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科學講談怪
-
2 # 張雲山
英國發動鴉片戰爭之時正值工業革命期間,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原料、資金、還有廣闊的市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正是看中了中國的各項優勢,因為在明清時期,中國一度十分輝煌,大量白銀流入中國,英華人就利用販賣鴉片來吸收這些銀子,順帶著摧毀了人們的意志和軍隊的力量。道光在忠臣力勸下決定殺一儆百,讓林則徐虎門銷煙,這一做法激怒了英國,成為了鴉片戰爭的導火索,進而英國大舉侵犯,開始掠奪中國。鴉片戰爭的動機是為了開啟中國市場,從而促進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工業革命的程序。
所以說,繼續傾銷鴉片只是一方面,掠奪資本才是主要目的。
-
3 # 書童讀書
在我看來,英國不惜成本地發動侵華戰爭,不僅僅只是為了繼續向清政府傾銷鴉片。更多地是由英國本身的社會發展需要所導致。
不可否認,英國自向清政府傾銷鴉片以來,從中牟取的暴利使英華人對清政府的這塊“肥肉”視如珍寶。但是僅僅為了金錢就能讓處於世界鏈條頂端的英國不惜一切代價侵華戰爭嗎?這對於英國來說,顯然不是最優解讀。
首先,我們不妨看看英國的發展史。自1688年英國進行了一場不流血的革命——光榮革命後,其成為了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從此英國的政治相對來說十分穩定。
18世紀後半期,隨著哈格里夫斯的珍妮紡紗機誕生,英國率先進入工業革命時期,資本主義經濟不斷髮展。這一時期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確立,為英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為了滿足英國農業的快速發展,其資產階級統治一方面積極發展海外貿易,進行殖民統治,積累了豐富的資本,擴充套件了廣闊的海外市場和最廉價的原料產地,另一方面,進一步推行“圈地運動”,獲得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蓬勃發展的工場手工業,積累了豐富的生產技術知識,增加了產量,但還是無法滿足不斷擴大市場需要。而中國就是一個未曾開發的大市場。
與此同時,在文化方面,從文藝復興以來,英國進行了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人們的思想逐漸從愚昧走向開明理性。
所以,從政治、經濟、文化來看,英國對清朝傾銷鴉片,是在自身改革之後尋求更好發展的一種體現。
-
4 # 侃古道今
戰爭是為政治服務的,政治又是為經濟服務的。英國不惜成本對清政府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不是偶然的,也不只是單純的傾銷鴉片,而是為了撬開中國的市場,讓英國的資本家們賺到更多的利益。從這場戰爭在英國被叫做“通商戰爭”來看可見一斑。
清朝內部的社會環境“積弱貧窮”是封建社會最真實的寫照
當時的中國處於封建集權統治的巔峰時期,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在乾隆末年國運就開始下滑。由於高度集權的封建制度嚴重製約了清朝的社會經濟的發展,萌生於明朝中頁的“資本主義萌芽”不但沒有得到發展,反倒有些倒退。這使得當時的清朝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科技上都長期遠遠的落後於西方世界。
清政府對內實行高壓政策,對外實行“閉關鎖國”,限制對外貿易。傳統農業加上家庭式的手工作坊仍然是國內的主要經濟支柱和形式。統治階級“關起門來過日子,自給自足”的觀念嚴重阻礙了清朝社會與世界主流資本主義國家的接軌,使得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與當時的西方列強出現了斷代式的差距。
英國的社會環境工業革命使傳統生產力得到了飛躍式的發展
當時的英國,在18世紀中頁開始的工業革命,使得其社會經濟、政治結構有了長足的發展與進步。其率先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使得大工廠的機器生產代替了傳統的手工家庭作坊。從此,英國國內的商品無論是生產速度還是產品質量,或是成本均較過去有了幾何倍數的增長。資本主義的發展,使得政府不再是隻服務於傳統貴族的工具,而是一切政策都是以賺錢為目的。在滿足國內的產品需求之後,為了獲取更多的商品原材料和更多的銷售市場,英國自然而然的要開始他的對外擴張之路。
到了19世紀中頁,經過一個世紀的發展,此時的英國已經擴張成了日不落帝國,同時也建立起了為其資本市場服務的全球市場。在亞洲,東南亞、南亞甚至中亞等地區均有其勢力染指。這個時候也就剩下這個世界人口最多,同時也是市場最大的大清帝國了。
所以,以“虎門銷煙”為藉口,發動一場旨在徹底開啟中國通商大門的戰爭就順理成章了。
鴉片只是發動戰爭的藉口“鴉片”撬開了清政府的國門
表面上,英國對清朝發動“通商戰爭”是為了傾銷他在別的地方賣不出去的鴉片。實際上是為了以武力迫使清政府同意英國的通商要求,使清政府答應與其簽訂不平等的通商協議《中英南京條約》。
在當時的中國,清朝統治者長期透過“四書”“五經”之類的傳統國學禁錮著人們的思想。可以說當時的華人在面對壓迫的時候只知道磕頭,不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自古以來,最可怕的壓迫就是精神的壓迫,這不是一刀砍斷了腦袋了事的問題,而是使得華人脊樑上始終揹負著一座沉重的大山。在國家山河破碎、個人生活沒有任何希望的年代,大部分人將精神寄託於鴉片帶來的飄飄然的虛無縹緲的神仙世界。所以,鴉片成了清朝市場上流通最順暢的商品,自然也就掩蓋了英國發動這場“通商戰爭”的本質。
即使沒有鴉片,戰爭仍然不可避免沒有骨氣的癮君子更讓人可恨
所以終上所述,即使沒有鴉片,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英國仍然會對清政府發動這場戰爭。並不是說不惜出動四十多艘軍艦、4000多名士兵對清政府發動一場戰爭只是為了賣點鴉片。只不過是鴉片的成本很低,而清朝市場對鴉片有很大的需求,可以賺得更多的利潤。這樣才顯得這場戰爭就是為了賣鴉片而發動的。所以其只是以鴉片為藉口,從而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使得近代中國開始步入了半殖民地社會的時代。
這場戰爭的本質就是徹底開啟清朝的通商之路,讓更多的中國原材料運到英國製成商品,再讓更多的英國商品賣回中國,從而讓其國內的資本主義勢力獲得更多的利益罷了。
-
5 # 歷史爆破手
答案是肯定的,因為除了鴉片之外,英國對清朝是貿易逆差的。但透過傾銷鴉片,英華人便立馬扭轉了這個局面,變成貿易順差,每年都從清朝攫走大量財富。
英國此時的國際環境公元1776年,北美脫離英國殖民,並且透過靈活的貿易方式,在財力上迅速追趕英國。失去北美殖民地的英國,殖民地印度顯得更加重要,簡直是英國殖民地中的掌上明珠。因為印度物產豐富、人口數量多,可以承擔起英國新興工業原料供應和消費市場。
而且,透過印度,英國可以進一步開啟亞洲市場。此時,地大物博的清朝,自然成為英國的首選目標。只是此時的清朝,雖然有些僵化,但實力仍舊強大,有統一的中央政權,和印度那種小國林立的情況不同。在無力侵吞清朝的情況下,英國只好退一步,採取經濟上的壓榨,而壓榨的媒介,就是鴉片。
英國傾銷鴉片的意義英國才開始的時候,往清朝傾銷的鴉片還是非常少的。但是到了公元1837年,就達到了每年三萬四千多箱,在戰爭鴉片爆發之前,英國往清朝傾銷的鴉片至少價值2.3億兩白銀。而英國在印度每年徵稅有5000萬磅,其中鴉片就足足佔到800萬磅。鴉片的收入,是英國維持他在印度統治不可或缺的。因為印度除了種植鴉片外,還能提供英國新工業所需的大量棉花。但那時棉花只佔全年貨物出口的四分之一,而鴉片足足佔到了二分之一。
透過這樣的數字對比,我們足可以見到鴉片對英國統治印度,具有何種重要的意義。此外,透過鴉片獲得大量白銀之後,英華人又可以採購大量茶葉、絲綢、瓷器販賣到歐洲,又可以大賺一筆。如此迴圈之下,英國的國家實力,自然是蒸蒸日上。而在當時,除了清朝有這麼龐大的消費市場,並沒有其他替代市場,可以消費這麼多數量的鴉片。如果清政府提出禁鴉片,可想而知英國會有什麼反應了。
英華人面對禁鴉片的反應公元1792年,英國為了改善同清朝的商務關係,派使臣馬戛爾尼來同乾隆直接交涉。但乾隆見到英國使團後,直接拒絕了他們通商的各種要求。到了公元1816年,英國再派亞墨爾斯出使,但是因為使臣和貢物沒有一起到達,嘉慶皇帝認為英國使臣“無禮”,全部逐回。到了公元1834年,英國派律勞卑以商務總督的名義再次出使。但被清朝政府官員軟禁,後又驅逐到澳門。即使外交關係如此不對等,英國依舊無動於衷。對於律勞卑提議的“動武”建議,英國政府置若罔聞。
此後,雖然兩國的外交關係不對等,清朝仍舊拿英方當貢使看待,但是商貿照常進行,一直到鴉片戰爭爆發。對於驅逐使臣、軟禁商務總督,英國都無動於衷。但一聽清朝要開始禁菸,英國的艦隊立馬就開了過來,一改之前緘默的狀態。
所以,從根本上來說,英國發動戰爭,就是為了向清朝繼續傾銷鴉片。至於後世西方歷史學家所謂的“商務戰爭”,甚至是為了爭取外交平等(因為清政府強迫外華人磕頭)而引起戰爭,不過是他們的美化藉口。中國當時並未禁止正常貿易,只是禁止了鴉片走私,西方史學家的說法根本站不住腳。
-
6 # 魚羊史話
英國當然不僅僅是為了繼續輸出鴉片。
當時的英國已經完成了工業革命,被稱為世界工廠。同時也是世界市場的主導者。而當時的清朝,幅員遼闊有一千三百多萬平方公里,人口也非常的多四億人口。在之前英國一直都靠三角貿易來進行原始積累,透過對非洲美洲殖民地的掠奪,英國獲得了大量原料,比如金銀,木材,棉花,香料,糧食,勞動力等等。
到英國工業革命完成的時候。幾乎世界各大洲都在英國的槍炮之下為它服務(西方國家不算)。而獨獨亞洲的清國,依然以大帝國的姿勢屹立在世界上,並且實行著閉關鎖國政策,不與外國正常通商。(鴉片是英國走私進來的,所以在林則徐要查封英國商船上的鴉片時,英國的商人也無計可施。)正好,林則徐這時要查禁鴉片,而且力度比往常的要大許多,幾乎是要把英國在華的鴉片全查禁掉。英國商人便派人回英國請救兵,讓英國政府派軍艦來要回損失鴉片。此舉可以說是正中了英國的下懷,剛好有口實說服議會說服政府說服人民向清朝開戰。(在英國上至權貴,下至平民,幾乎都有對鴉片貿易進行投資,鴉片一但被沒收,股民們肯定會損失慘重。)
鴉片只是英國多華開戰的一個藉口罷了。十六年後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一樣,亞羅克地號事件馬林神甫事件,都是藉口而已。英國對清朝開戰,是看中了中國的市場和原料。如果一但打贏,那清朝無疑是一個理想的產品傾銷地,一個擁有許多優質原料廉價原料的掠奪地。
-
7 # 本草百曉生
1793年,紫禁城裡來了一位藍眼高鼻的洋人,這個洋鬼子竟然妄想跟我“天朝上國”通商,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
此時正值“康雍乾盛世”,乾隆爺還健在,負責這次對英關係便是“外交大臣”和珅。我天朝上國地大物博,歷來都是萬國來朝覲見。跟蠻夷通商什麼,他們有什麼值得我們喜歡的。自然這次和平會談以失敗告終。
誰也不會想到43年後,這個被清廷拒之門外的英人,會用大炮開啟中國的大門,並逼著清廷開發通商口岸。
一直以來,清政府與英國政府處於貿易順差的絕對優勢,也就是銷往英國的中中國產品遠大於進入中國的英國商品。
民間還傳聞:若英國佬吃不到中國的茶葉,用不到中國的大黃。要麼油膩死,要麼腹脹死(大黃是一劑猛烈的瀉藥)。清廷上下對自己的產品擁有絕對的信心。
英華人認為雖然這茶葉、大黃佔有一定貿易量,但這不是出現貿易順差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清廷沒有開發通商口岸,廣州十三行對外貿易實在難以擔當重任。(對洋人有諸多限制,比如不許他們攜帶家眷在廣州城內過夜,也不許他們進入廣州城區...)
為了開啟局面,一方面,英人努力提高產品多樣性,從加拿大的名貴木材到貂皮皮毛,以及美國的西洋參都是進入中國的外貿產品。
眾多周知,隨著一次工業革命在英國爆發,運動蒸汽機織的布料,以及羊毛產品一直英國的主打產品。當時有商人幻想著,要是大清華人人都有一件英中國產的衣服,自己起碼可以賣出二億多件。不成為全球富豪都難。
只是夢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中英貿易遲遲不見進展。直到他們發現了鴉片,具體說來是熟鴉片。
其實早在唐朝時,鴉片就已進入中國,那時人們只是將它作為花卉觀賞。或是個別醫師將它作為止咳止瀉的特效藥。
英國大量將印度產的熟鴉片偷運到中國,從此開啟了罪惡滔天的貿易模式!
-
8 # 口水雜談
因為對英國來說:由於當時中國處於“閉關鎖國”時期,虎門硝煙後英國以中國銷燬其鴉片為藉口,他們開啟中國通商口岸,向中國推銷廉價商品,為的是開啟中國的市場,所以他們叫“通商戰爭”。
而對中國來說:英國發動鴉片戰爭。根本目的是要開啟中國的市場;而直接目的是維護他們的鴉片交易,獲取暴利。因此清朝命名為“鴉片戰爭”。
1838年(道光十八年)冬,道光帝派湖廣總督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林則徐到任後,嚴行查繳鴉片2萬餘箱,並於虎門海口悉數銷燬。為開啟中國市場大門,英國政府以此為藉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英國國會也透過對華戰爭的撥款案。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懿律(Anthony Blaxland Stransham)、駐華商務監督義律(Charles Elliott)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開始。
擴充套件資料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影響
鴉片戰爭的失敗和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得中國社會性質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外國資本主義從中國得到了割讓香港島,賠款2100萬兩銀元,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口通商,以及協定關稅權、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等一系列特權,嚴重損害了中國的獨立主權。
政治
清政府開始一步步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隨著中國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和貿易主權開始遭到嚴重破壞,中國逐漸由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經濟
隨著列強向中國傾銷產品和對中國絲、茶等農副產品的收購,逐漸把中國捲入世界市場;原本占主導地位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受到強烈衝擊,中國日益成為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的一部分。這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有利於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但是外國資本主義進一步激化了階級矛盾,一定程度上致使了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
思想
鴉片戰爭後有一部分知識分子開始拋棄陳腐觀念,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尋求強國禦侮之道,萌發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對封建思想起到了一定的衝擊作用。社會矛盾上,隨著社會性質的變化,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變成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
華人民的革命任務,從反封建變為既反封建又反侵略。由此,中國從封建社會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也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
9 # 葭明通半瓶歷史
不然呢。
這個問題也可以再深問下去。
英華人為什麼要傾銷鴉片呢?
為了扭轉貿易逆差!鴉片戰爭前的中英貿易英國是“吃虧”的,請看圖:
看明白沒有,從1821年到1833年十二年間,中國的出口是上漲的,英國的出口是下降的。
就是說英華人買中國瓷器絲綢茶葉(注意不是原料)花的錢遠遠大於華人買英華人各種工業品的錢。賠錢啊!
砍頭的買賣有人做,賠錢的買賣沒人做。
於是,英華人冒著砍頭的風險做起了鴉片生意。為了“保持貿易平衡”嘛!
不過,說英國不惜成本是不成立的,英帝國的資本家是算過賬的,資本家們可不是那些封建君主,為了面子打仗,他們的仗算的精著呢!
首先他們不在英國本土傾銷鴉片,因為他的工廠需要工人,田地需要農民,軍隊需要士兵。
他們也不在英國本土種植鴉片,生產鴉片,因為英國本土是資本家的大本營,他們需要在英國生產糧食,生產鋼鐵。他們把鴉片種在了印度。
在印度,英帝國的資本家們也算賬呀,反正印度是殖民地,把印度的土地印度的人種鴉片種傻了也不怕,殖民地嘛,扔了就是了。
華人很不高興,簡直憤怒至極,你英華人既然冒著殺頭的風險作鴉片生意,那就滿足你的願望,殺你好了,於是中國“林則徐禁菸”。
英華人為了保護自己“販賣鴉片的自由”,發動了鴉片戰爭!
就是怎麼簡單!
-
10 # 風中小草59
貿易逆差
清朝和西方國家,特別是英國進行貿易,清朝出口多,進口少,英國大量貿易逆差,禁菸僅僅是英國發動戰爭的理由,實際上閉關鎖國這四個字就是英華人發明的,英國曾經在發動戰爭前,派出領事在廣東調研,問詢英美商人,得到的答案是沒有比和清朝做生意更方便的地區了,所以閉關鎖國的帽子是站不住腳的
英國在第二次發動戰爭前再次調研商人,問詢英國商人出口清商品的情況,英國商人說了,稅率已經夠低了,華人不購買我們的商品稅率不是關鍵
實際上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在大量鴉片輸入的情況下,中國對英國的貿易仍然是順差
英華人從來沒大家想象的那麼看重鴉片,英國從發動鴉片戰爭之前和之後,一直調研問詢在華商會和商人,特別是看重製造業,也就是紡織品對華輸出
英國不稱呼是鴉片戰爭,而是貿易戰爭,是通商戰爭
回覆列表
下面由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公元1840年,大清王朝年曆道光二十年,英華人主動出擊,憑藉這自己的堅船利炮,轟開了閉關鎖國的大清王朝的沿海大門,這場戰爭通常是被命名為“鴉片戰爭”,其實它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命名“通商戰爭”,後者是英華人的習慣叫法。
這場戰爭經過簡言之是這樣的,英華人對華貿易一直是巨大的逆差,導致英華人憤憤不平,但卻苦於無力扭轉這種長期逆差的困境,於是無恥地做起了走私鴉片的買賣,透過這種坑害華人的卑鄙方式,扭轉了長期以來的交易困境,從而從清朝攫取大量利潤。大清道光皇帝發現這一問題之嚴重之後,任命民族英雄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前去阻止鴉片之流入,在林則徐的主持下,在廣東虎門銷燬了大批被查封的鴉片,史稱“虎門銷煙”。
在完成這一壯舉的同時也激怒了英國毒梟,於是他們以通商為藉口策動了這場對華戰爭。最終因為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加上軍事落後,最終戰敗,被迫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第一次鴉片戰爭前中國及周圍形勢圖
戰爭的經過大致如此,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以下幾個問題?
1. 當時的英國應該說生意做到了全世界,沒聽說英國主要貿易是販毒的,為什麼偏偏在清朝英華人要靠鴉片改變貿易逆差?
2. 英華人在依靠販毒改變貿易逆差之前,是否透過其他努力來改善貿易問題呢?都做了哪些努力,結果又如何呢?
3. 英華人憑什麼因為銷燬了他們些許鴉片,就敢策動這場戰爭?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英華人是貿然出征,僥倖獲勝,還是早有準備,有的放矢?
讓我們帶著上述問題,瞭解一下這場戰爭的前因。
公元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英國政府正式任命,“骨灰級”外交家馬戛爾尼為訪華使團大使,這一任命讓本已經打算退休賦閒的老馬同志極為振奮,他終於有機會到自己魂牽夢繞的東方神秘大帝國走一遭,並且有機會見到那位統治東方世界的大皇帝乾隆皇帝,就這些已經足以讓老馬無法按耐了。當然,老馬不是來清朝旅遊的,他是代表英國政府和英國女王與大清帝國建交的,老馬認為以自己的外交水準,說服清朝皇帝開通幾個通商口岸,然後兩華人民互惠互利,從而儘量扭轉英中之間巨大的貿易逆差,自然是不在話下。
喬治·馬戛爾尼(1737年—1806年)
至於這次建交的過程,因篇幅限制不宜多說,反正結果與老馬同志樂觀的估計是截然相反。英國使團與大清政府雖然互相遷就了彼此之間巨大的文化差異,也勉強在覲見天朝皇帝的禮節上達成共識,英國使團費勁罷了地見到了大清皇帝,但是他們根本沒有得到與乾隆皇帝直接對話的機會。至於英華人此行的主要目的——通商,更是毫無例外地被大清皇帝斷然否決,理由很簡單,天朝上國物產豐裕,豈用與爾等小國往來貿易?
其實,馬戛爾尼都沒有機會將請求通商的文書直接上呈乾隆皇帝本人的機會,他只是得到了中堂的接見,當和珅接過文書的時候就已經明確表示了不可能。
後人評價這段歷史時,多半是批判的,因為乾隆皇帝及其政府的妄自尊大和目光短淺,讓大清錯失了這次與“世界接軌”的最佳機會。這樣的評價雖然沒錯,但是這是“以現代人之眼光,看待古代問題”。
當時的大清王朝確實是周邊國家的核心,而大清王朝對待外國的政策一直是“宗主”之尊,在英華人到訪之前這些一直都是合情合理,憑什麼為了一個遠洋而來之國,改變國家慣行之方針?
其次,中國封建帝制兩千年,對於平等建交一詞幾乎是聞所未聞,別說乾隆皇帝此時已經八十多歲,就算他是繼位之初二十五歲的小夥子,他也不可能瞬間接受這一新事物。乾隆皇帝的見識與學識在全國也算得上是首屈一指的人物,連他都不明白建交是怎麼回事兒,就更別指望其他人對此有更高的覺悟了。客觀的說,是由於兩國之間文化之間的巨大差異,和彼此之間的太不瞭解,導致了東西方兩位巨人的失之交臂。
這次英國使團的來訪,對於清朝來說絕對是毫無收穫,不但如此,清朝皇帝為了顯示自己的大度和對小國的眷顧,賞賜使團之寶物無數,簡直無法以金錢來衡量,與英華人帶來的“高科技”產品相比,我們的成本不知道要高出多少位數字。其實,賞賜老外些東西,對於天朝上國來說不算什麼,但可悲的是連一個後知後覺的人都沒有,之前英華人沒來過,你兩眼一抹黑是有情可原,人家都來了你還是無動於衷,這才是最可悲可氣之處。反觀英華人,他們雖然沒有達到通商之目的,但是他們不但得到了很多賞賜,更主要的是他們真正瞭解了大清王朝,瞭解這片東方沃土的地理人文,這對於英華人來說,收穫太大了。
那麼英華人來到大清都看到了什麼和做了什麼呢?
要知道在英華人沒有來到中國之前,當時歐洲對於中國主流之評價是這樣的:東方的中國一個文化先進、政局穩定和經濟空前繁榮的大帝國。
但當來到大清帝國之後,英華人對於清朝的評價又如何呢?用幾個詞語形容的話,應該是滿目瘡痍、腐化墮落和殘暴不仁。只有踏上這片土地才真正瞭解,天朝上國的所謂盛世只是虛有的表面化,而那個傳說中的禮儀之邦,就當下而言,可能僅存在於上流社會之間,那個所謂的政局空前穩定的社會制度,更是完全建立在殘暴專制的基礎之上。這裡的普通民眾,過著非人生活。這裡等級制度極其森嚴,上級官員可以隨意支配下屬和普通民眾做任何事情,稍有差池便處以嚴厲的刑法,而被處罰之人還要跪拜謝恩,這些對於人權至上的英華人來說,簡直是無法接受。
西方人眼中的晚清專制社會
在英華人的眼裡,大清帝國簡直就是未被開化的半野蠻國度,其實此時此刻,使團中的很多人已經萌生了使用武力征服這個東方大帝國的想法。除此之外,他們對於大清王朝的軍隊設施以及海防佈置都有了很深的瞭解,他們甚至在幾乎沒有任何干預的情況下測定了清朝的海岸線,這對於以海軍稱霸全球的英國來說,這些情報和資料簡直是價值連城。
在這些人返回英國之後,將自己在大清帝國的所見所聞連同個人之觀點與評價整理成書籍出版發行,他們的書籍在歐洲極為暢銷,歐洲人正是透過他們的書籍開始真正瞭解清朝。瞭解之後的結果就是推翻了之前的所有崇拜,取而代之的是批判與不啻,此時在歐洲以武力開化清朝的呼聲越來越高,其實戰爭的種子在此時已經被埋下,只要水土溫度合適,這顆種子隨時就會生根發芽。
就在英華人第一次與清朝建交失敗後不到半個世紀,這顆戰爭的種子終於開始生根發芽。大清帝國進一步的衰落和英國國力的進一步增強,實力差距不言而喻。再加之大清政府對於鴉片強硬嚴禁之態度,使得極度依賴清朝市場的英華人坐不住了。最終以英國女王為代表的主戰派,以九票之優勢,通過了議會審議,發動了這次對華戰爭。
英華人有備而來,激戰虎門不成,轉而北上轉戰舟山,終於轟開了清王朝閉關鎖國的大門,而當年被乾隆皇帝逐一否決通商條款,在《南京條約》中卻被一一兌現,確保了英國對華貿易的絕對利益,這真讓後世讀史的華人唏噓不已,感慨萬千。
歷史這個東西最大的樂趣在於推敲和假設,假設乾隆皇帝非常開明地接受了英國通商之請求,難道就會保證英華人不向清朝傾銷鴉片不會策動對華戰爭嗎?答案一定是不盡然。但是筆者認為,如果我們真的早早開放國門,就算咱們打不過“日不落”的英國,怎麼也不至於潰敗於東洋倭寇之手,愛新覺羅子孫不至於揹負因喪權辱國而被千夫所指的沉重歷史包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