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水墨鄂州

    明朝末年,女真在東北地區興起,八旗軍隊屢屢南下。逐漸成了大明王朝的心腹大患。1640年,松錦大戰爆發,明清雙方都投入十幾萬大軍,1642年松山城被清軍攻陷,主帥洪承疇被俘投降,明朝精銳損失殆盡。此役之後,明朝再也沒有能力反擊清軍了。

      此時,李自成的大順軍也在節節逼近,在這內外交困之際,崇禎皇帝萌生了議和之心。此時皇太極也並沒有進軍中原的想法,可以說這是議和最好的時機。

      終於在兵部尚書陳新甲的努力下,皇太極終於同意了議和。並給崇禎寫了一封信,這封信後來被收入了《清太宗實錄》中。從行文來看,皇太極態度謙恭,提出了四項停戰協議,也並不苛刻,完全沒有威脅的意味。

      陳新甲得到書信後大喜過望,急忙寫奏摺給崇禎皇帝。一急之下,他順手把密函放到了外室的桌案上,卻沒想到這一不經意的舉動帶來了一場大禍!

      陳新甲家中有一個書童,為人機靈勤快,深得他的喜愛。就在陳新甲離開後,這個書童來的房間,看到了這封密信,誤以為這是一份傳抄的塘報(抄送諸臣的報告)。他沒有猶豫就讓家丁交給各省駐京辦事處傳抄。

      這一下可惹了大禍,本來是秘密議和,一下子被群臣知曉。朝野震驚,大臣們紛紛彈劾陳新甲貪生怕死、妥協求全、私定議和條款。

      崇禎皇帝雖然袒護陳新甲,但為了給群臣一個交代只得將陳新甲關進打牢。崇禎皇帝自己不願留下一個委屈求和向蠻夷低頭的罵名,就把罪名都推到了陳新甲的頭上。

      可陳新甲卻沒有自知之明,不但不認罪,還上書說這是皇帝的意思,自己沒有罪,反而有功。崇禎為了自己的顏面只能找個罪名把陳新甲給殺了。

      從此朝堂上再也沒有人敢提議和的事了,即使大家都覺得議和是最好的辦法。而崇禎自己也不好拉下臉來再提議和的事情。就這樣上天把大明王朝最後的生路給堵死了!

      一個小小的書童,因為一次自作聰明的舉動,卻主宰了大明王朝的命運,不得不令人唏噓!

  • 2 # 唯二歷史筆記

    陳新甲到底算不算忍辱負重? 如果單論他的獲罪的原因來看,也確實有點冤。

    但是要算事情的來龍去脈,恐怕他雖罪不至死但也責任重大。這一點我們來看看史書上是怎麼說的。

    據明史記載:“新甲雅有才,曉邊事,然不能持廉,所用多債帥。深結中貴為援,與司禮王德化尤暱,故言路攻之不能入。當是時,闖賊蹂躪河南,開封屢被圍,他郡縣失亡相踵,總督傅宗龍、汪喬年出關討賊,先後陷歿,賊勢愈張。”

    這段文字已經把陳新甲的性格缺陷說的比較清楚了。不否認,他確實才幹過人。因為整頓邊防成績斐然,加之上書保救入獄的傅宗龍、孫傳庭,使得這兩位能臣在抵禦滿清的戰鬥裡先後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陳新甲由此深得崇禎的信任。最後在崇禎十三年(1640),接替傅宗龍擔任兵部尚書,儘管他接任兵部尚書的原因複雜,但沒有崇禎的信任他是不可能擔任兵部尚書這個在明末非常重要的職位的。

    陳新甲最大的過錯在於崇禎十五年爆發的松錦之戰裡,他固執己見,沒有聽從洪承疇和崇禎都認為應該持重緩進的正確的軍事決策,力促速戰速決。為此寫信激洪承疇出兵,結果最後明軍大敗,洪承疇被俘,並最後降清。

    松錦之戰的失敗也直接導致了大明對抗滿清的天平開始向滿清傾斜,也由此埋下了大明覆亡的種子。

    陳新甲的另外的過錯還在於他對將領的任用方面,在和李自成等農民起義軍作戰的第一線上,他使用的都是曾經欠自己人情的將領,至於這些將領的才幹根本沒有考慮。

    這樣的情況下,大明的軍隊能有多大的戰鬥力?

    儘管陳新甲的過錯很多,言官對他也紛紛彈劾,但在崇禎的心裡對他仍然信任有加,多次駁回他的請罪章,慰留有加。

    為什麼?很簡單,皇帝也是人,他認為你有才能又忠心耿耿你就一點問題沒有。

    陳新甲就是這樣,但為什麼最後他卻被崇禎殺頭?這就是我們下面要說的情況了。

    大明和滿清還沒有到你死我活的時候,陳新甲曾經揹著崇禎派遣使者來與大清議和。後來這件事被崇禎知道了,就把陳新甲召來問罪,而大學士謝升建議崇禎可以考慮議和,

    崇禎其實也有議和的想法,所以就讓陳新甲專門負責這件事,但一定要保密。

    如果事情能保密的進行下去,估計最後也不是沒有成功的可能性。但是有關議和條件的密函被陳新甲的家童誤以為是塘報,交給各省駐京辦事處傳抄,事起洩露,群臣譁然。這下事情大了,讓崇禎非常生氣,本來崇禎就是一個非常愛惜羽毛的人,議和這種有失國體有傷龍顏的事情怎麼能做呢?順理成章的陳新甲就做了替罪羊。

    後刑部侍郎徐石麒曰:“人臣無境外交。未有身在朝廷,不告君父而專擅便宜者。新甲私款辱國,當失陷城寨律,斬。” 這樣陳新甲終於被崇禎殺掉洩憤!

    總之,陳新甲非常有才幹,但是他的性格缺陷也非常明顯,對於細節方面的事他沒有認真對待,導致事發身亡。所以嚴格的說他算不上忍辱負重。

  • 3 # 嶽之嵐

    明末,關外後金滿族勢力在皇太極率領下,對明朝邊防發起進攻,當時在朝中最受崇禎重視的大臣是楊嗣昌。主要是楊嗣昌在對後金的戰和態度上與皇帝一致。認為此時的大明朝已經不具備兩面作戰的能力,只有北和後金,才能保持住對關內剿滅流賊的軍事優勢。 於是楊嗣昌派出了他的親信,新任兵部尚書陳新甲來負責對後金議和事宜的實際負責人。為了避免朝中言官門的反對,一切都在秘密進行,陳新甲派出了他的談判代表馬紹愉來與後金接洽。不料,當馬紹愉返回京師,將議和的情況寫成書面材料呈送給陳新甲後,陳新甲因為著急上朝議事,就將信件隨手放在几案之上,他的書童誤以為是“塘報”,未請示陳新甲就開始抄傳,傳到朝廷邸報上。這下可惹了大禍,本來是保密的議和經過,一下子被群臣百官覽閱,朝野為之譁然,很多大臣紛紛上書彈劾陳新甲貪生怕死、妥協求全、私定議和條款。崇禎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同時也恨陳新甲把議和的事情敗露,使自己在群臣面前無法交代,只得把陳新甲交部議處。兼之陳新甲的靠山楊嗣昌此時已死,朝中沒有人能夠保他,最終陳新甲被棄屍,成為明朝與後金議和的替罪羊。一次很有成效的議和,一次重要的救國良機,卻因為崇禎顧及帝王的面子和陳新甲的不謹慎,最終草草收場。

    陳新甲雖算不上忠臣,但也不是佞臣,只能說是個辦事不謹慎的官員,因為他的誤事,導致明朝與後金議和的大門被關閉。 很多人都說陳新甲是替崇禎皇帝背的黑鍋,然而崇禎卻沒能保住他,以至於最後群臣離心離德。 這是因為:一是 明末黨爭激烈程度可謂空前,陳新甲這個僅靠聖眷上位的兵部尚書就成為眾矢之的。 二是陳新甲計程車子身份比較尷尬,他是舉人出身,這也意味著他在朝堂中基本沒有根基,主要靠方一藻、楊嗣昌等人的提攜,而出事時,楊嗣昌已死。 三是崇禎帝性格多疑,剛愎自用,連袁崇煥那樣的邊關大將都說殺就殺,自毀長城,為了皇帝臉面,殺陳新甲更不算什麼。

    清朝重臣張廷玉評價他:“新甲雅有才,曉邊事,然不能持廉,所用多債帥。深結中貴為援,與司禮王德化尤暱,故言路攻之不能入。”與明史評價頗為一致,可見,陳新甲只是一個明末有才幹、不廉且辦事不力的官員。

  • 4 # 鹿得小劇場

    陳新甲,或許大家沒聽過他的名字,他是是明朝末年的巡撫宣府,後來成為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跟隨洪承疇一起抵禦清兵。當時明朝的處境內憂外患,李自成等起義軍在中原掃蕩,關外又有八旗清兵攻城略地,內外巨大的軍事威脅,讓崇禎皇帝夜不能寐,大明軍隊顧此失彼,千里之遙往返奔波,形勢危急如累卵。崇禎皇帝雖然勤奮執政,但才能過於平庸,不過此時的他也看出大事不妙,若明軍在這裡內外作戰,自身實力肯定會被消耗殆盡,攘外和安內兩者只能選其一,崇禎經過斟酌,決定先把關外的戰事熄火,全力掃平內部矛盾,因為內地的起義軍曾好幾次假裝投降,崇禎對他們不再信任。崇禎認為,如果能跟關外的清兵議和,取得兩三年的緩衝時間,讓明君無後顧之憂的解決內亂,平定中原之後再集中火力消滅清軍,就算不能完全消滅清軍,抵擋他們的進攻是綽綽有餘的,崇禎這個想法也很有可行性,正當他考慮這番事情時,恰好松錦會戰結束,因為洪承疇、陳新甲等人的指揮失誤,明軍大敗,崇禎已沒有再帶下去的勇氣,希望跟清兵議和。皇太極雖然取得松錦會戰的勝利,但自身也損兵折將,實力大受損傷,八旗各部傷亡慘重,他也想休養生息停戰了,所以他對明朝的議和表現出很大誠意,最終雙方於崇禎十五年五月達成停戰協議:明朝每年送給清軍黃金萬兩、白銀百萬兩,清軍每年送給明朝人參千斤,貂皮千張。崇禎看到雙方談判的結果草案書,終於鬆了一口水,不過當時明朝內部仕人主政,他們大多都是誇誇其談之輩,說到用兵打仗百無一能,但說到忠孝廉恥卻口舌如簧,崇禎一上臺就端掉魏忠賢,所以讓仕人集團勢力迅猛增大,跟清軍議和這種事情,在這些仕人眼裡就是投降,這是有辱國威的可恥行為,跟叛國沒有區別,所以崇禎必須要偷偷的簽署停戰協議,不能讓仕人集團知道。當時兵部尚書陳新甲負責跟清軍談判的主要事宜,雙方協定之後起草一份和議密信,一份送給崇禎皇帝過目,一份他保留在家中,不料他有個小書童非常勤快,給他收拾書桌時無意間發現了這封信,書童認為這是一份普通檔案,便跟其他檔案一起,交給書吏抄錄,結果一下子洩密,整個朝廷引起軒然大波。仕人集團的口水紛紛吐向陳新甲,這群文臣都是清流黨,他們大罵陳新甲賣國,批判他的無恥行為,而崇禎皇帝為了面子,也不敢出來解釋,最終只好把陳新甲當擋箭牌,並下令以賣國最把陳新甲處斬,就這樣明朝與清兵議和的事情告吹了,遼東戰場烽煙再起,明朝唯一能緩一口的機會沒了,內憂外患之下,後來明朝滅亡了。史料中並未記載陳新甲這個書童的名字,可是他無意間一個舉動,不僅讓自己的主人蒙受不白之冤而死,最終身敗名裂,還讓整個明朝江山一步步滅亡。按理說這個書童是有罪的,但這也不能完全怪他,要怪只能怪明朝的仕人集團太過犀利,他們打起口水仗來崇禎皇帝都怕,朝中沒其他勢力制約他們,所以後來崇禎說“百官誤國,文臣個個可殺!”,就是指這一群迂腐文人害了大明江山。

  • 5 # 惜緣小歷史

    初出茅廬不怕虎

    200多年的大明,傳到崇禎手上時,已是千瘡百孔內外交困,而陳新甲就是生活在這一時期。崇禎四年,清軍將大凌新城圍的是水洩不通,而守城的正是陳新甲,不用冥思苦想,最後陳新甲丟失了城池。按當時的法律,陳新甲是要被論罪的,然而由於他才能出眾,頗受巡撫方一藻的賞識,於是未經請示將他保了下來,也許是他長的太帥惹人愛,軍中的監視中官馬雲程也喜歡他,最後託關係正式免除了他的罪責!

    崇禎七年九月,榮升右僉都御史,代替焦源清為宣府的巡撫。他和別人就是不一樣,別人上任後都是大擺宴席,而他先是去了前幾任都沒去的偏僻哨所,慰問駐守在那裡的軍士,然後統計戰馬、糧草、刀弓的折損情況,並上報給崇禎。一副不空談幹實事的樣貌,讓總督楊嗣昌記住了他!

    那時的大明是內外都不得安寧,先是宣大總督盧象升死於李自成之手,然後緊接著大清趁火打劫!話說楊嗣昌入主內閣以後,就安排陳新甲接替了盧象升的位置,也許是能人多勞。太平日子沒過兩日,大清的八旗又打了進來,孫傳庭掌管了盧象升的部隊以後,和陳新甲互為犄角,由於兩人配合的天衣無縫,致使大清八旗沒有佔到絲毫便宜只得收兵!

    在我看來,陳新甲是初出茅廬不怕虎。一般人進入仕途,第一步便是拜碼頭結同鄉,而陳新甲卻是透過走訪蒐集到了第一手資料,這為他以後的發展形成了強大的後勁!

    改革弊政任賢良

    凡事有因必有果,強盛的大明落到這般田地,除了人的原因,制度的落後也是不能不說的。自古臣子見皇帝必準備地方特產為貢品,而陳新甲也為崇禎準備了3份貢品!

    第一份,由於皇太極曾由天壽山包圍了北京,因此提出要在天壽山增設總兵。而徐州處於蘇魯豫交界的地方,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所以要布重兵防守,其次是要保障京師到南京的路暢通,保護鳳陵和漕運,崇禎聽後覺得有理,都採納並實行了!

    第二份,十四年三月闖王攻佔了雒陽、襄陽,俘獲了襄、福二王。按舊例,丟掉城池的府、州、縣都要處死,丟掉兩三個村鎮的也要發配邊疆!由此給將領帶來了極大的心理負擔,所以往往一邊守城,一邊將家小安排遠走他鄉,造成一心二用!經過深思熟慮後,他向崇禎建議:“只要保住了一個鎮,就不用治罪,如果轄地全部丟失則按貽誤軍機治罪!”

    第三份,楊嗣昌死後,陳新甲安排丁啟睿掌管其軍,由於賞罰分明軍士都服他,人皆言楊嗣昌人雖死,其魂還在。而大牢中的傅宗龍、孫傳庭,也是陳新甲向崇禎極力求情以後,再加上他倆犯的事也很小,所以最終官復原職!

    將相不和國土喪

    適逢松錦大戰祖大壽被圍,洪承疇率數萬之眾莫不能救,崇禎指示陳新甲設法救之。經過內閣會議,決定派遣職方郎張若麒面見洪承疇,然而優柔寡斷的陳新甲未等張若麒回來,便上書崇禎將明軍分成四路進攻,懂兵法的洪承疇害怕被清軍聚而殲之是極力勸阻。可嘆的是張若麒也是個嘴上無毛辦事不牢的人,僅僅只憑打退了兩次清軍的試探性進攻,就上書崇禎說明軍打敗清軍問題不大,並支援陳新甲的決策!

    無賴之下的洪承疇只得分四路解圍,結果是錦州之圍沒解,松山又被清軍圍住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崇禎十五年三月,松山、錦州相繼淪陷,明軍損失數萬人。

    面對御史大夫甘惟榮及眾言官的彈劾,欣賞陳新甲的崇禎還是護著他。由此可以猜測,眾多大臣中,唯獨陳新甲是頗受崇禎信任的!古語云:“兼聽則明,偏聽則信”,三番五次有人參陳新甲,再加上松錦大戰失利,足可以說明崇禎太過信任陳新甲不是一件好事!

    是非功過後人評

    鑑於國庫銀子越用越少,而李自成是越剿越多,因此陳新甲不知怎麼滴,竟然冒出了與大清議和的想法,要知道自明成祖遷都北京以後,就立下了“天子守國門,君主死社稷”的遺囑!

    一場悄無聲息的議和便開始了,為了最佳化議和的細節,陳新甲特意將傅宗龍先來參考,可嘴上無毛辦事不牢的傅宗龍轉身就告訴了大學士謝升。感覺茲事體大的謝升第一時間彙報給了崇禎,於是怒不可遏的將陳新甲大罵了一頓,劇情反轉的一幕出現了。先前還彈劾陳新甲的謝升,此時幫襯:“如若議和能成,則朝廷可專心剿滅李自成!”感覺在理的崇禎同意了!

    往往越怕什麼就越來什麼,再三告誡陳新甲議和要悄悄的,可是有一次上朝走的幫忙將議和信封遺留在了書桌上,剛好有個家僮將信封當作一般塘報群發了,這下馬蜂窩就被捅破了。面對滔滔不絕的言官之音,想議和又不遠背上罵名的崇禎,只得殺掉陳新甲以安群臣之心!

    所以,陳新甲的死與崇禎有關,也許自己的不拘小節有關,是一個有能力又辦實事的忠臣,正所謂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如果細節無法保證,則大事就成了一句空談!

  • 6 # 70後大叔講歷史

    明末,文臣帶兵,卻不知兵事的典範。

    陳新甲此人有小才無大才,可謂常敗之將帥!大淩河之敗、松錦大敗,但不應歸其一人之過,實是明朝體制出的問題:文貴武賤,文官士大夫階層統領武將對外作戰,想想一幫只知紙上談兵的人去指揮大軍的傾國之戰就可笑。

    陳新甲的死源於洩密被殺,經過是這樣的:

    崇禎帝密使他與清兵圖和議,兵部職方馬紹愉從邊關發回議和條件的密函,陳新甲置於案上,其幕僚誤以為是塘報,交給各省傳抄,事起洩露,群臣譁然,給事中方士亮首先舉報他,崇禎帝怒極,把奏疏壓在宮中不發下。過後,頒發一道嚴厲的聖旨,嚴厲批評新甲,要他自我解釋。陳新甲不引罪自責,反自詡其功,崇禎更加憤怒。

    未有身在朝廷,不告君父而專擅便宜者。新甲私款辱國,當失陷城寨律,斬。”九月二十二日斬於市。

    崇禎帝在把議和一事交給陳新甲以後,和他手詔往返過幾十次,都告誡他不要洩漏出去。這麼重要的機密,陳竟然鬆懈至此,鬧得讓天下都知道。皇帝為了最後的遮羞布不殺他不足以平民憤。陳實際上是當了皇帝的替死鬼,但從此事上看,陳不是忠臣,也不是能臣,只能算個庸臣而已。

  • 7 # 阿塏侃史

    陳新甲在明史上的存在感很低,很多人聽到他的名字,往往是在崇禎議和洩密這件特定的事情裡。

    陳新甲給我最大的印象就是:這是個從來沒有指揮軍隊在戰場上同敵人進行正面廝殺過的兵部尚書。

    談談陳新甲的履歷吧:

    陳新甲書讀得一般,中的是舉人,剛及格,夠得上當官的門檻。當官的標配文憑是進士,分配後最小官職是縣令(縣委書記),陳新甲不夠格,所以得從八、九品的小官做起,例如:縣丞(副縣長)、教諭(縣裡的教育局長)。

    崇禎元年(1628年),因為閹黨的跨臺,官位大空缺,陳新甲有機會調到了中央,做了個邊緣的小官——刑部員外郎。員外郎不是正編,得熬,轉正後到郎中,才算是正編。

    陳新甲最開始接觸軍事,是在寧前道兵備僉事這個職位上,這是個助理的活,主要乾的是打理裝備、搶救傷員傷馬、召集民工修城牆。

    這活他乾的不錯、挺能務實。

    大淩河戰敗後追責,別人都沾了包,他因為前期的工作表現好,得到上級領導方一澡(遼東巡撫)和馬雲程(太監監軍)的求情,朝廷留用了他。

    崇禎七年(1634年),陳新甲當上大官了,做了宣府巡撫。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他的目光還是盯著自己熟悉的領域,什麼檢查軍備呀、視察城牆呀。

    其實這些細節的事情,派一個信任的下屬管管就行了。巡撫是省長,宣府是九邊重鎮,工作重點應該是管人、練兵、抓姦細。

    即使這樣,他也僅僅只幹了一年,後來他的母親去世,他回家丁憂去了。

    崇禎十一年(1638年),在兵部尚書楊嗣昌的推薦下,陳新甲做了宣大總督。這個官,上馬管軍下馬管民,宣大還是軍事重鎮。按理說,在這個職位,陳新甲同志該表現表現軍事才能了吧!

    呵呵!

    (崇禎皇帝像)

    看看“戍寅虜變”吧!

    1638年8月23日,多爾袞、嶽託分兩路入侵明朝。

    1638年9月25日,朝廷召師勤王,其中就有陳新甲的兵馬。

    1638年12月11日,兵部尚書盧象升領兵在鉅鹿與清軍決戰,這是一場大規模的野外對攻。

    面對人數數倍於己的虎狼之敵,盧象升神情自若,按劍大呼“將軍死綏,有進無卻”,率領親兵躍馬衝陣,身中四矢三刃,壯烈殉國。

    1639年1月10日,孫傳庭替代盧象昇領兵,在晉城一帶與陳新甲互為倚角,但是最終不敢與清軍一戰。

    後來,清軍一路搶掠,天下的勤王之師與他們保持著安全距離,目送著他們出關。

    反正《明史》就是這麼寫的,一筆帶過,我也沒辦法胡亂地新增。

    總之,除了盧象昇,陳新甲一眾人算是湊了湊人頭、裝了一下場面。

    外戰不行,敵人也走了,內戰開撕。

    順天巡按劉呈瑞彈劾陳新甲畏敵、逗留不前。陳新甲指責他搞個人報復,說自己戍邊有功。

    崇禎十三年(1640年),一仗未打過的陳新甲,居然做了兵部尚書。還是楊嗣昌推薦的,這人和崇禎關係好,並且和陳新甲一樣都主張搞議和,有共同語言。

    另外一個原因是,兵部尚書這活沒人願意幹,近的有盧象昇就是死在這崗位,遠的還有袁崇煥和王洽,都被崇禎給殺了。

    “就他了!”

    崇禎同意了,大臣們鬆了一口氣。

    這一下,陳新甲成為傳奇了。因為從不入流的舉人做到朝廷二品大員、兵部尚書這個重要崗位,在有明一朝是很少的。但是我的記憶中還是有一位,那人太有名,罵過皇帝。他叫海瑞,做到了都御史的職位。

    外行領導內行,是真不行,陳新甲同志就是個例子。

    崇禎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打下洛陽、襄陽,福王和襄王遇害。福王挺胖,李自成就把他的肉和鹿肉合在一起,做了一道“福祿宴”。

    這件事,是在陳新甲管理的條條下面,他負有領導責任。

    崇禎十五年(1642年),松錦之戰爆發,松錦之戰我不多說了,來段對白。

    祖大壽(被圍的明將)說:“上車營逼清軍,不急著打,先擺擺陣勢。”

    洪承疇(增援的明將)說:“應該持重緩進。”

    崇禎說:“洪承疇說得對。”

    陳新甲說:“四道夾攻,速戰速決。”

    陳新甲又說:“張若麒,你去激激洪承疇。”

    以上幾人,祖大壽殺清軍成名,洪承疇殺農民軍成名,崇禎高居正中、掌控全域性,只剩下一個光會修城牆的陳新甲,而戰爭的走向最終被陳新甲引導。

    敗了,意料之中,敗慘,也是意料之中。

    洪承疇降清,這個在崇禎的意料之外。

    客觀地說,直到現在為止,陳新甲都沒犯什麼不可原諒的錯誤。

    就拿勤王觀望來說,那不是他一支部隊不敢上,幾乎所有的關內明軍都害怕清軍的蠻橫。

    松錦之戰也是這樣,不論緩進急進、分兵合兵,最後都會是失敗的結果。畢竟內憂外患、天災人禍、經年累月、無糧無餉,有區別的只是戰敗的程度的大小。要知道,此時距離崇禎朝的正式滅亡僅僅只有兩年。

    不光我是這樣認為的,崇禎也一樣這樣認為。

    崇禎面對著幾十封彈劾陳新甲的奏摺,還有陳新甲自己遞上來的十幾封請罪奏摺,都選擇了原諒他、慰留他。

    陳新甲最後還是讓崇禎給殺了,不是因為陳新甲與後金議和,而是他在對待議和這件事的認識上,完全大失一個政治人物的水準,的確是犯了不可原諒的錯誤,該殺!

    (楊嗣昌畫像)

    在陳新甲與後金和議之前,楊嗣昌曾經搞過一次。

    崇禎十一年(1638年)三月,楊嗣昌派代表周元忠出使瀋陽,想探探皇太極的口風。皇太極對周元忠十分禮遇,並表態說:“如果和談成了,我就撤兵。”

    此後,楊嗣昌極力地勸說崇禎與後金和談。崇禎內心是想和談的,但謹慎地表態要楊嗣昌悄悄地搞。楊嗣昌一激動,就上了一篇奏摺,要崇禎明確地支援議和。

    這樣,議和一事就公開化了。大臣們是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堅決抵制議和,還掀起了彈劾楊嗣昌的運動。最後,崇禎保全了楊嗣昌,但議和這事就不了了之了。

    被逼議和這事,就好像餓著肚子討飯,丟人是丟人,但它能解決問題呀!

    崇禎的想法是:我知道你們怕討飯丟人,我私下去討飯,人我去丟,讓你們吃飽了,就可以少罵老子了。等過了這個坎,這天下不還是老子的。

    從這點來看,崇禎這皇帝做得也弊屈啊!

    崇禎明白這個理,楊嗣昌沒想明白,陳新甲就更糊塗了。

    陳新甲私下搞議和,沒搞明白就告訴傅宗龍,傳宗龍再告訴謝升。謝升怕兜不往,轉身報告給了崇禎。

    崇禎還是那個態度,默許了陳新甲的做法,這也是他想做而不方便做的事。崇禎特意叮囑陳新甲:“私下地搞,注意保密。”

    為了試探大臣們對議和的態度,崇禎讓謝升放風說:“皇上的意思是主張議和的。”

    四年過去了,雖然形勢更惡化了,但不變的是朝臣們那顆要當噴子的心。大家一擁而噴,就把謝升噴回老家去了。

    崇禎議和的心是堅定的。謝升走後,崇禎和陳新甲交流議和的事情,手書都達到幾十封,並且每封都告誡他要“注意保密”。

    雖然經過楊嗣昌和謝升的兩次教訓,顯然,陳新甲並沒有認識到議和要保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某一天,陳新甲將議和的密函隨手放在了案桌上,他的書僮以為是塘報,抄送給了各省的駐京辦。

    “哐當”!

    陳新甲到底還是把天捅穿了,這標誌著崇禎所有的議和努力都白搭了。

    議和一事再次從桌下走上了檯面,崇禎嚴旨陳新甲要求解釋。

    陳新甲很傻很天真地說:“我是按照你的指示辦的,我是有功之臣!”

    不說了,一個搞政治的人蠢到這個地步,就算蠢到巔峰了——蠢死了!

    陳新甲的故事講完了,至於他是否忍辱負重、是否忠心,就請朋友們去品味吧!

  • 8 # 有得觀史

    陳新甲算是個忠臣吧,不過他忍辱負重做得不到位,最終被殺,也算是一大遺憾。

    說陳新甲算是個忠臣,理由如下:

    第一個,崇禎十三年陳新甲擔任兵部尚書,他的上一任是傅宗龍,沒有大毛病,只是不太討崇禎喜歡就被送進了監獄。大明內外交困,兵部尚書不好當,崇禎朝有十年換十四個兵部尚書的記錄,當兵部尚書就像被放到火上烤,當時沒有人願意當,陳新甲當了,他也算是幫崇禎解困的人。

    第二個,經過多年戰爭,滿朝上下很難找帶兵打仗之人,傅宗龍和孫傳庭是被崇禎投進監獄的,陳新甲力求崇禎放出這兩個人,讓他們帶兵出戰。這也是為崇禎排憂解難。

    第三個,南北交困,陳新甲曾派人與清軍議和。議和隱含風險,袁崇煥被殺之事歷歷在目,他還要去做,可見他是真心在替崇禎考慮。

    第四個,陳新甲和楊嗣昌極像,戰爭形勢不好,一打敗仗他就向崇禎請罪,打敗仗並不都是他個人的責任,他能主動承擔也算忍辱負重。

    但是,他忍辱負重做得還不夠,崇禎讓他和清兵議和,特意囑咐保密工作要做好,結果他還是沒做好,讓秘密洩露出去,大臣們紛紛上書彈劾陳新甲,崇禎把他投進監獄。他不斷為自己辯白,說議和自己是奉旨行事。

    在崇禎的印象裡,陳新甲是個敢於承擔責任的人,崇禎希望他能把議和的事一個人承擔起來,沒想到這次他不承擔了。崇禎一來氣就把他殺了。

    陳新甲在沒有生命危險時敢於承擔,有生命危險他就不敢承擔了,崇禎讓他當替罪羊他不想當,可見他忍辱負重做得不徹底,不到位,不願意為崇禎的面子送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日系車車漆都弄那麼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