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法天啟運聖武皇帝

    自秦、漢時起,中國基本上是統一富強的大國。境外鄰國特別是北方的行國(遊牧人的國家稱行國),即使強盛一時也都遠遠不是中國的敵手。在割據分裂時期,如果割據國內部統一,象三國時魏國那樣,對境外強敵依然還是有足夠的抵抗力。原因很明顯,中國的經濟和文化,比四鄰任何國家都高得多,並且漢族已經形成了龐大的民族,只要統治集團不是極端腐朽,不是朋黨互鬥,就能憑藉民眾的力量,防禦外國的侵入。行國各方面都落後,但有一個有利的條件,那就是遷徙無常,伺機攻掠,在軍事上常處於主動的地位,遇到中國統治集團腐朽和分裂,便乘虛深入,甚至佔領土地,建立國家。按照“野蠻的征服者總是被他們征服了的民族底較高的文明所征服”的規律,經歷一定的時間,征服者往往全部或區域性與漢族融合成一體。在融合過程中,由於各族統治階級的暴虐,又必然發生不同形式的鬥爭(包括戰爭),各族民眾因而都遭受到苦難。

    整個封建時代的中國歷史,中國與境外諸國主要是北方行國的關係,大體上就是這樣反覆地表現著。歸根說來,國與國間鬥爭的勝敗,取決於下列三種情形。(一)政治上中國統一,外國也統一,一般是中外相持,小有勝敗。(二)中國統一,外國分裂,一般是中國戰勝外國。(三)中國分裂(國土分裂和統治階級內部分裂)或農民起義還沒有形成新的統一,外國統一,一般是外國戰勝中國。自然,造成勝敗的局面,還有許多原因,諸如國勢有盛衰,政治有明暗,兵力有強弱,謀略有成敗,這些都足以影響中外勢力的消長,但政治上統一,卻是取勝的根本因素。

    唐前期,政治上是統一的,對外關係的空前發展,根源就在這裡。唐太宗採用魏徵“中國既安,四夷自服”的建議,致力於內政的改善,當時黃河流域人口稀少,國力遠不及隋朝,可是,長江流域的財賦,有力地支援了黃河流域,使得黃河流域能夠調動一部分人力,來保衛邊境的安全。唐太宗對外取得大勝利,唐玄宗時,對外關係發展到了頂點。自安、史作亂,中國內部分裂,唐前期取得的勝利,基本上消失了。

    中國最強大的敵國,一向是北方邊境上的行國。這些行國,總是征服西域諸國,阻塞中國與西方交通的道路。行國以遊牧擄掠為業,中國富饒,是擄掠的最好物件。因此,行國疆域儘管擴大到遙遠的西方,它的最高統治者(單于、可汗),一定要統率本部主力軍居住在中國的北境外,藉以滿足擄掠財物以至侵入中國的願望,不遭受嚴重打擊,決不肯西遷。行國包圍中國的北方和西北方,既威脅著中國的安全,又斷絕中國與西方諸國經濟、文化在陸路上的交流,這對中國和西方諸國都是有害的。中國擊敗北方行國,援助西方諸國脫離行國的統治,這樣的戰爭,對中國和西方諸國都是有益的。

    唐前期的對外關係,比兩漢有更大的發展。唐取得巨大成就,首先由於戰勝強大的突厥國,從而中西交通暢達無阻,中國和四鄰諸國都得到益處。唐前期與四鄰諸國大抵有四種關係,一是反對侵略,例如滅突厥國;二是進行侵略,例如攻高麗國;三是保護弱國,例如在西域等地設都護府;四是單純的經濟、文化交流,例如對天竺、日本、大食等國。不論屬於那一種關係的諸國,都有或多或少的人流入中國,從事各種職業,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宗教等方面,有很多的活動。

    一 北方

    東突厥——隋文帝封突厥突利可汗為啟民可汗。啟民統率東突厥部眾,為隋守衛北方邊境。六○九年,啟民死,子始畢可汗立。這時候,隋場帝正在掀起大亂,割據勢力紛紛出現,農民起義還沒有形成統一全國的力量,中國陷於分裂狀態。始畢利用這個形勢,招收大量中國的避難人,征服契丹、室韋、吐谷渾、高昌作屬地,擁有近百萬的部眾。割據者如薛舉、劉武周、梁師都、王世充之流,都向始畢稱臣獻媚,請求援助,始畢給他們一些支援,助長割據勢力。隋場帝曾企圖用小計謀分裂突厥,結果都被始畢識破,歸於失敗。隋文帝時,中國因統一而強,突厥因分裂而弱,現在恰恰倒過來,突厥成為操縱諸割據者,製造戰亂的強敵。

    唐高祖起兵太原,準備進取關中,先向始畢稱臣,藉以防止劉武周引突厥兵襲擊太原。六一九年,始畢死,弟處羅可汗、頡利可汗相繼為主。頡利立始畢子什缽苾(音剝必bōbì)為突利可汗,使統率東面諸屬部。頡利勾結諸割據者,連年入寇,深入唐國境,攻破城邑,擄掠人口和財物,甚至長安也受到嚴重的威脅。六二二年,頡利引騎兵數十萬人分路入侵,一路到晉州(山兩臨汾縣),一路破大震關(在甘肅隴西縣),唐全力抵禦,又遣使者鄭元?(音孰shú)去求和。鄭元?對頡利說,唐與突厥,風俗不同,突厥即使奪得唐地,也不能永久佔領。被擄掠的華人,都歸擄掠者私有(充當奴隸),你有什麼好處。你不如收兵回去,唐每年送給大量財物,全入你的庫藏,這才是你的好處。頡利為唐兵所阻,聽了很滿意,退歸塞外。鄭元?這些話,說明唐朝有責任消滅這個侵略國,因為無論入侵或謀和,都是中國的大害。頜利講和後,依然連年入侵。六二四年,有人建議說,突厥所以經常侵掠關中,目的在奪取長安積聚的財富,如果焚燬長安,突厥也就不來了。這是多麼怯懦荒謬的見解,唐高祖居然聽從這個建議,派人到樊(樊城,在湖北襄陽縣北)鄧(河南鄧縣)一帶尋求可建都的地方。太子李建成等贊成遷都,唐太宗勸阻,說,給我幾年的期限,一定捕獲頡利,聽朝廷發落。遷都算是停止了。當年,頡利、突利二可汗率全國兵力深入到豳州(陝西邠縣),唐太宗率兵抵禦,雙方兵力,多寡懸殊,唐將士驚懼,不敢接戰。唐太宗親率一百騎出陣,在陣上離間頡利、突利二人,使自相疑忌。頡利要戰,突利不從。頡利使突利到唐營講和,突利與唐太宗私結為兄弟,突厥開始趨於分裂。

    六二四年,唐己消滅諸割據者(朔方郡割據者梁師都除外),中國得到統一,開始對突厥採取主動,準備進攻。六二五年,唐高祖告朝臣們說,突厥貪婪無厭,我要用武力征服它,今後不再用平等國禮,給突厥文書改用詔敕。突厥在邊境上到處入侵,唐兵到處抵禦,形勢仍是對突厥有利。六二六年,唐太宗即帝位,唐真正成為統一的國家,與突厥對抗的形勢才有根本的改變。

    唐太宗剛即位,頡利率大兵進到渭水便橋北,離長安只有四十里路程。唐太宗表示鎮靜態度,率兵到便橋南,隔渭水與突厥對陣。頡利望見唐軍容齊整,知道有備,不敢輕率決戰,要求講和。唐太宗允許講和,在便橋上與頜利會盟。頡利取得大批金帛,心滿意得地引兵退去。唐太宗對朝臣說,我不打突厥,反送給金帛,為的讓他們驕惰,以便一舉消滅,所謂“將欲取之,必固與之”,就是這個意思。突厥利在擄掠,專靠防守是不能阻止擄掠的,唐太宗決心滅突厥國,這確是唯一可行的自衛法。

    唐太宗每天引十二衛小將和士兵數百人到顯德殿前練習時術,告訴他們說,外國入侵,本是常事,可怕的是人主安佚忘戰,寇來束手無策。現在我不讓你們掘池築花園,專教你們學弓箭,平時我做你們的教師,戰時我做你們的將帥,這樣,華人也許可以得到平安。唐太宗親自考試諸衛習射人的技藝,好技藝得優賞,諸衛的長官也得上等考(成績)。在唐太宗和諸衛長官督促下,幾年間諸衛府兵都成了精銳。唐太宗是善於將將和將兵的大軍事家,他在內戰中積累起極豐富的經驗,一看敵陣,就知道敵陣強弱處所在。他常常用己方的弱兵當敵方的強兵,用己方的強兵當敵方的弱兵。己方弱兵受敵強兵壓迫,後退不過數十百步,己方強兵已經突破敵弱兵陣地,進入陣後再反過來攻擊敵兵的後背,敵兵前後被擊,無不潰敗。他的部將李靖、李勣等人,都是百勝名將,諸衛兵又都是精銳,滅突厥的力量是具備了

    突厥方面情形恰好相反。唐朝邊境有備,突厥不能從擄掠中獲利,國內的利害衝突因而強烈起來。頡利要增加自己的權力,信任漢人趙德言,採用一些封建專制制度的措施,違反遊牧族的慣例;又信任胡人,疏遠宗族,頡利與部屬不和了。突厥國內連年有災,牲畜多死,民眾飢寒,頡利過慣了奢侈生活,自然要加重對民眾及附屬諸部的剝削,頡利與突厥人及屬部都不和了。六二七年,薛延陀、回紇、拔野古等屬部脫離突厥的統治,頡利使突利往擊,反被諸部戰敗。頡利處罰突利,突利怨恨,六二八年,突利上表請求入朝,兩可汗不和,突厥分裂的時機更迫近了。突厥北方諸部多棄突厥歸附薛延陀,推薛延陀酋長夷男為可汗。夷男怕頡利,不敢接受稱號。唐太宗冊封夷男為真珠毗伽可汗。夷男得唐冊封,遣使入貢,為唐屬國,回紇、拔野古、阿跌、同羅、僕骨、霫諸部都受薛延陀統治,在漠北建立與突厥為敵的大國。六二九年,頡利感到形勢危急,派人來請求和親,願意稱臣,作唐朝的女婿。自然,提出這種請求都是徒然的。

    六二九年,唐太宗任命李靖,李勣、柴紹、李道宗、衛孝節、薛萬徹各為行軍總管,分六路出擊,兵力共十 餘萬人,統受李靖指揮。突利可汗入朝,頡利愈益孤立。六三○年,唐軍大破突厥軍,捕獲頡利可汗。東突厥殘部有些投薛延陀,有些逃往西域,降唐及被俘男女多至數十萬人,如何處置突厥人,一時成為嚴重的問題

    唐太宗令群臣討論處置突厥人的辦法,最後採用溫彥博的意見,使降眾居邊境上,分突利原轄地為四個州,置四州都督府,分頜利原轄地為六個州,置定襄(治寧朔,陝西榆林縣南)、雲中(治朔方境,內蒙古鄂托克旗東南)兩個都督府。任命突利、阿史那蘇尼失、阿史那思摩等為都督,統率部眾。其餘酋長五百餘人都給將軍、中郎將等名號,五品以上軍官有百餘人,入居長安的突厥人將近一萬家。

    突厥是北方大國,突厥被滅,唐在邊境外諸族中建立起無上的聲威,四方諸族紛紛來降附。六三○年,四方君長到宮門前請唐太宗稱天可汗。此後唐朝皇帝對西北諸族用天可汗名義行施號令。

    六三九年,唐太宗封李思摩(阿史那思摩改姓李)為可汗,李思摩率突厥人十餘萬出邊塞,居大河北面故定襄城,與薛延陀隔大漠立國。薛延陀強盛,突厥必須依附唐朝,才能自保,因此,唐北邊數十年無大戰事。武則天時,酋長骨咄祿自立為可汗。骨咄祿死後,默啜為可汗,突厥成為統一東西兩部、西境到裡海東岸的大國。默啜經常深入中國內地,擄掠人畜財物。唐玄宗開元初年,突厥內亂,默嚼被屬部拔野古人殺死。此後,突厥內亂相繼不絕。七四四年,唐朔方節度使王忠嗣擊破突厥軍。七四五年,回紇又擊殺突厥最後的可汗白眉可汗,突厥餘眾降唐,東突厥亡。東突厥故地全為回紇所有。

    鐵勒(敕勒)諸部——薛延陀是鐵勒諸部中最強的一部。部眾有七萬帳,風俗大抵與突厥相同。唐太宗封薛延陀酋長夷男為可汗。夷男役屬鐵勒諸部及靺鞨、霫等部,成漠北大國,有兵二十萬。六si一年,夷男出兵到漠南擊李思摩的突厥國,唐大將李勣等大破薛延陀軍。夷男死後,國內發生戰亂,六si六年,唐太宗滅薛延陀。鐵勒諸部酋長請求內附。六si七年,在回紇等部置六個都督府七個州,以各部酋長為都督或刺史。置燕然都護府於西受降城(內蒙古自治區五原縣)東南的古單于臺,統率六府七州。諸酋長奏請在回紇以南、突厥以北開一條驛路,稱為參天可汗道,分置六十八驛,備馬和酒肉供使人往來;各部每年貢貂皮作為賦稅。唐太宗允許各部的請求,唐勢力達到漠北廣大地區。

    內附諸部有總稱為鐵勒的回紇、拔野古、僕骨(僕固)、同羅、渾、契苾、多濫葛、思結、阿跌、跌結、斛薛等十一部,以及葛羅祿、骨利於、白霫等部。又有黠戛斯(結骨、堅昆)部,遊牧地在鐵勒的北面,有眾數十萬。六si八年,黠戛斯酋長入朝,唐太宗置堅昆都督府,任酋長為都督。

  • 2 # 彼岸歷史

    作為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國家,大唐帝國不僅民族眾多,而且疆域遼闊,國境線漫長,多種族之間文明、利益衝突嚴重,不可避免地出現侵略和反侵略。在大唐近三百年的國祚中,這種衝突表現地尤為明顯。花不常開,月無常圓,盛世大唐雖然強悍,卻一方面敵不過歲月的侵蝕,另一方面也好漢架不住人多,在與周邊諸鄰的爭鬥中出現多次攻防易位,總體來說,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以攻為守,戰必勝、攻必克,除了李淵太原起兵初期與突厥暫時妥協外,大唐對周邊諸鄰始終保持著一種俯瞰和碾壓的姿態,奏響了一曲中華史上最為飛揚激越的“貞觀長歌”,並在高宗時期達到巔峰。

    原因有二:一是“戰神”李世民和他的團隊,二是盛世大唐獨有的彪悍胡風。

    代表人物:李世民、李靖、李世勣、侯君集、蘇定方、郭孝恪、程知節、屈突通、張公瑾以及王玄策等。

    代表戰役:

    高祖武德四年(621年)五月,虎牢關一戰,李世民以數千騎兵破“大夏”十萬精兵,生俘竇建德,逼降王世充,大唐江山已定半壁;

    太宗貞觀三年(629年)十一月至四年三月,李靖以數千兵馬橫掃突厥王庭,蘇定方更是隻用二百鐵騎就大破突厥牙帳,最後生擒頡利可汗,從武德初年就遭受的欺辱一朝得雪;

    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李世勣諾真水一役以六千破薛延陀二十萬,夷男可汗從此不敢覬覦中原;

    貞觀十二年(638年),松州之戰大敗吐蕃,促成唐蕃和親,文成公主入藏;貞觀十四年(640年),侯君集滅高昌,重開絲綢之路,隨後設“安西都護府”;

    高宗龍朔元年(公元661年),李世勣以七旬高齡征服高麗,大唐設“安東都護府”,完成了隋唐數代帝王未竟的事業;

    如果說以上諸人均為百戰名將,取得如此成就實屬正常的話,那麼一個普通五品文官所創造的奇蹟可就是駭人聽聞了。王玄策,貞觀二十一年(647年)領30人出使天竺,遭變,以八千吐蕃和泥婆羅(尼泊爾)聯軍破中天竺,降伏580餘城,這就是著名的“一人滅一國”。

    經過祖孫三代開拓,唐高宗龍朔年間,大唐疆域達到頂峰,東至北韓半島,西達中亞鹹海,南到越南順化,北包貝加爾湖,分別設立安西、安北、安東、安南、單于和北庭六大都護府,面積1800萬平方公里(一說1576萬平方公里)。

    第二階段

    互有攻守,勝負參半,雙方進入一個戰略相持階段。開始於武后時期,玄宗開元年間曾強勢反彈,之後卻因為“安史之亂”直接跌入谷底。

    原因有二:武后忙於國內政治鬥爭,對外幾乎持放棄態度;玄宗前期大唐國力達到最盛,李隆基急於炫耀文治武功,後期則是盛極而衰。

    代表人物:黑齒常之、裴行儉、王忠嗣、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郭子儀、李光弼等。

    代表戰役:

    高宗、武后時期,黑齒常之一直是吐蕃和突厥人的噩夢,高宗儀鳳三年(公元678年)的大非川、永隆元年(680年)的良非川以及永隆二年(681年)的青海,黑齒常之讓吐蕃人數戰驚心;而垂拱二年和三年的三次征討,原本不可一世的突厥從此逃亡漠北,徹底退出了與中原文明的爭鋒;

    玄宗天寶六年(747年),高仙芝孤軍萬里,征服大、小勃律,震駭吐蕃,將大唐勢力範圍打入中亞;

    天寶十年(751年),大唐帝國宣威中、西亞,高仙芝領銜,和阿拉伯帝國會戰於怛羅斯,不過此戰唐軍先勝後敗,已經預示著大唐國勢的下坡路;

    天寶八年(749年),石堡城之戰。此戰以大唐慘勝結束,唐兵對吐蕃用一萬對四百的死亡比例,滿足了李隆基宣威四方的政治虛榮心。這一戰也是哥舒翰的封神之戰,“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胡馬,不敢過臨洮”,說的就是這位中唐名將。此後,哥舒翰屢敗吐蕃,唐軍在河西、隴右的戰場上佔據了絕對的優勢。遺憾的是,在這場政治炫耀和“一將功成”的背後,除了萬具將士枯骨外,還有名將王忠嗣的一腔熱血和義憤。

    天寶十四年底(755年),“安史之亂”洛陽保衛戰,封常清臨時招納的數萬烏合之眾一敗塗地,洛陽淪陷,在宦官監軍邊令誠的誣告下,高仙芝、封常清被玄宗下詔誅殺,大唐自毀長城;緊接著潼關一戰,哥舒翰晚節不保,敗降安祿山,最後卻也沒逃得過被殺的命運;

    “借兵突厥”的國恥。為迅速奪回東、西二京,肅宗李豫不惜採取“前門拒虎、後門納狼”的策略,以“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的恥辱條件,向回紇借兵。洛陽城奪回來了,卻在回紇兵的兩次劫掠下淪為人間地獄;

    郭子儀、李光弼,敗安史、復兩京、中興大唐、再造李氏江山,就連代宗皇帝也訓斥自己的公主女兒,說“郭子儀如果想當皇帝,早就沒我們李傢什麼事了”。就這麼一個老漢,暮年時還表演了一出“素衣單騎退回紇”的好戲。

    第三階段

    攻守完全易位,大唐進入戰略防禦甚至退卻階段。雖然也不乏馬燧、李愬等名將,但與中前期相比不僅青黃不接,而且都難以挑起大唐的復興大梁,唯一的一絲亮色就是收復河湟的張議潮。

    而且,這一時期與周邊諸鄰的對抗極其窩心,最典型的就連國都長安在“安史之亂”後又經歷了兩次失陷。

    公元756年6月,安祿山破潼關,玄宗西竄,長安不戰而陷,這是第一次;

    安史之亂後,唐朝西北之兵盡行調入內地作戰, 河隴空虛,吐蕃不僅趁機擴大勢力範圍,而且在廣德元年 ( 763年) 侵入長安, 代宗李豫出奔陝州。這是第二次;

    “安史之亂”後緊接著就是“藩鎮割據”,尤以河北、河南五鎮為甚,德宗建中三年 ( 782 年) ,唐政府不得以調兵平叛,結果涇原兵在途徑長安時發生兵變,朱泚藉機造反,德宗李適又倉皇出逃長安,這是第三次。

    張議潮收復河湟——盛世大唐的回光反照。從大中二年(848年)到大中五年(851年),張議潮數次大破吐蕃,先後收復沙州(敦煌)、瓜州(安西)、伊州(哈密)、西州(吐魯番)、河州(臨夏)等十一州,並遣兄長張議潭攜版圖戶籍入朝。鹹通二年(公元861年),張議潮收復涼州,大唐重通西域。

    但是,這一切都已經無法挽救整個帝國病入膏肓的整體頹勢,僅僅四十多年後,大唐殘破不堪的身軀在經歷了閹患、邊患、內患的重重打擊後,流氓朱溫輕輕一點便轟然崩塌!

  • 3 # 趣向雜談

    唐朝(618年—907年),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稱為李唐,是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 隋末天下群雄並起,617年,唐國公李淵晉陽起兵,次年於長安稱帝建立唐朝。唐太宗繼位後開創“貞觀之治”。唐高宗承貞觀遺風開創“永徽之治”。690年,武則天以周代唐,定都洛陽,史稱武周。神龍革命後恢復唐朝國號。唐玄宗即位後勵精圖治,開創了萬邦來朝的開元盛世。天寶末全華人口達八千萬上下。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導致國力漸衰,中後期又經元和中興、會昌中興、大中之治國勢復振。878年,爆發黃巢起義破壞了唐朝統治根基,907年,朱溫篡唐,唐朝覆亡,中國進入五代十國。 唐朝疆域空前遼闊,是第一個未修建據胡長城的大一統王朝。唐代國土在西部及北部皆超出現代中國的疆界範圍。 唐代科技、文化、經濟、藝術具有多元化特點,在詩、書、畫各方面湧現了大量名家。唐朝文化相容幷蓄,接納海內外各國民族進行交流學習,形成開放的國際文化。

    所謂百萬大軍之類,都是古代戰亂年間,譬如戰國七雄、五胡十六國之類的戰爭中,裹挾大量百姓湊數而產生的,實際作戰的可能還不足十分之一,譬如苻堅的七十萬大軍,估計集結都沒集結完畢呢仗就打輸了。

    所以說,動輒幾十萬幾百萬,那是嚇人的數字,實際上唐代鼎盛的太宗、高宗、玄宗朝,兵力都不怎麼“嚇人”。

    初唐時期,唐朝採取府兵制,全國分佈574-800個折衝府,有名可考的627個。這個數字是變化的,也就是說最少的記錄是574個,最多的記錄是800個。折衝府分三等,兵力各自為1200人、1000人、800人。所以說,初唐全國的府兵大約80萬人左右,其中關內道大約26萬人,為府兵主力。

    盛唐時,均田制瓦解,府兵失去經濟基礎,外加武則天當政後大力整治軍頭,對初唐武將的地位打擊嚴重,府兵衛士甚至淪為貴族的役使,老百姓不再以作府兵衛士為榮。於是募兵制隨即產生,募兵的主要物件便是原府兵中戰鬥力最高的關內、隴右猛男,以及突厥回紇等少數民族。根據募兵的駐防地點,天寶元年九節度區形成:

    一、河西節度使,治涼州,主要責任為割斷吐蕃與突厥、鐵勒聯絡。下轄赤水等八個軍、張掖等三個守捉。全軍73000人,戰馬19400匹。

    其中,蕃兵為:

    1、赤水軍,主要有回紇、契苾、思結、渾四個鐵勒部落組成,兵33000人,馬13000匹。

    2、豆盧軍,最先為內附沙州的吐谷渾降人組成,後來兵力不斷補充逐漸成為漢人部隊,兵力4300人,馬600匹。

    3、莫離軍,最先為內附瓜州的吐谷渾降人組成,後來也逐漸變成漢人部隊,兵力5000人,馬400匹。

    其餘兵力為漢軍。可見河西節度使的超過一半的兵力是依靠城傍蕃兵組成的。

    二:隴右節度使,治鄯州,主要責任日吐蕃牛牛。下轄臨洮等十個軍、綏和等三個守捉,全軍75000人,戰馬10000匹。基本全部由漢軍組成。

    三:范陽節度使,治幽州,主要責任防備契丹和庫莫奚。下轄經略等九個軍,全軍91400人,戰馬6500匹。

    范陽節度使轄下的兵力也多是城傍蕃兵,但不同於河西的是。河西的蕃兵基本是以部落為單位加入唐軍,部落首領擔任唐將。而范陽的蕃兵多數是已經部落離散的突厥人和昭武九姓胡人,所以是以個體加入唐軍的。

    四:平盧節度使,治營州,主要責任防備室韋和靺鞨。下轄兩個軍,34000兵,5300馬。

    與范陽情況類似,兵力主要是蕃兵。

    五:劍南節度使,治成都,主要為防備吐蕃及安撫雲南蠻獠,統六個軍及十個州的地方軍,全軍30900人,馬2000匹。兵力主要是漢軍。

    六:朔方節度使,治靈州,職責為日翻後突厥。統三個軍及三受降城駐軍、兵力64700人,馬24300匹。朔方後來大力發揚招攬鐵勒部落設都督府的方法,擴充兵力,所以兵制和其他節度區不大相同。兵力一半是恨後突厥入骨的鐵勒各部如僕固、渾、阿跌、多濫葛等部,一半是漢軍。

    七:北庭節度使,治庭州,職責為監視突騎施汗國,統三個軍,全軍20000人、5000馬。

    其中,瀚海軍12000人、4200馬,主要由回紇人組成。

    伊吾軍3000人、300 馬,主要由西域土著蕃兵組成。

    天山軍5000人、500馬,主要由漢軍組成。

    八:河東節度使,治太原,職責為日翻後突厥。統四個軍一個守捉及三個州的地方軍。全軍55000人、14000馬。

    蕃漢參半。

    九:安西四鎮節度使,治龜茲,職責為保護西域、中亞各國。統四鎮,全軍24000人、2100馬。

    主要由突厥人和南疆土著小國兵力組成,唐朝與突騎施交惡後,唐朝開始招募漢軍入主安西,安西兵力變為蕃漢參半。

    除九節度外,還有嶺南五府經略使,下轄兩個軍15400人,主要是鎮壓獠蠻。

    以上勉強可以算是唐朝所有的節度使區兵力,又稱鎮兵,合計下多少人呢,不超過49萬……

    加上唐玄宗手下吃空餉厲害的拱衛中央的彍騎120000人,唐朝天寶極盛時期的正規軍最多也就六十多萬。但這都是實打實的戰兵,是不計算雜役的。

    可能有人會引用這句話,認為還有健兒、團結等:

    “是歲天下健兒、團結、彍騎等,總五十七萬四千七百三十三” 。譬如認為怛羅斯之戰唐軍損兵七萬的人就認為,這五十七萬是和四十九萬鎮兵涇渭分明的。

    實際上……

    沒界限。

    兵是消耗品,四十九萬鎮兵是定額,而這五十七萬除了十二萬定額的彍騎拱衛中央外,其餘的四十五萬健兒、團結各有所需。團結就是民兵,在安史之亂前夕,是沒有機會參與正規作戰的。而健兒,是鎮兵的補充、是妥妥的募兵手段而不是什麼有組織有建置的軍隊。

    所以,解開這些重疊後,基本能猜出:

    唐軍作戰部隊,由十二萬彍騎和四十九萬鎮兵組成。

    另外還有一種看法,就是認為蕃兵都是非正規兵力,鎮兵都是漢軍組成的。所以怛羅斯之戰七萬唐軍,出兩萬漢軍、五萬蕃兵云云……其實大夥要吃透了史料就發現了,兩萬安西鎮兵就包含了蕃兵,甚至於可能還包含安西四鎮下轄的南疆小國(如龜茲、于闐)的兵力,至於怛羅斯之戰七萬唐軍的可能,其餘五萬不可能是蕃兵,而是不屬於唐軍建制的葛邏祿人、或許還算進去了拔汗那人。

    可能有些人會覺得葛邏祿人既然效忠唐軍,那自然算是城傍了。對不起,城傍首先是正規的唐軍,是內附的遊牧部落,譬如安置到北庭、河西的回紇、幽州、營州的突厥等等。而葛邏祿人一直是半獨立的遊牧勢力,就算他們想傍也得有個城讓他們傍啊,難道讓他們去傍突騎施人的首府碎葉城和弓月城嗎?

    城傍歸根結蒂還是唐軍,而葛邏祿、後突厥、突騎施這樣被唐軍徵調過的半獨立或者獨立政權的武裝,歸根結蒂還真不是唐軍。

    至於為什麼阿拉伯人認為殲滅的葛邏祿人是唐軍,很簡單,以前他們殲滅的後突厥闕特勤也被記載為唐軍。而杜環為什麼記載葛邏祿為唐軍,也很簡單,這只是一個混同性的記載,以區別敵我而已。

    如果真有人覺得百萬大軍云云,估計要弄得唐朝雞飛蛋打了。

  • 4 # 人文攝影師樂哥

    我是成傑思汗愛歷史,我來試著回答一下!

    首先,你這個問題有點意思,如何抵禦外來侵略?從歷史來說,大唐基本上沒有面臨過你提的問題,基本上都是大堂侵略別人,比如北伐突厥,東征高麗。

    其次,對付中華歷朝歷代的頭疼問題,如何處理異族?唐朝的辦法也很好,就是融合通化。例如安祿山,本來就是個異族,但是在唐朝任高管。唐朝可以說是歷朝歷代比較開放的王朝。

    最後,漢唐盛世,中華王朝有著絕對的自信,無論是文化,還是政治。所以基本上面臨不到外域侵略問題,大部分透過文化輸出就解決了。

    中華五千年的歷史,可以說只有大唐是因為太強,內亂而覆滅的王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玻尿酸精華好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