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創業有FUN
-
2 # 喬江寶
韓侂冑(1152年一12O7年),位元組夫,今河南安陽人魏忠獻王韓琦的曾孫。其父韓誠,官至寶寧軍承宣使,母親是高宗憲聖慈烈皇后的妹妹。
韓侂冑是力主抗金的南宋權臣,他尊岳飛,貶秦檜的作風,無論在其當時的社會還是如今都深得民心。
當他被殺後,首級送到金國時,金國的官員對他的評價是一“侘胄忠於其國,繆於其身。"這是對他忠君愛國的肯定。金國章宗皇帝完顏璟追封韓侂冑為“忠繆侯",將他的首級安葬在其祖先韓琦的墓旁,金華人同樣對忠君愛國的人士是欽佩的,所以儘管韓琦的墓地在江北,已是金人之地,但儲存完好。
韓侂冑的死源於一場宮庭政變。南宋慶元六年,韓侂冑的侄孫女韓皇后去世,後宮也需要新的女主人把持,否則同樣會亂成一鍋粥,必竟那也是另一個權力場。人選有兩位,一位是楊貴妃,一個是曹美人。楊氏身份卑微,足後宮雜耍戲班的一名小演員隨著年齡的增大,生的姿容秀麗,落落大方,任何場面都舉止得體,不會怯場。偶然的機會遇見宋寧宗趙擴,楊氏不知用什麼方法將趙擴迷的神魂顛倒並自已去熟讀詩書經典,使自己有一個智慧的頭腦這些還不算,揚氏在朝堂上還認了一個“失散多年的哥哥",武進士出身的楊次山。顯然,這是一個善權謀,有心機的女人。而曹美人則為人謙恭,柔順低調。
對於從後宮起家的韓侂冑來說,他當然不喜歡善權謀的楊氏,還是聽話的曹美人容易掌控,於是他向皇帝力薦曹美人。知道韓侂冑的舉動後,楊氏大驚失色,好在皇帝還未最後拍板,她只能使盡女人的本色,迷惑趙擴的心智。最終她還是如願以償地當上皇后,但她心裡肯定是非常憋屈的,也恨極了韓侂冑。
楊皇后準備對韓侂冑下手了,她在朝中又找了一個邦手禮部侍郎史彌遠。楊皇后讓“哥哥”楊次山找到史彌遠,傳達皇后的旨意:除掉韓侂冑,與君共富貴"。權力的誘惑是巨大的,內庭由皇后搞掟,他們倆只需策劃和跑腿,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
開禧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晚上,楊皇后一個人來到皇帝的書案前,拿起皇帝的御筆寫了一份詔書:“已降御筆付三省,韓侂冑已與外宮觀,日下出國門。仰殿前司差兵士三十人防護,不許疏失。一共寫了三份,其中一份交線史彌遠去運作了。掌管禁衛軍的殿前司夏震加入了楊皇后一夥,當十一月二十四日凌晨5更時,韓侂冑準備上早朝,夏震放過先頭護衛,攔下轎子,當眾宣讀楊皇后假冒皇帝御筆詔書,並將韓侂冑拖至皇家園林玉津園的一個夾牆裡行兇,
韓侂冑死後,宋金兩國迅速議和,南宋賠款300萬兩白銀,歲幣增至3o萬兩,並且送韓侂冑和蘇師旦的首級至金國。為什麼一個致力於收復河山的人會落的如此下場呢?很簡單:功高蓋主。韓侂冑的主戰行為並不符合當權者的利益,另外他在朝堂上的權威和插手後宮的事務都觸及到了皇權的禁忌,通常對於這樣的人,皇帝從來都是毫不留情的。
-
3 # Aries雋
自宋朝靖康南渡後,中原的華夏政權與敵人相交時,“和”“戰”主張便處於一種不平衡狀態。在強敵當前時,不管有沒有力量,凡是主張“戰”者,能佔據道德的制高點,哪怕自不量力,但民間的評價總是較高;相反,主張“議和”總是與喪權辱國、膽怯畏敵甚至漢奸形象聯絡在一起。若以個人的公共形象與歷史評價考量,一個大人物主戰比主和的風險要小得多。
其實在中國的漢、唐兩個最為強大的王朝也有過不得不議和的屈辱史。漢初有高祖白登山之圍,後來很長一段時間靠“和親”來維繫與匈奴的關係;陳寅恪在《論唐高祖稱臣於突厥事》中說:
獨唐高祖起兵太原時,實稱臣於突厥,而太宗又為此事謀主,後來史臣頗諱飾之,以至其事之本末不明顯於後世。
後來因為漢武帝時國勢強盛,徹底擊敗了匈奴。唐朝自太宗開始,透過五次與突厥的戰爭,徹底擊敗東、西突厥,唐朝皇帝被遊牧民族奉為“天可汗”。於是,當初的屈辱歷史在勝利後反成為臥薪嚐膽的佳話。宋以後,中原政權對北方的異族政權,勝少敗多,長期處於劣勢。越是弱勢,越忌諱於和談。而不惜一戰的調門反而能博得喝彩聲。
韓侂冑的悲劇很具有典型性。
韓侂冑(tuō zhòu)(1152年-1207年),位元組夫,相州安陽(今河南安陽)人。他出生名門,是魏郡王韓琦的曾孫。韓琦是北宋名臣,宋夏戰爭爆發後,他與范仲淹率軍防禦西夏,在軍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人稱“韓範”。後又與范仲淹、富弼等主持“慶曆新政”。韓琦為相十載、輔佐三朝,為北宋的繁榮發展做出了貢獻。
與祖上有大功不同,韓侂冑能居於高位,不是治國安邦有什麼出眾的貢獻。他是憲聖皇后吳氏之甥,恭淑皇后韓氏叔祖,是外戚。他以恩蔭入仕,也不像韓琦那樣進士出身,考出來的。淳熙末年以汝州防禦使知閤門事。紹熙五年,與宗親趙汝愚等人策劃紹熙內禪,擁立宋寧宗趙擴即位,以“翼戴之功”,初封開府儀同三司,而後官至太師、平章軍國事。可以說,外戚的裙帶關係和關鍵時刻的投機讓他位極人臣。
這樣的大官手握重權,但並不爽。官場人不服氣,民間也有非議,時人議論,“汝外戚也,何可以言功?“時時乘間竊弄威福”。韓侂冑必須立一件不世之功,才能堵住天下悠悠之口。歷朝歷代,最大的立功是收復失地或揚國威於境外。漢武帝為了讓寵姬李夫人的長兄李廣利封侯,不惜舉國之力,讓李廣利帶兵遠征大宛,奪取汗血寶馬。
從岳飛被高宗、秦檜君臣害死後,到韓侂冑當權已有六十餘年,南宋與金國維持了一個甲子有餘的和平。當然,和北宋、遼國平等的關係不一樣,南宋對金國稱臣納貢,對宋朝君臣來說,當然是一種恥辱。北伐擊敗仇敵,恢復中原當然是一種政治上無比正確的調門。對韓侂冑來說,如果能北伐金國成功,那將是宋代開國以來第一大功臣。
正好即位的宋寧宗也想北伐,一洗祖先的恥辱。加上當時有名望的文人——類似現在的意見領袖,如辛棄疾、陸游莫不鼓吹北伐。辛棄疾詞中嘆息“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陸游時時以“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自勵。遇上了主戰的君臣,他們豈能放過大好機會,而不從輿論上激勵呢?
慶元三年(1197),慈福皇后將杭州西湖邊的南園賞賜給韓侂冑,當時韓發動“慶元黨禁”,將理學定為偽學,藉機來打擊政敵。而陸游因為韓侂冑主戰,不惜被士林恥笑,寫《南園記》吹捧韓侂冑。文中先大段敘述韓侂冑曾祖韓琦(諡忠獻)的功業,然後筆調轉向韓侂冑能繼承祖上功德並光大之:
與忠獻同時,功名富貴略相埒者豈無其人?今百四十五年,其後往往寂寥無聞。而韓氏子孫,功足以銘彝鼎、被絃歌者,獨相踵也。迄至於公,勤勞王家,勳在社稷,復如忠獻之盛。而又謙恭抑畏,拳拳於忠獻之志不忘如此。公之子孫又將嗣公之志而不敢忘,則韓氏之昌將與宋無極,雖周之齊、魯,尚何加哉!或曰:“上方倚公若濟大川之舟,公雖欲遂其志,其可得哉?”是不然。上之倚公,與公之自處,本自不侔。惟有此志,然後足以當上之倚,而齊忠獻之功名。天下知上之倚公,而不知公之自處;知公之勳業,而不知公之志,此南園之所以不可無述。
韓侂冑身邊一些溜鬚拍馬的人,逢迎主公,也極力攛掇韓侂冑用兵。如蘇師旦本來是平江(蘇州)一個書吏,投靠韓門。韓侂冑為平章軍國事(位列丞相之上),蘇師旦被重用為安遠軍節度使,他給韓侂冑提供的是韓喜歡聽的情報:金國內部盜賊四起,百姓造反,北伐正是大好時機。
外交總是內政的延續,韓侂冑除了想立奇功流芳千古,還想以大功來應對現實危機,鞏固地位。他的侄孫女恭淑皇后去世後,要再立皇后。皇帝寵愛楊貴妃、曹美人兩位,但楊貴妃有權謀,曹美人恭順。於是韓侂冑勸皇上立曹美人——皇后不多事,大臣當然舒服。可皇帝還是屬意楊貴妃,最終立楊氏為皇后,政敵將韓侂冑勸皇帝立曹氏告訴了新皇后。於是,他得罪了楊皇后,“欲立奇功以自固”。
皇帝支援,身邊的謀士贊成,意見領袖鼓吹,再加上資訊被認為過濾。韓太師自然認為北伐十拿九穩。當時金國雖然不如完顏阿骨打、完顏吳乞買和完顏亮當國時那麼強大,隨隨便便就能投鞭南下,但與宋國比,軍力並不弱,而且處守勢。宋國本來內部並不上下同心,韓侂冑的跋扈得罪了很多人,軍事沒有做充分的準備。就在這種沒什麼勝算的情況下,韓侂冑孟浪地發動了“開禧北伐”。
北伐前,宋國將帥乏人。韓侂冑推薦老師陳自強任左丞相,舊日僚屬蘇師旦為樞密院都承旨,輔佐指揮軍事。決策出兵前,寧宗、韓侂冑解除偽學逆黨籍,重新任用一些在籍官員,爭取他們一致對外,但其中的某些人懷恨在心,並不真誠合作。韓侂冑擬用薛叔似去統帥淮西軍隊,薛叔似不赴任。又命知樞密院事許及之守金陵,許及之也不出守。調任光宗時派往四川的丘崈為江淮宣撫使,丘崈辭不受命。
開禧二年(1206年)四月,郭倪派武義大夫畢再遇、鎮江都統陳孝慶定期進兵,奪取泗州。金兵閉城備戰。畢再遇建議提前一日出兵,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陳孝慶領兵假攻西城。畢再遇自東城殺入,金兵敗潰。畢再遇樹起大旗,喊話說:“我大宋畢將軍也,中原遺民可速降”。城中漢官出降,宋軍收復泗州。陳孝慶繼續進兵,攻下虹縣。江州統制許進攻下新息縣。光州民間武裝攻下褒信縣。宋軍出兵得勝,形勢大好。初戰告捷,君臣大喜。五月間,韓侂冑請寧宗正式下詔北伐。
韓侂冑還在部署北伐時,宋朝出了內奸。寧宗下詔伐金前一月,四川宣撫副使吳曦裡通金朝,派遣門客姚淮源去金軍,密約獻出關外階、成、和、鳳四州,求金朝封他作蜀王。宋出兵伐金,金朝指令吳曦在金兵臨江時,按兵不動,使金軍東下,無西顧之憂,密許吳曦作蜀王。韓侂冑日夜盼望四川進兵,陸游詩翰多次催促,吳曦不理。金蒲察貞領兵攻破和尚原,守將王喜力戰。吳曦下令撤退,宋軍敗潰。金兵入城。吳曦焚河池,退軍青野。興元都統制毋丘思領重兵守關。金兵到關,吳曦下令撤防。毋丘思孤軍不敵,金軍陷關。
開禧二年(1206)六月,韓侂冑因出兵無功,罷免指揮蘇師旦和鄧友龍,蘇的家產充公,又用丘崈為兩淮宣撫使,用葉適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丘崈受命上任,就放棄已佔領的泗州,退軍盱眙。宋軍退守,金軍分九道進兵。金軍進行了戰略反攻。十一月,丘崈任籤書樞密院事,督視江淮兵馬。金完顏綱軍陷光化、棗陽、江陵,又攻破信陽、襄陽、隨州,進圍德安府。僕散揆軍偷渡淮水,宋兵大敗,金軍進圍和州。紇石烈子仁攻陷滁州、真州。淮西城邑,悉數被金軍佔領。
開禧二年(1206)底,金軍又秘密派人去見丘崈,示意講和。丘崈密送金使北歸。從此,丘崈多次遣使與金軍談和,暫行停戰。西線吳曦叛變,東線丘崈主和,韓侂冑日益陷於孤立了。
開禧三年(1207)正月,罷免丘崈,改命張巖督視江淮兵馬。韓侂冑自出家財二十萬,補助軍需。又派遣使臣方信孺到開封同金朝談判。這時,四川的形勢是:叛徒吳曦在開禧三年正月,公然建行宮,稱蜀王,置百官,請金兵進入鳳州,獻出四郡,並準備改女真辮髮向金稱臣。
雖然不久後四川軍民斬殺了吳曦,但對大局無補。懷恨韓侂冑的楊皇后與韓的政敵結盟,密謀除韓侂冑。開禧三年十一月三日,中軍統制、權管殿前司公事夏震等在史彌遠等的指使下,於韓侂冑上朝時突然襲擊,將他截至玉津園夾牆內害死。隨後,又把蘇師旦處死,遵照金國的要要求,把韓侂冑、蘇師旦的頭割下,派使臣王柟用木盒裝著送到金朝,且全部接受金朝提出的條件:增歲幣為三十萬,犒師銀三百萬兩。金軍自侵佔地撤回。
韓侂冑執意北伐,最後落得個“函首安邊”的下場,雖然韓侂冑位高權重,卻不審時勢而孟浪北伐,但宋廷以送大臣的頭顱去敵國,來求饒,實在是大傷國格。當時有太學生作詩諷喻:
自古和戎有大權,未聞函首可安邊。
生靈肝腦空塗地,祖父冤仇共戴天。
晁錯已誅終叛漢,於期未遣尚存燕。
廟堂自謂萬全策,卻恐防邊未必然。
韓侂冑死矣,但宋代以後,中原王朝並沒有完全吸取了開禧北伐的教訓。在強敵當前時,“主戰”者總能博取眼球與掌聲,而不必對江山社稷真正地負責。明末對後金是如此;清末對列強是如此;“九一八事變”後,民國內部對日寇亦是如此。
-
4 # 暗夜思考
南宋權相韓侂冑,因為對金國主戰,而受到了當時的主降派史彌遠與楊皇后的設計,被劫持到了玉津園暗殺而死,其死後腦袋被割下送至金國,用以做為兩國議和的“投名狀”!!
身處重文輕武且對外軟弱的宋朝,韓侂冑為官如何先且不談,就單單他主張對金國“開禧北伐”且“崇嶽貶秦”的做法,就足以說明他的風骨。
只不過韓侂冑因為在軍事上沒有做足充份準備,從而落入“無謀浪戰”的險境,以致將帥乏人從而戰事失利!!
其實縱觀整個宋朝,凡是對外主戰或能戰的人基本都不曾有過好下場!!比如岳飛等!!在金人的授意下,韓侂冑遭到暗殺且身首異處,以此為條件換來的卻是南宋屈膝“議和”(投降)的結果!!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也是宋朝一整個時代的悲衰!!
韓侂冑掌權之後就決定對金北伐,而早這之前宋軍中就已經出了內奸——掌管四川軍隊的吳曦早在一個月之前就與金軍私通!!這導致宋兵伐金之時,四川部隊對於進兵的命令置之不理,只做按兵不動,從而使得臨江的金兵無西顧之憂全力東下!!
宋軍接連丟失了尚原、河池、興元...........等地!!宋軍潰敗!!
吳曦的叛變,使得宋軍伐金的部隊遭到嚴重的破壞!!宋軍各部節節敗退!!足足將一場宋軍的北伐之戰演變成了金國的南侵之役!!宋軍不斷的丟城退守!!
正是如此局勢,導致宋軍的內部再次出現了問題,部分將領開始秘密派遣使者與金國和談!!在叛變者與主和派的雙重壓力之下,韓侂冑陷於孤立之中........
韓侂冑只得一方面私自拿出二十萬錢財,以補軍需,另一方面又派遣使臣方信孺與金國談判!!
好在四川軍民對於吳曦的叛變行為奮起反抗,吳曦在蜀稱王四十一天後被誅殺!!此刻,恢復了四川戰線的宋軍終於統一展開對金的反擊,由於金國對西並無備戰,因此金軍大敗,宋軍開始接連收復失地!!
然而,就在有著大好形勢之時,宋軍內部卻開始了內槓!!宋軍內部因將領意見不合而開始自相殘殺!!由此而斷送了大好形勢!!
不過,此時的金軍也失去了繼續作戰的能力,無力南下的金軍只得威脅與訛詐宋朝,其獅子大開口的要求宋朝稱臣且需要韓胄等主戰大臣的首級做為和談的“投名狀”!!
韓侂冑在得知金國的和談條件時非常氣憤。然而他不曾想到的是,宋朝內部的主降派竟然真的想辦法去滿足金國的和談條件!!
就這樣,正在韓侂冑準備再戰之時,卻遭遇了朝中史彌遠等主降派的算計!!最後落得個身首異處的結局!!!!!
-
5 # 沒眼皮的蚊子
南宋的韓侂胃,是個能臣、權臣、也是一個有名族氣節的漢人。
韓侂胃位元組夫,相州安陽人,出生在名門望族,典型的官二代,太爺爺是北宋的名臣韓琦,老孃是宋高宗吳皇后的妹妹,老婆是吳皇后的侄女。他沒有子嗣,侄女是宋寧宗的恭淑皇后。
韓侂胃從小就在權力的漩渦中盪漾,在很年輕的時候,就藉助家庭的勢力,當了官兒,也就是說,官兒的兒子還在官兒。
很年輕就嚐到了權力的好處,也知道了權力的用處。
紹熙五年六月,太上皇宋孝宗升了天。宋光宗早就厭惡他這個老爹,好不容易死了,他高興的差點兒跳起來,就和大臣們說老子有病,堅決不主持他老爹的葬禮。
對於韓侂胃來說,弄到更大權力的機會來了,於是他就和知樞密院事趙汝愚、殿帥郭杲等人謀議,換了個皇帝,把宋光宗的兒子趙擴扶上了皇帝的寶座。趙擴就是宋寧宗。
換了皇帝,韓侂胃開始排擠趙汝愚和他的黨羽,最終大權在握。
韓侂胃是個有理想的小夥子,大權在握之後,韓侂胃開始攻擊理學,進一步對付趙汝愚,最後導致趙汝愚暴病而亡。韓侂胃的權力越來越大,迎合他的人也越來越多,大家一起攻擊理學,清除異己,這就是慶元黨禁。
完全掌握權力之後,有理想有抱負的韓侂胃開始計劃北伐。他先是給岳飛平反,諡號武穆,後來又追封為鄂王,取消秦檜的王爵,諡號謬醜,用這個來激勵抗戰派。
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剛計劃北伐,軍中就出了叛徒,而且雖然政治上準備 充分,但是軍事上準備不足,最終導致兵敗。
就在韓侂胃籌劃再戰的時候,朝廷裡投降派逐漸掌權,慶元六年,韓皇后死了,換了個楊皇后,隨即楊家的人受到重用。
開禧三年十一月三日(1207年11月24日),中軍統制、權管殿前司公事夏震等在史彌遠等的指使下,在韓侂冑上朝時突然襲擊,將他截至玉津園夾牆內害死。
投降派們為了迎合金國的主子,竟然割下韓侂胃的人頭送往金國,這就是‘函首安邊’
韓侂胃的死因即在於他下手不夠狠辣,沒有殺盡投降派。又在於他沒有審時度勢,沒有揣摩透皇帝的意思,如果皇帝不想殺他,誰敢動,只有皇帝透出殺他的意圖,那些投降派才敢在背後下手。
-
6 # 古古閣100
他為了維護自己的私利和權位,匆匆北伐,給國家帶來損失。他的北伐,不是像陸游、辛棄疾主張的天下為公的北伐,他是為私北伐,一出發就註定失敗。看看他與辛棄疾的故事,就知道他為什麼會有這悲慘的下場。
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六月,辛棄疾又被啟用。這次召他的是宰相韓侂冑。
同往常一樣,辛棄疾立即動身趕往臨安。但這一次,又有點不一樣,辛棄疾沒有帶上全家,他只帶了一個兒子和僕人南劍。這表明,他特別不信任韓侂冑,做好了隨時回瓢泉的準備。
韓侂冑真的很不地道。他是外戚,弄起權來,無所不用其極,辛棄疾和他的不少朋友都受到過他的打壓。辛棄疾的好朋友朱熹,提醒皇帝防止大臣竊權,擅政的韓侂冑由此嫉恨他,捏造罪狀,說朱熹霸人家財,引誘尼姑,把一代清正廉潔的大師,搞得聲名狼藉,差點被處死。在他的高壓下,當朱熹死時,門生故舊都不敢去弔唁。辛棄疾對此很氣憤,他不顧生死,寫祭文點贊朱熹:
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謂公死,凜凜如生!
這樣一個壞透了的韓侂胄,突然對辛棄疾這麼好,原因何在?他要利用辛棄疾,舉北伐大旗,建不世功勳,穩固自己的相位。
宋寧宗趙擴的妻子韓氏,是韓侂冑的侄女。趙擴登基,韓侂冑曾傾力相助,所以深得趙擴信任。韓皇后死後,韓侂冑失了靠山,這種狀況下,韓侂冑心裡清楚,自己必須掌握軍權,樹立威望,以實力來震懾朝野。要達到這一目標,沒有比舉北伐大旗更好的載體了。於是,韓侂冑啟用一批在求和時期被罷免的文臣武將,四面而起,準備北上伐金。
很快,辛棄疾被任命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64歲的辛棄疾再次披卦上陣。
讓人感動的是,辛棄疾不管朝廷怎麼虧待自己,只要一有北伐的機會,他的愛國熱情就會立即高漲,血脈僨張。雖然是受令自己鄙視的韓侂冑利用,但辛棄疾在大是大非面前,瞬間就把個人恩怨拋卻了,心情也明朗起來。他快馬加鞭,趕赴紹興履任。
從六月到十二月,辛棄疾只在紹興呆了半年,但在這半年時間裡,辛棄疾殫精竭慮,重農富民,扶正壓邪,堅毅果敢,一下子把紹興治理得政通人和。
陸游為辛棄疾終於有機會北伐而高興,為他打氣說:強胡金國沒什麼可怕的,憑你的管仲、蕭何之才,率軍而起,中原抗金志士肯定會紛紛響應,你一定會建立不世戰功。
辛棄疾憂慮地說:陸公啊,你也清楚,現在大宋久不興戰事,軍隊沒有戰鬥力,朝中小人又多,總指揮韓侂冑私心又重,我難以真正開心起來啊。
陸游勉勵辛棄疾:辛公,當今朝野,也只有韓侂冑堅持北伐,雖然他這人不地道,但只要能恢復中原,受點委屈也不算什麼。所以,你要拋棄個人恩怨,以國仇為重,配合韓侂冑,完成北伐大業。當然,對於個人安危,你一定要小心謹慎、周密考慮,不可輕舉妄動。
在紹興呆了半年後,辛棄疾被調往鎮江,那兒是北伐的最前線。辛棄疾從來不打沒準備的仗,他積極備戰,但情報令他深感不安,金軍依然厲害,但宋軍卻真的是一包草,士兵無膽,將領奇缺。辛棄疾認為,時機不夠成熟,需要先練兵,再北伐。急功近利的韓侂胄哪聽得進去,他憤怒地對辛棄疾說:你再不北伐,我就屍骨無存了。
辛棄疾支援北伐,但對韓侂冑的冒進,大為憂慮。所以他寫詞,借古喻今,提醒韓侂冑,莫重蹈覆轍。此時韓侂冑,已失去了理性,他粗暴地認為,辛棄疾這是在阻止自己北伐,於是再次罷了他的職。辛棄疾又失望地卸下盔甲,回到瓢泉。
1206年,猴急猴急的韓侂冑匆匆伐金,大敗而歸,南宋再次求和。金人說,和,可以,拿錢來,並提上韓侂冑的人頭!
韓侂冑走投無路了,他想孤注一擲,再次對金用兵。可是他沒有能用的將領了,於是再請辛棄疾。當辛棄疾拒絕後,他繼續一次一次地請,並把朝議大夫、兵部侍郎、樞密院都承旨等高官要職,一股腦兒都授給辛棄疾。
可以大膽作為的平臺,終於擺在了辛棄疾面前,可是一切都晚了,聽著慘敗的訊息,看著朝廷的詔書,辛棄疾老淚縱橫,仰天長嘆,一腔愛國情懷,終化為滿心悲憤。這位蓋世英雄,已經被病痛折磨得無法站起來穿戴盔甲。1207年的深秋,68歲的辛棄疾,神志迷糊,在“殺賊”的大呼聲中,憂憤而歿。
辛棄疾一生中,每次免官時,都是被指責為奢侈、貪汙、聚斂,可他死時,家無餘財,盡遺詩詞、奏議而已。他死去一年後,隨著韓侂冑的人頭落地,辛棄疾又蒙罪名,說是“迎合開邊”,後人再受株連,連一寸安身立命之處都沒有了,紛紛逃往偏遠山區躲命。
悲傷啊!
-
7 # 大意凌然
是因為韓侂冑獨裁專政,樹敵太多,最終被政敵藉機殺害。
史籍記載:韓侂冑 (1151——1207)位元組夫,魏國公韓琦曾孫。初以父任得官。孝宗死,與趙汝愚策立寧宗有功,擢宜州觀察使兼樞密都承旨,加開府儀同三司,封平原郡王,拜平章軍國事,權位居左右丞相之上,勢焰燻灼,諂諛之士阿附奉迎。斥理學為偽學,興“慶元黨禁”,逐斥趙汝愚、朱熹、彭龜年等大臣賢士。開禧元年(1205),採納毛自知之議,舉兵北伐,以蘇師旦為腹心,輸家貲二十萬以助軍用。吳曦降金,部署失宜,北伐失利,中外憂懼,遣使請和,禮部侍郎史彌遠勾結參知政事錢象祖,與楊皇后密謀,指使夏震將侂胄擁至玉津園側殺死,函首金廷求和。
韓侂冑是北宋名臣韓琦之曾孫,母親為宋高宗吳皇后的妹妹。妻子是吳皇后的侄女,侄孫女是宋寧宗的恭淑皇后。不僅是官三代,還是外戚身份。 憑藉這兩種身份,韓侂冑短時間內官至汝州防禦使,知閣門事,正五品,相當於皇帝辦公室主任。主要成就有為岳飛平反,開禧北伐。
宋金戰爭中,金人在取得勝利後便已經有意乘勢收手。對金國來說,對宋休戰雖然是目前形勢下惟一的選擇,但它畢竟是勝利者,就像以前一樣,金廷提出了苛刻的條件。八月宋使方信孺從金營使還,帶回了對方的要求。第一是割兩淮,第二是增歲幣,第三是索取歸正人,第四是犒賞軍銀,第五是要太師(指韓侂冑)的人頭。韓侂冑大怒,決意再度整兵出戰。寧宗下詔,招募新兵,起用辛棄疾指揮軍事。六十八歲的辛棄疾這時得病家居,任命下達後,還沒有去就任,就在家中病死。韓侂冑謀劃再次出兵,被投降派和楊皇后策劃暗殺,死後投降派完全遵照金朝的無理要求,把韓侂冑的頭割下,派使臣送到金朝,並且全部接受金朝提出的條件:增歲幣為三十萬,犒師銀(賠款)三百萬兩。金軍自侵佔地撤回。南宋又一次屈膝降金,算是完成了“和議”。
-
8 # 前康樂社群傑出青年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一到這裡回答問題就會節外生枝寫很多無用的,如果你趕時間,請從第三自然段讀起吧。
韓侂冑是北宋名臣韓琦曾孫,姨媽是宋高宗吳皇后,妻子是吳皇后侄女,標準的外戚身份。以恩蔭入仕。宋光宗精神異常後,和宗室內趙汝愚擁立嘉王趙擴,也就是後來的宋寧宗。韓侂冑的評價有些分裂,有些說他是愛國名臣,因為他組織開禧北伐,得到過抗金派的支援,給岳飛平反,追奪秦儈官爵等,在民族大義方面三觀很正;有些說他是奸佞之人,因為他興起慶元黨禁定理學為偽學,並以此擴大打擊面,受其禍者甚廣,貶謫能臣趙汝愚,給迫切求治的南宋當頭一擊。
開禧北伐對於孱弱的南宋而言,是南渡之後政治上進的一種態度,是整個南宋屈辱史裡位數不多的一抹亮色。雖然有人說韓侂冑興起北伐的初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藉此平衡自己再朝野中傾斜的地位。但無論如何,終南宋一百多年,“北伐”除了開禧北伐外也就隆興北伐,和端平入洛吧。隆興北伐還可以提提,端平入洛基本上就是撿漏,而且還沒撿上,得罪了蒙古,沒過多久就亡國了。
韓侂冑認為自己憑藉擁立趙擴的定策之功可以平步青雲,但事與願違,趙汝愚認為自己是宗室韓侂冑是外戚,幫助皇室平穩過渡本來就是分內之事。也是因此韓侂冑和趙汝愚站到了對立面。趙汝愚以為自己的地位不足以韓侂冑為慮,不過位在樞密院都承旨上的韓侂冑,雖位置遜於趙汝愚但掌管著傳達皇帝命令的能力。據說寧宗也是個腦子不夠用的主,朱熹都教不好的人物,韓侂冑也就駕輕就熟的玩弄於股掌。趙汝愚是能臣,幹倒趙汝愚對韓侂冑的人物評價有很大的影響,也勢必在當時朝中得罪一批人,對他之後人生軌跡或許也有影響。 當然真正意義上直接促成韓侂冑身首異處的原因,來自於開禧北伐的失敗。北伐失敗後先前勢薄的主和派在這個時候,又開始活躍起來,金人和談的要求是要韓侂冑等人的人頭,韓侂冑這個時候當然不會主動的獻上人頭,他正籌劃第二次北伐。主和的史彌遠等人利用他之前和楊皇后的不快,裡應外合,派人在韓侂冑上朝的路上設下埋伏,將其殺害,把人頭送給金人,他的人頭促成了嘉定和議,函首安邊。韓侂冑一死史彌遠上臺,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在史彌遠的權相時代,人們或許會想念韓侂冑的好吧。
回覆列表
韓侂冑位及南宋宰相,算是一代權臣,且力主北伐,並在任上追封岳飛為岳飛為鄂王,並且追奪秦檜官爵。所以他也算的上的忠臣,並有一身氣節。作為南宋的敵人,金國也正是看中這點,所以才對他讚揚有加。
但是,敵人始終是敵人。哪怕你再好,也必須要把你消滅掉。正好韓侂冑在朝中與右丞相趙汝愚不和,並且與朱熹理學一派多有間隙。並且其雖有報效祖國,收復失地之心。但在某種意義上也缺乏相應的能力與幫手。所以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才導致了死於敵對實力的暗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