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梅竹凌心
-
2 # 中醫者也
三伏貼的適宜及禁忌
每年夏季,各個醫院三伏貼的患者都比較多,那麼三伏貼有哪些適宜與禁忌呢,我們就需要了解一下。
三伏貼秉承的是中醫冬病夏治的理念,結合針灸、經絡及中藥學,以中藥貼敷於穴位,經由中藥對穴位產生微面積化學性、熱性刺激,達到治病、防病的效果。三伏貼的適宜症狀如下:
1.呼吸系統疾病:慢性支氣管炎、哮喘、過敏性鼻炎、以及體虛易感冒人群。
2.消化系統疾病:虛寒型胃病、慢性結腸炎、腹瀉以及各種慢性胃腸道疾病。
3.婦科疾病:寒凝血瘀所致的痛經、宮寒症、帶下量多等。
4.風溼骨病:各類風溼病、骨性關節炎以及各種肩頸腰腿痛等。
5.其他:免疫力低下、小兒遺尿、老年慢性前列腺肥大等。
三伏貼雖然功效很多,但是有些人並不適宜如陰虛內熱 溼熱的病人就不要用三伏貼,因為裡面都是溫熱的藥物,反而會加重病情,另外嚴重心肺功能疾病患者、對藥物過敏者、面板長有皰、癤以及面板有破損者、疾病發作期這些患者也不宜進行貼敷治療。
所以千萬不要盲目跟風,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決定自己適不適宜貼三伏貼。
-
3 # 中醫師古治榮
夏季人體氣血流通旺盛,藥物最容易吸收,而三伏期間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盛的時候,此時進行貼敷治療,最易恢復和扶助人體的陽氣,加強防衛功能,提高機體的抵抗力。由於是在三伏天做穴位敷貼治療,故稱為“三伏貼”。
冬病夏治·三伏貼
三伏貼,是基於中醫“冬病夏治”的理論,也是冬病夏治的方法之一。
冬病夏治是指對於一些在冬季容易發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給予針對性的治療,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從而使冬季易發生或加重的病症減輕或消失,是中醫學“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預防觀的具體運用。
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穴位帖敷、針刺、藥物內服等,透過在夏季自然界陽氣最旺盛的時間對人體進行藥物或非藥物療法,益氣溫陽、散寒通絡,從而達到防治冬季易發疾病的目的。
中醫認為冬天人體氣虛、陽氣不足,像老慢支、哮喘等疾病往往在冬天誘發或加重,稱這些病為“冬病”。
夏季人體氣血流通旺盛,藥物最容易吸收,而三伏期間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盛的時候,此時進行貼敷治療,最易恢復和扶助人體的陽氣,加強防衛功能,提高機體的抵抗力。由於是在三伏天做穴位敷貼治療,故稱為“三伏貼”。
三伏貼一般在頭伏、二伏、三伏的第一天上午11時以前貼完藥餅。上午11點到下午1點是午時,中醫認為此時人的穴位、毛孔充分張開,若剛貼完藥餅,藥力最容易滲透到體內。
呼吸系統疾病:
反覆感冒:大椎、風池、關元、氣海。
哮喘:膈俞、心俞、定喘、氣海、腎俞。
慢性支氣管炎:肺俞、膏肓、心俞、膈俞、腎俞、關元。
過敏性鼻炎:大椎、外關、肺俞、天突、足三里、關元。
消化系統疾病:
胃痛:中脘、內關、胃俞、梁丘。
慢性腹瀉:天樞、腎俞、中脘、命門、關元。
消化不良:天樞、中脘、足三里、百蟲窩。
風溼及類風溼:
慢性腰腿痛:陽陵泉、懸鐘、血海、關元、命門。
四肢麻木:
頸椎病:大椎、肩井、大杼、外關、手三里。
肩周炎:肩三針、外關、曲池、陽陵泉、條口。
今年的三伏時間
初伏:2019年7月12日(農曆六月初十)——2019年7月21日(農曆六月十九)
中伏:2019年7月22日(農曆六月二十)——2019年8月10日(農曆七月初十)
末伏:2019年8月11日(農曆七月十一)——2019年8月20日(農曆七月二十)
三伏貼適應症
三伏貼只適用於陽氣不足、肺氣虛弱、虛寒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類的疾病。主要包含以下幾類:
呼吸系統疾病:易感冒者、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炎、哮喘、慢性咳嗽、慢性支氣管炎、慢阻肺等。
消化系統疾病:虛寒性胃痛、慢性胃腸炎、腹瀉、消化不良、厭食等。
骨關節疾病:頸椎病、肩周炎、
患者郭某,男,55歲。工程師,1998年10月6日開現出現右耳耳鳴,呈持續性,蟬鳴樣。先後經梅州市多家醫院檢查,診斷為神經性耳鳴。但告之此病西醫無特效藥,需休息營養,,服擴血管營養神經藥等,但效果不明顯。經同事介紹要求中醫治療。
主症:耳鳴蟬響,耳內空虛感,兼有頭暈,腰痠,平時神疲乏力,氣短,偶有自汗,便溏納減,舌質紅,苔質淡苔薄,邊有齒痕,脈沉細尺脈虛。處方:生黃芪15克,五指毛桃30克,黨參15克,葛根30克,蔓荊子9克,白芍10克,升麻6克,炙甘草6克,炒杜仲15克,炙遠志9克,石菖蒲12克,。7劑,水煎服。每日1劑,2次/日。
複診:
1998年10月16日
耳鳴減輕,疲乏則耳鳴加重,寐差易醒,頭暈,腰痠,舌質淡苔薄,脈沉細尺脈虛。效不更方,上方加炒酸棗仁30克以養心安神,腎開竅於耳,加炒杜仲15克,菟絲子15克以補腎氣,14劑,
三診:1998年11月5日
耳鳴好轉,偶有蟬鳴,神疲好轉,睡眠較佳,但仍有頭暈腰痠,舌質淡苔薄,脈沉細尺脈虛,因湯劑見效,要求膏方調治。
生黃芪120克,黨參120克,炒白朮90克,懷山藥120克,炙甘草60克,炒酸棗仁90克,炙遠志、石菖蒲各60克,蔓荊子,升麻各60克炒杜仲,川斷,懷牛膝各90克,炒黑豆120克,核桃肉120克,龍眼肉120克
上藥煎二次,濃縮,熬膏時加龜板膠,鹿角膠各120克(以上二種膠以黃酒250克烊化),冰糖500克,收膏,滳水成珠為度,每次服二匙,清晨開水沖服。
按:本例耳鳴,因脾胃虛弱致氣血生化乏三原,中氣不足,經脈空虛,不能上榮於耳致耳鳴,神疲便溏,頭暈,腰痠均有脾腎虧虛,中氣不升的徵象。故首診以益氣聰明東加減,複診加炒杜仲菟絲子以益腎,三診膏方以益氣聰明東加益腎,養心安神,緩緩圖功。
案二,張某,女,65歲,退休會計師,1998年9月16日初診。
主症:耳鳴多年,腰膝痠軟,冬天感覺四肢冷,頭暈,寐差,面板乾燥,觀其形體肥胖,平日嗜食肉類厚味,舌淡紅苔白厚膩,脈沉細滑。
處方:桔紅,法半夏各9克,茯苓12克,炙甘草3克,炒枳殼9克,竹茹12克,炙遠志,石菖蒲各6克,黨參15克,炒白朮9克,茯神9克,煅磁石30克,7劑
1998年9月26日
複診:耳鳴稍減,仍腰膝痠軟,上方加炒杜仲,甘枸杞,制首烏各15克以益腎氣。7劑
三診:
1998年10月8日
改為膏方調治
處方:熟地90克,當歸身、白芍各45克,制何首烏60克,炒黑豆90克,枸杞子60克,沙苑子60克,炒杜仲、川斷、懷牛膝各90克,炒黑芝麻90克,女貞子60,黨參、黃芪各120克,炒白朮60克,茯苓60克,升麻60克,蔓荊子60克,炒酸棗仁、茯神,柏子仁各90克,煅磁石120克,石決明120克,龍齒120克,法半夏45克,杭菊花60克,炙遠志、石菖蒲各60克,春砂仁30克,雞內金60克
上藥煎2次,混合過濾再濃縮,加阿膠珠、龜板膠、鹿角膠各90克(以上三種膠以黃酒250克烊化),煎熬,再加冰糖500克,文火收膏,
以滴水為度。
服法:一次服二匙,清晨空腹,開水沖服。
按:患者年過六旬,腎水虧虛致肝陽擾越於上故頭暈,患者形體肥胖,痰溼內蘊,加上嗜食肉類厚味,脾失健運,症狀複雜,屬虛中夾實的證候,應用膏方不宜純用滋補,擬方以補益腎陰以平肝潛陽,益氣健脾以化痰溼,佐養血祛風以治療面板乾燥。總之,膏方進補,緩緩圖功。並囑平時多食素菜,注意體育鍛煉,也十分重要。
王某,男,63歲,退休科員
初診時間
1999年1月12日。
現症:
哮喘病史三十餘年
近日不慎受涼致咳嗽痰多7天。
咳喘氣急,不得平臥,喉鳴聲如曳鋸,痰多白沫,惡寒而不發熱,脈濡滑,舌苔薄白。
急則先治標,先宜按解表化飲、宣肺平喘以治其標,
處方
炙麻黃6克,桂枝3克,乾薑3克,細辛6克,生半夏9g 五味子3克,炙甘草6克,白芍6克, 炙冬花9克,炙白芥子9克,炙蘇子12克,杏仁9克,7劑
二診
咳喘大減,已能平臥,惡寒減輕,便溏,痰出不爽,下半夜睡眠不佳,納減,口乾渴不欲飲。脈細滑帶數,舌尖紅苔薄白,痰飲有化熱之勢,上方
去桂枝、白芍、細辛、五味子,乾薑,陳皮、加北沙參15克,旋覆花(包)9克,射干15剋剋,千層紙12克,枇杷葉12克,3劑。
三診
咳痰黃中帶白,稍帶泡沫,小便黃,大便乾結,舌紅苔白中黃脈浮滑數,痰飲漸已化熱傷肺,肺失宣降,擬宣肺降氣,清熱化痰。
處方:炙麻黃6g 生石膏(先煎)30克,蘇子9g 射干6克,生半夏9g 乾薑,北五味子各3克,炙冬花9g 化橘紅6克,杏仁9g ,紫菀12克,炙甘草3克,生薑3片,10劑
四診
哮喘發作較少,胃納好轉,二便正常,精神也逐步灰復,擬丸劑調治,丸者緩也,緩緩圖功。
處方:潞黨參60克,炙麻黃15克,雲苓45克,炙款冬花30克,炙紫菀30克,炒苡仁90g 炙甘草15g 蘇子60克,炒白朮30g ,麥冬30,廣陳皮30克,法半夏45克,桔梗45克,核桃肉60克,
上味共為細末,用枇杷葉90g、旋覆花45克,杏仁45克,炒谷麥芽各60克,生薑60克,紅棗60克,共煎濃湯,水泛為丸,如綠豆大,每晨晚各服1次,每次6克。
按:本案系哮喘,病史已達三十餘年,病情逐年加重。因感受風寒,肺氣上逆而致諸證,首診以小青龍湯辛散溫化,因小青龍湯辛溫發散,溫燥傷陰,二、三診減少去細辛乾薑五味子等加生石膏等清熱化痰,四診丸方仿人參胡桃湯合陳夏六君湯之意化裁,標本兼顧,扶正驅邪。
四診丸方服完後,效果較佳,體質增強,感冒次數減少,冬季哮喘發作次數減少,平時偶有咳喘氣急
歲月匆匆,日月如梭,筆者1988年底參加廣東省全省統考取得中醫師資格,轉眼已三十餘年,能夠成為一名中醫,是我一生中最值得欣慰的大事,為學習中醫人矢志不渝。博大精深的中醫學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考驗,經受了近代百年的兇濤惡浪的摧殘,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仍然屹立於世界醫學之林,並且昂首闊步走向世界,表現出中醫學強大的生命力,令人振奮,歷史經驗表明:全人類都需要名符其實的中醫,前途光明,真誠希望年輕的中醫學子們認真學習中醫經典精髓,學以致用,早臨床多臨床,有敢治大病的膽識和能治大病的能力,為傳承發揚中醫學不懈努力!
古治榮:博大精深的中醫學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考驗,經受了近代百年的兇濤惡浪的摧殘,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仍然屹立於世界醫學之林,並且昂首闊步走向世界,表現出中醫學強大的生命力,令人振奮,歷史經驗表明:地球上的全人類都需要名符其實的中醫,前途是光明的,但現在中醫的現狀卻令有識之士萬分憂慮的,就以新中國成立後的中醫高等教育舉例來說,中醫本科畢業生走出校門就對中醫喪失了信心,改行從事西醫,用西醫的觀點死搬硬套來用中藥,見炎症則用藥性苦寒的清熱解毒中藥,見癌症則用半邊蓮,白花蛇舌草,龍葵草以抗癌,失去了中醫學辨證論治一人一病一方的特色,見急診,重病則避之唯恐不及,甘當“慢郎中”,“調理調理”,全中國大多數中醫院也放棄了中醫治療危急重症的專長,連省級中醫院的病床也吊滿了輸液瓶…………凡此種種怪象,令人觸目驚心!由此可見,全中國的中醫高等教育是病入膏肓,中醫後繼乏人現象情況萬分嚴重!怎麼辦?一定要打破崇尚空談的老套,腳踏實地認典學習中醫經典精髓,建議在課程設計上,不要讓西醫課喧賓奪主,西醫為主的教學方式,只能培養出不倫不類的“半桶水”,“泡沫中醫”,敗壞了中醫的好名聲,誤已害人。
歲月匆匆,日月如梭,筆者1988年底參加廣東省全省統考取得中醫師資格,轉眼已三十餘年,能夠成為一名中醫,是我一生中最值得欣慰的大事,為學習中醫一生矢志不渝。真誠希望年輕的中醫學子們認真學習中醫經典精髓,學以致用,早臨床多臨床,有敢治大病疑難病的膽識和能治大病疑難病的能力,為傳承發揚中醫學不懈努力!
附案例:
患者郭某,男,55歲。工程師,1998年10月6日開現出現右耳耳鳴,呈持續性,蟬鳴樣。先後經梅州市多家醫院檢查,診斷為神經性耳鳴。但告之此病西醫無特效藥,需休息營養,,服擴血管營養神經藥等,但效果不明顯。經同事介紹要求中醫治療。
主症:耳鳴蟬響,耳內空虛感,兼有頭暈,腰痠,平時神疲乏力,氣短,偶有自汗,便溏納減,舌質紅,苔質淡苔薄,邊有齒痕,脈沉細尺脈虛。處方:生黃芪15克,五指毛桃30克,黨參15克,葛根30克,蔓荊子9克,白芍10克,升麻6克,炙甘草6克,炒杜仲15克,炙遠志9克,石菖蒲12克,。7劑,水煎
學習歷代中醫前賢應用膏方治療的寶貴經驗並結合本人的臨床實踐,談談的幾點粗淺體會以僅交流參考:
一,開具膏方,根據患者的病史和病情,應用中醫理論,辨證分析,作為設定治法的準則,其與開中藥湯劑一樣,應重視辨證,根據患者的臨床症狀及舌脈等四診資料,辨別寒熱虛實,辨別臟腑虛證的性質,靈活選擇清補(清補適宜陰虛證,常用生地,龜板,玉竹,天門冬,麥門冬,柏子仁,何首烏等),平補(適宜脾胃虛弱或體虛不耐滋補溫補的患者,俗稱“虛不受補”者,常用山藥,茯苓,芡實,白芍等),溫補適宜陽虛證,常用仙茅,仙靈脾,枸杞子,黨參,黃芪,白朮,當歸等),澀補(適宜遺精久病體虛等滑脫證等,常用山萸肉,金櫻子,補骨脂,桑螵蛸,蓮鬚,煅牡蠣,北五味子等)
二,治療虛損的膏方不主張純用補益藥,臨證處方必須兼顧實證,以無病滋補,食療為主,有病虛證滋補治病為主的原則,靈活應用溫(補)清(熱)合用,消(滯)補(益)並用,上病下取,通補兼施等多種治法,以達到應用膏方扶正祛病,病祛正氣恢復的目的。
三,膏方既不主張濫補蠻補,同時也不主張小病大補,以免影響脾胃運化功能,不利氣血通暢,影響脾土的運化水溼功能,因此,膏方的用藥必須兼顧各方面,膏方的療效才能更加顯著。
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
——《黃帝內經 咳論》
自古中醫先賢就留下訓誡:內不治咳,外不治癬。這說明咳嗽並不好治。
咳嗽是呼吸科最常見的症狀,咳嗽的危害,可把氣管病變擴散到鄰近的小支氣管,使病情加重。
另外,持久劇烈的咳嗽可影響休息,還易消耗體力,並可引起肺泡壁彈性組織的破壞,誘發肺氣腫。
咳嗽不止是肺的問題
中醫對咳嗽的認識較早,認為咳嗽病位在肺,但又與其他臟腑有關。
《黃帝內經 咳論》: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並且指出是由於在五臟對應的季節裡感受寒邪引起的咳嗽:
五臟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人與天地相參,故五臟各以治時感於寒則受病,微則為咳,甚者為洩為痛。乘秋則肺先受邪,乘春則肝先受之,乘夏則心先受之,乘至陰則脾先受之, 乘冬則腎先受之。
如夏天受寒後,出現了心痛、咽喉如有物梗阻甚至是咽喉腫痛,就稱為是“心咳”。
如冬天感受寒邪以後,出現了腰背疼痛、咳吐涎沫,就把這種咳嗽稱為“腎咳”。
秋天感受寒邪以後,出現咳嗽喘息,唾液帶血,則是“肺咳”。
五臟久咳會累及六腑
五臟咳嗽如果沒有及時準確的治療,就會發生傳變。那傳到哪裡呢?傳到五臟相對應的六腑。
比如肝膽互為表裡,以經絡相互聯絡。所以肝咳(咳則兩脅下痛,甚不可轉動)失治誤治就發展成了膽咳(咳嘔膽汁)。
很多朋友說,咳久了以後,咳得膽汁出來了,大家千萬別覺得是誇張了。
其他六腑咳有哪些令人覺得不可思議的表現呢?有些人咳的時候大便出來了;咳出尿液;咳得放屁;咳得嘔吐,吐出蛔蟲;咳得腹脹不想吃飯;咳得眼淚鼻涕一把流,面目浮腫。
治療上不應單純的見咳止咳
咳嗽的治療,除直接治肺外,還應從整體出發注意治脾、治肝、治腎等。
外感咳嗽一般均忌斂澀留邪,當因勢利導,肺氣宣揚則咳嗽自止;內傷咳嗽應防宣散傷正,從調護正氣著眼。
咳嗽是人體祛邪外達的一種病理表現,治療決不能單純見咳止咳,必須按照不同的病因分別處理。
病案舉例
李某,女,49歲。2019年5月20日初診。反覆乾咳8年餘,每年連續乾咳4個月,乾咳無痰,常感咽喉氣逆,久咳則劍突下隱痛,多夢易醒,健忘明顯,舌質淡胖,有齒痕,苔厚膩,刮之不去,脈弦滑。
第一次中藥以宣肺止咳為主,有效。
第二次中藥以健脾潤肺宣肺,稍有好轉,但乾咳仍頻繁;仔細推敲下,對《黃帝內經》裡所說的“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有了更深的理解。於是拋開其餘症狀,只抓主證,知其脾虛明顯。
因此第三次處方用健脾化溼之法稍加止咳藥治療,處方如下:
炒黨參20g 炒白朮15g 茯苓15g 炒薏苡仁30g 炒白扁豆10g 補骨脂10g 乾薑10g 山藥10g 桔梗10g 蓮子20g 當歸10g 陳皮10g 蜜百部10g 款冬花10g 射干8g
注意:由於體質病情各異,請勿擅自配藥,請在醫生指導下開方服藥。
-
4 # 程氏針灸程凱
“三伏貼”是根據中醫“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理論,取每年的夏季三伏進行穴位貼敷治療。
有兩大人數適合三伏貼,世人多重視其一,就是冬病夏治,而忽視其二,就是三伏排溼,下面慢慢解釋。
一般說來,三伏貼適合體虛、陽虛的患者,此類患者每到冬天天氣寒冷時,身上的老毛病往往突然發作或加重如支氣管炎,哮喘,過敏性鼻炎等,中醫稱之為“冬病”:即冬季好發的虛、寒、裡、陰病症,具體多為腎、肺、腸胃、鼻、關節等病症。具體表現多為:咳喘、關節疼痛、怕冷、慢性腹瀉、易感冒、風溼性心臟病、慢性鼻炎等機體陽氣虛衰,病症深裡、寒邪侵襲、機體免疫抵抗力低下、病症反覆發作、纏綿難愈的病症。
而夏天的“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此時陽氣發洩,氣血趨於體表,面板鬆弛、毛孔開張,利用藥物滲透面板,刺激穴位,可起到疏通經絡、調節臟腑、溫陽利氣、祛散伏痰的功效。“三伏貼”一般使用辛溫的外用藥材,如生薑、白芥子、細辛、乾薑,川芎等藥物,針對不同的疾病,一般要將膏藥敷貼於特定的身體穴位上,以達到通絡溫陽散寒的目的。
換句話說,三伏貼就是藉助了天時陽氣旺盛的時節,而推動身體本不足的陽氣,祛除身體寒邪,補充正氣的方法。
正因為如此,其實三伏貼還適用於沒有冬病的一類特殊人群,就是體溼的人群。現代人運動量少,吃得又好,代謝較慢,造成身體內很多代謝產物排不出去,初期時就是溼,後期可以逐漸發展成為痰、瘀等更嚴重問題。而溼為陰邪,其性粘而趨下,容易流滯於腹部、下肢、關節等處,影響經脈通暢,功能活動和臟腑協調。
而夏至之後,陽氣盛極入衰,陰氣漸生(自然界由陽盛,開始逐漸向陰盛轉化,所謂一陰生的時節),此時如果人體素有陰邪,就會造成上熱下涼,上火下水,溼熱互蒸,悶於天地(中焦脾胃),不僅影響食慾,而在入伏之後表現出頭暈、噁心、倦怠、腹脹、水腫、關節痠痛等諸多症狀。
而抓住這個時機,用三伏貼刺激一些排溼的關鍵穴位,將取得事半而功倍的效果,適合平時缺少鍛鍊、有一定代謝問題的中青年人。
-
5 # 湖南醫聊
人要順應節氣變化治病,提醒廣大貼敷人群,三伏貼要在每一伏第一天貼敷效果最佳,最晚不要超過3天。
具體貼敷時間為:
初伏:7月12日-7月21日(陰曆六月初十-陰曆六月十九)
中伏:7月22日-8月10日(陰曆六月二十-陰曆七月初十)
末伏:8月11日-8月20日(陰曆七月十一-陰曆七月二十)
冬病夏治除了貼三伏貼之外,還可以配合內服中藥、針灸、盤龍灸、拔罐等中醫技術,綜合治療效果更佳。
三伏貼適應症1.呼吸系統疾病:
體虛容易感冒、慢性咳嗽、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炎、慢性支氣管炎、慢性咳嗽、肺氣腫、肺心病、體虛容易感冒者。
2.消化系統疾病:
慢性胃腸炎、慢性結腸炎、胃痛、潰瘍病、慢性腹洩、消化不良等。
3.疼痛性疾病:
風溼免疫性疾病:如風溼與類風溼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肢體經絡類疾病:肩周炎,頸腰椎病,腰腿冷痛,四肢冷麻,腰肌勞損,坐骨神經痛,膝關節炎,虛寒頭痛等。
4.婦產科疾病:
月經不調、痛經、慢性盆腔炎、宮寒、坐月傷風等屬寒證者。
5.小兒疾病:
體虛易感、哮喘、支氣管炎、消化不良、厭食、遺尿、生長髮育遲緩等。
6.亞健康調理:
陽虛體質——以怕冷為主要表現;氣虛體質——以體質虛弱、容易疲勞為主要表現;痰溼體質——以虛胖為特點,容易出現睏乏、疲勞、怕冷、便溏、苔膩等症。
血瘀體質——以膚色晦暗、身有痛處、舌質紫暗為特點,是各種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率最高的一種體質。
注意事項:1.嚴重心臟疾患、瘢痕體質、嚴重面板病、過敏體質、發熱、吐血、孕婦勿用;糖尿病慎用。
2.敷貼之後可能出現區域性面板潮紅、灼熱或輕度刺痛感,或出現小水泡等反應,多數敷藥處的面板會在一段時間內遺留色素沉著。
若敷貼後區域性面板微紅或有色素沉著、輕度瘙癢均為正常反應,不會影響療效。
3.若貼敷部位出現水泡,也不用緊張。中醫認為,艾灸或穴位貼敷後面板出現水泡,其提高機體免疫力的作用會更強。一般對小的水泡,不必特殊處理,待自然吸收即可。
但若出現大的水泡,應到醫院就診,進行消毒處理,以防感染。
禁忌症:1.敷貼部位的面板有創傷、潰瘍、感染者;
2.對敷貼藥物或敷料成分過敏者;
3.肺炎以及多種感染性疾病急性發熱期;
4.妊娠期婦女;有嚴重心、肝、腎、腦疾病患者;
5.惡性腫瘤患者。
(編輯Rachel。)
回覆列表
三伏貼是根據《黃帝內經》中"春夏養陽"的原則,結合針灸、經絡與中藥學,內病外治的一種中醫特色療法。選擇在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將藥物貼敷於不同穴位,讓藥物透過面板刺激穴位,經由經絡驅逐病邪,給予冬季容易發生或加重的疾病針對性的治療。是中醫“天人合一”和“未病先防”思想的具體運用。這種“冬病夏治”的方法,透過恢復人體臟腑的功能,調節機體陰陽平衡,以治療和預防由於陽氣虛弱而易發於冬季的慢性疾病,具有藥物不用經胃腸道代謝,不打針不吃藥,操作簡單方便等特點,很受大眾歡迎。
中醫認為三伏天,是人體毛孔張開,穴位開闔,肌膚腠理開洩,經絡氣血最為旺盛,陽氣最盛的時期,此時最易使藥物從面板毛孔滲入刺激穴位,讓藥物更好的循經而入深達各臟腑,不同的症狀對應不同穴位進行貼敷。
三伏貼多采用細辛、生薑、麝香、麻黃、肉桂、小茴香、黃芪等陽性、辛溫大熱的藥物,可溫補陽氣,利溼散寒,活血通絡,寬胸降氣,健脾和胃,調節人體的肺脾功能,促進血液迴圈,增強機體之正氣,提高人體免疫力,從而祛除體內沉積於內裡的寒邪。可以調理治療,如慢性咳嗽、慢性咽炎、哮喘、慢性支氣管炎、過敏性鼻炎、風溼、類風溼骨關節炎、退行性關節炎等疾病。三伏貼對呼吸系統慢性疾病、體寒虛弱易感冒的患者、四肢寒冷免疫力低下的亞健康群體最適合。
現在正值三伏天,淘寶、徽商、各大美容養生館,三伏貼都銷售火爆。但要注意的是,三伏貼雖好卻也不是所有人群都適合使用,如糖尿病患者、有嚴重心肺功能障礙疾病的患者(比如哮喘和慢性支氣管炎到了肺氣腫階段的患者、肺結核患者)、戴心臟起搏器的患者、處於月經期、哺乳期的女性朋友、孕婦、長水痘和疹子的兒童、有接觸性皮炎和所有熱性疾病的患者都不適合採用三伏貼治療。2歲以下的孩子,面板比較嬌嫩,使用三伏貼容易引起感染,也不宜使用這種方法治療。最後說說進行三伏貼療治需要注意的幾點:1)瞭解自己身體情況,確定自己適合做三伏貼治療,不可盲目跟風。2)貼前1~2星期最好不要食用辛辣、寒涼的食物,少吸菸不飲酒,以免減弱藥效。3)貼藥當天不能游泳,4~6小時內不要洗冷水澡,貼敷後不要劇烈活動,避免對著風扇或空調直吹。4)對於久病、體弱、消瘦的人群,要注意用藥量不宜過大,貼敷時間不宜太久,在貼敷期間密切注意病情變化和有無不良反應,出現不適應儘早諮詢醫生或去醫院就診,好做及時調整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