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嬙遙度天際

    高麗每次跪舔大遼,都是在擊敗遼國入侵後。

    馬佔鰲向左宗棠投降,也是在擊敗湘軍,擊斃湘軍悍將劉松山之後。

    要正視自己,弱了就要屈膝,趁著一點勝利的機會你還有籌碼下臺階,要不然這個臺階都沒了

  • 2 # 尋找歷史的truth

    鎮南關大捷法軍只陣亡幾十人。1885年3月,馮子材率領將士英勇殺敵,取得震驚中外的鎮南關大捷。但是當時的戰局依然不利於中國。在陸地戰場,中國軍隊並沒有徹底消滅法軍主力,鎮南關大捷也僅僅是將法軍的偏師擊退而已,法軍陣亡人數不到一百人。此時,法軍開始不斷增兵越南,總兵力達到四萬,遠超當時在越南境內作戰的清朝正規軍,而劉永福自攻打宣光失敗後,部隊失散過多,無法發動大規模作戰。在海面戰場,中國福建水師和南洋水師在馬尾一戰中幾乎全軍覆沒,無法再次出海作戰,也無法協助劉銘傳防守臺灣,同時中國的海岸線也已經被法國遠東海軍艦隊完全封鎖。臺灣基隆、澎湖列島均為法國海軍所控制,臺灣缺乏大陸的支援,隨時有陷落的可能。

    中法國力差距懸殊。和當時號稱世界第二的法蘭西相比,清朝的國力顯得十分孱弱。法國當時正在進行第二次工業革命,鋼鐵、造船、軍工、金融等產業都得到快速的發展,國力蒸蒸日上,雖說不如德意志,但是相比大清還是有著巨大的優勢。中國當時不只是面臨法國一方面的威脅,日本和沙俄都對中國虎視眈眈,伊藤博文觀看中法戰爭後便制定出“十年侵略中國”的計劃。此時,中國若是繼續將戰爭進行下去,一旦戰局惡化,日本將隨時可能侵犯中國。

    鎮南關大捷後沒有割地賠款。李鴻章攜著勝利的餘威向法國發出和平解決衝突的訊號是相當明智的選擇。在中國國力遠遠不如法國的情況下,李鴻章能夠簽訂不割地、不賠款的《中法新約》已經算是非常幸運了。條約簽訂後,法國立即放棄對基隆和澎湖的佔領,並解除對中國海岸線的封鎖,這也算是中國外交上的一次勝利。“條約”承認法國為越南的保護國,但這不是割地,因為越南本來就不是清朝的領土。

  • 3 # 督師

    對於中法戰爭史學界目前的官方定義是“不敗而敗”。但也僅僅是官方定義,要知道近代史是一部被政治化的歷史,所有說辭都離不開政治的影響。清軍在陸路取得勝利的原因:官方定義為,中越兩國軍民緊密的配合,充分利用了彼此的巨大優勢,在人民的配合下,清軍無論是情報獲取還是後勤補給方面,都獲得了巨大的幫助。但最清廷最終仍然懦弱的選擇了割地求和,反應了清庭的腐朽不堪。

    但是對於這場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有相當類似的地方,還是那句話,如果瞭解透了“東南互保”這個事件,那麼整個近代史基本就能搞清楚了。中法戰爭是圍繞越南的控制權而發起的,如果清廷一直打下去,法國一定會增兵,以清庭的國力是絕對打不過的,甚至有可能又演變成全面的侵華戰爭,那時損失更大。所以清廷無奈的選擇了妥協,正是因為理性,所以不能繼續打。

  • 4 # 93四個金

    鎮南關大捷可以說是清末對西方列強在戰場上所難得的勝利,但其實於大局來說並無大的改變。因為鎮南關大捷在很大程度上緣於馮子材的指揮,其實中法雙方在武器裝備,將士軍心等等方面是無法相比的,法軍先進的裝備對清軍來說其實是兩個時代的戰爭。並且於大潰敗中一場小的勝利是改變不了戰局的,正如蘇德戰爭期間的哈爾科夫戰役,是無法影響戰爭結局的。同理,馮子材雖然在鎮南關取得了勝利,但大的方面清軍與法軍相差太大,因此割地賠款是必然的。只有自己自強不息,讓國家的整體實力變強,才能改變割地賠款的最終命運,而不是靠一兩場戰鬥的勝利來企圖改變。

  • 5 # 曹老師xixi

    首先糾正你一點,中法戰爭清廷沒有割地賠款,中法戰爭簽訂的《中法新約》中主要的內容是:中國放棄對越南的宗主國地位,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其他條款均是涉及經濟的,比如開放通商口岸,開放陸路貿易等。這也是清末與列強簽訂的少有的沒有賠款的不平等條約。但是由於條約內容對清廷是不利的,所以這場戰爭被稱為“不敗而敗”。

    中法戰爭中為何中方佔據優勢,但結果並未理想,我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實力確實有差距

    法國是老牌世界列強,工業軍事能力雄厚,而中國清朝則剛開展洋務運動沒多久,工業基礎薄弱。雖然整個中法戰爭中,清廷在鎮海、臺灣、澎湖以及越南邊界均擊敗法國遠征海陸軍,法國除偷襲馬尾之外,無一仗勝利,但是清軍耗損非常嚴重,相當於自損一千滅敵一百,這樣打的,清軍由於佔據了主場優勢,才取得的艱難勝利。如果法國不斷增兵,清軍是否能抗的住,還是一個未知數,加上法國是共和國,清朝是君主專制國,在戰略外交全域性排程上也不是法國的對手。

    在鎮南關大捷後,法軍戰敗的訊息傳至巴黎後,法國國內輿論一片要向清國報仇,法國立刻又向越南法軍支付五千萬法郎,要求直接攻打北京,如果中法戰爭不結束,那中法第二次戰爭又要開始。實力的差距,勝敗只能未知,清廷只得委曲求全。

    二、妥協派實力太強

    清朝向來是對外一貫妥協,清廷當時的實權派恭親王奕訢以及其帶領下的軍機處在中法戰爭中畏懼法國,對法國存在幻想,導致馬江海戰馬尾軍港被瞬間毀滅,後來奕訢被免職,李鴻章主持戰局,而李鴻章依然是希望藉助外交手段來解決戰爭,不斷的派人與法國接觸,將主戰派代表左宗棠貶出北京,把強硬派代表曾紀澤從法國調離,不斷的阻撓前線的戰鬥,初期由於清軍處於劣勢,法國並不鳥李鴻章,但後期法軍處於劣勢,李鴻章認為有了談判的籌碼,迅速找法國談判,李鴻章想的只是要迅速結束戰爭,面對法國提出的要求,並沒有什麼討價還價,這一點,當時的法軍外交官在日記中寫道“不可思議,清朝居然滿足了我們的要求”。

  • 6 # 北洋水兵

    因為中法戰爭既沒割地也沒有賠款,當然我以前曾經讓一個言之灼灼的說中法戰爭中國割地賠款的廢物明確說出,中法戰爭中國賠款數目和和尚土地,很遺憾,他沒拿出來。那麼現在,請提問者說出中法戰爭清政府賠了多少錢,割了哪些地。

    好了,鎮南關大捷其實是一場戰術勝利。因為清軍充分利用了法軍不熟悉地形、輕敵冒進的缺陷,再加上參戰清軍同仇敵愾,上下一心,主帥身先士卒,將士用命,最終擊敗法軍。

    這幅油畫雖然沒有反應清軍實際裝備情況,但是也反應了清軍從主將到士卒和法軍血拼的事實。

    而且,此役法軍雖然僅74人被斬首,但是法軍的僕從軍,也就是阿爾及利亞軍團、越南教匪(皈依天主教的越南人)和華匪(為虎作倀的中國流氓、罪犯,以及天地會亂黨)損失慘重,因為戰後鎮南關城樓上掛了數千級人頭,其中大部分是越南教匪和華匪的腦袋,以及部分黑兵(即阿爾及利亞軍團)的腦袋。因此可以確定法軍僕從軍損失慘重,使得法軍兵力不足,要不然法軍怎麼連涼山都放棄了。

    估計華匪和越南教匪基本上都未歸建,因為這兩類戰鬥力最低,而且熟悉越南北部地形,不利的時候腳底抹油就溜了,而且在鎮南關一役中被清軍大量斬殺。

    所以,法軍因為兵力嚴重不足,不得不收縮防線等待本土的援軍。而清朝負責外交的李鴻章知道法國的底子,知道此戰不能久拖,而且法軍在普法戰爭中大敗,不會再忍受一次失敗,如果法軍大舉增援的話清軍最後還是扛不住。

    所以清政府選擇了乘勝求和,這也是一套比較務實的策略。所以,清朝僅僅以放棄越南宗主權為代價,讓法華人撤兵,而且本土也沒受損失,更沒有賠款。同時,中越邊境還向南推進了一段。

    所以,以當時人的眼光來看,中國並沒有吃虧,再加上清朝驅逐阿古柏和俄國匪幫恢復新疆,在當時人看來,這證明了洋務運動水平的中國有可以和列強一戰的能力,雖然洋務運動治標不治本。

    全文完

  • 7 # 穿越再現彼岸

    1885年6月9日,主張和談的清朝大臣李鴻章和法國駐清朝的公使巴德諾在天津會談成功,簽訂了《中法新約》,全稱《中法會訂越南新約十款》(法文全稱為:Traité de Paix, d’amitié et de commerce entre la Chine et la France),又稱《李巴條約》,為中法戰爭畫上了句號。(法國公使巴德諾和李鴻章合影照)

    該條約沒有割地、賠款,但是損失的利益也是巨大的,主要內容如下:

    一、清政府承認法國與越南1884年簽訂的第二次《順化條約》(又稱《巴德諾條約》、《甲申條約》);主要危害:越南原來是清朝的藩屬國,透過清朝承認這一條約,越南成為了法國的殖民地。

    二、清政府和法國同時派人勘察中越邊界

    三、中國向越南開放兩處通商口岸:保勝和涼山;

    四、法國進口中國的貨物要進行一定程度的減稅;(進口減稅相當於賠款了)

    五、清政府在西南地區修築鐵路,法國優先參與;(西南地區開始成為法國的勢力範圍)

    六、法國軍隊撤出臺灣基隆和澎湖列島。

    鎮南關大捷是中法戰爭中扭轉戰略敗局的決定性勝利,訊息傳到法國,法國茹費理內閣倒臺。《中法新約》雖然表面上沒有割地賠款,實際上是向法國輸送了利益。

    清政府為何在鎮南關大捷之後選擇議和?

    一、鎮南關大捷法軍到底陣亡了多少?

    鎮南關大捷是老將馮子材指揮的一場戰役,此戰共計消滅法軍1000多人,這裡面有正規的法軍、少部分法國外籍軍隊、阿爾及利亞和越南的附從軍隊,擊斃正規的法軍一百到幾百人左右(有不同記載),其他都是附屬軍隊。進攻鎮南關的正規法軍佔進攻軍隊總數的三分之一,因此好多法華人記錄鎮南關戰役的陣亡人數較少,法華人把外籍軍團、阿爾及利亞、越南的隨從軍隊陣亡人數都忽略不記載了。(馮子材像)

    二、清政府為何選擇議和?

    清朝軍民取得鎮南關大捷,乘勝追擊法軍之時,慈禧和李鴻章等人卻嚴令停止追擊,見好就收,馬上和法國公使巴德諾展開了會談,急於結束中法戰爭。

    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擔心中法戰爭繼續下去,會嚴重削弱清政府的軍隊實力,不利於對國內反清起義的鎮壓。一個外華人麥克納爾一針見血的評價了慈禧的態度:

    不管她的英勇的部隊在帝國的邊境上所獲得的勝利,而只是想到它帶到家裡來的不愉快的龐大的戰爭消費,只是想起那些使她自己舒服的事情,……她比過去更加迫切地要立刻簽訂和批准這個條約。

    慈禧不關心打不打得了勝仗,她更關心的是戰爭的軍費。中法戰爭前幾年剛剛結束了左宗棠收復新疆,落下了一批貸款需要還;現在中法戰爭又花了大量的軍費;自己還想著過太平生活,因此她急於求和。

    慈禧的真實目的就是“攘外必先安內”,軍隊和軍費的開支非常大,假如再出現類似太平天國運動這樣的起義,估計大清國就要亡國了。她要保留自己的軍隊實力,主要用來對付國內的反清勢力,李鴻章看透了這一點。“攘外必先安內”是北宋趙普的名言:

    中國既安,群夷自服。是故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內。(趙普奏摺)

    此外,法國新的內閣上臺後,面對失敗的局面可能不甘心失敗,可能會調集更多的軍隊再次挑起戰端,以期望獲得更大的利益。

    因此,李鴻章談了一個“溫水煮青蛙”式條約,出賣清朝的國家權益來維持與法國的和平狀態。(收復新疆的左宗棠像,主戰派)

    主戰派左宗棠這樣評價這次和談的李鴻章:

    對中國而言,十個法國將軍,也比不上一個李鴻章壞事。

    左宗棠應該知道李鴻章背後就是慈禧,事後慈禧和李鴻章預估報復了左宗棠派系的人馬,如鎮南關大捷中湘軍將領王德榜,曾經是左宗棠的下屬,被流放了;臺灣兵備道劉敖也是如此。

  • 8 # 北疆同心聊歷史

    清法之戰發生的時代,正值大清王朝因推行洋務運動而再現生機之時。而鎮南關大捷更是老將馮子材,率領清軍取得的較好的戰鬥成果,是難得的勝利!

    但是儘管如此,這場戰爭的結局卻依舊是“法國不勝而勝,清朝不敗而敗”!儘管清軍取得了一定的戰果,甚至於迫使法國內閣垮臺,可清朝仍然還是被迫答應了法國提出的:出讓越南宗主權,以及其他喪權辱國的條約!這又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這恐怕只有從當時清朝面臨的內外兩個困局來解釋了:首先,清朝統治階級內部鬥爭嚴重,各位功臣宿將積不相能,從而無法做到凝聚意志一致對敵!況且清朝雖已進行了所謂“自強、自救”的洋務運動改良,但是由於這個運動只是片面的經濟與技術改良,而沒有觸及到導致清朝衰朽的總根源——腐朽的封建君主專制!

    所以清朝的政治體制依然是僵化、保守的那一套,而這必將導致清朝的整體力量,因為缺乏合理的領導核心,而無法做到真正的協調一致,從而集中力量形成區域性優勢,來對抗法國的侵略。清朝力量的分散及其所帶來的陽奉陰違、畏敵懼戰、爭功諉過,是無法同法國這樣的先進國家相對抗的!

    因此雖然有鎮南關之勝,但是清朝統治者卻根本無心也無力繼續同法國對抗下去!其次,清末時期正是中國的多事之秋:北有沙俄窺伺,東有日本狼顧,中有列強的經濟侵略與軍事威脅。因此是處處受敵,四面八方皆有危機,或是危機己經有所暴露了!

    而在外敵環伺的不利情況下,以清朝的實力己經是左支右絀應對乏力了。因此慈禧太后與部份主政大臣,實在是無法更不想看到南方再生事端了!所以清朝想以退讓妥協來儘快化解這次危機,也就是儘早結束清法之間的衝突!故而才有了清軍雖有鎮南關大捷,但最終仍然釆取了對法國妥協退讓的結果!

  • 9 # 常棣tandy

    指望一次大捷就能讓清朝改變悲慼的現實,這事本身就是荒誕的。 實際上法國對安南的覬覦由來已久,而鎮南關大捷在整個中法戰爭中的作用,由於清廷懼怕法國全面開戰而一心想著求和了事變得無足輕重。

    安南古稱越南,早在公元前三世紀就受到中國的影響,它的北部在公元前 111 年為漢武帝(公元前 140-公元前 87 年)征服。『安南』得名於唐代(618-907 年)所設管轄此地的安南都護府。雖然唐王朝滅亡後安南獲得了獨立,但它仍然處於強大的中國文化和政治的影響之下。在明(1368-1643 年)、清(1644-1911 年)時期,它是一個重要的朝貢國。從 1664 年至 1881 年,約有五十個朝貢使團到過北京。

    西方的影響是 1615 年由耶穌會教士帶進安南的,但是在這個儒家佔統治地位的國家裡,教會的活動進展緩慢。法國東印度公司於十七世紀末葉曾企圖與安南進行貿易,但這一嘗試失敗了。可是到十八世紀末法國的影響開始抬頭,那時1788 年老政府被推翻後的唯一倖存者阮福映在法國軍官的幫助下,重新控制了這個國家。

    他被立為阮氏王朝的嘉隆帝, 阮氏王朝的統治從 1802 年起到 1945 年止。 嘉隆帝及後繼諸帝都是保守的儒家人士,他們提倡中國的學說與制度,支援仇洋暴亂,反對傳教士和本國基督教徒。路易拿破崙幻想建立一個法屬印度支那帝國,並且擺出海外傳播天主教的支持者的姿態,他在 1859 年派遣軍隊前往西貢,懲罰反教會的越軌行為。這支軍隊是 1858 年《天津條約》 簽訂後從中國撤回的。

    1862 年,法國與西班牙聯合強迫安南接受 西貢條約,兩國獲得 2,000 萬佛郎即 400 萬美元賠款,法國同時獲得貿易權、傳教權和控制安南對外關係的特權,另外還割佔了被稱為交趾支那的南安南東部三個省。進一步的探險發現,比起湄公河來說,位於東部的紅河是前往中國雲南省的更好通道。這一發現激起了法國奪取安南北部的野心。

    1874 年簽訂的新條約, 確認了法國對交趾支那的佔領和對安南對外關係的指導,以及法國在紅河的航行權。這項條約名義上承認安南獨立,實際上已把它降為法國的保護國。中國此時正全力應付臺灣危機和處理馬嘉理被殺案,沒有采取積極措施阻止法國前進,只是以安南一直是中國的附屬國為由,拒絕承認 1874 年條約。

    法國在東方建設殖民帝國的行動得到德國的鼓勵,據稱,在 1878 年的柏林會議上,俾斯麥告知法國代表,德國將回擊法國收復歐洲失地的任何企圖,但樂意支援法國在海外擴張,因而法國在安南加緊行動是不足為奇的。到 1880 年,法國已在河內和海防港駐紮了軍隊,並在紅河沿岸建立了一些要塞。安南政府為了抗拒法國的推進,加強了同中國的聯絡,它不顧法國的反對,繼續於 1877 年、1881 年向中國進貢,並尋求駐在安南邊界上的非正規中國軍隊黑旗軍的幫助。

    到 1882 年,黑旗軍已經開始與法國交火。次年,清廷又悄悄派遣正規軍進入安南,希圖保衛對安南的宗主地位,同時又不與法國公開交火。 此時,自強運動中的領導人物直隸總督李鴻章,反對在完成中國海軍建設和海防計劃以前挑戰法國。李鴻章極力主張,中國既然沒有權力廢止法國與安南的協議,又沒有實力驅逐法國出安南,因此就不可輕言戰事,以免釀成大禍,中國只有在遭到進攻時才可應戰。他警告說,即使如此,其前景也是黯淡的,因為中方的任何勝利只能使法國重新努力延長戰爭,而法方的勝利將把中國軍隊逐回本國。

    李鴻章因而主張透過談判迅速解決事端,當 時還是總理衙門首席大臣和軍機處領班大臣的恭親王也同意,中國不應倉促挑戰一個西方頭等強國。 李鴻章和恭親王的審慎態度,受到一批志趣相投的年輕官員抨擊及嘲笑為綏靖與失敗主義者。這些人是些優秀的學者,出身翰林,長於奏疏,但在外交和軍事上既無實際經驗,也無真知灼見。他們譁眾取寵,正如在伊犁危機中那樣主張好戰方針。他們自稱為清流黨,其中呼聲最甚的,一為在伊犁危機中博得盛名的張之洞,一為在目前的中法危機中效法張之洞的張佩綸。

    清流黨藐視法國為『強弩之末』,認為它是個瀕臨崩潰的國家。他們主張以戰爭來捍衛中國的榮譽和朝貢國,譴責姑息必然會縱容貪得無厭的敵人提出更多的要求。他們聲稱,中國如果在安南問題上立場堅定,就會遏制日本在北韓、沙俄在滿洲,以及英國在緬甸的冒險行動。

    他們指出,戰爭的勝負主要取決於人在膽氣與美德方面的素質,而非取決於武器:人的精神決定勝負。 他們嘲笑地抨擊李鴻章:『法國奸計婦孺皆知,唯獨李中堂一無所知』;『竊慮李中堂為法人所愚弄,而朝廷又為李中堂所愚弄。』 他們還鄙夷地將李鴻章比作臭名昭著的宋代奸臣秦檜 (1090-1155 年),並對其他一些主和派大肆恫嚇。李鴻章對一位朋友抱怨說:『不當事之徒草率妄言,僕不勝其憂……彼等輕議政事,繼之臧否人物,大多言語欺凌不堪。』清廷在和戰之間舉棋不定, 它陷入了榮譽和恐懼的兩難境地:榮譽要求它保衛自己的朝貢國,而對同一個西方頭等強國開戰又心存畏懼。

    赫德駐倫敦的代理人發來的一份報告, 使清廷相信,安南的法國軍隊可能不會貿然投入一場大規模戰爭,只要開放河內和紅河的貿易與航行,便可消除爭端的根源。於是,清廷指令李鴻章與法國公使寶海(A.Bouree)進行談判。他們達成的協議把安南變為中、法兩國共同的保護國,但巴黎立即拒絕了這項協議,接著法國便派遠征軍前往安南。

    由於黑旗軍與清軍隊在邊境吃了敗仗,慈禧太后憂心如焚,害怕法國進攻中國本土, 於是她憤怒地免去了恭親王和其它四名軍機大臣的職務。她再 次命令李鴻章尋求解決辦法。隨後,李鴻章與法國海軍上校福祿諾(F.E.Foumier)於 1884 年達成協議,中國承認法國與安南簽訂的全部條約,撤退中國在安南東京的駐軍;而法國則允諾不要求賠款,不侵犯中國,並同意在將來與安南締結的任何條約中不使用有損中國威望的字眼。

    法國議會拒絕批准這一協議,因為最後的 一條暗示著法國承認中國對安南的宗主國地位。另一方面,這一協定也激起了清流黨的極大忿懣, 四十七份奏疏要求彈劾李鴻章。困窘的李鴻章因此不敢將協定中關於中國軍隊撤離安南的期限奏報朝廷。

    駐東京的中國軍隊因未接到撤退命令,拒絕當地法華人要他們撤離諒山的要求,於是戰釁再起,中國軍隊殺死了一些法國士兵。巴黎譴責中國失信,在 1884 年 7 月 12 日發出最後通諜,索償大筆賠款,並要求立即執行李福協議。中法又展開了一些談判,卻均無果而終。

    清廷由於害怕法國進攻中國本土,將清流黨的兩位領袖張之洞和張佩綸分別調往防禦要地:張之洞調任兩廣總督,張佩綸會辦福建海防。8 月 23 日,法國海軍將領孤拔(Courbet)率領十二艘法國船艦對福州發動全面攻擊, 在一小時內擊沉和擊毀十一艘中國兵船,並將 1866 年由法國幫助建造的福州馬尾船廠全部摧毀。

    張佩綸在山頂上見此情形率先脫逃。但他向朝廷的奏摺卻以模糊而華麗的言辭歪曲事實,以致北京還以為中國贏得了這場海戰。幾日後,真相大白,張佩綸被戍邊,清廷最終也不再猶豫,向法國正式宣戰。

    從 1884 年 8 月至 11 月間的三個月,慈禧太后果斷地支援進行戰爭。到 12 月初,以下幾件事令她心煩意亂: 安南戰局勝負難料,法軍封鎖長江及要塞港口,中國南方漕運遭阻。這使她又產生了動搖。

    預期中的英、德兩國的援助並未兌現;另外還存在著俄國在北部邊疆捲土重來和日本在北韓推進的威脅。法國也懷著與慈禧太后相似的和平願望,因為法國國內政局的不穩定和支援遠端作戰的困難,也開始使法國政府不堪重負。 透過赫德在倫敦的代理人的居中斡旋,中法在巴黎達成了一項初步和議

    。中國決定承認李福協定,而法國同意不再提出新的要求。幸運的是,就在這一協議成為正式條約之前,法國軍隊在諒山慘遭失敗(這就是問題中所說的鎮南關大捷),這給北京提供了一個體面的機會爭取和平, 也打 擊了法國的好戰精神。

    1885 年 6 月,李鴻章和法國駐中國公使簽訂了一項正式條約:中國承認法國和安南締結的全部條約,法國則撤走在臺灣和澎湖列島的軍隊。中國沒有支付賠款,但它卻在經濟上損失一億多兩,並欠債約兩千萬兩。

    清廷在整個事件中的優柔寡斷與舉棋不定,令人哀憐。清廷並不想進行戰爭,但卻為清流黨所迫,自陷其中。

    如果從一開始清廷就立場堅定,決意打一場持久戰,那法軍也許就不敢挑釁。 如果遵循始終如一的和平政策,福建艦隊與馬尾船塢或許可以倖免受到摧毀。領導集團庸碌無能的代價,是頓失了前二者及失去了安南這一朝貢國。清流黨集團必須為進行這場不切實際、意氣 用事的戰事負很大責任。政治上,他們之中只有張之洞一人的仕 途未受這場災難的影響,其它人卻漸次銷聲匿跡。諷刺的是,張佩綸在經過一段時期的流放後,竟做了李鴻章的幕僚,後來還成了李的女婿。

    中國與法國短暫及災難性的對抗後失去了安南,標誌著有二十年曆史的自強運動的失敗。外交、軍事和技術上有限的現代化, 未能令中國強盛到足以抵禦外國帝國主義。中國的衰弱,促使英國仿效法國及引導緬甸於 1885 年脫離中國而獨立。一年後, 英國迫使中國訂約,把緬甸淪為自己的保護國,但允許緬甸繼續向北京每十年納貢一次。

  • 10 # 使用者94738516596

    弱國無外交!!!

    清政府的自身實力的不足,加上太軟弱了,一個小小的鎮南關大捷能夠改變整個國家的命運嗎?

    中法戰爭必然是要發生的,當時法國在東南亞地區已經開始殖民了,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時候法國就已經佔領了越南南部,但是法國的侵佔越南之後的目的就是要開啟中國西南的大門,當時清政府在中越邊界是有駐軍的,後來法國入侵越南北部,當時越南請求中國的援軍,於是中國就這麼進入了戰爭。越南本來一直就是清朝的藩屬國,所以清政府派出援軍也是情理之中的。

    戰爭一開始法國還是取得了勝利的,但是還是沒有能夠一下子把清政府打的簽訂條約,只是一些小勝利。

    鎮南關戰役,當時清軍有三萬多人,法軍只有兩千多人,其實法軍具體的數字已經是很難考證了,因為各方面記載的都不一樣,而且當時越南人也有參與了法軍之中的,清政府,法國,越南的記載都不一樣。雖然說鎮南關戰役,當時清政府取得了勝利,但是自己也損失慘重,清軍也傷亡了近兩千人。法國的傷亡數字已經不可考。法國自己說只是傷亡了幾百人,但是清政府記載卻有一千多人。

    鎮南關戰役中國取得了勝利不假,當時法國的內閣也因為鎮南關戰役的失敗而倒臺了。但是對於清政府來說沒有任何的改變,之後還是和法國簽訂了《中法會訂越南條約》,中國的西南大門被開啟,而且中國也承認法國吞併越南的事實。

    其實當時來說按照戰爭發展下去的話,中國是會取得最終的勝利,但是這個僅僅只是在中法兩個國家之間,英美等國肯定不會看到法國戰敗的,因為一旦中國戰勝的話,那麼就極大地鼓舞了華人,從而就會使這些帝國主義失去更多的在華利益。當時英華人自己都說:中國的任何勝利,一般都會對歐洲人發生嚴重後果。所以清政府當時面對的不光是法國,而是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

    其實鎮南關大捷的時候當時的清軍主力部隊和法軍的武器裝備是差不多的,雖然取得了勝利,但是傷亡還是太大了,所以清政府自己也不敢和法國打了。加上兩國的實力差距本來就太大了。

    所以後人才會說中法戰爭,中國是不敗而敗,而法國是不勝而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殲26戰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