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SeaArm

    太祖初即帝位,便與宰相趙普“雪夜定策”,決定“先南後北”統一全國的順序。

    荊南:962年10月,武平(湖南)節度使周行逢病逝,傳位予十一歲的兒子周保權,衡州刺史張文表不服叛變,攻陷潭州(今湖南省長沙市),周保權派楊師璠往討,並求援於荊南及宋。963年2月3日,太祖趁機派遣山南東道節度使慕容延釗、樞密副使李處耘出兵湖南,討伐張文表,同時借道荊南。3月,楊師璠擊敗張文表,將其斬首。而荊南節度使高繼衝質疑宋軍借道意圖,便派人以犒師為名前往宋軍大營探查虛實。李處耘對使人熱情款待,卻暗中派數千騎兵急馳江陵,趁高繼衝出迎時佔據江陵城,高繼衝懼而投降,荊南割據政權滅亡。

    湖南:張文表之亂雖平,宋軍仍繼續南下,武平節度使周保權派兵防禦。宋軍隨即於三江口(今湖南省岳陽市)大敗周保權軍,攻陷嶽州,獲戰船七百餘艘,斬殺四千餘人。4月,於澧州(今湖南省常德市澧縣)以南擊潰周保權部屬張從富,都城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大懼,焚燒城池,居民逃亡山谷。4月6日,宋軍攻入朗州,擒斬張從富,於寺院中俘獲周保權,湖南割據政權滅亡。

    後蜀:964年12月8日,太祖下詔兵分兩路共六萬大軍討伐後蜀,北路軍命忠武節度使王全斌為主帥、武信節度使崔彥進為副官、樞密副使王仁贍為監官,東路軍以寧江節度使劉光義為副官、樞密承旨曹彬為監官。後蜀皇帝孟昶則遣知樞密院事王昭遠禦敵。965年2月,劉光義於東路擊殺蜀將南光海,兵臨夔州(今重慶市奉節縣東)。後蜀夔州守將高彥儔的部將武守謙違令出戰,大敗而逃,宋軍趁亂入城,高彥儔力戰不敵,自焚而死,夔州淪陷,萬、施、開、忠、遂等五州相繼投降;後蜀軍主帥王昭遠率兵於北路迎戰王全斌,三戰三敗,退守劍門關(今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2月4日,王全斌攻入利州(今四川省廣元市利州區),獲軍糧八十萬斛,不久轉往劍門關,大敗後蜀軍,俘虜蜀將王昭遠、趙崇韜,攻陷劍州。孟昶聞之大懼,決定遣使請降。2月11日,孟昶派使者至宋軍營前遞降書,後蜀滅亡。

    然而蜀地雖已收復,徵蜀大軍卻在主帥王全斌等人的縱容下,任意燒殺劫掠、為非作歹。而王全斌與崔彥進、王仁贍等將領只知日夜飲酒作樂,不理軍務,以至軍紀弛廢,境內盜賊蜂起,蜀民苦不堪言。王全斌甚至剋扣太祖下令給投降蜀軍前往京城的路費,並多方騷擾,遂激成叛變,十萬叛軍推舉文州刺史全師雄為帥,攻陷彭州(今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成都十縣及邛、蜀、眉、陵等十七州響應叛亂,四川大亂,成都與汴梁斷絕聞訊。直至967年初,蜀地之亂經歷兩年鎮壓後方才平定。

    北漢:968年8月23日,北漢皇帝劉鈞逝世,養子劉繼恩繼位。9月10日,太祖命客省使盧懷忠等二十二人領兵屯駐潞州,準備趁喪攻伐北漢,兩天後,命義軍節度使李繼勳領兵進入漢境,於洞過河擊敗北漢軍,斬殺二千餘人,獲戰馬五百匹,進圍北漢都城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同時,北漢皇帝劉繼恩因與權臣郭無為政爭失敗而遭弒殺,劉繼恩胞弟劉繼元繼立皇帝,立即上表請求契丹出兵援救。11月,契丹援軍抵達,宋軍撤退,北漢軍趁機侵入宋境,擄掠居民而回。首次討伐北漢失利。

    969年2月26日,太祖命宣徽南院使曹彬、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党進等將領兵征伐北漢。3月1日,太祖下詔親征。3月7日,御駕自京城出發,大軍於十一天後到達潞州,因雨停駐。漢將劉繼業、馮進珂屯兵於團柏谷,遣偵騎往來巡邏,遭宋軍前鋒部隊擊敗,劉繼業等退回太原,宋軍遂包圍太原城。4月4日,潞州雨停,太祖率軍出發,六天後,抵達太原城下,下令於太原城外築長城牆,藉以圍困城池,絕其外援;又下令堵塞汾水,使之壅積,並於隔日決堤,水灌太原城,洪水從城門灌入城中,北漢派人緊急設定障礙填補,宋軍則頻射弓箭阻撓,使其無法施工,但不久即有成堆的草隨洪水漂流至決口處,使宋軍箭矢無法穿透,北漢便趁此堵住決口。宋軍久攻太原不下,將領多有死傷,加上部隊駐紮於甘草地上,正值盛暑大雨,疫疾橫生,將士多染病腹瀉,太常博士李光贊上奏建議退兵,趙普贊同,太祖便下令退兵。第二次討伐北漢亦失利。

    南漢:徵北漢失利後,太祖重拾“先南後北”策略。970年10月3日,詔令潭州防禦使潘美、朗州團練使尹崇珂、道州刺史王繼勳等將率兵討伐南漢,圍攻賀州(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南漢皇帝劉遣伍彥柔往援,遭宋軍擊潰,兵敗身死,賀州投降。隔年(971年)1月,宋軍進攻韶州(今廣東省韶關市),擊破漢將李承渥的大象陣,攻陷韶州,並相繼攻克英州(今廣東省清遠市英德市)、雄州(今廣東省韶關市南雄市),南漢韶州刺史辛延渥派人勸劉投降,劉不從,下令準備十多艘船裝載金銀財寶及妃嬪宮女,將出海逃亡,卻遭宦官及衛士盜其船而開走,劉大懼,遣使請降又不獲準,只得堅守。3月3日,宋軍擊斬漢將植廷曉,併火燒位於馬徑(今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西北)的南漢軍營柵,南漢軍大敗,主帥郭崇嶽戰死。劉聽聞兵敗,便縱火焚燒宮殿府庫,成為灰燼。隔日,劉素服出降,南漢滅亡。

    南唐:974年10月9日,太祖命宣徽南院使曹彬等將率兵赴荊南,隔日又遣山南東道節度使潘美等將也赴荊南屯駐。11月4日,曹彬等將領兵出發荊南,直往南唐國都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太祖同時命吳越王錢俶合擊南唐,策應宋軍。11月21日,曹彬攻陷池州(今安徽省池州市),並陸續攻下銅陵、當塗、蕪湖,進逼採石磯(今安徽省馬鞍山市西)。12月9日,宋軍於採石磯擊敗南唐二萬大軍,俘獲一千餘人、戰馬三百餘匹。太祖隨即下令將先前已製成的浮橋自石牌(今安徽省安慶市懷寧縣石牌鎮)移至採石磯裝纜,三日而成,宋軍因此渡過長江。隔年(975年)3月2日,曹彬率軍圍攻金陵。南唐皇帝李煜下令戒嚴,並數次派遣使者徐鉉、周惟簡前往宋都汴梁請求暫緩進攻,太祖不許,徐鉉便陳述南唐國主無罪,與太祖反覆辯論,太祖大怒說:“不用再說了,我也知道南唐無罪,但天下本歸一家,臥榻之側,怎能容許其他人鼾睡呢!”976年元旦,宋軍攻陷金陵,李煜奉表請降,南唐滅亡。

    太祖逝世後,太宗逼迫吳越王錢俶、清源軍節度使(閩南)陳洪進於978年納土歸降,並於隔年(979年)發兵滅亡北漢,宋朝至此統一除燕雲十六州外中國本部。

    歷史評價

    由元朝宰相脫脫所監修的《宋史‧太祖本紀》對宋太祖趙匡胤有極高評價:

    “贊曰:昔者堯、舜以禪代,湯、武以征伐,皆南面而有天下。四聖人者往,世道升降,否泰推移。當斯民塗炭之秋,皇天眷求民主,亦惟責其濟斯世而已。使其必得四聖人之才,而後以其行事畀之,則生民平治之期,殆無日也。五季亂極,宋太祖起介冑之中,踐九五之位,原其得國,視晉、漢、周亦豈甚相絕哉?及其發號施令,名藩大將,俯首聽命,四方列國,次第削平,此非人力所易致也。建隆以來,釋藩鎮兵權,繩贓吏重法,以塞濁亂之源。州郡司牧,下至令錄、幕職,躬自引對;務農興學,慎罰薄斂,與世休息,迄於丕平;治定功成,制禮作樂。在位十有七年之間,而三百餘載之基,傳之子孫,世有典則。遂使三代而降,考論宣告文物之治,道德仁義之風,宋於漢、唐,蓋無讓焉。嗚呼,創業垂統之君,規模若是,亦可謂遠也已矣!”

    ——《宋史·本紀第三·太祖本紀三》

    明太祖朱元璋於1374年9月親至南京歷代帝王廟祭祀自三皇至元世祖等十七位歷代帝王,並對其各有祝文,其中對宋太祖的祝文雲:

    “惟宋太祖皇帝順天應人,統一海宇,祚延三百,天下文明。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

    ——《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九十二》

  • 2 # 光芒萬丈一米陽光

    宋朝產生在五代十國的混亂時代。因此最重要的功績就是統一中原,讓中原百姓免受戰亂之苦,也免受少數民族對中原百姓的迫害。

    第二個,唐朝死於權力的分配,宋太祖做的就是分權!統兵調兵分開成立兵馬司和樞密院,還把經濟方面分為鹽鐵、度支、戶部,成功的將各大權力分開,加強自己統治。

    第三個,經濟。宋朝真的是有錢!中國曆代在經濟上都比不上宋朝,這也是宋太祖的重要措施之一。

    宋太祖趙匡胤統一中原,勤政愛民,能把五胡亂華的悲劇扭轉,就這一點,就能功成名就

  • 3 # 史鑑在路上

    中國封建王朝2000多年曆史中,出現了400多位皇帝,在這些皇帝裡,有很多厲害的人物,例如:秦始皇、漢高祖、漢武帝、漢宣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明太祖、明成祖、康熙......等。但是,對於說宋太祖趙匡胤是“五大偉帝”之一這個說,個人是第一次聽說。

    宋太祖功績第一、開創宋王朝

    後周顯德七年(960年),後周朝廷聽說契丹、北漢聯兵南下,派遣趙匡胤率軍北上抵禦。趙匡胤帶領大軍離開都城(開封),晚上軍隊駐紮在距開封二十公里的陳橋驛,夜裡,趙匡胤的一些親信在將士中散佈議論(這個跟陳勝、吳廣,張角,韓山童、洪秀全這些人套路一樣的,先找點輿論,這個是上天要我當皇帝的,不是我自己的意願。)

    根據《宋史 本紀第一》記載:“七年春,北漢結契丹入寇,命出師御之。次陳橋驛......夜五鼓,軍士集驛門,宣言策點檢為天子,或止之,眾不聽。遲明,逼寢所,太宗入白,太祖起。諸校露刃列於庭,曰:「諸軍無主,願策太尉為天子。」未及對,有以黃衣加太祖身,眾皆羅拜,呼萬歲......服袞冕,即皇帝位。”

    就這樣,趙匡胤建立了享國319年、共歷18帝的宋王朝,宋王朝時期,中華文化高度發達,宋詞是當時的代表文化形式,同時,經濟發達,宋王朝的富裕程度,是封建王朝中的頂峰,有錢,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到宋朝,也得到了完善和發展。

    第二、平定南方、結束五代十國戰亂

    北宋初期,天下割據勢力林立,到處都是皇帝。宋太祖採取“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戰略決策。“荊湖之戰”佔領荊、湖,割裂江南諸國,為各個擊破創造條件。平定荊湖後,部署攻蜀,後蜀之戰,後蜀皇帝孟昶舉城投降,滅後蜀,定西南。

    荊湖、後蜀滅亡後,南唐、吳越臣服,但是南漢皇帝劉鋹拒絕臣服,於是970年,命潭州防禦使潘美為賀州道行營兵馬都部署,率十州兵長驅南下,971年,以火攻破南漢招討使郭崇嶽六萬軍,劉鋹投降,南漢滅亡。

    滅南漢後,南方剩下南唐,那宋太祖肯定要統一,所以,975年宋軍與十萬南唐軍激戰於秦淮河,大敗南唐軍,在西路王明軍和東路吳越軍配合下,全殲南唐神衛軍都虞侯朱令贇所率十萬援軍,攻破江寧,李煜投降,南唐滅亡。

    在南唐滅亡後,基本上結束五代十國以來的天下戰亂,但是不久宋太祖去世,留下來剛打下的江山,南唐李煜被俘到開封,和小周後過上屈辱的日子,小周後還經常被宋太宗召進皇宮,發生一些不可描述的事。

    自創太祖長拳

    宋太祖是開國皇帝中武功最高的,他創立的“太祖長拳”一直流傳,《天龍八部》蕭峰用太祖長拳,打出的威力強大。“太祖長拳”是中國武術的一種,增加了中華武術的種類。

    宋太祖的豐功偉績,在歷史上有他的地位,對於中華民族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被提為“五大偉帝”之一,這個說法好像沒聽說過。

  • 4 # 龍天一馬

    五大帝都是中華歷史上SS級的偉大帝王,趙大結束唐末以來的中原分裂局面,其實是把中華文明的根留了下來,雖然遼朝自稱是唐帝國繼承者但在制度和文化傳播上與唐還是有很大差距的,中原才是中華文明發源地是中華文明圈向外傳播的核心,趙大把基本四分五裂的中原各文明重新組合,結成了新華夏帝國時代就是北遼南宋的中華文明結合傳播,北方是遼傳播草原農耕結合的後唐文明,南方是整合後的宋唐結合的後唐文明,趙大最高明之處是抑武將實際權力和打壓相權就是壓文人勢力,這兩點宋祖做得非常好,形成了一個皇權下面文武平衡的三角合力,趙大是個不世出的天才帝王只是好酒和暴食50歲就死於心腦血管疾病,後繼者趙二侵遼兩敗後基本顛覆了宋祖三權平衡的治國理念,宋祖武功和文治在中華歷史上排前五是合理的,忽必烈大帝對他更是十分推崇事事以宋祖為榜樣,宋帝國的病只是趙光義侵遼的陰影讓宋變成一個岐形南方文明,宋祖並不是腐儒司馬光說的重文輕武,而是三權分立的首創者,向天借五百年的應該是他,他本可以一統南北建唐之後又一大帝國的,只可惜活了50歲掛了,五大帝宋祖是無可爭議的我覺得他比漢武強排第四

  • 5 # 舊時樓臺月

    中國兩三多年的封建王朝歷史,據史書記載共出現了494位皇帝,而能被稱為“千古一帝”或者是“偉帝”的也就寥寥數幾!

    偉大的毛澤東主席曾在他的名作《沁園春 雪》寫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從毛主席的詩詞中我們看到他對這幾位帝王的肯定,“宋祖”趙匡胤也赫赫在列,那麼,宋太祖有何豐功偉績,能被稱為“偉帝”呢?

    趙匡胤(927年~976年)宋朝開國皇帝,涿郡人,生於洛陽。他是五代至北宋年間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許多開國皇帝一樣,他也有著一番豐功偉績!

    統一天下,結束分解

    評價一位皇帝是不是偉大,很多情況下,我們都要考慮到他對整個中國歷史的發展和走向產生影響,亦或者是有利於民族的發展!顯然,尋常的改朝換代,在中國幾千年歷史來說屢見不鮮,只不過是天下換了個姓而已!宋太祖的偉大之處就在於此,在唐朝覆滅之後,華夏大地陷入了分裂割據的局面,史稱“五代十國”(907年~979年)這幾十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也是戰火不斷,民不聊生的一段時期!華夏大地急需一位有能力的君王出現,兼併四海,統一天下!所謂時勢造英雄,這個人最終還是出現了,他就是:趙匡胤。他在建立大宋之後,完成了全國大部分的統一,結束了華夏大地幾十年來諸侯割據、軍閥混戰的局面,使飽受戰火的百姓有了一個穩定的生活環境,為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條件!同時,這也形成了一個猶如現在的多民族統一國家。為中華民族的延續作出了傑出貢獻。

    杯酒釋兵權

    宋太祖統一天下顯示了他高超的軍事才能,除了軍事水平高超之外,他的政治能力同樣突出!大家所熟知的“杯酒釋兵權”事件也足以證明。

    《五代論》中提到:兵權所在,則隨之所興;兵權所去,則隨之所亡。這體現出了兵權對於統治者來講是多麼的重要。

    所以宋太祖在統一天下後,為了防範五代十國時期武將割據,佔地為王的局面,透過他的政治手段,巧妙的解除了那些節度使的兵權,有效的加強了君主專制權力和中央集權,在政治上形成了統一的局面。而當時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正是需要一個這樣穩定的政治環境。同樣對後世處理兵權問題上提供了經驗借鑑。

    在五代十國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衡量一個政權強大與否,看的是你的“拳頭”有多硬,也就是你軍事實力強不強大!所以那個時期“尚武”之風十分廣泛,而文化的發展也就收到了阻礙。

    宋太祖為統一全國後,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也就非常果斷的實行了“佑文抑武”的文化政策,尊孔崇儒,完善科舉制度,提高了文官的地位,加強文官的權力,至此文化發展欣欣向榮,改變了五代十國時期武風氾濫的黑暗局面,既“唐詩”之後又開創了一個“宋詞”時代,成為了中華文化的一大瑰寶!

  • 6 # 朝雨塵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承前啟後的一個朝代,它的開拓者趙匡胤,不僅是一位歷史上難得的勇武皇帝,同時還具有軍事家、政治家良好的個人素質,毛主席在《沁園春.雪》詞中寫道: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就把宋太祖列在五大偉帝之一。

    宋太祖一生最大的貢獻和成就,在於結束了安史之亂長達200年的諸侯割據和軍閥戰亂局面,使得在五代十國分裂的動亂中,飽受戰火之苦的民眾終於有了一個和平安寧的環境,為社會的進步,經濟發展,文化繁榮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作為五代十國的終結者和大宋王朝的開創者 ,趙匡胤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他奉行文以治國,武以安邦的理念,透過設立誓碑,尊孔崇儒,創設殿試,完善科舉等一系列重大舉措,徹底扭轉了唐末以來武夫專權的黑暗局面,使宋代文化空前繁盛,以一代文治之君的形象,在歷史上備受推崇,後人稱,宋朝是文人的樂園。

    宋太祖用巧妙的『杯酒釋兵權』之法,從根本上結束了軍閥割據的局面,有利於國家的安定,又採取了『收起精兵,削奪其權,制其錢穀』三大綱領,一舉剷平了藩鎮割據,使得宋朝300年曆史不曾發生大的內亂和地方割據。

    以宋太祖為首的宋初領導集團勵精圖治 ,積極發展生產,新修水利,減輕徭役,澄清吏治,以法治國,這些一系列英明的決策,使宋初的經濟迅速恢復並蓬勃發展起來,把宋朝推向空前繁榮的局面,出現了歷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

    儘管由於宋朝的江山來路不正,宋太祖趙匡胤一直受到後人的諸多非議,當然,他的身上還有諸多不完美的地方,但是,這些並不能掩蓋他作為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華夏主要地區的重新恢復,不僅醫治了國家數百年的戰爭創傷,也為宋朝三百年的帝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7 # 東方史證

    說宋太祖是"五大偉帝",原詞沒有。但千古一人毛主席說過這個意思。毛主席在沁園春雪一詞中說,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數風人物有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也可以說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五大偉帝。其中宋祖就是宋太祖趙匡胤。

    能夠列入五大偉帝、列入光耀中華彪炳史冊的五大歷史英雄五大風流人物是有硬條件硬指標的。這就是對中國歷史發展具有重大而決定性影響對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和發展命運作出重大貢獻。具體來說就是能夠結束上百年割據分爭民不聊生戰亂局面,建立統一的中國政權和國家,使華人民過上穩定的安居樂業生活,為華夏文明延續發展使中華民族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成為當時世界強國作出傑出貢獻。他們都是中國歷史上大國強國的開國皇帝。

    宋太祖趙匡胤之所以能夠列入五大偉帝行列,主要是有以下歷史貢獻:一是王朝更替是和平的改朝換代。透過陳轎兵變黃袍加身和後周小皇帝禪讓,趙匡胤當了皇帝。不殺前朝後周皇帝皇親和官吏。與以往王朝更替血腥屠殺不同。二是對待功臣和藩鎮將領等手握兵權的實權人物採取杯酒釋兵權的辦法,給予優厚待遇養起來,削去了他們的兵權。沒有亂殺功臣,又避免了權臣篡位、將帥兵變。三是結束了上百年五代十國的割據分爭局面。宋朝建立後,透過實施先北後南先易後難戰略,先後消滅了南唐南漢後蜀吳越等五六個割據王朝,收回了燕雲十六州,實現了中國南方和北方大部分地區的統一。四是皇位繼承由過去的父終子繼改為兄終弟繼。雖有斧影之疑但無實據。且趙光義有組織趙匡胤黃袍加身之特殊貢獻,趙匡胤又把重要軍權行政權交給趙光義,兄終弟繼很可能是趙匡胤遵母杜氏之意有意為之。避免了秦唐二世繼位的兄弟血殘。五是對中央行政軍事機構和地方軍政管理機構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使軍政分離、兵將分離,建立了文官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避免了諸侯割據。為宋朝發展經濟科技文化創造了環境條件,使宋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也是中國最富裕的朝代。

  • 8 # 歷史課課代表

    宋太祖建立的大宋王朝雖然前後歷時三百多年,但是一直以來,宋朝給人們的印象並沒有秦漢王朝或是大唐王朝那樣強大,而宋朝似乎是統一王朝中最被人瞧不上的朝代,但是歷史上卻一直流傳著“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的稱號,那麼宋太祖是憑藉著什麼與另外三個強大時代的接觸君主相提並論呢?

    中國有著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發展史,建於十世紀的宋王朝正處於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中期,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完善期,同時,宋朝也是一個非常矛盾的王朝,一方面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富有的朝代,但是同時似乎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軟弱的朝代,仔細瞭解兩宋的歷史你會發現,宋朝三百年的歷史就是一部被欺負的歷史,北宋被遼、夏各種吊打,最終亡於金國,南宋與金朝糾纏了一生,最終又亡於蒙古,但就是這樣一個積貧積弱的王朝的建立者趙匡胤卻能與秦皇漢武唐宗等偉大君王比肩。秦皇橫掃六國,一統天下,漢武北擊匈奴,南破百越,唐宗攻滅突厥,東伐高麗,而趙匡胤呢?似乎連中國都沒有統一(宋朝並不是一個大一統王朝)。這樣的情況,為何能與另外三位偉人齊名呢?我覺得有以下三個原因:

    首先,趙匡胤結束了唐末以來分裂局面,完成了大部分地區的統一:

    縱過歷史上有著秦漢、隋唐、元明清三次大一統時期,同時也有著三國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三次大分裂時期,趙匡胤建立的宋朝結束了自安史之亂以來長達二百年的分裂動盪的局面,基本完成了對中原江南以及嶺南地區的統一,並實行了有效的同治,這一點非常不容易,因為宋朝建國時,這些地區分別被十多個國家佔據著,趙匡胤透過一系列戰爭完成了對這一地區的統一。

    其次,趙匡胤結束了安史之亂以來幾百年的武人專權問題:

    自從安史之亂以來,中國始終處於藩鎮割據武人專權的動盪局面,到了宋太祖時期武官專權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傳統,很多皇帝被武將挾持並最終死在武將手中,尤其是五代十國時期,多個政權都亡於武將篡位,趙匡胤建國後有感於歷朝歷代武人專權的危害,遂建立了重文抑武的國策,文官地位上升,武將地位下降,宋朝至此三百年間沒有過大的內亂和地方割據,宋朝因此實現了文化和經濟的高度繁榮,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

    第三,杯酒釋兵權事件折射出趙匡胤優秀的個人品格:

    宋太祖最可以理直氣壯的就是他的個人品格,不要說秦皇漢武唐宗這些偉大的君主,就是包括明太祖以及康雍乾這些帝王來說,趙匡胤的個人品格也是值得肯定的,最有力的依據就是杯酒釋兵權事件,同樣是開國皇帝,我們對比一下漢高祖和明太祖是如何對待開國功臣就能夠看出趙匡胤的私德,趙匡胤談笑間兵不血刃的就將全力收歸己有,並且許之以富貴,保之以平安,如此寬厚善待功臣,總管幾千年的封建君王史中,似乎並不多見。

    當然宋太祖並非完美無瑕之人,他的重文抑武的政策導致了整個宋朝的武力不強,以至於對外戰爭幾乎屢戰屢敗,最終兩度亡於北方遊牧民族,這想必是宋太祖趙匡胤所始料不及的。

  • 9 # 睡前沙雕小故事

    宋太祖趙匡胤作為宋朝的開國皇帝,是五代十國的終結者和大宋王朝的開拓者。“唐宗宋祖”是毛主席詩詞《沁園春·雪》中的一句,由此可見,宋太祖趙匡胤在毛主席的心裡是可以和唐太宗相提並論的,足見其豐功偉績!

    順應民意,結束五代十國軍閥戰亂的局面。

    自唐末以來,安史之亂後長達200多年的諸侯割據,特別是五代十國時期,半個多世紀,飽經戰火蹂躪的民眾,終於有了一個和平安寧的生活生產環境。這個和平環境的締造者就是趙匡胤,它初步恢復了華夏主要地區的統一,這也可以算作是他一生最主要的功績。

    著力發展經濟,與民休息,社會經濟高速發展。

    在宋朝建立之初,太祖趙匡胤可以說是勵精圖治,使宋初的社會經濟迅速呈現蒸蒸日上的喜人局面。他減輕徭役,與民休息,賦稅專收,興修水利,勸獎農桑,發展生產,經濟出現了空前的繁榮,當時宋朝一國的國力佔據了全世界的60%以上,這個規模是相當龐大的,也是非常可觀的。

    推崇以文治國,尊重文人,使宋朝的文化空前繁榮。

    宋太祖趙匡胤推行重文輕武的治國理念,渴望和平,人心思定當然可以理解,這在宋初剛建立國家,實施這種政策也是可行的,徹底的扭轉了自唐末以來將領專權的黑暗局面。(但後世皇帝,沒有隨著時代的改變而調整政策,確實對國防方面造成巨大傷害。)趙匡胤透過設立“誓牌”、完善科舉考試製度,尊重孔子,崇尚儒學,創設殿試製度等等一系列措施。大大提高了知識分子的社會地位,為宋朝文化之制度的空前繁榮,打下了制度基礎。

    宋太祖趙匡胤是中國歷史上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加強中央集權,提倡文人政治,開創了中國的文治盛世,是有著豐功偉績的傑出歷史人物。

  • 10 # 魔神玉修羅

    宋太祖趙匡胤利用“黃袍加身”坐上皇位,並且結束了五代十國的亂局,使得天下一統,不在有戰爭。

    趙匡胤登基後,透過史上有名的“杯酒釋兵權”,和平的解除了手下將領的兵權,並善待他們。

    趙匡胤在位期間,輕搖減賦,發展生產,與民生息,使老百姓終於過上了安定的生活。

    趙匡胤結束亂世,善待功臣,重視民生,當得上是一個千古明君。

  • 11 # 初九靜口

    終結百年亂世,創立的制度保證了宋朝無宦官亂政、無藩鎮造反、無外戚專權,內政外征戰果都不錯,性格幾乎沒有缺陷,這樣的皇帝沒幾個人能比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垂釣裝備哪家質量好?對此有什麼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