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是小金呀01
-
2 # 史海閒聊
朱棣是朱元璋的兒子,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是歷史上比較有作為的皇帝,人稱永樂大帝。朱棣的皇位是從他的侄子建文帝手中搶來的,這說明朱棣還是很有能力的。那麼,朱元璋為什麼不把帝位傳給他呢?
從當時歷史背景和朱元璋的打算,我總結了以下兩個原因,大家看看,不知是否對?
第一,朱棣出身低微
朱棣並不是馬皇后所生,他生母只是朱元璋的一個普通妃子。在古代都比較注重出身,嫡出和庶出往往都有巨大的差別。
而太子朱標是嫡出皇長子,而且他性格善良,心腸仁慈,朱元璋很看重這個。朱標死後,朱元璋於是皇位傳給了他的皇長孫——建文帝朱允炆。因為建文帝很像他的父親朱標,以仁慈著稱。所以,建文帝自然而然當上了大明的皇帝。
第二,朱棣生性殘暴
朱棣生性殘暴,朱元璋怕他當皇帝后對他的子孫下毒手。因此,朱元璋有備無患,把朱棣派到北方鎮守邊關。不過,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朱棣的殘暴,如,誅殺十族的方孝孺事件,以及活剮三千宮女的事等等。
綜上所述,朱元璋沒有把地位傳給他的兒子朱棣的原因。所以,朱棣為了奪取皇位,於是發動了政變,打著清除朝中奸臣的藉口,發動了靖康之役,攻打南京,逼建文帝退位。可以說,朱棣造反並不是建文帝所逼。最大的原因是朱棣有奪取皇位的野心。
-
3 # 奚小旺讀史
太祖朱元璋喜歡太子朱標,朱標死後朱元璋很是傷心,出於人之常情,愛屋及烏的道理,朱元璋對於朱標的兒子朱允文就特別的喜愛,其次朱元璋深知自己的兒子們的習性,尤其是跟隨他一生戎馬疆場的四兒子朱棣,打天下需要朱元璋朱棣這種城府極深又能征慣戰的統治者,而治理天下卻不見得行得通。朱棣的清君側造反,首先是利益關係,建文帝登基後,開始對自己叔叔們進行削藩政策,還監視燕王朱棣等人的一舉一動,嚴重影響到各位叔叔的利益集團,打了半輩子仗的叔叔們,尤其是四叔朱棣怎麼可能讓一個乳臭未乾的小子在自己的頭上拉屎,其次前面也說了,朱棣在明滅元的戰爭中,立下不少的汗馬功勞,自己治理的北方地區既富庶又穩定,又有一大群的賢臣良將在身邊輔佐,更覺得自己才是眾望所歸的真命天子,於是1399年舉兵發動靖難之役,建文四年取得了靖難之役的勝利,在南京登基為帝,廟號成祖。
-
4 # 寵壞你哥哥
太祖朱元璋喜歡太子朱標,朱標死後朱元璋很是傷心,出於人之常情,愛屋及烏的道理,朱元璋對於朱標的兒子朱允文就特別的喜愛,其次朱元璋深知自己的兒子們的習性,尤其是跟隨他一生戎馬疆場的四兒子朱棣,打天下需要朱元璋朱棣這種城府極深又能征慣戰的統治者,而治理天下卻不見得行得通。朱棣的清君側造反,首先是利益關係,建文帝登基後,開始對自己叔叔們進行削藩政策,還監視燕王朱棣等人的一舉一動,嚴重影響到各位叔叔的利益集團,打了半輩子仗的叔叔們,尤其是四叔朱棣怎麼可能讓一個乳臭未乾的小子在自己的頭上拉屎,其次前面也說了,朱棣在明滅元的戰爭中,立下不少的汗馬功勞,自己治理的北方地區既富庶又穩定,又有一大群的賢臣良將在身邊輔佐,更覺得自己才是眾望所歸的真命天子,於是1399年舉兵發動靖難之役,建文四年取得了靖難之役的勝利,在南京登基為帝,廟號成祖。
-
5 # 微醺書坊
朱元璋將帝位傳於建文帝朱允炆,而不是永樂大帝朱棣,其實是多方面的因素。
1.朱棣是庶出,而非嫡長子
古代王朝主要是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嫡長子繼承一切,而其他子弟是沒有繼承權的。
朱元璋的嫡長子是朱標,生性仁慈,深得朱元璋喜愛,本應該由朱標繼承皇位,可惜朱標英年早逝,留下嫡長孫朱允炆。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並非馬皇后所生,是乃庶出,不具有繼承皇位的權利。
2.親疏有別
朱標死後,朱允炆一直留在朱元璋身邊,朱允炆是朱元璋看著長大並親自撫養教育,而朱棣雖然是朱元璋的兒子,卻早早就被封為燕王,常駐北平,很少能與朱元璋相見。
3.性格原因
朱允炆與其父朱標相仿,有一顆仁慈的心,而朱棣一直戎馬生涯,即使駐守北平以後也一直在與蒙古交戰,生性爆裂。
當時的明王朝,已經趨於安定,需要的是一位仁慈安穩的皇帝,而不是一個能征善戰的皇帝。
以上均為個人觀點,不過朱元璋傳位與朱允炆多是考慮了這些原因。
至於朱棣發動靖難之役,也是雙方都有原因的。
朱允炆方面:朱允炆登基之後,採取方孝儒的治國方略,認為當時的分封制造成各地王爺擁兵自重,不利於中央集權,於是實行削蕃。
朱棣方面:朱棣一生征戰,大明江山有他的功勞,倘若皇位傳於朱標,他是無話可說的,傳於朱允炆他就很難接受,憑什麼自己打下的江山要交給一個黃毛小兒統治,於是積極整點兵馬。同時由於朱允炆的削蕃政策,朱棣更是忍無可忍,皇帝做不成,連王位都有可能不保,故而發動了靖難之役。
-
6 # 流雲157011705
大兒子朱標是他最喜歡的兒子,為了讓兒子繼位安穩,殺光了對皇位有威脅的人,大兒子死了愛屋及烏,就喜歡孫子了。孫子繼位打算削弱王族的實力,結果沒拿的出手的將領,有點能力的都被朱元璋殺了。一群傻逼玩意統軍,穩贏的局被朱棣翻盤了。然後朱棣覺得這小屁孩剛上位就這麼浪,還不如我自己來當算了,然後他就成皇帝了
-
7 # 歷史縱橫帝
導讀:洪武萬歲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後,立朱標為太子。這毫無疑問是嫡長子繼承製的典範。朱標是嫡長子,在朱元璋做吳王時就是世子。自小就作為繼承人悉心培養。如果溫文爾雅的朱標能夠長壽的話,肯定會如同文景一樣的守成之君。但是英年早逝,朱元璋被迫把皇位傳給太孫朱允炆。年幼的朱允炆急需削藩,朱棣被逼靖難。朱棣造反就是被逼的。個人覺得根據當時的國內形勢和明成祖後期的作為,朱元璋如果能直接傳位朱棣的話,大明朝會更加興旺發達。接下來咱們詳細敘述理由。被逼反的朱棣
建文帝繼位後,聽取了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卿黃子澄的建議著手削藩。此主張不但唐突並且執行起來非常粗暴,造成的影響非常惡劣。幾月之內:周、齊、湘、代、岷王等親王廢為庶人。齊王和代王被軟禁。湘王為保名節舉家自焚。如此簡單粗暴的削藩不是二百五是什麼。都是龍子鳳孫皇室血脈,沒有明顯的錯誤,僅僅因為擔心就抄家流放廢為庶人。諸位藩王人人自危,唯恐淪為朝廷的目標。大家都知道,當時的藩王可是有軍隊的。有這些被處理的例子在,那說朱棣敢束手待斃嗎?不可能啊。如果不想淪為“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下場,發起靖難是必須要走的道路。
如果直接傳位朱棣的合法邏輯和理由其實,咱們展望一下如果直接傳位朱棣是否合適。本人認為是非常合適的。理由如下:
1、朱標死後,看看可能的繼承人。朱允炆是朱標的次子,長子早亡。所以也不是嫡長子繼承皇位。再看朱元璋的其他成年的兒子:老二是秦王朱樉39歲也死了;老三晉王朱棡為人性格驕縱,40歲也OVER了。老四就是燕王朱棣了。朱元璋對朱棣之器重次於太子。朱元璋曾經稱讚朱棣的說“棣兒類我”,得意的表情可想而知。
2、燕王封地在北京。此時蒙古勢力雖然被驅逐出了北京,但是勢力還很強大。如果明朝不想有反覆,那麼頻繁的北征蒙古是必然的。茫茫草原十幾年不去理會就會誕生一個強大的政權再次作惡。歷史上的成祖朱棣多次親自出塞北征直到去世。即使這樣,在明宣宗朱瞻基過世後的幾年後就發生了土木堡之變。大明國策一下子改為守勢,逐漸萎縮成兩京十三省的地步。朱元璋去世後,需要有一個剛毅果敢的帝王帶領大明去反覆征伐。否則即使朱標不去世的話,按照他溫順謙恭的性格想來在文臣的勸說下不會北伐漠北。那麼大明就會早早的刀槍入庫、馬放南山。更別提鄭和下西洋和收復安南和東北的努爾幹都司了。大明可能早早的就進入了佛系王朝的節奏,直到被人打醒。
然而朱元璋為讓皇位傳承有序,制定了一本“皇明祖訓”。為了保證朱家子孫都能夠順利的享受到榮華富貴,用宗法的形式確定了明朝皇位的繼承製度。就是說除非皇帝沒有兒子,才能在藩王中選擇繼承人。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朱元璋才沒有直接傳位給朱棣。
-
8 # 香茗史館
這是兩個問題,關於朱棣的身世,一直以來都有爭議,然而按照朱元璋《皇明祖訓》的規定,不論朱棣是嫡出還是庶出,他的繼位順位都比較靠後。至於朱棣造反的原因,綜合目前史料記載的跡象來看,被建文帝逼反的可能性極大。
△明成祖朱棣
朱棣繼位順位靠後,幾乎沒有繼位資格對於明朝皇位的傳承順位,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有著明確規定,“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若奸臣棄嫡立庶,庶者必當守分毋動,遣信報嫡之當立者,務以嫡臨君位,朝廷即斬奸臣”。按照這個規定,朱棣的繼位順位顯然比較靠後。
△明太祖朱元璋
1、朱標早亡,但卻有四個嫡孫在世。按照《皇明祖訓》的規定,兄終弟及只有在“朝廷無皇子”的前提下才可以,雖然太子朱標和其嫡長子朱雄英都早亡,但卻還有嫡次子朱允熥,以及朱允炆、朱允熞、朱允在世,再加上太子妃常氏去世後,呂氏成為繼妃,因而朱允炆、朱允熥、朱允熞、朱允都可以視為嫡孫。
△懿文太子朱標
2、朱棣前面,還有兩個兄長存在。就算朱元璋打算兄終弟及,朱棣仍然不是第一順位繼承人,他的前面還有朱樉、朱棡,雖然這兩位壽命也並不算長,但朱樉乃是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4月去世,朱棡則是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三月去世,兩人去世之時,距離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已經過去了數年。
△朱棣到底是不是馬皇后所生,至今存疑
3、朱棣身世存疑,可能為庶出。關於朱棣的身世,目前仍然存在爭議,史料雖然明確記載其乃馬皇后所生,但《南京太常寺志》、《靜志居詩話》和《三垣筆記》卻表明,朱棣極可能不是嫡出,而是碽妃所生,甚至有說法認為馬皇后並無親自,朱標、朱樉、朱棡、朱棣、朱橚均不是馬皇后所生。不論如何,如果朱棣不是嫡出,那麼按照《皇明祖訓》的規定,已經不是順位靠後的問題了,而是他根本就沒有繼位資格。
△建文帝朱允炆
正如前文所說,朱允炆本也算不上嫡孫,朱允熥才是,不過由於朱允熥乃是常遇春的外孫,有外戚背景,而朱允炆則表現的極為孝順、仁厚(裝出來的),再上其母乃是朱標的繼妃,故而才被朱元璋立為了皇太孫。
總的來說,不論朱棣是否為嫡出,他的繼位順位都比較靠後,除非朱元璋在自己去世之前三個月(即朱樉、朱棡全部去世之後)才立儲,否則他根本沒有資格繼承皇位。
從朱棣起兵經過來看,被逼反的可能性極大從朱元璋去世之後,到朱棣起兵這段時間的史料來看,我認為朱棣被逼反的可能性更大。如果建文帝朱允炆不削藩,或者削藩的手段不如此激進,朱棣都不太可能造反,因為無論怎麼看,朱棣起兵之時的態勢,都不太像是預謀已久。
△面對削藩,朱棣一退再退
1、朱棣處境極為被動。在朱元璋去世還不到一個月的時候,即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七月,朱棣的胞弟周王朱橚便因“謀反”被削,同年十二月朱棣兵權被奪,燕京(今北京)官員被撤換。而朱棣的反應則先親自入京訴冤,再遣子入京為質。然而,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建文帝又將齊王朱榑、湘王朱柏、代王朱桂先後廢為庶人,齊王朱榑被軟禁南京,代王朱桂被軟禁大同,湘王朱柏不堪受辱,舉家自焚。同年六月再削岷王,廢為庶人,遷漳州。眼看局勢逐步惡化,朱棣甚至選擇了裝瘋保命(此時或許才有所警醒),直到裝瘋保命也無用的情況下,這才選擇起兵。
△朱棣起兵極為艱險
2、起兵過程極為驚險。朱棣起兵之時,燕京城內和周邊軍隊將領幾乎全部被撤換,朱棣憑藉的僅是張玉、朱能手下的八百私兵,而且還是在張昺、謝貴率兵包圍王府之後,將兩人誘入王府擒獲處死後才挽回敗局。如果沒有張信提前報信,朱棣甚至連這八百私兵都來不及武裝。如果朱棣真的早有謀反之心,從建文帝削藩到其起兵,前後足足有長達一年的時間,他完全可以準備的更為周密,而不至於如此冒險。
△明初藩王分封圖
3、局勢對朱棣極為不利。朱棣當時不過燕京一隅之地,面對的卻是坐擁整個天下的朱允炆,且朱元璋分封到各地的藩王,相互牽制作用極為明顯。如上圖所示,燕王朱棣東北有遼王、北面則有寧王、西邊是谷王、代王、晉王,而其南下途中則有齊王、魯王、周王,不僅全部都是實權王爺,而且多人都曾有帶兵出征的經歷。如果建文帝不將周王、齊王、湘王、代王、岷王先後削去,又將谷王囚禁,朱棣根本就沒有活動的餘地。
朱棣不是傻子,如果建文帝不迫其過甚,他根本不可能造反,因為幾乎沒有任何成功的機會。而正是由於朱允炆採取如此激烈的削藩策略,導致各地藩王要麼被朝廷控制,要麼心灰意冷,才使得朱棣失去了牽制,獲得了極大的活動空間,再加上這些藩王之中大多曾有帶兵經歷,也導致了大量武將臨陣倒戈,使得朱棣最終得以奪取大位。
-
9 # 不書公子
朱元璋之所以沒有把帝位傳給朱棣,是因為他對朱棣的倚重程度,根本無法與太子朱標和皇太孫朱允炆相比——自古“立嫡不立長”,皇帝正妻所生的長子,才能名正言順地成為繼承人!
據史料記載,朱棣的生母並非馬皇后,而是朱元璋的一名出身低微的妃子。朱棣出生時,朱元璋已經有了三個兒子,且當時群雄割據,朱元璋整日忙著打仗、奪地牌,根本無暇教導子女。所以,從小在軍中長大的朱棣,接觸最多的,是那些刀口舔血的將士!
長期殘酷的戰爭環境,對年幼的朱棣影響很大。他的殺伐野性,也正在這種環境中磨礪而出。同袍浴血的環境,也讓朱棣與一眾武將結下了深厚的交情:
洪武三年,十歲的朱棣被父親朱元璋封為燕王。十年後,朱棣前往北平就藩。作為明朝北部邊境的北平,經常受到蒙古殘餘勢力襲擾,所以朱棣在就藩之地的生活並不太平。
洪武二十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命燕王朱棣和晉王朱棡一起發兵北征蒙元。這場戰役中,朱棣招降元朝太尉乃兒不花,並以禮相待。乃兒不花感念朱棣的寬廣胸襟,率領部下一起投降了明朝。而與朱棣共同出征的朱棡,則毫無斬獲。此戰之後,朱棣威名赫赫,受到朱元璋的讚賞!
洪武二十九年,明太祖朱元璋獲悉在大寧衛以北有蒙古軍隊活動,乃命令燕王朱棣率領軍隊前去滅敵。不負重望的朱棣再度打敗蒙元軍隊,捍衛了明朝北部邊境的安全!
此時,太子朱標已於數年前辭世,功勳卓著、雄才大略的朱棣,成為了眾位皇子中的核心人物!
朱元璋愛子心切,朱標去世後,朱標的兒子朱允炆成為了大明王朝的儲君。野心勃勃的朱棣經常訓斥仁弱的朱允炆,結果受到了朱元璋的責罰。
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皇太孫朱允炆繼承大統,稱“建文帝”。
建文帝登基後,採納齊泰、黃子澄等大臣的建議,積極開展削藩鬥爭,眾位藩王叫苦不迭。
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難”,並於1402年奪取政權,登基為帝,改元“永樂”!
朱棣造反,有一部分原因是形勢所逼,另一部分,則是其昭然若揭的野心使然。所幸的是,明成祖朱棣為明朝的強大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當得起“有為之君”之稱!
-
10 # K30在用
明惠帝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的長孫,太子朱標的長子。
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標病逝,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慮皇位的繼承問題,在此期間,他曾想到了皇四子朱棣,因為朱棣又許多地方都與自己非常相似,但向群臣諮詢的時候,大臣劉三吾提出,如立皇四子,那麼將皇二、三子立於何地?當時朱元璋已經分封了諸王,而且皇二、三、四子分別被封為了秦、晉、燕王,三人的封地都是邊境重鎮,而且手握重兵,一但由於爭儲而出現內訌,後果將非常嚴重。因此朱元璋只得將朱標的次子朱允炆立為皇太孫(朱標長子早逝)。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朱允炆正式即位,改明年為建文元年。從年號上不難看出,一個建文,一個洪武,二位皇帝的性格截然不同,而且朱元璋不願立皇太孫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朱允炆像他的父親一樣,過於柔弱,過於仁慈,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太嚴重,恐怕日後會吃大虧。
建文帝即位之後,一改洪武時期的緊張氣氛,使中國大地吹過了一陣清風,他重用黃子澄、齊泰、方孝儒等文人,對先朝的政治實行改革,為無論是百姓,還是官吏都創造了一個寬鬆的環境。 在改革中的一項重要措施就是削番,當時的番王多是朱允炆的叔叔,而且手中都有兵權,他們在自己的番地為非作歹,有的甚至摩拳擦掌準備造反。燕王朱棣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當時朱元璋的前三個兒子都已經亡故,朱棣成為了皇子中的最長者,而且隨著朱棣在對蒙古作戰的過程中不斷壯大,他已經成為了皇權最大的威脅。
可以說建文帝的削番就是針對燕王一人的。但建文帝的軟弱害了他,在重大問題的決策上,這是他的第一個錯誤。他並沒有先削燕王,而是從其他親王下手,這樣即引起了親王們的岌岌自危,還打草驚蛇,使得燕王加緊做出準備。在建文帝決定對朱棣下手的時候,為時以晚,燕王朱棣迅速扯起了靖難的大旗。 在最初的戰鬥中朝廷的兵力佔絕對優勢,但由於李景隆的指揮不當,明軍屢遭敗績。但由於兵力所限,燕軍佔領的城市都是很快的放棄,因此雙方展開了拉鋸戰。在此期間明軍中湧現出了一批比較優秀的將領,他們的頑強抵抗給朱棣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但是朱允炆的軟弱再一次顯示出來,他的一道聖旨,“我要活的叔父”使得朱棣逃過了多次劫難,建文帝的婦人之仁最終將朝廷推向了深淵。 經過四年的拉鋸戰之後,燕王正確分析了形勢,只要建文帝在一天,地方軍對就會抵抗一天,而且自己就是叛王,但如果一旦攻佔了南京,趕走了建文帝,那麼自己就可以成為一國之君,相信也沒有多少人反對,因為大家都是觀望的態度。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後,首先立了自己的長子朱標為太子,這是很正確的舉動,因為防止了兒子們爭權奪位。
事實也證明朱標是塊當皇帝的料,學業武藝俱佳不說,訓練處理政事時也令朱元璋非常滿意。可朱標卻在一次出宮巡查中積勞成疾,沒幾個月就死掉了,這令朱元璋的多年心血付之東流。
後來經過思考,朱元璋將太子之位傳給了朱標的兒子,即自己年幼的長孫朱允炆,允炆雖然先天資質不足,但經過後天努力進步也是相當大的。但從朱元璋傳位給太孫的一刻起,就引起了手握重兵、鎮守邊關的兒子們特別是朱棣的不滿,因為朱棣確實在功勞和能力方面都更適合做國君。
朱元璋的這種疏忽最終導致了朱棣造反奪位。
回覆列表
兩方面原因!
第一方面,的確建文帝削蕃手段強硬,已經危及到了燕王的人身安全,燕王也是內心煎熬。
另一方面,姚廣孝的蠱惑和朱棣內心的渴望也是極大的因素。
姚廣孝一生只為幫助朱棣登上皇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