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塊頭看古今

    我覺得曹魏政權相對吳蜀還是不錯的。曹魏政權控制人口多地盤大,曹操實行屯田制度,對底層老百姓剝削壓榨相對少。最慘是蜀漢政權,先是諸葛亮後是姜維,不過一切北伐,老百姓不是被迫當兵就是竭盡全力供應糧草。雖然歷史上文人對政權正統性充滿了自己的無限意淫,但對普通底層面老百姓來說毫無意義。一個政權對老百姓真正好就是輕徭薄賦,老百姓獲得真正生存空間,這才是政權正統性真正來源。秦朝一統天下,合法性可謂根正苗紅,結果陳勝吳廣一聲高呼伐無道誅暴秦,頃刻間秦朝灰飛煙滅。秦朝失敗根本原因就是對老百姓壓榨太狠,竭澤而漁,最後土崩瓦解。劉邦一個底層小流氓小混混出身,建立政權沒有任何正統性而已,但劉邦及其繼任者輕徭薄賦,是老百姓得到充分休養生息,這也是正統性來源。中國歷史上長久王朝開始的時候都是輕徭薄賦,讓利於民,如漢朝唐朝宋朝明朝清朝,這些王朝將要滅亡也是增加了過多賦稅徭役,最後在農民起義和內部混亂中覆滅。而那些一開始對老百姓盤剝厲害王朝,無論正統性如何正確,都逃不出很快滅亡代價,如秦朝西晉隋朝以及所謂正統性蜀漢政權。

  • 2 # 寒江雪專業彩鋁製造者

    魏國最好,蜀國最差。原因兩點,蜀國軍人政府人員佔總人口20%,意味著八個老百姓養活兩個戰士和政府人員,而魏華人最多壓力相對小。第二魏國實行屯田制軍隊自己屯田,大部分自己供給,小部分財政稅收填補,而蜀國完全指望納稅徵糧。

  • 3 # 鴻學大儒之茶僮

    自古做皇帝的就沒有一個好東西,都是為了自己的野心權利,哪裡有戰亂哪裡百姓就沒好日子。不過相比來說魏國應該比較安定,因為魏國強大,國內比較穩定,即便發生戰爭戰火也是燒在別的國家!

  • 4 # 歷史中簡堂潑潑熊

    首先這個問題提的非常好,對於一個生活在戰火紛飛,社會動盪以及自然災害頻發的三國時代的普通老百姓來說,能安居樂業是他們最大的夢想。殘酷的是三國時期魏蜀吳頻繁的戰爭給老百姓帶來了巨大災難,但是如果說哪個政權比較適合老百姓,那筆者認為孫權的吳國是最適合百姓生活的,這與孫權實施仁政,重視屯田密不可分。

    吳國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空間,孫策孫權兄弟打下江東地區有廣闊的肥田沃土,密佈的河湖網路,適宜發展農業。而南北方的分界線長江流程長,江面寬,自古以來便是限隔南北的關險,孫吳與魏、蜀之間發生的戰爭也大多發生在長江防線,從而保障了其統治區域內的大部分地區不受戰爭的破壞,加上孫權對山越的積極鎮壓,基本能讓戰禍遠離老百姓。也保障了百姓衣食住行的物質基礎。

    孫權在位數十年,他將仁政思想一直貫徹到底,王夫之《讀通鑑論》中曾評論孫吳政權: 顧雍既秉國,陸遜益濟之以寬仁,自漢末以來,數十年無屠戮之慘,抑無苛繁之政,生養休息,唯江東也獨。可以說王夫之是高度評價孫吳政權的,他認為在東漢滅亡後,中原老百姓朝不保夕,流離失所,而孫吳統治區域卻幾乎沒有戰爭困擾,百姓生活安逸形成了鮮明對比。這是對孫權仁政的極度肯定。

    另外孫權治理吳國時非常注重節儉。有一件事非常醒目,赤烏五年( 242年) ,孫權立太子孫和,百官上奏書要求立皇后和孫權的四個皇子,按理說這個要求也沒多少出格地方,然而孫權立馬拒絕百官上奏,他反而說今天下未定,民物勞瘁,且有功者或未錄,飢寒者尚未恤,猥割土壤以豐子弟,崇爵位以寵妃妾,孤甚不取。其釋此議。

    孫權認為天下還沒安定,百姓還處於極寒狀態,如果這時候分割土地分封皇子,封爵妃妾,那絕對是錯誤的。

    孫權想用原來原來武昌宮的老材料去修繕建業宮,有官員上奏建議他不要用,說那些材料時間久了,可能不適合裝修了。孫權又反駁說:“大禹以卑宮為美,今軍事未已,所在多賦,若更通伐,妨損農桑。徙武昌材瓦,自可用也。” 他認為大修宮殿必然會增加百姓徭役。

    透過這些記錄,我們可以發現孫權統治時期注重節儉,一方面能節省大量的人力財力,減輕百姓負擔,另一方面起他以身作則,促使上行下效,有助於節約開支。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中國自古以來自然災害較為頻繁,災害帶來的風險通常表現為人口的遷移和死亡,社會動盪不安,甚至危及統治秩序,因此救災是中國古代國家政權中一項重要的社會事務。作為東吳的統治者孫權可以說非常重視自然災害後做好百姓的安撫工作,孫吳政權的救災措施主要表現為放貸性救助、食物性救助和減 免性救助。

    放貸性救助顧名思義就是在自然災害發生後發放災民貸糧食種子或錢幣,當然這些救助不是無償的,需要在規定時間內償還政府,可能有人認為孫權有些吝嗇,但這卻是穩定社會的一種好方法。

    《三國志·吳志·孫權傳》赤烏十三年( 250 年) 八月,“丹楊、句容及故鄣、寧國諸山崩,鴻水溢。詔原逋責,給貸種食”

    食物性救助主要是東吳政權向災民發放糧食,開倉賑濟災民。赤烏三年孫吳發生水旱 災害,人民處於飢餓的邊緣,孫權下詔,開倉庫賑濟災民。這些措施緩和了自然災害及戰亂帶來的社會矛盾,有利於孫吳政權的穩定。除此之外,地方政權也可以在發生自 然災害的時候開倉庫賑濟災民。比如說陸遜在海昌做屯田校尉時,因為當地連年乾旱,而開倉庫賑濟貧民,得到了當地百姓的擁護。

    《陸遜傳》記載: “ ( 陸遜) 出為海昌屯田校尉,並領縣事。縣連年亢旱,遜開倉谷以振貧民,勸督農桑,百姓蒙賴。

    減免性救助主要表現為遇災及戰後蠲免賦稅,有助於國民的休養生息。孫吳統治時期與曹魏、蜀漢之間的戰爭以及內部討伐山越的鬥爭,給百姓帶來了災難,農民賦役繁重,因此在國家政權相對穩定的時候,孫吳政權頒佈詔令減輕百姓負擔。

    據《呂蒙傳》記載,呂蒙 襲取江陵後,“蒙旦暮使親近存恤耋老,問所不足,疾病者給醫藥,飢寒者賜衣糧”。

    當呂蒙白衣渡江成功拿下荊州後,正好那年荊州發生了大災情,孫權做出批示,荊州那年百姓所有稅負都不徵。

    可以說,孫權統治時期多次頒佈詔令減輕賦稅徭役。限制郡守對農民增加徭役,即不違農時,使農桑時節農民有時間進行耕織,進而穩定統治。

    總之,百姓生活在遠離戰火的東吳,又在自然災害後能得到政府的安撫,政府又大力支援他們種田,減輕稅負,我想這就是三國老百姓最喜歡的生活。

  • 5 # 記錄怪咖

    老爹認為:

    “魏蜀吳三個政權,都不適合普通老百姓,長久性的安居樂業。”

    老百姓要想長久性的安居樂業,必須要有一個大前提:

    “國家統一,政權過渡順利,外無戰事,內無禍亂。”

    我們說說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呂后稱制的“諸呂之亂”,文景之治的休養生息。以此來說明“國家統一,政權過渡順利,外無戰事,內無禍亂。”對老百姓安居樂業的重要性。

    1.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

    漢高祖時期,也是一個亂世,基本上都是連年征戰,老百姓的日子過得非常差。先是推翻暴秦的統治,後是和西楚霸王項羽爭奪天下。都忙著打仗,誰還管老百姓的死活?

    難怪說:“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所以,國家能否統一,對老百姓的安居樂業來說,至關重要。

    你看三國時期,天下還沒有統一,三方勢力遲早,還會打仗。對在都城的老百姓來說,可能短期的安居樂業,還能實現,但是長久性的安居樂業,就很困難了。

    2.呂后稱制的“呂后之亂”。

    劉邦死後,劉盈繼位,也就是漢惠帝。但是,實際上掌權的是呂后。呂后最大的錯誤,就是任用外戚,打壓功臣。這就導致了“呂后之亂”。

    任用外戚,會導致一方勢力獨大,引發黨爭。而黨爭的結果,就是國家政事,不能得到很好的執行。

    長此以往,必定會讓國家出現動亂。

    所以,政權能否過渡順利,也對老百姓的安居樂業,有很大的影響。

    3.文景之治的休養生息。

    在平定了呂后之亂後,漢文帝繼位。他體察百姓疾苦,輕徭薄賦,讓老百姓得到了休養生息的時間。雖然在漢景帝的時候,發生了七國之亂,但很快就被平息,並未對西漢造成實質性的影響。

    文景時期,西漢基本上可以說是“外無戰事,內無禍亂”。

    由此出現了“文景之治”。

    所以,外無戰事,內無禍亂,對老百姓的安居樂業來說,是很重要的。

    三國時期的三方勢力,都無法達到“國家統一,政權過渡順利,外無戰事,內無禍亂。”的條件。

    所以,老爹說三國時期的任何一方勢力,都無法讓老百姓長久性的安居樂業。

  • 6 # 歷史大良造

    一勺歷史,為您解答。

    什麼叫安居樂業?安居樂業就是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勞動。《老子》中就有記載:“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所以在三國亂世的時期,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幾乎不可能達到安居樂業的標準。

    但是如果從魏蜀吳三個政權下非要選擇的話,一勺認為相對於魏蜀兩國而言,吳國是更合適的選擇。下面我來一一分析。

    一,第一個PASS掉的就是蜀漢

    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雖然掛著“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旗號,也就是奔著“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終極目標去發展,可以說很勵志,也很情懷。

    但也因為如此,也使得一個國家常年處於戰備狀態,這種壓力下百姓如何安居樂業?雖然益州之地地處四川盆地,土地的肥沃程度極其適合農業的發展,但是農業經濟再怎麼繁榮,也支撐不起一個“全民皆兵”的國家。

    所以,劉備生前,就有了漢中大戰和舉全國之力東征伐吳兩件戰事,劉備去世之後,又有了諸葛亮北伐,繼諸葛亮之後,又蹦出了姜維北伐。蜀漢政權從一開始到滅亡,幾乎年年都是處於對外戰爭。“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不能說不好,但太勞民傷財,實在是不適合百姓過日子!

    二,第二個PASS掉的是曹魏

    曹魏政權是三國時期領土面積最大、實力也最強的。但即使是這樣,也同樣不適合百姓安居樂業,理由和蜀漢政權差不多,對外戰爭。

    曹魏的對外戰爭飢渴,從曹操時代就形成了。畢竟曹魏的目標是統一全國,而此時南方還存在兩個政權。蜀漢是常年備戰狀態,其實曹魏也差不到哪裡去,五十步笑百步吧,畢竟它要面對的是兩個勢力。

    所以在古代,一個國家的百姓是否過得舒服,看這個國家的軍隊就行了。三國亂世百姓不可能達到安居樂業水準,曹魏政權也不適合。

    值得一提的是,曹操在赤壁戰敗後,曾下令休戰用以養民,這是值得誇獎的。但實際看來,所謂的休戰,只是對於南方而言,而西北地區的韓遂、馬超,曹操仍然是主動出擊的。

    三,東吳雖然不可能與世隔絕,但相對於魏蜀來說,是比較“親民”的

    這和孫權的關係十分密切。孫權處事謹慎,深謀遠慮,既不會和魏蜀兩家大張旗鼓地戰爭,也不會任由任何一家獨大。

    所以我們就會看到,曹魏強大時,孫劉聯盟;蜀漢強大時,東吳暫時結盟曹魏。這就使得即使三方你來我往鬥爭不斷,但是東吳卻只是小傷小病,和蜀漢國力大傷、曹魏滿血復活兩級狀態相比,東吳難以動搖到根本。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不是東吳實力最弱,而是孫權審時度勢,使得東吳能以最小的投資取得最高的牟利,於國於民而言,這已經是很不錯的了。在動亂的三國,老百姓在這樣的政權之下壓力沒這麼大。

    當然,三國後期就另當別論,那可是統一前的全國戰爭亂世,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

    結語

    熱愛和平,遠離戰爭和動亂,百姓只有在和平時代,才能夠享受所謂的安居樂業,才能一起愉快的生活,愉快地工作!

  • 7 # 拂袖難卻塵

    三國亂世,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魏蜀吳哪個政權適合她們安居樂業?

    因為《三國演義》是以蜀國的角度來進行闡述,並且內容過於深入人心。所以,不少人都認為,蜀國是三國時期最適合老百姓生活的政權,事實果真如此嗎?個人認為並非如此,一個政權是否適合民眾生活,主要與這個政權的農業發展、人才啟用、內部穩定等與普通老百姓密切相關的因素去考量。下面我們就將魏、蜀、吳三個政權從這幾個方面加以對比,以實際來回答您的問題。

    一、三國曹魏,沃野千里,內部穩定,綜合實力強大。

    魏國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一是在任用人才方面。有才華之人因為出身問題而得不到重用,這種情況在古代非常普遍,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亦是非常不公平。而曹操在使用人才上不問出身,唯才是舉,打破當時非常嚴重的世族門第觀念。讓懷才不遇的普通老百姓可以有出將入相的機會。這對於不甘平凡的普通老百姓來說,非常有吸引力。

    二是在農業生產方面。曹操在執政期間雖然鎮壓過農民起義以及有過濫殺無辜的“卑劣”行為,但其也施行了較多的利民制度或工程。比如推行屯田制度,它的本質是以國家投資的方式保證農業再生產。這一制度使得其治理下的地方“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

    “郡國例置田官,數年之中,所在積粟,倉廩皆滿”——《晉書·食貨志》

    以曹操為首的曹魏政權非常重視修建水利工程,並且卓有成效,極大緩解農民“靠天吃飯之痛”。使得在其“領土”上的農民糧食收入有了極大保障。吃飽肚子才是吸引普通老百姓的重中之重。

    三是在內部穩定方面。191年—208年,曹操深謀遠慮,接納良策,利用漢室名義,歷時17年逐步消滅長江中下游各割據勢力,統一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

    “公奮身徒步之中,舉義兵、破黃巾、走奉先、輔帝室、深居根本,號令諸將。於是降張繡、擒呂布、斃袁氏、破烏桓、兵鋒所加,敵人授首,蓋舉無遺策而北方略平矣”——《龍川集》

    統一北方後,曹魏勢力範圍內再無大戰,曹操雖然貴為魏王,卻仍以漢臣自居。雖大量提拔能為己用的官員,卻也並未對效忠皇帝的大臣趕盡殺絕。所以,曹魏政權內部主要分為兩個勢力,效忠曹操勢力和效忠皇帝勢力,這兩個勢力中以曹操勢力佔據絕對優勢。所以,曹魏內部非常穩定,有利於推行各項惠民政策。

    、三國東吳,經營多年,內部團結,綜合實力居中。

    吳國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東吳政權建立者。

    一是在任用人才方面。孫權乃正宗名門之後,少年得志(200年,孫策被刺身亡,孫權繼承其權,成為一方諸侯),雖也禮賢下士,但身邊多為家族舊臣或已成名之士,比如,周瑜、呂蒙等等,故而在啟用生活於社會底層的普通老百姓來說,想要以“才”得到重用,略顯困難。

    二是在農業生產方面。孫權重視農業生產,與曹操相同,其也推行屯田制,但是分為軍屯和民屯兩種形式。軍屯人員不但負責耕種田地還要參加戰爭,而農屯人員只負責耕種田地,免除服兵役。在調動士農耕作積極性方面,孫權提出“與眾均等其勞”。在提升耕作效率方面,孫權主動較少座駕牽引(牛)的數量,用於耕田。故而,東吳人民耕作積極性較高,耕作技術也不斷創新。

    得利於地理優勢,孫權大力倡導興修水利工程,不斷築堤防洪,開源引流,開鑿運河。為農民較好的利用水資源進行耕作提供了較好的水利環境。極大促進了江南地區的農業生產發展。

    三是內部穩定方面。東吳政權存在時間較久,內部派系眾多,孫權不得不採取聯姻等方式籠絡江東各大家族勢力。但是,隨著周瑜、呂蒙、魯肅等能文能武的嫡系統帥去世後,他就不得不面臨“無人可用”的事實,權力在某種程度上被削弱。在這種情況下,其眾多利民政策推行並不徹底。普通百姓並不能得到與各大家族勢力平等的待遇。嚴重影響東吳綜合實力的提升,只能選擇偏安一隅。

    另外,與曹魏政權內部較為平靜不同,東吳政權內部黨爭較為嚴重,“二宮之爭”的爆發,為其內部鬥爭埋下禍根,由此,東吳逐漸開始衰落。雖然此次爭鬥為高層鬥爭,表面上與普通民眾無關,但是對於東吳政權的穩定造成極大的影響。國不強何來民富?

    三、三國蜀漢,佔據天險,內部複雜,綜合實力較弱。

    蜀國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

    一是在任用人才方面。劉備與曹操不同,其人自稱中山靖王劉勝後人(無從考證),其實起於顛沛流離之所,因起步太低,出名太晚。在前期的鬥爭中一直毫無存在感,孔融向其求援時,激動不已:孔北海亦知天下有劉備耶?在這種情況下他在用人上更是任人唯賢。並且,劉備常以仁義自居。所以,對於普通老百姓,投奔劉備以求安居樂業也不失為一個好的去處。

    二是在農業生產方面。口中常掛仁義之詞,不如常行仁義之事。在農業生產方面劉備與曹操施行“屯田制”不同,他接受了趙雲的建議:“田宅皆可歸還(人民),令安居復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這個政策其實就是把土地分給人民,讓其自行耕作,待時機成熟,徵收賦稅。這種方式與曹操的“屯田制”哪個更好?也許答案會因人而異。

    以劉備為首的蜀漢對保證農業豐收的重要因素之一的水利工程同樣非常重視。據《水經注·江水》記載,蜀漢北征時,曾派遣1200名士兵對一個水利工程進行保護。這種重視水利工程的程度,前所未有。由此,蜀漢基本解決了土地澆灌之難事。糧食產量極高。

    三是內部穩定方面。蜀漢政權內部存在三個大的勢力集團,一是由原住民組成的益州集團,二是由“朝廷”任命的東洲集團,三是後來居上的劉備集團(荊州集團)。在劉備在世時,三大集團雖有鬥爭,卻仍能和平共處。但是,對於政策施行卻有極大影響。

    自劉備去世後,三大集團衝突不斷升級,尤其是以諸葛亮為代表的荊州集團與以李嚴為代表的東洲集團為甚。最終,荊州集團雖然取得勝利,實力卻也得到極大的削弱,對於政策實施更加無法掌控。

    參考資料:1.《三國志》2.《晉書·食貨志》3.《龍川集》4.《諸葛亮傳》5.《百度百科》

  • 8 # 花樣歷史

    感謝邀請,我是花間雨屋說歷史!三國是歷史上有名的動亂時期,也是人口大銳減的時期。除了兵荒馬亂之外,災禍連年也是重要的原因。特別是整個中原地區的人口急劇減少,生產力遭到了極大的破壞,即便是強大如曹魏,也都有缺糧的時候。那麼,作為一個普通人,如果讓你選擇的話,你會選擇魏蜀吳的那個地區安居樂業,開枝散葉呢?

    首先,在三國的前期,中原地區是不適合的,因為自從黃巾之亂之後,發生了多次的戰爭,董卓之亂,官渡之戰等等,這些戰爭禍亂讓整個中原地區十室九空。特別是曹操本人,尤其喜歡屠城。曹操徵徐州的時候,“凡坑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自是五縣城保,無復行跡”。如果你生活在曹魏,絕對是朝不保夕,很有可能就會家破人亡。

    相較於中原地區,蜀漢和東吳是相對安寧的地方,也是很多中原人士遷移的去處。在三國形成之前,中原地區的百姓一部分從關中西遷至涼州或是南遷至益州、沿漢水遷移至荊州,各約十萬戶。一部分由中原地區往東北遷移至冀州或幽州,再遷至遼東。還有一部分由中原地區遷移至徐州彭城,再南遷至江南地區。而當時“是時四方賢士大夫避地江南者甚眾”,孫吳立國的基礎即建立在此上。例如:魯肅、諸葛瑾、呂蒙、張昭及徐盛等人就是此次南渡的中原士族之一。

    由此可見,當時的人們都在逃離中原地區,向東北,西南或者南方逃難。

    而到了三國正是形成的時候,從國家政策方面,蜀漢是比較親民的,但是蜀漢導讀實力弱小,普通百姓的負擔還是很大。在東吳則由於要經常與更南方的土著人作戰,所以也是動亂不已。反而在中原地區,因為曹魏統一了北方,戰爭也就少了,反而有利於發展社會生產,而最後由北方統一全國,也是基於這個原因!

  • 9 # 週週說古今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哪個國家的人民生活最好,最能安居樂業?看了樓下眾多高手的答案,啟發很大,但是不敢苟同。因為這個問題看似簡答,實際上隱藏了一個巨大的坑。如果單是從整體上看,那麼答案很簡單,哪裡的人口多,哪裡民生就更好。那麼當然屬魏國莫屬。但是三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特殊的年代,是一個從大一統王朝到大分裂時代的轉折時期。整個時代歷時近六七十年,如果加上其形成準備期既漢末亂世,將近有近百年的時間,時間很長,不能簡單概括,其民生更是不盡相同。從題主的問題看,答案大致分三種,按歷史階段不同可簡述如下:

    第一階段,形成準備期。時間由十八路諸侯征討董卓,漢末大亂局開始,到赤壁之戰結束。這段時間,大一統王朝名存實亡,國家分崩離析,戰亂頻發。當時雖然魏蜀吳三國還未形成,但從其地域上來看,還是有比較大的差別。首先是北方,是戰亂最頻繁,群雄逐鹿中原、官渡之戰,大大小小的戰役百分之八十都集中在北方。所以這個時候的北方的民生不僅不是最好,反而是最差的。江東呢?恐怕也比北方好不到哪裡去,孫堅、孫策平江東,他們都不是本地人,征服過程也充滿血腥殺伐,還有著名的赤壁之戰,血染長江,所以江東民生也不算好。恰恰在這段時間,蜀國所在的益州,基本沒有大規模戰爭。劉璋雖然闇弱,但客觀上沒有給老百姓帶來戰爭,益州地理環境也在此時給了很好的保護。所以,這段時間,反而是益州的民生最好!

    第二階段,形成發展期。這段時間從劉備立國開始至諸葛孔明離世止。這段是三國鼎立的核心期,三國互相攻閥,整體民生都比太好。但其中最不好的當屬蜀漢。原因很簡單,蜀漢國力最弱,但對外最好強,用兵不斷。夷陵之戰、七出岐山都是對外消耗戰,不僅嚴重耗損勢力,而且還都沒有取得戰略目標。民生之疲弊,可想而知。魏國比蜀國稍好,國力底子厚,對戰爭的耐受力比蜀國強得多,民生影響不大。吳國在這段時間進入井噴式繁榮期,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兩場戰爭都取得重大勝利,又奪取荊州和淮南等重鎮,有很好的條件發展蓄養民力。這段時間,吳國的民生當為最好。

    第三階段,結束寂滅期。時間大致從諸葛離世到三分歸晉。這段時間,魏國的超強國力優勢得到充分突顯,蜀國無力抵抗,且戰且退,最後一朝投降。相對於諸葛北伐的時代,用兵的規模和頻次都少了,加上劉禪本也是個無心進取的皇帝,所以此時蜀國的民力反而比前一段稍好。吳國則不然,孫權去世後孫皓上位,這位是一個著名的魔頭皇帝。對他史書有這樣的評價,孫皓在位初期雖施行過明政,但不久即沉溺酒色,專於殺戮,變得昏庸暴虐,其名聲很大,驚動華夏。這麼一位弒殺暴虐的主子,吳國的底子很快就被折騰光了,民不聊生,估計比蜀國的老百姓還過的慘。這段時間,民生最好的當然是魏國,底子厚,戰爭少,老百姓生活相對安穩,民生第一當無爭議。所以,三分歸晉是勢力角逐的結果也是老百姓選擇的結果!

  • 10 # 野史日記

    咱們就此問題來說說,當時在三國時期,哪個政權相對來說生活條件更加優越一些吧。

    曹魏

    曹魏施行的政策,是邊民內遷,還有屯田制。這樣的制度之下,百姓是很苦的,因為屯田制的本質不是讓老百姓是有飯吃,而是讓軍隊有飯吃。

    你不要以為你種田交稅就萬事大吉了,你幹活換來的口糧只能保證你不餓死,這還是在大豐收的前提下,如果鬧了什麼饑荒和瘟疫,那你也就只有等死了,捱餓還只是小事。

    在曹魏,你不能只當農民,你要有戰事的時候,要出去打仗,活著回來的話繼續種地養活前線戰士。

    曹魏的邊境有很多少數民族,有不少都遷到了內地,同時,也在內地往邊境遷老百姓,如果你願意去是給你點補貼的,但是邊境情況複雜,沒準哪個遊牧民族晚上來襲擊一波,你的小命也就算交代了。

    曹魏雖然強大,但是戰事不斷,前線的補給一直都短缺,後方的日子自然也就不會好過了。赤壁之戰後,曹操受挫,開始養精蓄銳,啥叫養精蓄銳呢?那就是發動農民多種地,攢糧食,留著以後幹仗用啊,所以老百姓的稅負會增加,沒有戰事就要一直幹農活了,生存看天命,祈禱年年豐收吧。

    東吳

    在《三國演義》中,大家可能對東吳的印象是比較適合生存的,因為東吳好像除了赤壁之戰以外,也沒打什麼仗。

    據我瞭解,事情不是這麼簡單,三國鼎立講究的是三個國家相互制衡,互相限制發展,當時曹魏集團實力最強,所以才有了蜀國和吳國聯手的情況,兩家不斷消耗曹魏,這樣才能勉強維持三國的平衡。

    如何消耗曹魏呢?自然就是戰爭,這也是一場比拼,比拼三方的國力、生產力、和戰爭中誰的損耗最大。

    孫權自然也要養兵,用來平衡曹魏,東吳的情況不是很樂觀,尤其到了後期,孫權的殘暴和昏庸,讓東吳搖搖欲墜。

    農民要養活那些達官貴人,還要養活士兵,自己能活著都不錯了,當然談不上什麼適合生活了。

    據我所知,在東吳末期,東吳腐朽的政權已經達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有的百姓為了逃避賦稅,甚至把自己的兒子掐死,由此可見一斑,如此的生活環境,你還想去嗎?

    蜀漢

    蜀漢政權建立之後,劉備舉全國之力的夷陵之戰,結果慘敗,不僅身死,而且掏空了蜀國的國力。

    其實到此,蜀漢政權也就應該沒什麼活頭了,但是諸葛亮卻逆天改命,苦苦支撐蜀漢,居然讓蜀漢國力快速恢復了 。

    當然了,快速恢復國力,百姓的日子肯定是不好過的,不可能吃飽。好在諸葛亮恢復一些國力,百姓總算能活著了,不至於別人打到家門口來。

    但是別人不打來,諸葛亮得去打人家。畢竟曹魏的地理位置和人口決定,曹魏的發展更加快速。

    如果三個國家和平發展,蜀漢很快就會被曹魏積蓄力量,給予致命一擊,為了防止這樣的事情發生,諸葛亮每年都要對曹魏進行消耗。儘量用小的代價,去消耗曹魏更多的國力,以此來保證曹魏沒有力量來消滅蜀國。

    諸葛丞相雖然牛,但是這樣連年的征戰,讓蜀國的百姓也都不堪重負,他們也僅僅是在可以生存的邊緣。

    結語

    在古代的亂世,想要有一個好的生活環境,那根本是痴心妄想。能夠活下去,這才是在亂世的百姓應該有的目標。

    今天的和平,今天的安逸,今天的生活,真的應當感恩,這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真正的盛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婆媳關係鬧僵了,老婆態度強硬在孃家不肯回來,婆婆持觀望態度顯得無所謂,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