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農村燕子在城市

    《悲慘世界》的音樂整體氣勢恢宏,大氣磅礴,富有史詩般的色彩,人物性格鮮明,劇中不同人物的曲調總有不同的音樂主題性,來突顯人物性格與各自的命運

  • 2 # 使用者104441760546

    人們會喜歡一部音樂劇首先肯定是因為其極高的音樂質量。

    les miserables整劇的整體的音樂素質先不談(起承轉合,結構編排等,不用說都是極優秀和匠心獨具的),就看看其中金曲的數量,多少選秀選手就靠演唱其著名唱段而一炮而紅啊(比如蘇珊大媽,Collabro等),即使從來沒看過音樂劇,也會覺得裡面的歌都很好聽。而且拜原著的波瀾壯闊所賜,這些唱段也是包羅永珍,題材各異,無論你是什麼年齡和身份,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歌曲。比如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已經成為跟國際歌齊名的群眾抗議歌曲,On my own則是單戀少女的最佳代言,one day more不論是在典禮上造氣氛還是玩街頭快閃都能相得益彰,Castle on a cloud則是調教蘿莉的最佳選擇。至於捧紅了蘇珊大媽的I dreamed a dream,捧紅了Collabro的Stars等等等等,好聽的歌曲簡直太多了。就算是為了聽一次自己喜歡唱段的現場,買票去刷一次都是值得的,當然這也是音樂劇的最大魅力了,看戲和聽音樂這兩種樂趣被融合到一種體驗中同時得到滿足。

    另外同樣重要的就是《悲慘世界》這個故事本身的魅力了。其實1985年音樂劇最初在倫敦上演的時候,評論界第一反應是惡評如潮,這我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把一個橫跨幾十年,出場人物眾多,波瀾壯闊的文學名著塞到一部2個多小時的音樂劇裡,不論設計的怎麼巧妙,突兀感總是有的。不瞭解原著(或太瞭解原著)的觀眾會感覺節奏太快,情節生硬,甚至莫名其妙。比如芳婷怎麼剛出場就死了呢?珂賽特這個蘿莉長大的也太快了,愛潘妮這個人又是從哪冒出來的?沙威這個窮兇極惡的警察怎麼就忽然深情款款的唱了一首動人的數星星? 當然這些情節上的突兀感,可以隨著觀眾對《悲慘世界》故事和人物的瞭解,而漸漸被忽略,或者一個更好的態度是,直接就無視這種由題材改編造成的違和感,而去專注的欣賞音樂劇這一藝術形式本身所帶來的獨特的表現力。 這時候你就會發現,《悲慘世界》這部不朽的名著,在音樂劇的形式下會產生多麼大的魅力。十週年紀念版我在b站已經刷了不下20遍了,但每次看到芳婷臨死前冉阿讓的承諾,仍然會讓我一個大男人忍不住落淚,每次看到沙威眼睛閃閃發光的唱著Slient and sure,keeping watch in the night,都會產生異樣的感動,而看到愛潘妮倒在馬呂斯的懷裡唱出最後一句And rain, will make the flower grow,也從來就沒有讓我不產生倒回去再聽一遍的衝動。這些感動,都是來自於《悲慘世界》故事的本身,來自於雨果筆下所描繪的道德與人性,透過音樂和演員精湛的表演,讓我一次次在短短几分鐘內感受到跨越百年的神聖情感,這種力量是在其他音樂劇裡從未感受到的,也讓我上癮一般一次次去重刷,這就是《悲慘世界》這個音樂劇獨特的魅力吧。

  • 3 # 九華小妖

    《悲慘世界》的音樂整體氣勢恢宏,大氣磅礴,富有史詩般的色彩。在序曲中,耳邊總是“mi”“la”(固定唱法)/“do”“fa”(首調唱法)兩個音不斷的四度跳進。旋律雖簡單,卻能立即營造出沉重、壓抑的氛圍。 你會聽到串鈴的聲音,它就象牛馬身上的鈴鐺,也暗示著此時的人民正受壓迫,過著牛馬不如的悲慘生活,這正是當時黑暗社會的寫照。拉馬克將軍的死訊傳開後,學生領袖恩佐拉帶領眾人唱的“你可聽到人民的歌聲”(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充滿著昂揚的鬥志,激盪人心,讓人聽後不禁熱血沸騰、心潮澎湃。且旋律朗朗上口,過耳難忘。而後面的一首“只待明天”(one day more)也是一首很有氣勢的大合唱,與前一首相比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它唱在最激烈的1832街壘戰前夕,曲中交織著多個主題:像芳婷的“我曾有夢”(i dreamed a dream)的主題,此時由珂塞特、馬呂斯、愛波寧唱出,分別表達出珂塞特與馬呂斯分別前的戀戀不捨及愛波寧對馬呂斯的愛慕之心;德納第夫婦“房間主人”(master of the house)的主題暴露了他們想在戰爭中大發一筆橫財的小人嘴臉;而冉阿讓、沙威、起義學生和窮苦百姓各自的主題也都交織在“one day more”的大主題下,表達了各個階層、立場的人對於這場戰鬥寄予的期望。這首曲子雖然主題眾多,但卻是多而不亂、層次清晰,且曲調朗朗上口,讓人過耳不忘。看《悲》劇(10週年紀念),主選選單的背景音樂就是它,你會一下子就被這氣勢磅礴的大合唱鎮住了,還會楞了好久的神兒!“你可聽到人民的歌聲”和“只待明天”是全劇中我最喜愛的兩首大合唱,每次聽它們時我總會情不自禁地如同信徒唱讚美詩一樣,滿懷崇敬之情地跟著高歌,然後渾身起雞皮疙瘩(我這人一聽令我感動的音樂就這樣),最後總是會眼中不知不覺地噙了激動的淚水……

    當然全劇感人的場面不僅只表現在革命的激情上,人與人之間的親情、愛情和道義也不得不讓人為之動容。

  • 4 # 曲苑薈萃

    劇目簡介

    音樂劇《悲慘世界》原版是由法國音樂劇作家Claude-Michel Schonberg(克勞德-米歇爾·勳伯格)和Alain Boublil(阿蘭·鮑伯利)共同創作。由於法華人對於《悲慘世界》的情節可謂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大概就像華人對三國的熟悉程度),因此這部音樂劇在創作的時候對情節進行了大幅的刪減,去掉了支線情節,並且對一些橋段重新編排,使之更具有戲劇衝突性和更適於舞臺演出。

    1982,金牌音樂劇監製英華人Cameron Mackintosh(麥金託什)發現了這部音樂劇的唱片,震撼之餘決定與勳伯格合作將之改編成了英文版本,在法語原版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曲目,並且調整了部分劇情和歌曲出現的順序,並由赫柏特·克雷茲莫(Herbert Kretzmer)填詞,在極為有限的空間裡儘可能還原了原著的本意和人物精髓。

    英文版於1985年在倫敦上演,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版本,英文版演出後,成為全球音樂劇中的經典之作。《悲慘世界》思想的深刻與音樂的厚重大氣,成就了這部音樂劇數年來經久不衰的輝煌。 自1985年首演以來,以21種語言,同時在世界213個城市上演,賣座率甚至超過《貓》與《歌劇Wraith》

    劇情簡介

    雨果的小說本身太好了,近三個小時演繹人生百態,黑暗中發芽的善良和寬恕是可以永遠演下去的話題。

    從劇情上來說,音樂劇《悲慘世界》除了第一男主角冉阿讓,其他角色都不成比例。芳汀出場沒半小時就去世了;馬呂斯全程打醬油,還好一首“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安灼拉唱的很多,但是存在感不強;苦命的愛潘妮沒出場多久就中槍了;旅店老闆和沙威算是核心人物了,但是真的出現的也不多。並且每個人的性格特徵都是固定的,模式化的。沙威死腦筋,愛潘妮為愛痴狂,安灼拉理想主義,性格特徵似乎都沒變,未免有些生硬。

    然而這部戲的表演非常值得一提,大部分的音樂劇群戲更多像是群舞一樣,烘托氣氛然後有比較統一的編排好的動作,《悲慘世界》是難得的幾乎每個群演都在演的劇作。每一個演員都給自己的表演設定了很多細節從而豐富角色形象,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靈魂。

    總體來說音樂劇版的《悲慘世界》對人物的刻畫沒有原著來得複雜矛盾,感覺音樂劇是一個純情版的《悲慘世界》。

    除此之外,《悲慘世界》的音樂特別值得誇讚,劇中的每一首歌都極具特點,值得仔細聆聽。

    音樂簡介

    《悲慘世界》的音樂是由勳伯格創作的,當前公認的四大音樂劇是《悲慘世界》、《西貢小姐》、《歌劇Wraith》和《貓》,前兩者的音樂創作均出自勳伯格之手。作為音樂劇行業的金牌作曲人,創作這部音樂劇的時候,勳伯格已經在法國頗有名氣,他在1975創作的搖滾歌劇《法國大革命》曾在巴黎創造了萬人空巷的盛況。

    《悲慘世界》音樂劇的作曲的水平非常高,整體的音樂起承轉合、結構編排等,都是極優秀和匠心獨具的。音樂內容非常多樣化,有《overtune》的氣勢磅礴,有《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的熱情澎湃,有《a heart full of love》的互訴衷腸也有《on my own》的黯然神傷。非常難得的是《悲慘世界》在創作時沒有使用流行元素,這讓這部音樂劇在演出了30多年後依然年輕。

    劇中的歌曲非常優美,更多地是靠質樸簡潔打動人心,透過簡單的曲調,達到震撼人心的效果。這種作曲風格與《悲慘世界》的現實主義風格完美的結合在一起,可謂是最完美的音樂表達方式。在劇中被反覆重複的《Look down》唱段簡單明瞭,曲調的簡化讓歌曲反而更加具有力度與穿透力。從開篇第一次出現就牢牢地抓住人心,那種悲慘籠罩大地的氣氛呼之欲出。

    Look Down

    赫赫有名的《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已經成為跟國際歌齊名的群眾抗議歌曲,《Bring Him Home》以詠歎為基調,曲調旋律優美,感情複雜而真摯。

    《On my own》是單戀少女的最佳代言,《I Dreamed a Dream》反映了方汀內心掙扎的過程,《Castle on a cloud》描繪了珂賽特的天真,單純,卻充滿了憂慮……

    節奏緊張的《Who am I》展現了冉阿讓的心理鬥爭,簡潔而有力的《Stars》旋律簡潔而有力,透過振奮人心的語調塑造出沙威勇敢而正義的舞臺形象。

    著名的家暴歌《the confrontation》用歌聲表達沙威和冉阿讓的衝突,前段沙威的氣勢鋪天蓋地,後面冉阿讓的音調拔高,暗合了兩人爭鬥實力的轉變。

    《a heart fall of love》把愛潘妮的無奈,珂賽特馬呂斯初墜愛河的情感描繪的很到位。

    《one day more》嚴格意義上不算是重唱,但是一首歌將所有人的命運融合在了一起,老闆娘的無賴,安灼拉的鬥志,馬呂斯珂賽特的愛情,冉阿讓的矛盾,沙威的決心,愛潘妮的無奈,無論氣勢,還是全劇中心,都非常到位。

    One Day More

    版本介紹

    影片,推薦最多的10週年和25週年都是紀念性質的音樂會。

    十週年版,又被稱為“夢幻陣容版”,在演員選擇上,集合了10年來英語演出中的幾乎所有最貼合角色的演員。雖然是個演唱會,但還是最大限度的展現了舞臺——在現場有重要場景的呈現,包括了演員表演和佈景。十週年現場演員齊刷刷的坐在舞臺上,身後就是規模龐大的樂隊,以百人伴唱團為背景,第一次看的時候還是極新鮮的。

    大約是十週年演唱會過於特殊,這場出現的所有演員演唱時情緒都要比平時更飽滿,更動情一些。Colm Wilkinson是《悲慘世界》無可替代的冉阿讓。寇叔早年曾是搖滾歌手,聲線偏滄桑,但高音卻明亮有力,非常適合冉阿讓的歌曲的音域特點,幾乎可以說是為了這個角色而生。

    Philip Quast是我心目中最好的沙威,他演繹的沙威甚至能讓人覺得有一絲可敬!這樣一個出身貧苦、帶有近乎偏執的正義感的角色,既可恨又可憐,難度非常大,而《Stars》是他的必殺——無數聽眾是從這首歌開始理解了沙威。強推Philip Quast和Colm Wilkinson倆大神的《confrontation》,前者冷冽乾淨,後者醇美堅毅,初次合作就默契到無法形容,真是天作之合。

    Michael Ball則是有史以來最好的馬呂斯!馬呂斯本身是一個不太討人喜歡的角色,在有些版本中甚至沒什麼存在感,但在球叔的演繹下,痴情與熱血表現得淋漓盡致,《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 催人淚下。

    安灼拉是Michael Maguire,一直以來Anthony Warlow和Michael Maguire誰才是更好的安灼拉的討論從來都沒有停過,但在十週年演唱會上可以明顯感覺到Michael Maguire唱功的退步,尤其難堪的是高音沒上去……

    愛潘妮的扮演者Lea Salonga是美籍菲律賓人,蘿莉長相,御姐聲線,嗓音明亮高亢。18歲在倫敦以《西貢小姐》的原版首演女主角的身份成名,自成名以來一直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和人氣。

    此外,十週年還有兩首返場曲,一個是17國冉阿讓共唱《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可以聽到各種奇葩語言唱這首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歌曲,非常有趣;一個是大合唱《One day more》,氣勢恢宏。

    悲慘世界十週年紀念音樂會

    25週年版是網上影片最清晰的一版,卡司上實在很難滿足欣賞音樂劇的要求,但舞臺效果等等還是甩了10週年幾條街的,畢竟差了15年,而且好像合唱團的規模也更大了。

    這個版的冉阿讓扮演者Alfie Boe是位正宗的歌劇演員,中氣十足,高音很美,尤其是合唱《bring him home》的時候。但是,在情感表達上,確實不是音樂劇的風格,太過平淡冷靜。

    黑人沙威中規中矩。

    安灼拉的扮演者Ramin Karimloo是近幾年從西區紅起來的大明星,人美嗓亮,就是演什麼都像打了雞血。

    方汀是Lea Salonga演的,我還是更喜歡她的愛潘妮,總覺得她演方汀稍微有點過激,當然她的唱功還是那麼棒。

    這一場中的一大亮點無疑愛潘妮的演員Samantha Barks,90後小妹子,長相甜美,嗓音明亮,表演時楚楚可憐還有點犟,沒法不愛。大概因為表演太成功,所以順利被電影版錄用,在同名電影裡飾演了同一個角色。

    演出的最後依舊有一些很激動人心的安排,首先由原版的Colm Wilkinson、巡演版的John Owen-Jones、駐演版的Simon Bowman以及當晚的歌劇叔Alfie Boe四個冉阿讓一起演唱的《Bring him home》,這個有多震撼我就不試圖表達了,直接去看影片吧。寇叔年紀放在那裡,嗓子多少還是受了影響,JOJ叔還是引來了一群女粉絲的尖叫,只可惜A叔一開口,他們仨都歇了。

    然後是倫敦首版演員合唱《One day more》,除了安灼拉是由Ramin Karimloo代替的,其他該來的都來了,這麼多年了,真心不容易。

    悲慘世界25週年紀念版音樂會

    2014年百老匯復排版《悲慘世界》

    比起音樂演唱會版,建議大家還是看一下真正的音樂劇版感受一下,當然,有機會最好去看現場。這版我剛好看過現場,Ramin Karimloo的冉阿讓,聲音太年輕了,不過完成的還不錯,第一幕表現比第二幕好。Will Swenson一定是史上最帥沙威,讓人數次想要倒戈。愛潘妮是個黑人姑娘,聲音控制能力很好,表演略遜色。(這版B站的影片我不能確定是否官攝,就不放連結了,有興趣可以自己找)

    除此之外,像我這種大悲入坑的劇迷自然各個版本要看個遍,特別推薦一下京劇版《悲慘世界》。

    2005年中國戲曲學院慶祝建校55週年,上演京劇版《悲慘世界》,雖然還有很多地方很雷,但是已經是很棒的創新了。從劇情到演技到唱功都沒得說,再加上原著的氛圍濃厚,實力圈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版歌詞翻譯的真心不錯“寒風驟暴雨急,日月昏暗,含屈辱懷怨憤,脫苦海別地獄,整不死的冉阿讓,我重返人間!”。

    京劇版悲慘世界 音質略渣,但是真的挺有意思。

    相比較影片,《悲慘世界》是目前留存CD版本最多的音樂劇之一,應該說不同版本各有特色。

    聽CD的話,十週年版雖然是“夢幻陣容版”,但這個版本由於是現場收音而非錄音棚錄製,所以在音質上並沒有很完美。

    從音樂的完整性來說,首先推薦1988版The Complete Symphonic Recording, 即交響樂完全版,3CD。

    CAST:Gary Morris---Valjean、Philip Quast----Javert、Debbie Byrne---

    Fantine 、Kaho Shimada---Eponine、Michael Ball----Marius、Anthony Warlow---Enjolras

    一般音樂劇很少會出完整版的CD,畢竟音樂劇是靠劇場賺錢的,所以倫敦首版和十週年都只是精選集。而1988年由澳洲出品的交響樂版從頭到尾包括了所有曲譜和對話,可以視為劇場演出版的音軌!在2010巡演版CD問世之前,這甚至是唯一的官方授權的合法的完整版CD。(題外話,我就是這版CD入坑大悲的)

    這個版本卡司中有美華人、英華人、甚至還有日本人,當然也少不了澳洲人,非常國際化,因此是在不同地方錄成的,甚至有的重唱曲目都是後期合成。不過,精細的製作和音響效果真正做到了讓聽者身臨其境。和1985年的首版相比,配樂精良考究了許多。

    從卡司來說,這版演員選的很好,儘管冉阿讓不是寇叔,但Gary Morris與寇叔聲線很像,某些地方又更亮一些,更適合扮演冉阿讓血氣方剛的一面。沙威和馬呂斯都是十週年音樂會中的最佳人選,Anthony Warlow的安灼拉也是我喜歡的。

    Les Miserables: Complete Symphonic Recordings 關於這張專輯,其實我一直沒太明白88年出版發行的專輯,為什麼網易雲是1991?聽音訊,應該是88年的版本。大概,可能是資料寫錯了吧?

    其次推薦1985版 Original London Cast,即倫敦首演版,雙CD

    作為最早的錄音版本,倫敦首演版一出手就是最豪華的陣容: Colm Wilkinson---Valjean、Roger Allam ---Javert 、Patti LuPone---Fantine 、Frances Ruffelle---Eponine、 Michael Ball---Marius 、David Burt ---Enjolras

    寇叔的冉阿讓,球叔的馬呂斯無需再說。方汀在這個版本中也有個很給力的扮演者Patti LuPone,她曾是百老匯原版《貝隆夫人》的女主角,並因此獲得了託尼獎,而且這不是她的第一個託尼獎。她的Fantine整體是比較內斂一些的感覺,和之後一些著力表現悲慘的演繹方式略有不同,聲音相對是比較醇厚的。

    總體而言,這個版本在演員上幾乎沒有短板,但配樂還不夠完善,錄音效果不夠完美,而且所有歌曲都偏慢,導致有些合唱的滑稽(Master of the house)或緊迫(At the end of the day)沒能很好地體現。

    Les Misérables (Original 1985 London Cast Recording)

    最後,推薦2010版(俗稱25週年CD版)

    請注意,這個版本容易混淆。因為25週年和10週年一樣,都是出了一個DVD一個CD,但是注意!!10週年的DVD和CD是一樣的;但25週年的CD和DVD是兩個不同的CAST。

    事實上2010年的《悲慘世界》一共有三套重要卡司,一個是西區駐演卡司,一個是紀念演唱會卡司,還有一個就是巡演卡司。巡演的舞臺及樂曲編排和駐演有所不同,是一個全新的版本,在英國的主要城市和巴黎進行了近一年的演出。這套巡演的CD,就是在曼城演出時的實況錄音,所以這套CD是繼1988年交響樂版之後的又一個全劇版本,並且是現場版!

    我要推薦的就是這個25週年的巡演CD版,其中冉阿讓是我最喜歡的音樂劇演員之一JOJ叔扮演,我認為他的冉阿讓可與寇叔媲美。然而錄音當天JOJ叔感冒了,狀態上大概多少受了些影響。這一版沙威的演員Earl Carpenter和JOJ叔私交很好,兩人在西區的時候就曾長期合演這部劇,配合的非常默契,所以值得一聽。不過這版其他角色我都不太熟,基本表現都中規中矩。

    Les Misérables Live! Dream the Dream 2010 Cast Album (25th Anniversary)

    延伸介紹

    維克多·雨果《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原著就值得一篇長論文,這兒簡單介紹一下。

    法文原名是Les Misérables ,直譯過來是“小人物”或者“悲慘的人物”。

    冉阿讓為了一塊麵包入獄19年,慘;珂賽特從小被寄養在沒人性的德納爾迪家,慘;芳汀為了女兒賣頭髮賣牙齒淪為妓女,慘;冉阿讓在已然完成救贖後又身陷囹圄,慘;馬呂斯因為政見不同與祖父不睦,慘;革命戰場上年輕人為理想的國家而死,慘;愛潘妮為了一個沒愛過他的男人擋槍而死,慘。雨果把每一個形象都刻畫的十分深刻,讓你在看的過程中感覺自己也在時代的大浪中隨波逐流且無能為力。整本書,似乎沒有一個從頭到尾幸福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悲慘人生,無數悲慘的故事組成了一個悲慘的社會。

    除了悲慘,每個人也都經歷了屬於他們的救贖之路。這本書不是講某一個人的愛恨情仇,而是講博愛與救贖的故事,把每一種推向極致的情感賦予一個肉身的形象。馬呂斯代表著灼烈的愛情,吉諾曼代表著深徹的親情。德納第是魔鬼的化身,主教則是天使的降臨。沙威身上顯盡法律的威嚴,安灼拉則為自由進步而戰。從他們各自的立場出發,沒有人是錯的,更多是的在時代背景下無奈的悲慘。

    除了對精神世界的極度挖掘,小說中也同樣有著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批判。芳汀,愛潘妮,馬白夫,小伽弗洛什和他的弟弟們,都是被黑暗的時代所付與悲慘命運的可憐人。嚴苛的法律、四流的罪犯以及上層的奢靡,作者毫不留情的將自己國家的種種暗傷揭露在Sunny之下。

    不過即使如此,小說中仍無處不體現作者對這個偉大而不完美的民族的敬愛之情。從恢宏磅礴的滑鐵盧戰役,到陰暗涓細的下水道,作者無不以獨到的角度全面闡釋真實的歷史和時政的善弊。《悲慘世界》名為悲慘,實則是在悲慘的境遇中尋求希望,最終獲得光明的過程。無論是社會或人心都是如此。正是這部充滿著浪漫主義與人性色彩的名著給音樂劇《悲慘世界》帶來了更為震撼的心靈衝擊。

    《悲慘世界》影視版

    《悲慘世界》從誕生到現在的一百多年裡,被翻拍了幾十次,從電影、電視劇,到動畫、音樂劇,各種形式都被玩了個遍。除了音樂劇,推薦一下2012年的電影版和2018年BBC迷你劇集版

    2012年電影版《悲慘世界》

    2012年電影版的《悲慘世界》其實就是根據音樂劇改編的,因此被稱為音樂劇電影,在情節和人物表現上均遵循了音樂劇版本的設定,主角之間基本沒有對白,全部是演唱,一嘆三詠的音樂表達。

    湯姆霍珀拍大場面的戲得心應手,排程方面也非常棒。但是細節的處理稍遜一籌,對於原著展現的人性的救贖,芳汀生活的悲慘和法國革命的混亂,處理的都一般。

    用歌唱塑造人物,用歌唱推動劇情導致電影節奏緩慢是很多普通觀眾不習慣這部電影最大的原因。而如果是音樂劇新人,我建議你如果沒看過(看不下去)原著,先看電影版。因為十週年、二十五週年都是音樂會,劇情比較跳,不熟悉的同學可能看不懂。電影版雖然演唱部分被人詬病,但是影視語言大大豐富了音樂劇許多在表演和演唱方面無法表達的部分,有了鏡頭的穿插,至少觀眾們“看得懂”!且無論比起哪一版官攝畫質都清晰太多。

    BBC版《悲慘世界》

    BBC的《悲慘世界》我是大年初一剛看完的。雖然因為編劇的不慎發言,很多音樂劇迷Diss這部劇集,但我覺得BBC翻拍的名著服化道以及製作水準一流,不論是2018年的《悲慘世界》還是2017年的《戰爭與和平》都值得一看。

    和電影不一樣,BBC呈現的是名著改編。這版大悲開頭是四條線同時進行,慢慢相互交織在一起,容易讓人理清楚人物關係和前因後果。然而六集還是短了點,很多細節、人物關係依舊沒能表現出來。導演雖然抓住了原著的核心——這是一部愛與原諒、自我救贖鑄的世間眾生相,但在劇情改編上有待商榷,花太多篇幅絮叨無聊聒噪的貓鼠遊戲,沙威明明是個有理想信念不過守舊的人演成了為抓人而抓人。

    不過冉阿讓改變的前後對比,沙威一直以來的冷血與固執,芳汀的愛女心切,小珂賽特悲苦的境遇,德納弟的自私無賴懶惰殘暴,長大後的珂賽特對外面世界的渴望,馬呂斯的爺爺腐朽貴族的架子……基本都塑造出來了。結局有點虎頭蛇尾,最後一集的戰爭場面鋪陳略搶人物戲以至結束時於有種戛然而止的感覺 。

  • 5 # 月榕一哥

    《悲慘世界》改自法國作家雨果的著名小說,在英國公演於1985年。之後,在世界各大洲都有不斷的演出,在近幾年,它的影響也波及到亞洲,演出方面有兩種版本:音樂會版本和劇院公演版本,雖然兩版舞美設計不同,也是有很多講究的。倫敦是原版的大轉盤,透過上下左右前後旋轉,營造出各種場景,並有其它佈景和道具的配套來完成整場演出的效果。紐約版的改版後是屏風版,把舞臺佈景做成了類似屏風一樣的景片,透過景片的翻轉和組合,展示各種場景。還有一個電影版,從舞美的各個要素出發,結合主要角色唱段進行分析,對電影的表現手法呈現出的視聽效果進行評述,探究影片是怎樣將音樂語言與這些外在元素結合來實現刻畫主題,塑造人物形象,渲染情感氛圍,以此尋求舞美與音樂的協調合作關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巴塞爾表展,哪一款腕錶最為讓你驚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