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Su57

    吳國當然時刻想著進取了。吳蜀聯盟抗魏,吳國更強一些,加上孫權偷襲荊州的案底,魏國更傾向於東面重兵攻吳,西面防守蜀國。所以,吳國防守壓力更大。就這樣,東吳也不閒著。

    光孫權就提重兵打合肥四次(公元209,215,230,233年),只不過打出了張遼、李典、滿寵等人的軍功。

    公元208年,周瑜攻打曹仁防守的江陵,攻下之後周瑜病逝。魯肅勸孫權借給劉備江陵,成了劉備入川的通道。

    公元214年,孫權攻皖城,得勝。這對於不善領軍的孫權真不容易。

    公元226年,諸葛瑾攻襄陽,孫權攻江夏,被司馬懿、文聘擊退。

    公元231年,吳孫布詐降王凌,伏兵攻擊魏國。

    公元234年,孫權、陸遜、孫韶三路伐魏,曹睿親征抵禦。西線諸葛亮司馬懿對峙。

    …………

    公元255,257年,吳國出兵接應了魏國毌丘儉、諸葛誕的反叛。

    此外,吳國背後插刀關羽,得到荊州,這是最成功的進取。

    諸葛恪輔政後也在不停伐魏,結果慘敗,導致政局失控,吳國徹底混亂衰敗。

  • 2 # 勇戰王聊歷史

    東吳是有機會主動出擊,爭霸天下的。東吳要做的就是,先拿下荊州,然後進取蜀川和漢中等地,最後再入主中原!這也是周瑜和魯肅二分天下的計劃。

    可惜的是,赤壁之戰以後,荊州被劉備佔了。東吳多次討要,都沒得逞。劉備依靠荊州,進而謀取了益州,後有攻擊漢中,最終在蜀地稱王。

    而此時的東吳,已經沒有了爭霸天下的機會了。東吳雖然實力和蜀漢差不多,但是,劉備的成都易守難攻。

    而東吳的都城距離合肥太近!就算後來呂蒙偷襲荊州得手後,也只能處於守勢。孫權想從荊州出兵許昌或者洛陽。那曹操只需要從合肥順遊而下直取孫權的都城秣陵就行了!

    所以,孫權一直死磕合肥。這其實也是在以攻為守。而且,先後五次,都失敗了。所以,東吳更要防守了。

    再者,當時三國割據,相對弱小的孫劉兩家聯合起來才能生存。蜀漢以復興漢室自居,必然要和“漢賊”曹魏以命相博。而東吳,也是異性稱王,名不正言不順的。他可以“苟且”的活下去。

    而且,東吳水軍強,陸軍弱。相對於曹魏和蜀漢,東吳在陸戰沒有優勢。所以,不如偏安一隅。東吳後期,在皇位繼承人上矛盾重重,造成內部分化。也削弱了東吳的勢力,更沒心思“進取”了。

  • 3 # 精彩影視片段放映機

    孫吳並不是不想進取,只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罷了,赤壁之前,孫策就已經臥居江東,依靠拿開國玉璽換來兵馬稱霸江東,長江下游一帶橫掃,得罪不少人,所以被許貢刺殺至死,孫權那是還比較年幼,接管江東眾事,雖然內有張昭,外有周瑜,但是孫權就像一個襁褓中的嬰兒,聽從他們的安排,自己有想法也不能實施,待到赤壁之後,周瑜一心想要討回借給劉備的荊州,一直沒有機會,到死了也沒能討回,眼看著劉備一天天做大,蜀地大半皆已經到了劉備手中,孫權是一心想要回荊州,這是一個戰略要地,他若想北上或者入川這都是一個必經之路,以此為根基方能圖大計,直到後來呂蒙和陸遜兩個人把高傲自大的關羽剿滅收復荊州,至此以後,吳國跟蜀國結下樑子,吳國開始跟魏國合作,劉備不是好欺負的,殺兄弟如斷手足,舉國之兵攻打吳國,結果夷陵之戰蜀國損失慘重,自此孫權也開始牛起來了,攻打多次合肥被迎頭痛擊,自信心都打沒了,後來也許由於孫權老了,家裡出問題了,立太子問題成為麻煩事,大兒子孫登死了,他比較喜歡孫霸,封為魯王,又立孫和為太子,於是孫和就跟孫霸爭奪皇位,後來惹得孫權不高興,都被殺了,陸遜也參與到太子爭皇位當中,悶悶不樂想不開,不久生病死了,最後孫權快死了,沒辦法,把皇位傳給了小兒子孫亮,從此吳國走向衰弱,孫亮繼位時年僅10歲,朝廷由諸葛恪,孫峻把持,孫峻政變殺死諸葛恪,孫峻沒幾年死了,把權力交給弟弟孫綝,這個孫綝愛殺戮,從此以後吳國一點點落寞了!父兄三人打下基業,傳了50多年,期間,內憂外患,只有防守的分,勝勝敗敗有過幾次陣仗那也是隻有防守的分上,孫策和周瑜過世後,吳國主和派佔優勢,依靠天險足以自保!故而沒有好戰分子,有那麼個人才諸葛恪,被人家滅族了,可憐啊!這樣的國家怎能有心去侵略其他國家呢!!

  • 4 # 兔吐2

    吳華人才不少,即使有周瑜和張昭這樣頂尖武將或謀臣,也是枉然。因為當時的政治中心在長安至洛陽到徐州一線,誰佔據中原,就能輻射周邊。吳國佔據水國澤鄉,據險而守,偏隅一安是可以的。要進取,統一華夏是較困難的,首先要有強悍的騎兵,這點吳國做不到,地理的限制,只能讓嚷。

  • 5 # 笑傲江湖149553812

    或許你發現,三國時期絕大多數的進攻戰役都是失敗的,相反防守戰役基本都勝利了,除了官渡之戰,東吳襲取荊州,蜀漢奪取漢中。進攻戰役之所以大多失敗,主要是由三國天下均勢和東吳南面稱孤的戰略決定的。

    事實上,周瑜魯肅的戰略行不通,就是所謂的攻取西川二分天下。因為當時,南方經濟還沒有完全發展起來,吳蜀的地盤和曹魏差不多(除了西域),但人口卻不到曹魏的三分之一,所以二分天下不可行,並且以東吳之力也辦不到。

    對東吳來說,至關重要的兩塊戰略高地是荊州和淮南。但劉備大戰漢中時,孫權誤判形勢,奪取荊州,引來夷陵大戰。相互削弱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東吳的戰略力量蜀漢孤守益州一州之地,失去了最大的戰略支撐。原因很簡單,如果劉備拿下涼州,將在關中給曹魏帶來極大壓力,曹魏將應接不暇,而荊州遲早都能被東吳輕鬆拿下。劉備集團明白荊州四戰之地不可守,還給東吳比給曹魏好。只有這樣,東吳才有戰略迴旋餘地。

    對東吳來說,東吳真正的戰略高地是青徐兩州,就是後來朱元璋北伐的經典路線。但是曹魏在合肥囤積重兵,讓東吳始終攻不破。我們知道東吳四大都督主要都鎮守荊州,合肥前線沒有真正的精兵猛將。東吳可是有四大都督十二虎臣的: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淩統、徐盛、潘璋、丁奉。東吳先後六攻合肥都失敗了,在我看來,主要是東吳攻取淮南的決心不夠大,沒有圍繞淮南做長遠的軍事打算,導致東吳偏安東南,但對孫權來說,守成之君,能守住東南半壁已經非常不錯了,絕無爭奪中原的雄心壯志。反而把戰略重心放到攻伐山越少,最終驗證了魯肅的預言,遲早被北軍並亦。

  • 6 # 新知傳習閣

    首先我們來看,吳國雖然不缺人才,但是實力卻不濟。因為他們面對的對手太強大,不管是曹操還是劉備,都是一代雄主。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官渡之戰,大敗袁紹,取得了北方絕大多數的地盤,擁有絕大多數的人口和軍隊,還有當時天下的幾個重要糧倉和糧食主產地。兵多將廣,後勤補給完整,他的實力是劉備和孫權根本沒有辦法比較的。

    劉備則是草根出身,是標準的打不死的小強。雖然前半生沒有打過什麼勝仗,但是屢敗屢戰,並且越戰越強,擁有了自己強大的文武班底。赤壁之戰以後,迅速拿下了荊州的大部分地區,向西攻入四川,隨後又拿下漢中。

    在這時,他的整體實力迅速超過了東吳,僅次於曹操。

    這樣可怕的兩個對手,別人躲還來不及,更不要說主動發動進攻了。孫權能夠守住自己的江東六郡,已經可以說是一代天才和雄主了,如果非要去進攻,那就是白日做夢。

    從道義上來看,孫權找不到進攻的合適理由。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擔任漢朝丞相職務,後又被封為王,可以開府理事,踢開漢朝中央政府自己辦理政務。有漢朝皇帝在自己手上,就佔據了道德上的高位,可以隨便欺負其他人,佔盡了便宜。隨便草擬一份漢獻帝的詔書,就可以名正言順向其他各路諸侯發動進攻。

    劉備自稱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雖然這個身份非常可疑,但是也取得了漢獻帝的承認。他始終以匡復漢室、清除奸臣的旗幟自立,以漢室宗親的身份自居,同樣也佔據了道德上的高位。他可以藉助漢室宗親的名義,去討伐其他各路諸侯。

    而孫權始終是地方軍閥,雖然也是獨霸一方,擁有獨立的軍政大權。但在名義上也不過是漢朝的臣子,沒有皇帝的命令,沒有辦法向外發動戰爭的正當理由,也就喪失了天時地利人和中的天時。

    在當時的三國中,東吳的孫權不管從哪方面來看,並沒有佔據戰略主動權。

    因此,東吳能夠守住江東六郡,已經能夠證明,孫權的實力是足夠成為一方霸主的。向外發動進攻,不管是實力還是道義上,都不佔什麼優勢。

    我們經常說,打得過別人而不去打別人,是我們品德高尚。翻過來說打不過別人,還要去打別人,那就是傻逼。

    而明顯我們可以看出孫權不是傻逼,因此他沒有能力,也沒有必要去頻繁發動對外戰爭。

  • 7 # 野草的沉思

    僅以合肥攻守戰為例。合肥地處中原,介於魏吳之間,是兩家必爭之地。東吳多次派兵,攻打合肥,都以失敗告終。其中有二次,孫權親自掛師,集中了國內的精兵猛將,動師十萬之眾,竟被曹魏的張遼,樂進,李典以七千兵力,輕鬆擊敗。在逍遙津一戰中,孫權還差點丟了性命。這說明了什麼呢?說明了東吳缺少類似於張遼那樣的智勇兼備的將才。歸根結底,是實力不足以征伐他國而取得拓展性的勝利。客觀上,則是敵手(魏,蜀)太強。

  • 8 # 餐飲技能交流中心

    在赤壁之戰前,東吳一直在江東征戰鞏固自己的霸主地位,並時不時發動小範圍的戰爭進攻、蠶食荊州劉表的地盤。諸葛亮出山給劉備獻計《隆中對》,是對當時天下大勢精確分析後策劃的劉備軍團的發展規劃,“先取荊州,再奪益州,分進北伐,一統中原,恢復漢室”。東吳名士魯肅也曾進言吳主孫權《江東對》,先鼎足於江東,再剿除江夏黃祖、征討劉表,然後依據整個長江流域與曹操對峙。兩大謀士的戰略規劃的交叉點是荊州,都認為曹操當時太強盛,以當時各自的力量不足與之抗衡。諸葛亮的目的是據荊、益二州為根據地討伐曹操,以進攻討伐為主要軍事手段。魯肅則是以江東、荊州為大本營,隔長江天險而治與曹操分庭抗禮,以全面防守,偏安一隅為戰略目的,待到時機成熟再圖後事。孫權與劉備都採納了他們的計策。然而,計劃沒有變化快,曹操大軍南下欲一統九州,逼迫孫劉聯盟與之對抗,赤壁之戰的結果大家都清楚,曹操敗退北撤。這時候的荊州就成了一個小三國,曹操佔據荊州以北的襄陽、樊城等地重兵防守。劉備、孫權各佔據荊州以南的部分郡縣爭喋不休,後引發孫劉聯盟解體並相互攻擊,東吳呂蒙白衣渡江,關羽兵敗、劉備軍團失去荊南根據地。這時候,孫、劉兩國被消滅的命運就已經註定了。劉備失去荊州,只能依靠劍南蜀道出漢中拒北。孫權防守戰線過長,疲於奔命。使得曹操有大把的時間這樣算計,那樣算計。這是吳國雖然人才眾多,卻一味防守的原因之一。

    其二,《三國演義》中“張遼威震逍遙津”的典故大家都很熟悉,我們不去分析究竟是曹營的某某將領單獨或者協同作戰,但事實是,東吳在幾十年的時間內,五次進攻合肥都以失敗告終。合肥,“淮右襟喉,江南唇齒”“合肥有失,中原震動”,曹、孫必爭之戰略要地,曹操自合肥向西南可威脅東吳廬江,向東南沿巢湖、淮河而下可直接攻擊東吳首都建業,東吳要重兵防守堵住曹操入江的通道,要進攻曹操必須要拿下合肥以免糧道被截,如鯁在喉!因為東吳一直進攻合肥未果,所以也逼使其不能進攻。

  • 9 # 不惑之老頑童

    不是不想,而是多次伐魏無功而返!自古戰爭中就有“北上和南下”之說!可以看出來戰爭由南向北打是有諸多困難的!

    東吳也做過數次伐魏的動作!建安十九年五月,孫權徵皖城。吳國勝,克一城,斬俘數千。建安二十年以後,孫權又先後三次伐合肥,被張遼威震逍遙津,吳國不是小敗,就是平手,無任何斬獲。 其後又進行了數次伐魏戰爭,其中值得一提有兩次:一次陸遜的石亭大捷,一次諸葛恪的東關大捷。但還是因為其他的原因,最後無功而返,總體評價——勝少敗多。原因有以下幾點:

    1、南方多湖泊河澤,盆地

    丘陵。東吳有長江做天險,北方士兵不善水戰,所以東吳防守有餘!

    2、東吳雖然人才頗多,但多半是善於水戰和守城!所以有諸葛亮戲言:“伏路把關饒子敬,東吳水戰有周郎”!這也說明東吳雖然善於水戰和守城!但一直有陸戰的短板!防守有餘,向北進攻就顯得力不從心!

    3、從地理環境分析,北方多高原丘陵平原,要有強大的騎兵部隊才能在陸戰中站得先機,而東吳一直缺少能夠快速馳騁的北方良馬!反觀曹魏一方!有雍涼和烏桓作為優秀兵員和馬匹的供應基地!佔盡先天優勢!就連蜀漢也是無法比擬的!

    4、東吳沒有人口和後勤優勢!在曹操時期,他們就推行屯田制,曹魏佔據的土地最多!人口最多!冷兵器時代的戰爭資本,主要取決於你有多少子民,多少土地,以及土地上能長出多少糧食!這方面東吳都處於劣勢!曹魏在人才選拔上實行九品中正制,也是當時最先進的人才選拔制度!使得曹魏逐步強盛起來!所以東吳在初期北伐時取得過幾次戰術上的勝利,但是當戰線一拉長以後!北伐就失敗了!

    5、東吳後期,國內出現朝局動盪,山越民族反抗,進一步動搖了東吳國本!最後再也無力北伐!最終滅國!

  • 10 # 一縷風塵854

    縱觀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其實東吳是有進取之心的,只是受到了地理位置的約束以及兵種約束,還有就是北方曹操實力的強大,才使得東吳的北伐一直沒有進展。

    在這裡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

    周瑜曾經向孫權提出過二分天下,取荊州、益州與漢中,與曹操共分天下,而且可以結連馬超,合擊曹操。但是當時東吳經濟落後,並且兵馬極少,而當時曹操南下,氣勢洶洶,而反觀東吳,面對曹操,東吳內部出現了不少的投降聲音,連自己的老窩都守不住了,何談二分天下。

    而赤壁之戰以後,形勢有了好轉,東吳得了荊州,因此準備聯合劉備一起北伐,而周瑜此時又獻上了二分天下之計,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而分天下還沒有實施呢!周瑜就病死了,結果北伐又耽擱了下來。

    而在東漢末年,東吳在孫權的引領下,終於開始了北伐,而合肥作為一個障礙點及補給點,對北伐可謂是相當的重要,因此東吳就合肥與曹操發生了多次大戰,結果這一戰不打還好,一打就把張遼打成了一個當時名將,把東吳打到了懷疑人生了。

    其實,東吳主動進攻的戰役很多,比如.孫權進攻徐州,結果陳登笑了笑,引來了曹操,結果把徐州送給了曹操。孫權進攻荊州,結果被劉備一頓暴打,灰溜溜的回來了。諸葛格北伐,20萬大軍結果竟然被一個不知道哪裡跑出來的小太守帶領的3千魏軍給打回去了。

    不是東吳不進取,而是,由於人才和地理位置的限制,它沒有主動進取的優勢和條件。

    每次主動進攻都以失敗告終,久而久之,東吳就想通了,那就是算了,還是守著老窩過日子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滕王閣序地位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