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耗子尾汁好滋味

    有幸回答,感激閱讀。

    會!!!一定會。後面文字較多,閱讀謹慎。

    清入關後的剃髮易服政策,實際上經歷過一個釋出->取消->重新發布的過程。因此,在分析其背後因素之前,我們需要先簡單整理下清初推行剃髮令的這個時間線:

    順治元年五月初二日,清軍進京[1]。

    順治元年五月初三日,清廷釋出剃髮令,“凡投誠官吏軍民,皆著薙髮,衣冠悉遵本朝制度”[2]。

    順治元年五月二十四日,下令取消[3]。

    順治二年四月初五日,多鐸率清軍自歸德府起行,進兵江南,至五月十五日,入南京城[4]。大約同時間在北京,李若琳(時任禮部左侍郎兼內翰林弘文院侍讀學士)忽傳多爾袞有重下剃髮令之旨,引起軒然大波[5]。

    順治二年五月二十二日,御史趙開心彈劾李若琳“不能以道事君”、“悖旨惑民”,並表示希望“以禮樂衣冠之治治天下”。此疏被多爾袞駁斥,但其仍表示“若不願剃頭者,亦不必強其情”[5]。

    順治二年五月二十八日,清廷得到多鐸平定江南的捷報[4]。

    順治二年五月二十九日,多爾袞對大量奏疏反對剃頭並引“舊朝禮樂制度”感到不滿,並表示“便該傳旨叫官民盡皆剃頭”,在場的大學士以“指日江南混一”為由勸阻[6]。

    順治二年六月初五日,清廷敕諭多鐸,下令“註冊各處文武軍民,盡令薙髮,儻有不從,以軍法從事”[7]。

    順治二年六月十五日,清廷正式對全國下達剃髮令[8]。

    可以看到,清軍入關後,最初的剃髮易服政策與入關前並無不同,以是否剃髮為判別叛逆的標識(“以別順逆”),對那些“雖稱歸順而不薙髮者”的評價也是“有狐疑觀望之意”[2],顯見對不剃髮者的不信任感。

    但僅僅過了二十來天,清廷便取消了之前的剃髮令,“自茲以後,天下臣民,照舊束髮,悉從其便”,理由是“今聞甚拂民願,反非予以文教定民之本心矣”[3]。這應該是地方下的普遍牴觸,甚至是抵抗,與朝堂上大量官員勸阻的結果。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取消剃髮易服命令是多爾袞的本心。事實上,順治元年的七月,多爾袞在回覆山東巡按朱朗鑅希望新補監司三人用明式衣冠的奏疏時,就說“目下急勦逆賊,兵務方殷,衣冠禮樂,未遑制定。近簡用各官,姑依明式”[9],看上去答應的頗為勉強,取消剃髮易服的命令到更像是一種臨時性的舉措,這與後來重下剃髮令時所言“欲俟天下大定,始行此制耳”[8],倒是頗為一致。

    因此,當多鐸不斷傳來前線順利的捷報時,傳出有重下剃髮令之旨也就順理成章了。根據時任陝西道監察御史趙開心的奏疏,作為侍讀學士的李若琳“貪位固寵”,“垂涎內院一席”,“忽傳王上有官民剃頭之旨”,“舉朝聞之爭相錯愕”。當然,這裡需要注意的是,趙開心的彈劾,可能並不單純,似乎涉及到清初黨爭的因素在內,不過其奏疏的核心,仍是反對剃髮易服,並在奏疏裡將多爾袞歸到同樣的陣營,顯然是希望多爾袞能平息所謂的“傳聞”。然而現實卻不那麼美好,多爾袞的回覆異常強硬,“將欲使通國官民,不遵清制,而終為明朝人物乎”,但此時多爾袞對剃頭一事未有勉強[5]。

    不過似乎由於大量反對剃髮奏疏的交替上疏,多爾袞的態度也出現了明顯的變化,他認為朝臣對此的言論“甚屬不倫”,並表示“今不尊本朝制度,必欲從明朝制度,是誠何心”,同時也表達了重下剃髮令的意思,雖然在場的大學士對此進行了勸阻[6],不過由於幾天後清廷便敕諭多鐸推行剃髮令,顯見這個勸阻並沒有成功。且就在前一天的二十八日,清廷便收到了平定江南的捷報,大學士所言的理由也就十分尷尬了。

    那麼清廷推行剃髮易服的動機何在,又何為一度取消了剃髮易服的命令。下面我就說說我個人的幾點看法:

    1.清廷將衣冠制度視是根本政治制度。

    事實上,不僅是清朝,古代中國幾乎所有的朝代,都極其看重衣冠制度。而清廷更是將衣冠制度看做區別前代的重要舉措,尤其是清朝統治者需要統治大量與己衣冠形式不同的民眾,使其具有高度敏感性。

    在清朝入關之初,清朝統治者存在對大量歸順者的不信任感,仍然懷疑他們思念明朝,多爾袞就曾質問馮銓等人“到底是念你舊主”,並說“比如封賞如今親王,你們未必謝”[10]。而衣冠髮式這種高度敏感性的形式也就被清朝統治者視為區別明朝與清朝的重要制度,因此在清廷重下剃髮令的過程中,才會不斷強調“明制”與“本朝制度”。這一點是清廷一以貫之的思路,即使是後來順治親政之後也未有改變,順治十年的二月,順治皇帝就曾下諭禮部,表示“一代冠服,自有一代之制”,並要求以後服飾“務照滿式,不許異同”[11],由此可見一斑。

    2.清廷要統治中國,以剃髮易服來區別順逆。

    清廷在順治元年的五月二十四日取消剃髮令時,就曾提及前次釋出剃髮令的原因就是“予前因歸順之民,無所分別,故令其薙髮,以別順逆”[3],後來重下剃髮令時也說“若不畫一,終屬二心”[8],說明清朝統治者對不剃髮易服者始終感到無法信任。

    而清廷對平定地區的臣民與臣服外國的態度也有不同,清廷是想要統治中國的,因此“中外一家,君猶父也,民猶子也,父子一體,豈可違異”,自然那些不願剃髮易服者,“不幾為異國之人乎”。因此,“遵依者,為中國之民,遲疑者,同逆命之寇”[8]。

    3.清廷短暫取消剃髮易服,更像是為統一全國而執行的臨時舉措。

    實際上正如清廷於順治二年六月十五日重下剃髮令時所說,“向來薙髮之制,不即令畫一,姑聽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始行此制耳”[8],這也與之前提及過的多爾袞回覆山東巡按朱朗鑅時所言相吻合,都透漏出取消剃髮令,不過是因為“目下急勦逆賊,兵務方殷”,還沒顧得上衣冠禮樂,“姑依明式”[9]。

    且清初那些反對剃髮易服者的論點,也大多是說“江南正在觀化之初,儻聞此風,人且畏怯而不前,阻人歸順之想,實此言貽之禍耳”[5],借天下混一來阻止剃髮易服的實行。而清朝統治者本身也有“恐草野之間特起豪傑,則難為收拾”[12]的憂慮,所以清初取消剃髮令更大的可能只是為統一全國的懷柔舉措。

    4.清廷一直在鼓勵剃髮易服,但大量大臣上疏反對剃髮易服,引起猜忌,加速了清廷重下剃髮令的行動。

    其實,即使在取消剃髮令期間,清廷也一直都在鼓勵歸順官民剃頭,多爾袞在回覆趙開心彈劾李若琳時就說到“願剃頭者,方且嘉許之不暇”[5],後來李若琳被趙開心參求罷時,也被多爾袞駁回,並表示“李若琳首先剃頭,為眾所惡,知道了,當益竭誠盡職,不必求罷”[13]。後來趙開心本人剃頭後,多爾袞也賞賜他衣帽,雖然多爾袞本人說“不是為剃頭賞他,但因他敢言”[14],但鼓勵剃頭的意思明顯。

    所以看上去,清廷原本可能有潛移默化的方式執行剃髮易服的意思,考慮到順治十年還在為冠服體式下旨,清廷一開始應該沒有那麼急切的想要推行。但李若琳傳出多爾袞有重下剃髮令的意思後,引起了大量歸順者的恐慌,紛紛上疏反對,又引起了多爾袞的猜忌,這應該是清廷在得知江南平定幾天後,便立馬下剃髮令的直接原因。

    5.清廷一開始並不急切推行易服的原因,可能有物資短缺的考慮在內。

    清軍入關之後,北方物資緊缺,很多東西措辦困難,而清朝服飾又不見於內地,一時之間肯定難以改易,所以清廷在順治二年七月下令易服時,就說到“從前原欲即令改易,恐物價騰貴,一時措置維艱,故緩至今日”[15]。

    應當說清初強硬執行剃髮易服是災難性的,不顧官民的強烈反對強行推動已然不妥,祭出屠殺來鎮壓反對者更是錯上加錯。而造成這個歷史悲劇的最大責任者無疑是清朝的最高統治者,似李若琳這些推波助瀾者當然也起到很多負面作用,但將主要原因歸於他們未免高看了這些人在清初政策制定方面的作用。

    我看到部分人僅僅將剃髮易服歸結於孫之獬,但他當時不過是一個禮部左侍郎,比之李若琳還不如,更不用說那些勸阻多爾袞的大學士了,至於汗青答主所云“誰敢說沒了孫之獬事件,清就一定會再次推行剃頭”更是令人哭笑不得,孫之獬之事見於《研堂見聞雜記》,且不說其可靠性、孤證不立之類的,就是時人筆記又如何得知朝堂上覆雜的事務?我前面也說了剃髮令從釋出到取消到再發布的過程中,涉及大量的爭論,僅僅將之總結為孫之獬一上疏,多爾袞一批准就完了,未免顯得滑稽了些。

    另一方面,在這些爭論中,我們也能看到部分歸順清朝的大臣對清廷統治者也有一些高期望。比如趙開心在奏疏中就提及“謂我清朝主盟中夏,急當講求帝王文物之理,方將進皇上王上加袞冕以隆郊祀,以示觀仰”[5],不僅反對剃髮易服,還希望多爾袞與順治能加袞冕,即使後來執行了剃髮易服,也仍有大臣提出“朝祭宜複用袞冕”[16],當然這些提議都被拒絕了。但可見在明清易代時,清朝統治者與歸順大臣之間關於衣冠制度是存在認知衝突的,這些認知衝突,在前期因為兵事問題被清廷暫時壓了下去,給了歸順官民一種錯覺,甚至更高的期盼,所以當問題重新浮出時,清廷統治者會“驚覺”居然有這麼多人反對剃髮易服,甚至讓他們有必須強硬推行的感覺,這可能也是清廷前期強硬執行剃髮易服的一個原因。

    參考

    ^師至燕京,故明文武官員,出迎五里外。攝政和碩睿親王進朝陽門。老幼焚香跪迎內監以故明鹵簿御輦陳皇城外,跪迎路左。啟王乘輦,王曰予法周公輔衝主不當乘輦,眾叩頭曰,周公曾負扆攝國事,今宜乘輦。王曰,予來定天下,不可不從眾意。令將鹵簿向宮門陳設,王儀仗前列,奏樂,拜天、地三跪九叩頭禮,復望闕行三跪九叩頭禮,畢,乘輦入武英殿升座,故明眾官俱拜伏呼萬歲。王下令諸將士乘城,廝養人等概不許入,百姓安堵,秋毫無犯。——《清世祖實錄》卷之五 順治元年 五月 己丑

    ^ab攝政和碩睿親王諭兵部曰:今本朝定鼎燕京,天下罹難軍民,皆吾赤子,出之水火而安全之。各處城堡著遣人持檄招撫,檄文到日,薙髮歸順者,地方官各升一級,軍民免其遷徙。其為首文武官員即將錢糧丹籍兵馬數目,親齎來京朝見。有雖稱歸順而不薙髮者,是有狐疑觀望之意,宜核地方遠近,定為限期屆期至京。酌量加恩,如過限不至,顯屬抗拒,定行問罪,發兵徵勦...又諭故明內外官民人等曰:各衙門官員俱照舊錄用,可速將職名開報,如虛飾假冒者,罪之。其避賊回籍、隱居山林者,亦具以聞,仍以原官錄用。兵丁願從軍或願歸農者,許該管官送至兵部,分別留遣。凡投誠官吏軍民,皆著薙髮,衣冠悉遵本朝制度。——《清世祖實錄》卷之五 順治元年 五月 庚寅

    ^abc又諭兵部曰:中國建都燕京,天下軍民之罹難者,如在水火之中,可即傅檄救之。其各府州縣,但馳文招撫,文到之日即行歸順者,城內官員,各升一級,軍民各仍其業,永無遷徙之勞。予前因歸順之民,無所分別,故令其薙髮,以別順逆。今聞甚拂民願,反非予以文教定民之本心矣。自茲以後,天下臣民,照舊束髮,悉從其便。——《清世祖實錄》卷之五 順治元年 五月 辛亥

    ^ab定國大將軍和碩豫親王多鐸等奏報:大軍於四月初五日,自歸德府起行,沿途郡邑,俱已投順...十五日,我軍至南京...捷聞。得知旨:...方平河朔旋定江南...傳諭與王,各該衙門知道。——《清世祖實錄》卷之十七 順治二年 五月 己酉

    ^abcdef《掌故叢編》趙開心參李若琳本

    ^ab王上曰:“近覽章奏,屢以剃頭一事引舊朝禮樂制度為言,甚屬不倫。本朝何常無禮樂制度?今不尊本朝制度,必欲從明朝制度,是誠何心?若雲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猶自有理,若諄諄言禮樂制度,此不通之說。予一向憐愛群臣,聽其自便,不願剃頭者,不強。今既紛紛如此說,便該傳旨叫官民盡皆剃頭。”大學士等啟言:“王上一向憐愛臣民,盡皆感仰。況指日江南混一,還往王上寬容。”——《多爾袞攝政日記》五月二十九日

    ^以江南奏捷,遣侍衛尼雅達、費揚古等,齎敕往諭和碩豫親王多鐸等。敕曰:...註冊各處文武軍民,盡令薙髮,儻有不從,以軍法從事。其郡邑有未下者,或宜移檄招撫,或宜統兵徵勦,地方一切事宜酌議速奏。——《清世祖實錄》卷之十七 順治二年 六月 丙辰

    ^abcde諭禮部曰:向來薙髮之制,不即令畫一,姑聽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始行此制耳。今中外一家,君猶父也,民猶子也,父子一體,豈可違異,若不畫一,終屬二心,不幾為異國之人乎。此事無俟朕言,想天下臣民,亦必自知也。自今佈告之後,京城內外限旬日,直隸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盡令薙髮。遵依者,為中國之民,遲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規避惜發,巧辭爭辨,決不輕貸。該地方文武各官,皆當嚴行察驗。若有復為此事,瀆進章奏,欲將朕已定地方人民,仍存明制,不隨本朝制度者,殺無赦。其衣帽裝束,許從容更易,悉從本朝制度,不得違異。該部即行傳諭京城內外,並直隸各省府州縣衛所城堡等處。俾文武衙門官吏師生一應軍民人等,一體遵行。——《清世祖實錄》卷之十七 順治二年 六月 丙寅

    ^ab山東巡按朱朗鑅啟言:中外臣工,皆以衣冠禮樂,覃敷文教。頃聞東省新補監司三人,俱關東舊臣,若不加冠服以臨民,恐人心驚駭,誤以文德興教之官疑為統兵征戰之將。乞諭三臣,各制本品紗帽、圓領臨民理事。攝政和碩睿親王諭:目下急勦逆賊,兵務方殷,衣冠禮樂,未遑制定。近簡用各官,姑依明式,速制本品冠服以便蒞事,其尋常出入,仍遵國家舊例。——《清世祖實錄》卷之六 順治元年 秋七月 己亥

    ^王顧問:“代王有遺腹子,不知他有住處否?有養贍否?著撫按查明與他養贍。”大學士馮(銓)等叩頭謝。王問雲:“給代王養贍,為甚叩頭謝?你們到底是念你舊主!”大學士等對曰:“王尚且篤念,何況臣等。且前人有成語:一心不可以事二君,二心不可以使一君。凡不忘前朝的,推此心既能盡忠本朝。”王又問:“比如封賞如今親王,你們未必謝。”大學士等對:“王戲言耳!諸王懋功膺賞,臣等敢不讚服!”——《多爾袞攝政日記》六月初三日

    ^諭禮部:一代冠服,自有一代之制,本朝定製,久已頒行。近見漢官人等,冠服體式,以及袖口寬長,多不遵制。夫滿洲冠服,豈難仿效?漢人狃於習尚,因而惉懘。以後務照滿式,不許異同。如仍有參差不合定式者,以違制定罪。——《清世祖實錄》卷之七十二 順治十年 二月 丙寅

    ^王諭大學士曰:“天下未定,民生未遂,我焦心勞思,匪朝伊夕。幸邀天眷,疆宇日廣,惟速宣治理務致化成,但恐草野之間特起豪傑,則難為收拾。”——《多爾袞攝政日記》閏六月十二日

    ^《掌故叢編》李若琳被趙開心參求罷職本

    ^大學士等奏都察院具揭為趙開心討衣帽。王雲:“與他。”良久又云:“不是為剃頭賞他,但因他敢言。大率趙開心言事十件未必盡是,然可聽者居多。”大學士等對曰:“敬如王諭。”——《多爾袞攝政日記》閏六月二十一日

    ^諭禮部:官民既已薙髮,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從前原欲即令改易,恐物價騰貴,一時措置維艱,故緩至今日。近見京城內外軍民衣冠遵滿式者甚少,仍著舊時巾帽者甚多,甚非一道同風之義。爾部即行文順天府五城御史曉示禁止,官吏縱容者訪出並坐。仍通行各該撫按轉行所屬,一體遵行。——《清世祖實錄》卷之十九 順治二年 秋七月 戊午

    ^監察御史匡蘭兆言:朝祭宜複用袞冕。得旨:一代自有制度,朝廷惟在敬天愛民,治安天下,何必在用袞冕。——《清世祖實錄》卷之五十四 順治八年 閏二月 己巳。

  • 2 # 墜落星辰海

    清朝在明朝滅亡之後,趁火打劫,擊敗李自成農民軍之後,順利入關。入關後,清朝統治者為加強思想統一,推行了一系列後世看來失算的民族政策,其中最為後人所詬病的便是薙髮。

    事實上,清王朝推行薙髮政策,是因為一個漢人:孫之獬。

    這又從何說起呢?

    一、明朝逆黨

    孫之獬,字龍拂,山東省淄川縣(今屬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人。明熹宗天啟二年(1622年)進士,這年他三十二歲。

    天啟七年(1627年),明熹宗駕崩,明思宗繼位為崇禎皇帝。這年冬天,逐步掌握朝政大權的明思宗朱由檢剪除了閹黨魏忠賢一派勢力。備受魏忠賢一派欺壓的東林黨一派,趁機奏請毀掉閹黨一派編撰的混淆是非、用來打擊東林黨一派的《三朝要典》。

    從當時情況看,毀掉為閹黨張目而臭名昭著的《三朝要典》是很有必要的,也是順應民心的,有利於團結舉國官民為新生的崇禎皇朝效力。

    可是,這麼大快人心、令人雀躍的善舉,卻遭到了一個人的強烈不滿。這個人就是孫之獬。

    孫之獬認為《三朝要典》不能毀掉,因為它的出臺,是“符合”歷史潮流的、是得民心的,打壓禍國殃民的東林黨一派也是正義的行為,魏忠賢一派並沒有什麼罪過。所以,《三朝要典》不僅不能毀掉,還應該繼續保留、發揚光大。

    年輕的崇禎皇帝很生氣,但是,他並沒有與孫之獬一般見識,只是“切責”一番。原指望孫之獬從此改變立場,不再與朝廷唱對臺戲了,誰知心有不甘的孫之獬又上演了一出精彩大戲。

    孫之獬見皇帝不支援他,深感失望,於是在一個早晨,獨自一人,小心翼翼的抱著《三朝要典》來到太廟,跪在地上撕心裂肺的哭開了,哭得是鼻涕一把淚一把,“如喪考妣”。

    孫之獬這一哭,哭出了大名氣。群臣上書力主殺掉閹黨孫之獬,言辭激烈,可崇禎皇帝認為孫之獬只是人品不好,也沒做什麼傷天害理的齷齪事兒,殺了他有點不忍,就把他列入閹黨逆案,廢黜為民。

    本來在魏忠賢時代,孫之獬也不算是什麼閹黨分子,這麼一折騰,卻被永遠貼上了閹黨的標籤,想揭掉也不可能了。

    二、獻謀薙髮

    被明朝政府冷落了十餘年的孫之獬,想不到自己竟然還有機會翻身。

    崇禎十七年(1644)夏五月,清朝統治者進入北京,開始了對中國長達二百餘年的統治。

    不久,清軍南下山東,孫之獬為了出口惡氣,事事搶在人前,提前薙髮易服。不僅是自己薙髮易服,就連親戚朋友,也在他的帶動下早早的薙了發,換上了滿洲族人的衣服。當清軍臨近淄川縣時,他提前率人前去迎降。

    在孫之獬的幫助下,清軍在淄川縣一帶幾乎是兵不血刃就拿下了幾座縣城。

    見有人願意當奴才,清朝統治者再高興不過了,召他入北京城,授予禮部右侍郎一職。

    闊別多年後,孫之獬重新回到北京城,大有洗刷前恥、意氣風發之快意。他認定清王朝這個主子,比朱明王朝要強得多,所以為國獻策也就非常賣力、不遺餘力了。

    初入清朝都城北京城,上朝是令孫之獬最難受的時候。因為當時滿漢大臣是分列站立的,當時漢族降官都沒有剃髮,只有他剃髮易服了。所以,他往漢官佇列裡站,漢官們見他留著辮子、穿著滿人衣服,就不樂意了,說:“你是滿人,不能站在這,出去!”

    孫之獬又往滿人佇列裡站,滿人認為他是漢人,不該與自己同列,就把他轟出去:“你是漢人,不能站在這,出去!”

    這樣一來,孫之獬在朝堂上沒有了立足之地。見大臣們都嘲笑他,他心裡怒氣衝衝,發誓要報復。經過幾番謀劃,他向皇帝上書,請求在中國強力推行剃髮易服的政策,且言辭鑿鑿:“陛下平定中國,萬事鼎新,而衣冠束髮之制,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

    他這一說,引起了當時掌握朝政大權的多爾袞的重視,認為孫之獬說的有道理,於是乎,薙髮令便推行了下去。因為反對剃髮易服,包括漢族人在內的許多原明朝官民進行了長期的不屈不撓的鬥爭。清朝這邊,雖然迫於抗清勢力強大曾一度廢止了薙髮令,但不久又恢復了,直到辛亥革命結束了清朝的統治為止。

    清朝初年,因為薙髮一事,起來反抗而死的原明朝官民當以數十萬計。這其中的血腥鎮壓和強逼,當然少不了孫之獬的“功勞”。

    平心而論,清朝剛入關那會兒,滿清這邊原本也沒有想、至少那時候還沒有想到讓以漢族人為主體的原明朝官民剃髮易服,與他們一樣。只是孫之獬這廝逞一時之快,造成了這樣一個悲慘的結果。

    若非孫之獬首倡薙髮,也許許多漢人的反抗也不會發生,許多人也就不會死,清朝統一全國的步伐也會快得多。畢竟,歷史上許多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建立政權後,比如金朝、元朝,也並沒有強迫漢人像他們那樣穿衣服、留髮辮啊!由此可見,開歷史倒車的孫之獬罪過誠大矣!

    三、屈辱而死

    為滿清立下不凡“功績”的孫之獬,好景也並不長。

    順治二年(1645),清軍平定江西,孫之獬自告奮勇前去招撫原明朝官民,以再立新功。可是,他失算了。在那裡忙活了大半年,竟然毫無進展,為他的新主子清王朝所不滿,不久以其“久任無功,市恩沽譽”為名革職,被趕回了老家淄川。

    順治三年(1646),孫之獬回到了老家。清王朝雖然是真的將孫之獬革職後攆滾蛋了,但是他本人卻十分要面子,自然不會對人說自己是被清王朝廢棄不用了,而是大張旗鼓的,給人以他衣錦還鄉的感覺。

    家鄉的人表面上對他還算客氣,心裡卻早就恨死了這個數典忘祖的漢奸。豈不聞“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而孫之獬首倡的剃髮易服,卻是“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這與儒家思想所倡導的傳統觀念完全背道而馳。

    為了不被剃髮,多少人起來,用自己的獻血和生命進行義無反顧的反抗啊!又有多少人看著自己身邊的親人和朋友起來反抗滿清的民族壓迫前仆後繼、死而後已!還有多少人為這剃髮咬牙切齒,懷怒未發、敢怒不敢言啊!

    而這所有的一切,好像都與這個衣錦還鄉的漢奸孫之獬有關。從某種角度上來說,漢人此時的遭遇,不正是拜其所賜嗎?

    可是,現在,大家的怒火還不能噴發,只有強忍著,因為孫之獬背後有滿清主子在撐腰。

    火山,終有爆發的一天。

    這一天來了。時間是順治四年(1647)六月十四日。

    六月十三日,領導當地人反抗滿清民族壓迫的謝遷率領起義軍隊殺到了淄川城下。在城中抗清民眾的支援下,次日凌晨,起義軍攻入了城,擒獲了孫之獬。

    起義軍和當地民眾早就對孫之獬恨之入骨,現在終於找到了報仇雪恨的機會。於是乎,大家把孫之獬綁住,用錐子往他身上狠刺,刺出了孔,就拔掉頭髮往裡面“種”。你不是讓剃髮嗎?我們不但不給你剃髮,還給你種發!這對孫之獬真是絕妙的諷刺!

    最後,大家懶得弄那麼多的頭髮給他種,就從屠戶那裡拿來些豬毛當頭發給他繼續“種”!

    據說,有人諷刺道:“給孫之獬種豬毛竟是糟蹋豬毛了,因為他豬狗不如!”

    孫之獬深知自己早已犯了眾怒,求饒也沒用,必死無疑,也就鐵了心了,對大家破口大罵。

    大家本來就對他憋忍了一肚子的怒火,豈容他再罵?於是,就找來縫衣針,拿來線繩,將他的嘴給縫上了。之後,大家一起動手,將孫之獬給千刀萬剮——凌遲處死了。

    眾人還不解恨,又將孫之獬留在城裡的孫子、曾孫全部殺死,讓他斷子絕孫!

    至此,首倡剃髮易服、害死無數同胞的漢奸孫之獬算是徹底走完了他罪惡的人生路,從歷史上被抹去了身影,但是他的名字還是“垂”在了青史上,不過,是釘在了恥辱柱上。

  • 3 # 品味音樂人生

    沒有孫之獬,滿清仍然會剃髮易服。天命天聰兩朝,為了征服漢人,遼東就有讓漢人剃髮易服的先例。剃髮易服看起來泛稱是為了征服漢族人,準確的說是為了征服漢族士大夫。而士大夫在整個中國歷史上做了什麼,是什麼樣的地位,不言而喻。但是剃髮易服也僅僅是讓士大夫臣服一時,從康熙到雍正,大搞“厚風俗”,甚至到了乾隆朝,不管乾隆皇帝怎麼搞文字獄,修書毀書,都不能鎮壓漢族地主士大夫的重新甦醒。所以,剃髮易服只是這個異族的“鎮痛劑”。

  • 4 # 足跡社

    我來說幾句,清朝(女真族)的傳統髮型就是金錢鼠尾,努爾哈赤迎接北韓使節的時候就可以看出來,到後來,後金攻破瀋陽之後,也發了剃髮令,可見剃髮令不是入關之後才有的,那麼,自然沒有孫,還是會照樣剃髮的,孫只不過是個道具,向漢族大臣昭示,漢族人身體力行啦,這肯定是好政策呀,於是全國推行。沒有孫,還會有張王李趙,就算沒有,也會強制推行。事情本質都不會改變,領導早有想法,不過是讓下屬揣摩揣摩提出來罷啦,有了成績算領導的,沒有,下屬背鍋。

    若是領導沒有想法,下屬再有能耐也沒用啊。

  • 5 # 勇戰王聊歷史

    清朝剃髮在前,孫之獬的事在後。

    剃髮,早就是滿清的一項既定政策。在滿清入關之前,所有被滿清征服的地區,所有投降滿清的軍隊,都要剃髮!當時,東北地區也有漢人反抗剃髮令,都被鎮壓了。沒剃髮的,都跑北韓,跑毛文龍地盤去了。

    多爾袞率領清軍入關以後,按照之前慣例,繼續推行剃髮令。多爾袞是在(1644年)五月初二進入的北京城。入城後的第二天,也就是五月初三,就將剃髮令明文頒佈出去的。

    清廷釋出剃髮令:“凡投誠官吏軍民,皆著薙髮,衣冠悉遵本朝制度”。

    而孫之獬的事,根據“野史”《研堂見聞雜記》記載,是第二年(1645年)的事了。而且,這個野史的真實性,也有待商榷,可能是故意再黑孫之獬。

    清廷推行剃髮令的原因很簡單,就是來區分敵我(區別順、逆)。這樣區別敵我的方法簡單實用,遠遠一看,就知道是否順服滿清。後來,滿清為了安撫順民,曾多次短暫中止過剃髮令(後來又加了“換衣令”)。但是,這個制度一直是滿清心裡堅持要執行的。畢竟,一個朝廷的天下,不可能存在兩種“衣冠”,不利於“融合”。

    滿清滅亡以後,新政府又推行“剪辮令”。也是當兵的在大街上抓人剪辮子!

    1912年3月5日,南京臨時政府頒發“大總統令”:“凡未去辮者,於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淨盡。”

    溥儀是在1922年剪的辮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的男朋友是乙肝病毒攜帶者,我應該嫁給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