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名將錄

    大家都知道春秋列國中,晉國是第二個稱霸,今天我們來聊聊這樣一個諸侯霸主國如何淪落到成為第一個被分裂滅亡的地步,並且因為它的分裂而使得中國歷史結束了春秋進入到戰國。自晉國稱霸以來,一直就被動挨打的楚國終於迎來了著名的楚莊王登基,並出兵包圍了晉國最親近的附庸鄭國,當晉國派兵來救的時候,求生欲極強的鄭國已經投降了楚國,並與楚國合併一處擊敗了晉軍。兩年後晉國再次派兵想奪回鄭國,結果又被楚國擊敗。

      與此同時晉國在對秦國的歷次戰爭中依然不斷的取得勝利,其在諸侯國中依然還處於最強地位。後來當齊國討伐魯國的時候,魯國跑來向晉國求援,這對於晉國來說可是個染指東方的大好機會,於是晉國聯合魯、衛,三國聯軍攻打齊國。齊國此時早已不是桓公時期的齊國了,在今天的濟南被聯軍擊敗。魯國的國君在勝利後出於禮數,親自跑去見晉景公,結果晉景公小看了魯國,對其傲慢無禮,於是魯、晉盟約撕裂,魯國把晉國的小弟鄭國打趴下了。(沒錯,每次只要有人對晉國復仇,都會先把怒火撒到鄭國頭上。)

      當時由於交通的不發達,很多離的很遠的諸侯國就像“天外來客”一般神秘,直到晉景公16年的時候,晉國才和遠在江南的吳國有了往來。而且兩國一見如故,發現他們之間的真的有一個共同語言,那邊是討伐楚國。晉、吳的聯盟可以說讓楚國瑟瑟發抖,並且使得依然開始衰落的晉國“迴光返照”。公元前557年,楚國在今天的平頂山大敗,後來晉、吳又多次聯合攻楚,使得楚國的不依不饒自此停止,不再敢主動出兵晉國。這裡還要順便提一句的是,在此期間,晉對秦的戰爭又連續取得N次勝利。

      但是此時的東方大國齊國已經發來大隊人馬,佔領晉國朝歌城、報了當年晉國伐齊之仇。被打趴的晉國幸好當年救過宋國,宋國在春秋時期一直扮演者“和事佬”的角色。由於宋國的第一代國君是當年周武王分封的前朝商朝的王室後裔,所以雖然國力弱小,但其地位崇高。此時面對齊國的強攻,宋國出面組織會盟,把齊、晉、楚、秦當時最強的這四位召集到宋,說反正你齊國也報了仇了,就別再打了;你們晉、楚二國以後也不要再打了,你們打來打去無非就是打各自的小弟而已,這樣,你們讓各自的小弟認對方為大哥,這事不就解決了麼;你秦又一直打不過晉,又何必還要如此不依不饒呢?

      結果宋國的這一調節方案居然成功了,讓當時的中原各國從公元前546年開始連續五年再無戰事。形成了晉國的附庸國每年朝見楚國的國君、楚國的附庸國也一樣要朝見晉國國君、齊、秦二國誰也不朝見的穩定格局。但這一會盟協議的達成,並不是什麼大家給宋國面子之類的,而是各國從自身的現實情況出發做出的決定。比如齊國早已不像之前那般強大,真的沒必要繼續對晉出兵;楚國迫於晉、吳聯盟的壓力,本來就盼著不要再打了;秦國表示這些年來無論晉國如何衰落,還是真心打不過呀;而最後的晉國之所以明明對秦、楚有優勢,但依然同意這一方案的原因在於——內部出亂子了。在連年征戰的過程中,六卿在晉國的權勢不斷擴大,到晉歷公的時候看不下去了,打算把六卿全部換成自己的親信。但是當他先期抓了六卿中的兩位時,由於實在找不到殺他們的理由又把他們放了,結果被釋放的這兩位乾脆回頭殺了晉歷公。從此晉國成了六卿爭奪各自地盤的場所,晉公成了可有可無的擺設。

      有一年得力盟友吳國來使覲見,結果見的居然是六卿當中最強的三位趙文子、魏獻子、韓宣子,在席間這三卿的言論儼然是可以替晉公決定一切晉國事務的,所有吳國使臣回國後對吳王斷言:“以後晉國的爭權必將落入趙魏韓三家之手”。果然,後來在六卿角逐的過程中,知伯、趙、魏、韓四家瓜分了戰敗的另外兩卿的土地,那兩卿皆逃往齊國避難。晉國國君對這四位的表現很是生氣,但自己又沒能力與之對抗,於是寫信給齊、魯求二國出兵討伐這四大家族。結果訊息被四卿得知,先下手為強起並攻打晉公,晉公也打算到齊國去避難,結果路上就病死了。從此晉國大小事務皆出於知伯之手,趙魏韓三家密謀殺死知伯,瓜分了知伯的所有封地。

      就這樣三家成為晉國的共同領導者,後期發展三家不必朝拜晉公,而晉公需要挨家朝拜三卿的程度。直到周王室冊封趙魏韓為從三卿升格為三國,趙、魏、韓正是躋身諸侯國之列。此時晉公僅僅是住在一個被三家安排的小小城池當中名存實亡的國君而已,而且就這小小的城池由於三家誰也不願意從自己的土地上拿出來給晉公用,導致末代的晉公住所遷來遷去、流離失所,最後韓家的韓姬殺死了最後一代晉國國君晉靜公,自此晉國徹底滅亡。

  • 2 # 強哥說歷史

    晉國走向分裂,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卿族實力強大,而作為宗室的公族實力弱小!在西周伊始的分封制是“天子建國,層層分封”,天子分封諸侯,授予土地和人民,而諸侯也要向下分封宗室子弟為卿大夫,授予卿大夫土地和人民,並讓其出任要職,或是掌握兵權,卿大夫實力太大,後期互相戰鬥,晉國從此走向衰落,直到後期滅亡。

  • 3 # 恰恰恰到好處

    晉是地處今山西境內黃河與汾水之間的國家。春秋以來的長期內亂,影響了晉國的發展。晉獻公在位時,擴建絳都,整頓內政,建立二軍,吞併了周圍的十幾個小國,統一了今山西南部地區,發展成為一個北方強國。因晉獻公晩年寵信驪姬,廢嫡立庶,引起內亂,史稱“驪姬之亂”。公子重耳趁著國內混亂出逃在外。他居外19年,獻公死後,回國當了國君,是為晉文公。他在狐偃、趙衰等大臣的協助下,獎勵生產,節省費用,增加財政收入,整頓吏治,“舉善援能”,作三軍,使長期內亂的晉國又振興起來。

    在前632年,晉以救宋為名,在“城濮之戰”中大敗楚軍。戰後,晉文公在踐土會盟諸侯,與會的有魯、齊、宋、蔡、鄭、衛、莒等國,周天子也應召參加,並冊封晉文公為侯伯。史稱“踐土之盟”。晉文公成了中原的霸主。前627年,晉襄公在位時,秦兵東向襲鄭,在回軍至殽(今陝西潼關東)時,為晉軍截擊,秦全軍覆沒,史稱“殽之戰”。晉國成為的春秋時候名副其實的強國,位列五霸之首。

    衰落之因:

    三家分晉

    爭霸戰爭以來,晉國的一些異姓卿大夫在晉公室不斷擴充軍事編制的過程中逐漸掌握了兵權。到春秋中期,晉國政權逐漸為六卿所控制。所謂”六卿”,就是指範、中行、智、韓趙、魏。當時晉國公室力量很弱,原先隸屬於公室的民眾都投靠到“六卿”門下。“六卿”之間鬥爭也相當激烈。趙鞅執政之後,前497年,範氏和中行氏向趙氏進攻,但遭到以趙氏為首的韓、魏、知四家的反擊,範氏、中行氏敗逃。前493年,範氏、中行氏又聯合鄭、齊兩國進攻趙氏,即所謂鐵之戰(今河南濮陽西北)。後來,在前490年,趙鞅戰勝了範氏、中行氏,並瓜分了兩家土地,政權落到知、趙、韓、魏四家之手。由於知伯專權,前453年,趙、韓、魏三家合力又滅掉知氏,三家分別建立了政權。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認韓趙魏三家為諸侯,史稱“三家分晉”。

  • 4 # 劉一千五

    晉國開始最強大,衰敗得快是宗室弱,控制不了卿相大夫專權,還有一個就是大宗控制不了小宗。

    晉國是在春秋時強大。周天子偏心封晉為大國,本想這個侯國拱衛京城,周天子想不到晉國居然更早地滅亡了。

    秦國因犬戎攻破鎬京,周平王東遷都洛,在西方舊都留下大片土地,他為感謝秦公勤王,准許秦人去奪回來,歸自己所有算是對秦人的獎賞,秦因此成為渚侯。楚國曆來不服周,由著性子發展下去。

    晉國開始就強,如果希望一直強下去,就要有國力支撐。但是,晉國內亂特別嚴重。大宗管不了小宗,晉侯管不了六卿。周天子的威望一天不如一天,自己也變成泥菩薩過河。禮樂殺伐自天子出變成了自諸侯出,自大夫出……晉國六卿紛爭後,經歷了一個血腥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晉國的衰弱過程過程。

    秦在春秋時可以忽略,實力並不強大,養馬的祖先和秦襄公的勤王得來的榮光,被內亂和關外的卑視衝得乾乾淨淨。特別是魏國對秦國的壓迫和欺負,使本來內亂的秦人雪上霜。晉國的強大,諸侯比不上。秦國自然不敢摸老虎屁股。春秋戰國的分際,就是春秋五霸變成戰國七雄。即是,晉國衰敗後分裂成韓趙魏知伯等幾家干政,干涉晉國的內政外交。晉國實際上不存在了,衰敗得塵埃不留。

    而西夷的秦,南蠻的楚。秦在春秋時可以忽略,晉國的內亂,使秦國爭得壯大的時間,如果不是秦孝公知道恥辱而變法,秦國也可怕已經消失了。商鞅變法才使這個國家強大起來。

    放眼春秋幾個大的諸侯國,晉國衰弱而滅亡,齊國變姓變種,田齊取代姜齊。燕國比較從容,邊遠有邊遠的好處,秦國上升得快,楚國蠻橫,四方擴張,成了土地面積最廣的諸侯國(周天子不勝其煩,允許它為諸侯國)。

    治國治家安身立命,要靠有本事,不僅自己要有本事,子孫後代也要有本事。如此,方有持續穩定的發展。晉國的滅亡,很能說明這個問題。春秋戰國風雲詭異,戰亂不定,破家亡國由晉開始。

    也奇怪,但凡有晉以來,沾晉之國,必發內亂,然後別人乘機而入,西晉就是另一個版本,統一之國,區區五十年,就結束了!

  • 5 # 三思堂

    周成王桐葉封弟叔虞於唐地,唐叔虞封地本是唐國,因晉獻嘉禾之故,其子燮父為表晉升的雄心壯志改唐為晉。晉國自此始。

    一、齊、楚、秦三霸與晉的對比

    可以看到這些霸主都是周王室的邊陲之國,而晉正居中原之地,俗話說天高皇帝遠,在古代交通不便,這些霸主都能較好安撫屬臣,而地居中原的晉國離周王室較近,屬臣表現得就比較活躍,不安分。中原富饒易蓄甲士 ,所以屬臣實力很強。

    再加上重耳可以算是混血兒,可能其後代在處理政務上也比較豪放,管理不利。

    二、晉秦的對比

    晉國實行的是六卿制,而且是異姓,並不是同姓的分封,這與重耳不無關係。秦國是郡縣制,任用的官吏並無實權,又透過變法打擊了同宗勢力,很好的解決了內亂問題。

    可以看到晉國的六卿制分封已落後了秦的郡縣制,不能與時俱進。

    三、六卿之亂與三家分晉

    地處中原的晉國,沿襲周的分封制,重耳奪權及爭霸後分封異姓功臣,為晉的內亂埋下隱患。待晉文公死後,後世國君很顯然不能很好嵌制異姓功臣,著名的例子就是趙氏孤兒慘案。

    智氏、中行氏、韓、趙、魏氏等六卿互相爭奪地盤,效仿重耳相互兼併,最後剩下韓、趙、魏三氏。這三氏最後在豫讓刺殺趙襄子未果後,最終消滅了智伯。至此,歷史進入戰國。而趙襄子的爺爺就是趙武,趙武的爺爺是趙盾,趙盾的祖上就是趙衰,趙衰是重耳的陪臣。趙氏建國與功高蓋主有關,與重耳的分封有關。

    從上可以看出,晉國優越富庶的地理位置,對異姓的分封及重耳混血的基因,可能都是導致晉國盛極而衰的原因。

    有必要提一下,趙衰的妻子是重耳妻子的妹妹,趙盾、趙襄子也是混血兒。後來趙武靈王被兒子困死沙丘,以及有鮮卑血統的李世民玄武門之變莫不與未被馴化的遊牧血統有關。大家覺得呢?

  • 6 # 北疆同心聊歷史

    晉國這個春秋時代活躍於一時的北方霸主,其實力之強連秦、楚、齊,這樣的強國也要畏懼三分!只是在它瓦解以後,秦國才得以逐漸揚眉吐氣起來。

    假如標題中的晉國衰落,指的是引發“三家分晉”的原因的話,那麼我們也許可以從晉國的政壇格局,去嘗試做一淺析。

    在春秋時代裡,從來沒有哪個國家像晉國一樣,面臨著臣子做大,君弱臣強,甚至最後國君自己都成了強臣們手中操縱的傀儡的情形。

    如果以晉文公時代為區分的話,似乎可以看到:在晉獻公以前,儘管晉國公室也有因爭權奪利而引發的內鬥、殘殺,但畢竟還是姬姓公室之間的爭鬥,至於那些強臣也僅能成為公室成員利用的工具而已。諸如所謂“曲沃兼翼”之類的公室內亂,都是姬姓之間的爭奪。

    但是到了晉文公時代以後,情況有了一些不同:晉文公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身邊追隨著許多晉國的文武精英,這些人在幫助晉文公回國為君的事情上,可以說是殫精竭慮、費盡了心機的,其功勞是極重、極高的,因此晉文公就不得不在回國為君後,重賞、重封他們,藉以號召人心支援自己。

    此外,就在重耳流亡的這十九年裡,晉國國內的政治勢力,曾經歷了幾次重新洗牌——先是在晉獻公薨後,晉國群臣因不服驪姬母子的統治,以裡克為首的故太子黨便發動了政變,誅殺了驪姬一黨,還順便把荀息也捎帶著誅殺了。

    不久之後,晉國群臣把夷吾從秦國迎回國,立為晉惠公,晉惠公為了鞏固地位,又對裡克等既有本領,又有號召力的文武之臣,大開殺戒。晉國的政壇由此又經過了一番洗牌、重組。

    晉惠公死後,其子子圉從秦國私逃回國,導致了秦晉反目。而被立為了晉懷公的子圉,也因懼怕地位不穩,再次誅戮老臣。這更使得群臣對其反感、厭惡。也因此才給了重耳趁虛而入的機會!

    從以上可以看到,晉國在那十九年裡,發生了無數次君主屠殺大臣的事件,而且其政壇也因此一再洗牌,重新分配利益和權力。而晉國國君的權威,也在這一次又一次的屠殺中遭到了群臣的質疑和削弱,從而造成了其君臣之間產生了離心力,逐漸地群臣與公室之間便出現了一條看不見的鴻溝!這為以後強臣奪權,專擅權力埋藏下了隱患。

    於是當晉文公即位後,便不得越發的遷就那些功臣,更不得不分配給他們更多的權力和利益,以便取得他們的支援,並能從其他大臣手中收回部份權力。也可以說:這一時期,是晉國君臣之間,因為力量平衡而達成了某種妥協的時期!晉文公、晉襄公等幾代國君之後,又經過了內亂,晉悼公執政了。晉悼公還算是有所作為的。

    而到了晉悼公以後,晉國的君弱臣強的局面開始日益顯現出來,此時的晉悼公已經不得不依賴強臣執政,來維持晉國的政治格局了。至於晉悼公之後,晉國君弱臣強的局面已經不可挽回了——那些曾歷經了風雨而屹立不倒的,老牌晉國功勳大族,在一次又一次的洗牌中,大多都垮掉了。

    最終在三家分晉以前,晉國的政權、土地、人口以及其他資源,絕大部份都落到了智氏、趙氏、魏氏、韓氏,這四大貴族之手了。而晉國公室則只剩下了很少的資源可以使用,在這種局面下國君完全成了擺設和傀儡!於是一個統一的、強大的晉國就在這四大貴族的互相爭鬥中,分裂、衰落了。

    此後又歷經了智氏聯合魏、韓挑戰趙氏,水灌晉陽,試圖滅亡趙氏的大戰,以及趙氏說服魏、韓兩家,三家聯合消滅了智氏並瓜分了智氏資源的大亂!此後也才逐漸演化成了先有三家全部瓜分晉國的資源,並變晉君為徹底的傀儡,而後趁時機成熟而乾脆各自建國的事!而曾經的泱泱大國——強晉,就此便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了。

    綜上所述:堡壘從來都是易於被從內部攻破的!晉國的衰落直至瓦解,並不是因為外部強敵施加的壓力所導致的。恰恰是因為其內部由來以久的隱患和危機,長期以來的潛滋蔓長,以至於無可挽回這一趨勢,導致了最後暴發的結局!

  • 7 # 津城沐雨

    晉國的衰弱不在於外敵,而是晉國的內部。

    晉國一開始的強大離不開優越的地理位置,而晉國強大後,為了解決晉國公室的爭端,對內部進行了大規模血腥清理。

    之後,晉國無公族,雖然沒有了王室之間的內鬥,但是王室的實力也因此虛弱。

    晉國為了長期和楚國打仗,並打算以“車輪戰”的方式消耗楚國,讓卿大夫輪流執掌軍隊,晉國在晉楚爭霸中大部分時間都處於優勢狀態。

    但是,卿大夫執掌軍權後,再加上公族勢力的削弱,晉國逐漸大權旁落,形成卿大夫輪流控制朝政的局面,最後形成範氏、中行氏、智氏、趙氏、魏氏和韓氏六大卿族。

    卿大夫之間的鬥爭也越來越激烈,在春秋末期,範氏、中行氏先後被誅殺,土地被其他卿大夫瓜分,而實力最大的智氏脅迫魏氏和韓氏攻打趙氏,結果趙氏遊說魏韓兩家,魏韓反戈一擊,打敗智氏,智氏土地被韓趙魏三家瓜分。

    智氏土地被瓜分後不久,韓趙魏三家上書周天子,三家分晉,晉國正式被韓趙魏三家取代,晉國滅亡。

    所以,晉國強大,但是晉國實權被卿大夫掌握,最終亡於韓趙魏三家卿大夫之手。

  • 8 # 漩渦鳴人yy

    說的我們印象之中,對於一個強大帝國的要求,換一種想法的話,就是一個健全人,個強大的思維,擁有強壯的身體,這樣組合起來的國家才能算得上是一個強大的國家,而在一些實際的分析裡面,某些人會犯一些錯誤,會過度的重視這個國家的枝幹,而放棄去分析這個國家的思維和神經,最後導致他分析出來一個原本很強大的國家,結果突然就崩塌了,失敗了。

    彙總分析呢,最終造成的結果就是某些事情他自己看不懂,這個春秋時期的晉國也是同樣的道理。

    晉國這個國家是個中原大國,毫無疑問在中原地區呼風喚雨晉國和楚國華黃河而治,黃河以北便是向晉國稱誠,黃河以南便是向楚國納貢,一直持續到晉國滅亡的時候,並且無論是秦國,齊國,楚國之所以沒有辦法將自己的手伸進中原正是因為一箇中原大國晉國處在那裡,所以他們沒有辦法得到發展,沒有三家分晉根本就沒有辦法開啟戰國亂世。

    可是相比較於晉國,在當時的中原地區呼風喚雨,晉國的王室實際上他們的地位和晉國當時所處的基本國情並不相匹配,四個字來形容就是君暗臣明,這個國家它的國君他的視力特別的小,很難管控的了,全程還是全程實力名望以及手段都比在任的國君強的多,所以就造成了國軍說話不管用,手底下大成說話那是真的管用,而收集下大臣也不是說自成一派,而是分成多股派,別互相攻擊互相抨擊。

    所以我們去形容這個晉國,實際上就是一個腦子有點兒問題的健康人,四肢很發達,頭腦很簡單,而且頭腦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身體,那這樣與其擁有一個強壯的身體又有什麼用呢?這個人實際上它已經脫離了社會已經不存在,等到後來這身體不聽他的命令自己脫離出去,這只不過是時間上的問題。

    無論是哪一種制度,無論是哪一種情況的發生,我們都可以看到一個強悍的國家,它的國家實力是重要的,但並不是說國家的綜合國力越高,GDP越多,人口越多,資源越多也就越強大,這並不是這些東西都是一個國家稱雄的資本,可並不是說某些人天生繼承了這些東西,以後就能夠把這些東西給發揮出來,並不是是需要一種方法,沒有方法去支配這些資源,你這個國家就是一個空殼子,而你只不過是個傀儡皇帝。

    類似在歷史上的這種事情也有很多,比如說漢朝有一句老話叫做一漢擋五胡,即便是到東漢末年三國亂世,面對其他遊牧民族的入侵國家的實力降到了冰點,人口的基數已經被削弱到了極點,在這種情況之下仍然把北方的遊牧民族摁在地上摩擦,這就是大漢王朝的強悍之處,一方面是民族精神,另一個方面則是當時的曹操,劉備,孫權支流確實是當世之豪傑,能夠把整個國家的實力調動到幾點,所以面對這些遊牧民族的入侵,雖然對方看似聲勢浩大,可實際上也沒有辦法,奈何得了這三位人傑。

  • 9 # 伯虎42

    晉國,始祖周武王少子唐叔虞。叔虞幼時與兄長周成王一同玩耍,周成王拾桐葉剪成玉圭樣子,開玩笑似的和叔虞說:“我把這個封給你”,叔虞也玩鬧著接過。

    這件事被輔政的周公旦知道了,詢問成王,成王回答說是玩笑話,周公正色地回答:“天子無戲言!”,於是在周成王十年(前1033年),以成王名義封叔虞於唐地,成為唐侯,即晉國始祖唐叔虞。其子燮遷至晉水之濱,改稱晉,從此在此繁衍生息。

    第九代晉君晉穆侯,生二子;長子仇,為晉穆侯出征條戎時所生,因晉軍大敗而回,所以為長子取名“仇”,並立為太子,以示不忘敗軍之恥。次子成師,為晉穆侯伐北戎時所生,其時晉軍大勝而回,所以晉穆侯為次子起名“成師”,有炫耀勝利之意。

    當時就有晉華人斷言:“異哉,君之命子也!太子曰仇,仇者讎也。少子曰成師,成師大號,成之者也。名,自命也;物,自定也。今適庶名反逆,此後晉其能毋亂乎?””-----《史記·卷三十九·晉世家第九》。預言將來兄弟二人的子孫,為爭奪晉國君位,必將兵戎相向。

    成師長大後,參與兄長太子仇擊敗叔父殤叔而自立為晉文侯的政治鬥爭,出力甚多,深得晉文侯喜愛。文侯死後,子昭侯繼位。周平王二十六年、晉昭侯元年(前745年),晉昭侯封有大功的叔父成師於曲沃,號曲沃桓叔。

    曲沃桓叔時年五十八歲,老而彌堅,在其侄晉文侯被晉臣弒殺後,便預備趁機進入晉都翼城,奪取晉君之位。但是被忠於晉公室的華人驅逐,返回曲沃,自此,曲沃與翼城大宗針鋒相對,相互攻伐,晉國自此實際已經分裂為曲沃與翼城兩個政權。

    此後,曲沃歷經曲沃桓叔成師----曲沃莊伯鱔----曲沃武公稱三代,翼城大宗歷經孝侯--昭侯--鄂侯--哀侯----小子---侯緡六代,同為晉穆侯子孫的雙方展開了你死我活的鬥爭。

    曲沃四弒晉君,終於在周僖王三年、晉侯緡二十八年(前679年),曲沃武公攻滅翼城大宗,殺大宗第十七代,也是末代晉君晉侯緡。在賄賂周王室,獲得冊命後,曲沃武公成為晉國第十八代,也是曲沃小宗第一代晉君,即晉武公。此事在歷史上稱為“曲沃代翼”,也被稱為春秋時期的“靖難之役”。

    自周平王二十六年(前745年),至周僖王三年(前679年),經過六十七年的漫長爭鬥,晉國公室小宗終於消滅大宗,取代正統奪得君位,這也為晉武公之後的歷代晉君所極度警惕之事。自晉武公滅大宗成為晉國國君以來,歷代晉君堅決貫徹執行“晉無公室”政策,諸公子不能被立為太子者,全部不得留在國內,或仕於周王室侍奉天子,或出居他國。

    周僖王五年、晉武公三十九年(前677年),晉武公去世,子獻公詭諸繼位。晉獻公親身經歷了曾祖叛翼、祖父反翼、父親代翼的小宗並大宗全過程,對於宗族紛爭,相互仇殺的事情,感觸良多。晉公室強宗依仗宗族身份,最終奪取正統地位。雖然自己依仗父祖三代努力,成為晉君,翼城大宗也被消滅。但是在代翼過程中,曲沃宗族(桓莊之族)在此過程中成為新的公室顯族,勢力強盛,假以時日,難保不會成為新的“曲沃小宗”。

    春秋時期,異姓之卿族雖有製造內亂,甚至弒君的可能,但宗法制度下沒有自立為君的可能。威脅君權、弒君奪位是國君自己的公族。伐翼成功之後,曲沃桓莊顯族的叔侄兄弟們,才是獻公最大的潛在威脅。

    於是,獻公採取大臣士蒍計謀,先驅逐“富於諸子”(桓叔和莊伯之後有智謀者),殺“遊氏二子”(桓莊之族血緣遠者)。

    經過前期準備,周惠王八年、晉獻公八年(前669年),晉獻公將曲沃宗族近支藉故安置在聚城,突發大軍,一舉誅滅。此後曲沃桓叔之後,除晉武公本支外,只有桓叔少子韓萬,因位卑謹慎,且侍奉獻公忠誠,被留下繼續為公室效力。韓萬,即是日後晉國韓氏的始祖。

    經過晉獻公的屠殺,晉國公室此後在國內基本失去左右國政能力,晉國大權在獻公以後,實際被異氏大夫掌握,諸公子成年後基本不被允許留在國內,而必須出外仕於王室或其他諸國。

    雖然晉國諸卿中也有先氏、欒氏、韓氏、郤氏等公族後裔,但都是源自血緣十分疏遠的遠代國君,基本已經等同於外姓。唯一的一個近支韓氏,由於位卑勢弱,前期毫無影響,還一度成為外姓趙氏的家臣。所以:“晉無公室。”

    周襄王元年、 晉獻公二十六年(前651年),晉獻公去世。在他去世前,諸公子在獻公的猜忌下,死的死,逃的逃,導致獻公死後君位繼承混亂,先後被弒兩幼君。此後晉國曆經惠公、懷公兩代,直至文公在秦國幫助下,於周襄王十五年、晉懷公元年(前636年),以六十二歲高齡返國奪取君位後,才得以安定下來。

    周襄王十六年 晉文公元年(前635年),在諸卿的大力輔佐下,以“尊王攘夷、匡扶王室”大義名份為號召,晉文公作三軍六卿,使晉國國力大增。聯合秦、齊伐曹攻衛、救宋服鄭,平定周王室室子帶之亂,受周天子賞賜。

    周襄王二十年、晉文公四年(前632年),晉軍於城濮大敗楚軍,攜大勝之威,召集齊、宋等國於踐土會盟, 晉文公成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晉文公與諸卿通力協作,君臣同心,開創晉國百年霸業。

    自晉文公始,晉國先後歷經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欒氏、範氏、中行氏、智氏、韓氏、趙氏、魏氏等十一家卿族。在國君支援下,晉國初代卿士執掌晉國軍政大權,為晉國殫精竭慮,建立功勳。這是晉國得以成就霸業的關鍵所在。

    數十年後,晉國霸業依舊強盛,初代卿士也逐漸老去,消殞。他們的後代成長起來,在繼續維護著晉國霸業的同時,也在不經意間蠶食晉侯的君權。自晉文公後,晉國的國政基本掌握在異氏的卿族之手,晉公室因越來越弱,卿族越來越強。

    雖然晉國對外強橫依舊,擊楚敗秦,降齊服鄭,是當仁不讓的春秋第一強國。但是在內部,公室勢力逐漸衰落,不復掌握權柄。晉靈公、晉厲公先後為權臣所弒殺;晉成公、晉景公碌碌無為,拱手端坐,放任國政由卿族操控。雖然晉悼公少年英武,一度收回君權,擊敗楚國,恢復國Regal勢,重現文公霸業。但悼公年壽不永,英年早逝,導致晉國大權再度被權臣掌握,並由此導致晉公室一蹶不振,再未能奪回君權,而是就此走向衰落的終點。

    但對外名義上,諸卿還是以晉國的名義行事,利用強晉的名號,一致對外,晉國依舊是各諸侯國所畏懼、依附的所在。無論楚、齊、秦、魯、衛、鄭、曹、燕各諸侯國,還是周王室,都不敢輕易冒犯晉國國威。晉國在此後百年依舊強盛,或者說晉國諸卿愈發強盛,衰落的只是晉公室而已。

    數百年後,在諸卿競爭中最後獲勝的趙、魏、韓三家晉國異氏卿族,成為晉國社稷的掘墓人。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晉烈公十三年(前403年),三家朝拜周王室,接受冊命,正式成為諸侯,將晉國國土一分為三,各自裂土建國,只給晉公室留下曲沃、絳都兩地,以奉唐叔虞以下諸代晉侯之祀。

    晉國一分為三後,趙魏韓三家依舊是實力強勁的諸侯,任意一家都令其他諸侯國不敢小視,由此可以看出,整體的晉國實力之強。

    周安王二十六年、晉靜公二年(前376年),趙魏韓三家聯合滅晉,瓜分了晉國的餘下全部土地,廢晉國末代國君晉靜公為平民。先是將其安置於屯留,由魏國供養;後南韓攻魏,克屯留,遷靜公於南韓端氏;在後趙國攻韓,破端氏後再遷靜公於屯留。

    周顯王二十年(前349年),晉靜公死於屯留,晉國絕祀。最後的晉國痕跡從世上消散,八百年風雲,止存在於歷史文獻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諾亞方舟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