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壹父母
-
2 # 網路小說創作與批評
其實2歲半的孩子愛扔東西、打人是正常的行為,因為孩子這個時侯正處在手的敏感期。孩子剛出生時,只能用口探索世界,但當孩子第一次把手放入口中,就喚醒了手的感覺。當手的敏感期來臨時,孩子會驚訝地發現手原來可以抓東西,拿東西。在他們眼中,這是重大的發現,類似於開天闢地的感覺。他們要好好體驗這種感覺,把手的所有功能都用上。
手的敏感期集中在0一2歲這個階段,小一點的孩子喜歡透過摸軟軟的物體,如麵糰、沙子、香蕉等來體驗。他透過手的使用來協調大腦和身體之間的關係,並透過發現外在世界來構築自己的內在世界。
2歲時孩子喜歡亂扔東西,是因為隨著孩子手部肌肉的逐步發展,他發現手不僅能抓東西,還能扔東西,這又是一個令他們驚喜的重大發現,他們要不斷地體驗這一新功能,促進腦部和手的協調發展。
這時家長不能隨意阻止孩子扔東西,反而要鼓勵和引導他們。給他們不易損壞的玩具,把食物及貴重物品收起來,家長可以和孩子面對面做遊戲,把毛絨玩具扔給孩子,讓孩子再扔過來。這樣不僅鍛鍊了孩子的能力,還能促進親子感情。
至於孩子愛打人的習慣,可能是為了吸引父母的關注,也可能是用肢體語言表達自己的感情,或者是太興奮無法控制自己,又或許是想和你溝通交流、表達友好。父母不能輕易地給孩子扣上“暴力"的帽子,別對孩子的行為太敏感,給他貼上暴力的標籤,一發現就制止或嚴加管教的話,只能強化他的這種行為,因為孩子發現,只要他一打人就能成功吸引父母的關注,以後就會把打人的行為轉化成習慣,就會很難扭轉。
其實很多孩子並不是真想打人,只不過是因為他的語言能力還不強,不太會表達自己的想法,才會透過打人表示自己不舒服的感受,譬如父母不理解他啦,別人離他太近啦,生氣啦等等。他比較著急,就會本能地透過肢體語言來表達。如果這時父母理解他,問他"寶寶是不是生氣了?""寶寶受委屈了嗎?",把他想表達的內容講出來,他就感覺父母理解他了,就不會再透過打人來表達自己了。
在手的敏感期階段,如果家長不能正確認識孩子的這些行為,不讓他們自由去體驗,那孩子的敏感期就會延長,到了四五歲時仍處於這一階段,不利於小孩的健康成長。
-
3 # 孩子王育兒顧問
我們可以發現,寶寶2歲以後,就開始喜歡發脾氣,扔東西,打人,如果爸爸媽媽處理得當,可以改變寶寶扔東西、打人這樣的“壞習慣”,也會降低寶寶發脾氣的頻率。
改變寶寶扔東西的“壞習慣”
當寶寶扔東西時,我們可以分兩種情況來分析:
第一種,有事沒事就扔,那麼這種狀況,我們可以和寶Bora玩一個早教遊戲,投球遊戲,我們準備好球和籃子,讓寶寶把球扔到籃子裡,久而久之,寶寶就把扔東西的習慣改變為投球的習慣,還能從中找到樂趣。
是的,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寶寶的手眼協調能力,還能改變寶寶喜歡亂扔的壞習慣。
第二種,寶寶一定是心情不好了,用扔東西來發洩。
我們首先尋找寶寶不開心的原因,並安撫寶寶的情緒。還要告訴寶寶,心情不好的時候,可以拍拍沙發,也可以過來找爸爸媽媽,但就是不能扔東西,還要告知寶寶,扔壞的玩具不會在買。這樣可以讓寶寶學會珍惜物品,還可以教會寶寶如何發洩自己的情緒。
改變寶寶打人的“壞習慣”
當寶寶出現:打人、踢人,具有攻擊性的動作時,我們要告知寶寶不可以,而且是嚴厲的告知不可以,因為,在寶寶的腦海裡語言還不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思維的時候,情急之下常常出現用有衝擊力的身體動作替代。
所以,當寶寶出現打人的行為時,爸爸媽媽要告知寶寶不可以,要慢慢淡化寶寶的這種行為,好好分析寶寶每一次打人的行為,除了告知,就是耐心的教導。
Hi,我是孩子王首席育兒顧問,持有國家高階育嬰資格證,在孩子王有近5000名和我一樣的育兒顧問為寶媽們提供嬰兒撫觸、產婦催乳、寶寶理髮、營養指導、母嬰護理、成長培育等服務,讓當媽媽變得更簡單!
-
4 # 爸爸不講理
2~3歲,是寶寶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寶寶表現出扔東西、打人的行為,這是孩子在成長髮育過程中出現的正常表達方式。
所以家長不要過於放大自己的心理感受,認為孩子這些表現是暴力,長大了那還得了?家長不要有這樣的焦慮。
寶寶“叛逆期”扔東西、打人的原因分析:一、2歲前後,寶寶自我意識、物權意識或“地盤意識”開始萌牙。寶寶開始表現出“以自我為中心”的霸權主義,比如有以下特徵:
1,凡事都說不,“我是宇宙中心”。
2,處處都逞強,自認為天下無敵,無所不能。
3,脾氣暴躁、情緒陰晴不定。
二、寶寶前額葉發育不成熟。
前額葉,位於寶寶大腦額葉的前部區域,主管和決策寶寶理性思維和自我控制。當寶寶前額葉發育不成熟,寶寶就會行事“衝動”。
三、寶寶語言表達能力較弱。
當寶寶語言能力落後於自我意識和行動能力時,就表現出以打、發脾氣、扔東西等簡單粗暴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簡單來說,就是說不過你就動手的意思。
打個比方:寶寶想要買某個玩具,爸爸可能會問他為什麼買,因為家裡有一堆玩具了。通常我會讓寶寶說出理由來,理由充足了我就買。
但是大人這樣要求寶寶,對寶寶是不公平的。因為2歲半的孩子與成年人講道理,永遠處於弱勢地位。當他說不過我的時候,或者表達不清楚時怎麼辦呢?只有一個辦法發洩情緒:找一個比他弱的小朋友打一架,或者在趁我轉身時在我腿上踢一腳……
如何應對寶寶“叛逆期”扔東西、打人的行為?1,家長不要做錯誤的示範。
寶寶2歲前後,模仿能力是非常強的。可以肯定的是,寶寶出現扔東西、打人這些行為,是寶寶的模仿動作。模仿物件,可能是家長,也可能是寶寶見到別的小朋友這樣做過。
比如家長說過,你再不聽話,媽媽就打你哦!或者“你不乖,我就不給你買玩具”之類的。這讓寶寶相信,透過警告、發脾氣、打人是能達成目的的,所以寶寶才會模仿出扔東西、打人的動作。
2,充當寶寶的前額葉,幫助寶寶冷靜。
家長和只有2、3歲的寶寶講道理,往往行不通的。原因不是我們家長不會講大道理,而是大道理太空洞,寶寶理解不了。
寶寶2~3歲前後,已經是手動敏感期。此時的寶寶更崇拜動手能力,也就是父母要做身體力行的榜樣。
家長怎麼做?首先是控制自己的情緒,保持家庭和睦關係。當寶寶扔東西、打人時,夫妻中的一方應先將寶寶抱到一邊,幫助寶寶冷靜。
這種作用有2個:一是對寶寶表示關切,讓寶寶感覺到自己沒有被忽略;二是耐心詢問寶寶“叛逆”動作的原因,並給予分析這個“叛逆”動作存在的缺陷,給出解決問題的建議。
3,給寶寶足夠的安全感。
多數寶寶做出“叛逆”的打人或扔東西的動作,並不能排除是出於希望引起家長的關注。所以,家長給予寶寶高質量的陪伴很重要。
家長手裡拿著手機陪在寶寶身邊,這不是陪伴只是“陪著”。真正的陪伴,是與寶寶產生互動並讓寶寶感覺到愉悅!
-
5 # 輕鬆育兒學堂
如何應對呢?最主要的是要先明白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行為?
當你瞭解了寶寶的發展規律及每個年齡階段會出現的行為時,你就能更好的應對!
空間敏感期最早的表現:
喜歡扔東西,並且樂此不疲,當大人撿回來他會很開心,會繼續重複這個行為,除了扔東西, 還喜歡往高處爬,從高處往下跳 ,喜歡摳小洞洞等等。
如何幫助孩子度過空間敏感期呢?
1.要認識到這是孩子的正常行為
2.為孩子提供安全自由的探索環境
3.不要去打擾他,如果你有時間,可以陪寶寶玩會扔東西的遊戲,找些扔不壞的東西就可以了。
寶寶打人咬人是進入自我意識敏感期
寶寶一歲前是沒有自我意識的,他以為他就是世界的中心,所有的人包括媽媽和他都是一體的。
慢慢的他才會將我和整個世界分開,到了一歲多,他的自我意識才會越來越明顯。 到了2-3歲時自我意識爆棚。這也是為什麼把2歲稱為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的原因。
孩子自我開始萌芽,開始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志,他開始發現,你和我是不一樣的,為什麼我要這樣做,你卻阻礙我呢?
所以這個階段的孩子是透過打人,推人,咬人來表達我和別人不一樣,來表達要按照我的意願來行事。
如何幫助孩子度過這個階段呢?
1.幫助孩子確立界限。
要讓孩子有“什麼是我的,什麼是他的”的意識。
比如幾個小朋友玩玩具,自己的孩子去搶別人的玩具或者打別人時,作為家長你要告訴孩子,這是別人的玩具,你要玩別人的玩具,你需要尋求別人的意見,同樣,別人玩你的玩具時也要經過你的同意。
2.家長要有明確的界限意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有明確的界限意識,當你的行為是自律的,孩子也會跟著你模仿,他的行為自然也是界限範圍內的。
3.家長不要用暴力解決問題,也不要動不動就用打來管教孩子。
這種不恰當的處理問題的方式也會影響孩子,孩子遇到問題時,也會採取大人的這種處理問題的方式。
4.孩子打人,有時是不知道和小朋友怎麼交流。
當孩子在家裡打大人時,如果父母嬉笑不制止,就會傳達給孩子錯誤的資訊,原來打人是會讓人舒服和開心的,這樣孩子就會用這種方式和父母,和外面的小朋友交流。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要在瞭解孩子發展規律和孩子自身特點的基礎上,因材施教才能真正教育好孩子。
-
6 # J媽學堂
攻擊性的行為,比如咬、打、扔東西,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很正常的一部分。這是孩子學習自我控制的一部分。通常,幼兒在4歲時就會逐漸改掉不良行為。隨著語言技能的不斷提高,對獨立的強烈渴望,以及未開發的衝動控制,這個年齡的孩子出現咬,打,扔東西的行為都是正常的。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家長應該忽略它。我們要讓孩子知道,攻擊性的行為是不可接受的,並向他展示其他方式來表達他的感受。
幼兒“不良行為”的原因我們在不良行為後面打上了引號,這就證明,這些行為並不是真正的不良行為,只是我們眼裡的不良性溫。通常來說,這些不良行為的背後,有三個原因。
1.由於技能有限而進行的擊打和投擲
我們的幼兒和學齡前兒童可能會四處走動,甚至說話,但他們在處理情緒、挑戰情境、全身疲倦或飢餓方面的能力極其有限。作為父母,很容易忘記他們只有1歲、2歲、3歲或4歲。投擲和打擊,尤其是在發脾氣的時候,是我們孩子表達自己或請求關注的少數幾種方式。
2.因為好奇而打和扔
在某些方面,我們的幼兒就像小科學家。他們想知道投擲的原理。他們想知道會發生什麼。他們對擊打物體的感覺很好奇。他們喜歡透過這種行為來重複、試驗和發展對因果的理解。透過投擲和投擲物體,我們的孩子正在發現重力,就像300年前艾薩克·牛頓爵士一樣。勺子叮噹作響,杯子嘩啦啦響,但麥片幾乎沒有發出任何聲音。每一個啟示對你的孩子來說都是神奇的。他的一部分快樂來自於能夠一遍又一遍地重溫這個發現。
3.為了好玩而打和扔
一個蹣跚學步的孩子可能喜歡扔東西和打東西。他們有一種控制感。他們知道自己會從這種行為中得到一些關注。有時候,我們的孩子們就是喜歡扔東西或打東西,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像成人一樣抑制自己的行為,所以他們會不停地扔東西或打東西。
所有的幼兒都會表現出這些不恰當的行為,所以不要覺得只有你們的孩子是這樣。你的孩子開始表達自己,表現出獨立,並嘗試限制。你的工作是重新引導他們的行為,告訴他們這些不良行為是不合適的,是不能容忍的。有時間,有耐心,透過堅持,你的孩子最終會超過這個階段。
那麼,作為父母,當我們的孩子表現出這些具有挑戰性的行為時,我們能做些什麼呢?
父母應該怎麼做?打人、扔東西和其他具有挑戰性的行為會給父母帶來痛苦,也會帶來更多的尷尬。大多數情況下,這是相當正常的幼兒行為。與其對我們的孩子做些事情,如果我們能同情地、私下地、迅速地引導他們,他們就會學會更有效的方式去探索他們的世界,表達他們的情感。
有愛的父母都會分享這篇文章,讓更多的人受益。
-
7 # 馮國強老師談新早教
凡是寶寶樂此不疲經常重複的事情大多都會讓他們感覺“超爽”,尤其是攔都攔不住的哪些行為。2歲前後的寶寶很多都喜歡扔東西、打人,然而表面相似的舉動背後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動機。
1、 有趣的遊戲。扔東西可以練習放開手指和揮動手臂,扔出去還能聽到響聲和看到那個東西做出各種“反應”;打人同樣也可以練習揮動手臂,而且手上還有強烈的觸覺刺激,如果這樣的活動再能引起媽媽爸爸“誇張的響應”,那簡直是太好玩了。 應對這種遊戲性質的扔東西、打人,媽媽爸爸可以因勢利導變成安全的、可以接受的遊戲;也可以淡化自己的反應,寶寶玩上一段時間自然就轉而他顧了。
2、 釋放情緒張力。當寶寶感到生氣和憤怒的時候,無論扔東西還是打人都非常“解氣”(其實大人急了也可能沿用童年的方式哈),此時的表現往往跟遊戲不同,寶寶會特別用力或是伴隨哭鬧喊叫等,情緒的張力強烈散發之後,會帶來明顯的釋放感。 面對這類的扔東西、打人,堵回去不是好辦法也不容易成功,假如採取容忍的方式重點是確保安全同時也可淡化處理,更積極的辦法是示範和引導寶寶用更高階的新方式表達情緒,比如求助、“告狀”、塗畫或者媽媽爸爸可以接受的任何其它方式即可。
-
8 # SUM電影
孩子有攻擊性的行為,只是因為他們沒有語言能力或者技能讓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才採取的一種最為“有效”或者看似直接的行為,孩子攻擊他人,是因為不知道除此之外還能用什麼方式來解決,所以,處理這個問題之前,先要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
2歲的孩子還比較的小,說話,行為等方面也正在趨於成熟,在這個年齡段,建立和孩子更有效的溝通方式是家長的職責所在。我們應該用監督並且和善堅定的態度來對待孩子。
要幫助孩子處理憤怒的情緒,告訴孩子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如果孩子有打人的習慣,你要密切監督,小西的父母告訴我,每當發現孩子打人的跡象時候,就要溫柔的拉著他的手說“輕輕摸一摸”,然後示範給他看。
當你的孩子打人的時候,要決定你怎麼做,而不是試圖控制孩子。要讓孩子知道,每當他打你的時候,你會把她放下,並且離開房間,知道孩子準備好尊重的對待你。在這樣告訴過孩子以後,就要按照你的意思來做,儘量不要多說話。
直到這件事過去之後,你可以告訴孩子“打人真的很疼”,或者“你這樣做會傷害我的感情,當你意識到之後,你的道歉才能幫助我好起來。”
同時,還要避免以攻擊的方式來回應孩子的攻擊行為。這樣會造成權力之爭,讓孩子看到一個與你期望相反的榜樣,要避免對孩子的攻擊行為做出讓步,這樣會加劇孩子的攻擊行為。
-
9 # 我心歡喜
首先我想說每一個寶寶都是天使,不能以喜歡扔東西或者其他的在大人眼裡很壞的習慣就擅自把寶寶定義為壞孩子,這是不對的。
我曾經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媽媽看到自己的兒子2歲了,非常調皮,整天在家亂扔東西,讓這位母親非常的頭疼,或許許多家長都有這樣的感受:自己收拾家的速度總是趕不上寶寶亂扔東西的速度!!!
這位媽媽去找了一個親戚,是個育兒方面的專家,這位專家告訴這個媽媽,這是寶寶變聰明的表現,並且千萬別阻止寶寶扔東西的習慣。
2歲左右寶寶智力處於快速發育的階段,寶寶們平時愛亂扔東西,代表著寶寶們的智商在不斷的提高。這個時期的寶寶對 空間有了初步的認識,他們在活動尤其是扔東西或者打人的過程中身體不斷的在活動,動手動腳的能力也在慢慢的增強。
所以在這個階段,如果家長刻意的去阻止寶寶亂扔東西的話,其實有可能適得其反,阻礙寶寶的智力發育,同時也在悄無聲音的影響著寶寶的立體空間的感覺。
與此同時,寶寶媽媽們應該多準備一些不同形狀、不同材質柔軟的物品,讓2歲的小孩子不斷自己觀察手中的物品不斷被拋棄的過程,也不會打壞家裡的東西。
在寶寶成長的過程中,只要我們始終秉承每一個寶寶都是天使的理念,多和寶寶溝通,多注意觀察他們的一言一行,並恰當的進行引導,相信每個寶寶的媽媽們都能正確處理。
雖然這看上去很難,加油,寶媽們!!
-
10 # 929娟子
這是孩子的必經之路,沉著應對就好。
我家小滿意,2歲半多點的女孩,聰明,漂亮。哪哪都好。
就是生起氣令人頭疼。不僅扔東西,打人,有時還會無故大喊大叫,亂踢,甚至咬人。
你想發火?她的火兒比你更大,哭聲能立即提高几個音節。
哄不得,勸不得,打不得,罵不得,她讓你覺得自己很無能。
女兒說,這是2歲多孩子的正常反應,慢慢引導,過了這個階段就好了。並給我拿來了一些嬰幼兒養育資料,讓我學習學習。
開始我不信,小滿意因為一點兒小事突然發火,大聲哭鬧,我看來就是無理取鬧,堅持講道理,告訴哭鬧是沒有用的。結果,你越說她越上臉,有時直接邊哭邊打人。
氣的我心臟病都要犯了。
沒辦法了,看看書吧,有什麼好辦法沒有?
原來,孩子的世界你真的不懂。
我要告訴你的是,
發脾氣是孩子這個階段最正常的反應,不必但心和焦慮。
這個不是孩子本身的問題,是生長階段必須經歷的過程。
這個階段會很快過去(如果不給予過多關注,會更快過去)
你要做的可能是,靜靜的站著,忍住自己的脾氣,儘管要努力做幾次深呼吸,也不要馬上對她的哭鬧做出反應。
她要打人,不要還給同樣的應對。
走到她的身邊,蹲下身子,告訴她停止她的行為。
不大聲嚷嚷,尋求聲援,斥責孩子。
孩子有自己的內心世界,我們並不一定能馬上理解她們,我們能做到的就是積極的傾聽,或許可以感知孩子的感受,並認可她們的行為,可以在孩子發脾氣之後,教給孩子以可接受的方式來表達她們的憤怒。
比如,說出孩子的感受
可以用平靜的語氣,說出孩子的感受“孩子看上去你很生氣,我看著你翹起下巴,皺緊眉頭,握緊拳頭”
認可孩子的感受
我們不瞭解的是,孩子有自己的感受,而且是有原因的,只是有時她不能判別是什麼原因,要教會孩子她可以有任何感受,但有些行為是不可以。
可以試著告訴她,你“生氣沒關係,如果是我也會生氣,但打人是不對的,我怎麼幫助你,會好受些呢”
用共情和理解讓孩子平復情緒。
我家多采用的方法是,她突然哭鬧,別人退出,她媽媽會一直看著她,問她“哭完了嗎?她會說,沒有,媽媽說,接著哭,過一會兒,她會主動說,媽媽,我哭完了”有一次,哭完了,她說,媽媽,我把鼻涕泡泡吃進嘴裡去了。看,有時就是這麼簡單。
當然,事後要告訴她這樣做是不對的。
儘管下一回她還會有這樣那樣的理由哭鬧打人,但堅持平靜的,感受她,傾聽她,判別她,你一定會解決好這個問題。
#家有兩個萌娃#
#關注萌娃教育#
回覆列表
寶爸寶媽首先要弄清楚,孩子為什麼會有扔東西、打人這樣的行為表現。
如果完全站在大人的視角,很可能就會斷言,孩子是在“搗蛋”,但其實2歲半的寶寶正處於空間探索期,很多時候,他扔東西的行為,只是在對這個世界進行探索。
他很好奇,為什麼東西扔出去會落在地上,而且不同重量和材質的東西落在地上的聲音和狀態都不一樣,所以,他就會一遍又一遍的嘗試。
這種情況,只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保證他扔的東西不會損壞也不會對孩子造成傷害,就可以任由他自己去完成這個探索的過程。
當然,有些時候孩子扔東西也可能是在發洩情緒。孩子的行為是否帶有情緒,這個是比較容易識別的。
孩子產生了情緒,但他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會這樣,更不知道該怎樣表達,於是就本能地亂扔東西,打人也是如此。
如果是這種情況,首先要理解孩子的感受,最好能幫孩子識別這些感受,在共情的基礎上給孩子建立規則,告訴孩子,有情緒是正常的,但他不能以扔東西或是打人的方式來表達。
最好能為孩子提供另外的情緒宣洩渠道,比如,給他一個枕頭捶,或是帶孩子去練習幼兒拳擊,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