗”論。

    5.遺計定遼東,讓曹操扔下輜重,輕兵北進,促成了張遼陣斬蹋頓。

    郭嘉堪稱真正的算無遺策,可惜在曹操平定北方後凱旋期間,郭嘉早已病死。郭嘉之才華,不在荀彧之下,但因為早夭,未能全部施展。赤壁之戰後,曹操當著程昱、荀攸之面,痛哭郭嘉,“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然後說,如果郭奉孝在此,絕對不會讓我有如此慘重之敗。程昱、荀攸等人,默然自慚。

    正所謂英雄所見略同,其實郭嘉的很多計謀戰略,都與荀彧不謀而合。郭嘉說,我有一計可破下邳,勝過二十萬雄兵,荀彧馬上就說“莫非決沂、泗之水乎?”郭嘉提出十勝十敗,荀彧就說“正與愚見相合,紹兵雖眾,何足懼耶!”總之,荀彧的功勞,是要大於郭嘉的。

    二、武將:曹洪,典韋,許褚,張遼,徐晃

    曹洪,兩次捨命救主,一次在滎陽之戰,曹洪將戰馬讓於曹操,並說“天下可無洪,不可無公”;另一次就是潼關戰馬超,撿了一條命的曹操說,“吾若殺了曹洪(失守潼關),今日必死於馬超之手也!”

    典韋,濮陽之戰,火光中殺退呂布四健將,死命救出曹操;宛城之戰,以命換取曹操的突圍。曹操說,“吾折長子、愛侄,俱無深痛;獨號泣典韋也!”此後,曹操又專門率文武到典韋墳冢前跪拜祭祀。

    許褚,在潼關渭水之戰中,先是捨命救護曹操過河,又把意欲突襲刺殺曹操的馬超嚇退。

    沒有曹操就沒有曹魏的一切,曹洪、典韋、許褚,可以說是居功至偉。

    張遼,鎮守合淝,大破孫權,讓曹操高枕無憂;曹仁,在南郡與周瑜斡旋,在樊城又與關羽死磕;徐晃,馳援樊城,狙擊關羽,讓曹操遷都的擔憂煙消雲散。

    曹操麾下名將太多了,其他武將,都能各司其職、各立戰功,但僅從演義情節來論,其他武將(比如常敗將軍夏侯惇、送頭將軍夏侯淵等)的功勞,不如上述幾位。

    小結:曹魏最大的功臣,非荀彧莫屬!此外,郭嘉也算是天功。武將中,典韋、曹洪、許褚、張遼、徐晃、曹仁等,各有大功。

    蜀漢陣營

    一、文臣:1.諸葛亮;2.龐統;3.法正

    蜀漢集團是演義主視角,相信各位都很熟悉,因此咱們長話短說。

    諸葛亮在演義中開掛,無需多過解釋,說他是劉備的開國第一功臣,絲毫都不為過,此處不再詳細論述了。

    諸葛亮雖然提出了“隆中對”,但真正實施這個戰略的,還是要靠龐統、法正的計謀。

    龐統一手策劃了進攻西川,並且擺下鴻門宴要殺劉璋(但被劉備中途打斷)。此後,龐統為劉備獻出“上中下”三條計策,劉備取中間之計,很快攻城略地,一舉包圍了雒城。可惜天妒英才,龐統在落鳳坡被亂箭射死。

    法正力勸劉備入主西川,並答應做內應,堅定了劉備的決心。定軍山,正是法正的計謀,黃忠才得以立下蓋世奇功。

    另外補充一個人,張松,雖然是賣主求榮的小人,但他也算是劉備的大功臣之一,畢竟沒有他獻出西川地圖的話,諸葛亮的隆中對還不知道要等多少年,甚至永遠都是空談。

    二、武將:張飛,趙雲,黃忠

    沒有張飛在當陽橋的三聲吼,曹操的十大猛將、數十萬鐵騎,早就將攜民渡江的劉備一舉殲滅了。義釋嚴顏、三敗張郃,都是張飛的大功。張飛丟徐州,是其失職之一;不過以當時的局勢(曹操、呂布、袁術多方覬覦)而論,劉備根本沒能力保全徐州,遲早要丟。

    沒有趙雲的血戰長坂坡,沒有趙雲的截江奪鬥,劉備就要陷入“以子為質”的尷尬境地,後果不堪設想。趙雲力勸劉備不要伐吳,可惜未被採納。

    黃忠,定軍山力斬夏侯淵,奠定了漢中之戰的全面勝利,為劉備進位漢中王鋪平了道路。

    愚認為,以演義角度來看,此三人,張飛、趙雲、黃忠,是蜀漢武將中的最大功臣。反觀關羽,深入思考之下你會發現,他除了戰長沙之外,簡直沒什麼拿出手的功勞,反而還有丟荊州這種顛覆蜀漢格局的慘痛之失。

    小結:蜀漢陣營中,最大的功臣,當屬諸葛亮,而龐統、法正的功勞,在一定程度上,可與諸葛亮相提並論。武將中,張飛、趙雲、黃忠的功勞最大。

    孫吳陣營

    一、謀略:周瑜

    思之再三,還是將周瑜定義為文臣吧,畢竟他的謀略高於一切武將。當然,他官拜大都督,您說他是武將,我也贊成。

    我們看一下週瑜的功勞:

    1.向孫策舉薦了張昭等文臣。

    張昭在赤壁之戰前,作為託孤重臣,帶頭提出投降論,是其短處,但瑕不掩瑜。張昭輔佐東吳兩代,秉持“穩定豪強”的政策,對穩定江東的政治局面起到了功不可沒的作用。

    2.向魯肅借米,幫助孫策在江東白手起家。

    3.是孫策平定江東時期的智囊,尤其是向孫策獻計,活捉太史慈。

    4.託孤重臣,外事不決問周瑜。

    5.向孫權舉薦魯肅。

    當張昭等人力勸孫權投降時,孫權猶豫不決,向魯肅諮詢。魯肅說,那些人投降後,照樣高官厚祿衣食無憂,您投降的話,馬不過一匹,車不過一乘,給您塊巴掌大的封地就把您打發了。孫權頓悟,於是決定聯合劉備。

    6.強烈主戰,在孫權還是猶豫不定時,連夜給孫權剖析了時局和作戰策略,孫權立即信心大增,一劍砍斷桌角,決計破曹,並撫摸著周瑜的後背,親切地說,“公瑾此言,足釋吾疑。子布無謀,深失孤望。”

    7.赤壁之戰,騙蔣幹盜書,間接除掉了蔡瑁(曹軍水師都督)。

    8.苦肉計,騙過詐降的蔡中蔡和。

    9.三江口周瑜縱火,徹底瓦解曹操的作戰意圖。

    陸遜,夷陵敗蜀,石亭御魏,也是蓋世奇功。但愚認為,沒有周瑜的居功至偉在前,根本輪不到陸遜登上將臺。

    魯肅、呂蒙,都相形見絀,不再多說。

    二、武將:周泰

    與典韋、許褚等人的角色類似,沒有周泰,就沒有孫權。宣城護主,周泰身中十二槍;合淝會戰,周泰救出被圍的孫權,再次身中十數槍,以至於膚如刻畫。孫權賜周泰青羅傘蓋,以表彰其擎天之功。

    東吳的武將,在演藝中被嚴重邊緣化。羅貫中之所以這樣設定,是不無道理的。正所謂“南人駕船,北人乘馬”,而東吳憑藉長江天塹,很少遭遇陸地上的大規模軍事攻擊。東吳的武將,善於水戰(比如甘寧等),而在騎術方面,相比於曹魏、蜀漢陣營,則要遜色很多。東吳第一大將太史慈,也只能打平張遼,就是最好的例證。

    因此,東吳的武將,很少有出色的戰績,更缺乏轟動而又驚豔的戰功。

    小結:東吳第一功臣,非周瑜莫屬。周泰二次救主,也算是居功至偉!

  • 2 # 槍挑花面

    魏國第一功臣:荀彧

    在《三國演義》中,荀彧初登場於第十回“勤王室馬騰舉義 報父仇曹操興師”一回中。當時曹操剛剿滅青州黃巾,招降兵三十餘萬,男女百萬口。威名漸重的曹操彼時在兗州招納賢士。

    荀彧之前從事於袁紹,後荀彧認為袁紹非英雄也,故前往投靠曹操;曹操與荀彧初次交談,便為荀彧的才學所敬佩,高興地表示荀彧就是他曹操的張良。

    第十一回中,曹操為了報父仇興兵討伐徐州陶謙,荀彧與程昱留守根據地兗州,此時呂布在張邈與陳宮的幫助下偷襲兗州,只有鄄城、東阿、範縣三處在荀彧與程昱的設計死守得以安全,其餘城池都被呂布佔領。此役後,荀彧獻策吸納汝南一帶的黃巾勢力,令曹操得以恢復勢力。

    第十四回中,荀彧勸曹操乘獻帝出走的時候勤王迎帝,奉天子以令天下。此舉使漢室得以儲存。曹操迎天子於許昌,封荀彧為侍中,尚書令。此時劉備與呂布同會於徐州,荀彧對此向曹操獻“二虎競食之計”挑撥劉備與呂布,令二人心懷詭譎,無法同心合作。

    “二虎竟食”使劉備與呂布嫌隙漸生,荀彧又出“驅虎吞狼”之計,以天子之詔令劉備討伐袁術,使呂布乘隙偷襲徐州。

    隨後曹操每次征戰必留荀彧留守後方。

    荀彧不僅深謀遠慮,精於內政,還善於識人,為曹操分析敵人性格,指出其弱點。即便是占卜之術也頗有涉獵;在二十四回中,曹操討伐劉備於小沛時,時遇狂風將軍中一面牙旗吹斷。荀彧在得知風從東南方向而來,所斷之旗乃青紅二色,便得於算出劉備會來劫寨。

    果然,是夜劉備領兵前來偷營,在早做準備的曹操打得落荒而逃,連小沛也不要了。

    官渡之戰時,曹操守官渡守了一個月,軍力漸乏,糧草不繼。曹操心生撤退之心,欲棄官渡退回許昌。荀彧得知,以書信鼓勵曹操。

    書信大意:袁紹聚集大軍在官渡欲與曹操一決勝負,曹操雖然兵力弱於袁紹,此時若不能擋住袁紹大軍,則必然為袁紹所敗。袁紹雖然人馬眾多,但是袁紹不會用;反觀曹操英明神武,善於用兵;如今的形勢就猶如楚漢相爭,劉邦在滎陽、成皋抵擋項羽的情形一樣;如今敵人底細已經明朗,曹操只需要扼守險地阻止袁紹不能進,等待時機,必將有機會擊敗袁紹。

    曹操在得到荀彧的鼓勵後,就像打了雞血一樣死守官渡。最後果然如荀彧所說,袁紹軍中發生變故,袁紹的謀士許攸投靠曹操,供出袁紹屯糧基地。使得曹操贏得官渡之勝。

    荀彧為何說是曹魏第一功臣

    荀彧在戰略方面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得到曹操的讚賞,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

    戰術方面在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使曹操尚存根基之地,得於捲土重來。後以“二虎竟食”與“驅虎吞狼”之計離間劉備與呂布。

    之後屢出奇謀扼袁紹於官渡,險出宛、葉二縣而暗中抄小路輕裝行進,出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奇計。

    人才方面為曹操舉薦了程昱、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而郭嘉又舉薦了劉曄,劉曄又向曹操舉薦了滿寵、呂虔二人;二人又舉薦了毛玠。滿寵還為曹操招攬了五子良將中的徐晃。

    後期荀彧作為內政大臣,為曹操鎮守大後方鞏固民心,同時籌備糧食以作軍用。

    荀彧在朝政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處理軍國事務,無論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多有建樹,被評為曹魏第一功臣,受之無愧。

    可惜,明公已經不再是昔日的明公了,曹孟德有負荀令君。

    蜀國第一功臣:諸葛亮

    一、三顧茅廬,三足鼎立

    孔明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這是劉備三顧茅廬第一次見到諸葛亮的情景。

    諸葛亮於隆重為劉備定下三分天下之策。指出曹操佔據天時,孫權佔據地利,劉備占人和;此時劉備應先取荊州,後取西川建立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後與孫權共同北伐中原。

    劉備興奮得表示:“我遇先生,猶如魚得水!”

    博望坡軍師初用計,一把火燒得夏侯淳十萬大軍狼狽而逃;諸葛亮火燒新野,曹仁、曹洪十萬大軍止於此。

    面對曹軍來勢洶洶,諸葛亮向劉備提議連吳抗曹,隨後孤身一人前往東吳,舌戰群儒口若懸河駁倒吳中眾多才俊。智激周瑜,巧妙說服孫權,使孫吳兩方訂立聯盟關係。

    赤壁之戰後,屢次識破周瑜計謀,三氣周公瑾,使周瑜臨終發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嘆。

    劉備伐西川過程中,謀士龐統死於落鳳坡;諸葛亮接替龐統完成伐蜀之任。諸葛亮助劉備取得西川后,又獻計取漢中,使劉備進位漢中王。諸葛亮被封為軍師,總理軍國重事。

    二、力挽狂瀾

    劉備建立蜀漢後,為了給關羽報仇,不聽諸葛亮勸言,堅持發動伐吳之戰,致使夷陵之敗,最後病死白帝城。

    諸葛亮臨危受命,輔佐幼主,毫無私心。彼時蜀國正值風雨飄搖之際,羌人柯比能,上庸孟達,陽平關曹真,南蠻孟獲,各率十萬大軍前來進犯取川;旁邊還有東吳在一旁虎視眈眈。

    諸葛亮對此胸有成竹,調兵譴將,制定了退敵之策。只見南蠻孟獲被魏延用疑兵計殺退;曹真被趙子龍扼住各處險道,止步於斜谷道,最後撤兵歸去;羌人兵出西平關,見了神威大將軍馬超,話也不多說,不戰自退;至於上庸孟達,見各路大軍無法取勝,半路稱病而回。最後諸葛亮派鄧芝為使與東吳重歸於好。

    建興三年,南中各路豪強起兵叛亂,諸葛亮為了穩定後方,親率大軍前往征伐,更制定了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的策略,七擒七縱孟獲,使孟獲心悅誠服,永不再叛。之後採取以夷制夷的方略,使西南少數民族歸心。

    南征而回,聞曹丕新喪;諸葛亮開始啟動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北伐之路,寫出了聞名後世的“出師表”。

    諸葛亮前後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然而多以糧食補給不足而無功,最終積勞成疾病死於五丈原。死後還演出了一會“死諸葛走生仲達”。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用他的後半生履行了對劉備知遇之恩的承諾。

    諸葛亮無論軍事、外交才能、政治、人品都是傑出的。

    1、作為一個傑出的軍事家,諸葛亮為劉備制定了三分天下的戰略,先取荊州,後取西川;聯吳抗曹,靜待時機,以伐中原,恢復漢室。

    軍事方面,首戰便以兩把火燒退了曹操二十萬大軍。取南郡,伐荊南四郡,穩荊州;擒張任定西川,討漢中,徵西南,六伐中原。

    2、外交方面,諸葛亮舌戰群儒,以言激周瑜使孫劉兩家齊力合作對抗曹操;夷陵之戰後,不計前嫌與孫吳重歸於好。

    3、比起軍事,諸葛亮的政治才能也是同樣出彩。諸葛亮輔佐劉備建立蜀國,打擊豪強,嚴刑峻法,安撫百姓,任人唯賢,提拔人才,約束官員,開拓農田,興修水利,發展經濟,改善與少數民族關係等方面做出貢獻。

    4、除此之外,諸葛亮對天文地理,占卜星相,兵器機械,農工水利等都相當精通。比如:設七星壇招東風,草船借箭,八卦陣,發明饅頭,木馬流牛,諸葛弩,開發木獸,孔明燈,最後還設七星燈續命。可以說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簡直就是智慧的化身。

    吳國第一功臣:孫策

    孫策,字伯符,孫權的兄長。孫堅死後,孫策領其父部下千餘人,渡江蕩平江東群雄,佔據江東六郡被封為吳侯。人稱江東小霸王,孫吳政權奠基者。

    公元191年,孫堅因為攻打荊州劉表,身中埋伏而亡;十七歲的孫策帶著家人跟父親的屍首前往吳郡曲阿投靠舅舅吳景,並將其父孫堅埋葬在曲阿。

    初露鋒芒

    孫策率領孫堅舊部將領投靠壽春袁術。袁術見了孫策後,非常喜愛,看見別人的兒子這麼優秀,袁術常嘆息說:“如果能讓我生兒子像孫策一樣,我就算死了也沒有怨恨了。”

    之後孫策為袁術討滅涇縣大帥祖郎,廬江太守陸康。

    橫掃江東

    孫策見袁術為人無禮,不是成大事的人。故以傳國玉璽向袁術借兵,袁術當即給了孫策三千士兵,五百馬,並表其為折衝校尉,殄寇將軍。

    蛟龍入海,二十歲的孫策帶領朱治、呂範、程普、黃蓋、韓當、等將領從歷陽渡江,期間路遇刎頸之交周瑜來投,又得江東“二張”。

    孫策與劉繇首戰,便大敗駐紮在牛渚的張英,收穫大批糧食和軍器,並招降了士卒四千餘人。隨後又在神亭嶺南再次大敗劉繇,同時派周瑜領兵偷襲曲阿。

    劉繇大敗後,會合筰融領兵去取牛渚,孫策自提大軍返回援救牛渚。二軍相遇,劉繇部下於糜挺槍迎向孫策,戰不了三回合,被孫策生擒,拔馬回陣;劉繇將樊能見此,亦挺槍來偷襲,孫策手下見狀,大聲告知孫策。孫策回頭,忽見樊能來襲,孫策大喊一聲,聲如巨雷。樊能驚駭,被嚇得跌下馬,摔破頭而死。

    孫策回到營中,將於糜丟在地上,未料於糜已經被挾死。瞬間挾死一將嚇死一將,“小霸王”之名因此而來。

    劉繇遭到慘敗,投奔劉表去了。彼時孫策擁兵數萬,兵勢大勝,入駐曲阿。

    滅劉繇後,孫策領兵直取吳郡嚴白虎,會稽王朗;襲取廬江敗劉勳,降豫章太守華歆;至此江東六郡歸孫策所有。

    公元198年,曹操見孫策強盛,感嘆道:“獅兒難與爭鋒也!”遂上表奏準任命孫策為討逆將軍,封吳候。

    彼時吳郡太守許貢暗中上書給曹操。其略曰:孫策驍勇,與項羽相似。朝廷宜外示榮寵,召還京師;不可使居外鎮,以為後患。

    這封信被孫策截獲,許貢被殺。

    公元200年,孫策外出狩獵,被許貢三名門客偷襲,面頰中箭,身中數槍。孫策自知不久於人世,召張昭等諸人,及弟孫權,至臥榻前,囑咐道:“天下方亂,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大有可為。子布等幸善相吾弟。”

    隨後取印綬與孫權道:“若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使各盡力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創業之艱難,善自圖之!”

    而後與其母,諸弟,妻子大喬等親人一一囑別,言訖,瞑目而逝。

    孫策容貌俊美,且性格開朗、直率、大度,善於聽取部屬的意見,知人善任,善於籠絡人才,敢於起用賢良。

    從義釋太史慈那件事,更是顯示了他知人善任的雄才大略。太史慈本是劉繇手下的一員部將,武功高強、身懷絕技,但一直得不到劉繇的賞識和重用,後孫策和周瑜用計活捉了太史慈, 太史慈見孫策禮賢下士,有英雄氣概,就歸順了孫策。

    但隨即太史慈說他願意回去召集劉繇的散兵遊勇,來擴充孫策的陣營,不知孫策能否相信他、放他回去。孫策部下諸將都捏一把汗,認為這是太史慈的脫身之計,但孫策力排眾議說:“子義(太史慈)乃信義之士,必不揹我。”後來,太史慈果然按約定的時間準時到來,並帶回了一千多士兵。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就是孫策的用人之道。

    孫策繼承父業,稱霸江東,在他的治理下,東吳兵強馬壯,勢力蒸蒸日上,為孫吳政權奠定了基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期待電影《蜘蛛俠:平行宇宙》上映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