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不是易中天

    《孫子兵法·謀攻篇》中闡述交戰雙方遞減式的戰爭手段:“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孫子認為用謀略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最上乘的手段,下一等用外交手段達到取勝目的,最次的就是光膀子互搏,強行攻城。我們以長平之戰為範本來論述,在七雄並存的年代,誰也不服氣誰,很難做到“伐謀”,何況秦、趙兩國實力接近,那麼真正讓秦、趙兩國過渡到硬鋼階段的是“伐交”,也正是趙國失敗的外交政策讓自己陷入孤立無援。

    公元前268年秦國發兵進攻魏國,趙、齊楚三國出面才逼退秦軍。公元前266年又繼續侵略魏國,同時給南韓施加政治壓力。公元公元前265年,秦國發兵攻趙,靠著齊國的解圍趙國才得以脫身。此後,秦國將軍事重心放在南韓,兩年不斷對韓用兵,佔領了少曲、高平、南陽等地,意圖切斷切斷南韓與上黨郡的聯絡,開啟秦國入侵山東六國的最後門戶。

    秦國頻繁的軍事行動是迎合範睢的外交式擴張。

    公元前271年範睢入秦,他給秦昭王提出:“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戰國策.秦策》秦在戰略意圖上要先攻取離得近的國家,打下多少土地算多少,而離得遠的國家進行外交分化避免樹敵過多,一步步實現蠶食目的。範睢的意見成功的開啟秦昭王一統六國的死結,敏銳的抓住各諸侯國偏安一隅的自保心理,用既得利益的方式穩紮穩打,以外交為基點實現新一輪的偽連橫。

    在細節上範睢主張:“毋獨攻其地而攻其人。”除了對外擴張,還要在人事上做文章,用賄賂、色誘、權勢等為誘餌從內部分解諸侯國政治體系。範睢的“伐交”理論很快得到其他諸侯國的應和,魏國惦記攻定陶和衛國,楚國惦記攻魯國,巴不得沒有秦國和趙國干涉,至於燕國恨不得趙滅國,齊國已經完全沒能力參與。就這樣秦在長平之戰前比趙先一步實現外交保障,以及有預謀的軍事行動。

    趙國逮著便宜就佔,切入“上黨和談”引發秦國怒火。

    公園前262年秦發兵攻打滎陽,弱小的南韓被迫割讓國土準備求和。按照秦國劇本南韓才是首選目標,結果上黨守將馮亭拒絕投降,準備率上黨軍民投靠趙國。馮亭的這一舉動不排除禍水東引之嫌,而在外交上依附秦國的韓桓惠王尷尬了,更尷尬的是趙國。趙孝成王一看可以白白得到十七座城,何樂而不為?就痛痛快快的接受馮亭投降。在謀略上,趙國看似應了“上者伐謀”屈人之兵,結果這次“偽伐謀”惹來秦國的怒火。

    趙國雖然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後軍事實力大增,但依然不是秦國的對手。只有趙豹看到其中的外交危機,《史記.趙世家》:“韓氏所以不入於秦者,欲嫁其禍於趙也。秦服其勞而趙受其利,雖強大不能得之於小弱,小弱顧能得之於強大乎?”顯然年輕的趙孝成王和平原君堅持己見,在秦虎口裡奪食。秦國很強勢,已經說好的準備“近攻”,捏南韓這個軟柿子了,趙國你算老幾?盡然搶走我到手的肥肉?話不多說準備幹。

    長平之戰中趙國首鼠兩端的外交態度,讓自己陷入死局。

    公元前261年長平之戰爆發,秦軍勢如破竹先攻破上黨地區,緊接著發動攻勢直接逼長平,秦強趙弱,廉頗只能選擇保守卻最有效的防守戰略。王齕沒有好的辦法只能天天慰問廉頗她娘。廉頗的這次選擇讓秦趙兩國都很難受,尤其趙孝成王對廉頗的戰略很不滿意,拉著四十多萬大軍在長平楞挺著,還的管吃管喝。秦國也無奈,沒辦法攻破廉頗的長平防線也只能耗著。

    長平戰場形成一個曖昧的局勢,打不起來還不服氣。這時候趙孝成王出昏招了,聽從樓昌的意見和秦議和。按照秦“遠交近攻”的戰略思維,趙國這位鄰居顯然在近攻名單,何況趙國主動挑釁。趙孝成王決定派鄭朱出使秦國,秦國大張旗鼓的接待鄭朱,鬧的天下諸侯皆知,而鄭朱一頓好吃好喝也沒有完成和談使命。秦、趙只能繼續開戰,後來的結果我們也都知道,趙孝成王用趙括還下廉頗結果一敗塗地,在趙括被白起包圍的時候,趙國四處求援,諸侯國卻沒人理會,甚至糧食也借不到。

    結語語:在長平之戰對峙階段,虞卿就提出連和魏、楚抗秦,而不能主動求和,因為戰爭的主動權不在手上。現在秦、趙和談,其他的諸侯國懵了,會不會合計著收拾我們?儘管是秦國造成的外交假象,可結結實實的唬住人了,在趙國求援的時候沒有人輕舉妄動,最終戰敗差點滅國。

  • 2 # v江湖故人v

    長平之戰中,秦國,趙國兩國的外交活動對戰爭的走勢和影響是巨大的。慢慢聽我道來:

    一是從當時的外交背景來看,秦國的戰略家、外交家、演說家範睢先生為秦國量身打造了遠交近攻的外交策略,重點針對趙魏韓三國做戰爭動員和準備,而對較遠的齊國和楚國修好關係。這一決策得到了秦惠文王的鼎力支援,這一外交策略極大破壞了東方諸國的合縱聯盟,並且鞏固了秦國新攻佔的根據地,殺傷力非常之大。

    二是戰爭開始前,趙國的外交活動缺乏政治遠見。沒有從當時趙國的國內和國際形勢的實際出發。趙孝成王盲目聽從平原君趙勝的建議,接受了南韓所拱手相讓的上黨地區。然而上黨地區是一塊實實在在燙手的山藥,成了秦國發動長平之戰的導火索。

    三是戰爭中的外交策略秦國較為高明。戰爭開始後,趙國的廉頗老將軍,採用多層的壁壘戰術阻止秦國軍隊, 最終這場戰爭曠日持久,趙國明顯體力不支。趙孝成王派鄭朱到秦國求和。這時候,秦國又發動了一次關鍵的外交攻勢:他們故意熱情款待趙國使者,並大肆宣揚召開新聞釋出會,透露出秦國和趙國完全修好的假象。這樣照顧更加的孤立於東方五國,失去了國際上的支援。

    四是在戰爭中後期,範睢使用反間計使趙王將廉頗換成了趙括,導致了趙國戰敗。

    此戰是秦國和趙國之間的戰略決戰,秦國斬殺趙國軍事達45萬以上,經此一戰,趙國元氣大傷,加速了秦國統一全國的過程。

    此戰也成為中國古代歷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作為徹底的大型殲滅戰,兩國的外交活動在其中起到了巨大作用,最終決定了戰爭的走向。

  • 3 # 飛魚說史

    長平之戰中秦、趙兩國的外交活動影響有多大?

    下面且聽飛魚細細道來。

    長平之戰,我們都知道這是決定了戰國局勢的一場戰爭,對於交戰的秦趙兩方來說,勝負都關係著存亡,畢竟是兩國傾全國之兵打的一場戰役。

    我們在看長平之戰時,往往都只注重了戰爭層次或者是國家的綜合國力方面,但很少會探究這場戰役背後的秦趙雙方的外交活動。

    也就是因為我們所忽視的這個問題,其實也決定了這場戰役的走向。

    南韓的外交活動引起的長平之戰。韓不能守上黨,入之於秦。其吏民皆安為趙,不欲為秦。有城市邑十七,原再拜入之趙,財王所以賜吏民。——《史記·趙世家》

    其實這場戰役的爆發點,正是一場外交活動引起的,正如上述引用所說,南韓的上黨郡是這次戰役爆發的誘因。

    南韓上黨郡郡守不願意把上黨交給秦國,反而認為三晉本事一家,給秦國不如給趙國,於是就獻上黨給趙國,趙王面對這個大餡餅,那自然是抱著不吃白不吃的心理,對趙國進行了全盤接收。

    這下秦國自然不願意了,於是派大軍攻打南韓的上黨郡,趙國的廉頗不敵,退守長平,兩軍就在這裡進行了長期的對峙。

    當然中間還爆發過小規模的戰爭,結果趙國的廉頗不敵秦國的王齕,於是廉頗選擇了堅守,這讓秦國犯了難。

    秦國的外交活動使趙國換將。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子趙括將耳,廉頗易與,且降矣。——《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當戰爭僵持不下,或者說王齕無法攻破廉頗的防禦時,秦國上下卻犯了難,畢竟在他人之國打持久戰,這本來都是吃虧的嘛,於是乎秦國的外交活動開始顯威了。

    秦國的外交活動,就是圍繞一箇中心進行的,那就是以年輕氣盛的趙括,換下善守老辣的廉頗,既然是外交活動,那自然要金錢開道。

    於是秦國的“間諜”,帶著大批的金銀財寶到了趙國,不僅收買官員,而且散佈了秦國不怕廉頗而只怕趙括的謠言。

    謠言飛到了趙王的耳朵裡,趙王開懷大笑,因為他當真了,於是讓趙括帶領30萬大軍開拔長平,換下廉頗,而事情的結果,我們也都知道,秦國慘勝,趙國大敗,正所謂: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

    趙國的外交活動使秦軍退兵。今亡趙,北地入燕,東地入齊,南地入韓、魏,則君之所得民亡幾何人。故不如因而割之,無以為武安君功也。——《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當長平之戰戰敗的訊息傳回趙國的時候,舉國悲痛,因為趙國的青壯年,在這一戰中幾乎損失殆盡,正所謂:趙氏壯者皆死長平。

    當然這並不是趙國最為擔憂的事情,因為接下來白起帶著秦國計程車兵,包圍了趙國邯鄲,對於趙國來說,還未來得及痛哭一場,滅國亡族的危險卻又到來了。

    面對此情此景,趙國又該怎麼辦呢,趙國知道戰場上已經失敗的一塌糊塗,為今之計,只有學著秦國開始走外交救國的路線,趙國找到的人是縱橫家蘇代。

    蘇代倒也不客氣,畢竟他無數次夢想著能像蘇秦一樣,縱橫捭闔,於是他帶著趙國交付的重金,敲開了秦國丞相范雎的大門,然後以白起之功會危及范雎相位為切入點,直擊范雎貪戀權勢的心靈。

    而結果蘇代成功了,趙國以外交救國的活動也成功了,因為范雎說服了秦王退兵,正如《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記載:秦兵勞,請許韓、趙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聽之。

    秦趙的外交活動使其餘諸侯左右搖擺。平原君如楚請救,還,楚來救,及魏公子無忌亦來救,秦圍邯鄲乃解。——《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長平之戰爆發前,秦國先是以外交活動孤立了趙國,並在戰爭之中,用外交手段逼迫山東諸侯放棄救趙,這也導致了秦國可以順利的打贏長平之戰。

    但是秦國打贏了長平之戰後,白起想著滅亡趙國,這讓周圍的諸侯如芒刺在背,而趙國為了自救,也開始積極動用外交手段,趙國的平原君先是拉來了楚國,後來又說動了魏國的信陵君。

    面對楚、魏、趙三國的共同打擊,秦國想要滅亡趙國的計劃最終破產,由此亦可見,在長平之戰前後,外交活動一次又一次的影響了戰爭的走向和戰國的局勢。

    不過話又說回來,秦國滅趙的企圖雖然這次沒有達到,但是幾十年後,秦國卻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六國,何也?

    大勢所趨也!

  • 4 # 君臨天下Q

    公元前262年至公元前260年,歷時三年的長平之戰最終以秦軍大獲全勝而結束,此戰,趙軍損失四十五萬精銳,自從,山東六國再也無力與秦國向抗衡。這場冷兵器歷史上最早、最大的圍殲戰,前後歷時三年。這場關乎秦趙生死存亡,一統天下的轉折點的戰爭,在這三年時間內,秦趙雙方都不斷進行外交活動,以謀求其他國家幫助。往往外交活動能決定戰爭勝負以致歷史的走向,在戰國時期,山東諸多多次合縱抗秦,秦國多次連橫破合縱,多次挫敗山東合縱政策,使秦國多次化險為夷,可以看出外交重要性,在長平之戰之戰中,秦趙兩國也是傾盡全力進行外交活動,並且最終決定戰爭勝負方向。

    在戰國時期,隨著兼併戰爭越來越頻繁,這個時期就出現了專門從事遊說學術的仕子,希望自己的主張學說能夠得到君主的重要,而往往這些人在得到君主重用之後能左右一場戰爭的勝敗方面乃至一個國家的生存。

    戰國時期這類代表人物如:張儀、公孫衍、蘇秦。

    當然除此之外,各國也不缺乏此類外交人才。

    在長平之戰發生之前,秦國進攻南韓上黨郡,韓王為了乞求與秦國停戰,就把上黨郡割讓給秦國,然而上黨郡郡守馮亭以及上黨郡百姓不願意歸順秦國,就此倒向趙國,年輕的趙孝成在面對不費一兵一卒就得到上黨郡地盤,自然十分願意笑納。秦昭襄王面對到最的肥肉被他人吃了,怎麼可能願意,於是派兵進攻趙國,雙方在長平展開戰爭。在經過幾個交手之後,趙軍吃了虧,廉頗認為堅守不出,待秦軍糧草斷絕或者秦軍疲憊之後,自然會撤退,沒想到雙方在長平對峙三年。

    秦趙此戰雙方都舉傾國之力,自然,趙國的家底抵不上秦國,在對峙三年之後,趙軍糧草開始供應困難。秦趙都急於決戰,趙軍在趙括的帶領下主動進攻秦軍,最終為秦軍圍困四十六天,戰敗投降。

    在秦趙交戰以及趙軍被圍困的日子裡,秦趙雙方展開大量的外交。

    其中,趙國外交左右逢源,搖擺不定。

    趙國是連續不斷的派出使臣出使其他山東五國,無非就是兩件大事,第一件是希望其他五國可以聯合出兵,再次組成合縱聯軍,使秦國畏懼合縱,自然會撤軍,另外一方面就是尋求糧草求助。

    當時,楚、魏、韓三國君主都已經蠢蠢欲動,準備出並趁機撈一把。

    秦國離間計使用得當。

    然而,秦國使出的外交政策,更讓其他五國,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秦國一方面對外釋放和談的訊號,並且趙王已經派鄭朱前去秦國議和。秦王非常隆重接待趙國的使臣。這讓楚、魏、韓三國君主誤以為秦趙已經議和。三國也都畏懼秦國,也就沒出兵援助。

    趙國這次外交上的失敗,使趙國處境更加孤立,以致陷於了外無援兵,內無糧草的絕地,最後,趙國誤中秦國的離間計,換掉廉頗,起用趙括。

    當趙軍被秦軍圍困住的時候,秦昭襄王親自到河內前線,徵調本國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全線調往長平,同時,秦昭襄王向其他五國放出話來,誰要敢援助趙國,在滅掉趙國之後,下一個就直接滅掉他。

    當楚、魏、韓三國君主在聽到秦昭襄王釋放話之後,也唯恐遭到秦國報復,就此駐紮在一旁。當趙軍被坑殺四十五訊息傳出來之後,連原本在一邊坐山觀虎鬥的韓魏楚聯軍都被嚇到了。唇亡齒寒,趙國一旦滅亡,對韓魏楚絕不是什麼好事。

    因此,可以看出外交對長平之戰勝敗方向作用有多重要,乃至可以直接直接左右趙軍生死。

    貝勒說:長平之戰,趙國外交輸就輸在左右逢源,如果可以堅定與其他五國合縱抗秦,也不是誤中秦國何談的計策,歷史可能會被改寫,然而,歷史不可以改寫,秦統一是歷史必然趨勢。

  • 5 # 一壺清茗品春秋

    長平之戰是戰國後期秦趙兩國舉國大戰,不僅是戰場上的刀光劍影,還有朝堂之間的縱橫捭闔、爾虞我詐,大打了一場外交戰。

    交戰前,馮亭移花接木成功把趙國拖下水。在趙孝成王四年,秦軍攻佔南韓野王,直接導致上黨郡和南韓都城新鄭聯絡被秦軍切斷。南韓無奈只好把上黨郡獻給秦國。但是上黨郡守馮亭和他的手下卻不願意歸順秦國。他們商議,與其歸順秦國,不如把上黨獻給趙國。這樣秦軍一生氣,必然和趙國有場大戰。趙國有難,就會和南韓聯手,抵抗秦國。於是,馮亭派人把歸順趙國意願告訴趙孝成王。趙孝成王立即找平陽軍趙豹和平原君趙勝商議,趙豹認為如果接受上黨,會引發秦趙大戰,弊大於利;趙勝認為平白的一個郡十七座城 不要白不要,支援趙王接受馮亭歸順。於是趙王採納了趙勝意見,接受上黨郡。秦王聽說到手的上黨被趙國得了,立刻派兵攻佔上黨。趙國也不甘示弱,派大將廉頗駐守長平,援助上黨軍民。這樣,秦趙之間的舉國大戰拉開了序幕。至於趙國該不該接受上黨,歷史上也多有爭論,但是馮亭成功把戰事引到趙國卻也是不爭的事實。

    在交戰期間,秦國借力打力,成功孤立趙國。在交戰之初,趙軍初戰失利,被秦軍殺死一員副將,被俘四個尉官,還丟失了營壘。這時趙王找虞卿和樓昌進行商議。樓昌認為應該派使者求和;虞卿指出戰爭主動權在秦不在趙。秦國不遺餘力,一定要擊敗趙國。這時應該派遣使者去聯合楚、魏,營造天下諸侯共同扛秦的假象,這樣才能和談。但是,趙王卻採用了樓昌建議,直接派使者去秦國議和。趙王使者到秦國後,秦國藉助此事大肆宣揚,讓其他五國都看到趙國想要求和,這樣其他國家就不會再幫助趙國了。同時,秦國也派使者對其他國家說,那個國家幫助趙國,就首先攻擊他。這樣,秦國成功藉助趙國求和這件事,阻止了各國救援的可能。

    僵持階段,秦國反間計的成功,讓趙軍臨陣換將,最終戰敗。廉頗雖然前期作戰失利,但是及時轉變策略,於是採取固守策略,與秦國打起消耗戰。秦國遠道而來,時間一長,必然吃不消。於是,秦國就派間諜到花費千金,實施反間計,到處宣揚秦軍怕的是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趙王正對廉頗前線損兵折將而惱火,同時,面對巨大後勤壓力,趙國也感到吃力。於是就撤下廉頗,該換趙括。趙括一上任改變廉頗策略,主動進攻秦軍,不料被秦軍迂迴包抄,殺死趙括,四十萬趙軍投降秦軍,並被坑殺,趙國實力大損。大戰後,趙國策略得當,逃過滅國厄運。長平大戰後,秦將白起想要一鼓作氣,乘勢拿下邯鄲,滅亡趙國。但是,趙國派蘇代到秦國求和。蘇代敏銳抓住秦相范雎與白起之間的矛盾,透過范雎勸秦王命令白起退軍。蘇代指出如果白起滅趙,那麼肯定位居三公高位。范雎雖然是丞相,也要位居其下。同時,如果秦國滅亡趙國,趙國北部居民逃到燕國東部百姓逃到齊國,南部百姓逃到楚國,秦國要這些地何用,不如藉機讓趙國割地求和。於是,范雎對秦王說秦軍經過長平之戰已經十分疲憊,請允許趙國割地求和。秦王答應了范雎請求,於是下令白起退兵,趙國逃過了亡國厄運。

    邯鄲之戰,趙國聯合楚魏,轉敗為勝。白起回師後,經過一段修整,秦王派大將王陵進攻邯鄲,由於白起在生病,沒有出征。但王陵在邯鄲城下損兵折將,秦王想要白起接替王陵,但白起認為此時再出兵已經不可能取勝,據不領兵。秦王一怒之下,讓白起自殺。雖然白起身死,但邯鄲之圍未解。這時候,趙國在殊死抵抗的同時積極開戰合縱。首先,平原君求救魏公子信陵君,信陵君透過竊符救趙得到八萬精兵救援趙國。同時,趙國平原君又親自去楚國搬救兵。平原局與楚王談論合縱事宜,一直從日出談到中午,也沒有結果。這時,平原君門客毛遂走到楚王跟前,楚王呵斥毛遂,毛遂手握利劍說,大王之所以敢呵斥我,是因為感覺自己人多勢眾,但現在十步之內,楚華人再多,也用不上,大王性命操在我手。毛遂又說,我感覺楚國很窩囊,白起拿下楚國曾經的國都,焚燒了楚先王陵墓,大王卻不知道羞恥。楚王聽了毛遂一席話,又想到白起攻楚尷尬,決定派兵援趙。這樣在趙國、魏國、楚國三方合力攻擊下,秦軍大敗秦將鄭安平帶領兩萬秦軍投降趙國。當然,雖然趙國取得邯鄲之戰的勝利,但是四十萬大軍的消耗卻不是輕而易舉恢復的,再也恢復不到長平之戰前的水平了。

  • 6 # 體壇說球事

    影響很大,項少龍在趙國一個小鎮,隨便問了下去秦國怎麼走,結果老百姓群起而攻之,連項少龍掏出手槍都沒有攔住。

  • 7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最下攻城。

    不誇張地說,長平之戰的結局,很大程度上是由戰場外的外交戰所決定的。

    秦國調整外交策略和對外作戰重點,為長平之戰定下基調。

    隨著魏、齊、楚的相繼沒落,秦國獨霸。

    隨之而來的,是秦國在外交上的一度迷茫。

    秦已獨霸,再像以前一樣以說客忽悠已難收成效。大家都不傻,秦已是天下最大的威脅!

    因此,儘管列國之間互有矛盾,但一旦面臨秦的威脅,趙、魏等國往往及時救援。

    秦圍大梁,因趙、燕救援而無功;秦攻闕與,因趙魏聯手(趙奢搶佔高地,魏公子咎出秦側後)而慘敗;秦攻幾,又被廉頗援軍擊敗!

    儘管秦不乏華陽之戰這樣的大勝,但總體上,這段時間他們屢屢受挫,擴張進展放慢。

    因為:原有的外交方式已過時,而其自身的力量尚難以單獨壓制合縱力量!

    鑑於此,範睢提出了幾點戰略調整。

    1、以威懾為主要方式的“遠交近攻”

    “遠交近攻”,道理說起來太簡單了,似乎不算高明。但其實際內容,卻遠非字面上那麼簡單。

    “遠交近攻”的具體步驟是:

    (1)、改變以前圍攻大梁,一舉破魏的想法,對韓、魏暫不滅國,改為以威懾迫其服從。

    (2)、一旦威服韓、魏,趙、楚之間就被隔離,秦、韓、魏聯盟可以分別威服之;

    (3)、楚、趙威服後,齊國自然也就服了!

    (4)、大家都服了,秦再專心滅韓、魏!

    範睢建議的重點,是以威懾替代耍嘴皮子!如果沒有有步驟的威懾,“遠交近攻”就是一句空話!

    這個策略,對長平之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確立以殲敵有生力量為作戰重點。

    範睢還補充道:毋獨攻其地,而攻其人也。

    既然這個階段的重點是威服,那就不是你隨便認一認慫,割幾座城就能完的事了!不消滅你的軍隊,這事兒就沒完!

    殲敵有生力量,是長平之戰中秦國的作戰目標。誤判外交形勢的趙國,不慎入局。

    範睢選定以南韓作為第一個威服目標。

    在秦軍猛烈的攻勢下,南韓割上黨求和。上黨馮亭決議聯趙制秦,他的意圖是:“趙若受我,秦怒,必攻趙。趙被兵,必親韓,韓趙為一,則可以當秦”。

    趙王在與大臣商議後,決心接收上黨。

    趙王的想法是其外交失敗的開始。

    首先,韓已被秦大挫,所謂“韓趙為一”不過是一句空話。秦、趙兩個神仙打架,此時的韓已根本幫不上忙了!

    其次,趙當年能連續挫秦,主要在於與魏的聯合。而上黨緊要之地,如落入趙手中,也是魏不願看到的。如此,魏援趙的可能大幅降低!

    這是其陷入被動的開始。

    僵持階段:趙國再次誤判外交形勢,陷入全面被動

    果然,韓根本幫不上忙,趙軍還沒抵達,秦已經攻陷上黨主要地區!

    隨後,趙也不能獨抗秦軍,接連敗退,直到丹河地區,憑藉百里石長城,與秦軍對峙。

    儘管廉頗已穩住戰場形勢,但秦畢竟兵強糧足,長期對峙對趙不利,趙國開始考慮外交解決方案。

    趙國的外交思路很簡單:以和為貴,先和秦媾和,實在不行,再聯絡諸侯,一起抗秦。

    外交家虞卿提出:現在與秦的目的,就是要破趙!一定不會答應媾和!而諸侯看到秦、趙媾和,擔心成為下一個被打擊的目標,一定不會出兵援趙了!

    趙王不聽,依然先去與秦媾和。

    應該說,虞卿是個高人,對形勢看得很透徹:

    1、秦國在佔據上黨後,繼續咬住趙軍,已經顯示出,他們“非獨攻其地,而攻其人也”的決心。秦軍的目的,就是殲滅趙軍主力。

    所以,趙國割地、認慫都沒用!媾和毫無機會!

    2、秦已轉變外交策略,對諸侯採取以威懾作為主要對話方式。

    趙此時已是抗秦的主心骨,趙都去媾和,那誰還敢出頭來支援趙呢?趙這是在給秦的威懾搖旗助威!

    僵持階段:秦國靈活的外交策略,徹底孤立趙國

    果然,後面的局勢完全如虞卿所料!

    秦王隆重招待了趙國使者,告訴諸侯:秦、趙已議和了,你們不要來管閒事了!

    隨後,秦國發出了剛猛的威懾:誰來幫趙國,我們議好和以後就來打你!

    同時,秦國又暗中把南韓的垣雍許給了魏國,勸魏國不要亂動。

    秦國的外交決策,確實高明。

    首先,透過秦、趙議和的假象,迷惑各國,使各國降低了援救的意願;

    其次,對最可能援趙的魏國,實行“特別優惠”。

    這是因為:魏、趙有聯合抗秦的傳統。魏、趙合作,也曾經挫敗過秦國。只靠恐嚇未必能夠奏效。

    因此,秦國對魏國“特別優惠”,籠住魏國。

    果然,楚國曾有援趙之心,但見魏國親秦,也不敢發兵了。

    自此,長平之戰,變成了秦趙單挑!

    長平決戰:結局已基本註定,交戰只是最後的攤牌。

    趙國在外交失敗後,已經陷入孤立。

    如此,長平之戰成了命題作業:趙國必須冒險進攻!

    趙王先是屢責廉頗,要其出戰,無果後換趙括指揮出擊。

    秦國緊急換將——白起上!

    上白起,意思很明確:打殲滅戰!

    一邊是實力不足卻沒有任何選擇,只能跑出來打的趙括,一邊是實力佔優,擅長打殲滅戰的白起。結局不言自明。

    長平之戰的結局,其實在趙括出擊前,就已基本註定了:趙軍需要奇蹟才能取勝!

    而當對手是白起時,趙軍沒有任何創造奇蹟的機會!

    收局階段:趙以外交手段續命

    長平戰敗後,白起趁勢進攻,想一舉破邯鄲!

    趙此時腦子清醒了。他們派出蘇代去拜訪範睢,以範睢的個人厲害來離間範睢、白起。“白起如再滅了趙國,他一定位列三公,您願屈居他下嗎?不如割地講和,不讓白起再立功勞!”

    最終,範睢被其說動,慫恿秦王接受韓、趙割地之和,“且休士卒”。

    如此,趙國逃過一劫,成功續命。

    總論

    回顧長平之戰,我們會發現:長平之戰的軍事形勢,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外交戰勝負決定的,而外交勝敗,又是由雙方的總體謀略決定的!

    整個戰役期間,秦國堅定推行“而攻其人”的謀略,不惜代價打殲滅戰,以殲滅趙軍為目的;又以“遠交近攻”的謀略,威懾、迷惑諸侯,孤立趙國!

    坦率地說,趙國,並非沒有外交之才。

    虞卿對秦及諸侯的態度洞若觀火,蘇代最後離間範睢、白起也簡單有效。

    但趙國在外交事務上缺乏總體謀略,沒有通盤考慮天下大勢,開戰前,只是單純地考慮上黨有“國之大利”就輕率入局;戰役中,又對秦國破趙的決心和諸侯的畏秦心理缺乏認識,輕率媾和,使自己陷於孤立!

    長平之敗,其實在外交戰失敗時已基本註定!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孫子所言甚是!

    當我們岌岌於繁忙地事務時,不妨抽出時間來,思考我們的方向(謀),思考如何把外部關係理順,把外部資源、人脈最佳化到我們的總體方向上來(交),這樣,或許我們能取得更大的成果哦!

    與君共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瑜伽什麼體式能鍛鍊到臀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