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沉澱讀書

    看過張宏傑老師的《坐天下》裡對嘉慶的解讀,不禁感慨,有個敗家的爹,真是受罪。嘉慶是一個想要勵精圖治的好皇帝,跟中國曆代皇帝相比,不貪圖享受,有人情味,心地善良,仁慈,平易近人,勤奮,愛民,節儉等等,是品德最好,仁慈聖明的皇帝。

    然而,乾隆留給他的爛攤子實在太大了,超出了他的能力範圍,以至於掌權的20多年時間裡,除了初期的意氣風發,後期一直深陷無奈、苦悶之中。

    下面我們大概來說說,乾隆去世後,嘉慶都做了哪些事。

    乾隆是禪位給嘉慶的,但是名義上是禪位了,事實上權力還在他手裡。嘉慶這個名義上的皇帝,就是乾隆一秘書似的,表現的很溫順、服從、溫和。乾隆剛去世的時候,人們憑藉對嘉慶以往的印象,都認為這位真正掌權的“新皇帝”,應該就如同他平時的表現一樣,朝政應該不會有太大的變動。然而,從乾隆去世的第二天起,嘉慶就開始大施拳腳了。

    首先,在乾隆去世的第二天,嘉慶就開始了對乾隆的寵臣和珅的清算。先是免了和珅的職位,下旨讓和珅去守靈。然後下旨嚴查貪汙受賄,接著劉墉等大臣檢舉和珅貪汙受賄,再接著就是下旨逮捕和珅,對其抄家,最後賜和珅自盡。前後一種用了10來天。

    嘉慶之所以,會如此迅速的就把這件事給處理了,原因就在於嘉慶已經為這件事準備了太長時間。

    我們知道,乾隆早期還是一位勵精圖治的好皇帝,在中晚期,就成了一昏君,這時朝廷貪汙腐敗的現象盛行,為此民不聊生。而大臣裡的貪汙頭頭就是和珅。在乾隆當政的時候,嘉慶不能說什麼,但是他都看在眼裡,所以等太上皇一登天,他就採取了行動。

    其次,取消乾隆晚期,大臣對皇帝的進貢。

    乾隆很喜歡古玩字畫,珍奇異寶。大臣們個個想投其所好,在乾隆晚期,這種風氣愈演愈烈。乾隆死後不久,嘉慶就下旨再有人向皇帝進貢這些東西,就嚴懲不貸。他說“飢不可食,寒不可衣,真糞土之不若”“下而取之州縣,而州縣又比取之百姓,稍不足數,敲撲隨之。民何以堪?”。嘉慶看得很清楚,這些都是搜刮民脂民膏得來的,這種風氣斷不可長。這可見嘉慶是為民著想的。

    然後,鼓勵官員諫言。

    乾隆晚年,只想聽好的,不能體現他治國之盛世的言論都不想聽到,所以,“揭短”的言論是不中聽的,也沒有幾個大臣會說。乾隆死後,嘉慶鼓勵官員揭露朝政的利弊,廣開言路,這讓他對當下的政局更加的瞭解。

    再者,嚴抓腐敗。

    當時的朝廷內外,貪汙腐敗盛行,連軍隊也不可倖免。嘉慶廣開言路的做法,揭露了很多貪汙腐敗的官員,嘉慶對這些官員的處理當然是嚴懲不貸。但是當時的腐敗經過乾隆時期幾十年的積累,已經深入骨髓了,說白了,當官的幾乎員貪了,嘉慶有心嚴查,但是就像割韭菜一樣,隔了一茬,又長一茬。

    就像《坐天下》的作者張宏傑老師說的:

    “乾隆時期,腐敗向底層全面擴散,所有的基層幹部都成為權力尋租者,一些普通公務員甚至成為腐敗案的主角;潛規則變成了明規則,社會上所有大事小情都需要用錢開路,否則寸步難行。”

    雖然嘉慶在掌權後做了很多舉措,但是這些都只換來了一時的、十分短暫的政治清明,嘉慶也意識到所謂的“康乾盛世”已不存在,現在他接收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國家。當時的人口問題,財政問題,貪汙問題,經過種種跡象表明,前面採取的“新政”,已經救不了大清了。

    最後,嘉慶決定採取守成。

    守成的重心就在於,選拔清官做榜樣,以及思想教育,自己則以身作則,崇尚節儉。然而,這種溫和的方式,對病入骨髓的大清朝是不管用的,非得做事果敢,有非常手段的人才有可能拯救大清朝。然而,嘉慶皇帝只是一個比較中庸的好人。

  • 2 # 辰州觀海

    嘉慶掌權後,開始勵精圖治——比如說整頓吏治,殺貪官汙吏。

    奈何,勵精圖治也是講究時代的,乾隆後期,大清國已經腐朽到了難以救要的地步,朝廷很多決策無法落實到地方,嘉慶後期,清朝財政收入,只能靠賣官來解決。

    終究,時代趨勢,真不是個把個賢明君主和能幹的大臣就能對抗的。

  • 3 # 步武堂

    乾隆的這個兒子,接乾隆的班其實挺不容易。

    嘉慶皇帝是乾隆的第十五個兒子,能夠被乾隆相中繼承大統,足以說明還是有過人之處的。

    嘉慶的過人之處是什麼?

    史官對嘉慶皇帝顒琰的評價大致上有這麼幾個方面:善良,仁慈,勤奮,節儉。

    本來,這麼一個有上進心也有品德的人,應該是一個不錯的皇帝才是,但是縱觀嘉慶朝二十五年,儘管嘉慶也著實努力了一番,但是,還是眼睜睜的看著大清一步步的走向沒落。

    這實在不是嘉慶的過錯。他的那個“好大喜功”又“奢靡富華”而且“自高自傲”的爹給他留下的爛攤子是在是不好收拾。

    首先,吏治腐敗幾乎成了朝廷上下的“固疾”,無官不貪成了慣例。

    第二,國家入不敷出,稅收不利,而付出卻無法控制。

    第三,各級官員的懶政怠政成了風氣,朝廷上下不思進取。

    第四,盲目的閉關鎖國政策,使得中國的“小農經濟”幾乎無以維持。土地兼併使得作為中國最核心的經濟支柱農民的生計難以為繼,而國家的稅收卻因為土地的兼併無法保障。

    重農抑商,的確已經“過時了”。

    第五,越來越龐大的旗人供養問題幾乎無法解決。

    嘉慶在接班之後,準確的說是親政之後,還是做出了一些努力,但是,嘉慶不是雍正,同時,時代變了,無論是內部還是外部的環境已經有了本質的變化,嘉慶的努力沒有太大的效果,嘉慶之後,大清就“一瀉千里”。

    縱觀嘉慶一朝,這位中規中矩的皇帝還是辦了幾件事,有些事主動的,有些是被動的。

    最主動的事,就是“殺和珅”。嘉慶殺和珅的目的非常清楚,就是殺了這個大貪官而達到“殺一儆百”,“遏制貪腐”的目的,但是從結果來看,和珅是殺了,也懲治了和珅的一些心腹,也殺了幾個其他的貪腐官員,貪腐的勢頭並未得到有效的遏制。貪腐之風氣已經深入到大清官員的骨子裡了。

    所以,嘉慶殺了和珅,也只是得到了“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的評語。這個評語連嘉慶殺和珅的目的都給歪曲了。

    嘉慶朝一共二十五年,但是卻有將近一大半的時間是在“剿匪”。

    白蓮教起義,在乾隆朝的後期就已經形成了初步的規模,到了嘉慶朝,白蓮教起義成了氣候,也是嘉慶皇帝心腹大患,嘉慶鎮壓白蓮教起義用了九年,花費銀兩達兩億多。這對大清的國力是一項巨大的損耗。

    白蓮教起義被鎮壓之後,蔡牽又在海上造反,他們封鎖航道強收“保護費”,後來乾脆“反叛朝廷”。

    蔡牽造反,嘉慶用了將近五年的時間將其剿滅。

    另外,在嘉慶朝,鴉片開始大肆流入中國,在造成大量白銀外流的同時,也開始大面積的侵蝕華人的身體。

    國庫越來越空,國民越來越弱,這就是當時的“現狀”。

    到嘉慶朝後期,勤勉節儉的嘉慶也是心灰意懶,安於做“守成之君”,甚至也開始用“賣官”來充實國庫了。

    千瘡百孔的大清,嘉慶努力了一陣子也看明白了。

    乾清宮牌匾上的那隻箭,現在還在那裡,嘉慶怎麼也想不清楚“康乾盛世”咋說沒就沒了?

    嘉慶的死也是說不清楚,民間流傳的居然是“讓雷劈死的”!當然,幾乎肯定是“無稽之談”,但也多少可以反映出民間的不滿之情。

    從“康乾盛世”,到“割地賠款”,由正所謂的“強”到弱,嘉慶這個鍋是背定了。

    但他真的很冤枉,閉關鎖國政策不是他制定的,旗人的供養政策也不是由他而起,吏治腐敗也不是他的罪過。

    一切就是為他爹還債而已。

  • 4 # 看遍山川

    同樣是坐上金鑾殿,嘉慶是滿清前幾任皇帝中最倒黴的一個,康熙和乾隆命都比他好,剛接位時手裡有大把的銀子,雍正繼位時雖說國家在吏治方面出現危機,但康熙選對了人,大清正需要像雍正這樣的鐵腕皇帝重整朝綱,整個大清國勢正處於上升階段。

    等到乾隆末期,清朝的形勢比康熙末年嚴重至不知道多少倍,天底下運氣最好的十全老人乾隆一手把大清推向了封建王朝的頂峰,但是在他統制的後半段,土地高度的集中,吏治堪稱糜爛,賄賂無所不行,武備落後廢馳,各種社會矛盾日益尖銳。

    而這一切都被太上皇眼裡所謂的“盛世”掩蓋,乾隆是一閉眼揮揮手帶走了他的十全武功,兒子嘉慶被他推上了寶座,也同時推上了火山口。嘉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處理了和珅,剷除了大清朝這個大爛疤,穩定了官僚隊伍也撈取了大把的銀子,但這只不過是一道開胃菜,真正的考驗在後面。

    嘉慶首先面臨的是南方的白蓮教,遍及四川,陝甘,河南,從嘉慶元年開始清廷和白蓮教作戰,歷時九年從全國抽調大量兵力,死傷十幾萬人,屠殺義軍不計其數,耗費白銀兩億兩之多,相當四年的財政收入,吃得再飽的嘉慶也差不多被耗光了。

    不光是白蓮教,京畿的天理教,東南海上蔡牽等人的反清起義,還有國庫錢糧的虧空,渙散的八旗子弟生計,鴉片的開始流入,河漕等社會難題和危機。這一切嘉慶感覺到了火山口的溫度,使他焦頭爛額,他認為“漢,唐,宋,明之所未有,竟出大清朝”。

    嘉慶也做出主觀努力,對乾隆朝的遺留歷史問題重新糾錯平冤,以求廣開言路力求使大清走上正軌。在主流輿論上,嘉慶主要平反了乾隆時期軍機章京曹錫寶案,當初曹想從彈劾和珅的親信劉全下手來揭發和珅貪贓枉法,只是非但沒有成功反而被和珅反咬,最後被革職鬱鬱而終。嘉慶下旨加恩含冤而死的曹錫寶副都御史銜,授其子嗣官職,以表揚其勇於直言。

    另一個就是乾隆朝反對和珅“議罪銀”的尹壯圖案。當時尹不顧“議罪銀”實際是乾隆同和珅默契的結果,大膽上疏議論此法的危害,同時對當時腐敗的吏治作了深刻的揭露,當然其結果也是被乾隆治罪革職。嘉慶恢復了尹壯圖的官職,大力褒揚其“敢言之臣”,尹應招入京。

    乾隆皇帝留下的爛攤子,本質上是統制者過分榨取社會財富的結果,是每個封建王朝日積月累導致衰敗的根源。嘉慶在位二十餘年厲行節約,勤政圖治,主觀上想讓國家恢復祖上的盛世,但他這種願望同社會發展規律相悖,只能是幻想,嘉慶替他父皇乾隆收拾爛攤子永遠只能“在路上”。

  • 5 # 鏡鑑青年

    這事,首先就得看看,當1799年,“太上皇”乾隆皇帝留下的攤子,到底有多爛?

    當時的大清朝,雖說號稱“十全武功”,但外表光鮮下,內裡卻已潰爛不堪。首先是腐敗問題,大小官員上行下效,貪汙腐敗風氣刮遍全國,幾乎到了無官不貪的地步。乾隆晚年時信用的大貪官和珅,私人財產到了觸目驚心地步。整個大清朝官場上下,送禮請託成了家常邊防,剋扣軍餉是常規動作,吏治敗壞到腐爛地步。

    經濟問題也十分嚴重,乾隆皇帝在位時,多年如一日猛花錢,下江南打仗等各項大動作,早就把國庫花的空空如也。連乾隆皇帝本人,臨終前都是懊悔不已,連呼下江南等行動,簡直是勞民傷財。可到嘉慶帝親政時,後悔也晚了。黃河連年在鬧,西南白蓮教動亂越演越烈,國庫開支連年暴增,簡直入不敷出。

    而最爛的一個攤,莫過於席捲西南大地的白蓮教大起義。這場清朝自康熙年間起,最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波及四川陝西湖南多個省份,把擁有“十全武功”的清軍,打到灰頭土臉。好些戰役上,竟出現了裝備低劣的白蓮教軍隊,追著裝備精良的清軍“精銳”滿山跑的情景。眼看著清王朝的西南半壁,就已搖搖欲墜。

    看這千難萬難的情景,不得不替嘉慶感嘆一句:他苦苦等來的皇位,簡直就是個大火坑。

    但事實證明,雖說乾隆犯了很多錯誤,但在選擇嘉慶帝即位這件事上,他真沒有看錯人。親政後的嘉慶帝,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了臭名昭著的大貪官和珅,將和珅的財產全數抄沒。接著全國開始大反貪,陸續拿下全國多地的封疆大吏。清朝自乾隆年間起,一度庸碌貪墨的官風,幾年間也一掃而空。乾隆晚年時屢次發大水的黃河,也得到了很好的治理。大清朝這個搖搖欲墜的大廈上,嘉慶帝在艱難的打著補丁。

    而最艱難的一戰,莫過於平定白蓮教的大戰。嘉慶帝登基時,正是清軍在前線兵敗如山倒的時候。面對困局的嘉慶帝,除了法辦了一批貪汙腐敗的軍將外,更在老師王傑的建議下,果斷改變了之前硬衝硬打的打法,轉而以堅壁清野的堡壘戰,對白蓮教叛軍進行層層圍困。並在前線各地的村莊全數搬空,村民驅趕到堡壘裡,以切斷當地村民對白蓮教的援助。如此效果;立竿見影,到了嘉慶十年,在付出了兩億兩軍費和四百多名軍官陣亡的代價後,清王朝終於艱難平定了白蓮教之亂。

  • 6 # 南枝寫歷史

    乾隆去世後,嘉慶第一時間做了一件他早已想做多年的事情。

    乾隆當時“內禪”退位,傳位於嘉慶,嘉慶雖有皇帝之位,卻無皇帝實權,大權依然牢牢被乾隆掌握在手裡,而得到乾隆任重與庇護的和紳儼然都不把嘉慶放眼裡,朝廷一切大小事情,乾隆多讓和紳打理。

    1799年,乾隆駕崩的第十五天,料理完父親後事的嘉慶,馬上對大攬朝政的和紳羅列了二十條罪狀,下旨將他囚禁並革職抄家,抄的家產總值約11億白銀,相當清政府十五年的財政收入。

    所以當時有一句話叫:“和紳跌倒,嘉慶吃飽”。嘉慶剷除了清王朝一顆最大的腐敗毒瘤。

    然後在闔家團圓的元宵節,賜下一條白綾,結束了和紳50歲的生命。

  • 7 # 可食中國

    康乾盛世,被稱為中國古代社會的迴光返照,盛世之後,大清王朝勉強在嘉慶手中維持了一段時間之後,就迅速的江河日下,日落西山,直至列強撬開中國的大門,蜂擁兒子愛,國內革命力量揭竿而起,大清王朝被終結。造成這種局面,乾隆功不可沒。

    首先,我們還是得一份為二,肯定下乾隆的功績

    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社會經濟文化有了進一步發展。弘曆重視社會的穩定,關心受災百姓,在位期間五次普免天下錢糧,三免八省漕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並且重視水利建設,起到了保護農業生產的作用,使得清朝的國庫日漸充實。弘曆武功繁盛,在平定邊疆地區叛亂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績,維護了國家的統一併拓廣了領土,並且完善了對西藏的統治,佔領了新疆,正式將新疆納入中國版圖,清朝的版圖由此達到了最大化

    接著我們說一說他留下的爛攤子

    1、但是在位後期奢靡,吏治有所敗壞,多地爆發起義

    大清朝乾隆年間出了大名鼎鼎的和珅和中堂,他權傾朝野,一手遮天,貪婪腐敗,一人所貪就敵大清朝全國財政收入。培養親信和利益集團,可謂通天徹地。而 乾隆爺晚年因為自己喜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以和珅之手滿足個人之慾,以和珅之路成想做而不敢做之事,最後,終於積重難返。老百姓苦不堪言,官場烏煙瘴氣,政治一片混亂。這位大清王朝的衰落留下的深重的禍根。以至於後來白蓮教之亂,雖然被剿滅,卻直接快動搖了大清帝國的基礎,

    2、並且閉關鎖國政策也達到了最高,拉大了和西方的差距,使清朝統治出現了危機。

    乾隆時期,閉關鎖國最為嚴重,大清帝國正沉入天朝上國的迷夢中無法自拔。傲慢,偏見,自以為是,閉目塞聽,志得意滿。卻忽略了西方此刻正在醞釀著亙古未有之巨大變革,資本主義,工業革命,如火如荼。世界的格局和版圖正在全面而深刻的改變。清朝的政府的閉關鎖國,葬送上最好的發展機會,也讓中國第一次開始落後於世界,等他們發現時,為時已晚,只有被打壓,被侵略,被瓜分的份。

    3、文字獄之風比康熙、雍正時期更加嚴酷。

    乾隆時期,文字獄之殘酷,達到頂峰,整個王朝,萬馬齊喑,一片死氣沉沉。這也阻擋了大清帝國開眼看世界,阻擋了進步的思想,阻擋了改革的步伐,阻擋了文化的繁榮和與世界交流。

  • 8 # Anday30072232

    他怎麼叫收拾爛攤子,他壓根沒這個能力當皇帝,為了表現自己急忙殺和紳,導致下面群蟲無首,接連政權出現不穩定,大清其實就毀於其手,

  • 9 # 全歷史

    要問誰是史上第一背鍋俠,嘉慶當仁不讓!

    由於資質平平,他不得已背上了一口清朝由盛轉衰的大鍋,貪官汙吏橫行是他的錯,叛亂起義頻發更是和他脫不了干係……但其實,他自親政後,就一直在挽救混亂局面的路上努力著。

    反腐倡廉——嘉慶版“人民的名義”

    作為挖坑小能手乾隆的第十五個兒子,嘉慶能夠被相中繼承大統,靠的其實是平平無奇。和其他皇帝文韜武略的學神形象不同,歷史對嘉慶的評價只有仁慈、勤奮、節儉……按理說,這麼一個有上進心也有品德的人,應該有一番作為才是。然而他再努力,也填不上老爹留下的巨坑。

    他接班時,吏治腐敗已經成了朝廷頑疾,無官不貪;國家入不敷出,稅收沒多少,而支出卻出奇地高,還有越來越多的旗人需要供養;各級官員懶政怠政,朝廷上下不思進取;盲目的閉關鎖國政策,更是讓中國長期以來的小農經濟也幾乎無法維持。

    (嘉慶有進取心,卻沒有治理好清朝的能力)

    乾隆死後,嘉慶才得以親政,而他“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就瞄準了反腐這件事。雖然早就意識到這個問題關乎大清的生死存亡,但是初出茅廬的他還是大大低估了反腐之戰的艱鉅。他天真地以為:只要處置了和珅這隻大老虎,那麼依附和珅這棵大樹而存在的分枝便自然會枯萎。然後再趁熱打鐵來一個懲貪高潮,那抑制腐敗還會遠嗎?

    然而事情的發展遠遠出乎嘉慶的意料,他沒想到,貪腐之風氣已經深入到大清官員的骨子裡了。和珅死後,官場貪風有所收斂,但沒過多久,一切又捲土重來。

    (嘉慶反貪,治標不治本)

    不腐敗的官場有什麼資格叫官場?當時的官僚集團就是這麼想的。在這樣的風氣下,連嘉慶親手樹起來的廉政榜樣們,也一個個陷入腐敗漩渦,實實在在地打了嘉慶的臉。

    最典型的就是廣興,他因當初第一個揭發和珅,深得嘉慶信任,被任命去四川掌管軍需。升職後,他果然不辱使命,堅持清正廉潔,致力於掃除貪風,每年為朝廷省下不少錢,都可以評上“感動大清十大人物”了。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後來也陷入貪汙的泥潭……

    剿匪剿匪剿匪,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考試的時候,除了要記得寫上名字,還要注意啥?當然先把簡單的題做了!那反腐這塊硬骨頭,嘉慶幹嘛還要傻乎乎地急著去啃?

    其實在嘉慶執政的二十五年中,有將近一大半的時間都是在苦逼地剿匪。對他來講,在乾隆屍骨未寒之際就匆忙殺和珅準備反腐,完全是因為一個火燒眉毛的重任——鎮壓白蓮教。

    (一個被抓的白蓮教教首將起義矛頭直指貪官)

    早在明朝,白蓮教就開啟了瘋狂的造反模式,到乾隆朝後期依然沒有收斂,反而更加猖獗。等到嘉慶上臺時,白蓮教運動已經到達頂峰,在全國怒刷存在感。為了解決這個心腹大患,嘉慶不得不重視此次起義的導火索——貪官汙吏橫行,導致民不聊生,加入白蓮教的人越來越多。於是他從這個源頭出發,處置以和珅為首的貪官勢在必行。

    這一次鎮壓,用了九年時間,光燒錢就燒兩億多兩,才暫時讓起義平復下來。更糟心的是,當時鴉片開始大肆流入中國,大量白銀不斷外流,這下本來就不寬裕的大清更窮了。

    幸好功夫不負有心人,白蓮教的事情暫告一段落,海盜王張保仔也接受了朝廷的招安,艇匪之亂宣告結束……嘉慶用了十多年的時間,才終於將爛攤子收拾得稍微乾淨了點。正當他以為自己可以放鬆一下,白蓮教分支之一天理教又來了……

    (天理教一幫人直衝紫禁城,嚇壞了嘉慶)

    他們反思了自己一直以來造反失敗的原因,覺得是沒有直搗皇帝的老巢,於是這次一幫人直接殺到皇帝辦公的養心殿。正在外地視察的嘉慶聽到白蓮教竟然捲土重來,還進入紫禁城差點攻入後宮,就差沒嚇得背過氣去。

    至此,前半生都在致力於扭轉大清頹勢的嘉慶心灰意冷,變成了一個安於守成的君主,甚至開始利用賣官來充實國庫。

    其實,嘉慶並不是個完美的帝王,執政期間白蓮教運動到達頂峰,他也只是哭唧唧地寫了《罪己詔》痛罵貪官,之後再無下文。但從“康乾盛世”到“割地賠款”的這口大鍋,讓他一人來背也有失公允,畢竟閉關鎖國政策不是他制定的、吏治腐敗更不是他的罪過……大清早就千瘡百孔,僅憑他一人又如何扭轉乾坤呢?

  • 10 # 莫紙硯

    說到滿清王朝“最倒黴”的皇帝,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應該是宣統皇帝溥儀,他幼年繼位,僅在位三年,就被袁世凱轟下臺。日本侵略者打進關東之後,溥儀跑到滿洲國的城圈兒裡搖身一變成了傀儡皇帝,抗日戰爭勝利後,曾經風光奢靡的一國之君開始蹲大獄進行勞動改造。所幸被赦免以後,晚年也算是有個善終,與其皇考光緒帝比起來,溥儀的人生結局算是極為幸運的了。

    圖丨溥儀與婉容

    另一位清朝皇帝嘉慶顒琰雖然生逢盛世,時運卻是十分坎坷。

    清朝的立儲方式與前朝皆不相同,早期一般不公佈太子人選,誰是最後奪魁者無從知曉,時任掌權人會把所有子嗣當作太子培養,這就是所謂的“密建皇儲制”,又稱秘密立儲敕書制。這裡要額外提一下,康熙年間玄燁明立二阿哥胤礽為太子,是因局勢所迫導致,廢太子之後,再到雍正時期,所有皇儲設立必須遵照此祖制,因此清朝皇子的平均受教育水平相較前朝來說是比較高的。

    圖丨眾大臣從“正大光明”匾額後面取出先皇所書遺旨

    1795年盛夏,乾隆皇帝公佈了早已做好選擇,立十五皇子顒琰為皇太子,第二年舉行退位大典,顒琰跪承父皇乾隆不要退位於他,等其百年之後他再繼位,奈何乾隆活得是真久啊!

    雖然乾隆已禪位,但皇宮裡的一切並沒有發生太大的改變,他還為自己退休後的生活提前改建了寧壽宮留作生活居所。可是這位太上皇一天也沒住過,之後更是沒有皇帝敢住,只有他的皇長子永璉和慈禧太后進去生活過一段時間。

    圖丨寧壽宮九龍壁

    那乾隆為什麼不去住這豪華的寧壽宮呢?原因就在於不捨得放棄權力。

    乾隆不願過度放權,歸根結底還是不喜歡這個兒子,可是不傳位給他也沒其他選擇了,剩餘的皇子沒有一個成器的。

    顒琰正式上位以後,乾隆經常以太上皇名義發旨干預朝政,嘉慶也只能看老爹的臉色行事,甚至有的時候還需要向臣子和坤屈服。

    自從乾隆把控朝政到80多歲的時候,整個人已經有點老糊塗了,吐露的話語朝中上下沒幾人能聽得懂,除了寵臣和坤。

    圖丨弘曆鑑古圖

    那問題就來了,儘管農業領域異常發達,可老百姓並沒有那麼多田地去種。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官紳地主不斷吸納佃戶,還不用向朝廷納稅,同時底層民眾照繳不誤,因此便出現了田少人多的利益矛盾。

    很多農民為了填飽肚子混口飯吃,更為躲避苛捐雜稅,開始往深山野林裡跑,脫離體制的束縛,其中一部分人漸漸擺脫了官府統治,成為了白蓮教教眾。

    圖丨影視劇中的白蓮教形象

    白蓮教自唐宋時期就已存在,發展到清朝時,受“反清復明”思想的蠱惑,逐漸發展成為一股民間秘密邪教。

    乾隆末期至嘉慶皇帝即位之初,白蓮教暴動愈演愈烈,持續百年的“康乾盛世”開始出現動盪,自此愛新覺羅式獨掌的清朝走上了下坡路,清廷先後調兵前往武力鎮壓,三年光景過去,白蓮教人數不減反增。

    之所以會產生人數逆反現象,主要是因為清廷自身的原因。滿清八旗早已多年不作戰,面對洶湧的白蓮教眾,八旗子弟心裡沒底,不敢輕易上前殲滅。

    白蓮教人數雖多,但也不敢過分造次,更樂得發展教眾,壯大自身實力。

    圖丨清朝兵勇

    其次就是軍餉問題,上下其手,連環貪汙,除綠營兵外,滿人不打仗還能領軍餉,何樂而不為。所以地方上的軍隊互相推諉,基本策略是將本地的白蓮教趕到境外,交給別人去平叛。

    公元1799年,89歲高齡的乾隆終於薨逝,39歲的嘉慶帝正式理政。剛接手江山社稷的嘉慶就以貪汙、延誤軍情誅殺了和坤,抄得白銀八億兩。

    此後,嘉慶帝耗時9年時間,前後共花費2億多兩國帑才成功鎮壓白蓮教。可謂是殺敵八百,自損一千。

    圖丨青年嘉慶

    要說清朝完全是嘉慶搞垮的,也不盡然,嘉慶還是為扭轉頹廢局勢作出了一番努力的。

    怎奈以他個人能力來講,只能做一些整飭內政、清肅綱紀等有限的整頓,意圖挽救中衰大勢實在是有點難。

    乾隆歲朝圖

    官員送禮的錢是哪來的?究其根底,還不是從老百姓身上剝削來的。因此嘉慶下令“詔罷貢獻,黜奢崇儉”,才免去一時奢靡之風。僅從這一點,相對於底層農民來講,他還算是一位體察民情的好皇帝。

    即便如此,洪流之下力挽狂瀾的嘉慶帝還是遭遇到了刺殺,並且遇見了兩次。

    第一次遇刺是在1803年,一天,嘉慶正坐著轎子前往神武門,突然有一名刺客衝出,頓時御前侍衛都驚呆了,幸好貝勒丹巴多爾濟和定親王綿恩等人以身擋之,救了嘉慶一命。之後經過審訊,得知這名刺客名叫陳德,曾在內務府當差,被辭退之後心生怨恨和輕生之念,於是才去刺殺皇帝。

    圖丨清朝官員斷案

    第二次遇刺是天理教教徒策劃的,1813年,200名成員在北京發動兵變闖入紫禁城,京畿重地立時危在旦夕,幸好此時嘉慶帝正御駕前往熱河狩獵。留守京城的皇長子旻寧,也就是後來的道光皇帝,正巧遇上這群賊人,他用鳥槍瞬時打死了兩個頭目,直接鎮住了剩餘賊眾,隨即號令健銳營、火器營等一千多名裝備精良的官兵,圍殲了全部造反的教徒。

    圖丨嘉慶長子——道光帝晏寧

    因為兩次遇刺,嘉慶皇帝一度以為是自己品德太差導致的,頒佈罪己詔以示罪在朕躬。直到1820年,剛邁過60歲坎兒的嘉慶突然暴斃,至死都未能知曉真正的原因。痛責自己的過失,無法改變早已存在的官吏因循、軍紀渙散的實情,無法掩飾大清王朝江河日下的頹喪之勢。

    關於嘉慶的死因,確實有些離奇,目前有兩個版本。

    其一據說是被雷電擊中而亡,一天晚上嘉慶正在處理政務之時,宮殿突然遭遇雷擊,太監們進來一看,皇帝的身體已經被劈得支離破碎,皇室為不影響皇家體統,用一個與皇帝面容相似的太監放入了棺材之中。

    圖丨嘉慶帝死在煙波致爽殿這張床

    第二種說法稱,嘉慶是在駐蹕承德避暑山莊理政時,由於天氣過熱,中暑後引發心腦血管疾病猝死的。

    真實死因,至今仍是一個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讓漢成帝神魂顛倒的趙飛燕、趙合德姐妹,最後為何雙雙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