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蜀北一
-
2 # 真誠地看著你
西夏王朝應該是一個軍閥集合體。它是以王族兵為核心,部落兵為主體的聚合形式,平時兵為各主,戰時集結隨王族出征。區別於遊牧部落的是,它的地盤劃分是以官職和其轄地構成,基本是固定的,你任什麼職,就可以把你的兵帶到那個轄地。
-
3 # 慕容祁連山
西夏,1038年建國,1227年亡國,一個在北宋,遼,金,南宋,蒙古幾個大政權中活下來的小政權,沒有一點硬實力是不可能的,而這個硬實力就是軍事實力。
西夏騎兵被稱作“鐵鷂子”,是重灌騎兵,選拔方式為世襲,父親將鎧甲傳給兒子,使得勇士的鮮血一直在家族中流淌,並且,它有嚴格的賞罰制度,對臨陣脫逃或者戰爭中作戰不利的部隊懲罰也很重,步兵稱作“步跋子”是一些走路輕足善走之人組成的部隊。西夏常備軍隊20萬,戰時動員有50萬,全盛時的軍力有80萬,按照西夏人口按照夏仁宗統計是280萬,是一個只有幾百萬人口的小國家,這樣的制度使得它幾乎是全員皆兵狀態,這樣的狀態下導致西夏在對外戰爭中士兵作戰勇猛,且全民皆兵又有利於人心軍心的統一,同一時期的宋朝往往透過強大的經濟實力對西夏進行經濟封鎖使其就範,畢竟西夏地窮資源少。西夏軍事實力有多強,透過一下幾次戰役可以表現。
宋夏戰役
宋寶元二年(1040)七月,李元昊派兵包圍延州,宋大將劉平,石元孫增援,在三元口遭到夏軍偷襲,雖夏軍損失慘重,但因為人數差異,宋軍退到三川口,李元昊寫信讓劉平投降,劉平誓死不降,隨後西夏增援,劉平,石元孫最終被俘,隨後不久在好水川以主力伏擊任福率領的宋軍,定川寨之戰宋軍犧牲九千多人,犧牲將領15人,這三大戰役致使宋,遼,夏三足鼎立的形成。
遼夏戰役
1044年,遼興宗親率10萬人,分三路進攻夏賀蘭山地區,李元昊請降,遼不答應,隨後夏採取焦土政策,對遼經過區域寸土不留,遼沒有補給,隨後李元昊採取偷襲,將遼打敗,這次戰役對遼影響較大,遼從遼興宗開始衰落。
金夏戰役是蒙古軍強迫夏與金打消耗戰,金哀宗是一位明主,可惜國運至此,公元1234年金滅亡,夏也無奈,如果不答應蒙古可能會被滅國,雖然是可能但也讓夏襄宗害怕不已,再加上夏襄宗本來就是一個平平淡淡的皇帝,還有昏君的傾向,所以夏軍力也就下來了,神宗繼續堅持連蒙抗金,國力繼續被消耗。
蒙古夏戰役
蒙古與夏戰役持續了22年,共進攻了夏四次,第四次夏獻宗與金等其他蒙古部落聯盟,企圖一起進攻成吉思汗,被識破後蒙古軍一路攻城掠地,西夏大將和典也怯律積極抵抗,最後由成吉思汗親自平定,夏獻宗由於過度憂鬱不久逝世,夏末帝登基,1226年嵬名令公率軍10萬援助靈州,兵敗逃回中興府,1226年底蒙古軍圍困西夏首都中興府,1227年西夏投降滅亡,西夏被滅族,党項族消失在民族大潮流中,蒙古雖然有屠城的習慣,但將党項一個民族滅掉也是少見,由此可見党項族對蒙古打擊有多大。
西夏一直存活在三國之中,雖然有策略的問題,但想在當時的環境下存活兩百多年沒有軍事這樣的硬實力怕是也難鼎力,西夏整體軍力應該比宋強,比金,蒙古弱,畢竟當時蒙古軍打敗了天下無敵手,與蒙古成吉思汗活在一個藍天下,也只能感嘆“既生瑜何生亮”
-
4 # 觀察哨
提到西夏軍隊,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名滿前天下的“鐵鷂子”。
這支由李元昊一手創立的重騎兵部隊,乘善馬、重甲、刺斫不入,用鉤索絞聯,雖死馬上不墜。遇戰則先出鐵騎突陣,陣亂則衝擊之;步兵挾騎以進。不過,這支3000人的重灌騎兵只是西夏龐大軍力的一部分,除“鐵鷂子”外,西夏還有“步跋子”、“強弩兵”、“擒生軍”、“炮兵”。“步跋子”和“強弩兵”沒有明確的數字記載,但是“擒生軍”有十萬人,炮兵約200人。這些部隊,極有可能是西夏的中央禁軍。同時,李元昊為了應對契丹、吐蕃、背誦的邊疆防禦,設立的十二監軍司,在某種程度上與宋朝的駐防廂軍相似。而且在其軍隊中,有大量的“私人”、“役人”、“虞人”、“刑徒、苦役”等,屬軍中輔助人員和雜役。所以,西夏的軍隊大概在50萬常備軍。
這50萬大軍的徵集有一套完整的制度。《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稱西夏“人人能鬥擊,無復兵民之別,有事則舉國皆來”。為了保證對軍隊數量的補充,還規定10歲以上的男童必須做軍籍的登記,如果進行隱瞞則會遭到相應的懲處。而西夏軍隊的徵兵體制,根據《天盛律令》的記載,西夏國“其民一家號一帳,男年登十五為丁,率二丁取正軍一人。每負贍一人為一抄。負贍者,隨軍雜役也。四丁為兩抄,餘號空丁。願隸正軍者,得射他丁為負贍,無則許正軍之疲弱者為之。故壯者皆習戰鬥,而得正軍為多。”
當然,西夏建立這樣完備的軍事體制並非一朝一夕之事。最初党項人並沒有設立常備軍,幾乎是全民皆兵。上馬控弦則為兵,上馬牧羊則為民。所以,當時的對党項人的記載是“每姓別為部落,一姓之中復分為小部落,大者萬餘騎,小者數千餘騎。”到了拓跋思恭時期,党項已建立起較為系統的軍事組織。史載党項常備兵有衙兵、部族兵和漢兵三部分。到了李德明時期,党項的常備軍已達10萬人,不僅在兵種上有了騎兵、步兵的區別。在軍隊的組成上不僅有党項族士兵,更將虜獲的漢族青年納入軍隊,形成了漢兵。等到元昊征服甘州等地的回鶻部落,以及很多吐蕃部落後,更是“西掠吐蕃健馬,北收回鶻銳兵”。
所以,西夏靠一整套完備的軍事體制,在遼、宋的夾縫中獲得生存,而且在多次與宋、遼的作戰中獲得得了勝利。
-
5 # 猴格大人
既然要說西夏的軍事實力,自然得先說說西夏軍隊的軍力配置、裝備以及用兵特點。大概有一丁點長,需要點耐心才能點開。
西夏是全民兵役制,15歲-60歲都要服役,有正軍和負擔者之分,正軍就是常規的戰鬥部隊,負擔者就是隨軍雜役。平時習於勞作,有戰事全民皆兵。
除了正軍之外,還有善弓的五千人,號六班直;炮手二百人,號潑喜軍;十萬人數的擒生軍;俘虜的漢人勇者號撞令郎;更有鐵騎三千的鐵鷂子以及在山間行走如平地的步跋子。
六班直,又叫衛戍軍,由党項貴族子弟中挑選能騎善射組成輪番宿衛的軍隊,有質子軍的性質,共有五千人,號御園內六班直。
潑喜軍,雖然人數不多,威力卻很猛,這是一支特殊的兵種,就是炮兵,把小型的旋風炮架在駱駝峰上,什麼旋風炮呢,其實就是拋石機,高大的駱駝雙峰揹著拋石機,把鞍袋裡的石頭射擊到敵軍對面,想象一下威力,拳頭大小的石頭又快又猛的發射出去,不管你穿什麼甲重都要受到重擊,宋軍用“縱石如拳”來解釋旋風炮的威力,在冷兵器時代,這個都算高科技了。
擒生軍大約有十萬人,職責就是在作戰中俘掠生口,並不負擔作戰任務,戰鬥能力較弱。
【朱王禮】
鐵鷂子,又叫鐵林軍,西夏最著名的重灌騎兵,元昊的王牌,大約有三千人,分十隊,裝備精良,都是一時悍將,戰鬥力很強。
【鐵鷂子】
步跋子,又叫橫山步跋子,上下山坡,出入溪澗,最能逾高超遠,輕足善走,多用於擊刺掩襲,經常和鐵鷂子協同作戰,鐵鷂子在前,步跋子在後,配合的無比默契令對手喪膽。
如果按照兵種分,就是騎兵(鐵鷂子)、步兵(步跋子)、炮兵(潑喜軍),這也是夏軍的三大王牌。
西夏人口不多,撐死150萬左右,這些所有軍種算下來,大致就是五十萬到七十萬的樣子,也就是說,西夏能夠作戰的15歲到60歲之間的男子也就是這五十萬到七十萬這麼多。其實西夏能夠投入戰鬥,說打就可以走的兵員大概就是15萬左右,這一點,宋人很多筆記都有記載可以為證。
西夏軍的裝備很不錯,為什麼呢?
他們佔據河西走廊和陝甘寧河套地區的天然牧場,所以,馬是大大的不缺的;而西夏以戰爭立國,軍工生產水平很高,西夏生產的弓和劍,當時也是聞名國際的,被稱為最為利器的神臂弓,被譽為天下第一的西夏劍。西夏人制作的鐵甲也是非常精良,因此,西夏軍的裝備都比較精良。夏軍的用兵特點是什麼呢?
因為西夏比較弱小,基本上從不打對抗性的陣地戰,就是說不和對手硬碰硬,揚長避短,發揮騎兵的特點,採用運動戰,敵進我退,敵退我進。還經常劫掠敵軍的糧草,切斷水源什麼的,怎麼讓對手不戰而潰就怎麼來。還有一條,詐降,從李繼遷到李元昊,詐降多少回了,(李繼遷懟曹光實、李元昊懟金明寨等等)還總是有效果啊,對手總是上當,讓某看書的都看著著急。開戰的時候從來不計較土地的得失,就是誘敵深入,然後堅壁清野(這個可以參看神宗五路伐夏),打騷擾戰直到對手疲憊不堪不戰而潰;還特別善於使用間諜,努力做到知己知彼。都是優點,就沒缺點嗎?
有,缺點非常致命,就是人少沒錢後方供給有限,所以夏軍從不打持久戰,就喜歡速戰速決,來去一陣風。就是因為這個缺點,所以根本不存在網上意淫的那樣西夏會不會吃掉宋國的情況。如果不是金滅遼宋,西夏是必然會被宋國吃掉的。【鐵鷂子】
最後簡單說一下夏軍在不同時期的戰鬥力。
李繼遷、李德明、李元昊祖孫父子三代時期,一直都是主動挑起戰爭的,總是處於積極進攻的狀態,目標非常明確,就是打仗啊,搶劫啊,騷擾你啊,逼得你不得不承認我們是獨立的。而宋國呢,就是一口沒吞下這口果子,只好息事寧人,是消極對待的態度。因此,夏軍這一方如願的取得了靈州,掃平河西,並且在立國時期連勝三場,終於取得對手的承認,得以立國。
等到涼祚上臺時因為和議的簽訂,雙方都比較節制,並沒有太大的戰事。
隨著涼祚死後,梁氏當政,為了鞏固地位,只能窮兵黷武了,而對手宋國的新君神宗也希望收復河隴,修理西夏,因此戰事再起。這時候,宋人也從防禦戰略改為進攻戰略,你攻我打的,你來打我,我堅壁清野,我去打你,攻不下城就劫掠一番回來。雙方各有勝負,夏軍打贏了永樂城之戰、靈州之戰,宋人也得以開拓熙河,佔據蘭州等戰績。
夏人得益於自身的機動靈活性,還是優於行動緩慢還要被傻叉統治者遙控的宋軍的。但此時宋人已經有了左取西夏橫山,右開河湟(按西夏方向說的)的戰略步驟,透過一左一右形成一把傘狀包圍線,蠶食西夏。後來的史實證明了宋軍的戰略目的就是如此,夏軍在戰場上開始處於被動局面。沒有亡國真要感謝金軍滅宋啊!
隨著宋神宗的死,元佑黨人的主動退卻,讓西夏得以喘息的機會,再次生龍活虎起來。直到哲宗親政,開始把神宗時期的戰略優勢不斷擴大,宋徽宗時期,宋軍在夏軍的左右廂已經建立起絕對的戰略優勢,雖然夏軍經常給與宋軍痛擊,也經常發動搶劫式的反擊,但是,元昊時代的那種以勝迫和的手段再也玩不了,在戰略上已經成為防守方,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宋亡,嗯,還得感謝金軍。就是這樣。
參考資料:李華瑞《宋夏關係》、李蔚《簡明西夏史》、吳天墀《西夏史稿》等等
-
6 # 庭州行者
評價一個王朝的軍事實力,大體上應當從兩個方面來看:第一要看其軍隊的紙面實力,也就是軍隊的數量,裝備情況這些能夠直觀瞭解其軍隊的資訊;第二就是要看其具體的作戰能力,這一點就要引入其與其他國家的戰爭情況進行分析。
首先來看西夏的軍事制度與軍隊組成。西夏是由党項族建立的一個政權,而党項族本身是遊牧民族,但是在唐朝時期開始接受漢化,所以在軍事制度方面,既保留了遊牧民族的印記,也吸收借鑑了中原王朝的一些制度。
首先,党項人,或者是西夏實行的是徵兵制,在最初,凡是年齡在15歲至60歲之間的健康男性都是徵兵的物件。同時,徵兵的原則為二丁抽一,即一家如果有兩的男丁,那麼其中一個必須參軍,而另一個則要去軍隊中擔任負贍兵,即軍中的雜役。
另一種徵兵方式則是以部族為單位,沒有戰事的時候進行農業牧業的生產,而一旦有戰爭,這些部族受到徵召,就成為軍隊。而在出徵前,西夏的皇帝和各部族的組長要進行刺血盟誓,共同商討計劃,這體現了其遊牧民族的印記。
而這些都是常備軍的徵召方式,除此之外,西夏基本上可以說是全民皆兵。宋朝人滕甫如是評價西夏的軍事制度:“無復兵民之別,有事則舉國皆來”。這裡頭說的就是西夏的非常備軍。這些西夏人平時從事生產,當需要的時候,他們就可以上陣。
在具體的軍事管理體系上,西夏更多地借鑑了當時中原的北宋王朝。比如設定樞密院作為調兵機構,在地方的軍事體系構建上,將西夏全境分為左、右兩廂,共設十二監軍司,各立軍名,駐防在各軍事要地。
所以,可以看出,西夏的軍事制度中,遊牧民族的特點和中原王朝的元素,兼而有之。
在軍隊方面,西夏軍隊的精銳是重灌騎兵和山地步兵,再輔以一般的作戰部隊和皇帝的禁衛軍,這主要是西夏國內的 地形決定的。西夏地處於西北地區,其內部地形複雜既有賀蘭山,祁連山等山地,也有河套平原等平原地形,為了適應不同地區的作戰需要,所以發展出了這種軍隊建設方式。其主要軍隊有這麼幾種:
其一,最為精銳的騎兵部隊,鐵鷂子。鐵鷂子是重甲騎兵,具體的裝備如下:士兵和戰馬都身披重甲,數十匹戰馬用鐵鏈連線起來。鐵鷂子由於是精銳部隊,所以人數並不多,一共十個小隊,一個小隊三百人,一共三千人。在作戰時,這支部隊主要任務就是衝陣,因為重甲刀槍不入,加上十幾匹戰馬連在一起,這一衝擊的威力可想而知。
其二,山地部隊步跋子。這支部隊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山地作戰,其特點就是來去如風,身手敏捷。這支部隊的主要對手就是宋軍,宋軍在與之作戰的過程中沒少吃苦頭。
其三,就是遠端攻擊部隊,潑喜軍。這支部隊建立的時間比較晚,據推測應該是在和宋朝作戰的過程中,從宋朝學來了黑科技從而建立的。這支部隊的人數不多,只有二百人,但是其武器卻是殺傷力很大的投石機和旋風砲。而且西夏人將宋朝的投石機改小尺寸,便於攜帶,用駱駝運輸。
其四,專門抓俘虜的軍隊,擒生軍。這支軍隊的實力很強,由十萬精銳組成,主要負責在戰場上抓俘虜,抓回來之後將之作為奴隸。
其五,禁衛軍質子軍。質子軍,顧名思義,是由質子組成。所謂質子,就是西夏貴族和各個部落的首領之子。李元昊將其統一編制為禁軍,一來這些人的素養較高,服從命令,二來是為了控制各個部落的酋長,使之不敢造反,因為其子侄相當於李元昊的人質。
除此之外,西夏的軍隊還包括所謂的強弩軍,即專門以弩為武器的軍隊,以及撞令郎,即被俘虜的異族組成的部隊,利用其打頭陣以減少党項軍隊的傷亡,還有其他的常規步兵騎兵。
西夏的軍隊種類大抵就是以上這些。分析歷史上王朝軍隊的水平,自然不能只看其裝備情況,還要看其具體的戰績。西夏一共和北宋,遼國,金國,蒙古以及吐蕃交過手。由於吐蕃人在當時已經沒落,和西夏交手的河湟地區的吐蕃人都是零散的部落而不是統一的政權,所以在此不列舉。下面,筆者將簡略地列舉西夏與除吐蕃以外的其他軍隊交手的情況。
首先是西夏與宋朝宋夏戰爭,嚴格意義上應該從李元昊建立西夏,正式稱帝算起,而此時西夏的軍隊建設也逐漸趨於完善。李元昊稱帝時,宋朝正處於宋仁宗在位時期。當時宋夏戰爭的主要形勢是宋朝處於絕對的被動。
在宋仁宗時期,宋朝與西夏最著名的戰爭就是三川口之戰和好水川之戰。三川口之戰,是由於李元昊兵圍延州,宋朝派大將劉平、石元孫救援,但是卻遭到了李元昊重兵的圍困,最終兩位大將被俘身死,宋軍損失慘重,但是宋朝保住了延州。
好水川之戰,是李元昊派十萬大軍南下佯攻宋朝的懷遠城,而大軍埋伏在好水川。韓琦不聽范仲淹的勸阻,派大將任福帶領五萬人去援救。最終任福的軍隊被李元昊誘敵深入,進入埋伏,全軍覆沒,任福本人也戰死。此役宋朝損失巨大。
雖然宋朝也在對西夏的作戰中取得過一些勝利,比如張亢解麟州之圍,擊退李元昊十萬大軍,但是這都不足以改變整體局勢。後來由於兩國在戰爭中的損耗都不小,所以最終議和。
後來在宋神宗時期,由於王安石變法,使得宋朝的國力有了一定的提升。宋神宗先是派大將王韶攻取的河湟之地,從南方包圍西夏。後來又發兵五路,意圖一舉將西夏剿滅。但由於在永樂城之戰中,宋軍大敗,兩萬宋軍全軍覆沒,導致了這次行動的失敗。
宋哲宗,宋徽宗時期,北宋對西夏進行了全面的戰略出擊。公元1114年,种師道等人攻下了橫山,西夏國都屏障盡失,宋朝本可趁此機會一舉滅掉西夏,但是由於宋徽宗決議聯合金國消滅遼國,於是西北的軍事行動停止。後來北宋被金國滅亡,西夏趁機收復了被北宋奪取的土地。
宋夏戰爭初期,由於宋朝對於李元昊的實力沒有一個正確的評估,加上西北本身就不是防禦的重點,由此導致了對西夏的戰爭屢戰屢敗。隨著宋軍與西夏戰爭頻率的增高,北宋的西北軍隊逐漸適應了西夏的戰爭方式,加上西軍在與西夏的對抗中戰鬥力逐漸提高,所以宋夏戰爭後期,可以說宋朝握有絕對的優勢。
接下來是西夏與遼國的戰爭遼國與西夏的戰爭一共有兩次。
第一次是在遼興宗耶律宗真時期。這場戰爭的起因有三個:其一,耶律宗真的姐姐興平公主被許配給李元昊,但李元昊對興平公主冷落。公主重病時,李元昊不聞不問,直到公主去世,李元昊才向遼興宗彙報;其二,遼國境內遼夏交界處的党項部族,經常叛逃到西夏,遼國要求西夏交還回這些叛逃的党項人,但李元昊不肯;其三,重熙增幣後,由於遼興宗,每年多敲詐了宋朝二十萬歲幣,於是開始命令李元昊,讓他停止攻擊宋朝,李元昊不聽。
基於以上原因,兩國正式撕破臉皮。
公元1044年,遼興宗親自率領十萬遼軍渡過黃河殺入西夏境內。李元昊自知不是對手,於是一路堅壁清野。而遼軍本身就是以戰養戰,即透過對被侵略國的搶劫來維持軍需,李元昊的堅壁清野導致了遼軍補給不足,因此戰馬也大量死亡。最後,在河曲之戰中,李元昊突襲遼軍,再加上風沙的緣故,遼軍大敗,遼興宗僅以身免,逃回雲州。
而第二次則是在李元昊死後,遼國討伐西夏。這次戰爭初期比較順利,但後來也是被反攻,總體而言可以說是平手。
西夏與周邊國家的作戰大抵如此。至於和金國,則是在金滅遼時,西夏派兵支援遼國,被金軍大敗而歸;對蒙古的作戰,更是慘不忍睹,基本上沒有勝利過。最終,西夏被蒙古滅國。
最後總結一下:西夏的軍隊紙面實力的確不錯,但是實戰並沒有能夠體現出其應有的戰鬥力。比如後期對北宋的西軍,對金國的騎兵,對蒙古的騎兵,基本上沒有優勢,均是處於劣勢。而對契丹的兩次大勝,也主要是由於契丹指揮不力。
綜上,總結而言,西夏的軍事實力看起來很華麗,但實戰並不是很強勢。
-
7 # 坐古談今
看了其他老師的回答獲益匪淺,以前主要修明清歷史,現在擴充其他朝代學習。先向其他老師學習後,談談對其他老師回答的看法。
(1)書面華麗,戰力並非很強
看了看前面幾位老師的回答,特別是對於西夏軍制問題地介紹挺好。特別是“庭州行者”還談了西夏的戰績問題,得出了:書面華麗,實際作戰並非很強的觀點。我基本同意。
諸如鐵鷂子等軍制讓人看了確實覺得很牛,然而,因為其他幾位老師都說了,而且也都差不多,我再說就多餘了。
所以,我們談談如何評價軍事實力的問題。目前的回答者只是談純粹的軍事,沒有進行擴充套件說明,我就對其進行說明。
(2)幾場戰爭經過點評
宋夏之間的百餘年戰爭,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其一:夏國建立前的爾虞我詐式權術戰爭;其二:宋仁宗和李元昊的戰爭;其三:宋神宗滅夏之戰;其四:宋徽宗的拉鋸戰。
宋太宗宋真宗時期,李繼遷、李德明父子時叛時降,借遼宋攻守以搏自己的利益。宋太宗偷雞不成蝕把米、宋真宗時期則要求西夏周邊各降服宋的勢力不要侵擾,換取西夏不擾邊。在這一時期,採用的是“完全弱勢戰術”:詐降迷惑、誘敵深入、以地域換取時機。這點在本質上和匈奴與華夏(漢)的千年戰爭、突厥、契丹、蒙古等採用的戰略是類似的。
宋仁宗、宋神宗時期屬於正規軍之戰,但這種正規之戰仍然離不開上述戰術。
1040年到1042年三年之戰:李元昊在延川、三川、好水川、豐州、定川諸戰中皆大勝。
1081年到1084年“滅夏”之戰:最典型戰役“永樂城之敗”。將宋朝君臣對武將的不信任、輕視展現得淋漓盡致。派了一個神棍、腐儒徐禧指揮戰鬥,造成整個軍隊被昏聵的戰略戰術所耽誤。
(3)戰力強弱不僅靠軍事,更靠政治領導者,軍力好但打不出好的結果取得好的業績,戰力再強管啥用
作為依託西夏立國的軍事達到了軍事存在的目標,而且,西夏的軍事成果比其所處的地理位置、經濟實力劣勢下要強大得多。
很難想象,以宋的治國情況處於西夏的地理位置,其軍事、立國時間能否堅持那麼長。
(4)以遼國在1074年派北宋要求割佔河東之地要求為例,講述“北宋君臣的昏聵”,軍隊在厲害政治昏聵也玩完。同理,西夏軍力雖中等偏上,但卻打出了上等戰績
面對遼國以西夏的挑釁作為訛詐手段,文彥博、富弼等人批評北宋在王安石主政期間,積極整頓軍隊,讓遼國覺得我們想破壞《澶淵之盟》,所以遼國才會先發制人,跑到宋朝要求割河東之地給他們,防止我們進攻。因此,這一切都是王安石的錯兒。
由此可見,妥協苟安、放棄收回“幽雲十六州”的歷史責任等已經成為主流儒家文臣的思想基因。加強國防戰力本身竟成為破壞《澶淵之盟》的罪證!
當統治階層一切以“榮華富貴”“詩書禮儀”,作為最高道德標準和治國鐵律後,軍事能力其實並不重要——保命即可。
-
8 # 朝文社
首先,以西夏精銳部隊的裝備水平來說,確實屬於頂級。
好些人說起西夏,常把西夏誤解成技術落後的遊牧政權,但事實上,西夏從開國起,就掌握了強大的軍工技術。比如榆林窟的西夏壁畫上,就繪製著西夏人的冶煉景象。當時西夏已經可以用先進的冷鍛技術,打造各種強大盔甲武器。比如西夏鐵騎穿戴的瘊子甲,防護能力就十分強大,能夠抵擋強弩射殺。另外西夏軍作戰的投石機和西夏強弩等武器,殺傷力也非常強大。
所以說,在北宋年間的東亞戰場上,在宋朝士大夫眼裡是“小國”的西夏,其精銳部隊的裝備水平,完全能去科技強大的宋軍媲美。比如宋哲宗年間的平夏城血戰上,西夏傾國大軍,就動用了巨大的戰車“對壘”攻城,以這種古代版的“坦克”,瘋狂衝擊宋軍的城牆。但更重要的事實是,軍工實力強大的西夏,其戰鬥力並不強。
雖然在好些野史,特別是某些亞洲鄰國拍攝的電視劇裡,西夏軍隊常是一幅天下無敵的模樣。李元昊時代的西夏,也曾先後與宋朝遼國兩大強國硬槓,也實實在在討了便宜。但事實是,他們的實際戰力,還是非常有限。
比如宋仁宗年間,西夏與北宋的戰爭裡,雖說送給北宋“陝西三大敗”,但好水川三川口定川寨等戰役,往往都是西夏集中絕對優勢的兵力,才能艱難擊敗重圍裡數量少得多的宋軍。甚至三川口戰役裡,劉平率領的萬餘宋軍,原本已經將元昊的主力部隊擊退,興高采烈的宋軍,都打算打完仗發賞錢了,卻不料貪生怕死的宋軍監軍黃德和突然跑路,鬧的不明真相的宋軍大亂,這才叫西夏撿了便宜。
對付宋仁宗年間,當時裝備水平嚴重退化,以宰相張方平說法,軍隊武器近八成不合格,士兵訓練荒廢的宋軍。西夏尚且如此吃力。王安石變法後,滿血復活的宋軍,戰鬥力方面,更常對西夏形成絕對優勢。宋神宗五路伐夏時期,宋軍幾乎打贏了對西夏的所有野戰。特別是在靈州外圍野戰裡,賭上舉國精銳的西夏,依然被劉昌祚的宋軍殺得屍橫遍野。在宋哲宗年間的平夏城戰役裡,西夏梁太后的數十萬精銳,依然啃不動北宋平夏城,反而叫宋軍翻過手來拿下天都山。而在靖康之恥爆發前,北宋其實已經完全拿下橫山要地,如果不是宋徽宗傻乎乎的要“聯金滅遼”,西夏的滅國,恐怕就是不遠的事。
因為作為一個西北割據政權,擁有兇悍戰力和軍工技術的西夏,經濟成本畢竟有限,即使有強大技術,也無法做到大規模裝備。除了裝備最好的精銳外,大部分軍隊的裝備水平,還是差得多。其戰爭支撐能力也很差。以抗金名將吳玠的說法,西夏士兵的戰鬥意志,其實也遠遠不如兇悍的金人。
以這個意義說,北宋受困於西夏,與其說是西夏太能打,不如說在西夏崛起的一個世紀裡,北宋自己的戰略失誤太多,白白錯失了太多機會。參考資料:《宋史》、《續資治通鑑長編》
西夏本是立足於夏州一帶的唐末蕃鎮,是党項族建立的政權。他們在步戰,騎戰方面都很優秀,又善於打造兵器鎧甲,建立城堡。
那麼,由李繼遷,李元昊打造的這支西夏軍隊,在不同時期戰鬥力如何呢?
回覆列表
西夏的戰鬥力如何,那就只能從西夏經歷過的戰爭中來看了。
首先一個,如果西夏戰鬥力不強,就不可能在宋遼兩國家門前建國,在李元昊稱帝之後,宋朝皇帝大怒,隨即與西夏發生戰爭,但是在經過三川口之戰和好水川之戰之後,宋朝大敗。當然,遼國皇帝也對李元昊稱帝感到不滿,於是親率十萬大軍討伐西夏,但也被李元昊打的丟盔棄甲,大敗而歸。由此,西夏政權迫使宋遼兩國承認了李元昊稱帝的事實。後來,西夏國內部發生權力之爭,經歷過王安石變法後,國力有所提升的宋神宗發兵五路大軍進攻西夏,最終都沒有取得實質性戰果,而後永樂城更是被梁太后親率30萬大軍攻破,宋軍損失慘重,以至於宋神宗聽到訊息後夜不能眠,甚至是大哭不以。再到後來,李安全當上西夏皇帝后,為了轉移國內矛盾,與金國展開了長達數年的戰爭,而後又迎來蒙古人的入侵。
即便是在這種情況下,西夏國力衰退的情況下,但依然使得蒙古人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成吉思汗更是死在了親征西夏的途中。
党項人是一個十分有血性的民族,寧可站著死,也不跪著生,這種視死如歸的民族氣概,使得蒙古人遭受了西征以來最頑強的抵抗。雖然最後西夏還是滅亡了,但西夏給蒙古人帶來的損失確是巨大的,如果沒有深到骨子裡的仇恨,蒙古人也不會對西夏人展開滅絕人性的屠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