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指動濟南

    崇禎殺袁崇煥的導火索,無疑是皇太極所施的反間計。但事情並非如此簡單,後人研究這段歷史,多依據《明史》、《明季北略》的相關章節。可知袁崇煥被殺是多重因素的疊加。

    1、第一重因素:平臺召見

    崇禎即位誅殺魏忠賢后,袁崇煥先被提為右都御史,不久後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管薊遼兩地軍隊,兼領登萊津三地的軍務。如此重用,崇禎對袁崇煥的信任可以復加。在袁崇煥走馬上任前,崇禎在平臺召見了他。

    居然拿如此大事當兒戲,哄皇帝高興!許譽卿說:“你怎麼能隨便說呢?以後按期要求你平遼,你怎麼辦?”此時,袁崇煥茫然無語。

    2、第二重因素:擅殺毛文龍

    毛文龍赤手空拳打來皮島,從最初的97名部下發展到擁有萬餘人馬,其“聯絡北韓,招攜遼庶,時以遊兵出沒海外,牽制清兵,使不得深入山海”。

    皮島的作用是什麼?對此毛文龍很明白:清兵進關,陸走鎮靜堡,守住廣寧就行。水路走三岔河,我在皮島可以截擊。如此一來,廣寧很安全,山海關也沒有危險。

    袁崇煥是正二品,卻以“十二該殺”擅殺正一品毛文龍。為此他上書崇禎:“毛文龍是大將,不能擅殺,請皇上治罪於我”。崇禎正期待袁崇煥5年平遼,哪能治罪?只好嚥下這個苦果。

    3、第三重因素:清兵殺向京城

    毛文龍死後3個月,清兵10萬餘人就殺向北京城。史載,大清兵進龍井關、大安口。袁崇煥督領祖大壽、何可剛防衛。“於11月10日抵薊州,經撫寧、永平、遷安、豐潤、玉田等城市,都留下隊伍防守”。

    在這麼多的城市留下軍隊,袁崇煥此舉是想攔截皇太極。崇禎也是這麼想的,就下詔讚揚他,撥款犒賞將士,讓袁崇煥統帥所有的援軍。但是此後遵化、三屯營被攻下,巡撫王元雅、總兵朱國彥自殺,清兵則越過薊州直奔北京。

    計劃在薊州攔截皇太極的軍隊白等一場,袁崇煥只好領兵防衛京城,在廣渠門外安營。聲稱“5年復遼”的袁崇禎沒把清兵擋住,反而使北京陷入危險,這個反差有些大。

    4、第四重因素:要求率軍入京

    崇禎依然選擇再次信任!崇禎召見袁崇煥,慰勞一番,詢問守北京城的策略,賜給袁崇煥御用食品、貂裘。直到此時,崇禎還是無比信任袁崇煥。但是袁崇煥此時提出一個零智商的要求。

    史載,袁崇煥以兵馬疲憊為由,要求率兵進入北京城內休整。崇禎不能同意,袁崇煥只好出城與清兵大戰。在外敵臨城時,全副武裝的兵馬要求進城,難道想逼宮造反?

    顯然,崇禎也是這樣想的!清兵殺到,北京城怨言四起,“擁兵縱敵”之說流行。大臣則認為,袁崇煥想引敵逼崇禎簽訂城下之盟。加之皇太極的離間計,崇禎又召見袁崇煥,當場綁了下到獄裡。

    5、袁崇煥之死難解的歷史謎團

    後人多采信清朝所修《明史》,認為上述四重因素加上反間計,促使崇禎殺了袁崇煥。但《明季北略》有另一種說法,被很多研究者認為更接受於歷史真相:

    毛文龍被殺,是袁崇煥早有圖謀?是受皇太極蠱惑……袁崇煥因擔心駕馭不了毛文龍,就與大學士錢龍錫商議,想出處死毛文龍的辦法,隨後袁崇煥被賜尚方寶劍。

    此時明朝降將李永芳獻策皇太極:如果出兵關內,毛文龍會從背後襲擊,可以寫信給袁崇煥,讓他殺毛文龍,假裝同意歸還遼地。皇太極依計從事。袁崇煥果真同意,秘密回信。袁崇煥是如何算計的呢?原來他認為殺掉毛文龍,遼地可得,這個交換很合適。

    有什麼理由殺毛文龍?袁崇煥的辦法是:奏請崇禎減少皮島糧餉,引發兵變,藉機殺掉毛文龍。於是皮島8萬人的糧餉,降至2.8萬人。此舉當時就引發爭議:未有如毛師開鎮9年,護持兩國,復城獻俘者。而廟堂諸臣,反生異議,裁減軍餉,軍餉一減,則將士灰心矣。

    翻譯一下:大明守遼,從來沒有人如毛文龍這樣,守皮島9年,護衛大明和北韓兩國,收復城池,抓了很多清兵。現在朝廷的很多大臣,反而對毛文龍有不同看法,要求減少皮島軍餉,真要這樣,會讓皮島將士灰心啊。

    《明季北略》認為:“崇煥捏十二罪,矯制殺文龍,與秦檜以十二金牌矯詔殺武穆,古今一轍。”這個評價與《明史》截然不同:袁崇煥捏造十二罪擅殺毛文龍,此舉和秦檜以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飛並殺掉,性質是一樣的。

    所以很多人認為,袁崇煥之死的最大原因就是擅殺毛文龍,如果認為反間計是主因,那太小看崇禎的智商了。當然,《明季北略》的說法有多少可信度,也是存疑的。

  • 2 # 覃仕勇說史

    答:反間計?不存在的。

    崇禎殺袁崇煥,是因為袁崇煥出任督師以來,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裡,昏招迭出,連犯十大滔天之罪,罪無可恕,不得不殺。

    實際上,查相關史料,所謂的皇太極的反間計,疑點重重,可能純屬清朝史官憑空捏造,事實上並沒存在過。

    退一萬步說,就算皇太極真的煞費苦心使用了所謂的反間計,但崇禎殺袁崇煥和他的反間計並無半毛錢關係。袁崇煥的十大罪證,歷歷在目,辯無可辯。

    一句話,袁崇煥的死,和皇太極有無實施反間計,並沒有什麼聯絡。

    絕不能因為崇禎殺了袁崇煥,就認定是皇太極神機妙算,運籌帷幄,有殺人於千里之外的技能。

    這種情形,就好比我怨恨某人,詛咒他說,明天上班活該你被老闆批。其實,此人一向工作懶散,被老闆批是常有的事,明天他果然又被老闆批了,但你不能因為這個就說我法力無邊,既可以讓人榮、也可以讓人衰,那我可擔當不起。

    下面,我們來具體看看皇太極的“反間計”是怎麼出籠的。

    最早記載此事的,是《滿文老檔》,其記載得非常簡潔:“二十九日,遣楊太監往見崇禎帝。楊太監以高鴻中、鮑承先之言,詳告明崇禎帝。遂執袁都堂,磔之。”

    這段記載,一看就有問題。

    第一,皇太極兵圍北京城是崇禎二年十二月的事,如果其實施反間計,就應該發生在這段時間,那麼其所記載的“二十九日”,就是該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了。但是,崇禎“磔”袁崇煥,卻是在崇禎三年八月,二者間時間跨度有八個月。那麼,這句話就不是實時記錄,寫這句話,必須是在崇禎三年八月之後,即其真實性並不可靠。

    第二,皇太極若真是在八個月前實施過反間計,但時間跨度如此漫長,他是根據什麼得出袁崇煥就是死於他的計,而不是別的其他原因呢?換句話說,按照皇太極們的邏輯,是不是可以這樣說:只要他實施過反間計,袁崇煥不死就算了,袁崇煥只要死了,不管是死在八個月之後,還是一年之後,抑或十年之後,甚至二十年、三十年之後,都是他計策收到的奇效?

    第三,彼時後金和明朝是敵對雙方,皇太極如何導演反間計,如何遣返楊太監,這些細節他當然可以清清楚楚;問題是,楊太監回去之後,有沒有見到崇禎,見到了崇禎,有沒有像復讀機一樣把“高鴻中、鮑承先之言”背給崇禎聽,後金方面是無從得見,也無從得知的,則“楊太監往見崇禎帝。楊太監以高鴻中、鮑承先之言,詳告明崇禎帝”的過程,只能是一廂情願的猜測。

    讓人覺得更加難以置信的是,《清太宗實錄》還把《滿文老檔》這條記載進行添枝加葉,著墨上色,繪聲繪色地記:“先是。獲明太監二人。令副將高鴻中、參將鮑承先、寧完我、巴克什違海監守之。至是還兵。高鴻中、鮑承先遵上所授密計。坐近二太監。故作耳語云;‘今日撤兵。乃上計也。頃見上單騎向敵。敵有二人來見上,語良久乃去。意袁巡撫有密約。此事可立就矣。’時楊太監者,佯臥竊聽,悉記其言。庚戌,縱楊太監歸。後聞楊太監將高鴻中、鮑承先之言詳奏明主。明主遂執袁崇煥入城,磔之。”

    這段敘述裡面,有一個巨大的漏洞——高鴻中、鮑承先、寧完我、巴克什違海這些人學周瑜戲耍蔣幹,所作的“耳語”聲音肯定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小了,楊太監就聽不清;大了,就不適合“耳語”的語境了,只能露餡、穿幫,自顯其偽;再有,作為後金高層、軍事要員,他們在“耳語”時,是說滿語呢,還是說漢語?說滿語,楊太監肯定是如聽天書、一竅不通;說漢語,可不自顯其偽?

    被袁崇煥私自處斬的東江總兵毛文龍,乃是使用“行間之計”的高手,曾誘殺了多名後金要員,其中一個名叫闊科的,被毛文龍押送入北京。當時,京師竟無一人聽得懂闊科所操滿語,最後,稀裡糊塗地將之處死了。

    種種跡象表明:皇太極施行的反間計,其實是不存在的。

    後人之所以相信有“皇太極施反間計”之說,一則清人所修《明史•袁崇煥傳》裡言之鑿鑿:“會我大清設間,謂崇煥密有成約,令所獲宦官知之,陰縱使去。其人奔告於帝,帝信之不疑。”二是《崇禎長編》有記:“提督大壩馬房太監楊春、王成德為大清兵所獲。”但,《崇禎長編》裡只說楊春、王成德有代為向崇禎送信,沒說告密。

    實際上,“馬房太監”,是一個等級很低很低的小宦官,根本就沒有資格覲見皇帝。再有,崇禎平生最引以為豪的事就是剷除了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其本人最恨閹人染指軍政大事,又豈會輕信兩個“馬房太監”的片言隻語而去殺邊疆大臣?!

    所以,“皇太極施反間計”之說,應該消停了。

  • 3 # 中國歷史探索者

    後金撤退後,明軍收復遵化等四城,孫承宗和祖大壽立下了功勞,崇禎非常高興。孫承宗和祖大壽於是趁機上疏為袁崇煥說情。崇禎見了,對袁崇煥的態度也發生了改變,覺得關寧軍還是能打仗的。而且經過調查滿桂被箭傷的事情至少應該不是袁崇煥故意的,就說:“袁崇煥鞠問明白,即著前去邊塞立功,另議攫用。”這就是要放袁崇煥一馬了。

    但是真正“鞠問明白”之後,崇禎的態度再次發生了改變。

    袁崇煥私自與皇太極互相遣使議和的事情被揭露了出來。袁崇煥上疏說殺毛文龍跟錢龍錫協商過,但錢龍錫給皇帝的解釋是,這不過是禮節性的閒聊,最後告別的時候提過一句擔心毛文龍不受節制。但調查顯示,在這種過程中,袁崇煥跟錢龍錫、兵部尚書王洽長期秘密通訊,反覆協商密謀,豈止是提過一句那麼簡單?

    崇禎皇帝憤怒了:邊將與敵國元首謀款議和,使者往來如梭,輔臣與邊將協商斬帥,信件傳遞不絕,他竟一無所知;殺毛文龍哪裡是什麼逼不得已,完全是精心謀劃!他下明旨禁止資糧於蒙古,袁崇煥竟然陰奉陽違。

    說什麼“五年平遼”,結果一年時間金兵就打到了北京城下;

    說什麼喀喇沁部“斷不敢誘奴入犯薊遼”,結果給後金帶路攻打喜峰口的就是喀喇沁部;

    說什麼“必不令越薊西一步”,結果後金未損一兵一卒就越過了薊州防線,以至京城被圍、生靈塗炭。

    這樣的罪行要是不殺,天下再無可殺之罪!

    崇禎三年八月十六日,經過長達八個多月的審問,在取得了袁崇煥等人的口供以及各種往來書信等相關證據的情況下,朝廷最終給袁崇煥定罪:

    “袁崇煥付託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

    上面的這些罪行,全都證據確鑿。至於叛國、射傷滿桂等缺乏證據的罪名,都沒有寫進去。至於《明史》裡面編造的太監告密之類的故事,更是全無影子。這是一個嚴謹的、經得起歷史考驗的結論。

    順便提一下,袁崇煥殺毛文龍,分東江鎮為四協,提拔參與處決並告發毛文龍有功的劉氏兄弟領兵分權,結果他們與東江鎮仇怨無法化解,最後劉興治屠殺東江鎮將領上百,準備投靠後金,東江鎮陷入兩年的內戰,平定以後被分拆,再也沒有恢復。東江鎮都是草根一族(關寧軍都是遼東將門門閥,例如吳三桂),到處被歧視,這些人最後因為吳橋兵變的那隻雞,徹底爆發了。

  • 4 # 熊雄32

    逃避責任是滿清韃子的責任。你看滿清韃子讓李鴻章簽了那麼多,不平等條約,沒有滿清韃子的同意他敢籤嗎?最後卻把責任推給李鴻章。(如果你是老闆,你會讓你手下的人這樣幹嗎)?我都不想說你們滿清韃子了。

  • 5 # 白耀亮

    在明粉們看來,只要是清朝的都是虛假的,都是為了抹黑無比正確的大明。只要是清朝的,都是邪惡的,因為大明是無比正義的。只要是清朝讚美的,都要打倒,因為非我族類 其心必異。好了這就是明粉三觀營養所在。

    你們該去看看陸抗與羊軲,該去看看金朝皇帝對岳飛的評價。當然你們陰暗的心裡可能接受不了。更可能的是明粉們只看那些事兒,這是他們的葵花寶典,自宮了也要去練的。

    乾隆為什麼要去為袁崇煥造個反間計的謠?一個自視甚高的皇帝為一個明末的敵方將領造謠與洗白,必然有很大的圖謀吧?如果想明粉們說的為了黑崇禎,那也要有後續的行動吧?最起碼也要發個為袁崇煥平反的詔書,這才能有點效果不是?

    可是後續什麼都沒有,就連尋找袁崇煥後代,也是大臣提出來按熊廷弼的慣例給了個小雜官,也不是專門為袁崇煥一個人做的。

    皇帝說話是很慎重的,隨時會被史官記錄在冊。如果皇帝在造謠,已經說明不是小事了,必然是全套的,要達到一個明確的目的。要不然對不起皇帝造謠這個行為。更何況是一個自封十全老人的皇帝,為一個一百多年前的敵方將領造謠,簡直是天方夜譚。

    其實乾隆只是為袁崇煥說了句公道話,下面就什麼都沒有了。後來這件事被無限放大,是因為明粉們需要崇禎是英明神武的,滿清陰險邪惡的,可憐的袁督師就成了他們之間的犧牲品。

  • 6 # 古海遊

    明末遺民張岱詳細記敘了崇禎中計的過程,類似於曾母投杼,可笑的是他自己一直沒有意識到。

    先了解一下“曾母投杼”的故事。從前,曾參(孔子的學生)住在魯國費地,費地有一個人與曾參同名同姓,他殺了一個人。有人跑來告訴曾母,說:“曾參殺了人!”曾母說:“我兒子不會殺人的。”說完,便只管織自己的布。過了一會,又有人跑來說:“曾參殺人了!”曾母還是照常織自己的布。過了又一會,又有人跑來說:“曾參殺人了!”曾母聽到“曾參殺人”的傳聞接連三次,便信以為真,曾母害怕了,扔掉織布機的梭子,翻牆逃跑了。

    知子莫若母,曾母對曾參是完全瞭解和信任的。然而一而再,再而三地聽到別人說曾參殺人。她也信以為真了。

    這說明一個道理:謊話多說幾遍,就能使人相信,謠言傳播開來,便會迷惑人心。而崇禎對袁崇煥並不熟悉,也就見過兩次面,其他都是奏疏公事。當後金從各種渠道散播謠言,崇禎又是猜忌多疑之人,所以很容易地就相信了袁崇煥真的是通敵了。於是,以議事為名召見,縛下詔獄。

    明末遺民張岱《石匱書後集》不知是計,將這些謠言當作袁崇煥的罪證寫進史書。以下試作評析:(北京城外)滿桂創重,伏馬上馳出陣;至城下,請入陛見,遂言『崇煥於女直主殂,差喇嘛僧往彼議和,殺毛文龍以為信物;今勾引入犯,以城下之盟,了五年滅寇之局。』(滿桂是大同總兵,他怎麼能知道這些資訊?當是前來勤王時行軍途中獲悉後金散播的謠言,然後不辨真假地上報) 上猶未信。 有二內官被擄,囚營中逃歸;言親見崇煥差官往來,語言甚密者;(這個是後金實施的反間計。兩個太監居然能從囚營中逃歸,竟然還能探聽到軍事機密逃歸。這不可疑嗎?) 又言城上了望,有見敵兵與我兵嬉笑偶語,往來遊戲者;(逆向思考一下,袁崇煥若真是漢奸,自然會行事隱秘,這樣明目張膽,唯恐眾人不知地通敵,明朝人居然相信,這智商也只能呵呵了) 又言滿桂戰不利,差人往崇煥營速其放炮,及放炮皆無錢糧者。上大怒(接二連三的謠言,使得崇禎最終相信了袁崇煥通敵。中計過程與曾母投杼的故事何其相似。),即遣中使二人召崇煥面議軍事。……以後將袁縛下詔獄,羅織罪名,定罪磔死。

    有人以為袁崇煥入獄八個月以後才處死,這麼長時間足以查明實情了。殊不知崇禎跟現在的袁黑一樣,也是一朝為黑,終身為黑。對袁有利證據視而不見,對袁不利資訊一概採信。試看《崇禎遺錄》中一段描述:先是巡捕營獲一木工,雲崇煥謀反,以為諜。事下鎮撫司,掌刑李若璉鞫得其枉,奏之。(對袁崇煥有利的證據不信) 復下鎮撫司,以為實(再下鎮撫司審查,就對袁不利了,顯然是嚴刑拷打的結果)。於是喧傳崇煥謀反,人人切齒。及行刑,百姓臠食其肉,皆謂殺文龍以致敵兵猖獗,崇煥誤國之罪無所逃。以為謀反,豈不冤哉!

      都下流言,皆出三大營官軍。一人造謠進營,傳之一隊,一隊傳之一營,一營遍傳都下。不三日,傳之內庭,達御前矣(謠言不到三天,崇禎就知道了。)。大臣黜陟(官員升降),往往由此。朝廷以為輿論無私,而不知其由於匹夫之恩仇與奸人反間也。-《崇禎遺錄》

    《太宗實錄》:我大清設間,謂崇煥密有成約,令所獲宦官知之,陰縱使去。其人奔告於帝,帝信之不疑。十二月朔再召對,遂縛下詔獄

    相傳皇太極設下離間之計,捕捉了兩名明朝太監,讓他們聽見滿清將軍所言,袁崇煥與清朝有密約的話語,隨後再將一位太監放回去。等到崇禎帝信了太監的話,將袁崇煥除去的時候,一下子便算是除去了滿清一個心腹大患了。

    《明季北略》則記載:都中又喧言崇煥導虜入犯,上甚切齒。先是,虜出獵,擄我多人。中有二璫,上命偵崇煥者,亦被擄。虜視之,知為璫也,乃設一計,佯為袁遺書約犯邊,答雲:知道了,多謝袁爺。又佯驚雲:乃為璫聞,縛璫亟斬之!又故遺一奴私放璫歸。璫歸,上其事。上再召崇煥入,即下詔獄。此言周延儒親語餘者,延儒久與虜比,虜每輸情,故知其言不誣。

    周延儒在袁祟煥磔死後即任內閣首輔(相當於現在的國家總理),一國總理都這樣說,可見祟禎確實是中了反間計。而崇禎帝輕信他人之言,就這樣不顧袁崇煥以往的功勞,將袁崇煥殺死。袁崇煥之所以被崇禎皇帝殺死,對外是因為清朝的離間計,對內在於崇禎皇帝和他自己。

  • 7 # 姚立華詩詞

    袁崇煥的死因其實很複雜,據有關資料記載,皇太極在進攻北京前就已向北京放出了不少細作,暗中探聽北京的虛實。細作不斷地向皇太極反映,留在京城的毛文龍的餘黨已在向外散佈袁崇煥通敵的謠言,蠱惑人心。皇太極這才下定了利用此謠言行反間除袁的計劃。與此同時,一本由閹黨餘孽泡製的小說《鎮海春秋》也在坊間開始大肆流行,書中極力稱美毛文龍,詆譭袁崇煥,將袁殺毛寫成是為了向後金乞和。這本書流行之快,令人噴舌,連崇禎本人都曾眼見,並認以為真。另外,與毛文龍關係密切的內閣大學士溫體仁也想趁機藉此事端扳倒首輔大臣錢龍錫,而內閣另一大臣梁廷棟因在遼東時畏敵怯戰遭到袁崇煥的申斥,欲攜私報復。梁廷棟寫了很多誣衊袁崇煥通敵的揭帖派人在京城的大街小巷到處張貼,還暗中出錢僱了一些街頭混混到處在群眾中傳播謠言。老百姓不明真相,受此蠱惑,皆以為袁崇煥通敵,以致袁師勤王與敵血戰,京城百戰不但不幫助袁軍,還到處向袁軍士卒投石頭,撥髒水。在幾股勢力明裡暗裡的通力合作下,袁崇煥糊里糊塗地被崇禎下了獄,直到遇害。在獄中袁崇煥猶堅信己勤王之行為無過錯,心中坦然,曾在獄中題壁:”但留清白在,粉骨亦何辭。”袁崇煥是被冤枉的,但當時京城上下人等有幾個相信他的?為袁崇煥訴冤的人不是被殺,就是下獄流放,枝蔓牽連,無人能夠倖免,就連最信任袁崇煥的孫承宗也在政治高壓下明哲保身。此後的數十年,構陷袁崇煥的罪證成了著史者的主要依據,袁崇煥的功績被一筆抹殺,各種有關他的謠言小道訊息仍不斷地花樣翻新,流佈人口。但世間之人難道真的都相信所謂袁崇煥之罪嗎?未必然。順治年間,江南學者董說著小說《西遊補》,借孫悟空魂遊地府,拜岳飛為師,並怒審秦檜的荒誕情節,曲折地表達了對袁崇煥的敬意,對構陷袁崇煥,自稱”崇煥之擒,皆我密奏首開其端“的禍國奸相溫體仁發出了嚴厲的譴責。

    據餘大成《剖肝錄》記載,袁崇煥入獄,遼師人心浮動,祖大壽懼禍,率遼師回返錦州。後金再次圍困北京。崇禎帝派六部九卿等諸大臣入獄中,以口諭令袁崇煥召回祖大壽解北京之圍。袁崇煥有言,以前身為督師,祖大壽尚聽其調遣,今為待罪之身,無職無權,祖大壽豈能聽命?即使祖大壽能聽命返京,然這遼師只聽命督師不聽命朝廷的罪責亦難以洗清,因而以無皇帝明旨為由拒絕之。後經餘大成苦勸,曉以全忠義而捨身家,建功以贖己身之理,袁崇煥方聽從了餘大成的勸告,寫蠟書一封,使一內監赴錦交與祖大壽。祖大壽得書大哭,一軍皆哭。遼軍復返北京,擊退後金軍,收復三城。祖大壽請求削己職以贖袁督師。京師圍解,崇禎一時高興,不禁脫口而出:”統遼軍者,還得是袁蠻子“!並欲開釋袁崇煥。內閣大學士溫體見狀,極言不可,並連夜起草密奏,誣袁崇煥罪數條,力主殺袁崇煥。梁廷棟等亦附和溫體仁,交章攻奏,崇禎之心頓改,聽之。袁崇煥遂死。袁崇煥屬於政治汙陷加政治謀殺,事體明矣。後來的盧象升與清軍血戰,誓死不還京,理由就是”京城舌口如蜂,袁崇煥之禍且未遠。”

  • 8 # 葭月的十七

    袁崇煥之死無關反間計,而是死於“己巳之變”。

    己巳之變

    是發生在1629年十月至1630年正月的後金攻明京畿之戰別稱。這是明朝與後金戰爭中的其中一場,這次戰爭中發生了兩件事情,一件是後金攻打劫掠明京師周圍後退回瀋陽,另一件就是皇太極施反間計,中傷袁崇煥,這兩件事導致的最終結果便是袁崇煥被捕下獄,於次年八月崇禎皇帝下令凌遲處死。

    從此,明朝再無倚仗,《明史》評“邊事益無人,明亡徵決矣”。那麼,袁崇煥是冤死的嗎?不,他是活該死的。

    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誇大其口

    《明史·袁崇煥傳》載:崇禎皇帝“諮以方略”,袁崇煥答曰“計五年,全遼可復”。俗話說得好,禍從口出,袁崇煥說這句話只是當時頭腦一熱脫口而出?還是在忽悠崇禎?或是真的有方略可以五年之內評定關外?

    就這個問題,當時給事中許譽卿問過袁崇煥,他的回覆是:“聖心焦勞,卿以是相慰爾”。我想當時許譽卿聽了之後,只會有一個想法,就是“我心也焦勞”。

    這明擺著是忽悠,聽的人當真了,說的人只是隨便說,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我們生活中經常遇到這種信口雌黃的人,那時我們只能說句“算了”了事,但今日聽的人,正是那個“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的崇禎,結果就不是呵呵一笑就能瞭解的了。

    二、剛愎自用

    這裡有兩件事情至少可以說明袁崇煥這個人的性格特點,第一件事是擅自議和,第二件事就是資寇以糧。

    這兩件事朝廷明令不許,或者是崇禎嚴令禁止的。就是這兩件“抗旨”行為,讓袁崇煥在朝廷上下埋下了“行事作風”的問題,其剛愎自用的性格也讓曾經器重他的孫承宗大為失望。

    可能這兩件事情上袁崇煥有自己的判斷,但事情最終的結果並沒有按他自己設想的方向發展,“擅自議和”作為為了“修築塔山、大淩河、錦州防線”而虛與委蛇拖延時間的藉口,還能勉強說得過去,但“資寇以糧”這事情最後是實實在在的發生了,原本因擔心喀喇沁部反叛而提供的糧草上,真的成了資敵的糧草,因為格爾沁部拿了糧草不久後就叛了,不但叛了還成了“誘奴入犯薊遼”的帶路人。

    如果說,袁崇煥是自己跳入墳坑的話,那麼格爾沁部是幫忙挖了坑的。

    三、妄殺同僚

    毛文龍的死該與不該暫且不論,但你袁崇煥沒權利動用極刑。

    毛文龍當時的官職是左都督平遼總兵官,為正二品官員,當時任命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的袁崇煥是從一品。品級上看毛文龍雖比袁崇煥第一級,但是同為朝廷高官,於情於理上袁崇煥都沒有殺毛文龍的權利,應當上奏朝廷,偵查審判後由皇帝定奪生死,死就死在袁崇煥沒有這麼做,而且看袁崇煥做事風格他也沒打算將這個“為人驕恣,事多浮誇”的人交由朝廷發落。

    袁崇煥“妄殺”毛文龍直接導致兩個問題擺在太陽底下暴曬。一是難免崇禎會想,你眼裡有我嗎?二是毛文龍死了,誰來統率東江?第一個問題崇禎在問,第二個問題天下人在問,而袁崇煥到死都沒有一個好的答案。

    此時,袁崇煥墓碑上的字已經刻好了。

    四、京師危急

    如果毛文龍沒死,有他東江在牽制著皇太極的清兵,“己巳之變”發生的機率應該會降低很多。可是沒有如果,毛文龍死了,清兵再無後顧之憂,主動放棄既定戰略,轉而透過叛明後的蒙古喀喇沁部帶路,借道從龍井關、洪山口、大安口突入關內,直逼京師。

    “己巳之變”關於袁崇煥的部分相當懸疑。

    首先,為何能越過長城進入關內?

    與關寧錦防線的嚴密不同,薊鎮防區尤其大安口一片防守異常綿弱,可以說是“塞垣頹落,軍伍廢弛”,皇太極的清軍在這裡毫不費力的突破防線,過了長城前路一片坦蕩,打到北京城下只是時間問題。

    導致這個局面的,我相信袁崇煥不是沒有預料,而是太自信,自信喀喇沁部不會叛,自信清軍不會從薊門入關,可能你會問他哪來的自信?不知道。

    其次,為何回援如此緩慢?

    面對直撲北京的清軍,原本應起到保衛京師阻擋清軍任務的薊州防線確跟本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原因在於袁崇煥將兵力分散分部薊西各地,導致不能集中力量防護薊州三河一線,讓清軍有機可乘,輕鬆突圍而出直指北京,這讓本就多疑的崇禎大大的懷疑他目的。

    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薊州-通州-北京是三點一條直線,皇太極的清軍就是沿著這條直線兵抵北京城的,而我們神奇的袁督師確實率軍從薊州南下到河西務再回北京,在清軍緊逼京師之際,袁崇煥的軍隊像是“遊山玩水”般的在外繞了一大圈才來勤王。

    當袁崇煥的軍隊來到的時候,皇太極已經和先到的滿桂、侯世祿打了起來,最後明京畿之圍在袁崇煥及其他同僚協同下得以解決,但袁崇煥的人生道路也走到盡頭了,坑自己挖的,碑文自己刻的,就差躺下自己掩埋了。

    無需袁崇煥自己埋葬自己,動手的是崇禎,一個成績不好的學生請另一個成績不好的學生當槍手,結果可想而知。

    用張岱評袁崇煥的話結束本文,“......攘臂談天下事,多大言不慚。而終日夢夢,墮幕士雲霧中,而不知其著魅魘也。五年滅寇,寇不能滅,而自滅之矣,嗚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歐盟宣佈對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實施制裁,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