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初心如舊

    有人說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諸葛亮阻止魏延子午谷之計,是怎麼回事情?

    這是兩回事。韓信的“暗度陳倉”,出口在今關中西部,從漢中出兵,走的是陳倉故道。而魏延所說子午谷,北口則在長安南,兩地相距就如今的交通,也有近二百公里吧!這是距離。還有細節,按照三國志--魏延傳記載,魏延對諸葛亮提出,不是出子午谷後,直接攻佔長安,而是“會於潼關”,這樣,出子午谷到潼關還有很長一段距離,至少一百幾十公里。

    根據《史記·淮陰侯列傳》等記載所述,韓信兵出關中時,並沒有"明修棧道“,實際是劉邦派樊噲、灌嬰等人,率兵佯攻隴西地區,韓信部從陳倉道奇襲陳倉,從而奪取了關中之地。而“明修棧道”是元代戲劇中詞彙,之前並無此記載。

    韓信當年從漢中出兵,取得勝利,和諸葛亮從漢中出兵北伐,情勢已有很大不同。韓信出兵時,關中由項羽分封的章邯、董翳、司馬欣分別統治,這三人是原秦二世將領,為政殘暴不仁,關中人民不堪忍受,而劉邦入漢中前,曾經約法三章,也曾經短暫治理一段,留下很好影響,所以韓信進兵時,民眾期盼劉邦進入關中。而且,三個人既有相互勾結,相互利用一面,也有各自為政、互相提防、掣肘一面,這無形削弱了力量。

    還有,長安是幾朝古都,城防堅固,潼關更是雄關險隘,曹魏都有重兵防衛。而且與曹魏核心地域相連,交通發達,騎兵幾個小時就會支援到位。這與當年項羽遠在彭城根本不同,魏延說是帶一萬人馬,而據記載,張郃帶兵支援街亭時,不說留守,光援兵就有五萬!魏延的人馬,補給自帶、負重跋涉、翻山越嶺、疲憊不堪計程車兵,能迅速攻破長安、潼關嗎?如果不能,將很快葬送於曹魏鐵騎;如果說能,那恐怕不說當時的副手張郃,就是曹魏西部戰區司令,大將軍曹真、以及後來的司馬懿都是空有虛名吧?(103)

  • 2 # 駕一葉小舟遨遊大海

    秦漢時分,漢王劉邦屈居巴蜀之地,心有不甘。令樊噲等人佯攻岐山,淮陰侯韓信從故道奇襲陳倉,關中大震,劉邦也一舉略定三秦之地,進而全取天下。這一奇謀,為世人所歌頌。

    三國期間,秉承漢室的蜀國也要北伐華夏,就在丞相諸葛孔明第一次北伐之時,上將魏延提出本人帶領一萬戎行,順著險峻的子午谷通道,不出旬日就能抵達長安城下。與此同時,主力佇列也隨之挺進關中,鎮守長安的令郎哥夏侯楙肯定嚇得棄城而逃,咸陽之西便一舉搞定。但是,孔明回絕了這一發起。

    後孔明由大路伐魏,好久不經戰事的關中墮入驚惶,鎮守的官二代夏侯楙非常窩囊,這統統宛若印證了魏延對關中形勢的果斷。良多人都覺得諸葛亮太過謹嚴,錯過了奇襲的大好機遇。可真相真的這麼簡略嗎?起首,倘使魏國方面鑑戒做得較好,在子午谷設下一道駐軍,魏延的戎行倘使在峽谷中被敵軍發掘,豈不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必是要三軍淹沒的。

    其次,即便蜀軍抵達長安,要是令郎哥夏侯楙在眾將的挽勸下不逃脫,抉擇苦守長安,魏延久攻不下,而魏國救兵一來,既無援兵,又無退路,後果可想而知。並且要曉得,關中並非沒有將才,長安左近就駐紮著魏國上將郭淮。郭淮在演義裡面雖入場未幾,可在汗青上卻是一個非常鋒利的上將,諸葛亮死後,他多次擊破姜維、廖化等人的北伐雄師,位居車騎將軍,實力可見一斑。有如此的狠腳色在關中,一旦鞏固軍心,苦守關中,魏延又若何能有奇襲之效。

    有人說,派一支一萬人的佇列,就算腐朽了也沒啥,魏國伐蜀的時分不也斗膽地讓鄧艾帶領了兩三萬的戎行抄小道嗎?對魏國實在影響不大,但對蜀國就不一樣了。據統計,蜀國衰亡的時分天下高低惟有九萬戎行,撤除各地的常駐佇列,真正可供挪用的人數現實惟有一半。一萬人白白地斷送在子午谷真不是小事,而魏延那時是蜀中為數不多的將帥之才,又有鎮守漢中腹地的世人,出兵要是折了一員上將,是極為不利的。並且,要真正考量一下諸葛亮北伐的指標,豈非他真的是想定北伐之功於一役,一舉復興華夏,撲滅曹魏嗎?不是!魏蜀勢力比擬,彰著魏強蜀弱。而此時魏國裡面也非常鞏固,自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曹魏便與士人階層干係甚好,朝政安和。並且曹丕以後的曹叡也飛無道之君,部下更是好似司馬懿、曹真、張郃如許的狼臣猛將。諸葛亮天然深知“曹魏非速亡之國”。要想興復漢室,便只能緩緩圖進,以待機遇。

    別的,作為三國中最為消弱的蜀漢,卻一再對最強的曹魏策動打擊,諸葛亮的指標現實因此攻為守,以圖生計。聞名史學家王夫之在《讀通鑑論》中說,諸葛亮是“鞏固以存”(經歷戰鬥顧全本人)“待時以進”(經歷戰鬥守候機遇)。這也就不難明白諸葛亮為什麼不接納魏延的那險棋了,諸葛亮的計謀指標根基不是魏延所想。別的,諸葛亮的謹嚴脾氣也是一個重要環節成分。在演義裡面,諸葛亮是個上通天文,下曉地輿,既能安邦治國,又可指揮若定的全才。可實在不已,蜀國遺臣陳壽在三國志中評估道:諸葛亮“治戎為長,神算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應變將略,非其長處”。據《晉書宣帝紀》紀錄,司馬懿對他的批評是“亮志大而不識趣,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以上說白了即是,讓諸葛亮去治國,治軍他能做得極好,但要他像個將帥指揮若定,精於定奪,則實有不及。沉穩而略短缺謀斷的諸葛亮也就會抉擇更為穩當也略顯平淡的進軍計劃了。

    固然,這個問題另有待談論,倘使諸葛亮服從了魏延的建議,也許會發現很大的變更,人們也無法預知,統統只有待後裔去爭辯是非了!

  • 3 # 明離子

    公元226年,曹丕去世,曹睿即位,曹魏適逢政權更替,立足未穩之際,諸葛亮看到了時機,便在228年開始了第一次北伐。

    此時魏延獻上一奇謀,效仿當年韓信暗度陳倉之計,由他親自率領一支奇兵,從子午谷出發,直搗長安,而後與諸葛亮主力軍會師在潼關,一舉拿下關中,北伐大計可成。

    這便是著名的“子午谷奇謀”。

    但這個謀略卻讓諸葛亮否決,這又是為什麼呢?

    首先,諸葛亮用兵謹慎,講求穩紮穩打的他,不可能像韓信一樣敢於出奇制勝,他很可能覺得拿下長安也是於事無補,沒有觸動曹魏精銳力量,還可能將部隊陷於曹魏救兵的包圍之中,與北伐沒啥好處。

    第二個原因則是有些私人感情了,魏延是蜀漢中後期頂級武將,當時的蜀漢人才有些青黃不接,而魏延能守漢中十年之久不失,非但如此,還擴大了領域,所以說魏延是不可多得的帥才。

    但其性格卻不受諸葛所喜,兩人在政治上不合已久,如果子午谷奇謀成功,那麼首功肯定是魏延的,諸葛亮無法想象能否彈壓住一個功高蓋主的魏文長,因此不採納魏延的計劃,也有著提防之意。

    無論什麼原因,子午谷奇謀如果實行,那麼歷史可能真的就要被改寫了,但歷史不容假設,它終究還是安靜的躺在史書的紙面上了。

  • 4 # 愛尚文史

    說到韓信的“暗度陳倉”,我們一般都會聯想到“明修棧道”一詞!!很多朋友都認為,韓信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明修棧道”麻痺了敵人,使得敵人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棧道”上面,對韓信的這支“奇兵”疏於防範!才有了“暗度陳倉”的成功!!

    實際上並非如此,“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只是一個典故而已,真實的“暗度陳倉”,其實是“不修棧道,暗度陳倉”!!也就是說,當初劉邦去蜀地時,為了向項羽變達自己無進取之心,將沿途的所有棧道都燒掉了!!所以等到劉邦想進取天下的時候,韓信就建議,乾脆不去修建棧道,直接領大軍從南鄭出發,經過故道翻越秦嶺,襲擊章鄲的陳倉之地!!!劉邦偷襲陳倉,帶領了數萬精兵,但是面對章鄲的閉門堅守,根本就無法攻克!!這時趙衍獻出一計,也是“暗度陳倉”,建議劉邦再派一支精兵,翻山越嶺越過陳倉,從背面發起夾攻!!劉邦採用了趙衍的計謀之後,陳倉之地才得以攻克!!!

    所謂的“暗度陳倉”之計,其實就是利用“劉邦無進取之心”這點,來麻痺對手!!天下人都知道劉邦燒了棧道,章鄲也不例外,所以他們對劉邦大軍,根本就沒有防範!!可即便章鄲沒有防範,劉邦數萬大軍依然難攻下陳倉之地,若不是趙衍的“暗度陳倉”之計,劉邦將會陷入進退兩難的局面!!!

    所以說劉邦攻下陳倉,其實用了兩次“暗度陳倉”之計,第一次是韓信的“暗度陳倉”,神不知鬼不覺的將大軍運往陳倉,但是沒能攻下陳倉之地;第二次是趙衍的“暗度陳倉”,神不知鬼不覺,分兵進擊陳倉後方,使其兩面受敵,最後成功將陳倉拿下來!!!

    我們再來看魏延的子午谷奇襲

    魏延建議領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經過褒中、秦嶺以東,子午谷以北,十日之內抵達長安;而長安守將是曹操的女婿夏侯懋,生平怯懦無謀;所以魏延斷定,夏侯懋聽說他軍馬到時,必定會棄城逃走;等到魏國在東方聚集起兵馬,至少要二十多天,而這時諸葛亮從斜谷接應,完全有足夠的世間抵達!!

    魏延此計,與韓信的計謀幾乎一樣,利用諸葛亮正面大軍,迷惑敵人,自己統領五千精兵,出其不意攻打長安城!!當初劉邦數萬兵馬,都沒有攻下陳倉城;魏延用這五千兵馬,去偷襲長安,成功的可能很小,而且還要在二十日之內攻下長安,否則曹魏會集結大隊軍馬!!這個難度確實有點高!!如魏延所說,夏侯懋膽小怯懦,見他兵臨城下,肯定會棄城而跑!!萬一夏侯懋不跑怎麼辦!!一座長安城頂住五千兵馬二十日的攻擊,我想應該不是難事!!!

    所以!我認為魏延的“子午谷奇襲”,風險還是有點太高了!!!

    但是!風險雖然高!投入卻也不是很多,而且如果能成功的話,收穫會非常大,萬一夏侯懋真的跑了呢?萬一魏延真的有破城之法呢?諸葛亮如果肯試一下的話,也許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反正就這五千人,完全可以去賭這一把,以小賭大,有何不可!!!

    總之!諸葛亮不同意魏延的“子午谷奇襲”,原因只有一個,風險太大!!!

  • 5 # Lucky

    一是,形勢不同。韓信那時,韓信的計策無人識破。而三國時期,曹魏智謀之士不在少數。長安又是重中之重。把成功建立在別人犯錯上,這個太兒戲了。

    二是,亮哥謹慎。亮哥做事儘可能的有把握才做。奇襲之計一旦被識破,那就銳氣全失。這個計劃賭性太大。

    三是,北伐不易。國力上來說,曹魏強大,後勁十足。蜀漢弱小,而且蜀地人士頗有點不思進取。亮哥有點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時,只能逐步進展,改變強弱之勢。

  • 6 # 農民工歪說古今

    魏黃初七年,魏文帝曹丕去世,魏明帝曹叡即位。適逢曹魏政權“交班”、政局不穩。蜀漢政權見有機可乘,於建興六年(魏太和二年)開始了第一次“北伐”。在此之前,蜀將魏延向後主及諸葛亮提出了效法當年韓信“暗度陳倉”,由魏延率五千輕騎,兵出子午谷,直取長安、潼關。同時,由諸葛亮率大軍出斜谷,最終兩軍會師潼關,史稱“子午谷奇謀”。

    當初韓信率軍“暗度陳倉”,一舉鼎定三秦之地。可見,魏延的想法並不是沒有道理的,出奇制勝也是兵法中常見的謀略之一。至於說“子午谷奇謀”是否切實可行,本人非專業人士,無法進行評估。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作為三國時期的名將之一,既然魏延提出了這一方案,至少說明,在魏延看來,這一方案是切實可行的。那麼,為什麼諸葛亮最終並沒有採納魏延的建議呢?其中原因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大致有這麼幾種說法。

    首先是不信任說。大體意思是諸葛亮為了防止魏延奇襲關中後自立山頭,否決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說白了就是諸葛亮不信任魏延,怕他拿下關中之後叛蜀自立。而諸葛亮看出魏延有反骨,正是小說《三國演義》所給出的說法。實際上,這種說法不太說得通。畢竟魏延帶出的只是五千輕騎,而且還有諸葛亮率大軍出斜谷、緊隨其後。魏延在奪取長安、潼關之後,面對諸葛亮率領的大軍以及曹魏的援軍,想在關中自立山頭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不過,另外一種可能性倒是存在。諸葛亮擔心魏延拿下關中、建立巨大的軍功,歸蜀後會憑藉軍功威脅到自身的利益。同時,也擔心後主劉禪會利用魏延的軍功、將其過分放大,然後用魏延這樣的武將來牽制諸葛亮,徐圖奪權。個人認為,這種可能性倒是真實存在,畢竟真實歷史上的諸葛亮並不是小說《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說白了,諸葛亮就是蜀漢政權的“霍子孟”!雖然沒有生出反心,但卻是實打實凌駕於皇權之上的權臣,這一點從前、後《出師表》裡那頤指氣使、“教育兒子”般的口氣也能看得出一二。

    其次是性格說。大體意思就是諸葛亮性格謹慎,用兵亦求四平八穩,不喜用奇謀、孤軍深入敵後之內的做法。“子午谷奇謀”兵行險著,雖然很可能一舉拿下關中,但是另外還有一種可能,孤軍深入敵後,被魏軍全殲!而且,這兩種可能性幾乎是對半開的。一生謹慎的諸葛亮覺得勝算不大,不敢輕易為之,最終否決了這一方案。這種說法倒是可以說得通,老人家當初評價葉帥的一句話用在這裡也非常貼切,“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可見,熟讀二十四史、且擁有超凡戰略眼光的老人家也認為,諸葛亮一生以謹慎著稱,接受不了這種“賭博”式的方式也就順理成章了。

    再其次是戰略說。大體意思是,諸葛亮在對比魏、蜀實力之後早已作出了先取涼州、近而逐步蠶食曹魏的戰略方針。因為諸葛亮認為曹魏實力雄厚,蜀漢政權一舉滅魏根本做不到,只能透過逐步蠶食來達到自身的戰略目的。而“子午谷奇謀”恰恰是以“賭博式”的方法,一舉拿下關中,其出發點本身與諸葛亮的戰略是相左的。同時,此舉無疑會激起曹魏政權的激烈對抗,甚至轉而大舉攻蜀,得不償失。即便拿下關中,也未必沒夠守得住。與其如此,倒不如不打。這種說法倒也說得通,而且從諸葛亮後來多次“北伐”的軍事行動來看,也基本符合這一戰略構想。

    最後是養寇自重說。大體意思是為什麼諸葛亮不願採納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一舉拿下關中,進而滅掉曹魏?原因很簡單,蜀弱才需要諸葛亮這樣的能臣,正是因為蜀漢政權的弱者地位,才給了諸葛亮成為權臣的機會。一旦蜀漢政權拿下關中、倒逼曹魏,甚至一舉滅掉了曹魏。那麼,諸葛亮的用處也就基本到頭了,後主劉禪還願不願意留著他,也就很難說了。與其如此,倒不如長期維持蜀漢政權一個弱者的地位,以謀求自身無盡的權力。這近乎是陰謀論了,而諸葛亮也成了赤裸裸的陰謀家。個人認為,諸葛亮雖然是權臣,還不至於陰到養寇自重的地步。更何況,作為三分天下中最弱的一個,養寇自重的風險也未免太大了!當然,這種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個人認為,諸葛亮作為一代有作為的政治家,應當不至於僅僅因為某一方面的原因便否決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應當還是綜合考慮、權衡利弊之後作出的決斷。以上所說的幾點原因,或許兼而有之吧,畢竟這種事情史籍中不可能留下明確的說法和確鑿的文字。個人能力有限,文中如有謬誤、不足,敬請海涵、指正,拜謝!

  • 7 # 顧道驚城

    謝小秘書邀。

    韓信和諸葛亮之所以會做出不同的舉動,皆因二人戰略目的不同。

    劉邦不願被困在蜀中,所以趁項羽征討齊國的時機奇襲章邯,最終成功佔據關中,然後從關中發力爭霸天下。這一節大家都很熟悉,簡單帶過。

    著重說說諸葛亮為什麼不許魏延奇襲長安。

    並不是因為“子午谷奇謀”好或是不好,而是因為“子午谷奇謀”與諸葛亮的戰略意圖嚴重衝突,所以“子午谷奇謀”是絕對不會被諸葛亮採納的。因為從諸葛亮北伐的情形來看,他根本就沒打算北復中原,而是為了維持三足鼎立的格局。

    以前的曹魏是雙拳齊出打東吳,而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結束以後,曹魏開始一隻手打東吳,另一隻手應付蜀漢。這樣一來,孫權的壓力減輕不少,很快就稱帝了。三足鼎立的格局才算正式穩定。

    諸葛亮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曹魏太強大。

    當曹魏雙拳齊出打東吳的時候,孫權只是捉襟見肘地勉強應付。如果蜀漢不承擔一部分來自曹魏的壓力,東吳隨時有可能因為意外而被曹魏滅掉。按照當時的天下格局來看,如果曹魏滅掉東吳,蜀漢還有偏安的可能嗎?

    從東吳的角度來看,諸葛亮南征意味著東吳的西線暫時安全。等諸葛亮平定南中以後,東吳就需要考慮蜀漢接下來的行動了。如果蜀漢遲遲不表態,東吳肯定要分散部分精力用於防備蜀漢。屆時,面對曹魏的雙拳齊出,東吳豈不是更危險了嗎?

    所以諸葛亮立刻表態:我們絕不會趁火打劫東吳,而是要聯合東吳攻抗曹魏。可這種許諾毫無作用,必須用實際行動來證明。

    諸葛亮不但祭出《隆中對》,說出聯吳抗曹的話,還親自率軍北伐。曹魏的部分軍事力量開始西移,至此,孫權總算放下心來。因為,此時的諸葛亮就算想要出爾反爾偷襲孫權,也沒有什麼機會了。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諸葛亮的北伐是為了減輕東吳的壓力,這也是我說,諸葛亮從來都沒想過北復中原的原因。

    諸葛亮的北伐是為政治服務的。也許在第一次北伐的時候,諸葛亮對於北復中原還有些想法。但是第一次北伐結束之後,諸葛亮就再也沒想過這種事了。因為除了第一次北伐,其餘時間的諸葛亮都是在玩大型軍事演習。

    比如說諸葛亮第二次北伐,魏明帝曹叡讓張郃率軍救援。張郃說:等我率軍趕到的時候,諸葛亮肯定早就撤軍了。因為就他那點後勤能力,又不敢大肆進攻,擔什麼心呢?結果正如張郃所料,等張郃率軍感到的時候,諸葛亮已經撤軍了。

    大家再看看魏吳戰場的表現:陸遜在東線大敗曹休,曹休因此氣悶而亡。真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在我看來,諸葛亮之後的幾次北伐和劉備東征時的做法如出一轍:雙手牢牢地扒住自家門框,然後輕輕地抬起一條腿,試探性地朝前踢。一旦有個風吹草動,立刻轉身鑽進家門。

    面對諸葛亮這種玩法,曹魏不敢掉以輕心,卻也不太害怕受到夾攻了。因為想要應付諸葛亮,只要穩住不上當,慢慢地耗,諸葛亮自然就會無功而返。

    後世很多人吹噓諸葛亮,說他一生都在努力匡扶漢室,這就叫扯淡!匡扶漢室應該是大舉進攻才對,可除了第一次北伐以外,諸葛亮何時大舉進攻過?蹲在兩國邊境交界處屯兵,對面一來立刻撤退,這是哪門子的進攻玩法?人類歷史上有過這種進攻手段嗎?說起來,都怪曹魏當縮頭烏龜,所以諸葛亮才沒能北伐成功。你是不是在逗我?曹魏防守還有錯啊?你要真想匡扶漢室,你去進攻啊!然而諸葛亮從來都不敢深入魏境。

    諸葛亮的北伐明明是為了三國保持均勢,為了減輕吳國的壓力,為什麼會有很多人吹噓他的這種做法呢?

    最重要的原因當然是諸葛亮本人的光環太多,其次還在於吳國的力捧。因為諸葛亮北伐完全符合孫權的利益,所以當孫權看到蜀國沒事就去挑釁曹魏,曹魏煩不勝煩卻也不敢不管。在這種背景下,孫權自然要對著蜀漢高喊“666”了。而有了盟國的支援,諸葛亮在國內就比較好交差。否則諸葛亮連年北伐居然只是為了替東吳分憂,蜀漢還不炸鍋?

    在曹魏這邊,就算他們明知諸葛亮的北伐只是為孫權起到牽制作用,但他們也不敢不防。當曹魏派兵佈防的時候,諸葛亮當然只能在外圍嚷嚷半天然後撤軍。可如果曹魏不派兵佈防,諸葛亮敢不敢大開大合地進入西北呢?誰都說不準。

    其實我特別佩服諸葛亮,他絕對是個軍事天才。因為他這種玩法,玩得不好就容易引火燒身,也很難全身而退。但諸葛亮就是可以每次都全身而退。

    再看看諸葛亮的幕僚和部將都是什麼水平?馬謖自作聰明不聽安排,魏延更是叫囂用五千兵馬就能拿下長安。這隻能說明:馬謖和魏延根本就沒有大局觀,只是激進派而已。

    馬謖敢不聽安排,是因為他瞧不上諸葛亮的保守,卻不明白這種保守才能保住蜀漢的軍隊;魏延囂張,是因為他根本不懂諸葛亮為什麼要北伐。如果真把長安打下來了,曹魏大軍圍攻蜀漢,屆時怎麼全身而退呢?真以為蜀漢那副小身板能和曹魏過招?不自量力!諸葛亮為什麼下定決心殺馬謖?不是因為馬謖有多大的戰術失誤,而是因為馬謖在戰略上公然與諸葛亮唱對臺戲。這種事情如果不嚴厲打擊,以後的北伐還怎麼玩?

    諸葛亮北伐的目標,就是在戰略上讓曹魏陷入東西受制的格局中而無法自拔。所以諸葛亮的所有軍事行動,都必須以全身而退為底線。如果有人想在北伐時冒險追求軍事勝利,就相當於破壞了諸葛亮的戰略部署。

    有一句話我說過很多次:人們崇拜諸葛亮,卻沒有崇拜到點子上。諸葛亮最讓人崇拜的,就是他那種腳踏實地的務實精神。

    諸葛亮為什麼是軍事天才?首先,諸葛亮每次都能全身而退;其次,曹魏每次率軍追擊諸葛亮,都以慘敗而告終。第二次北伐,王雙追擊諸葛亮,被諸葛亮打死了;第四次北伐,張郃追擊諸葛亮,也被諸葛亮打死了;諸葛亮死於前線的時候,司馬懿都不敢率軍追擊。

    諸葛亮就是老老實實做事,不去做什麼千秋大夢,所以諸葛亮總能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把事情做到最好,這樣的人才叫了不起。

  • 8 # 歷史神秘人

    一生謹慎的諸葛亮之所以不用魏延的計謀奇襲長安,是因為諸葛亮不願意冒險,過於謹慎,患得患失,當然也有深層次的原因。

    諸葛亮不願意魏延立功,忌諱魏延搶了自己的功勞,內心就是猜忌魏延不信任他。諸葛亮也不見得心胸就很廣闊,他是丞相,大權獨攬,心裡也害怕有人觸動了他的權力,而魏延這個人是很有實力的。雖然說大家都說魏延有反骨,可是魏延的軍事能力還是挺強的,諸葛亮的本事在於政治能力,軍事上就差一點啦!諸葛亮北伐中原,他是主角啊,諸葛亮可不願意魏延搶了自己的風頭啊!魏延建議精兵抄子午谷這條近路出其不意偷襲長安,達到出奇制勝佔領關中的目的。魏延的建議真的很不錯,諸葛亮卻以太冒險為藉口拒絕了魏延的提議。其實諸葛亮就是嫉妒魏延的才華,願意魏延立功,說什麼太毛線衣完全是藉口。要知道魏延奇襲長安只帶五千精兵而已,成本不高,就算失敗了,也對大部隊沒有太大影響,如果成功了那可是奇功一件啊!就算偷襲不成退回來也就是啦根本沒有什麼冒險之說,所以從子午谷偷襲長安的計謀可謂好計謀,成功與否都不會影響大局。

    諸葛亮不用魏延的計謀奇襲長安,確實不願意冒險,以他謹慎的性格,確實不想賭一把,畢竟蜀國國力小,能省一分是一分,他是丞相知道管理國家不容易啊,北伐中原就是耗費巨大,來不得一點冒險,作為丞相,他不採納魏延的建議是可以理解的,畢竟諸葛亮是從整體出發考慮的。魏延是從純軍事方面考慮的,大家都沒有錯,不過諸葛亮不採納魏延的建議也是有私心的,諸葛亮不可能看不到奇襲長安的價值,雖說冒險,但成本不高啊,是值得一試的。諸葛亮最後不採納魏延的建議,就是不想魏延立功上位威脅到了自己的地位啊!諸葛亮可是知道魏延是個有極強軍事能力的人啊,一旦讓魏延偷襲成功,以後諸葛亮想要壓制魏延就難了,諸葛亮是大權獨攬的丞相,再怎麼說也不能有人威脅到他的權力啊!北伐中原成功與否,都是諸葛亮決定的,不管輸還是贏,只能由諸葛亮他自己承擔,不讓任何人染指他的權威。權力有時會讓一個人變的心胸不是那樣廣闊,諸葛亮也不例外啊!

    諸葛亮沒有北伐成功,到死了還算計魏延,可見諸葛亮是忌憚魏延的才能的,最後鄧艾滅掉蜀國,不就是透過子午谷這條路偷襲蜀國嘛,別人反過來利用這計謀,諸葛亮卻不用,可謂報應不爽啊!也許當初諸葛亮用了魏延的計謀,也許有不一樣的結果呢!

  • 9 # 不沉的經遠

    韓信出陳倉靠的不是奇襲,而是憑藉絕對的兵力優勢和戰鬥力優勢,這樣還花了差不多10個月時間才擊敗章邯。諸葛亮根本沒有這麼大的優勢,魏國更不會給他10個月的時間在關中慢慢折騰,怎麼奇襲長安?

    劉邦入咸陽的時候,有10萬大軍,這些部隊大部分跟著他去了漢中。另外他的部下酈商攻克旬關平定漢中,這一路漢軍也有幾萬人馬。這些漢軍參加過秦末農民戰爭,可以說是身經百戰。出漢中時,漢軍一路出隴右,一路修棧道,一路出陳倉,按照《中國戰爭史》的記載,光陳倉這一路漢軍就有5萬。

    章邯雖然帶兵堵住了陳倉,但是他只有3萬多人,即使加上其他地方和塞國、翟國的軍隊,總數也不過5萬人。而且章邯原本的部隊早在入秦前就被項羽屠殺的乾乾淨淨,此時他到雍地不過4個月,部隊都是新組建的。另外秦地的青壯年在秦末戰爭中損失很大,還有大批滯留百越,所以此時章邯軍中又以老弱病殘為主。因此章邯所部無論是兵力還是戰鬥力都遠不如漢軍,才會在陳倉被漢軍擊敗。

    但是即使如此,韓信也足足花了10個月的時間加上決水淹城才攻下廢丘,章邯自殺,秦地才得以平定。如果項羽沒有被齊地的叛亂拖住,那麼倒黴的就是韓信了。所以韓信獲勝的關鍵一是有足夠的兵力來分散三秦王的注意力,二是有著實力上的絕對優勢,三是有足夠的時間慢慢來消滅對手,並非是靠奇襲。而這三個條件諸葛亮都沒有。

    諸葛亮北伐的兵力史書並無記載,但是劉備伐吳不過帶了5萬人左右,此時蜀漢經過夷陵之敗,兵力即使有所恢復,能機動的部隊也不會太多,北伐軍估算下來也就在4、5萬的樣子。魏國雖然認為蜀漢威脅不大,但是雍涼二州胡人眾多,因此在這裡還是有不少軍隊的。在蜀漢北伐以後,曹叡又帶了至少5萬軍隊前來增援,如果必要還可以動員更多的部隊,所以魏軍的兵力遠遠超過了蜀軍。而在戰鬥力方面,蜀軍在夷陵之敗後精銳部隊損失極大,雖然經過諸葛亮重建有所恢復,但是相比魏軍還是有些差距。因此在兵力和實力上,魏國都佔據了優勢。

    如果蜀軍是靠奇襲拿下長安,那麼曹叡可不會給諸葛亮10個月的時間慢慢平定關中,肯定也是帶兵前來救援。即使諸葛亮能搶先帶著蜀軍主力趕到潼關堵住曹叡的援兵,魏軍還可以迂迴武關或者河東渡口。而雍涼兩州動員以後也有數萬人馬,4、5萬蜀漢在守禦長安、潼關、河東、武關防禦洛陽、荊州一線的魏軍的同時,要對付西面的數萬魏軍也是很困難的。

    所以指望靠偷襲拿下長安可能,但是要想取得北伐勝利沒有任何可能,蜀軍沒有漢軍那麼多的有利條件,這麼做反而蜀軍的境地會很危險,諸葛亮當然不可能做這種傻事。要是諸葛亮也有兩倍於魏軍的兵力,那麼奇襲長安倒是一個好計劃。

    第一次北伐雖然三郡響應,但是隴西一直沒能攻克,涼州的魏軍也反擊拿下了南安,蜀軍即使在隴右也沒能完全佔據優勢,更不要說放在長安同時面對魏軍主力和雍涼魏軍了

    滅秦之戰時,劉邦走的就是武關

    曹操平定關中時,關中聯軍據守潼關,曹軍是走蒲坂津進入關中,潼關並沒有能擋住曹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黑暗之魂1雙手巨劍加15有多少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