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辰臣

    謝謝邀請!發揮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在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已經形成的沿運河城市帶,承接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建設的巨大輻射,聯絡多個重大經濟區的共同發展;利用運河城市帶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利用沿運河城鄉發展的歷史傳統和區位優勢,率先實現東部地區優先發展戰略。

  • 2 # 土土街

    《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明確,要按照“河為線,城為珠,線串珠,珠帶面”的思路,構建一條主軸帶動整體發展、五大片區重塑大運河實體、六大高地凸顯文化引領、多點聯動形成發展合力的空間格局框架,並根據大運河文化影響力,以大運河現有和歷史上最近使用的主河道為基礎,統籌考慮遺產資源分佈,合理劃分大運河文化帶的核心區、拓展區和輻射區,清晰構建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空間佈局和規劃分割槽。這不僅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指明瞭方向,還向大運河沿線8個省市(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35個城市吹響了加快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衝鋒號。

    毫無疑問,擁有2500多年悠久歷史的中國大運河,正在煥發出新的生機。大運河通常是指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與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也是中國文化地位的象徵之一。

    雄踞於中國華北平原上的京杭大運河,南起餘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流經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和浙江8個省市,與天津港、臨清港、濟寧港、滕州港、宿州港等港口相連,與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互通,全長1797公里。

    史料記載,京杭大運河是春秋末期吳國為伐齊國而開鑿,隋朝大幅度擴修並貫通至都城洛陽且連涿郡,元朝翻修時棄洛陽而取直至北京。從最早開鑿到現在,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京杭大運河一向為歷代漕運要道,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特別是對沿線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十九世紀海運興起,尤其是隨著津浦鐵路通車,大運河的作用逐漸減小。黃河遷徙後,山東境內河段水源不足,河道淤淺,南北斷航,淤成平地。水量較大、通航條件較好的江蘇省境內一段,也只能通行小木帆。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對京杭大運河的部分河段進行拓寬加深,裁彎取直,新建了許多現代化碼頭和船閘,航運條件有所改善。季節性的通航里程已達1100多公里。江蘇邳縣以南的660多公里航道,500噸的船隊可以暢通無阻,使其重新發揮航運、灌溉、防洪和排澇的多種作用,讓古老的京杭大運河,依然為新中國的建設發揮著重要作用。京杭大運河流經北京市通州區,天津市武清區,河北省廊坊市、滄州市、衡水市、邢臺市,山東省德州市、泰安市、聊城市、濟寧市、棗莊市,江蘇省徐州市、宿遷市、淮安市、揚州市、鎮江市、常州市、無錫市、蘇州市,浙江省嘉興市、湖州市、杭州市等20個市區,輻射河南、安徽與沿線6個省市的15個城市,合計8個省市35個城市。京杭大運河顯示了中國古代水利航運工程技術領先於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鎮,積澱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蘊,凝聚了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諸多領域的龐大資訊,成為運河沿線省市亟待開發的寶藏。當今世界,文化競爭力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文化影響力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廣泛而深刻,目前大運河地區進入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向邁向實現現代化程序轉折的關鍵期,文化越來越成為凝聚人心和激發創新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提升區域發展綜合實力的重要因素,只有注重文化引領,努力使文化軟實力有一個大的提升,才能為增強經濟硬實力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援;(2)區域協調發展問題是中國當前社會經濟發展亟待解決的重大難題之一。沿運河地區雖然總體屬於中國經濟發達地區,但同樣也面臨經濟發展與環境建設、文化遺產保護矛盾衝突,以及區域內發展失衡的問題,如同在運河沿線的蘇南與蘇北的發展差距就比較大。

  • 3 # 智囊劉伯溫

    中國大運河有著2500餘年的歷史,包括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運河,它不僅是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分佈地域最廣、發揮作用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人工運河,而且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技術含量與人文情懷。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入選《世界遺產名錄》,關於運河遺產的保護、利用研究也掀起了新的高潮,受到了國家與全社會的共同關注。

    2017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通州調研時指出:“要古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大運河是運河沿線所有地區的共同責任”,6月又在中辦調研室《調研報告》中批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習總書記的兩次重要指示與批示,為運河文化遺產的科學保護與利用指明瞭方向。2019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又聯合印發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對規劃背景、總體要求、文化挖掘、遺產與環境保護、文旅融合發展、城鄉協調、創新機制、組織實施進行了具體的解讀與闡釋,從而在宏觀上為沿河省市運河文化的挖掘、保護、傳承、利用提供了整體與系統的指導。

    儘管中國大運河文化遺產具有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功能持續發揮、區域發展水平高等優勢,但在各地運河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因不同區域運河文化遺產的歷史背景、分佈格局、保護現狀差異很大,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因此必須結合本地的具體情況,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整體上實現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持續與順利發展。

    遺產保護意識薄弱,壓力巨大,存在重開發,輕保護等問題。大運河是活著的遺產,其遺產數量之多、種類之豐富、等級之高在中國乃至世界上都佔有重要地位,其中運河山東段就包括河道、閘壩、堤埝、會館、倉儲、鈔關等,其他非遺的數量更是不計其數。遺產數量的過多導致管理制度、資金投入、人員監控上出現了諸多問題與漏洞,使某些遺產遭到了一定的破壞,甚至某些非遺瀕臨滅絕的危險。同時,在制定運河遺產保護規章制度時,有些城市缺乏統一規劃、科學調研,沒有從本地實際出發,盲目投入、重複建設、拆舊建新,不但破壞了遺產的本來面貌,使遺產的歷史感、文化感、情境感徹底消失,而且對周邊的生態環境、居民生活也造成了不好的影響。

    運河文化遺產管理權責不清,缺乏科學與有效的協調合作機制。運河遺產涉及文保、水利、林業、旅遊、交通、國土、規劃等部門,往往存在著交叉管理、各自為政等問題。由於運河城市之間、同城不同部門之間工作職責與利益的差異,工作的目標、思路、步調尚不統一,區域間資源整合、生態利益調節機制不健全,所以缺乏有效的溝通與長期的合作機制,無法在運河遺產的保護、利用上相互借鑑,從而致使諸多類似的問題不斷重複出現,嚴重製約著大運河文化帶的整體保護利用與建設。

    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與生態環境、人居環境的改善結合度不高。運河首先是作為現實流動的河流而存在,必然會與周邊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發生著聯絡。運河文化帶建設也是本著和諧人居環境的形成、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經濟發展與自然生態環境平衡為目的,應是一種科學、環保、持續的發展。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地方過多的追求眼前利益與單純的經濟發展,認為遺產保護就是大量資金的投入,利用就是盲目開發與大拆大建,完全忽略了運河遺產與生態、人居的結合,更沒有形成和諧、友善、文明的人地關係。甚至存在著重視物質遺產,輕視非遺等現象,沒有意識到非遺也是運河文化長期歷史積澱中所保留下來的重要財富,是運河區域勞動人們的偉大創造與智慧結晶,也是運河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運河文化遺產保護經費投入不足,宣傳力度不夠,碎片化保護現象嚴重。運河遺產首先要保護好,然後才能傳承與利用,但是由於遺產數量大、分佈範圍廣、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問題,遺產保護經費存在嚴重不足等問題。同時因不同區域的保護政策、規章制度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所以碎片化保護的現象也很突出,這直接導致了各種資源得不到有效整合,整體性的保護制度難以建立,使運河文化遺產的系統性、文化生存語境都遭到了嚴重破壞。在運河文化的宣傳中,同質化嚴重,忽略了遺產的“原生態”,過度的包裝使宣傳失去了特色,降低了運河遺產的吸引力。

    當前運河文化帶建設如火如荼,國家與社會對運河文化遺產的關注度日益提高。做好運河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利用工作,無論是對於區域社會文物保護、經濟發展、文化繁榮,還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揚、彰顯文化自信、運河旅遊與生態廊道的建構都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價值。

    建立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聯席會議制度,加強溝通與交流,完善管理與協調機制。運河遺產的保護、利用是一項跨省市、跨流域、跨部門的系統工程,絕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也不是某一個部門或某一個系統所能承擔。在國家層面上要建立級別較高的專職運河遺產管理部門,全面指導運河區域遺產的保護、管理、監控工作,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制度,透過完善綜合協調機制,處理問題,解決問題,協調省際衝突與矛盾。在地方上,沿河省市要成立專門的運河遺產管理機構,明確各部門職責,科學指導、分步實施,加強合作,不斷改進與完善管理措施,實現運河文化遺產的科學保護與利用。

    完善文化遺產相關立法,構建系統保護制度框架。目前國家層面上已出臺《大運河遺產保護與管理總體規劃(2012-2030)》、《中國大運河遺產管理規劃》、《大運河遺產保護管理辦法》等政策與法規。沿河各省市也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了相應的保護條例,如山東省頒佈了 《山東省大運河遺產山東段保護管理辦法》,對加強山東段運河遺產的保護和管理,規範大運河遺產利用行為起到了重要作用,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國內相關的立法與保護制度還應借鑑其他國家的先進經驗,不斷進行完善,進一步建立、健全監督機制,做到有法必依、違法必究,使文化遺產在制度框架內合理、穩定執行。

    構建運河遺產文化廊道、生態廊道,打造綠色環保旅遊線路,與鄉村振興、產業升級相結合。運河遺產雖具有數量多、歷史底蘊深厚等優勢,但同時也有分散、觀賞性差等劣勢。透過運河文化、生態廊道的打造,將遺產的歷史性、知識性與周邊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相結合,同時與城鎮規劃、研學旅行、民俗體驗、鄉村振興、產業升級融會貫通,使運河成為文化的河、生態的河、人居的河、經濟的河、繁榮的河。如山東要以運河文化為軸,串通儒家文化、泰山文化、水滸文化,打響魯風運河品牌,結合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現產業升級,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加快推動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保護與改善沿河生態環境,打造大運河文化帶高質量發展增長極。

    建立遺產資料化管理平臺,強化監控能力,加強對運河遺產的科學研究。運河遺產因自身的複雜性,單純依靠傳統管理模式難以及時、有效處理相關問題,只有在大資料背景下,以科學技術創新結合先進的裝置,才能對海量資料進行蒐集、整理與分析。要透過建立全國性與區域性的資料管理與監控平臺,組建預警系統,培養專業管理人才,完善配套設施,建立應急處理機制等措施實現遺產的科學管理。要加強對運河遺產的基礎性研究,構建“運河學”體系,對運河相關領域進行全面、系統的探討與分析,將理論研究向社會應用轉化,為運河文化帶建設提供理論依據與學術支撐

    作者簡介:鄭民德,男,山東五蓮人,聊城大學運河學研究院副院長、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運河文化方面的研究。

  • 4 # 玄門天機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應當基於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 實事求是,綜合考慮歷史背景、 地理環 境和經濟建設要求等, 不能僅僅從歷史方面考慮, 也不能誇大歷史或任意想象歷史。應當實事求是研究大 運河歷史。大運河的修成和通航對國家統一、 政權鞏固、首都地位的維持發揮了決定性作用, 也付出了巨大 的代價。應當辯證評價大運河文化, 弘揚精華,拋棄糟粕。大運河文化中地方服從中央、 舉國一體、創新文 化等精神需要弘揚和提升, 而其中腐敗、奢靡和秘密會社性質的糟粕應當堅決拋棄。新時代大運河文化帶 建設研究應當運用歷史唯物論, 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矛盾、 傳承與創新的衝突, 因地制宜,加強交流互鑑和 綜合性研究。

    2014 年,中國大運河成功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7 年 2月和 6月,習近平總書記兩 次就大運河保護、 傳承、利用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 [1]。為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 要指示,我們應該如何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議題很宏大, 應注意全面把握。過去很多人對 “一帶一路” 倡議有誤解, 十 九大以後大家才逐漸認識到: “ 一帶一路” 倡議不是為了重建歷史上的絲綢之路, 而是為了推動形成 全面開放新格局, 構建國際利益共同體乃至人類命運共同體, 符合這一目標的都屬於 “一帶一路” 建設。各地方的 “一帶一路” 建設謀劃應當建立在深刻理解其實質、 歷史背景和自然條件等的基礎之上。

    同樣,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應當基於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 實事求是, 綜合考慮歷史背景、 地理 環境和經濟建設要求等, 不能僅僅從歷史方面考慮, 也不能誇大歷史或任意想象歷史。

    實事求是探尋大運河歷史

    中國的運河有悠久的歷史, 重要的運河不止一條。京杭大運河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 但不應與其 他運河,如隋煬帝開鑿的運河相混淆。隋煬帝開鑿的運河有兩條, 一條是從洛陽通往涿郡 (今北京 )的 永濟渠,還有一條是從洛陽通往揚州再連線到杭州的通濟渠、 邗溝和江南河, 兩條運河中間並不連 通。元朝為了在北京建立全國性的首都, 解決運糧問題, 才修浚利用一部分隋唐以來原有的運河和某 些天然河道, 又在山東開鑿濟州河、 會通河,在北京、通縣間開鑿了通惠河, 形成了京杭大運河。

    所以我們今天講大運河、 運河,一般就是指京杭大運河; 講運河文化, 就是講這條運河所承載的文 化,以及在這條運河沿線形成和長期存在的文化。當然廣義的運河應該包括中國歷史上存在過及今 天還存在的全部運河, 廣義的運河文化也應以這些運河為存在的基礎, 但必須作具體界定, 不能混淆概念。

    京杭大運河的主要目的和功能就是為了保證國家的統一和首都的安全, 保障首都和北方邊疆的 糧食供應。到唐朝後期, 太行山以東華北平原生產的糧食已經無法滿足首都長安和關中地區的需求, 不得不依靠江淮和江南的供應。元朝統一後, 北京成為全國性的首都, 北京周圍和北方無法承擔糧食 供應,只能依靠江南。而要把數百萬石糧食運到北京, 當時唯一可行的辦法是透過運河水運。元朝也 嘗試過部分海運, 但沒有成功。明朝繼續建都北京, 又沿長城設定 “九邊”,駐紮大量軍隊, 江南的糧食 不僅要保證首都的供應, 還要調運到北方邊疆, 運輸量更大。清朝疆域空前遼闊, 首都北京的功能更 強,人口更多, 保障糧食供應的任務更重。直到清末海運興起, 基本取代運河, 光緒二十七年 (1901 年)才停止漕運。從歷史大勢和全域性看, 元、明、清三朝只有將首都設在北京才是最正確的戰略選擇, 才能最大限度維持穩定和安全。可以毫不誇張地說, 沒有大運河保證漕運, 北京就不可能成為元、 明、 清三朝的首都; 沒有大運河, 元、明、清的統一就無法維持和鞏固。

    但為了達到此目的, 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首先,要使大運河南北貫通, 無論如何都繞不開山東這片丘陵, 而這片丘陵的海拔比南北兩側大 約要高 40 米,比一座十層樓房還高些。運河河床要逐漸提高 40 米,然後再逐級降低 40 米。在完全沒 有機械動力提升工具的條件下, 要靠人工將運河水逐級提升, 建一座座水閘、 船閘加以攔蓄; 還得將裝 載糧食的船用人力拉上這些船閘; 然後透過逐級下洩降低水位, 糧船逐級下降至正常水位。為此這段 運河要建設和維護大批水閘、 船閘,常年保持大批修建、 維護、操作人員, 每次糧船過閘都要耗費大量 人力和水量。偏偏山東丘陵長期乾旱缺水, 為了確保糧船通航, 必須維持運河水位水量, 所以連周圍 的山泉水都被引入運河。官府還下嚴令, 只要糧船沒有過盡, 即使農田乾涸, 滴水不得汲取。大運河 在河北境內水位雖不需升降, 但河北也經常乾旱缺水, 也只能以確保漕運為主, 無法兼顧農業生產。 其次,大運河溝通了海河、 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 固然為通航創造了條件, 但也使各 水系的災害相互影響, 甚至破壞了正常的水系。各水系的水量、 水位、流速、含沙量並不相同, 本來都 自成體系, 內部調節, 連通後就不可避免地產生新的矛盾。如海河水系, 最早都是分流入海的。自從 曹操開平虜渠運糧, 加上以後形成的連通各水道的運河, 使這些河道的下游逐漸淤塞, 形成眾水合流 於海河入海的格局, 一直無法有效消除水災。建國後治理海河, 不得不重開或新開這些河流下游河 道,恢復分流入海。淮河的下游也早已淤塞, 治淮工程也包括鑿蘇北灌溉總渠和一系列下游新河道。 在不具備建大型渡槽或水下隧道的條件下, 大運河必須直接穿越黃河。乾旱時黃河水位低, 寶貴 的運河水會大量流入黃河; 只有黃河洪水氾濫時, 才能保證運河有充沛水量。明清時每當黃河水災, 或決溢氾濫, 往往為了保運河通航而不能及時堵截治理。

    至今,大運河江蘇段一直保持通航, 江蘇利用運河運輸的力度超過歷史上任何時段。但大運河山 東段和河北段則大多廢棄淤塞。 現在有些人一再提出要全面恢復大運河, 我很懷疑他們根本不瞭解這些事實。否則他們為什麼 不想想,當初不得不付出巨大代價, 不自覺給自然環境造成破壞, 今天還有必要重演嗎? 總之,要實事求是瞭解和研究大運河歷史, 不要因為歷史事實與今天的目標不同就回避隱瞞。

    二、辯證評價大運河文化, 弘揚精華,拋棄糟粕

    還有些人想當然地認為, 既然大運河那麼長, 溝通了五大水系, 連線北京、 天津、河北、山東、江蘇、 浙江,包括濟南、 揚州、鎮江、蘇州、杭州這些城市, 包括經濟文化發達、 人口稠密的地區, 肯定在經濟、 文化的交流和人口的流動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其實在肯定其作用的同時也要看到其侷限性和弊端。 因為大運河的基本功能是保證國家的漕運和治理需要, 所以在每年的運糧任務完成之前, 是不對民船 開放的。而當船隊過盡, 往往山東段的水也洩得差不多了, 可利用的運力相當有限, 而且也是官船優 先、官方的貨物優先。由於山東段的運力有限, 多數貨物過淮河後就得在王家營 “起陸”,改為陸路運 輸,過了這一段後再走水路。

    所以,貪官汙吏、勾結官府的商人都利用漕運夾帶私貨, 讓民船混入運糧船, 或者在漕運過後獲得 優先通行的機會。民船得以儘快透過這數十座船閘的背後往往存在徇私枉法、 勒索賄賂的現象, 由此 滋生的腐敗屢禁不止, 愈演愈烈。依託運河的驛傳系統本來是國家治理、 政令上通下達、 公務往來便 捷的途徑, 結果成了假公濟私、 超標準享受、 人浮於事、 敲詐勒索、魚肉百姓的禍國殃民系統, 到明末居 然被完全裁撤。運河的維護和執行需要龐大的人力和物力, 每年有大量正常的工程和災險工程, 國家 投入巨資, 自然成為貪官汙吏垂涎的肥缺、 劣紳猾胥鑽營的淵藪。漕運衙門與河道衙門是明清時期兩 個最腐敗的政府部門。同樣依託運河與水運形成的食鹽產銷網路被徽商所掌控 [1]。為了鞏固自己的 壟斷地位, 徽商以其部分利潤建造園林, 蓄養藝伎,贊助藝術, 附庸風雅, 結交官員,因此揚州等地公款 吃喝盛行, 奢靡成風, 青樓林立,“瘦馬”聞名。運河沿線也是秘密會社活躍、 黑社會猖獗的地帶, 漕運 中的青幫、 水運道上的水火幫、 碼頭上的幫派、 各色人員中的團伙, 因交通的便利、 人口的聚集和物資 的充足而形成更大的破壞力。

    大運河文化中地方服從中央、 舉國一體、 創新文化等精神需要弘揚和提升, 而其中腐敗、 奢靡和秘 密會社性質的糟粕應當堅決拋棄。工程、 建築、水利、規劃、管理、園林、飲食、書畫、戲曲、工藝、風俗等物 質和非物質文化要儘可能加以保護、 儲存、記錄,但在繼承發揚時也要有所選擇, 進行創造性的轉化。

    三、運用歷史唯物論綜合研究新時代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新時代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應當運用歷史唯物論, 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矛盾、 傳承與創新的衝 突,因地制宜,加強交流互鑑和綜合性研究。

    第一,大運河交織著世界文化遺產, 涉及世界文化遺產的部分應當加強保護, 避免破壞原狀的擴 建改建。比較矛盾的是, 大運河江蘇段被稱為活的遺產, 大部分還是今天的黃金水道。但是太活了, 遺產就沒有了。這裡應當區別對待, 被列入遺產的歷史遺蹟段不應謀求擴建重建, 而是要儘可能儲存 下來。保護遺產和發展經濟、 擴大運輸發生矛盾時, 只能將保護放在首位, 另謀發展途徑。 國內的文物建築保護修繕傾向於整舊如新, 以假亂真, 近年又有另一個極端 ——修舊如舊。但世界歷史文物建築保護存在一個 《保護文物建築及歷史地段的國際憲章》 (《威尼斯憲章》 ),其精神是要 “留白”,要求在文物保護修繕過程中, 使得古時遺留的建築部分和為保護遺產新建的部分進行明顯的 顏色等方面的區分, 讓建築新舊部分一目瞭然。 《威尼斯憲章》 是 1964 年 5月 31 日從事歷史文物建築 工作的建築師和技術員國際會議第二次會議在威尼斯透過的決議, 包含“任何一點不可避免的增添部 分都必須跟原來的建築外觀明顯地區別開來, 並且要看得出是當代的東西” ,“ 補足缺失的部分, 必須 保持整體的和諧一致, 但在同時, 又必須使補足的部分跟原來部分明顯地區別, 防止補足部分使原有 的藝術和歷史見證失去真實性” ,以及“不允許有所新增, 除非它們不至於損傷建築物的有關部分、 它 的傳統佈局、 它的構圖的均衡和它跟傳統環境的關係” 等條款 [1]。國內文物保護和大運河文化遺產保 護應當加強學習國際公約和國內外經驗, 加強交流互鑑。

    第二,運河文化帶的建設不應是簡單的復古, 而應是創新; 不應恢復元、 明、清大運河的風貌, 實際 上也恢復不了, 而應著眼於今天和未來, 將古代運河文化的精華融入現代的運河帶, 轉換為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文化。

    第三,在不破壞歷史遺產的前提下, 應合理規劃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的旅遊專案。旅遊要滿足民 眾精神和物質享受的需要, 但作為一項產業要講經濟效益。要從中國和運河地區的實際出發, 不要將 運河地區的旅遊資源估計過高, 對不利因素要有充分的認識。例如, 還在利用的運河河道是黃金水 道,承擔著繁忙的運輸任務, 能夠用於遊船航行的安全水域有限。運河周圍現有的景點中游客已相當 飽和,而多數河段缺乏觀賞性。又如有些地方準備發展豪華遊船, 但水上旅遊時間較長, 有消費能力 的人往往沒有時間, 有時間的人又往往沒有消費能力, 所以不能盲目上這些專案。

    第四,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一定要與環境保護、 生態平衡結合。運河文化離不開水, 但大運河的山 東、河北段歷來缺水, 今天更嚴重。好不容易透過南水北調輸送到北方的寶貴的水不能浪費, 用得不 好還會破壞環境。現在不少地方濫建水景, 動輒“再現運河繁華” ,甚至要完全恢復運河故道, 根本沒 有考慮河裡的水從哪裡來, 怎樣常年維持, 更沒有認真做過環境評估, 很可能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

    第五,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應當加強經濟、 文化、旅遊、生態等各方面的綜合性研究。每個相關學科 不應只看到自己的長處。這種綜合性研究單靠一個人無法勝任, 而要依靠群體力量。歷史學無法單 獨解決實際問題, 但對解決實際問題來說又不可或缺。離開歷史學研究, 領導和其他學科專家就難以 獲知真實的歷史背景和文化精華。而為了提供真知, 各個學科的研究人員都應當實事求是, 要講真 話,不要為了取悅領導、 取悅民眾專挑好話講而隱瞞真相。在建設規劃過程中, 應當鼓勵研究人員探 討風險和可能出現的問題, 包容不可行性研究, 不能一味地談可行性。不可行性研究往往更有利於規 劃方案的完善。

    總之,應當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 根據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 發揚中 共實事求是的優良傳統, 加強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研究和規劃。

    參考文獻:

    [1]陳志華譯:《保護文物建築及歷史地段的國際憲章 》,〔北京〕《世界建築 》1986 年第 3期。

    [1]蘇雁、周官正:《在世界舞臺上講好中國的運河故事 》,〔北京〕《光明日報 》2017 年 12 月 25日。

    [1]參見葛劍雄:《從歷史地理看徽商的興衰 》,〔合肥〕《安徽史學 》2004 年第 5 期。

  • 5 # 不著調先生

    大運河的歷史不多說了。

    要煥發新生首先要有水。而且是一以貫之從南到北舒舒坦坦的水。一段一段的,有的地方有水,有的地方乾涸,這樣子說煥發只能是空話。

    古代大運河的功用是航運。現在水不暢通,航運僅限於於長江之南。這叫南運河。往北的北運河基本廢弛,而越往北越破壞的厲害。這就需要切實保護了。

    而煥發生機應該主要指北運河。這是個大文章。開挖河道清理淤泥,這是最基本的。河堤更要牢靠。全都安全了,才可以引進旅遊觀光路線。修步道,棧橋等等景觀。讓人們先接近後瞭解。沒有了臭味,自然會蜂蝶自來。然後,服務跟上,建球場公園健身場所,慢慢就可以煥發生機。

    最主要的是引進投資。僅僅靠政府,是很慢的。動員社會力量才是關鍵。因為大運河畢竟太大了。

  • 6 # 鵬鵬哥9Q3A

    《大運河新時代煥發新生機》

    作為大運河申遺的重要節點城市,淮安透過建設裡運河文化長廊、大運河文化帶等舉措,深入挖掘"有形"、"無形"的文化遺產內涵,傳承保護和開發利用並舉,努力讓大運河在新時代煥發新生機。

    古樸的裡運河碧水清波,乘坐畫舫盪漾其中,兩岸人文景觀盡收眼底。

    作為大運河淮安段的核心區域,淮安共有2處遺產區、1段河道、5處遺產點被列入申遺文字。從2013年起,淮安正式啟動裡運河文化長廊專案。在保護優先、合理利用的前提下,從高起點規劃入手,將全長15.6公里的文化長廊劃分成清江浦、中國漕運城、山陽湖、河下古鎮四大景區。以挖掘傳統運河文化、淮安地域特色文化,以及生態保護和修復為重點,停建沿運河等待開發的房地產專案,對清江浦樓、吳公祠等歷史遺存進行改造提升,還陸續在裡運河沿線建設了一批運河博物館,方便遊客在欣賞旖旎風光的同時,更好地瞭解運河與淮安的悠久歷史。

    經過四年多建設,目前四大景區中的清江浦景區已基本建成開放,併成功晉升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景區遊客量逐年增長,僅裡運河夜景遊的遊客月均就突破1萬人。下一步,淮安將把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與江淮生態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有機銜接起來,加快中國漕運城等地標性工程建設進度,規劃建設一批遺址公園、非遺展示傳播場館和傳承基地,同時加大水生態治理力度,大力發展文化創意、旅遊休閒等關聯產業,努力打造成為"遊京杭運河,覽漕運文化、看河工奇觀、賞江淮風情"的最佳目的地。

  • 7 # overu

    歷史就是歷史,作為了解研究過去,是可以的,也是必要的。如果再想複製原來的輝煌,那就是妄想了。事物總是在發展變化的,變化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總抱著幻想復辟過去,永遠是實現不了的,事物都是如此,但總有一些人幻想再現,那不也是現代版的守株待兔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到俄國分明已經研製了五代機,還要裝備蘇-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