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洋說事
-
2 # 豫貓看北京
一.、康熙在位時間太長。
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2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而太子胤礽當了37年的皇太子,長成後代皇帝祭祀,並數次監國,治績不俗,在朝野內外頗具令名,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康熙的負擔。確也導致父子之間矛盾加劇,大臣們為了自己的將來的前途也是不斷討好將來的主子--胤礽。讓天生就是太子的胤礽形成了自己的勢力,結果就是繼承人形成了對康熙皇位的威脅。這犯了康熙的大忌,就算是親兒子也不行。而且太子當的時間長了,難免犯些錯誤,為還國庫欠款賣官,刑部冤案,霍亂後宮等一系列事件也讓康熙有了廢太子的心思。
2.、廢掉太子禍起蕭牆。
廢掉太子是九子奪嫡事件發生的直接導火索。太子被廢,諸位阿哥看到了奪儲的希望,都開始蠢蠢欲動,結果禍起蕭牆。
3.、康熙不僅兒子多,有能力的兒子也多。
康熙帝的子女在清帝中算是最多的,共有35子、20女。成人也有20位。而康熙再對兒子培養時,仍然保留了諸子參與軍政的滿洲傳統。而這樣的培養安排和中原的立儲制度的相結合,直接導致了以下的後果:皇太子胤礽的治國能力得到鍛鍊,有了充分的實踐機會,但同時也形成了太子黨勢力,開始威脅康熙的皇位;而諸多參與軍政有能力皇子們也有條件形成自己的勢力來與太子一較高下爭奪皇位。
-
3 # 琅琊混剪手
“九子奪嫡”指的是康熙晚年出現的皇位繼承人之爭,參與者有皇長子,皇二子(太子),皇三子,皇四子,皇八子,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三子,皇十四子這九個人。但這九個人分了幾個幫派,其中,皇長子自成一派,皇二、四、十三子是太子黨(後太子被廢,皇四子和皇十三子自立門戶),皇三子是一派,皇八、九、十、十四子是八爺黨(皇十四子後來也自成一派)究其原因有三:
第一,康熙兒子太多。康熙當了61年的皇帝,生育能力也強,一共生了36個兒子,活下來的就有24個,長大成年的也有20個。到康熙晚年的時候很多皇子都已屆中年,飽暖之後保不齊要想點別的,比如說皇位。
第二,康熙兒子能力都太強。參與“九子奪嫡”的皇子個個能力出色,哪個也不是省油的燈。大家能力都差不多,誰也不服誰,誰都覺得自己是當皇帝的料,誰也不讓,那就都去爭吧!
第三,清初,皇家傳承製度的多變性。康熙在位期間皇權得到空前集中,而康熙前期實行的是嫡長子繼承製(太子儲君名分早定),這不可避免的導致了皇帝和太子之間的權利摩擦。其後太子被廢,皇位傳承製度長期不明,導致皇子們紛紛覬覦皇位。
-
4 # 史書上冬眠的蛇
清朝進入康熙時代,基本已經漢化,所遵循的帝位繼承製也從最初的不立繼承人的時代轉到了按照漢人宗法制度設立繼承人的時代。
但是,漢人的宗法制度並非是想象中的那麼完善,實際上,這種宗法制度只是一個符合文化要求的籠統制度,其缺陷是造成九王奪嫡的第一個重要因素。
很多人認為中國式宗法制度的核心內容是嫡長子繼承製,其實不是!真正的核心內容應該是弟或兒繼承製!因為這符合儒家思想中的孝悌和長幼有序的文化,北宋趙匡胤就是由弟弟趙匡義繼承,沒有誰能說不對,剩下的大多數王朝則走的是父死子繼的道路。
嫡長制只是在有多個兒子繼承人的情況下,採取的一種優先由誰繼承的辦法,當然這個辦法也是託生於咱們這個文化,但這也只是一般辦法,並不妨礙那些有想法的君主廢長立幼,其根源還是弟或兒繼承製的問題。
但宗法制度的缺陷並不在於此!這個缺陷是在已被立的太子死亡或被廢的情況下,剩下的順位關係怎麼繼承,我們的制度就涵蓋不清了,應該說無法解釋了,說明我們的文化也不是萬能的,而這個文化漏洞就開始各種腦洞的補充了。你可以讓次子遞補,這是一般辦法,比方說晉武帝和隋文帝就是這麼幹,也可以讓其他小兒子遞補,漢景帝就是這麼幹,也可以立孫子,朱元璋就是這麼幹,那到了康熙朝呢?各種可能是都有啊!所以九王奪嫡的第一原因就是太子被廢,儲位空虛,各種順位關係混亂造成的。
再來說第二原因。就是康熙想立賢。歷史上所有的有為之君都想立賢!之所以大多數屈服於嫡長子繼承製,還是文化的壓力,文化代表著讀書人,代表著朝堂最大的力量,普天下最大的認識,國家穩定的基石,所以不得不讓步。但清朝畢竟是滿人建立的,朝堂上漢大臣的力量有限,這就堅定了康熙立賢的決心,而康熙一心為國,他既是繼承者也是有為之君,他太需要一個有能力的繼承人將他的這份家業傳承下去,所以對繼承人要求就高,這也是太子胤礽最終被廢黜的原因,因為他太不符合康熙的要求了。
康熙迫切需要賢者來繼承皇位的心思被所有想得到皇位的兒子們所利用,遂使得這種心思如同黃河氾濫一般,一發不可收拾。這就成了引發九王奪嫡的第二個原因。
那麼再說第三原因。賢者眾!歷史上來說,各朝各代都有奪嫡之爭,只要皇帝不是一個兒子,這種爭鬥就不可避免。但是最多也就是一二人,二三人爭鬥而已。因為皇子本來富貴,很多人又不賢,能做個逍遙王爺總比奪嫡那種險事有誘惑力,所以史上多是皇子者眾而奪嫡者少。
但是這事到了康熙朝竟然反了過來,奪嫡者眾而逍遙者少,究其原因,就是這些皇子大多都有本事,以軍功武力見長的有老大,老十三,老十四,能得士子之心的老三,能攬人心的老八,善理財的老九,甚至還有個會攪和事的老十,哪一個沒有自己一黨,哪一個都有本事一爭儲位,加之太子廢黜,繼承關係崩潰,康熙又非要立賢,三個原因攪在一起,遂使得局面不受控制,終於爆發九王奪嫡。
康熙朝這樣九王奪嫡的事情在歷史上很罕見,因為他需要以上三個因素都存在才能引發,也許還有我沒說到的因素,總之,這是一個複雜條件下才能出現的事情 ,算是一個特例吧。
-
5 # 滄海話歷史
《雍正王朝》關於康熙晚年諸子奪嫡的演繹,是基本符合史實的,那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皇子爭皇位的現象呢?
滿清皇位繼承製度不明確
從入關前的後金到入關後的清朝,皇權雖然不斷加強,但一直未明確皇位的繼承順序,前期主要是王公貴族公推,比如皇太極、福臨,都得益於親王貝勒的推舉,後來皇權不斷強化,主要是皇帝本人說了算,比如康熙,順治欽定的接班人,所以到康熙傳皇位的時候,並沒有相關的制度規定明確的繼承順序。
康熙本人搖擺不定
滿清入關之後,漢化程度逐步加深,在皇位繼承上也借鑑了之前王朝的做法,所以康熙在前期立嫡長子胤礽為太子,本來可以有效避免皇位紛爭,但是後來兩次廢立太子,說明放棄了嫡長子繼承的制度,並且明確表示繼承者一定要選位有德的人,這就給了眾多皇子很大的想象空間。
成年且優秀者眾多
康熙是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子嗣眾多,兒子序齒的就有二十四個,在康熙晚年考慮傳皇位問題時大都已成年,且按照祖制,諸皇子參與管理政務,既鍛鍊了能力,又提供了與大臣結交形成黨派的機會,所有有九個兒子參與了皇位的爭奪,分別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禎。
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四阿哥胤禛繼承皇位,即雍正帝,相信當事人對這種制度的優劣體會最深,所以後來雍正帝發明了密匣立儲制度,減少皇子紛爭對國家的損耗,同時也避免再次發生兄弟相殘、骨肉分離的慘劇。
-
6 # 月曉YB
單純的從雍正王朝這部電視劇來說,九子奪嫡之所以會出現,有以下這麼幾個原因吧。
首先第一個原因,就是太子自己不爭氣。電視劇的第一集,江南鬧災,皇帝滿面躊躇。而此時的太子在做什麼,在與皇帝的妃子共享雲雨之歡。
先不說亂倫這事兒,就說國家逢此難事,國家的儲君居然在玩女人,這足以證明了太子的不爭氣。
再說另外一件事,康熙二立太子,太子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麼,清算當初落井下石的大臣。警報剛剛解除就做這種事情,小肚雞腸如此,康熙皇帝豈能把國家交給如此之人。
借用《康熙王朝》裡的一句話,太子胤礽,朕立了廢,廢了立,終究是沒有成器。
太子不爭氣,自然會有人躍躍欲試,那麼既然有人搶,作為選擇儲君的康熙是個什麼態度呢?他居然默認了。
如何能看出,因為康熙把自己的皇子都安排了重要的差事。六部之中,基本上都有皇子擔任官職。皇子有了實權,不免會惦記太子的位子,明如大阿哥,暗如八阿哥,都想算計太子,康熙皇帝居然默認了!
我們可以對比一下明太祖時期的政治格局,太子朱標在朝,弟弟們沒人敢和他叫板。可是康熙的太子不行呀,前文交代了,他本就是個扶不起的天子,你還這麼放縱別的兒子,可見康熙皇帝自己造成了這樣的一種局面。
那麼最後一個原因,是二廢太子之後造成的。由於太子位的空缺,導致眾皇子虎視眈眈,九子奪嫡。不過說是九個,但真正在二廢太子之後有奪嫡想法的,就是三個人。
四爺,八爺還有十四爺。實際上八爺已經被排除掉了,但是八爺還是不甘心,也就是因為這種不甘心,才毀掉了八爺黨裡的老十四。
四爺想爭,但是絕對不明著爭。這方面太感謝鄔先生了,沒有他,不可能最後能把老十四套路了。
傳爾丹兵敗就是八爺十四爺下的套,目的就是能拿兵權做大將軍王,但是由於老四的套路,大將軍王歸了老十四,但控制糧草的人卻是四爺的年羹堯。這一招實在是妙,既分化了八爺黨,又使得會大將軍王對北京沒了威脅。
可以看出,四爺比八爺,更懂帝王心術。
當然,這只是電視劇中的劇情,歷史中的九子奪嫡,遠比電視劇中所說的複雜的多。
-
7 # 日小堯茗居
第117期總680期
不是到了康熙皇帝晚年,而是兒子們長大了!老皇帝給機會了,或著說壓根不應該提這擋子事,底打的不好!在康熙帝的晚年,他自己對過早確立太子,或者說“確立太子”就是錯誤的,做了自我檢討。康熙帝說道:我大清朝的“太祖、太宗”三十年不立太子天下一樣好好的!
【康熙帝對確立太子後悔莫及】
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他一生中最大的自豪那就是這三件大事:
《除權臣鰲拜、三藩、收臺灣》
最後悔的一件事:確立太子!過早的確立太子,有三點壞處:
一、怕自己的壽命太長,如果康熙皇帝自己的壽命太長就會影響太子的發揮,太子就會戰戰兢兢。
二、怕太子出現“閃失”,一旦出現一丁點毛病就會遭到兄弟們的攻擊,窺視儲君的皇子就會奪嫡。
三、隨著太子的年齡增長,太子身邊必定被群小包圍,長此以往一定會結黨營私危害皇權。【太子說:好人也得逼瘋】
為什麼在“康熙皇帝”晚年出現“九王奪嫡”情況,我的看法是:
(一)、康熙皇帝自小確立的太子胤礽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露出破綻和失德,有不耐煩等待表現。
(二)、康熙皇帝流落出對太子胤礽的不滿情緒,且康熙皇帝年齡的不斷增長與衰老,兒子又多,不乏有能力者要取而代之!
(三)、皇子們年齡的增長且都是天潢貴胄,窺探皇帝位置的皇子不斷湧現,彰顯各自的勢力範圍,不但威脅皇權,更威脅太子位。【康熙:虎視眈眈的九個皇子】
康熙朝皇子的各自勢力是小時候在一起玩的親疏所決定的小範圍集團勢力,隨著年齡的增長凸顯了他們的野心膨脹,在康熙三十六年前後形成了“九個王子”局面。
第一集團:有索額圖支援的二阿哥太子胤礽為首,有四阿哥,十三阿哥的三王。有大學士明珠支援的大阿哥胤提為首的一黨。
三阿哥胤祉在康熙四十七年代表著清流一派有蠢蠢欲動。如何就是以八阿哥胤禩為首的八爺黨,成員有老九老十,老十四胤禵。【皇子們各懷鬼胎】
康熙皇帝也知道自己的兒子們的黨派林立,各個都不是省油的燈,都在等著太子胤礽出現偏差,即使不出現毛病也要想方設法制造矛盾把太子胤礽拉下馬來。
康熙皇帝生存下來的二十四個兒子有九個兒子在窺探儲君位置,那麼這九個皇子又分成四哥集團,在康熙四十七年的第一次廢太子胤礽的時候,大阿哥胤褆,三阿哥已經垮臺,十三阿哥被圈禁。
外面只剩下幹實事,不拋頭露面的四阿哥胤禛和八爺黨在爭雄。【這就是八爺黨成員】
在外面還有“五位阿哥”爭雄。康熙皇帝又使用手段公開舉薦新太子,這一著又讓八爺黨首領“八阿哥”徹底失敗,八阿哥奪嫡無望。
接下來就剩下作為“撫遠大將軍王”的四阿哥胤禛的一母所生的親弟弟胤禵親哥倆的爭奪儲君,由於四阿哥胤禛本照“不爭是爭”的原則,在暗中埋伏了內外的有力支持者,麻痺了八爺黨的攻擊,轉移了八爺黨的視線,四阿哥穩中求勝。【這就是雍正皇帝】
在康熙皇帝的晚年出現皇子奪嫡不是偶然的,由於康熙皇帝過早的確立太子,在後來的日子裡不乏有更多的皇子“精英”在湧現出來,對於那至高無上的皇帝位置,作為眾多的皇子們,人人垂涎三尺,如果不出現皇子奪嫡,那才是奇怪的事情,所以康熙皇帝自己在總結他自己的一生時候認為在皇位繼承人上,是自己一生最大的敗筆。
-
8 # 青言論史
這個問題,其實說起來要怪康熙皇帝自己。一個是他做皇帝太久了,另一個就是他太能生了。
康熙做皇帝的時間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做了六十一年。從他八歲開始,直到他六十九歲那年駕崩,他都一直在金鑾殿上坐著。這對於皇帝本人來說當然是好事,尤其是像康熙這種基本還算得上是明君的皇帝,長期做皇帝對於國家來說也不是壞事。
而在封建傳統觀念裡,多子多福,尤其是皇家的子嗣,越多越好,越多表明皇室越興隆。而康熙總共有五十五位子女,其中三十五個皇子。這樣強大的生育能力,表明久居帝位的皇帝身體很好,生育能力極強。
但是這倆結合在一起,對於皇家內部來說就比較頭疼了。縱觀歷史上的皇帝,能活過七十歲的,幾乎都把自己的太子給熬死了,而且幾乎都是非正常死亡。從漢武帝到梁武帝,再到武則天、唐玄宗、宋高宗(宋孝宗不是他的親兒子)、明太祖,概莫能免。
因為皇子尤其是太子在一天天長大,而皇帝卻根本沒有退位的打算和跡象。而皇帝出於鍛鍊兒子的目的,需要讓太子熟悉政務;但是為了不讓自己被架空,皇帝又需要防著兒子和外臣勾結。這就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死迴圈。
具體到康熙這,情況更復雜。因為廢太子胤礽的母親早就死了,皇后也不是他親媽。而康熙的其他兒子又多,胤礽的優勢也並不明顯,因此,他的兄弟們會想著法子的擠兌他,把自己弄上去。其中,自然就以最出色的四阿哥和八阿哥為首了。
說到底,還是因為無限制任期所引發的權力糾葛。
-
9 # 清水空流
康熙在晚年他的心裡肯定是無比痛苦的,十幾個兒子沒有一個孝順的。都盼著自己早死,看看誰當皇帝,九個有資格當皇帝的兒子,更是你爭我奪。根本不理會這個已經進入垂暮之年的康熙。壽多則辱,此時的康熙算是知道了這句話的話含義。康熙晚年之所以如此,一是自己在位時間太久,二是太子立的過早時間又長,又兩立兩廢,所以造成諸子掙位,朝臣更是派系林立各有所圖。造成朝局動盪,使得康熙心力交瘁。
在康熙晚年,爭取帝位的一共有兩大集團,以八阿哥胤禩為首,還包括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四阿哥胤禵(與雍正子同母。)以及侍衛鄂倫岱、內大臣阿靈阿等人,是所爭奪太子中勢力最強的一派。
另外一個集團就是太子黨,以太子胤礽為首,包括四皇子胤禛,十三子胤祥,尚書揆敘等,由於胤礽當了40年的太子,樹大根深有著龐大的政治基礎。但隨著胤礽的倒臺,他的政治班底基本被胤禛所繼承。
在康熙二立太子的時候,康熙是希望百官舉薦胤礽。康熙就坡下驢。胤礽被複立,但八爺黨開始全力輔選胤禩當太子。(由此也可見胤礽的人緣是真不咋地)群臣大部都舉薦了八阿哥,這引起康熙極度不滿。康熙生平最痛恨結黨營私。朝臣結交皇子。在1709年3月,在處置了佟國維之外,康熙可以說是逆天行事重新立為太子。應該說這是康熙的權宜之計。怕朝局失控。因此康熙開始大封皇子,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俱著封為親王,皇七子胤祐、皇十子胤俄俱著封為郡王,皇九子胤禟、皇十二子胤祹、皇十四子胤禵俱著封為貝子。未受封爵的成年皇子只有長子胤禔、皇十三子胤祥與大失聖心的胤禩了。
康熙二廢太子以後,為了保護新太子,只好不立太子,在臨終之際公佈太子人選。而且在康熙諸子裡。在軍隊裡最有威望的就是十三子胤祥。諸如豐臺大營、綠營等京師衛戍部隊不少軍官都是他的嫡系和掌握之中。雖然他受胤礽牽連第囚禁到康熙去世,但其威望尚在,康熙圈進他,應該是保護他,讓他日後輔佐新皇帝胤禛。
康熙晚年的九王奪嫡原因是;一是天生就是太子的胤礽太著急了。一個優秀的太子,長期生活在一個優秀的老子的壓迫下,再優秀的人也得給逼瘋了。任何抱負都成為泡影。在這一點上,只能說康熙太長壽,胤礽當太子太早。二是清代沒有嫡長子繼位的習俗。帝位是傳賢不傳嫡。所以,那些有能力的諸皇子都對皇位有覬覦之心。而且有能力的皇子還不少。第三是太子的兩次廢立極大刺激了諸皇子神經,也迫使朝臣不得不選邊站隊。這就是康熙晚年九王奪嫡的原因。
封建王朝皇子爭位很正常,相互殘殺史書不絕,父子相殘更是比比皆是。康熙晚年的九王奪嫡應該說還是比較“文明”的了,而之所以這麼有名,一是胤禛繼位的傳說,二是拜電視劇《雍正王朝》所賜。
-
10 # 江東汪郎
不是《雍正王朝》中出現“九子奪嫡”的情況,而是歷史上真的發生了。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康熙的幾個能力出眾的兒子,為了爭奪皇儲之位鬧得不可開交,病根其實還在康熙自己身上!
他過早的立了太子,自己在位的時間又太長,對太子期望又很大,導致胤礽在某些方面讓康熙看不順眼。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年僅2歲的胤礽被冊封為皇太子,成為清王朝歷史上最後一位公開冊立的太子。
此後胤礽做了長達近40年的太子,承載了康熙太多的期望,承受了來自各方面的太多壓力。
時間才是最大的敵人,任誰太子做久了也會出現紕漏,讓用儲君標準要求胤礽的康熙,對胤礽的不滿給其他皇子們造成了遐想。
第一次廢胤礽太子之位後,讓康熙的其他幾個優秀的兒子們第一次看到了皇儲還是可以爭一爭的。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玄燁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在暢春園發出了廢除胤礽太子之位的聖旨。
他的這一舉動,讓老大、老三、老四、老八等幾個優秀的兒子們第一次發現,原來太子的位置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原來自己也可以爭奪儲君之位的。
畢竟大清國還是需要有人繼承的,既然胤礽被剝奪了權力,那我們可就要上位了。
正因為如此,“九子奪嫡”也就不可避免了。
回覆列表
康熙爺年少登基,當了60年皇帝,太子是老二當了40年儲君,其他人也都到了青中壯年的時候,總結起來就是權利的誘惑,好多人都有能力(多半是自認為)都想試一試,我想到了選村長,老村長幹了一輩子帶出來好多候選人,候選人四處拉票,到處給其他人下絆子,各種招式全用,窮盡一切辦法,有的人喜歡動武,有的人喜歡玩文,有的人明著來,有的人先躲起來,有的人甘心捧臭腳,有的人死心塌地當馬前卒,有的人深明大義有能力,有的人表面虛偽目的性太強,有的人成事不足壞事必有他,有的人能力不足硬裝大尾巴狼,有的人當面不說背後憋壞屁噁心人,有的人拉幫結派私下搞小團體……總之他們眼中的皇位大於一切,最後我想到了周樸園,一句話他可能也有愛情但是在資本家眼裡利益高於一切。
(我是小白說的不對大家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