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有歷史

    有這麼幾種可能。

    這件事發生的極其荒謬,疑點重重。

    其一,楊貴妃從不幹政。她既不像妲己那樣攛掇紂王設計酷刑殺人,也不像武則天一樣直接處理政務,與慈禧太后相比更是相去不可以道里計。只是一個“三千寵愛在一身、春從春遊夜專夜”的嬌貴妃子而已,根本沒有惹起眾怒。

    其二,禁衛軍一直很老實,被唐玄宗管治的服服帖帖,怎麼敢突然硬起腰桿,包圍驛站,逼著玄宗賜死楊貴妃?

    其三,高力士表現的也很異常。禁衛軍們逼迫玄宗殺楊貴妃,玄宗一開始不肯,高力士居然站出來說,陛下如果不殺貴婦,保不齊禁兵們一怒,來個玉石俱焚……玄宗這才無奈下令。這時估計玄宗內心一萬頭上古神獸草泥馬呼嘯而過:高力士你這個太監居然敢威脅我……

    那麼到底為什麼會發生這件事?究竟誰是幕後的主使?千百年來,各種推測層出不窮。

    說法一,幕後主使者是太子李亨

    唐玄宗出宮逃難時,太子李亨也在其中。他主使禁兵殺楊貴妃有充足的理由。

    李亨與楊國忠矛盾極深。李亨雖然貴為太子,但父親玄宗自來對兒子們猜忌防範十分嚴苛,李亨兩個異母兄弟曾經流露過一些不軌的想法,便被玄宗迅速處死,李亨處世一直非常謹慎,不敢稍有張揚。宰相楊國忠倚仗玄宗的寵信,不把太子放在眼裡,他也非常有可能勸說玄宗除掉太子,另立新的儲君。

    安史之亂前太子對此毫無辦法,只能坐以待斃,此時天大的機會送上門來,楊國忠的爪牙和勢力都不在身邊,殺他易如反掌。而楊貴妃乃是楊國忠在宮中的根子,既殺楊國忠,就必須殺楊貴妃,以免日後貴妃報復。

    而且,馬嵬驛的區域性條件也非常有利於太子。一方面唐玄宗經過安史之亂的打擊,威望大大下降,對禁衛軍的控制也一落千丈。另一方面,禁軍首領陳玄禮與楊國忠也素來不和。

    雖然我們找不到太子指使的直接證據,但後來太子把玄宗晾在一邊,徑自北上到靈武自立為帝,可見他是有作案動機的。

    說法二,幕後主使是高力士

    高力士也與楊國忠有矛盾。早在安史之亂爆發之前,高力士就冒著生命危險,彈劾炙手可熱的宰相楊國忠,說他尸位素餐,導致天下矛盾叢生。玄宗沒有批評他,但也沒把他的話當回事,繼續對楊國忠保持充分的信任。高力士當然不是全出於公心去彈劾楊國忠,只因楊國忠權力太大,不僅在外朝一手遮天,有時連高力士主管的內廷還想插手。

    高力士殺楊國忠兄妹,比太子的更具有便利條件。玄宗指揮禁衛軍,一直依靠高力士傳令,久而久之,高力士成了禁軍的實際統領者。禁軍大將龍武大將軍陳玄禮,一直對高力士十分敬重。高力士在關鍵時刻指使他逼宮,先殺楊國忠,再殺楊貴妃以絕後患,也是十分自然的。

    特別是,一直對玄宗俯首貼耳的高力士,在馬嵬驛事變前後,突然變的高調起來。前文已述,玄宗殺楊貴妃的命令實際上是高力士逼出來的。

    事變發生後,玄宗仍然不敢直接面對憤怒的禁衛軍,他讓高力士出面,曉諭禁衛軍奸臣已除、禍水已去,不能再犯上作亂,禁衛軍這才停止對抗,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親自向皇帝謝罪。

    太監說話居然比皇帝好使,很大可能因為高力士就是主使者。

    說法三,指使者是龍武大將軍陳玄禮

    有史料表明,禁衛軍走到馬嵬驛後,突然情緒失控,並把皇帝蒙塵、天下大亂的罪責,公然指向宰相楊國忠和貴妃楊玉環。

    禁衛軍歷來不參與政治,如果真心作亂,不會管什麼天下大亂不大亂,直接殺了皇帝搶了財物四散而去,這是大兵們的本色。現在卻突然打起清君側的政治牌,這顯然是有組織的行為。

    而能夠在短時間內對禁衛軍施加影響的,最大可能就是首領陳玄禮。

    陳玄禮一向對唐玄宗忠心耿耿,他目睹楊國忠弄權導致天下大亂,心有慼慼卻無能為力。如今皇帝播遷,王綱淪落,禁衛軍掌握了包括皇帝在內的所有人的生死,出於義憤,陳玄禮指使禁兵作亂殺楊貴妃,也是有可能的。

  • 2 # 林城—布衣

    公元755年,唐朝邊將安祿山、史思明以清君側之名起兵造反,兵鋒直逼長安。唐玄宗李隆基被迫帶領楊貴妃、楊國忠等近臣,在禁軍的護衛下逃往蜀中避難。

    玄宗車駕行至馬嵬驛,龍武大將軍陳玄禮統領的護衛禁軍兵士譁變殺死楊國忠,並脅迫玄宗縊死楊貴妃。在高力士和陳玄禮等人的勸說下,玄宗下旨縊殺楊貴妃。

    楊貴妃專寵但不幹政,死之罪名在於為楊國忠之妹,亂軍恐貴妃為國忠復仇。也有玄宗過於寵信楊氏一門而荒於朝政,亂軍認為這是導致“安史之亂”的原因之一。

    馬嵬驛之變是一場有組織、有預謀的政變,應該不是一般下層兵士所能完成的。最終,殺死楊國忠和楊貴妃的幕後決策者,很可能是隨行太子李亨與大將軍陳玄禮。

  • 3 # 山顛一壺清酒r

    首先呢,先來介紹一下馬嵬坡兵變的全過程☞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祿山以誅奸相楊國忠為藉口,突然在范陽起兵。次年六月,叛軍攻佔潼關,長安危在旦夕。唐玄宗攜愛妃楊玉環,倉皇西逃入蜀。途經馬嵬坡時,六軍不發。

    禁軍將領陳玄禮等對楊氏兄妹專權不滿,殺死楊國忠父子之後,認為“賊本尚在”,遂請求處死楊貴妃,以免後患。

    玄宗派高力士找到衛戍司令陳玄禮,問兵士們為什麼不肯散去。陳玄禮回答說:“楊國忠謀反,貴妃也不能留下來了。”這下可把玄宗給難住了,他怎麼捨得殺這個寵愛的妃子呢?

    他低著頭站了半晌,才說:“貴妃住在內宮,怎麼知道楊國忠謀反呢?”高力士知道不殺楊貴妃,不能平息兵士們的憤怒,就說:“貴妃是沒有罪,但是將士們殺了楊國忠,如果留著貴妃,將士們哪會心安?希望陛下慎重考慮,將士心安,陛下的安全才能得到保證。”

    唐玄宗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只好下了狠心,讓高力士把貴妃帶到一座廟裡,叫兩個內侍將貴妃用帶子勒死了。陳玄禮驗屍之後,告訴將士們貴妃已死,將士們總算消了口氣,這才撤圍回營。

    楊貴妃之死原因一:女色誤國都沒有什麼好下場,唐玄宗將其逼上絕境。

    楊貴妃其實是唐玄宗兒子的妻子,但卻因為唐玄宗迷戀女色,兩人暗度陳倉。即使正史中記載著楊貴妃的出身是有多麼的正派,但是也抵擋不住唐玄宗奪人妻子的名聲,這是楊貴妃被自縊而死的第一條原因。

    公媳亂倫,唐玄宗無形之中就給楊玉環蓋上了一個“女色誤國”的罪名。就算是後來唐玄宗是因為想要討好楊玉環,才大肆褒獎其母族中人,可在兢兢業業為國家戰死計程車兵當中,那也是楊玉環吹得枕邊風。這妖姬的罪名,唐玄宗是無法替楊玉環洗脫的。而妖姬能有什麼好下場,唐玄宗還不知收斂的大肆寵愛,荔枝加急地往長安送,彷彿害怕天下人不知道似的!

    這般因為一個女子,無任何功名便大肆褒獎孃家人,不僅亂了前朝政治,還寒了天下寒門讀書人的心。而士人眼中不會是以為唐玄宗治國無能,而是因為楊貴妃的挑撥離間所以才會顛覆仕途風雲,對楊貴妃的怨恨又加上了一層。如此往來,唐玄宗賜死楊貴妃一切都是他自己做得孽,是唐玄宗將楊貴妃推入不覆之地。

    原因二:高力士

    是因為高力士和楊玉環的哥哥楊國忠不和,造成高力士發動政變,因為突發事件,在緊急情況下,為了保護唐玄宗的安危,只能殺了楊玉環楊國忠兄妹。

    原因三:因為陳玄禮對楊氏兄妹的不滿

    當時馬嵬坡之變的時候,唐玄宗很狼狽,他手下計程車兵也一個個餓的頭暈眼花,抱怨聲連連。在這個關鍵時刻,陳玄禮跑出來,直接把矛頭指向楊國忠,說只因為楊國忠處處和安祿山作對,才會導致的安祿山造反。必須嚴懲楊國忠楊貴妃兄妹。

    於是,陳玄禮跳出來這麼一說,軍隊裡的人就不淡定了非要喊著斬殺楊國忠。可是楊國忠也是一個很盡職盡責的臣子了。在一路逃亡的路上,他還在會見吐蕃使者,忙著處理公務,很難能可貴。沒想到,就因為這件事,被躁動計程車兵安了一個勾結吐蕃的罪名,被當場斬殺。楊國忠的兒子和姐妹,全都沒有幸免於難。所以,這麼想來,楊玉環又怎麼會被這些人放過。唐玄宗聽說斬殺楊國忠後,大聲問:楊國忠居然想造反?

    每個當上皇位的人,都是經歷過這些事情的。唐玄宗登上皇位之前,誅殺了韋后、太平公主,也是深深瞭解政變的套路的。禁軍根本不懼皇帝,唐玄宗也害怕自己走上被誅殺的路子,就出去向著禁軍安撫他們,卻沒人搭理他。這時候陳玄禮發話了,他說道:楊國忠涉嫌謀反,已經被就地正法了。現在請陛下將貴妃娘娘也就此正法!

    大臣們就開始跟著勸了,唐玄宗心裡不捨楊貴妃,就說她常年一直在深宮中,不問政事,一直盡力伺候自己,何罪之有?大臣們表示不服,他們認為楊玉環不死,留在陛下身邊遲早是個禍害,他們殺了楊玉環的哥哥,萬一楊玉環要報仇,在唐玄宗耳邊吹一口氣呢?那麼下一個人頭落地的就是他們自己了。只有殺了楊玉環,唐玄宗才能安心,將士們也能安心啊。

    唐玄宗一想,說的有道理。為了以後的長久發展,於是他一狠心,就縊殺了楊貴妃。楊貴妃萬萬沒有想到自己會死在唐玄宗受手上,她的腦海中浮現著他們美好的一幕幕,整個過程中都一言不發,心如死灰。

    ♬ 加油♬

  • 4 # 經典守望者

    楊玉環是死在了自己手裡。

    她為人雖然漂亮痴情,但善妒貪財,在後宮中屢屢與梅妃發生爭執,並迫害梅妃。他的堂兄楊國忠因為楊貴妃受寵而得以登堂入室,青雲直上。他把持朝政,黨同伐異,為人陰險狡詐。又因為他與安祿山之間的爭鬥漸趨白熱化,致使整個朝政昏聵,政令難行。禁軍本是國家護衛皇宮重地的勁旅,但也正因為如此,楊氏兄妹的所作所為正在他們的眼中。加上,行伍出身的人往往更執著於忠奸對錯,在馬嵬驛驚變的時候宰相韋見素也被裹挾在其中,甚至被打的頭破血流,直至有人認出了他,高聲叫道“這是賢相韋相公。”亂兵才住手,所以說,馬嵬驛兵變很有可能是禁軍情緒的一次總爆發。

    楊貴妃為人過於奢侈,“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背後實際上是一個非常悲哀的故事。古代的運輸業非常不發達,只能依靠專人騎馬運送,這不僅是對於馬匹的考驗,更是對於驛卒的考驗。很多驛卒就是這樣因為心力交瘁而死。一副“虢國夫人遊春圖”可以看出這楊家姐妹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繁榮景象,也可以看出這種繁榮景象後面隱藏的殺機。楊氏無尺寸之功於國家,所以當禁軍喊出“楊國忠謀反伏誅,貴妃不宜供奉”時唐明皇甚至連為他開脫的理由都沒有,一個無功無子的女人,即使是皇帝在這種情況下也是難以保護的。

    巧合的是,楊國忠是武則天面首張易之的外甥,張易之面如傅粉,唇若塗朱,可以說是數一數二的帥哥。但是,也和楊玉環一樣,他不僅在朝堂上面安插私人,而且干涉到了太子的廢立。神龍元年,張柬之率兵誅殺了他和他的弟弟張昌宗,並迫使武則天交權。楊玉環和這位遠方親戚的結局如此相似只能說“以色示人者豈能長久乎?”唐玄宗准許她在佛寺面前的梨樹下自盡,也已經是厚待了。

  • 5 # 西域鷹眼

    這是一個歷史上黑暗的日子,潼關失守,唐玄宗倉皇逃離長安,寵妃楊玉環在馬嵬驛香消玉殞,這個悲情的主人公也成了歷代文人墨客爭相詠歎、文學創作的絕佳素材。但是關於楊貴妃的死卻是眾說紛紜,難有定論。

    對於楊貴妃的死大約有一下幾種說法:

    一、死於佛堂

    這種說法最廣泛,《舊唐書·楊貴妃傳》中記載說禁軍將領陳玄禮等殺了楊國忠父子之後對唐玄宗說“賊本尚在”,意思就是要斬草除根,要殺死楊貴妃以絕後患,唐玄宗居然無奈,最後將自己最愛的女人“遂縊死於佛室”。從這裡看弄死楊貴妃的兇手應該是陳玄禮。

    《資治通鑑·唐紀》中記載說是高力士把楊貴妃帶到佛堂縊死的。《唐國史補》也記載說高力士把楊貴妃縊死在了佛堂的梨樹下,另外還有很多作品裡都是如此說的。

    所以,綜上所述,楊貴妃的死不能怪陳玄禮,因為既然都把楊國忠等人已經殺了,那可是楊貴妃的至親,要是留著楊貴妃,玄宗能夠重掌國權豈不是老賬新賬一起算,陳玄禮必定死無葬身之地,所以只能斬草除根。而高力士只是奉命執行命令的人,他對唐玄宗可是忠心耿耿的,被稱為一代賢宦,他知道楊貴妃是唐玄宗最疼愛的女人,應該不會處心積慮的去害楊貴妃的。

    二、死於亂軍之中

    在杜甫的《哀江頭》裡有“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汙遊魂歸不得”,因為縊死是不會見血的,應該是有其他的死法,而杜甫是唐代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作裡描述的東西大多是真實存在的。雖然他沒有看到楊貴妃死亡現場,但是經過傳聞他應該能夠獲得一些資訊。

    在李益的《過馬嵬》和《過馬嵬二首》裡分別寫道“託君休洗蓮花血”、“太真血染馬蹄盡”,反映了楊貴妃是在亂軍之中被殺的。那麼兇手是誰就說不清楚了。

    三、吞金而死

    在劉禹錫的《馬嵬行》中寫道:“貴人飲金屑,倏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顏色真如故。”從中可以看出楊貴妃是吞金而死。對於這種說法,陳寅恪先生曾經也考證過,在他的《元白詩箋證稿》懷疑了楊貴妃吞金而死,但是也沒有明確的排除,只是說可能在縊死之前有可能吞過金。

    四、流落民間

    白居易的《長恨歌》中寫道:“馬嵬坡下泥中土,不見玉顏空死處”,意思是在說後面到馬嵬坡去挖已經沒有了楊貴妃的屍骨,那去哪裡了呢?傳說是楊貴妃被藏到了民間。

    五、遠走美洲

    遠走美洲算是一種比較離奇的說法,這種說法是臺灣學者魏聚賢在《華人發現美洲》一書中說的,他說楊貴妃並沒有死於馬嵬驛,而是被人帶到了遙遠的美洲。這還真有點像現在的一些紅通經濟犯呢!

    六、逃亡日本

    能去美洲,當然也能夠去更近一點的日本了,據說當時在馬嵬驛被縊死的只是 一個侍女,而禁軍將領陳玄禮垂涎於楊貴妃的美貌,不忍心殺了,就和高力士串通讓侍女代死,把楊貴妃偷偷的護送難逃,揚帆出海到了日本。這種說法更有戲劇性,但是真實性卻很低,首先高力士是不會這麼做的,其次楊貴妃也應該不會乖乖就這樣離開唐玄宗。

    總之,這個歷史人物的故事一直流傳到今有著各種各樣的版本,甚至還有楊貴妃死而復生的傳說。到底她死了沒死,死了又到哪裡去了呢?也許只有某一天發現了楊貴妃的墓或者相關的物證才能確定了!

  • 6 # 以史為鑑

    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長恨歌節選》白居易

    楊玉環之死可以說是中國愛情故事當中最為悽美的一幕了,許多人都說楊玉環並未禍國殃民,為何一定要殺她呢?

    其實楊玉環之死表面原因是唐玄宗李隆基為了平息軍亂,被動縊死了楊玉環。但是背後的根本原因在於楊玉環為代表的楊家十餘年間驕奢淫逸積累的矛盾在安史之亂爆發後到達頂峰。

    可以說楊玉環死於唐玄宗的昏庸,死於楊家的慾望,死於政敵的集體反撲,死於天下大亂的大局……

    一、馬嵬驛之變

    公元756年,以討伐楊國忠為名爆發的安史叛軍攻破長安門戶潼關,兵鋒直指長安。

    7月13日乙未,唐玄宗聽信楊國忠讒言,準備帶著文武百官出逃蜀地,7月14日丙申,唐玄宗一行逃到了馬嵬驛(今陝西興平市西北二十三里),將士們飢渴難耐,又憤怒楊國忠是造成天下大亂的罪魁禍首,軍心沸騰。

    唐玄宗的發小,禁軍龍武大將軍陳玄禮一方面不忿大唐國事被楊國忠禍害至此,另一方面也不滿楊國忠權勢滔天,暗中聯絡太子李亨,準備除掉楊國忠,但是李亨優柔寡斷猶豫不決。

    7月15日,楊國忠準備出發,結果半道上被二十餘名吐蕃使者攔住,要求楊國忠提供飲食。楊國忠還沒來得及說,有人大喊一聲:楊國忠和吐蕃人陰謀造反!

    已經積累了大量積怨的大唐士卒立刻被這句話引爆了情緒,大家一擁而上射中了楊國忠坐騎,楊國忠倉皇逃命,在馬嵬驛西門內被禁軍騎士張小敬(對,就是《大唐十二時辰》裡的張小敬)追上,先射楊國忠落馬,然後被士兵追上殺死,並肢解了他的屍體,把頭顱掛在矛上插於西門外示眾。

    然後一不做二不休,士兵們又接著殺了楊國忠的兒子戶部侍郎楊暄,又殺了楊國忠的兩個姐妹南韓夫人、秦國夫人。

    在亂軍之中,有一個看不清局勢的御史大夫魏方進還以為自己很厲害,對叛軍呵斥:"你們膽大妄為,竟敢謀害宰相!"於是士兵們又把他也殺了。

    但是楊家人還有一個最重要的角色--楊玉環!可以說楊玉環和寵信楊玉環的李隆基才是楊家最大的靠山,沒有楊玉環,楊國忠也不會當上宰相,楊家三姐妹也不會權勢滔天。而楊玉環要是還活著,再造一個楊國忠也是輕而易舉。

    於是憤怒計程車兵們接著逼宮唐玄宗,要求處死楊玉環。唐玄宗雖然不願,但此時自己沒有兵權,聲望掃地,而且從小到大的心腹高力士、陳玄禮都站在了唐玄宗李隆基的對立面。唐玄宗無奈之下,最終縊死楊貴妃表示並不追究將士責任才算平定了此事。

    之後唐玄宗按照原計劃逃亡蜀中,而太子李亨則帶領大半軍隊北上靈武,並在此直接稱帝,尊李隆基為太上皇。

    這就是著名的馬嵬驛之變。

    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唐朝在李隆基繼位後,在年輕的李隆基勵精圖治之下迎來了開元盛世,無論經濟、軍事還是百姓生活水平,都可以說是唐朝最為強勢的時期之一。

    但是隨著唐玄宗李隆基的年紀增大,開始重用奸相李林甫、重用安祿山……還把兒媳婦楊玉環通過出家再出嫁的手法娶進門。為了讓楊玉環開心,楊家人可以說雞犬登天,楊家一門權勢滔天,豪奢淫逸冠絕天下。唐玄宗每年賞僅賜給她們的脂粉錢就有千貫之多。

    據《開元遺事》記載,一年上元佳節的時候南韓夫人一口氣製造了一百枝掛滿燈籠的燈樹,每一棵燈樹都高達八十尺。唐代的一尺合今30.7cm,八十尺差不多是2456cm,接近25米高,擱到現代差不多有8-9層樓高。 這一百枝巨大的燈樹到了上元節這天點燃後,據說一百里外都看得見,燈樹的亮光都趕上滿月的月光了。

    南韓夫人置百枝燈樹高八十尺上元夜燃之百里皆見光奪月色--開元遺事

    比起奢侈,楊國忠更加過分。 據記載楊國忠讓但凡是楊國忠子弟,在家門口左右兩側都佈置了一千枝巨大的紅蠟燭點燃,被當時的老百姓稱之為:“千炬燭圍”。

    楊國忠子弟各有千炬紅燭圍於左右,時人曰“千炬燭圍” --開元遺事

    要是楊國忠本人很有才華,能玩轉大唐的內政、經濟、軍事也還好,但是楊國忠只會貪汙受賄,大肆發展楊家勢力,對於國事一竅不通。這就引發了從朝臣到百姓幾乎除了唐玄宗外所有人的不滿,可以說已經成為了公敵。

    而楊玉環雖然沒有直接貪汙受賄,干涉國政的記載,但是所有人都知道,李隆基的昏庸楊玉環要有一大半的責任。比如用加急情報系統送水果給美人……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過華清宮絕句》杜牧

    而且,楊國忠雖然權勢滔天,但是正兒八經搞政治鬥爭還是經驗不足,但是為何楊國忠一直不倒?根本原因就是楊玉環才是楊家最大的支柱,楊玉環不死,楊國忠的地位就穩如泰山。也正是因為如此,老百姓甚至都改變了重男輕女的想法,一度都“重女輕男”了。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長恨歌》

    這也是馬嵬驛的時候,沒有任何人給楊國忠、楊玉環說好話。最後馬嵬驛之變輕鬆解決也是這個原因。

    三、香消玉殞長恨歌

    悲劇比喜劇往往更有力量,如果唐玄宗李隆基和楊貴妃楊玉環的愛情能夠圓滿結束,可能在稱頌之餘根本不會有如今這樣的影響力。

    但是正是因為這一出愛情的悲劇後面是安史之亂這樣的國家悲劇,楊玉環的死又有其咎由自取,也有其無辜的一面,所以人們希望李隆基和楊玉環有一個圓滿的結局,這也是希望安史之亂沒有發生或者能迅速平定的樸素願望。

    在這樣樸素的願望之下,《長恨歌》中也算是給了楊玉環一個相對比較完美的結局,讓雙方精魂再見一面。

    但是這樣一個結局,老百姓依然不滿意,就像想象西施沒有被沉船而是和范蠡共同泛舟於天下;老百姓乾脆想象楊玉環沒有被縊死於馬嵬坡,而是假死脫身,東渡扶桑的美好結局……

  • 7 # 史論縱橫

    白居易在長恨歌裡面,曾經寫了一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專門來形容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楊玉環,由於貂蟬、西施、王昭君等美女歷史較為久遠,很多史料不可考,在唐朝的這位美女就備受人的關注,遺憾的是,這樣一位美人,竟然死於一場兵變,簡直是令人詭異,甚至有些野史說楊玉環並沒有死,而是東渡到了日本,可見,關於楊玉環的事情,還是民間老百姓所喜愛的故事。

    人狠,話也多,縱橫今天就來說說關於楊玉環的二三事。

    從此君王不早朝——楊玉環的丈夫

    楊玉環是唐玄宗李隆基的貴妃,人稱楊貴妃,因為通曉音律,擅長歌舞,而深得帝王寵愛。

    實際上楊玉環的第一任丈夫,就是李隆基的兒子壽王李瑁,楊玉環因為太過漂亮,又擅長歌舞和音律,與時為壽王的李瑁在其姐姐的婚禮上一見鍾情。

    李瑁的母親武惠妃按輩分是武則天的侄孫女,也是當時李隆基最寵愛的女人,武氏深得武則天的真傳,手腕很強硬,當時曾經讓李隆基一日之日連殺三個兒子,在得知兒子有了喜歡的女人後,特意讓李隆基出面,定下了這樁婚事。在開元廿三年,不到十七歲的楊玉環嫁給了壽王李瑁,成為了壽王妃,據說兩個人婚後的感情還算不錯,畢竟,在武惠妃的主持下,李瑁很可能是未來的皇帝。

    但好景不長,武惠妃大概是在整死了李隆基的三個兒子後,良心會痛,心理素質不過關,不久就一命嗚呼了,李瑁的帝王夢自然就破碎了。

    武惠妃的去世,對李隆基的打擊很大,《舊唐書》中描寫當時李隆基所遇到的困境是“後庭數千,無可意者”,其實做人吧,到了李隆基這個份上也挺難的,選擇多了,大概就會出現選擇恐懼症,後宮幾千人都沒有能上李隆基歡心的,還有什麼活著的理由。

    結果李隆基偏偏看上了已經是兒媳的楊玉環,這在古代封建禮制社會是難以想象的事情,但是這裡是唐朝,什麼是唐朝,就是一切皆有可能的朝代,前有李治娶了“他媽”武則天,李隆基要娶自己的兒媳婦也就沒有什麼禮法上說不通的地方。

    老規矩,先讓楊玉環出家,然後給李瑁找新物件,然後再召楊玉環入宮,一套組合拳之後,李隆基終於能夠放寬心的說了一句:“朕得楊貴妃,如得至寶也”。

    千乘萬騎西南行——楊國忠之死

    在得到楊貴妃後,李隆基就開始了從此君王不早朝的倦政之心,開元盛世也因此而毀,李隆基沉迷美色,荒廢朝政,寵信楊國忠、李林甫等奸臣,加上盲目信任重用安祿山,最終導致安史之亂的爆發。

    安史之亂的爆發,跟楊玉環有著必然的關係,李隆基因為寵愛楊玉環,而寵信楊玉環的族兄奸臣楊國忠,楊國忠擔心安祿山造反,不斷的構陷安祿山,正好安祿山就打著清君側的名義,要殺了楊國忠,因此爆發了安史之亂。

    本來,唐朝軍隊面對安祿山的軍隊還能夠抵擋,但是在楊國忠的一系列操作下,導致朝廷痛失潼關,長安、洛陽也無險可守。

    結果李隆基來了一個逃跑主義,以御駕親征的名義帶著滿朝文武和皇親國戚跑了。

    跑到哪裡是一個問題,當時天下大亂,本來應該李隆基號召天下兵馬來長安勤王,如果李隆基到軍事重鎮,取得兵權,很快就能平定叛亂,但是李隆基認為存在一定的風險,楊國忠勸李隆基逃到蜀地,因為蜀地是楊國忠的地盤,而且易守難攻。

    這一切,都被朝臣和太子李亨看在眼裡,太子李亨是李隆基一日殺三子後立的,能坐上太子之位真是如履薄冰,隱忍頗深。

    在李亨被立為太子的同時,楊玉環也受到李隆基的寵愛,楊國忠在扳倒李林甫的同時,也開始對李亨進行打壓,使得李亨年紀輕輕就少白了頭。李亨隱忍多年,不敢正面相抗,對楊氏兄妹十分忌憚。

    安史之亂的爆發,對李亨來說,也是一次機會,在逃跑的時候,李隆基將一部分兵權給了李亨,因此就有了,李隆基率領軍隊走到馬嵬驛,發生兵變的故事。

    關於馬嵬坡兵變的一般版本是,李隆基率領禁軍走到馬嵬坡的時候,將士都飢腸轆轆,士氣低迷,現在越走越遠,要知道,他們的家人還在長安,而他們作為軍人竟然幹起來逃跑的勾當,士兵不滿議論皇帝,都認為是楊國忠造成的。

    六軍不發無奈何——楊玉環之死

    陳玄禮作為龍武大將軍,開始向李隆基提出請求,要求李隆基處死楊貴妃,李隆基說楊貴妃一直在深宮中,不可能參與造反,陳玄禮本身就是李隆基最信任的禁軍將領,他這麼說,李隆基也不知奈何,這個時候,高力士勸李隆基,楊貴妃可能沒有,但是將士們已經殺了楊國忠,楊貴妃就不應該在陛下左右侍奉。

    李隆基雖然心中不捨,但迫於無奈,就命令高力士賜死楊貴妃。可憐楊玉環享盡一世榮華,卻死於一條白綾之下。

    實際上,當時楊玉環只有三十八歲,而李隆基是隨時都有可能掛,這樣的女子對唐朝來說絕對是一種危害。

    畢竟唐朝出現過武則天這樣的女皇帝,若是李隆基死後楊貴妃想要效仿武則天稱帝,那對太子李亨來說絕對是一場滅頂之災。

    儘管在馬嵬坡兵變中,我們沒有看到任何關於李亨的身影,但是從兵變直指的物件,已經兵變後李亨到靈武登基的情況來看,應該是李亨與陳玄禮、高力士等人聯合所為。

    這些李隆基身邊的重臣武將對李隆基寵信楊國忠和楊貴妃也早就看不下去了,如果真的到了蜀地,楊國忠就真的掌握了生殺大權,在馬嵬坡殺了楊國忠才符合大唐王朝的利益。

    實際上,如果李隆基年輕三十歲,也不會走四川這條逃跑主義路線,而應該是重整兵馬,再奪江山。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人們都說楊玉環禍國殃民,魅惑君主,是紅顏禍水,但她一個弱女子,又能做些什麼呢?李隆基如此寵愛她,但到最後還是將她賜死,以求保全自己。男人的嘴,騙人的鬼,縱是千般恩愛,最終也難逃大難臨頭各自飛的結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柴油發動機工作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