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重慶黃麗

      公元234年(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魏延被任為前鋒,夢到自己頭上生角,問占夢人趙直,趙直說:“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戰而賊欲自破之象也。”退後卻對人說:“角之為字,刀下用也;頭上用刀,其兇甚矣。”

      同年秋天,諸葛亮病情加重,秘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魏延斷後,如果延或不從命,就隨他的便。諸葛亮歿,秘不發喪,楊儀令費禕前往揣摩魏延意圖。魏延回答道:“丞相雖然身亡,但還有我呢,怎麼能因一個人的死而荒廢天下大事呢? 再說,我魏延是何人,怎麼能受楊儀擺佈,做斷後的將領呢?”

    blob.png

      大軍都隨楊儀徐徐退卻,魏延大怒,日夜兼程,趕在楊儀大軍前面,所走過的地方都燒絕閣道。楊儀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劉禪說對方謀反,劉禪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到底是誰想造反,董蔣二人都擔保楊儀懷疑魏延。魏延先佔據南谷口,率軍出擊楊儀大軍,楊儀命令王平在前抵禦魏延。王平罵魏延的先頭部隊:“諸葛公去世,屍骨未寒,你們這些人怎麼敢如此!”魏延大軍知道錯在魏延,不聽魏延的命令,都散了。只有魏延與其子數人逃亡,逃到漢中,楊儀派遣馬岱追上了魏延並且斬了他,將頭顱獻於楊儀,楊儀用腳踐踏魏延的頭顱,並且罵道:“庸奴!你還能再作惡麼?”於是誅滅魏延三族。

      《三國志》記載:“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元代的郝經認為楊儀“以私忿殺大將,罪浮於延”。

      以上為《三國志》作者陳壽本傳的記載,不過據裴注引《魏略》所記,受諸葛亮託付兵權的是魏延,楊儀因怕魏延趁機相害,所以造謠說魏延要北上投敵,併發兵攻之,然而被誣陷的魏延深恐與戰則清白難雪,所以只逃不戰,最後終於被追殺。裴松之認為此說法是在曹魏的傳言,蜀漢陳壽的《三國志》比較可信。

      魏延為什麼造反魏延是個將才。但做事急功近利,向諸葛獻計出子午谷出長安就是個例子,這個地方地勢險要,這樣冒進的打法完全是拿將士的身價性命做賭注。需知北上伐魏是老劉與諸葛在隆中對的時候就定下來的國家大計,是要從全盤去考慮的。後來造反就為這件事,可見他心裡完全沒有“君為臣綱”這幾個字的,懷有這樣的思想很危險。魏延愛護士兵,驍勇善戰,也很有軍事才能是毫無疑問的,這是優點.但是他飛揚跋扈,自高自大,是那種給三分顏色就要開染坊的角色。跟同事關係相處得很不好一般人對他是抱惹不起躲得起的態度,不敢得罪他。但是,至少有兩個人不買他的帳,這也造成了他跟這兩人的矛盾極度惡化,一個是劉備的宗親劉琰,一個是諸葛亮的長史楊儀。至於魏延之死,其責任更不在諸葛,這是楊魏爭鬥的結果其主要責任還是在魏延自己,雖然說他反叛確實冤枉。但他在諸葛死後違其遺命,以私憤率先攻楊儀,而士卒不從。皆因他自大狂妄,審時度勢不明,這變相給了楊儀一個機會,使其自取其禍而已。

    blob.png

      魏延怎麼死的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農民起義和軍閥混戰使東漢王朝的統治搖搖欲墜。這也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三國時期。風起雲湧的歷史舞臺出現了眾多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赤壁之戰以後,蜀漢的先主劉備在諸葛亮的輔佐下,發動了進攻兩川的戰爭。蜀漢名將魏延在劉備和諸葛亮的手下,忠心耿耿。東討西殺,多次擔任先鋒的要職。進川不久既被委任為漢中太守。可見劉備是十分信任魏延的。就是這麼一位傑出的軍事將領在征戰一生的晚年,被自己的戰友謀殺了。筆者喜讀《三國演義》每讀至此,都被深深震撼,不免掩卷嘆息。魏延的軍事才能是不容置疑的,對劉備的忠誠和蜀漢大業的摯著也是有目共睹的。魏延為了劉備拼殺一生,到了晚年為什麼自己甚至連累兒子都被謀殺了呢?提起這一點和諸葛亮的人才觀分不開,諸葛亮的政治才能和軍事謀略在三國時期都是傑出的。千百年來他已經成為了華人民的智慧化身。但是從《三國演義》的字裡行間,仍不難看出,諸葛亮在用人上比曹操、孫權和劉備都略遜一籌。三國之戰,是人才大戰。關羽、張飛死後,蜀中人才匱乏,到了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窘境。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劉備死後,諸葛亮重用馬謖`姜維`揚儀。也就是說,重用自己的親信,有才能的自己人。而對和自己有不同意見的魏延等人則缺乏熱情。

    blob.png

      失街亭,斬馬謖,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魏延在祁山之戰的初期,提出過一個十分大膽的作戰計劃,他建議諸葛亮放棄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一貫戰法。採用繞出子午谷,出斜谷,兩面奇襲長安的計劃。客觀的說這是一個有創意的計劃。如果採用了這個計劃,也許三國的格局就會改變,中國的歷史就會是另一個樣子了。諸葛亮拒絕了,他為什麼會拒絕這個計劃呢?首先魏延的軍事計劃和諸葛亮固有的軍事思想有衝突。他不願意冒險,他不相信魏延,他抑制魏延,就可以給自己培養的接班人更多的機會。諸葛亮知道自己來日無多,將自己的事業交給自己的學生馬謖、楊儀、姜維等人,才是重要的大事。而此時的魏延,論資格、論能力,都在馬謖、姜維之上。能否將權利和平移交才是諸葛亮考慮的大事。同時,魏延和所有有才華的人一樣,有一個通病,就是驕傲。魏延不能繼承諸葛亮的事業,魏延的才華也就成為了諸葛亮為馬謖、姜維等人掃清接班的障礙。

      諸葛亮在安排自己的後事時,交給魏延的助手馬岱一個錦囊妙計,如果魏延謀反,由馬岱謀殺魏延。諸葛亮死後將軍隊的指揮權交給了自己的長史揚儀。病死五丈原。揚儀假傳諸葛亮的遺命,不通知魏延就指揮軍隊撤退,結束了祁山之戰。將魏延的部隊暴露在敵人的打擊之下。其實這裡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人物就是號稱蜀漢四傑的蔣宛和費緯,蔣宛是劉備早就要殺掉的人,在諸葛亮的一再保薦下才留下了一條性命。諸葛亮死後將自己的主要權利交給了他們。費緯在諸葛亮臨終前往來穿梭,做了大量的幕後工作。特別是魏延和揚儀的死都和費緯有著直接的關係。這裡已經有別人的論述,我就不多說了。魏延認為揚儀的撤退是在葬送蜀漢大業。急忙調動軍隊堵截揚儀撤退的大隊人馬,迫使揚儀掉過頭來繼續祁山之戰。揚儀和魏延交替上表劉禪,互相指責對方謀反。結果馬岱按照諸葛亮的生前佈置,謀殺了魏延。

    blob.png

      魏延守漢中,用士兵守住各處關隘,使得敵人無門而入。(結果到了姜維守的時候,他認為這樣雖然守的很好,可是不利與打擊敵人,認為應該先誘敵深入然後圍奸,可惜這樣作了後,結果是導致被“誘進來”的鐘會直接把蜀給滅了。這一次,姜維就如趙括一樣....)建興八年,魏延向西進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剌史郭淮與延戰於陽溪,被魏延大敗,於是魏延升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這裡就要說一下郭淮了,郭淮以軍功官至車騎將軍,現在來講是四大元帥了,陳壽稱其“方策精詳,垂問秦雍”,可見一斑。他少有敗仗,卻被魏延大敗,由此又可見魏延的謀略了。魏延既善養士卒,又勇猛過人,性格有些孤傲,旁人也不敢招惹他,而且此時他的官位,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可偏偏就有個楊儀出來尋事。

      這楊儀才是個背叛主子的小人,他背叛荊州剌史傅群而投關羽,關羽又把他推薦給劉備,憑著小聰明和靈活的嘴上功夫,他成功獲取了劉備的賞識,由此也走上了升遷道路。《三國志》“先主與語論軍圍計策,政治得失,大悅之,因闢為左將軍兵曹掾。及先主為漢中王,拔儀為尚書。”這一文一武,一個驕傲一個聰明,難免會碰出“火花”來,諸葛亮也為此而鬱悶,卻也改變不了這樣的局面。至於誰對誰錯,我只能說,諸葛亮生前便密指,說楊儀性格“狷狹”。《三國志·費禕傳》中寫著“值軍師魏延與長史楊儀相憎惡,每至並坐爭論,延或舉刀擬儀,儀涕泣橫集。”這裡很明顯的說明了諸葛並未偏袒楊儀。每次出兵,魏延都請求帶兵萬人,抄小道奪取潼關,就如韓信那樣,諸葛亮卻總是由於謹慎而不允許。魏延總感嘆諸葛亮過於小心,而喪失了兵家之爭的先手;也感嘆自己的才華用之不盡。於是有人與此便言魏延反心久矣,要知道,魏延的官職有“丞相司馬”,兩漢有司馬(負責軍事),司空(負責內務),司農(負責財政)。可見魏延的建議只是作為一個司馬所應該做的。兵法雲:“兵者,詭道也!”歷史上凡名將無不用兵靈活,需知,戰爭結果是不可預知的,而諸葛亮,卻害怕失利而總是按照常理出牌,也導致總輕易為敵人所看破,然後堅城拒守,讓他屢次無功。雖然我們不能說魏延一定能成功,但不能不說只有奇兵才能出奇制勝。最後,談談最為人注目的魏延叛蜀一事!《三國志·蜀書·魏延傳》雲:“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使自發。”魏延是個將才,決不是帥才。但是僅僅為魏延造反而株殺魏延,也確實說不過去。

  • 2 # 若飛塵

    此人一生都有反骨,戰力甚強,野心更大,被蜀降後一直被孔明善用及壓制而不得不俯首帖耳,姑孔明歸天后欲再反,被孔明生前佈下暗手王平一刀斬落頭顱。

  • 3 # 王飛50940902

    實際上是死於派系鬥爭,因為諸葛亮死後,沒有人能統領全軍,導致權力紛爭,而魏延在爭鬥中失敗喪命,實際上是死於楊儀之手。小說這麼寫不過是為了突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而已.

  • 4 # 小說屋

    真正歷史魏延根本沒造反他只是覺得這次出兵五長園沒有功勞太可惜了不願意就此罷手不甘心罷了所以想做出點樣子看看 誰只到 楊儀鳥毛怕魏延得功威脅他的地位所以出此下策告他謀反的 愈加之罪何換無詞 最後楊儀和馬岱和兵打敗魏延 魏延和他兒子跑到漢中被李嚴捉到被處死

  • 5 # 忘川274574729

    首先,不要相信《三國演義》,他只是小說而已。

    第二,魏延實際上算不得造反。

    魏延為人比較傲氣,所以諸葛亮一直壓抑著他,是怕他衝動做出一些錯事,因為諸葛亮在用兵上比較謹慎(說是保守也可以)。所以聽話的人一般會得到重用,比如楊儀。

    諸葛亮最後一次與魏軍對峙,魏延常常請命出擊,諸葛亮不許,估計是知道自己命不久矣,無法應對。所以臨死前,他囑咐楊儀,費禕,姜維,讓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聽話,你們就自己走。可見諸葛亮不太喜歡魏延。魏延聽說要自己殿後,當然不開心,況且楊儀又是個文官,給他作“斷後將”是很丟面子的。所以魏延就自己率軍先回軍成都了,還做了一件事,就是把棧道燒了,讓楊儀他們回不了家。魏延、楊儀又各自寫信給皇帝,說對方叛亂了。結果呢,楊儀人緣不錯,有人說好話“保儀疑延”,所以呢,一場狗咬狗事,就成了叛亂了。

    魏延回軍後,佔據關口,與楊義軍對峙,結果楊儀的前鋒拿諸葛丞相說事,“丞相剛死,你們就動手打自己人,對嗎?”小兵們就放下武器啦。結果魏延就能能逃跑了,但重點在於,他沒有投奔魏國,可見他並非有異志,想造反。

    楊儀派了馬岱去追擊魏延,就把魏延殺了。

    其實這就是一場官場上的鬥爭,魏延楊儀平時關係就不好,所以魏延其實不是叛亂。楊儀下場也不咋樣,一個文官,就喜歡搬弄是非,最後要不是自殺,說不定會被抄傢什麼的。

  • 6 # 福壽安康1341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不能把《三國演義》野史和正史混為一談,魏延在蜀國後期也就是後五虎將時代太囂張了,目中無人,居功自傲,致遭被殺禍端。在哪個有兵就是霸主的時代,跟隨明主代表正義,也就是政治正統。諸葛孔明歸天之後,文官楊義臨終受命,武官魏延前鋒領兵,之間兩人矛盾惡化,互不妥協,魏延以洩私憤方式進攻楊義,這是武官通病,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直接導致後來魏延被殺,說其有謀反反叛之心,正史上既沒有記載魏延投敵,也就不可能有被逼一說!一孔之見,敬請斧正!

  • 7 # 愛尚文史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從始至終,從頭到尾,魏延都沒有生出過反心。總之一句話,魏延沒有對不起蜀漢,蜀漢卻有負於魏延。空有一腔抱負,卻未逢其時。劉備死後,伴隨著真主的隕落,魏延的命運也就變了……

    對魏延,如今最常見的兩大誤區是:第一,魏延是降將;第二,魏延有反骨

    不得不說!“演義”充斥著大眾歷史觀,魏延的降將、叛徒形象,總是下意識的……不自覺的……躍然於……

    擦之不絕……抹之不盡……

    這邊,我就以“正史”的視角,來檢索一下魏延。

    首先!魏延不是降將,他原本是義陽人,後領私兵加入了劉備集團。

    原文“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

    義陽?具體位置,在南陽郡邊境,與江夏郡交界處。劉備敗投江夏劉琦的時候,曾駐軍於夏口,也就是鄂縣境內,後被孫權改為武昌。這裡恰好與義陽相鄰,中間只隔著一條淮水。魏延很有可能就是此時結識了劉備……

    但這只是我的猜測,對魏延、劉備是如何結識的,三國志沒有明確記載……這邊就不多糾結這個問題了!

    再來看後面一句,以部曲隨先主入蜀,“部曲”也就是私兵,魏延擁有自己的私人武裝。

    然後在益州數有戰功,被封為“牙門將軍”。注意,據正史記載,這“牙門將軍”就是魏延的第一個職銜。所以!這點足以證明魏延在從事劉備之前,沒有效力過任何勢力,他頂多是擁有私人武裝的地方土豪。

    否則的話,他至少應該像黃忠一樣,之前就會有職銜,比如黃忠早年就做過中郎將,裨將軍等等……而魏延沒有!

    所以!這邊可以肯定的說,魏延沒有做過降將,他加入劉備集團,只可以說是慕名追隨。

    而且!劉備非常信任魏延,第一個職銜,就是“牙門將軍”;第二個職銜就是“鎮遠將軍”兼“漢中太守”;

    短時間內就從一個普通士兵,搖身一變,變成了鎮遠將軍兼漢中太守。即便劉備的心腹趙雲,都沒有享受過這種待遇,趙雲的第一個職銜為“主騎郎”,奮鬥了好多年之後,在長坂坡被升為了“牙門將軍”。然後又奮鬥了好多年,一直到成都,才被封為“翊軍將軍”。

    所以!從劉備對魏延的態度,足以說明兩點:第一,魏延才能出眾;第二,魏延是劉備的心腹;

    沒有以上的兩個條件,劉備斷然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將魏延提拔為牙門將軍,緊接著又封為鎮遠將軍兼漢中太守。要知道在這之前,魏延壓根就算不上將領,他沒有任何職銜,劉備的兩次進封都屬於破格提拔。

    劉備稱帝之後,又馬上升魏延為鎮北將軍,並進封為都亭侯。所以!劉備視魏延為心腹,魏延又豈能負於劉備呢?

    劉備死後,諸葛亮其實也挺器重魏延的,封魏延做了丞相司馬,進封涼州刺使。

    破郭淮立功,被封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並進封南鄭侯。

    漸漸地,諸葛亮發現一個問題,魏延的權利越來越大了……自己在世的時候,尚且可以壓制住,假如某日自己不在了呢?勢必會生出變故……所以諸葛亮才弄了一個“死前遺命”!

    南鄭侯?郡侯級別,也就是說,魏延的手上是有實權的。換句話說,漢中的那塊土地,就他魏延說了算,他有自己的文官武將團隊,獨立性極高。

    如果魏延當初有心反蜀,他壓根就不可能抄小道回蜀都找楊儀對峙。他應該直接入漢中,領大軍殺奔蜀都,或者沿途堵截楊儀的隊伍。

    漢中重兵雲集,加上魏延的軍事才能,要攻破蜀都,或者擊敗楊儀,完全不在話下。他壓根就沒有必要到劉禪的跟前去辯解,既然要反,你還辯解什麼呢?有什麼意義呢?

    所以,魏延也沒有反心!而且這也是陳壽的“三國志”明文記載的。

  • 8 # 君山話史

    造反,反的是朝廷。魏延有沒有反朝廷呢,有沒有背叛國家呢,都沒有。因此,不存在魏延造反的事實,魏延與楊儀內訌,引爆兩人之爭的戰爭,這是兵變,不算能造反。那麼,魏延為什麼要針對楊儀發動兵變,是被逼的嗎?

    第一,諸葛亮臨終前,把軍事指揮權交給楊儀,有不妥之處

    魏延與楊儀內訌的起因,與諸葛亮臨死前的決定有直接關係。

    諸葛亮指揮北伐,蜀軍內部有兩套領導班子,一為丞相府系統,一為軍隊系統。諸葛亮以丞相的身份統領三軍,大家自然沒有意見。諸葛亮以下,楊儀是丞相長史,也就是大總管,代表丞相府系統;魏延是前軍師、徵西大將軍,代表軍隊系統。

    我們來看看楊儀與魏延當時的地位相比如何。

    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發給皇帝的奏章下,有主要將領的排名情況。當時排名第一是是中軍師車騎將軍劉琰,第二位的是前軍師徵西大將軍魏延,其下還有前將軍袁綝、左將軍吳懿、右將軍高翔、後將軍吳班,長史楊儀的排名僅第七位。後來劉琰被殺,魏延在軍隊中的排名是第一,楊儀地位上升一位,也只不過第六而已。

    然而,楊儀卻有一個魏延等人沒有身份,他是丞相府的人。看來諸葛亮的原則,是丞相府必須控制軍隊,因此,楊儀儘管排名遠落後於魏延,卻總攬軍事指揮權,這是引發魏延強烈不滿的原因,也誘發後來的兵變。

    第二,魏延的兵變,只是針對楊儀,並非反朝廷

    楊儀奉諸葛亮遺命,要撤軍回國。但是魏延拒絕服從,要求繼續北伐。他提出一種方案:由楊儀負責運回諸葛亮遺體以安葬,自己則統領三軍,繼續北伐。顯然,魏延是想以此方案,總攬兵權。

    然而,楊儀也頗為陰損,居然下令全軍撤退,而且不通知魏延。這個做法,無疑是把魏延送給敵人。這是魏延與楊儀矛盾的爆發點。魏延得知內情後,勃然大怒,他本是火氣暴躁之人,一怒之下,他也不通知楊儀,自己反而搶先一步撤退。退入褒斜谷後,他還下令燒燬棧道。

    在楊、魏之爭中,兩人的做法都非常不地道。楊儀要把魏延扔給敵人,魏延報復心極強,也要把楊儀扔給敵人。蜀軍大部隊還沒撤回,魏延就把棧道給燒了,豈非絕了退路。搞不好楊儀的部隊可能全軍覆沒,被徹底消滅在褒斜谷以北。

    所幸的是,當時司馬懿尚不得知諸葛亮已死,由於以前中過諸葛亮的埋伏,司馬懿不敢急追,否則楊儀的部隊,真有可能被全部殲滅。

    從魏延所做所為看,他只是由於不滿楊儀而產生報復心理,若說他謀反那還不致於。如果魏延真要造反,直接投降司馬懿就是了,以他的能力及身份,在魏國謀個高官厚祿,著實是輕鬆的事。

    第三,儘管魏延沒有謀反的事實,發動內戰,罪不可赦

    由於司馬懿的謹慎,楊儀的歸路雖然遭魏延破壞,最後還是得以撤回國內。魏延固然是蜀國最有才氣的將領,卻沒有以大局為重,自個拉部隊撤了不要緊,還把棧道給燒了,差點斷了許多人的命,這就顯得心胸十分狹窄。

    然而事情並沒有結束。

    魏延與楊儀幾乎同時向朝廷上書,指責對方的“叛逆”行為。然而,無論是朝廷還是軍隊,都站在楊儀一方。為什麼呢?首先,由楊儀掌握軍權,是諸葛亮的遺命,這是名正言順的。魏延再不服氣,怨言再多,也得服從命令啊。其次,魏延的做法,很顯然引起公憤。要知道楊儀的大部隊裡,還有許多蜀國重要將領。這些將領雖然未必服氣楊儀,但是你魏延燒燬棧道,把所有人推向火坑,還能指望別人支援麼?

    更有甚者,魏延燒燬棧道還不夠,出了褒斜谷後,他竟然下令部隊在南谷口排兵列陣,要給楊儀迎頭痛擊。

    至此,魏、楊之爭,演義為內戰。而內戰的挑起者,正是魏延。魏延的看法,是認為軍中諸將一定會跟他一樣討厭楊儀。或許蜀軍其他高階將領對楊儀執掌兵權確實有不滿之處,但他們對魏延的所作所為更加痛恨。你魏延跟楊儀有仇,你們倆自己解決就好,何必把大家都拖下水。

    不僅是高階將領不支援魏延,魏延麾下計程車兵也惘然了。自己人打自己人,這是哪門子事呢?士兵也是人,誰願意為魏延的個人恩怨買單呢?於是內戰一起,誰也不想為魏延賣命。有的人把武器一扔,跑了;其他人一瞧,得,要跑一起跑吧,寧當逃兵,不打內戰。就這樣,大家都跑光了,轉眼間,魏延成了光桿司令。

    魏延終於成為失敗者,最終被殺。他儘管並非謀反,但是僅僅因為個人與楊儀的恩怨,焚燬棧道,置大部隊生死於不顧,又發動內戰,著實罪不可赦。

  • 9 # 方圓讀書

    我們都知道,在《三國演義》裡,魏延的形象並不好,甚至可以說在劉備的所有將領中都是格格不入的。他一開始投靠劉備的時候,就被諸葛亮說成是忘恩負義,腦後有反骨,是天生的叛徒,這主要因為是他將長沙太守給殺了,率領長沙軍民投降了劉備。

    雖然在後面魏延也升職加薪了,但是始終都沒有得到重用,即便是他後來為蜀漢南征北戰的時候,都沒有改變這一局面。在諸葛亮病死五丈原以後,魏延果然造反,但結果卻被諸葛亮臨終前就安排好的馬岱給斬殺了。

    但其實,這只是小說中的魏延,歷史上的魏延卻不是這樣的。

    在真實的歷史上,劉備進入四川前夕,魏延才加入到劉備軍中。他驍勇過人,屢立戰功。劉備在佔領漢中之地後,便將魏延封為了鎮遠大將軍,漢中太守,負責守衛著蜀漢的咽喉重地。由此可見劉備對魏延的其中,要知道,當時劉備手下能獨當一面的大將,除了魏延就只是關羽了。可以說,魏延的能力比起張飛、趙雲、黃忠、馬超來說,都要強。

    所以其實小說中的“五虎上將”,應該要有魏延一個席位。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諸葛亮一死後,魏延就遭此橫禍呢?難道真的是因為魏延想造反嗎?其實並不是,這還得從諸葛亮所設計的蜀漢政權人事結構來說!

    我們知道,劉備死後,諸葛亮以完成劉備生前未完成的夢想為由,前前後後發動了六次北伐戰爭。雖然每次都沒有最終將魏國拿下,但是在大大小小的戰役中卻也是百戰百勝。於是人們對諸葛亮那種天賦異稟的軍事才能佩服得五體投地!但現實中的諸葛亮,其實是一個擅長搞後勤管理和人事管理的政治家,其軍事能力實際上並不高。

    因為蜀國的能力有限,所以這六次北伐基本上都是無功而返。此外,當時蜀國的五虎上將都已經去世了,能拿得出手的,也就是魏延一人。所以,在蜀漢軍中,魏延便成了僅次於諸葛亮的二號人物,也可以說成是蜀軍中的二把手!

    而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老大和老二的矛盾就逐漸激化了!

    根據相關史料記載,諸葛亮這個人有兩大特點;一是為人非常敬小慎微,二是隻喜歡任用自己信得過的一群人。

    我們知道,劉備之所以能夠建立起蜀漢政權,主要是因為他從他的皇兄劉璋那裡奪到巴蜀之地,但就其本身來說,劉備並不屬於這裡。充其量只是客人把主人給取代了。所以諸葛亮對本地的這些人才自然很不放心,他所依靠的,是來自自己家鄉的一群人,例如馬謖。楊儀等人。

    這裡要說一下,楊儀和諸葛亮一樣都擅長搞後勤管理和行政管理,所以他也算得上是蜀漢軍中的後勤部長和政治部部長。但是他卻是個心胸狹窄的人,時不時和魏延發生衝突。而魏延本身就是個武將,脾氣也急,所以在說不過的時候,就拔刀出來恐嚇他,經常都把楊儀嚇得痛哭流涕。楊儀是諸葛亮的心腹,諸葛亮身為楊儀的大哥,自然不允許別人這麼欺負自己的小弟,雖然諸葛亮沒有明確的為楊儀出頭,但是心裡早就對魏延埋下了恨。這也為日後魏延的慘死埋下了種子!

    在第一次北伐的時候,魏延就向諸葛亮建議,讓自己帶領著五千精兵從子午谷這條危險崎嶇的小路直插到曹魏後方的長安,從而形成合圍之勢。但是這一建議卻被諸葛亮給當場否決了。原因就是,這條路很危險,不適合進軍,這不僅是諸葛亮生性謹慎的原因,也是諸葛亮抵禦魏延的表現。

    不僅如此,諸葛亮還力排眾議不讓魏延當先鋒,而把這個位置讓給了自己的親信——參軍馬謖。結果喜歡紙上談兵的馬謖把蜀軍的戰略要地街亭給丟了,直接導致了第一次北伐的失敗。而在接下來的第二次,第三次和第五次北伐中,史書中都沒有提到魏延的作用,就唯獨在第四次規模比較小的時候,魏延獲得了較大的自主權,並在今天甘肅南部打敗了魏國的大將費瑤和郭淮,他也因此被後主封為了徵西大將軍。

    公元234年,諸葛亮發動了最後一次北伐。這一次,諸葛亮總算是將魏延擺在了檯面上,讓他擔任北伐大軍的先鋒。但是諸葛亮的整體策略依然是穩紮穩打,先建立好前進的基地和後勤保障的供應,再開始做征討敵軍的打算。

    對於魏延來說,他所擅長的是進攻戰,但是老大卻說要穩紮穩打,這就使得他對諸葛亮的戰略佈局十分的不滿,並且還時不時流露出自己這種不滿的情緒。

    同年八月的時候,蜀軍打到了五丈原,和魏國的軍隊只隔著一條渭河。而也就是在這裡,諸葛亮終於病倒了,臨終前他緊急召開了一場最高軍事會議,商量自己去世以後的安排。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場會議都是諸葛亮的幾個親信,魏延並沒有在其中。他們在會上決定,等諸葛亮一死,他們就開始後撤,並且讓楊儀來當總指揮,魏延的任務是負責殿後。諸葛亮還特別指出,如果魏延抗命不遵,那麼就不用等他,其他人走了就行!

    從這個安排我們不難看出,諸葛亮在用人上出現了很明顯的思維短板,他不信任魏延,也知道魏延和楊儀不和,還讓楊儀做蜀軍的總指揮,這不就給了楊儀能公報私仇的好機會。而對於魏延來說呢?讓他斷後,還不讓他提前知道,這不就是擺明要把魏延同其部下一起拋棄嗎?為魏延的結局除了投降魏國,就是孤軍面對曹魏的追兵。

    所以當魏延聽到這個訊息之後,非常氣憤,堅決不讓楊儀退兵,理由很簡單,那就是說,我們好不容易打到這裡了,隨便撤兵,更對不起諸葛丞相生前的遺志。但結果,魏延被扣上了造反的帽子。魏延沒有辦法,只能逃亡漢中,但結果被追上來的馬岱給殺了。

    (姜維劇照)

    所以我們最後可以總結一下,魏延的死其實並不是因為他想造反,因為如果他真的想造反的話,那他的機會實在是太多了。比如鎮守漢中的時候,可以把這個軍事要地獻給曹操當見面禮,又或者五丈原撤退的時候,拉起隊伍直接投降司馬懿。所以說,造反這種猜測是不準確的。

    他的死是因為和諸葛亮的之間的矛盾引起的,當然了,這還與上文我們說到的蜀漢政權人事結構有關。我們可以把蜀漢比作一家公司,諸葛亮是CEO,而魏延和楊儀便是公司裡的中層幹部,當CEO看到這兩個中層幹部發生矛盾,解決的辦法有很多,其上策是領導親自處罰,用最大的目標和遠景讓他們攜手合作。中策就是忍痛割愛,索性放棄一個保住另外一個。而下策就是拉一派打一派,放任矛盾激化。

    而諸葛亮偏偏選了下策,這也最終導致了魏延的無辜冤死。

    資料參考:《三國志》;《諸葛亮的眼中釘,其實死得好無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龍筆下哪個美女最讓你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