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美麗萍說

    看《大明王朝》只是把劇情捋順,看懂故事情節,體會人物性格,順便再發點觀後感。我本以為明朝亂皇帝不明,宦官當道,貪官過甚,但是看了劇以後,卻發現不乏賢臣能將,亦有海瑞直臣,說宦官當道,弄權鼓掌也是有些片面了。嘉靖皇帝喜歡弄權,總是要猜他的心思,體察他的聖意,海瑞直言死諫,但對嘉靖帝的感情很複雜,視嘉靖如山。雖然,恨卻仍舊深沉地愛著,嘉靖死了,海瑞的山倒了,他不願世人分說嘉靖不是。就只能自己說,著實沉重而複雜。我欣賞海瑞和李時珍的惺惺相惜,羨慕海瑞與王用汲之間的君子之交,明朝皇帝比較奇葩,歷史比較混亂。最近很是好奇明朝的事,得知皮毛就已經很滿足了。

    對於整部劇確實良心製作,大氣磅礴,引人深思。對於國家的最高統治者,需與民謀利,不能偏愛,奈何國之體制,並不毫無漏洞,當貪墨橫行與民生疾苦時,種種矛盾便要倒逼改革,貪官需要懲戒,良臣需要直諫。清明與汙濁猶如陰陽兩面,沒有一種完美的體制能獨陰獨陽。作為統治者,真的需要日日殫精竭慮,作為管理者,便要在其位謀其政。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應該當做每個人的終極信仰,不求無為而治,但求人民安居樂業,年年歌舞昇平。

    北方由於天災縱橫,久受兵戈蹂躪,再加上清軍歷次入塞殺掠,中原大地,元氣大傷。李闖趁此隙,振臂一呼,擁眾數十萬,氣候已成,崇禎恃此破敗山河,無法抵敵。南方較之北方,情況要好很多,崇禎帝如能忍辱負重,妥善經營南國,團結軍民人心,中興明室,恢復中華,也猶未可知。馬寧遠愚忠冥頑,一腔孤勇,但我依舊很理解他對胡宗憲說的話,正所謂明知不可為而為。畢竟天下沒有千千萬萬個海瑞胡宗憲,卻有千千萬萬個馬寧遠,至少他也曾自省熬煎,而後讓歷史的塵埃有了眉眼。雖然那些年與部堂共有的時光,終歸被宦場滌盪。忍不住把馬寧遠對胡宗憲的花式表白截下來,士為知己者死。

    看似枯燥無味的正劇被全體演員演繹的淋漓盡致。關於明史,我沒看過太多資料,但從一部或許演義過的電視劇中卻也讀出了太多辛酸,歷史往往那麼宏大又複雜,而我們又如此渺小且無奈。這部劇講的其實就是隆慶萬曆改革的前奏,最後嘉靖那番話也許是歷朝歷代所有統治者的治國之道所維繫的原則。自以為能看明白人,能看明白勢,遇人幾面便在心裡下個定論,卻不知這個定論框死了自己的心,人和勢的發展卻是不由我心裡的框來決定的。果然還是浮躁所致。細心觀察、耐心總結、不下定論。

    《大明王朝》和《雍正王朝》這兩部電視劇,陳寶國和唐國強都是非常牛的演員,劇裡的嘉靖和雍正,一個信佛,一個通道,善弄權術,嘉靖更勝一籌,雍正王朝裡的劇情也絲毫不拖沓沒一句廢話。大明裡即使朋黨相爭,各懷心思,即使貪汙甚至手伸到皇上這兒,但是明裡是不敢有損一點皇威,即使嚴嵩黨遍佈朝野,嘉靖倒嚴也並未費力,看臣子們相爭,利用甚至導演他們相爭,一心修道要長生不老,看的瀟灑得很。

    雍正就憋屈許多,一心為國家,整頓吏治,為百姓,實施新政,卻不得不與百官們掰手腕,與天下讀書人為敵。憂勞至此,卻留罵名。雍正裡的喬引娣確實是讓人心頭一甜,得此知音,雍正解渴。大明裡也有溫馨一些的場景,海瑞和妻子的劇情著實溫馨只是最後落得悲涼,哪個更好看我也不知道,雍正以前都是跳著看,這次算是全看了一遍,《大明王朝》第一次看,看不太懂。心底裡是想嘉靖要能一直當個好皇帝,不沉迷修道估計他能活更長時間,他要專心執政,肯定是能出個盛世的。

  • 2 # 豆芽影視解說

    說到啊《大明王朝1566》,首先要從導演張黎和編劇劉和平說起。2007年的《大明王朝1566》是張黎與劉和平自1997年的《雍正王朝》後的第二次合作,也是至今的最後一次合作,並且是張黎作為導演的唯一一次合作(在《雍正王朝》中張黎擔任藝術總監一職)。

    張黎依靠這部作品和之前的《走向共和》徹底超越了胡玫,奠定了內地電視界第一正劇導演的身份,此後的《人間正道是滄桑》等不過是錦上添花而已。劉和平雖然爭議更大,但此人在編劇界的地位也無須我在此處再多言,作為一名學者型編劇,雖然他的作品往往衝突激烈集中極富戲劇性,但他的骨子中往往還蘊藏著某些超越戲劇性本身的追求,這使他的作品往往在戲劇性的情節之下還有深厚且富於張力的內涵。如果說前者是對一線編劇的基本要求,那麼後者就是編劇個人身上的獨特烙印。

    除去兩人本人各自的強勁實力之外,大家可能有這樣的感覺,張黎和劉和平合作往往讓人有種1+1大於2的驚喜,而事實也正是如此。劉和平擅寫大場面大格局大沖突,而對於曾經的馮小剛御用攝影師,以《夜宴》的攝影師身份獲獎無數的張黎來說,轉行導演後,以鏡頭語言再現劉和平筆下的大格局不在話下。在這一點上,劉和平的上一個本子《北平無戰事》就做的一般,遠沒有《大明王朝1566》那樣令人印象深刻。山影+孔笙團隊雖然近年拍了不少優秀的正劇,但是格局上顯然較黎叔仍然有差距。此外,劉和平的作品整體風格較為內斂沉鬱,其中又往往在深處蘊藉著某種民族的蓬勃之氣,這樣的獨特風格,放眼內地電視界也唯有張黎可以最好地呼吸領會之。兩人的合作可以說是真正的天作之合。這樣的黃金組合為這部劇集的成功打下了一個很堅實的基礎,試想,正劇領域的上古大神陳家林碰上朱蘇進,照樣在《江山風雨情》這麼好的題材上走了麥城,而《人間正道是滄桑》雖然也是優秀的作品,但張黎極富個人風格的攝影與剪輯與江奇濤歌劇風格的劇本總有微妙的方枘圓鑿之處,相較而言,《大明王朝1566》中的剪輯則往往令人印象極其深刻(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黑白閃回,當然有相當部分要感謝剪輯師劉淼淼)。

    張黎對劉和平的劇本的理解是深刻的,這使他在導演本劇時常有豐富劇情內涵的神來之筆。舉個例子,在劇情的中後半段,司禮監掌印太監呂芳被嘉靖打發去南京守陵,這裡有一段他與自己的乾兒子馮保告別的戲,是劉和平原劇本中沒有的,而張黎將這一段拍的十分精彩。

    這一段不僅在結構上呼應了第一集呂芳訓斥馮保,指責他不懂為自己謀後路的情節,也進一步豐滿了呂芳老成寬厚,馮保伶俐隱忍的性格,兩人之間關於“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一席對話也深化了全劇的主旨與內涵。這一情節甚至還為可能的續集劇情發展打下了草蛇灰線般的伏筆——馮保最終應驗了呂芳的預言,爬到了呂芳的位置,而最後也遭到與呂芳相同的命運。

    僅舉一例,可以看看導演對劇本的理解已經到了一個怎樣的程度。

    接下來說說這部電視劇的選角。劉和平擅寫群像戲,因此選角和表演是重中之重,他的戲如果選角沒做好,起碼要砍掉一半劇本的魅力。比如《北平無戰事》中,很少有人在劉燁出場時會想到“方孟敖”出場了而非演員劉燁。這一點上,《大明王朝1566》做的相當好,甚至可以認為是整個內地電視劇工業上的一個巔峰,它的卡司選用了一群實力派演員,其中大量是話劇團的老演員,整個劇集的臺詞都拿捏的相當穩。幾乎所有演員都和角色沒有距離,皇帝說話有皇帝的樣,高官說話有高官的樣,小吏說話有小吏的樣,平民說話有平民的樣。即使是龍套角色,也少有苟且齣戲的現象產生,這是相當不容易的。(《亮劍》幾個主要角色形象那麼經典,龍套一說話就出戲)

    這種集體演技爆發的現象至少可以證明一點:整個劇組是在認真對待這個戲,把它當成一個藝術品而非流水線上的作品來做。對此,張黎導演接受採訪的時候有一個回憶:

    那個組出奇地平靜。陳寶國也一樣,也住在北五環的一個爛樓裡面,他自己住一間,給他安排了一個套間。早晨起來,試裝,對詞,每天就這樣,很鬆散,該鍛鍊就鍛鍊。給他們找了一個健身房,像嚴世藩,楊金水,他們都鍛鍊。黃志忠每天跑一萬米。安安靜靜,這其實是一個攝製組應該有的狀態。有的演員偷點懶,詞不好,大夥那種不屑,他的壓力太大了。所有演員詞都溜溜的,戲都好好的,一個演員打磕巴了,那真是對不起,不用說,回去以後肯定是在背詞呢。他形成的習慣是,一般早晨五點起床背詞,七點鐘出發。現場再背詞的演員,全組人都看不起。

    倪大宏不拍戲時,我們就見不著他,據說天天憋在屋裡琢磨呢,他從化裝開始就進入到嚴嵩80多歲的狀態,寡言少語、眼神呆滯、動作緩慢等。而扮演鄭泌昌、何茂才的演員,要求住一個房間,哥兒倆沒事兒就掰扯戲,很有上大學排一部話劇的感覺。他們在拍攝期間都是‘守得住’的演員。

    下面還是把這些演員列一下,感謝他們帶來的精彩表演,大家可以看一下這些實力派的履歷,看完之後也大概能琢磨出當年看一群大叔飈群戲為什麼那麼過癮了:

    陳寶國的嘉靖,雄猜與天威難測的最佳註腳,也是陳寶國皇帝戲的巔峰。

    黃志忠的海瑞,人物可能立的稍微正了一些,導致演員發揮空間有限,不過這是劇本的原因,黃志忠的表演幾無可挑剔,幾幕高潮戲中爆發出的臺詞功力真是百看不厭。

    王慶祥的胡宗憲。也有人物立的太正的問題,但王慶祥將其詮釋的頗有層次感,絕非普通的忠臣形象所能概括。

    倪大紅的嚴嵩。完美詮釋大奸似忠,40歲演70歲應該可以作為教科書案例了。。可貴的是竟然還沒用配音。

    張志堅的嚴世藩。形象和歷史有所不合,但是演技沒的說,一口京片子唸白很有韻味。張志堅是南京話劇團一級演員,飾演過《人間正道是滄桑》中的董建昌。

    王勁松的楊金水。這個不多說了,經典角色。

    趙立新的沈一石。曾在《走向共和》中飾演羅文,本人畢業於中戲,現為中戲表演系主講教師,其才子氣質與沈一石的角色設定殊為相合。

    倒嚴三巨頭:肖竹的徐階(前立者),劉毓濱的高拱(前二立者),郭東文的張居正(後立者)。三人都是話劇演員出身,肖竹有一個典故是他1956年報考北影,成為北影第一批學生,當年的面試官是陳佩斯之父陳強,出的題目是朗誦《海燕》,肖竹剛念幾句就被陳強打斷。後來才知道原因是肖一開口就被陳強聽出功底非常好。劉毓濱是國家一級演員,國務院政府津貼獲得者,古裝劇常客,最有名的角色應該是《康熙王朝》中的朱國治。郭東文為廣州話劇團國家一級演員。三人雖同屬改革派陣營,而性格迥異,徐階外示忠厚而內心機心深重,高拱剛直而嫉惡如仇,張居正才華橫溢,進取心重。雖然三人經常在同一場景中出現,但演員的詮釋都截然不同,觀眾甚至可以看臺詞便一眼猜出說話者。

    宦官群:徐光明的呂芳(右一),劉立偉的陳洪(右二),趙雍的黃錦(右三)。宦官作為可以左右政治局面的一大群體貫穿整部劇的始終,徐光明、劉立偉都是話劇演員出身,趙雍是北影78級學生(張豐毅、張鐵林同學),功底都沒得說。這群宦官的表演又是聞音識人的群戲經典,文字形容失味。

    此外徐敏的趙貞吉,甘雨的鄭泌昌,王戎的何茂才,徐成峰的馮保,祝希娟的海母,譚凱的高翰文,鄭玉的王用汲,等等……都是非常經典的角色。

  • 3 # Deluxe1996

    首先,單從大明王朝的豆瓣評分我們不難看出,這是一部優秀的影視作品,豆瓣9.7分的評分已然達到中國產劇最高水準。

    其次,這部電視劇不論是劇情的精彩程度,演員們對人物的刻畫,還是其所表達的中心思想都難以挑剔。故事在敘述上都是很嚴肅的,劇裡的臺詞值的觀眾們字字斟酌,非常的有韻味。相比起近幾年很火的《人民的名義》讓大家通俗易懂,該劇就比較晦澀了,這也是為什麼當年並沒有火遍大江南北的原因。

    最後,還是推薦題主,如果是真的熱愛影視作品的話,這部電視劇是絕對不能錯過的,希望他能讓你看到不一樣的古代中國。

  • 4 # 閒話人間事

    這部電視劇不錯,貼近歷史真實,適當加以演繹。情節曲折,引人入勝。符合”以史為鏡,可以正衣冠”的現實教育意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劇。

  • 5 # 影視路頭社

    答:《大明王朝》這部2007年上映的大型古裝電視連續劇講述的是,大明朝嘉靖與海瑞的故事。

    大明嘉靖三十九年,貪官橫行、全國百姓民不聊生。奸臣嚴嵩黨羽密佈、權傾朝野,清官海瑞不懼強權,敢於向腐朽封建的皇權發起挑戰。皇帝朱厚熜剛愎自用、練道修玄二十載,以一己之私始終把控著大明朝的軍政、經濟大權。

    嚴嵩是誰?他是明朝歷史上唯一一個二十年把持內閣的首輔,明史將其定為奸臣之首。他黨羽密佈,權傾朝野,最後在家產被抄沒、兒子被砍頭之後,無家可歸。兩年後病卒,終年八十七歲。他死的時候,寄食於墓舍,既無棺木下葬,更沒有前去弔唁的人。

    ——影視劇中的海瑞

    海瑞是明朝有名的大清官,他愣是把嚴嵩等朝中奸黨一一給剷除了,為大明朝為全國百姓可以說是立下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可以說這是一部非常好看的以歷史題材的古裝劇,接近逼真的反映了大明嘉靖時代的真實狀況,讓我們更加了解了明朝那些事兒。

  • 6 # 小飛妹影視

    從小就喜歡電視劇,可能因為這種細水長流娓娓道來更打動我吧。雖然中國產電視劇褒貶不一,但我永遠記得扒著電視不放眼巴巴追西遊記新白娘子等等的樂趣,也永遠深味大明王朝走向共和漢武大帝紅色這樣優質電視劇的感動。用故事去講時代,長篇鉅製下的歷史滄桑和厚重躍然於聲色裡,人生百態也在家長裡短裡。看《大明王朝》只是把劇情捋順,看懂故事情節,體會人物性格,順便再發點觀後感。我本以為明朝亂皇帝不明,宦官當道,貪官過甚,但是看了劇以後,卻發現不乏賢臣能將,亦有海瑞直臣,說宦官當道,弄權鼓掌也是有些片面了。嘉靖皇帝喜歡弄權,總是要猜他的心思,體察他的聖意,海瑞直言死諫,但對嘉靖帝的感情很複雜,視嘉靖如山。雖然,恨卻仍舊深沉地愛著,嘉靖死了,海瑞的山倒了,他不願世人分說嘉靖不是。就只能自己說,著實沉重而複雜。我欣賞海瑞和李時珍的惺惺相惜,羨慕海瑞與王用汲之間的君子之交,明朝皇帝比較奇葩,歷史比較混亂。最近很是好奇明朝的事,得知皮毛就已經很滿足了。對於整部劇確實良心製作,大氣磅礴,引人深思。對於國家的最高統治者,需與民謀利,不能偏愛,奈何國之體制,並不毫無漏洞,當貪墨橫行與民生疾苦時,種種矛盾便要倒逼改革,貪官需要懲戒,良臣需要直諫。清明與汙濁猶如陰陽兩面,沒有一種完美的體制能獨陰獨陽。作為統治者,真的需要日日殫精竭慮,作為管理者,便要在其位謀其政。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應該當做每個人的終極信仰,不求無為而治,但求人民安居樂業,年年歌舞昇平。北方由於天災縱橫,久受兵戈蹂躪,再加上清軍歷次入塞殺掠,中原大地,元氣大傷。李闖趁此隙,振臂一呼,擁眾數十萬,氣候已成,崇禎恃此破敗山河,無法抵敵。南方較之北方,情況要好很多,崇禎帝如能忍辱負重,妥善經營南國,團結軍民人心,中興明室,恢復中華,也猶未可知。馬寧遠愚忠冥頑,一腔孤勇,但我依舊很理解他對胡宗憲說的話,正所謂明知不可為而為。畢竟天下沒有千千萬萬個海瑞胡宗憲,卻有千千萬萬個馬寧遠,至少他也曾自省熬煎,而後讓歷史的塵埃有了眉眼。雖然那些年與部堂共有的時光,終歸被宦場滌盪。忍不住把馬寧遠對胡宗憲的花式表白截下來,士為知己者死。看似枯燥無味的正劇被全體演員演繹的淋漓盡致。關於明史,我沒看過太多資料,但從一部或許演義過的電視劇中卻也讀出了太多辛酸,歷史往往那麼宏大又複雜,而我們又如此渺小且無奈。這部劇講的其實就是隆慶萬曆改革的前奏,最後嘉靖那番話也許是歷朝歷代所有統治者的治國之道所維繫的原則。自以為能看明白人,能看明白勢,遇人幾面便在心裡下個定論,卻不知這個定論框死了自己的心,人和勢的發展卻是不由我心裡的框來決定的。果然還是浮躁所致。細心觀察、耐心總結、不下定論。《大明王朝》和《雍正王朝》這兩部電視劇,陳寶國和唐國強都是非常牛的演員,劇裡的嘉靖和雍正,一個信佛,一個通道,善弄權術,嘉靖更勝一籌,雍正王朝裡的劇情也絲毫不拖沓沒一句廢話。大明裡即使朋黨相爭,各懷心思,即使貪汙甚至手伸到皇上這兒,但是明裡是不敢有損一點皇威,即使嚴嵩黨遍佈朝野,嘉靖倒嚴也並未費力,看臣子們相爭,利用甚至導演他們相爭,一心修道要長生不老,看的瀟灑得很。雍正就憋屈許多,一心為國家,整頓吏治,為百姓,實施新政,卻不得不與百官們掰手腕,與天下讀書人為敵。憂勞至此,卻留罵名。雍正裡的喬引娣確實是讓人心頭一甜,得此知音,雍正解渴。大明裡也有溫馨一些的場景,海瑞和妻子的劇情著實溫馨只是最後落得悲涼,哪個更好看我也不知道,雍正以前都是跳著看,這次算是全看了一遍,《大明王朝》第一次看,看不太懂。心底裡是想嘉靖要能一直當個好皇帝,不沉迷修道估計他能活更長時間,他要專心執政,肯定是能出個盛世的。

  • 7 # 升斗小民過生活

    分割————————————————————————

    《大明王朝》確實是一部很好的電視劇,拋開電視劇,整個明朝你可以去看看,從朱元璋以後所有的皇帝,都有自己的發展,有的好練彈,有的好木匠,有的好成仙,有的女色,所有的皇帝都有自己的愛好,但是大明王朝還是發現了將近三百年,16位皇帝,也是很長的朝代了,而且還是農民起義成功的,很不容易,就是說,朱元璋還是很會為自己的子孫想的,建立了內閣,就是說皇帝不上班,國家還是照常執行,這是很不容易的,到最後一位皇帝,勤政了可是還是被滅了,所以有時候造化弄人,一個國家不能只靠一個皇帝幹活,也不能沒有好皇帝,再回來看大明王朝電視劇,很好的反應了當時嘉靖皇帝,雖然看似沒有管理其實時時刻刻控制者國家,也為他們的祖宗朱元璋掙臉了

  • 8 # 葛巾紫慧

    這部劇應是值得傳承的好劇,不一樣的時代背影,演譯不同朝代的盛世傳承,與朝代的經濟文化,都體現出不同朝代的主載者領導下,百姓都能安心樂業的生話,才是一個朝代百姓口中永遠的神,

  • 9 # 王傑尼

    中國電視劇最拿得出手的型別就是歷史劇,歷史劇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大明王朝1566》,它是巔峰時期的劉和平和張黎的歷史性相遇,它是經典文字和美妙影像的結合。同時,它也是陳寶國、黃志忠、倪大紅共同寫下的表演教科書——《中國電視劇60講》

    如果要我推薦自己最喜歡的3部中國產電視劇,那我第一反應想到的一部叫《琅琊榜》,一部叫《一起同過窗》,還有一部就是《大明王朝1566》。

    無論是熟讀明史,還是略知一二,《大明王朝1566》都能讓人看的津津有味,它講述的是一個十分有趣的歷史節點,比起《大明王朝1566》,還是原來的劇名《嘉靖與海瑞》更為貼切。(嚴嵩:明明是三個人的電影,我卻不能有姓名)。主人公之一的嘉靖帝朱厚熜人在家中坐,皇位天上來,聰明絕頂卻忽然沉迷修仙,27年不上朝卻又熱衷權術(馭人之術)。有歷史學者認為明朝的衰亡源於嘉靖,也有認為衰亡源於萬曆的(嘉靖的孫子),總之都與他脫不開干係,而《大明王朝1566》正是這段歷史的一個縮影,一點解讀。

    一人之下 萬人之上 明君在位 悍臣滿朝

    這是劇中徐階的評價,這裡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指的自然是嘉靖朝第一權臣。在嘉靖沉迷修仙,嚴嵩作為首輔統領內閣的20年,在大明朝一手遮天,以權謀私,排除異己,陷害忠良。難道天下人都知道嚴嵩是權奸而唯獨“明君”嘉靖一人不知嗎?他當然知道,並且在劇中他把嚴嵩評價為“老成謀國”,還當著海瑞的面講明瞭自己所謂的用人之道:“長江水清,黃河水濁,聖人出,黃河清。可黃河什麼時候清過?長江之水灌溉了兩岸數省之田地,黃河之水也灌溉了兩岸數省之田地,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因水濁而偏廢,自古皆然”。嘉靖需要去用嚴嵩,用嚴嵩去做“清流”們不做的那些事情,用嚴黨搜刮來的銀子給自己修行宮,建祭壇,滿足自己的私慾。這可能是滿朝文武都心知肚明又不敢說破的事,但是有一個人不幹了,他撕破了“皇帝的新衣”,打了皇帝的臉,站出來打亂了長江水與黃河水的平衡,這個人便是海瑞

    金戈共汝飲 白刃不相饒

    海瑞以必死之心上諫,把自己棺材都準備好,遞上了後來被譽為天下第一疏的《治安疏》,為直言天下第一事,以正君道,明臣職,求萬世治安事,直戳嘉靖痛處。“嘉靖嘉靖,家家皆淨”,天下人不直陛下久矣(大家不爽你很久了),堪比當年諸葛亮噴王朗,嘉靖看完氣的差點吐血。罵海瑞是“無父無君的直臣”,自以為清流,將君父比作為山,水卻淹沒了山頭。哪怕是這樣,他也只是把海瑞抓起來關了,到自己死了也沒有殺他。

    嘉靖為什麼不殺海瑞呢?因為他是個清官,是個忠臣嗎?可能有兩個原因。

    嘉靖殺過的所謂忠臣也有不少,但如果是因為上疏勸諫而殺海瑞,會讓海瑞的名聲千古流芳,而自己背上昏君的罵名。給自己的兒子,也就是後來的隆慶帝留下一個人情,讓他放了海瑞並重用無所畏懼的海瑞去治理官場的貪汙腐敗,整治風氣。彌補自己所犯下的過失,這個錯在他活著的時候是絕對不會認的,只能等死去了讓後世評價他。

    在劇中趙貞吉罵海瑞“大忠似偽”(以博直名),嘉靖質問海瑞“獨你一人是忠臣,良臣”?但在海瑞眼中,這個世界黑就是黑,白就是白。他有自己的信仰,堅信“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的理念。哪怕犧牲性命也要撥亂反正,幫助天下蒼生。

    雲在青天 水在瓶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的程序猶如車輪滾滾一般交替上演。嘉靖帝希望把所有人玩弄鼓掌,受他掌控,但人的貪慾是沒有止境的,終究會有不願意假裝看不見是非對錯,黑白不分的人來打破他立下的平衡。

    關於《大明王朝1566》這部劇中刻畫了很多角色鮮明,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還有許許多多有趣的細節,比如裡面戲份不多,後來差點改變了歷史的一代名相張居正,比如被嘉靖最寵信的太監評價像新媳婦一般兩頭討好,可以不做名臣,但絕不做小人的胡宗憲,比如第一集就差點被打死,被幹爹教導要懂得思危、思退、思變的馮寶,這個劇中看似不值一提的小人物,一步步成長為後來萬曆朝的大太監。這些都需要看這部劇的人自己慢慢體會其中的每一個人物,每一個細節。這是一部值得去二刷三刷不斷品味的歷史正劇,它或許不是真正的歷史,但裡面所表現出來的人性、人心、權謀,都能令看它的觀眾回味無窮。

    以上是我對《大明王朝1566》這部劇的一點個人解讀。

  • 10 # 申家音影視匯

    今天從個人的幾個角度來說這部劇吧,隨便聊聊。

    第一:個人覺得大明王朝、琅琊榜、雍正王朝等等都是可以稱得上“最好”的電視劇,大明王朝在這些佼佼者之中,更加晦澀、沉重。說到叫賣叫座,大明王朝比不過甄嬛傳或者延禧攻略等等口碑電視劇。當然文化本就該百花齊放,沒有什麼高賤之分,甄嬛傳和延禧也是極好的,對吧。但是中華幾千年的歷史,如果單一以一種“女主開掛式”和“男主逆襲式”為故事主線,雖然勵志,但也太可悲了。

    第二:大明王朝1566,人物可以和歷史人物對上號,連年號都寫在劇名上了,但是出於藝術考量,很多情節是和歷史不符合的。其實我們網友完全可以不用對歷史劇太過苛刻,即便是自己寫自己的傳記,也會出現記憶模糊甚至羅生門。劇中的虛構情節就不詳盡說了,網上一搜一大把。其實我們要知道,無論是原著作者或者是電視劇導演,想要表達的都不是將歷史原封不動地搬出來,他們想要表現一種政治生態,這種危險的生態平衡哪怕就是架空時代都可以拍出來的,比如琅琊榜就是架空的一個歷史背景。

    第三:但是相對於琅琊榜、漢武大帝、康熙王朝之類的電視劇,大明王朝帶著一種讓人心驚膽戰的政治理性,高潮迭起,但是沒有那種讓人歡呼雀躍的“爽點”,沒有一種天下大業、匡扶正義的政治熱情和再活五百年的激盪情懷。所以,大明王朝1566的受眾遠不及其他經典電視劇多,但是能靜下心來看完就能知道什麼叫做真正的過癮,什麼叫做真正的權謀。

    第四:再看看各位主演的演技吧。嚴崇,大奸似忠,這種演技有多難,不是全身心浸入那種歷史環境之下,很難表現出來吧。嘉靖帝,君臨天下又喜怒無常,但是對呂芳、黃錦又有另外一種感情表達。海瑞,對貪官的恨,對母親的敬愛,對百姓的憐憫,演奸臣難,但是演自古大忠臣也是極難。還有一個不得不說的配角,楊金水,演技也是可圈可點。

    第五:當年大明王朝首播的時候,收視率是慘淡的,但是卻贏得了極高的口碑。但是如果我會投資人的話,我也會選擇延禧、甄嬛傳、琅琊榜這樣的電視劇,劇本可以、演員到位、電視劇觀賞性強。所以如大明王朝這樣的原著能搬上熒幕是相當不易而難得的。

    第六:2007年《大明王朝1566》在湖南衛視首播,首播時收視率並不高,因此被湖南衛視下架,改為網路播放,當時許多人在評價這部劇時就認為這部劇看不懂而且情節過於拖沓。但是改為網播之後,口碑逐漸發酵,豆瓣評分更是達到了9.5分,達到中國產劇的最高評分。之所以網播和小熒幕播放口碑產生這種巨大差異,是由於這部劇和之前看到的古裝劇在情節設計,人物塑造上有巨大差異,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這部劇人物的人設比較複雜,很對觀眾不適應這種分不清善惡的複雜人物關係。以同樣的歷史劇《雍正王朝》來說,雖然劇情比較複雜,但是人設非常簡單,觀眾看了第一集就能弄明白,康熙,四爺,十三爺是好人,太子以及八爺那一群是壞人,年羹堯不忠心有可能變成奸臣,李衛忠心耿耿是大大的忠臣,好人壞人,忠臣,奸臣,站隊站的整整齊齊,兩邊涇渭分明。 再看《大明王朝1566》很多人到最後也看不明白嘉靖到底是好皇帝還是壞皇帝,嚴嵩看著稀裡糊塗不像個奸臣,趙貞吉站在徐階這邊怎麼又不像個忠臣,徐階是忠臣為什麼高拱對他評價不好,海瑞是大大的忠臣卻又為什麼懲罰打抱不平的齊大柱,嘉靖皇帝為什麼不喜歡忠臣,看的明白的越看越有勁,看不明白的越看越迷糊,最後直接放棄。

    第七:對明朝政治制度執行方式進行一定的還原,沒有一定史學基礎,看不懂劇情。觀眾比較能接受的是《雍正王朝》那種,好人,壞人,奸臣,忠臣一起在朝堂上辯論,皇帝根據大臣意見當場進行政務處理的方式。實際上,清朝皇帝肯定不是這樣處理政務的,但是事實不重要,觀眾看的明白。 《大明王朝1566》涉及到明朝的內閣制度,御前奏議制度,司禮監批紅制度。雖然說只是展示個皮毛,對於一般觀眾來說已經是一頭霧水。

    第八:壞人壞的可憐,好人好的悲慘,劇情邏輯線條太長,看著燒腦。給江南織造局當差的鉅商沈一石,穿粗布衣裳喝白開水,生活極其簡樸,除了想趁火打劫,賤買災民田地,沒幹什麼壞事,最後自焚而死,讓人恨不起來。胡宗憲肯定是好的,卻又為什麼總和嚴嵩父子攪在一起,弄得自己兩頭不是人,最後慘遭罷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清照詩詞中包含“愁”字的就有28首,你記得多少?讀其“愁”作感慨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