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SCOFEILDcc

    該句最早出現在孫盛《雜記》中。曾經有人理解為 “難道是我對不起別人,沒有別人對不起我嗎?”,但是該理解不符合古漢語的特點,古漢語的反問句會有語氣詞或者賓謂倒敘,但此語明顯沒有這段文字主要注意兩個地方

    一、既而悽愴曰

    從人的心理角度上來看,人知己鑄成大錯,愧疚難當,悲愴慟哭者,乃人之常情,很簡單的說,一個人在悲痛的時候,他說的話定然是飽含痛苦之情的,當他因為自責而悲痛的話,語句中的感情色彩更加是自愧難當的,這裡總結來說,姑勿論曹操後來所說的話的意思,就從感情色彩來說,在曹操殺死呂伯奢一家以後,若是發表言論,那當然是愧疚悲傷的語句的。

    二、“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為什麼在“寧”和“毋人”上面加上雙引號呢?當然是為了著重這兩個詞的意義了。

    (1)“寧”字的意思有很多,比如說解成“寧願”、“寧可”、“女子歸省”等等等等,那麼當代社會在“寧”字的解釋中,有哪個解釋能符合這一句話呢?

    有兩個,一個是“寧願”、“寧可”;另外一個就是“難道”、“難道說”了(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那麼“寧我負人”這一句話就有兩個意思了:“寧可我辜負/對不起別人”和“難道是我辜負/對不起別人”。

    那麼來看“毋人”的意思了。

    (2)“毋”字的意思也有很多,“毋”字有“不要”、“不”、“沒有”、“無”等禁止的意思。

    那麼到底哪一種適合用在解釋“毋人負我”一句上呢?

    我們先看此前的一個說法:“不可天下人負我”,好了,這個解釋裡面,“不可”包含了兩個意義:一是禁止詞“不”,二是允許詞“可”。

    那麼按照上面對於“毋”字的使用例子來看,要說成“不可”的意思的是“毋或”,只有“毋”是不能表示“不可”的,而在“毋人負我”這句中,“毋”是一個代詞而非動詞,那麼適合的意思就是“沒有”、“沒有人”。

    那麼整句的解釋應該怎麼說呢?“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就應該是:“難道是我辜負\對不起別人,沒有人辜負\對不起我嗎?”

    在這句話裡面,不可能把“毋人”解釋成“莫叫人”、“不可天下人”,為什麼呢?把“莫叫人”攤開來說,就是:“不要讓人”,把“不可天下人”攤開來說就是“不可讓天下人”,就是說,即使勉強把“毋”解釋成“不可”、“莫”等意思,但是這句話裡面卻缺少了一個詞,就是要解釋成“讓”、“使”意思的詞,這個詞可以說是整句中的重心詞,也就是說,這個詞是不可省略的。然而“寧我負人,毋人負我”一句中正是沒有解釋成“讓”、“使”等意思的詞,那麼這句話的解釋就不可能解釋成“寧叫天下人負我,莫叫(不可)天下人負我”了。

  • 2 # 史遇春之塵境心影錄

    我寫過一篇《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為什麼有這樣的曹操??》,僅作參考而已,全文如下:

    曹操的一生,是極具爭議的。也是因為他極具爭議,所以,關於曹操,也就有了永遠都說不完的話題。

    喜歡曹操的人,肯定他輔佐漢室、平定戰亂的功勳。

    憎惡曹操的人,都說他有不臣之心,挾天子以令諸侯,所謂“名為漢臣,實則漢賊。”

    曹操的爭議性,最能從他的稱號中得到體現,即眾口所傳、繪聲繪影的所謂“奸雄”一詞。

    看到“奸雄”這兩個字,我真得很驚歎漢字的偉大。竟然可以把兩個完全相反性質的品行風格合成在一個人身上,並且合得天衣無縫,合得形象生動。

    說到“奸雄”這個詞,很多人在意的是“奸”字,而我,喜歡把落腳點放在“雄”字上。這“雄”字,其中自然是對曹操的肯定,而且,這肯定是非常有高度的。“雄”這個詞,平心而論,大概是沒有多少人可以輕易就擔當得起。

    說到“奸”這個詞,我覺得,加在曹操這個人身上,大概多少有點冤。曹操的“奸”,之所以流傳廣大,主要得力於文學作品的流佈和散播。這裡的文學作品,除了小說之外,可以外延至戲劇戲曲、音像影視等。文學的強大傳播力完全弱化了歷史本身的記載,在普通人中,導致了以“以戲為史”、“以戲代史”、“因戲忘史”的實際效果。這裡的“戲”可以外延至各類文學形式。

    想一想,歷史上有那麼多的亂臣賊子;歷史上有那麼多的人直接幹掉皇帝,自己稱王,然後自己又被殺;歷史上有那麼多人,從正統的觀念看,惡行超過曹操太多太多……為什麼,他們沒有像曹操那樣,其“奸”名被眾人唾罵,被眾人散播。我想,主要的原因,大約如下,一是他們的功業完全無法和曹操同日而語,二是他們的影響力完全無法和曹操相提並論。

    曹操的“奸”,之所以還有可抱打不平處,主要還在於,終其一生,無論他是如何地惡劣,他都沒有廢棄漢帝,自己稱帝稱皇。這一點,對於相信正統說的大漢子民來說,是應該有所感戴的。

    另外,關於曹操的“奸”,我也不想為他辯解什麼,看看歷史,想想現實,任何人處在曹操的社會環境、任何人擁有曹操的身份地位,他們會怎麼做,都未可知。

    生存環境的險惡,社會氛圍的詭譎,出身經歷、職場遭遇……等等都影響了曹操以後的作風和行事,說到“奸雄”,這也是全面檢視曹操時,應該一併考慮進去的因素。

    據說,曹操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

    “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後來的白話版本是:

    “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

    至於這話是不是曹操說的,曹操是不是真就這麼做的,這需要負責任的歷史學家去研究。

    下面,就細說一下這“我負”與“負我”。

    姑且不說別的,不夾雜太多的個人情感、不為固定的品評正規化所限,就事論事,曹操的確有實力篡奪漢室的帝業,並且有能力取漢帝而代之,但是,他沒有做。這此一點言,我覺得,曹操並沒有負大漢的江山,他也沒有負真心擁戴漢室的那些個信仰劉氏一姓的忠臣孝子。

    曹操的“我負”與“負我”中,在正統計程車大夫看來,當然有太多的江山社稷因素。但是,真實的“我負”與“負我”,就資料顯示,卻是因人而起。

    關於“我負”與“負我”這句話的起因,說來話長。這件事還得從漢靈帝(劉宏,公元157年,一作156年~189年)說起。劉宏12歲前後登基,他從登基到駕崩頭尾在位22年,去逝時34歲。

    從漢靈帝死到漢獻帝(劉協,公元181年~234年4月21日)立,中間發生了董卓之亂。其間的曲折情節,在關於曹操的其他篇幅中,會點滴提及。

    董卓立了漢獻帝之後,他還推薦曹操做驍騎校尉(武官職位,具體職權不明,正史上記載董卓曾授予曹操一人)。或許是因為曹操不認同董卓的人格品行,或許是因為曹操看不起董卓,或許是因為曹操不看好董卓的下場(這一條寫史的人後來覺得比較接近曹操的本心),或許是曹操不認同董卓的所作所為,總之,曹操最終沒有和董卓共事,而是選擇了逃走。

    曹操這樣不給面子的行為,肯定引起了董卓的勃然大怒。他派人捉拿曹操,要給曹操一點顏色看看。

    曹操深知追捕急促,性命堪憂,所以,他在出逃的過程中,改名換姓、東躲西藏,一關一關逃了出來。

    關於曹操的此次出逃以及出逃中所發生的一切,比較正式的歷史記載是:

    曹操逃跑的時候,大概還帶了幾個親隨。

    在逃回家鄉的路上,曹操經過成皋(今河南滎陽)。正好,曹操的老朋友呂伯奢是成皋人,曹操想著,順路去會下老友,順便休整休整,也好精神十足地繼續趕路。

    曹操到了呂家,老呂恰巧不在。呂伯奢的兒子及其一眾賓客朋友,或許是不認識曹操,不知道曹操是他父親的故人;或許是看上了曹操的馬匹膘肥體壯、成色優異,看上了曹操隨行所帶物料的豐厚,於是他們起了劫奪之心。

    亂世之中,小呂的行為和想法也不需要大驚小怪。曹操這一行人,因為是出逃,躲避董卓爪牙的緝捕,所以,他們的行蹤肯定有可疑之處。

    小呂一夥下定了決心要搶劫打殺曹操一行,之後,他們安排好行動方案,見機執行。

    不料想,小呂一夥,雖然年輕力壯,但是,比起才武過人的曹操來,那可真是小巫了。再說,曹操的出逃時所精選的這幾個親隨,也都不是平常庸人。兩方一交手,小呂一夥根本就沒有還手之力,曹操一個人就手刃了好幾個人。

    這個記載,很合乎正當防衛的規則,說來沒有什麼違背道德和人倫的地方。

    照此記載,要給曹操任何惡名,似乎都是欲加之罪。

    依此而言,這件事,似乎 與“我負”與“負我”沒有任何聯絡。

    一切,並不是這樣,因為還有別的記載,也就是此事的另外的版本。

    關於“負我”與“我負”這件事,比較不正式的記載是:

    曹操去拜訪老朋友呂伯奢。老呂外出了,他的五個兒子都在家。這五個兒子,在接待曹操的過程中,並沒有失卻禮數,曹操也以禮相答。曹操覺得自己背棄了董卓對自己的任命,害怕董卓派人追殺自己,所以當天晚上,曹操殺了八個人就跑了。

    這個記載,就沒有正式的歷史記載那樣仔細斟酌過。這裡面有太多的可疑之處:

    既然呂家的兒子們都對曹操彬彬有禮,那麼曹操為什麼後面還要起殺心,行殺事?

    僅僅是因為曹操的多疑?

    還只是因為曹操的奸詐?

    呂伯奢白天外出了,他晚上有沒有回來?

    假設呂伯奢晚上回來了,他有沒有和曹操敘舊?

    曹操一共殺了呂家八個人,這八個人都是誰?

    這八個人中,有呂伯奢嗎?

    這八個人,包含了呂伯奢的五個兒子嗎?

    假使這八個死者當中既有呂伯奢又有他的五個兒子,那麼,其他兩個人是誰呢?

    這呂家,一共有幾口人呢?

    曹操一個人殺八個人,呂家其他人不知道嗎?

    如果呂家還有其他人,這些人有沒有聽到曹操殺人的動靜?如果他們聽到殺人的動靜,這些人有沒有反應?這些人的結局如何?

    這裡疑點重重,很難釐清!

    這恐怕又給迷一般的曹操製造了謎一樣的歷史,讓我們在迷霧之中,做種種猜想。

    以上兩種說法之外,關於此事,還有一段很不正式的記載,是這樣描述的:

    曹操聽到呂家有食器的聲響,以為他們要謀害自己,當晚,他就把呂家的人全都給殺了。

    據說殺完不久,曹操有些難過,他還哭兮兮地說到:

    “寧可我負人,不可人負我”。

    然後,頭也不回地就走掉了。

    這個記載沒頭沒尾,猜想,情節的鋪陳應該和前面一樣:

    也是因為不接受董卓的任命,曹操變易姓名,準備逃回家鄉。路過故友呂伯奢的住地,曹操前去拜訪。

    這是孫盛雜記中的記載,這裡就不一一質疑了。

    有意思的是,這個記載中,關於曹操“我負,負我”一說的描述,並不是伴隨著豪氣干雲的神態、並不是滿臉狡詐的神態、也不是凶神惡煞的神態,而是哭兮兮的(原文的用詞是“悽愴”)、並且滿懷愧疚、滿含傷情的神態下說出來的。

    曹操要“負天下人”,從此而起,是真是假,各人自己判斷。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 3 # 潤心和風語

    《三國演義》中曹操在殺了呂伯奢一家人之後,逃離時恰遇買酒回來的呂伯奢,呂伯奢說:賢侄何故匆匆要走?曹操說:你看後邊是誰?當呂伯奢向後看時,曹操揮劍刺呂伯奢於馬下!

    陳宮驚問:你殺呂伯奢一家已是錯殺,何故還要繼續錯殺?

    曹操說:寧叫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陳宮聽曹操這麼一說,默默騎馬而去!

    羅冠中老先生為了刻畫曹操的奸詐、獨裁用了殺呂伯奢、夢中殺人、殺揚修……等故事情節。

    這些故事大多是為了劇情需要塑造的!即便是真的,我們可以從此句話來分淅曹操的人物性格,即點型的獨裁霸道性格,利己主義,知錯不改,唯我獨尊。

    這種人只能做領導,不能當部下。

  • 4 # 三七配紅花

    曹操說這個話的時候,正是誤殺呂伯奢一家以後被人發現的時候。他是為自己勉強辯解。但是正因為他說了這句話,所以被後人往往誤解,認為他是一個非常無情的人。

    我們縱觀曹操的一生。沒有看到他有這種寧負天下人的行為。很多時候很多事例證明,他不但非常胸懷寬廣,而且對別人的錯誤也能夠包容。比如對待關羽,對待于禁這些人。

    所以我們不要把這句話無限上鋼。如此抹黑曹操。那是不對的。任何偉人都有說錯話的時候,或者胡言亂語的時候。如果這麼揪住不放,那麼就沒有好人了。如何評價一個人,雖然說是很困難的事情。主要要看他做了些什麼。不是看他說了些什麼。

    我們讀曹操的詩文,感受到的博大的胸懷,求賢若渴的熱切呼喚,和磅礴的氣勢。縱觀曹操波瀾壯闊的一生。一刀一槍創出自己的事業。用他自己的話說。世界上沒有曹操這個人,不知道有多少人要稱王稱霸。那麼苦了的只能是老百姓。

  • 5 # 館君

    當個笑話看唄。想想曹操怎麼對關羽的,關羽又是怎麼負曹操的。

    曹操這句話,是英雄的玩笑之言。羅貫中想黑曹操,給原句中加上“天下”二字,可惜曹操的英雄之氣還是展露無遺。

    曹操這句話,要放到當時的具體情境中去理解

    曹操被董卓通緝,與陳宮逃難到呂伯奢家中,聽到院子裡有人竊竊私語:“綁起來殺了,如何?”

    曹操大驚,想到呂伯奢和我交情不深,很可能是要出賣自己,乾脆先下手為強,殺了除了呂伯奢本人外的全家人。結果發現院中已捆綁好一頭豬,才明白是誤殺。

    曹操逃出呂家,正巧碰見呂伯奢本人。隨即殺心又起,殺了呂伯奢本人。陳宮對曹操明知故犯的殺戮大怒,這才了有了曹操迴應的這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想想曹操當時的處境,被朝廷通緝、四處逃難、精神高度緊張,又聽聞陌生人有殺戮之語,難免疑心大起。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先行防衛。

    曹操誤殺呂伯奢家人,是高壓客觀環境下的迫不得已。

    曹操這句話並無深意,不過是英雄的自我安慰

    而曹操逃出呂家後遇見呂伯奢本人時,選擇有兩條:

    一、放呂伯奢走。那結果會是呂伯奢回到家中,發現全家已被曹操殺害,大怒報官,曹操行蹤暴露被抓,三國全劇終。同時呂伯奢已是無家可歸的老人,不久後死於亂世。

    二、殺了呂伯奢。那結果是誤殺事件無第三人知曉,曹操繼續出逃,有可能後來被抓身死,也可能重整旗鼓推翻董卓。

    這兩條選擇各有利弊,沒有最優,曹操不過是做了一個選擇,選擇了第二條。

    曹操犧牲了呂伯奢,可以看出曹操殘忍。但木已成舟,既成事實無法改變,這時曹操沒有猶豫不絕,沒有懊悔不前,而是說出這句話: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這是為了解釋剛才選擇的動機,是一種自我安慰。

    從曹操後來的起兵討董卓、馳援漢室、平定北方戰亂、大搞屯田、復興文化等功績可以看出,曹操一直在“造福天下”,而沒有“負天下”。

    可見,當初的這句話,曹操是說給自己聽的。

    評價人物,要看行為,而不是看言語

    做事果斷,不瞻前顧後,意志堅定,不患得患失,這正是曹操英雄之氣的體現。

    可惜羅貫中為了黑而黑,杜撰了曹操的言語,而客觀敘述了曹操的行為,讓這句話顯得不痛不癢。

    我覺得這裡羅貫中可能是想黑曹操的殘忍,只是歷史上手段比曹操殘忍者數不勝數。

    欺負孤兒寡母的楊堅、趙匡胤,殺兄欺父的李世民後來都名垂青史,為何曹操的一場誤會就要說他“負天下人”呢。

    以上是我一家之言,不足之處還望指正。感謝你的閱讀~

  • 6 # 山水文匯

    首先,“寧教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這句話很多人都理解錯了。其實,這更是冤枉死了曹操。秦漢三國之時,“負”的真正意思是揹負,而不是辜負!曹操這句話的原意應是:寧可我揹負天下人,也不要天下人揹負我!請問,這是何等偉大的胸懷?

    在他的狹長眼睛裡,生逢亂世的老百姓實在太苦了: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悲憫天下的曹操,他給自己立下的誓言是:救萬民於水火之中!為了這個偉大理想,他一生都在努力!

    那曹操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呢,我是這樣理解的:

    記得歌曲《說唱臉譜》中有句歌詞:“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紅臉的關公戰長沙,黃臉的典韋,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張飛叫喳喳啊啊啊……”在傳統京劇臉譜中,白臉往往代表著奸詐、狠毒、陰險。人們對曹操的認識,也大多停留在:曹操,你是個大奸賊!

    而這一切的根源,均來於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的評價:“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其實,千百年來,人們對曹操有著很大的誤解。大家可以想想,曹操與諸葛亮比,兩人有什麼區別?不都是在朝廷裡說一不二,自己想幹啥就幹啥,有反對的聲音就直接摁在地上摩擦摩擦!

    曹操確實在朝堂上飛揚跋扈,而劉禪見了諸葛亮卻要尊稱為相父!遭逢亂世,可不就是誰有本事,誰的腰板就硬、說話就衝嗎?這本屬正常、無可厚非。

    最大的區別可能是,曹操的兒子做了皇帝,而諸葛亮的兒子沒那麼大的野心和本事!

    曹操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咱們不妨換個角度分析。

    有人說過:文人當官,少了些官場無情,多了些世俗野趣,做事往往既可愛又可笑!在曹操身上,這種文人當官的特質顯現得淋漓盡致,無以復加!所以,我們是否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曹操,其實是一個偉大的文人!

    1曹操是個理想主義者

    曹操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有情懷的人!曹操不是純粹搞政治的,他的理想是幹一番大事業,而不是當大官!年輕時的曹操,更是不畏權貴,嚴格執法,一心一意想做個百姓眼裡的好官!

    19歲時,小曹在老爹曹嵩的運作下,正式進入仕途,不久便升任北城校尉,相當於首都公安局北城分局局長。任職期間,小曹痛改時弊,搏擊豪強,直接杖斃了違法夜行的宦官首領的叔父,妥妥一剛直熱血青年。

    29歲時,黃巾之亂爆發,青年曹操第一次出任軍職——騎都尉,斬敵數萬,因功升任濟南國相。在任期間,這個傢伙搞得官不聊生,五分之四的官吏被撤職。為非作歹之人逃跑,百姓安居樂業,不畏權貴、嚴格執法、直言敢諫、保境安民等各類閃亮標籤貼滿全身!

    曹操是個典型的民族主義者,家國榮譽,在他眼裡比天還要大。在北方尚未安定的情況下,為清除邊境外患,他毅然決然北征烏桓,並以少勝多,大敗敵軍。這一役,曹操威震塞北。他一時興起,匈奴左賢王只能乖乖把妻子蔡文姬送回。

    九年後,曹操扣押南匈奴單于呼廚泉,將其終身軟禁。並把匈奴分為五部,派漢人官員前往監督,令漢人揚眉吐氣。

    十一年後,烏桓再次反叛,當時東有孫權,南有關羽,西有劉備,形勢很不看好。

    但曹操堅持安內必先攘外,無懼多線作戰,派兒子曹彰北征,將烏桓徹底打垮!鮮卑首領軻比能,害怕曹家軍威,親率數萬人馬請求臣服。

    對外硬不硬,往往是評價一個歷史人物的關鍵所在。曹操,在這方面堪稱民族英雄!曹操骨子裡,一直想著匡扶社稷,維護漢室尊嚴。朝廷虐我千百遍,我待朝廷如初戀。當年袁紹籌劃擁立幽州刺史漢室宗親劉虞為帝時,曾力邀曹操同建擁立北帝之功。曹操的回答擲地有聲,彪炳千古——“諸君北面,我自西向!”

    都說曹操是奸臣,但曹操把一生都獻給了漢室朝廷,不僅在危難時候收留了無家可歸的漢獻帝劉協,還把三個寶貝女兒嫁給了他。劉協不知感恩,因不甘大權旁落,屢次網路黨羽、勾結外臣,欲加害曹操。但他總是為了大局,選擇了一忍再忍,一直忍到離世!

    即便後來曹丕篡位,劉協也得到善終,被奉為山陽公,邑一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車服郊祀天地,宗廟、祖、臘皆如漢制。試問,歷史上朝代更迭無數,有幾人能做到這般寬厚?

    年少時,小曹最大的夢想,是為朝廷平定涼州動亂。希望死後,能在墓碑上刻下“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長大後,老曹更是心懷天下,欲救天下蒼生。

    有人說,曹操有句名言: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說這種話的人,難道還不是一個極端自私的一代梟雄嗎?其實,這更是冤枉死了曹操。秦漢三國之時,“負”的真正意思是揹負,而不是辜負!曹操這句話的原意應是:寧可我揹負天下人,也不要天下人揹負我!請問,這是何等偉大的胸懷?

    在他的狹長眼睛裡,生逢亂世的老百姓實在太苦了: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悲憫天下的曹操,他給自己立下的誓言是:救萬民於水火之中!為了這個偉大理想,他一生都在努力!

    2曹操是個情緒化的人

    中年的曹操,意氣風發,在宛城招降了張繡。曹操在某些方面肯定有著過人的需求和能力,他的二十五個兒子,六個女兒足以說明一些問題。得意忘形加上軍旅寂寞,曹操非禮了張繡年輕貌美的嬸子。史書上說張繡不堪其辱,也有傳言說張繡與這位嬸子間有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總之,張繡感到曹操讓他人生蒙塵,衝冠一怒為徐娘,率軍突襲曹營!最終,曹操的侍衛首領典韋、長子曹昂、唯一的親侄子曹安民戰死,曹操則僥倖死裡逃生。

    這是一個美女引發的血案,說明了曹操沒管住自己的褲帶,犯下男人經常犯的錯誤。這恰恰從側面反映出:曹操這個人,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慾望,做事往往不考慮後果!愛衝動、情緒化,在純粹的政客眼裡,絕對是幼稚的表現。

    但如果把曹操看成一個文藝中年,這事就比較好理解了!就是因為這個特質,曹操老愛犯一些低階錯誤!

    曹操一生中犯下的最大錯誤,就是屠城徐州。當時,他最敬愛的父親曹嵩和唯一的弟弟曹德,被徐州陶謙的手下謀財害命。曹操如五雷轟頂,隨即對徐州展開報復性進攻,所過之處雞犬不留。不管有任何藉口,屠殺這種暴行,都不能被歷史原諒。

    在這方面,曹操遠沒有漢高祖劉邦清醒。當項羽欲用烹食劉邦父親威脅他時,劉邦高呼:請分我一杯羹!對比之下,曹操顯得很不理智,一衝動便忘卻政治和戰爭規則,顯然不是一個成熟的政客!

    識英雄、重英雄,是曹操身上最為亮麗的一抹色彩。所以,曹操把自己活成了月亮,周圍謀士如雲,猛將如雨,可謂人才濟濟,群星拱月,最終成就一番霸業!但過分愛惜人才,也讓他犯下很多致命錯誤。曹操對劉備極為欣賞,讓朝廷任命劉備為左將軍,與他把酒言歡:“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曹操雖然看到了劉備的偉大,但未能防備有加,一時腦殘竟讓劉備帶兵外出。結果,劉備利用曹操對他的信任,趁曹操與袁紹開戰,發動偷襲,佔領了徐州。

    為保護劉備家眷,不得不投降曹操的關羽,在曹營同樣備受尊崇!後來關羽不顧曹操對他的千好萬好,選擇了無情出走。雖然此事讓曹操寒心至極,他卻不忍加害,還是放了關羽等人一條生路!之後的兩國戰爭中,折損在關羽手中的曹軍將士數不勝數,真真應了那句“放虎歸山、遺患無窮”的老話!

    所有這些,充分說明:曹操是一個容易被個人情感、喜好左右的人。而這樣的人,往往就是典型的文人!

    3曹操是個樂觀浪漫的詩人

    曹操是一代文豪,開創了群星耀眼的建安文學派,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據重要的宗師席位,魯迅先生稱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

    人們常說,詩以言志。在曹操的詩裡,我們可以清晰讀出曹操的英雄浪漫主義情懷和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即使身處困境,也能笑談未來。而擁有這種心境的,多為看淡生死榮辱的文宗巨匠。

    歷史上這類人並不多,最具代表性的,可以說:前有曹阿瞞,後有蘇東坡!毛主席曾為曹操說話,認為曹操的詩歌雄渾大氣,慷慨激昂,剛健清新,不愧是一個胸懷大略、有勇有謀的政治家、軍事家!曹操的詩歌,是歷史中行走不衰的正能量!所以,流傳了近兩千年,依然被後人視為精神瑰寶。

    下面,讓我們欣賞兩篇佳作,從中一窺曹操的胸襟、格局和情感世界吧!

    《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龜雖壽》: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兩首詩通篇都是名句,讀來讓人口齒留香、回味深長,越品越覺大氣磅礴、境界高遠!

    試問,能寫出這種詩的人,真的是一個千夫所指的亂臣賊子嗎?

    曹操究竟是好是壞,各有各的說法。逝者已矣,後者無需過多爭論。但是,說曹操是個偉大的文人,應該沒有人提什麼反對意見。

    最後,還讓我們以毛主席老人家這半闕《浪淘沙·北戴河》,來弔唁歷史上這個偉大的文人: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 7 # 日日悅讀

    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這是曹操的生存哲學,也是典型的“真小人”人生觀。它屬於 “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自古以來,被歷代“真小人”領袖們信奉踐行。但是,真小人的剋星,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超級真小人。一生不吃虧的曹操做夢也沒料到,辛辛苦苦忙了大半輩子打下的天下,卻白白給他人做了嫁衣。

    為什麼司馬家族會終結曹魏天下、成為曹氏家族的剋星?

    這要從曹操哲學對司馬懿的影響說起。

    司馬懿的出山,與諸葛亮不同,他不是被請出來的,而是被逼出來的。劉備三請諸葛亮,曹操兩逼司馬懿。由此可見劉備與曹操的兩種為人,也可見司馬懿並非心悅誠服地想輔佐曹操,曹操脅迫司馬懿“從了”自己。

    曹操用人“唯才是舉”,不問出處,但是他行事沒有道德的底線,把人才僅僅視為一種道具,從徐庶到許攸,由楊修至司馬懿,只要是人才,都會得到曹操重用,但是,這些人才的命運也隨著曹公的需要而跌宕起伏,甚至稀裡糊塗地付出生命。救命恩人呂伯奢,無罪被斬的押糧官,用完就殺的許攸,“死在夢中”的侍者,恃才放曠的楊修,他們死不瞑目,紛紛成為“真小人”曹操踐行“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的無理犧牲品。

    許攸與楊修之死,司馬懿或有所而聞或看在眼裡,一定會在心中激起強烈反應,雖然他表面上仍然不動聲色,但曹公可從不可靠——大概才是剛出道的司馬懿最最真實的心語。

    司馬懿在曹操身邊,從“文學掾”一直做到“丞相主薄”,也就是“文聯辦事員”到“國務院秘書長”。耳濡目染如同言傳身教,不能不在這個正在奠定人生觀的年輕人心上打下深深烙印,“聰亮明允”的他一旦信奉起主公的生存哲學來,則青出於藍勝於藍,“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成為同僚對他的公認評價。

    曹操晚年,三分天下已成定局,他手下的智囊不是夭亡,就是退化,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狀況。此時的司馬懿,不時冒出高人一籌的謀略,經天緯地之才擋都擋不住。曹操實行的“軍屯”創舉就是司馬懿的主意。這永久性地解決了軍隊的吃飯問題。再如魏吳聯手圍剿關羽之計,也始自司馬懿。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時,嚇得曹操直想遷都逃去,是司馬懿看出關羽的軟肋,力阻曹操退卻。聯動孫權施以合圍,最後斬殺關羽。

    這是晚年曹操取得的最後一次軍事勝利,司馬懿擔當了“總策劃”的角色,曹操早就應該看出,這個“總策劃”的風格和自己如出一轍。但司馬懿的利用價值遠遠大過腐儒許攸與楊修,新老交替的曹家正用得上,操殺之不得。

    臨終前的曹操,對長子曹丕道出對司馬懿的評價,以及用與防的矛盾心情。 “剛斷英特,聰亮明允”是正面評價,負面評價則是“難眩以偽”。

    延伸開來,就是“此人城府太深、野心太大、心機太多、手段太毒。”——這豈不正是曹操的克隆嗎?晚年曹操雖然看出,司馬懿和自己一樣,不是一個甘為臣下的人,但是猶如後來“唐太宗提醒兒子提防武則天”一樣,始作俑者,其實正是他們自己。正是他們利用並開啟了“潘多拉之盒”,才給後代埋下隱患。

    曹丕廢漢自立為帝后,雖然其父叮嚀言有在耳,但對“老師”司馬懿他還是重用有加,曹丕之後的曹睿曹芳階段,已經達到不用司馬懿就玩不轉的地步。待到司馬懿率領兩個兒子發動政變時,曹家皇室業已無還手之力。

    司馬懿的成功,除了其經天緯地之才,就是因為沿用了曹操的生存哲學—— 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以及“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從生存哲學而論,可以說,司馬懿是曹操的“升級版”。

    而司馬懿與他的軍事對手諸葛亮的最大不同,也正是生存哲學的差距。諸葛亮學的是為臣之道,而司馬懿諳習的是帝王之道。

    《三國演義》講述,司馬懿臨死前,囑咐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吾事魏厲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極矣。人皆以吾有異志,吾何敢焉。吾死之後,汝二人善事主人,勿生他意,負我清名.但有違者,乃大不孝之人也!"

    這段描述,表明司馬懿臨死都無二心,卻似對司馬懿的美化,即便有之,也不過是掩人耳目而己。以司馬懿的野心,決不會甘心“位極人臣”而已,司馬氏以晉代魏,絕非兒孫之力所能及。真正奠定以晉代魏“主旋律”的,正是司馬懿發動的那場政變。

    所以,我想,司馬懿臨死時對兩個兒子說的“私房話”,一定少不了“帝王之道”的授予——走自己的路,握最高的權,讓大臣們說去吧。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師出曹操哲學的司馬家族上上下下更加信奉“真小人”生存哲學——輕視信義,只重實力。接下來的“司馬二代”在把握最高權力上比老爹有過之而無不及,待到“司馬三代”,魏國君臣已經只認晉王,不認魏帝了。

    曹魏的末代時光,“真小人”歷史大輪迴。曹操的孫子曹奐領教了什麼叫做“超級真小人”,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用逼他下跪禪位的方式來“反哺”,曹爺爺的“真小人”行徑被司馬孫子生生又演繹了一番!其“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之的反治,豈非虎狼一般的血淋淋!

    烏賊的最大本事是“噴墨”,烏賊的“墨汁”裡含有毒素,誰的“墨汁”多,就愈顯誰的強大。曹魏之司馬家族正可謂一代更比一代毒、一代更比一代強的“三代烏賊”。

    “三代烏賊”司馬氏,學習曹操好榜樣,“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終於剋死了曹操的後代,克掉了曹家天下。真小人的精神領袖曹操若在天有靈,會不會對司馬氏作為大加歎服,又會不會對自己人生觀的負面影響有所悔悟呢?

    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此人生觀的發明人曹孟德,成全了賊臣、坑了自己的子孫,猶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不亦哀哉!

  • 8 # 均是天涯淪落人

    曹操說的是事實,在當今的生活中更是比比皆是,曹操生活的亂世,為了更好地保全自己他只能懷疑一切,但是出於道德禮法的約束這樣的人相對較少,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思想不符合主流的要求才受到了多數人的排斥,但是在當下卻可以大行其道,思想的改變讓越來越多的人變得越來越與敬畏之心,外界道德秩序得崩潰,導致個人受到的約束也越來越薄弱,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大,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想法是越來越深入人心,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會導致越來越多的騙局出現,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越來越低,彼此之間縱然有交情也都只是適可而止,彼此很難在敞開心扉進行深入的交流,人情自然也就越來越淡薄,現在的人雖然不說這樣的話,但是做的事情卻與曹操有異曲同工之效,你對曹操的看法,就如同當下對層出不窮的騙局看法是相同的,除了靜觀其變還有如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辣椒生長期各發育階段的特點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