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澤儒天下
-
2 # 紅紅火火講歷史
歷史上漢朝的外戚專政第一人,就是呂雉呂后。而唐朝的外戚專政第一人,就是巾幗不讓鬚眉的一代女皇武則天。同樣的後宮外戚專政,形成的結果和後續影響顯然也大大不同。呂后呂雉她是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正妻,作為開國皇帝的原配正妻,呂后天然的比武則天更有威信和權力,不用什麼宮鬥就壓服了後宮,懾服了勳貴元老大臣。專政掌權理所當然。而武則天出身宮女,天然的竟爭者更多,所以她的上位之路更艱難和困難。結果是殘酷的宮鬥經驗,讓武則天的政治權謀更老練更圓滑,同吋鍛鍊了武則天強大的意志和野心,所以,武則天敢登基稱帝。而呂雉因為缺少拼搏鬥爭,反坐擁權力而知足常樂了。
漢朝呂后專政後,漢朝就再也沒有逃脫外戚專政的桎梏了。這正因為呂后作為開始者,她的政治眼光不夠,政治情商太欠缺的原故。她沒有為後來人找出平衡制衡外戚專政的制度,反推波助瀾讓外戚專政成為漢朝四百年的執政原則。結果是漢朝自呂后外戚專政後,又有了霍光外戚專政,梁冀外戚專政,大將軍一職成了外戚專政的世襲職位。漢朝的軍權徹底掌握在了外戚手裡。這成了以後外戚王莽專政後,謀朝篡位的最大憑仗。到了何進外戚專政後,漢朝終於土崩瓦解,徹底走向了滅亡。從西漢到東漢,除了少數幾個皇帝掌握大權,漢朝歷代皇帝成了外戚掌握的傀儡,再沒有實質的權力了。
而唐朝的外戚專政因為武則天推行科舉制,很多寒門子弟進入唐朝中央地方掌權,嚴重削弱了外戚專政的根基和基礎。這樣使唐朝自武則天外戚專政後,皇帝通過了士大夫文官集團制衡了外戚,可以把權力重新掌握在手裡。比如開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就是典型。李隆基透過三次政變,徹底擊垮外戚勢力,重新執政大唐。此後雖然因為唐玄宗的寵信,有楊氏外戚專政,但是危害遠遠沒有漢朝外戚專政那麼厲害,可以威脅皇權,改朝換代。
-
3 # 玄坤文史
在歷史上很多朝代都出現過外戚專政的現象,原因通常有兩個,第一是皇帝年幼,對朝政完全沒有掌控能力,第二個就是皇帝無能,或者是怠政,而讓外戚有了專政的機會。
漢朝皇權衰落導致外戚專政漢初,劉邦死後,漢惠帝劉盈性格懦弱,呂后掌握了朝政,他開始不斷剷除劉氏宗親,又開始將呂臺、呂產等人封王,呂氏的權勢不斷的壯大,劉盈死後,呂后立劉恭稱帝,劉恭只是個傀儡皇帝,不久呂后又廢了劉恭,立劉宏為帝,很多支援劉氏的大臣也遭到迫害,漢初因為皇帝懦弱,手中無實權和呂后對抗,導致了外戚專政。
呂后
呂后死後,呂氏最大的靠山倒了,所以想要發動政變,齊王劉襄得知此事後,和太尉周勃、右丞相陳平密謀應對之策,周勃設計掌控了軍隊,開始捕殺呂氏族人,呂氏幾乎被滅族,漢朝的統治權重新回到了劉氏手中。
漢元帝死後,皇后王政君接連輔佐了四位皇帝,在她輔政期間,外戚王氏的勢力不斷崛起,其中被封侯的就有九位,大司馬五位,朝政逐漸被王氏把控,王莽也憑藉著王政君的信任擔任了大司馬,漢平帝才十四歲就去世了,皇太子才兩歲,所以在王政君和大臣們商議之後,王莽代天子臨朝聽政,這也導致了西漢的滅亡。
王莽
西漢末期,王氏外戚專政主要是因為天子年幼,太后王政君輔政,讓王氏外戚勢力逐漸崛起,最後導致了漢朝皇帝大權旁落,西漢的滅亡。
唐朝皇帝大權在握,但皇帝怠政促成外戚專政在唐玄宗統治時期,唐朝達到了國力的頂峰,唐玄宗建立盛世之後,逐漸怠慢朝政,貪圖享樂,沉迷女色。宰相張九齡被罷官之後,唐玄宗任用李林甫,這是個嫉賢妒能的小人,在宰相位上幹了17年,在這期間唐玄宗迷上了楊玉環,因為楊貴妃的原因,她的從兄楊國忠也得到了朝廷重用。
唐玄宗
李林甫下臺後,楊國忠開始擔任宰相,他一個人身兼四十多個職務,因為他和楊貴妃在唐玄宗面前十分受寵,朝中的大臣都想方設法來巴結他,朝廷出兵打仗,選拔官員他都有很大的決定權,楊國忠拉攏了很多朝中的官員,大家對他評價都很好,唐玄宗也非常的信任他,大小政務都交給楊國忠處理。安史之亂爆發之後,楊國忠在馬嵬坡兵變時被亂刀砍死。
總結楊國忠專政過程中,權力始終是握在皇帝手中的,唐玄宗怠慢朝政,加上對楊國忠的信任,才讓楊國忠有機會專政。這和漢朝時期外戚專政是完全不同的,漢朝皇帝因為年幼,性格懦弱手中並無實權,很難和外戚對抗,而唐朝時期外戚專政,但是權力始終在皇帝的掌控之中。
楊國忠
-
4 # 歷史裡的經驗
外戚是指太后或者皇后嬪妃孃家的親戚,他們利用與後宮嬪妃的關係,不僅享受榮華富貴、飛黃騰達,而且還可以藉著嬪妃之勢對朝廷大事進行干預,所以才有了“外戚專政”一說。外戚專政作為一種特殊的政治力量,是從漢朝開始變得越發嚴重,而後來的唐朝也免不了外戚專政的醜劇,但是表面看都是外戚專政,但是從本質上來說還是有區別的,漢朝的外戚專政與唐朝的外戚專政,在起因和時間持續性上及影響還是不同的。
一,起因不同(一)漢朝
漢朝在一開始就有外戚專政的例子,呂后一族是漢朝外戚專政的第一例,然而那時漢朝剛剛建立,根基還不穩,而新繼位的惠帝又相對軟弱,這時強勢的呂后在鞏固漢朝內外部勢力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所以大臣也沒多少異議,然而到了漢武帝之時,外戚專政已經慢慢變了味,變得更加嚴重了。
漢武帝之時,漢朝已經基本穩固,而且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在這樣趨於穩定的國勢下,漢武帝開始了加強皇權之舉。漢武帝在舉行推恩令削弱各個諸侯國國力的同時,又進一步削減丞相的權力,建立了可以控制在自己手裡的內朝官制度,這樣國家大權就都掌握在漢武帝手裡,丞相無法干預。
然而漢武帝削弱了那些外官的權力,總要有自己信任的人幫忙處理國事,他就想到了與自己有著親密關係的外戚,漢武帝想利用外戚來代替那些位高權重的外官,以便皇權都掌握在自己手中,這就是外戚專政進一步發展的開端。
而外戚專政真正登上舞臺是在年僅八歲漢昭帝登位之時,外戚霍光受漢武帝之命輔佐漢昭帝,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的身份總覽尚書職權,而尚書的權力是非常大的,可以說此時國家大權大多掌握在外戚霍光手上。
漢朝自此之後,外戚專政就一直存在,而且越發嚴重,甚至漢質帝不滿外戚梁冀的所作所為最後被梁冀毒死,可見外戚有多猖狂!而到了東漢,皇帝經常為了籠絡那些豪族,與這些豪族的女子聯姻,像光武帝為了鞏固與真定王的關係,取了真定王的外甥女為皇后,這也為外戚專政提供了一個條件,外戚靠著後宮嬪妃之勢,勢力不斷地崛起。
另一方面,皇帝如果自己強勢足以控制外戚還不會導致外戚專政過於嚴重,然而漢朝的皇帝繼位時大多比較年幼懦弱,像上面說的漢昭帝繼位只有八歲,質帝繼位只有八歲,甚至還有兩歲的衝帝繼位,所以就需要與他關係密切的母族輔佐幫助,這就大大增長了外戚專政之風。
總的來說,漢朝外戚專政的起因有三個,一是皇帝想要利用外戚來平衡那些功高蓋主的權臣,二是皇帝年幼無知,需要外戚來輔佐,三是皇帝為了籠絡強族不得不與之聯姻,更是增加了外戚的勢力。
(二)唐朝
唐朝也跟漢朝一樣,一開始就有了外戚專政的問題,因為唐朝初期李淵需要在他們的幫助下穩固大唐局面,所以李淵一開始就與竇氏和長孫氏聯姻,這些外戚也大力地輔佐著李淵,這時候的外戚專政,對唐朝只有益處而沒有實際害處,所以並不能算真正的外戚專政。
而到了高宗以後的外戚,就開始玩弄起權術來,擅斷朝政,特別大家都熟悉的武則天一族,可謂是外戚專權的重要代表,這些外戚為了自己家族能夠專政,都用手段排除異己,使得朝綱混亂。那麼唐朝外戚專政的起因又是什麼呢?
唐朝初期屬於兄弟為了皇位骨肉相殘的多發期,像太宗就是靠骨肉相殘得來的皇位,所以唐朝皇帝覺得這些同姓親族太過危險,不能給他們太多權力,否則有一天他們會造反,而對於外戚唐朝皇帝就放心多了,他們是外姓,如果造反是名不正言不順,所以比較放心,而且外戚由於妻子或者母親的關係,大多會真心輔佐自己,這是助長了外戚專政的一大因素。
另一方面,自從唐高宗後,皇帝越發懦弱無為,外戚專政更加嚴重,有了武則天的例子後,後來的韋后也效仿武則天,這歸根結底還是這些皇帝太過懦弱,自己無法獨立處理朝政,需要外戚的幫助。到了唐玄宗時,唐玄宗寵愛楊貴妃後,朝政荒廢,國事由外戚楊國忠把政,才造就了後來的安史之亂。安史之亂是外戚專政最混亂的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外戚專政,之後外戚就一直備受打壓,再也沒有專政的資格。
除此,還有另外一點,李唐起源於北朝,一直對女性的尊崇比較高,女子地位不像中原這麼低,所以唐朝女子專政的現象才會頻發。
總的來說,唐朝外戚專政的起因跟漢朝不同,也同樣有三個原因,一是唐朝皇帝用外戚勢力來壓制同姓親王的發展,二是少部分皇帝昏庸無為需要外戚幫助,三是唐朝女子地位比較高,導致頻繁專政的發生。
二,時間持續性不同,影響不同漢朝時期的外戚專政可以說從西漢一直延續到東漢,雖然斷斷續續有著皇帝與外戚之間的拉鋸戰,但是一直都沒法真正斷絕。外戚本質上權力全部來自於有著親戚關係的皇帝,而一旦新帝繼位,舊外戚也將失去權力,但是隨之而起的是新皇帝的外戚,原因上面也說過了,漢朝皇帝一直離不開外戚的幫助,所以漢朝自從開始外戚專政後,就一直停不下來,外戚漸漸地成為了朝廷中的重要勢力,甚至最後在外戚專政下,皇帝權力被架空,導致朝廷混亂,東漢也走向了滅亡。
而唐朝外戚專政持續的時間就短了很多,只發生在唐朝初期,到了安史之亂後,唐朝的外戚勢力就開始逐漸衰弱,再也沒有能夠專政的資本。其實在唐玄宗繼位後就對外戚有所打壓,他任用姚崇為宰相,開始了一系列限制外戚專政的措施,然而後期唐玄宗由於迷戀楊貴妃,所以又讓外戚楊國忠有了專政的機會。
安史之亂後,唐朝的皇帝開始意識到外戚專政的嚴重性,於是就採取了用宦官的勢力壓制外戚的勢力,因為唐朝皇帝覺得宦官比較值得信任,又沒子嗣不會有奪權的危險。除此之外,為了進一步抑制外戚的發展,唐朝後期的皇帝幾乎都不立皇后,就算再寵愛也是貴妃,這樣就制止了外戚依靠皇后之勢進一步干擾朝政的事情發生。
另一方面,唐朝一直對豪門貴族打壓,加上科舉制度招納了更多的平民官員,大大分散了豪門貴族的權力,所以這些豪門貴族也漸漸衰弱,這樣隨之後妃與外戚的力量也減弱很多,外戚專政也得到瓦解,因為此時的外戚已經不具備有專政的資本跟勢力了。
所以,漢朝的外戚專政一直持續到東漢結束,而唐朝的外戚專政只持續了一半,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區別,主要原因還是唐朝皇帝比東漢皇帝更加強勢,東漢皇帝大多是年幼無知被外戚控制,而唐朝後期皇帝都有自己的主意,有足夠的力量打壓外戚專政。
-
5 # 趣談唐宋元明清
相比較而言,漢朝的外戚專政更具有歷史的傳統前沿性,而唐朝的外戚專政在中途的時候就已經懸崖勒馬,轉而變成了宦官專政。
漢朝外戚專政的前沿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漢朝的外戚專政究竟是從哪裡得到傳承的呢?
如果我們把漢朝當作一條直線,一直往前走的話,能夠走到秦朝的中期或者秦朝的初期。
大家會發現:秦始皇在最開始當皇帝的時候是沒有實權的,而這個實權全都是在外戚手裡。當秦始皇慢慢的長大成人,慢慢的對權力有了渴望,並透過一系列的手段,將呂不韋逼上絕境之後,才再一次掌握自己手中的權力。奇特的秦帝國
每一次讀到這兒的時候,我總會疑惑萬分:為什麼秦朝的權力會掌握在太后的手裡面,而不是掌握在皇帝的手裡面。
如果我們把秦朝當作一條直線,繼續往前延伸的話,就會發現秦朝很不簡單,因為他們是養馬的。這一個邏輯鏈有點問題,簡單來講:秦朝最開始的時候是給周天子養馬並且抵禦敵人的,而在抵禦敵人的時候屢次建立大的功勳,最終被周天子分封了一小塊土地,而這小塊土地就是最為落魄、最為貧窮的秦國。
大家看到奮六世之餘烈,大家看到秦國的列祖列宗那麼的辛苦拼搏,並不是說他們不希望享受,而是沒有時間享受。因為整個秦國是所有的諸侯、所有的王公貴族都不稀罕的地方,這個時候因為秦國來的晚了,排到了最後,只能分給它這麼一小塊破地方。
而所謂的奮六世之餘烈,就是讓秦國這一小塊破地方慢慢變得富饒一些。從商鞅變法的時候,我們知道秦國還類似於一個大部落的狀態,什麼叫大部落呢?自己的整個家族、自己的整個族群不分家,自己的爺爺生下八個孩子,八個孩子生下五十個孫子,五十個孫子再生三百個曾孫子,這些人統統住在一起。
而不完全統計的話,在整個秦朝大家族一個家族兩千人、一個家族五百人的有的是。我們為什麼一直延伸到這裡呢?因為我們只需要證明一點:秦國最開始的時候相對於落後一些,秦國最開始的時候更接近於一個奴隸部落,而不是一個封建部落。如果大家知道在奴隸部落的時候,講究的是母系天下,講究的是母氏家族的話,就不難理解:在秦國女性的地位還是很可觀的。
而這一點我們可以拿漢朝對等的匈奴來看:匈奴如果一個女子嫁給了一個男子,而這個女子生下來的孩子都需要跟隨母親的姓氏,而不是跟隨父親的姓氏。這也是劉邦建立大一統漢朝之後,一個勁兒的給匈奴塞自己的女兒、塞自己的宮女的原因,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匈奴有一部分劉姓家人。在五胡亂華、在魏晉南北朝的時候,有著很多劉氏家族建立起了各種大大小小的勢力。
針對於此,就不難理解,秦國其實有一部分母系的存在,而這一部分母系就決定了秦國的太后、秦國的太皇太后會掌握部分權力。漢朝的歷史沿襲性
我們說元帝國佔領了南北宋之後,它的規章制度並沒有大的變動;而明朝再把元帝國推翻的時候,規章制度也沒有大範圍的變動,而是等到國家穩定來之後才進行大變動的。
透過這一系列的歷史沿襲,我們不難發現:歷朝歷代去推翻前朝的時候,總會或多或少的有前朝的影子,而前朝的影子根本沒有辦法全部抹除,我們稱之為歷史沿襲性。
漢朝皇帝因為有這樣或者那樣的歷史沿襲性,就已經決定了漢朝的皇帝絕大多數會把自己的權力讓給一些女子,這些女子包括自己的老婆,包括自己的母親。漢朝的特殊性
我們知道漢朝頂替了秦帝國,並且建立了大一統的王朝,可是漢朝最大的特殊性是實行的:郡國制度而不是郡縣制度。
這就是要了親命的事情,如果大家不知道什麼叫做郡國制度的話,那我們可以簡單的概括一下:所有的權力並不是通通掌握在皇帝手裡,而是掌握在地方的宗室、地方的大家族手裡。
這幾乎是歷朝歷代的忌諱,可是劉邦當時迫不得已而為之,因為劉邦有一個死對頭,那個死對頭叫:項羽。所以按照劉邦的想法,要先建立大一統的國家,先把項羽除掉,然後這些外戚的勢力、這些宗族的勢力在一步一步的剷除。
只不過劉邦失算了一點,那就是自己的壽命。自己活著的時候終究是沒有把所有的事情解決,反而帶來了諸多麻煩,在歷朝歷代的時候其他皇帝就會發現這樣的問題:權力沒在自己手中,在地方的宗族手中,這可怎麼了得?
既然權力不在自己手中,就要想盡一切辦法把權力拿回來。怎樣拿回來呢?也很簡單,透過不間斷的把自己的妻子、把自己的妾、把自己老婆的家人列成王侯將相,透過他們來搶奪地方宗族的權力,慢慢的自己手中就會有更多的權利。
但這個時候出了一個問題叫:外戚專權,正因為把權力給了自己的家人,把權力給了自己的宗族,就自然而然的剝奪了地方權力。但是這些權利給了他們,他們也不甘心交給自己,僅僅是這些權力在他們手中比在那些地方宗族手中更安全一點罷了。漢朝皇帝的壽命
整個漢朝非常的特殊,特殊就特殊在:漢朝是因為太過於強大而滅亡的。
但是如果一個王朝真的過於強大,一個王朝真的過於團結的話,那麼這個王朝很難滅亡的,而這個王朝的消散只能說明:這個王朝的強大並不是絕對意義的強大,而是分散式的強大。
接下來我們需要講一點,這個點叫做:皇帝的權力分析,我們會發現絕大多數情況下權利只會在皇帝的手中,然後上任皇帝傳給下一代皇帝,下一個皇帝傳給下下個皇帝,只要這樣一直延續下去,整個天下就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
但是整個漢朝出現了問題,那就是皇帝的壽命太小了,皇帝根本沒有時間去直接接觸權力的時候就已經去世了。這個時候怎麼辦呢?皇帝的權力就會分散,分散的哪裡呢?分散給臣子、分散給親人、分散給太監、分散給老婆小妾。
換句話來說,這個時候皇權已經不在自己手中了,既然不在自己手中就會出現諸多爭鬥,而出現的諸多爭鬥就會容易造就外戚之亂,比如漢朝末年的時候外戚之亂。這個所謂的外戚之亂,單純的是因為皇帝的年齡小嗎?並不是這樣的,除了皇帝年齡小之外,朝中的大臣也佔據了絕大多數因素。因為朝中大臣不管事情,所以這個時候自然而然的就把整個漢王朝推向另一個極端。
簡單講就是:皇權的傳遞出現了問題,在皇權傳遞出現問題的時候並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理和妥善的解決,反而是一而再的出現問題,並且這些問題出的越來越多,到最後甚至有一些外戚能夠直接廢立皇帝,成為了比皇帝還要皇帝的人物。唐朝的特殊性唐朝第一次外戚專權是什麼時候呢?我們不曉得,事實上也沒有辦法曉得,因為這個第一次很有可能因為大或者小、因為多活的少,根本沒有辦法做出一個詳細的判斷。但是我們可以講出整個唐朝最嚴重的一次外戚專權,沒有看錯這是最嚴重的一次外戚專政,就是著名的武則天稱帝。
武則天稱帝的隱性效果
大家都知道,一旦歷史上出現一件皇權災難的時候,後面的皇帝、後面的王朝都會盡一切可能去避免,比如在嘉靖皇帝執政的時候,曾經被後宮的宮女差點勒死,所以在清朝的時候,後宮的妃子在陪皇帝睡覺或者玩遊戲的時候,通常都是脫光了衣服,然後拿被子包著,這樣的話,她們手中就不會拿著任何兇器。
簡單來講,但凡是前一代皇帝出現的問題,在後一代都會進行更改,而武則天的出現及時的警醒了整個唐朝,所以唐朝的時候儘管所有的臣子們明面上沒有說,但是對所有的外戚都是十分警惕的,並且不願意讓他們再一次奪權。
所以武則天的出現就會形成一個很大的隱性效果,而這個隱性效果直接驚醒了唐朝的皇帝。他們在做一些事情的時候時刻注意外戚勢力。而這個時候外戚不得干政、後宮不得干政,也再一次顯現出來了它的威力,並且幾乎成為了歷朝歷代的祖訓。
奇特的科舉制度
緊隨其後,我們需要講一個制度,這個制度非常的奇特,叫做科舉制度。什麼叫科舉制度呢?簡單來講,就是找出一份試題,然後把卷子全方位封鎖,如果你能夠回答的非常好,如果你能夠回答得非常優秀,那麼恭喜你可以上朝廷當官,如果你的回答不優秀的話,那麼非常抱歉,你不能夠在朝廷當官。
這是一套非常嚴謹的邏輯,並且從唐朝開始一直到明朝末期、到清朝末期一直都在延續,而這樣的一種延續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為了提煉人才,除了提煉人才之外還有一點就是:衝擊朝廷當中原有的勢力。
原先在朝廷之上可能有各方各面的勢力,而這些勢力絕大多數都是宗族的勢力,絕大多數都是在一個地方有著很強大影響力的勢力,這些勢力有的是不變的,他們在朝廷上可能影響整個朝廷的發展動向,因為他們的宗族延續了數十年、數百年,有著這樣的底蘊,也有著這樣的能力。
但是武則天直接開放了科舉制度,有大量的新鮮血液匯入朝廷中,而這些新鮮的血液在匯入朝廷的時候則會與之前的老人進行奪權。奪權力之後,整個朝廷就會出現一個權力的分界點。一旦權力出現勢均力敵,那麼後宮干政的可能性就少之又少。
臣子們的黨派之爭
之前的時候聽過一位歷史學家說過這樣一個觀點: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會非常的困難,他們的困難並不是說沒有辦法統領天下,更多的時候是因為官員的不配合。
因為這個時候他們已經意識到:黨派之爭非常的重要,很多人都不害怕皇帝,因為皇帝想了一個臣子非常的困難(封建王朝除了某些昏庸任性的皇帝,想殺掉臣子會有很多障礙),但是很多人害怕的是黨派之爭,一旦出現黨派之爭,可能比觸犯皇帝的龍威還要嚴重。
於是這個時候,臣子們就不自覺的形成各種各樣的黨派,而各種各樣的黨派之間開始明爭暗鬥。皇帝也非常的頭疼,因為他根本不曉得如何掌權,也不曉得該怎樣爭鬥,而這個時候後宮當中的人也根本不曉得怎樣幫助皇帝。更要命的是有武則天的前車之鑑,所以這個時候皇帝更多的權力下放給了另一夥人,這夥人叫:太監。
也就是說,這個時候一群名叫宦官的人,抵消了臣子們的勢力,抵消了後宮的勢力,成為了一個崛起的無法忽視的存在。歷史啟示錄簡單講:漢朝和唐朝從來都不是一個樣子的,因為漢朝有著更多的歷史前沿性,而唐朝有著更多的臣子之爭、有著更多的科舉之事,有著更多的後宮干政的先決條件。
所以整個唐朝執政的時候,尤其是武則天之後的唐朝皇帝,對於外戚掌權極其敏感,並且是百分百拒絕的。
而在絕對意義拒絕外戚干政的時候,唐朝皇帝開始走向另一個極端,這個階段叫做宦官干政。
但無論如何唐朝和漢朝的滅亡都會告訴我們:只有賢明的皇帝才能夠統率賢明的臣子,只有賢明的皇帝才能夠無畏各種危機。
無論是宦官干政也好,還是外戚干政也罷,終究是在朝代末期愈演愈烈,終究是在朝代末期走向了更加的不可控。
回覆列表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朝代自然不少,長則數百年,斷則幾十年。而這些朝代也因為各自不同的環境背景而存在各自的問題。比如說宋朝因為建國之初就是強敵環繞,沒有完全統一全國,最後滅亡與蒙古入侵,而宋朝的冗兵冗官問題也是自建國之始就一直存在了。而漢朝則是外戚專權十分嚴重,而且讓人納悶的是,在漢朝初年,因為呂后專政之事,就差點導致漢朝劉姓江山的覆滅,而且漢武帝怕外戚專權,甚至殺了繼位皇帝的母親。但是漢朝外戚專權的問題卻是愈演愈烈,甚至到了西漢末年,外戚王莽居然篡奪了西漢江山,建立了新朝。而東漢光武帝建立東漢之後,外戚專權甚至比西漢更嚴重了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和皇帝本人,以及太子和他媽,也就是皇后或太后都有關係。
第一,漢朝的外戚專權是有原因的,因為漢朝實行的是郡國制度,這就導致了國家相當大的一部分權力都掌握在地方的宗室手中,漢景帝時期為了削藩,加強中央集權,結果導致了七王之亂。而漢武帝劉徹繼位之後,再次開始了削弱地方權力的舉動,實行推恩令。為了制衡地方勢力,所以漢朝的皇帝往往就會重用妻子家的人,來對抗宗室的力量,這就是外戚受到重視的一開始原因。
第二,漢朝的皇帝往往身體都不太好,英年早逝,這就導致了繼承皇位的太子年紀都很小,甚至沒有太子,而這時候皇后都正當壯年,這就會造成自幼母壯,太后臨朝稱制的情況。尤其在東漢時期,這種情況極為常見。幼年的皇帝往往不能夠,也沒有辦法執政,即使執政了也會受到不願意放權的太后的反對。而臨朝稱制的太后往往也會重用自己的親戚,以此來掌控朝政。這也是後來外戚越來越嚴重的原因。
第三,因為外戚專權,也就導致了外戚和皇室頻繁聯姻,使得外戚的勢力盤綜複雜,即使一時被打倒了,也會有機會東山再起。為了吸取這方面的教訓,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甚至立下祖制,即不允許皇室和世勳大族聯姻,因防止外戚專權的情況發生,因此我們會發現明朝的皇后十之八九都是出身平凡的。但這也有詬病,比如明朝萬曆年間的李太后就寵信自己的兒子潞王,為了給潞王辦婚禮和安家費,既然花費了數百萬兩白銀,甚至萬曆皇帝不得不挪用邊境守軍的軍餉,甚至黃河兩岸發大水,戶部都拿不出銀子來。而當時明朝的一年的國庫收入也才只有兩三百萬兩白銀。而李太后僅僅是想給沒有繼承皇位的潞王的補償,由此可見李太后的小家子氣。而漢朝外戚專權的原因主要還是皇帝重
再來看看唐朝的外戚專政特點
皇帝昏庸,分權給太監,太監治國,太監得小勢,經大臣阿諛奉承後,野心膨脹,專斷獨權,得大勢。
第一宦官得勢有他的隻身優勢,宦官是皇帝身邊最近的人,皇帝一年和宦官在一起的時間要多過皇帝和他老婆們在一起的時間.用句話說:別管乾的怎麼樣,先和皇帝混個臉熟.所以,你是皇帝的話,你是信任天天和你在一起的人,還是信任你一年都見不了幾回的人呢?
第二.唐代宦官得勢有他的歷史原因.唐玄宗時期的高力士大家都知道吧,那是唐代宦官的傑出人物,自打他開始,宦官在唐朝的政治舞臺上就很有地位.
第三.文人集團的自身的弊端.中國讀書人走上仕途,那都是分幫分派的.誰是誰的人,那都是很清楚的,得罪了皇帝死不了,要是得罪了自己幫派的人那可是要命的啊.這就是唐代的朋黨之爭.可是皇帝就是老哥一個啊.他是和別人解不了幫派,充其量是用一個壓一個,可是一派獨大又要威脅皇權,所以就要平衡各個派系.在皇帝眼裡文官集團太可怕,還離不了.怎麼辦?只有信任身邊的宦官吧.
第四.外戚的壓力.自有漢以來,外戚的壓力對皇帝都是很大的.漢朝的呂后,竇皇后,王皇后,還有亡了西漢的王莽一家都是外戚.武則天代唐的事實還在眼前.可是在抵抗外戚威脅皇權的鬥爭中,文人集團是牆頭草,沒有賣命的支援皇帝,所以唐的皇帝吸取了教訓,不信任文官.可在皇帝和外戚爭奪權利的時候,宦官卻是堅定的站在了皇帝的一邊!東漢的十常侍幫助皇帝奪回皇權.
第五.文官集團的軟弱性和分散性也是助長了唐宦官的囂張氣焰.
可以說,宦官掌權在中國有幾個厲害的朝代是漢,唐和明.可是最厲害就是唐朝.皇帝的廢立都是宦官說的算.明代最厲害的就是魏忠賢了,可是皇帝的一個聖旨就要了他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