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詩詞與美文欣賞
-
2 # 千千千里馬
所以,我們一定要記住,不是所有的楷書,都是橫細豎粗,否則,我們對楷書書法的多樣性就太概念化了,最後,就無法真正瞭解書法的豐富多彩了。
既然我們要談橫細豎粗這樣一種楷書。那麼。我們就說說他的合理性。
我們從視覺來說,橫是一個水平視覺,豎是一個垂直視覺。
如果橫細豎粗,給人感覺視覺效果分明,有一種視覺立體感的效果。
從書法的筆畫來說,把橫畫和書畫型別化,也有利於對書法的掌握。
我們知道。學習書法是很辛苦的一件事怕。尤其是筆畫的安排處理,變化微妙,我們無法控制橫豎的粗細怎麼才最得當。如果型別化,那麼,就會容易一些了。
比如橫畫統一寫細一點。書畫統一寫粗一點。這樣寫字是不是更容易記憶?
如果一種書法的橫豎粗細沒有明顯區別,那麼,我們對寫字的橫豎處理,就不容易把握住那個合理的“度”,因此,學習書法,就會有一定的難度。
比如歐陽詢的書法,橫豎變化很多。有時候豎畫粗,有時候豎畫細。這就給我們一定的不好把握橫豎處理。比如寫一個“十”字,到底該橫粗還是該豎粗?其實都可以,但是還有很多字,都有橫豎筆畫,究竟如何處理好粗細關係,真不是簡單的書法問題,而是涉及書法 變化統一的問題。
大師們在處理書法變化統一問題是,可以用費盡心機來形容了。
像顏真卿橫細豎粗這樣的變化統一,是最獨特的一種藝術處理方法,值得我們肯定。
但是,橫細豎粗,也不是一種簡單化的歸類,所以顏真卿的書法能夠成為藝術而不是工匠寫字。
原因就在於,顏真卿還掌握了書法的秘訣,那就是書法的筆畫,必須要保證筆畫自身的結構要有變化。
顏真卿的橫畫和豎畫雖然有歸類,但是卻不是死板僵化的概念筆畫,而是每一個筆畫都充滿活力的。
-
3 # 神韻軒書法
在啟功先生的山水畫裡,(如圖)。有一片樹林,它們有高低、大小、粗細、斜正、前後的構圖安排。使畫面顯得不呆板,有生氣,有變化。
這些對比關係是相輔相成的,低襯托其高,細襯托其粗,後襯托其前,小襯托其大,斜襯托其正。有烘雲托月的效果。在畫中的任何景物都可作參照物,根據它的高寬比例來推斷其它景物的比例關係,這就是美術裡強調的多對比。
書法也是這樣,以《顏勤禮碑》為例試作分析:此碑橫畫細,豎畫粗,主要是為了形成對比反差,橫畫細使豎畫顯得更粗,更厚重。在此碑中撇捺粗細反差也大,往往是撇細捺粗。這些筆畫的粗細變化,也使字的內部空間好安排,讓筆畫之間空白既大而又不失厚重。避免壅塞。
《顏勤禮碑》有哪些風格特徵呢?
一,橫細豎粗。
二,撇細捺粗。
三,蠶頭燕尾捺。
四,兩豎並列有時呈弧形。
五,結字外緊內松。
六,主筆緊縮。
七,字形端莊寬博。
理解了這些重要特徵,能讓我們臨此碑時抓住重點,更好的臨好此碑。(個人淺見,僅供參考。)
-
4 # 老陳聊書法
我們書法書寫中不僅有"橫細豎粗"還有"左細右粗"和"左小右大"以及"扛肩等也屬於這個範疇。究其根本其實與書寫的右利特點和視覺造型的通感原理有關。
右利特點是什麼?我們都知道漢字乃至所有文字都是以右手書寫設計的,而右手書寫必然要適合右手的生理和物理特點,漢字的不同於其它文字的造型結構特徵又使得這個"右利"的特點在漢字書寫中更加突出。拿"扛肩″來說,不僅左下到右上的傾斜不會讓我們覺得有失平衡,反而更加生動。
至於說到通感,可以這麼理解,就是我們用筆畫搭建的結構與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獲得的關於結構的相關美學力學的經驗標準是相通的。比如,重心平穩,左右對稱等等。
所以,漢字作為一種手寫的結構體,完全遵照形式美的原則構成我們完全可以接受,但是加上右利特點的"扛肩″等,依然是我們可以接受的合諧,很有意思。
回覆列表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辭海》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這種漢字字型端正,就是現代通行的漢字手寫正體字。
楷書也是一種官名。《新唐書·百官志二》記中書省史館有楷書二十人,寫國史楷書十八人。楷書作為官名也稱作楷書手,掌繕寫之事,在同一機構中並置,因具體分工有所不同。《通典·職官二十二》記楷書手為流外勳品官。宋代無楷書手之稱,惟稱楷書。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從程邈創立的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辭海》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書。始於漢末,通行至現代,長盛不衰。
楷書的產生,緊扣漢隸的規矩法度,而追求形體美的進一步發展,漢末、三國時期,漢字的書寫逐漸變波、磔而為撇、捺、且有了“側”(點)、“掠”(長撇)、“啄”(短撇)、“提”(直 鉤)等筆畫,使結構上更趨嚴整。如《武威醫簡》、《居延漢簡》等。楷書的特點在於規矩整齊,是字型中的楷模,所以稱為楷書,一直沿用至現代。
楷書有楷模的意思,張懷瓘《書斷》中已先談到過。六朝人仍習慣地用著它,例如羊欣《採》文,王僧虔《論書·韋誕傳》中雲:“誕字仲將,京兆人,善楷書。”那是“八分楷法”的簡稱。到北宋才以之代替了正書之名,其內容顯然和古稱是不一樣的,名異實同和名同實異之例,大概有以上這些。
楷書是中國封建社會南北魏到晉唐最為流行的一種書體。在楷書產生之前,中國的書法已產生了大篆、小篆和隸書三種書體。大篆是相對小篆而言的,一般把小篆以前所有的古文字統稱為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和戰國時期除秦國之外的六國文字。小篆是秦統一中國之後通行的文字,它是以秦國的文字為基礎,參照其他諸侯國文字,為便於書寫而刪繁就簡、規範統一的,這是中國書法史上最初的規範化書體。隸書是繼小篆之後出現的又一代表性書體,它是在小篆的基礎上產生的。隸書的產生是漢字的一次大革命,其意義不僅在於漢字從此走向了符號化,更重要的是它改變了漢字的書寫方式和審美趨向,從而為楷書書法藝術的產生奠定了基礎,並進而為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和繁榮開闢廣闊的天地。而引碑入草開創者、北京大學教授李志敏認為秦始皇統一六國文字,對當時的社會進步有積極意義,但未必有利於書法藝術的發展。
於是在秦漢年間千姿百態的書法園地中,就直接孕育出了楷書(當時稱為隸書,即輔佐小篆,書寫更快捷)書法藝術。遵循其規律,將中國楷書的發展史分為四個時期:即楷書的萌芽期——秦漢,楷書發展期——魏、晉、南北朝,楷書繁榮期——隋、唐、五代,楷書守成期——宋、元、明、清。
宋宣和書譜:“漢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隸字作楷書。”這裡的楷書實際上是指王次仲所創的八分書,而不是現代所謂的楷書。另據傳:“孔子墓上,子貢植的一株楷樹,枝幹挺直而不屈曲。”楷書本筆畫簡爽,必須如楷樹之枝幹也。
演變過程
如今一般所說的楷書,是從漢隸逐漸演變而來的,按照時期劃分,可分為魏碑和唐楷。魏碑是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書體,它可以說是一種從隸書到楷書的過渡書體,鍾致帥《雪軒書品》稱:“魏碑書法,上可窺漢秦舊範,下能察隋唐習風。”魏碑經常帶有漢朝隸書的寫法在其中,因此它的楷書性質還不成熟,但正因為這種不成熟性,也就造成了百花齊放的場面,意態奇異,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美,康有為評價有“魏碑十美”。而狹義的楷書則是指到唐朝以後逐漸成熟起來的唐楷,其代表人物有初唐的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中唐的顏真卿,晚唐的柳公權。我們常說的楷書四大家“顏柳歐趙”,前三個就在唐朝。到了唐末,楷書已發展到了頂峰,風格已過於規整,於是逐漸走下坡路了。但是“唐書重法,宋書重意”,宋朝的蘇軾以其詩人的風度開創了豐腴跌宕、天真爛漫的“蘇體”,堪稱“宋朝第一”。宋末元初的趙孟頫,以其恬潤、婉暢,形成了“趙體”,也就是四大家中的“趙”,但是“趙體”嚴格來講應該屬於行楷,不再是規規矩矩的楷書了,所以初學者一般從“顏柳歐”三體擇一入手,這也被公認為學書之正路。下面我將這三體從多個角度作一對比,有的角度還參考了魏碑和趙體,為的是能夠全面的認識楷書個體。以上重點對比了“顏柳歐”三體的風格與特點,這裡面既有時代的影響,又有個人的因素,如歐體形成於初唐,受魏碑的影響較大;顏體受唐朝以肥為美的審美觀點的影響,又較豐腴;而柳體由於柳公權為人正直,“人正則字正”。
初期
初期“楷書”,仍殘留極少的隸筆,結體略寬,橫畫長而直畫短,在傳世的魏晉帖中,如鍾繇的《宣示表》(左圖)、《薦季直表》、王羲之的《樂毅論》、《黃庭經》等,可為代表作。觀其特點,誠如翁方綱所說:“變隸書之波畫,加以點啄挑,仍存古隸之橫直”。
魏
東晉以後,南北分裂,書法亦分為南北兩派。北派書體,帶著漢隸的遺型,筆法古拙勁正,而風格質樸方嚴,長於榜書,這就是所說的魏碑。南派書法,多疏放妍妙,長於尺牘。南北朝,因為地域差別,個人習性、書風迥然不同。北書剛強,南書蘊藉,各臻其妙,無分上下,而包世臣與康有為,卻極力推崇兩朝書,尤重北魏碑體。康氏舉十美,以強調魏碑的優點。
唐
唐代的楷書,亦如唐代國勢的興盛局面,真所謂空前。書體成熟,書家輩出,在楷書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中唐的顏真卿、晚唐的柳公權,其楷書作品均為後世所重,奉為習字的模範。
楷書
古人學書法有這一種說法:“學書須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顏為法,中楷以歐為法,中楷既熟,然後斂為小楷,以鐘王為法”。然根據多年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初學寫字,不宜先學太大的字,中楷比較適合。
初唐三大書法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的楷書,都最適宜作中楷的臨摹範本。茲分別簡介如後:
歐陽詢的正楷,源出古隸,以二王體為基礎,參以六朝北派書風,結體特異,獨創一格,其勢力深入社會,幾為學書的標準本。究其楷書特點,用筆剛勁峻拔,筆畫方潤整齊,結體開朗爽健。他的楷書碑帖代表作有《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碑》碑等。
虞世南的楷書,婉雅秀逸,上承智永禪師的遺軌,為王派的嫡系。雖源出魏晉,但其外柔內剛,沉厚安詳之韻,卻一掃魏晉書風之怯懦。其楷書代表作,當以《孔子廟堂碑》為最。
褚遂良的楷書,以疏瘦勁練見稱,雖祖右軍,而能得其媚趣。其字型結構看似非常奔放,卻能巧妙地調和著靜謐的風格,開創了前人所未到的境地,其楷書代表作,當以《雁塔聖教序》為最。
一般說來,寫小字與寫大字是大不相同的,其原則上是:寫大字要緊密無間,而寫小字必要使其寬綽有餘。也就是說:寫大字要能做到小字似的精密;而寫小字要能做到有大字似的侷促,故古人所謂“作大字要如小字,而作小字要如大字。”又蘇東坡論書有“大字難於結密而無間,小字難於寬綽有餘”的精語。以上這些話怎麼講呢?因為我們通常寫大字時,以為地位(面積)寬闊,可以任意揮灑,結果字型變成了鬆散空闊。寫小字則正好相反,因為地空間太小,擔心寫不下就越難免要盡力局縮,往往局縮過當,反而變成蜷促。這都是自然而然的心理現象,極易觸犯的毛病。所以蘇公“大小難能”這句話,正是針對這種神情而發,更是經驗老到之談。
寫小字的重心與筆畫的配合,則與大字無大差異。至於運筆,則略有不同。小字運筆要圓潤、娟秀、挺拔、整齊;大字要雄壯、厚重。大字下筆時用逆鋒(藏鋒),收筆時用回鋒; 小字下筆時則不必用逆鋒,宜用尖鋒,收筆時宜用頓筆或提筆。譬如寫一橫,起筆處或尖而收筆處則圓; 寫一豎,起筆或略頓,收筆則尖;撇筆則起筆或肥而收筆瘦:捺筆則起筆或瘦而收筆肥,同時也要向左向右略作弧形,筆畫生動而有情致;點欲尖而圓,挑欲尖而銳,彎欲內方而外圓,鉤半曲半直。運筆靈活多變,莫可限定。尤其是整篇字,要筆筆不同,而又協調一致,一行字寫出來,錯落有致,卻又一直在一條線上,如是則行氣自然貫串,望之如串串珍珠項鍊,神采飛揚。
小字為古代日用必需的書法,以前科舉應試時,閱卷的人大半是先看字,然後再看文章。字如不好,文章再好也要受影響。朝考狀元、翰林,尤注重書法。是故凡狀元、翰林的小字,都是精妙的。一般讀書,也都善寫小字。如今硬筆盛行,用毛筆寫小字的人不多,但用硬筆臨寫小楷字帖有事半功倍的明顯進效,因此想寫好硬筆字,不妨找本好的小楷字帖,加工練習。定能打下堅實基礎,裨益終身,受用不盡。
小楷字帖甚多,傳世的墨拓中,要以晉唐小楷的聲名最為顯赫。其中通常包括了魏時鐘繇的《宣示帖》《薦季直表》,東晉王羲之的《樂毅論》《曹娥碑》《黃庭經》王獻之的《洛神賦十三行》、唐鍾紹京的《靈飛經》等。還有元趙孟頫、明王寵、祝允明等小楷作品的墨跡影印本也是非常好的範本。
鍾繇書法,具古樸風格,惟傳世作品《宣示表》、《薦季直表》,無一確實者,多為後人傳模或臨作。欣賞好的摹拓本,可以想像其古雅書風。
宋元
如果說漢魏是楷書的初始階段,唐是楷書的成熟階段,那麼宋元就是楷書的延伸階段。唐代楷書法度森嚴、結構嚴謹,到了宋元時期書法家們開始追求作品的美感,有的清秀俊朗,有的雍容典雅。
清代
清代的楷書以邵瑛所著的《間架結構摘要九十二法》為代表,它是在唐初四大書家之一歐陽詢《結字三十六法》及明代李淳《大字結構八十四法》基礎上系統、全面地研究剖析了漢字結構組合規律,歸納總結出九十二種漢字結體書寫的方法,並各有典型例字。《間架結構摘要九十二法》是一本較為完整、實用的法帖,更對後世書者影響巨大,不僅適於初學書者臨習,也可供書法愛好者參考欣賞。九十二法對初學者瞭解間架結構有指導意義,是初學者的啟蒙導師。《間架結構摘要九十二法》成書100年後,被著名書法家黃自元臨摹並推廣。在清末及民國初年達到了家喻戶曉、人手一冊、學書之人案頭必備的程度,直至現代仍有廣泛的影響力。
字型分類
1~3釐米的為小楷(小字),5釐米以上的為大楷(大字),之間的為中楷。但這僅僅是籠統的分法,實際上,現實生活裡很少出現過小於1釐米的小字和大到1.8米的大字。
小楷
小楷,顧名思義,是楷書之小者,創始於三國魏時的鐘繇。他原是一位傑出的隸書大師,所作楷書的筆意,亦脫胎於漢隸,筆勢恍如飛鴻戲海,極生動之致。惟結體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仍存隸分的遺意,然已備盡楷法,實為正書之祖。到了東晉王羲之,將小楷書法更加以悉心鑽研,使之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國小楷書法優美的欣賞標準。
大楷
一般情況下,人們把一寸以上、數寸以下見方的真書稱為大楷。較此更大的真書大字被稱為“榜書”、“擘窠書”。根據歷代書法家積累的經驗,學習書法應先寫大楷,作基本練習。掌握好大楷的點畫、結構、布白,做到點畫準確精到,結構疏密得當,則退而寫小楷可做到結體寬綽開張,點畫規矩清楚;進而學榜書則能結密無間而氣魄宏闊,不致渙散無神。
四大楷體
楷體書法最為著名的四大家是:
唐歐陽詢(歐體)
唐顏真卿(顏體)
唐柳公權(柳體)
元趙孟頫(趙體)
歐陽詢——歐體
生於南朝陳武帝永定元年(557),卒於唐太宗貞觀十五年(641),字信本,潭州臨湘人(今湖南)。以楷書和行書著稱。為書法史上第一大楷書家,其字型被稱為“歐體”,與顏(真卿)體,柳(公權)體,趙(孟頫)體並駕齊驅。
顏真卿——顏體
書學在唐代為鼎盛時期,凡及楷書,言必稱虞、歐、褚、顏。顏真卿即是其中最富革新精神的大書法家。顏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他出身名門,是著名學者顏師古的五世孫。顏真卿為人篤實鯁直,向以義烈聞名於官場,曾為四朝元老,宦海浮沉,不以為意,後奉命招撫謀反的淮西節度使李希烈,為李所殺。
顏真卿的書法淵自家學,但其得以變革的啟迪者,乃吳郡張旭。由於他能兼取百家,自如取捨,留下大量書帖足可見其功力。史學家范文瀾在著述中每及於唐書,皆稱“盛唐的顏真卿,才是唐朝新書體的創造者”。顏的楷書,反映出一種盛世風貌,氣宇軒昂;而他的行草,使宋代米芾也心儀斯書,原因是那些書帖往往是在極度悲憤的心境中走筆疾書的,讀者可從本文中領略箇中滋味。情溶於藝,藝才生魂,歷史上大凡優秀的藝術,均不違背此一準則。
顏真卿,一位書壇的巨靈。千百年來,唯顏魯公能比肩書聖王羲之,雄視闊步於書壇。唐代書壇固然以顏真卿為冠冕,而宋代也以顏書為大纛。自茲以往,顏真卿的書魂形成了巨大的向力,而又積澱成中華民族書魂的重要部分。《新唐書·顏真卿傳》贊曰:“雖千五百歲.其英烈言言,如嚴霜烈日,可畏而仰哉!”英烈的日月人生,便是澆灌其書藝奇葩的不竭泉源。
柳公權——柳體
柳公權,唐代宗大曆十三年(公元778年)——唐懿宗鹹通六年(公元865年,終年88歲。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宮至太子少師,故世稱“柳少師”。他初學王羲之並精研歐陽詢、顏真卿筆法,然後自成一家。所寫楷書,體勢勁媚,骨力道健。較之顏體,柳字則稍清瘦,故有“顏筋柳骨”之稱。穆宗嘗問柳公權用筆之法,公權答雲:“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穆公為之改容,如其筆諫也。宋朱長文《墨池編》中說:“公權正書及行楷,皆妙品之最,草不夫能。其法出於顏,而加以遒勁豐潤,自名家。”他初學王羲之筆法,以後遍閱近代書法,於是極力變右軍法,學習顏真卿,又溶匯自己新意,使他的字避免了橫細豎粗的態勢,而取勻衡瘦硬,追魏碑斬釘截鐵勢,點畫爽利挺秀,骨力遒勁,結體嚴緊,後世學書者不少以柳字為楷模。
他二十九歲進士及第,在地方擔任一個低階官吏,後來偶然被唐穆宗看見他的筆跡,一時機為書法聖品,就被朝廷召到長安,那時,柳公權已四十多歲。他的為人既有骨氣又一絲不苟,同樣地,他的字也顯露了他這部分的特質。也因為如此,提高了他在長安的聲望與地位,一般王公貴族都不惜鉅金爭相請他。
晚唐書法經歷盛中唐之後,盛極而衰,柳公權雖號一時中興,但與顏書相比,仍略有高下之分。唐代書法隆盛一時,至此已見式微。柳公權的楷書參有歐陽詢的筆法,往往將部分筆畫緊密穿插,使寬綽處特別開闊,筆畫細勁,稜角峻厲,雖用筆出自顏真卿,而與顏真卿的渾厚寬博不同,特別顯得英氣逼人。
柳公權一共臣事七位皇帝,最後以太子太保之職致仕,865年(鹹通六年),柳公權去世,時年八十八歲,獲贈太子太師。[8]
他的傳世書跡很多,影響較為突出的有《玄秘塔》、《神策軍碑》、《金剛經》等。
《神策軍碑》:楷書,唐會昌三年(公元843年)立。是柳公權的代表作之一,較後世熟知的《玄秘塔》書體風格更有特色,結體佈局平穩勻整,左緊右舒,也是較好的臨寫範本。
《柳書金剛經》:楷書,唐長慶剛年(公元824年),四月刻。原石毀於宋代。有甘肅敦煌石室唐拓孤本傳世,一字未損,今在法國巴黎博物院。評論家認為楷書金剛經,具備了鍾(繇)、王(羲之)、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陸(東之)各體之長,有很高藝術價值。
《玄秘塔碑》:楷書。唐會昌元年(公元841年)上二月立,原碑現存陝西西安碑林。此碑在傳世的書跡中,最為著名。是歷來影響最大的楷書範本之一。
趙孟頫——趙體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雪松道人,又號水晶宮道人,湖州(浙江吳興)人。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封魏國公,諡文敏。著有《松雪齋集》。趙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響的書法家。《元史》本傳講,"孟頫篆籀分隸真行草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讚譽很高。據明人宋濂講,趙氏書法早歲學“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趙構)書,中年學“鍾繇及羲獻諸家”,晚年師法李北海。此外,他還臨撫過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諸家之大成。誠如文嘉所說:“魏公於古人書法之佳者,無不仿學”。所以,趙氏能在書法上獲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於吸取別人的長處分不開的。
歐陽詢《九成宮》
柳公權《神策軍碑》
顏真卿《告身書》
柳公權小楷《原道碑》
學習方法
中楷比較適合作大字要如小字,而作小字要如大字。(陳槱《負暄野錄》)
楷書臨習章法
章法是書法藝術形式美的重要組成部分。點畫是線條美,間架結構是區域性的構圖美,章法是整體構圖美。趙體楷書的章法,可以從兩個方面研究和把握起規律。
尤中會楷書
其一,整齊一律。楷書章法的整體感,首先是整齊,字的排列形式是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等距,給人一穩定、莊重的視覺效果,這種形式最適合嚴格意義的楷書。結字的寬窄、長短不同的造型產生區域性參差變化,便整齊一律而不呆板拘謹的楷書不會出現不和諧或單調之弊。
其二,多樣統一。趙體楷書的最大特點是帶有行書的成分,筆法多變,因字賦形,不刻意佈置,在多樣性、變化性中有著十分和諧統一的關係。給人的感受是靜中有動,字中融情。一件書法藝術品首先感染人的是其整體效果,而整體是由無數個區域性構成。因此,在佈置章法時,不應該忽略每個字的細節,諸如字的造型、長短、欹正的變化,輕重的節奏感等,都需要慎重地考慮,嚴密地設計,並且要堅持不懈地經過較長時期磨練,始能自由地進行章法處理,表現出一種似乎沒有設計的設計美,達到書法藝術的較高境界。
楷書章法並不複雜,其主要形式有中堂、對聯、條幅、橫披、扇面等。楷書的章法佈置,字距與行距大多基本相等,但也有行距大於字距的;一律自右至左豎寫,橫披的少字數者也仍然是由右至左書寫;現代的中文橫寫是自左至右,在特殊需要的情況下也可以用這種方法,但豎寫是仍然以從右至左為佳。書寫注意
清代書法家宋曹(書法約言·論楷書》曰:“蓋作楷先須令字內間架明稱,得其字形,再會以法,自然合度。然大小、繁簡、長短、廣狹,不得概使平直如運算元狀,但能就其本體,盡其形勢,不拘拘於筆畫之間,而遏其意趣。使筆筆著力,字字異形,行行殊致,極其自然,乃為有法。仍須帶逸氣,令其蕭散;又須骨涵於中,筋不外露。無垂不縮,無往不收,方是藏鋒,方令人有字外之想。如作大楷,結構貴密,否則獺散無神,若太密恐涉於俗。作小楷易於侷促,務令開闊,有大字型段。易於侷促者,病在把筆苦緊,於運腕不靈,則左右牽掣;把筆要在虛掌懸起,而轉動自活。若不空其手心而意在筆後,徒得其點畫耳,非書也。
總之,習熟不拘成法,自然妙生。有唐以書法取人,故專務嚴整,極意歐、顏。歐、顏諸家,宜於朝廟浩救。若論其常,當法錘、王及虞書(東方畫贊》、(樂毅論)、(曹娥碑》、(洛神賦》、《破邪論序》為則,他不必取也。”
按語:論述精到,實當可取。
鋼筆書法
楷書是漢字的主要書體。楷,是楷模,就是標準字型。鋼筆楷書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講究用筆
鋼筆楷書的筆畫有提頓、藏露、方圓、快慢等用筆方法。不同的用筆方法產生不同的形態、質感的線條,不同的線條需要不同的用筆方法去體現。鋼筆楷書字形較小,線條粗細變化不大,如果書寫時用筆稍不注意,筆畫就達不到要求,筆畫就會出現軟弱無力、僵硬死板等毛病。因此,必須經過嚴格訓練才能掌握用筆方法。
筆畫分明
鋼筆楷書的每一個筆畫的起筆和收筆都要交待清楚,工整規範,乾淨利落,不能潦草、粘連。但是筆畫與筆畫之間又要有內在的呼應關係,使筆畫達到:既起收有序、筆筆分明、堅實有力,又停而不斷、直而不僵、彎而不弱、流暢自然,非常好看!
結構方整
鋼筆楷書在結構上強調筆畫和部首均衡分佈、重心平穩、比例適當、字形端正、合乎規範。字與字排列在一起時要大小勻稱、行款整齊。雖然也有形態上的參差變化,但從總體上看仍是整齊工整的。
正是由於以上原因,歷代許多書家都主張把楷書作為學習書法的第一步。現行的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學生在小學階段主要是學好寫鋼筆楷書,打好基礎,為上中學寫行楷書創造條件。實踐證明,只有經過系統的楷書練習,才能瞭解漢字[12] 行書筆畫和結構的特點和要求,才能掌握漢字的組合規律,為學寫行楷書奠定書寫基礎,從而練就一手合乎法度、流暢自然的行書和草書。
練習楷書,應從筆畫和結構兩方面下功夫。練習筆畫,主要解決用筆方法問題,目的是生產合格的“零件”;練習結構,主要是解決筆畫和部首之間的組合方式問題,目的是學會結構方法,掌握結構規律,從而達到將字寫端正、整齊、美觀的要求。
印刷字型
印刷用的楷體是從楷書發展而成。發明雕版印刷術時,負責書寫和刻制雕版的人就是當時擅寫楷書的佛經“寫經生”,楷書因而成為雕刻印刷最早期參照的字型。
電腦字型
標楷體(DFKai-SB (Windows)/BiauKai (Mac OS))
華文楷體(KAIU.TTF)(隨微軟Office軟體釋出)
AR PL 中楷(AR PL UKai)(自由字型,多個Linux發行版預設附帶)
Kai(Mac OS簡體中文字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