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印度有十億人口,近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可它獲得的奧運獎牌卻非常少,甚至不如很多發展中國家。 這是為什麼呢?
2
回覆列表
  • 1 # 藍白旗幟

    眾所周知,印度的人口位居世界前列,僅僅次於他的東亞鄰國,但是在奧運會上的表現,印度顯得十分無能,在印度裔諾貝爾獎得主寫的《貧窮的本質》這本書中說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印度的體育非常拉胯,原話是這麼說的,“在過去的22屆奧運會中,印度平均每屆獎牌數為0.92枚,少於千里達託貝哥(一個人口數百萬左右的北美洲國家)。”那麼印度的奧運成績為啥那麼差呢?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印度人就沒吃過幾天飽飯!

    南亞人其實也喜歡運動,但是他們基本就只喜歡一種運動,那就是板球。但是就算是在板球這項運動上,南亞人也難言具有統治地位。更不必說,印度人在其他的運動中表現得平庸至極,甚至可以說是垃圾級別,比如說印度男子足球隊連中國男子足球隊都踢不過。但是跟印度一起在南亞混得其他國家運動也挺爛的,比如說印度的鄰國孟加拉國,它作為一個人口相當於英國、南非、澳洲、紐西蘭和西印度群島的人口大國,也基本沒啥體育成績可言。

    對於南亞人在體育上的拉胯表現,《貧窮的本質》是這麼說的,鑑於兒童營養不良是南亞突出的一個問題,在印度,約有四分之一的兒童嚴重營養不良,那麼兒童發育遲緩和奧運會打醬油之間存在著很大的關聯。

    所以說白了,奧運會就是一種軍備競賽的體現,最主要的表現出我的人強,人強的基礎是民族足夠強壯,選得出人才,而不是單純的人多就行,畢竟比賽相對還是公平的,就像打乒乓球也是一個對一個,兩個對兩個。印度這種國家奧運會不行還是因為自身人民身體素質的不行,所以難以選拔出人才。

    當然奧運會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武器裝備和藥物加成,比如說原先美國游泳運動員菲爾普斯就用的鯊魚皮的技術。後來在奧運會和世錦賽上,大家驚訝地發現歐美運動員都是身殘志堅,一邊大口大口吃著哮喘藥,一邊生龍活虎地破著世界紀錄,還一邊到處舉報別人,當然這種違和程度就像在阿姆斯特丹的紅燈區立上一個中國式的貞節牌坊。

    而這些兩點,印度人幾乎都沒有,先說運動人口這點,印度底層缺乏足夠的營養,印度上層人士又不需要從事這種辛苦的運動人生,要知道把運動當成職業是非常辛苦的,哪怕是中國男子足球隊的成員,培養一個傅歡也需要大量的資源和時間。再說運動技術這方面,這需要天量資金的投入,這顯然對於一個佛系國家來說是沒有意義的。

    推書時刻:貧窮的本質是一本比較客觀接地氣的樹,揭露了世界上看似荒謬的事情的背後原因,值得一看。大家在某信讀書上可以看到免費的,但是如果你喜歡紙質版的書本,可以買一本看看,連結放在下面了。

  • 2 # 新思維看世界

    印度至今只拿到了9枚奧運會金牌,但是其中8枚金牌不被世界認可。2008年印度選手在北京奧運會上拿到的“男子10米氣步槍專案”金牌被認為是印度88年以來得到的第一枚奧運金牌。

    印度從1920年開始參加奧運會,鐵打的奧運會,流水的印度選手,直到1980年以前,印度從未拿到過一枚金牌。1980年莫斯科夏季奧運會,正值蘇聯入侵阿富汗,美國聯合西方國家聯合抵制莫斯科奧運會,致使只有80個國家參與了莫斯科奧運會,並且很多參加的國家也僅僅是派出了一名旗手,沒有任何隊員。印度在這次運動會上拿到了曲棍球專案的冠軍,但是不被世界認可。

    13億人口大國的印度,100年的時間裡僅僅拿到了9枚金牌,其中還有8枚不被認可。這對於一個開掛的民族來講,似乎不切實際,而現實情況就是如此,其主要問題還是出在了印度這個國家。

    一、開掛民族缺乏體育精神

    印度人民長期生活在宗教環境之下,缺乏拼搏進取的精神,更加的安於現狀,不求改變創新。體育精神需要進取、拼搏以及不懈努力,而這在印度很少能夠看到。

    二、印度的人文環境

    體育明星不被人民認可,印度人民更加追捧影視明星。簡單來說就是人文環境塑造了社會氛圍,讓體育運動沒有得到更多的關注。

    三、政府的調控不當

    印度人口雖多,但是印度並沒有將體育強國作為國之政策,體育更沒有從娃娃抓起。印度的兒童有30%左右營養不良,有44%的兒童體重不達標。印度似乎更加看重軍事,不太在意體育事業。也許他們認為體育事業不能改變印度的現狀,也不能帶來更多的收益,更多的都是支出。

    四、印度的基礎建設落後

    印度基礎建設設施落後,各種運動場地是富人消遣的場所,貧民窟要比運動場多。也可以認為印度窮,因為他們把錢都花在了購買軍事武器上,一年700億美元,已經沒有多餘的錢搞基建了。

    五、印度的種姓制度阻隔

    印度種姓制度造成了嚴重的階級分化和貧富差距,有錢人不願意搞體育運動,因為掙錢的機會多,體育運動掙錢少。窮人想做運動員,小時候沒條件,大了之後素質不夠,就算條件符合,家庭又無法滿足開支,到了一定年齡還是幫助家裡掙錢更關鍵。

    當然低種姓的人想要當運動員也不是什麼容易的事情。

    六、沒有專業化人才

    體育運動並非是簡單的身體素質好就可以,是需要有體系、有策略的全面性和針對性培養,專業化的日常訓練,根據不同的個人還會有不同的訓練方法和訓練計劃。印度即使有合適的運動人才,也沒有合格的體育教練。

    七、運氣不好

    印度運動員雖然很少拿到金牌,但是銀牌和銅牌還是有的,有時候也要說一下運氣問題,只能說明印度運動員點比較背,決賽的關鍵時刻,總能遇見強勁的對手,並且對手從不出現任何失誤。

    說完了別人,有時候也應該檢討檢討自己,中國的男足,真實一言難盡!

  • 3 # 時光無悔

    印度這個國家有13億多人口,但是在歷史上只拿到9枚奧運金牌,其中8枚還不被世界承認,確實讓人感到匪夷所思。在一年一度的印度閱兵式上,都會出現大量的雜技表演,最顯著的就是騎摩托車,看上去印度士兵的體格還是很強壯的。

    印度的人種也是不一樣的,上層社會號稱是雅利安人種,也就是正宗的日耳曼人。印度的高種姓人都長得特別高大而且像歐洲人,這些人都是從歐洲遷移過去的,按道理說體格自然是非常強壯的。

    印度底層民眾都是一些亞洲人,但是日本和南韓獲得的奧運金牌也不少,中國往往還是奧運金牌的前幾名,所以印度沒有獲得如此多的奧運金牌是有原因的,大概分為以下幾種原因:

    首先,印度這個國家並不怎麼重視奧運會,印度運動員參加奧運專案,就像搞一場娛樂活動,並沒有像中國那麼注重。中國是全國體制式的搞運動,經過專業訓練的職業運動員才會登上奧運賽場,而印度方面並沒有這樣的職業運動員。西方國家的運動員都是平時體育運動愛好者,然後在參加奧運之前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並沒有中國舉國體制下的奧運運動員。

    其次,印度的高種姓人一般都不搞什麼運動,他們牢牢的把握著印度的上層社會,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養尊處優。參加奧運會的人一般都不屬於精英集團,而且這些精英集團養尊處優多年,身體也有所衰落,所以參加奧運會的印度人一般都是地地道道的土著居民,而這些人體格本來就不行,又沒有經過專業的訓練,所以競技能力很差。

    南亞地區的人一般都比較矮小,因為這裡屬於熱帶和亞熱帶,人們心臟活動頻率很高,對運動不怎麼感興趣,整體國民的性格又比較懶散,沒有什麼紀律性,所以這些人參加奧運會一般都拿不了金牌。現在體育競技的激烈程度非常高,這些懶散的人參加如此高層次的競技運動,是必然會失敗的。

    第三,印度這個國家的民族性有些虛無主義。印度是一個信奉印度教和佛教的國家,印度最喜歡的運動是瑜伽,也就是印度人大都講求慢生活,他們的性格本身就不是特別的激烈,往往是嘴上逞強,但競技能力非常的差。

    所以印度就是參加奧運會,也是當作一種娛樂盛會去參加的。還有一點就是,英國曾統治印度多年,使得對印度存在殖民傳統,所以導致其社會管理方式與其他國家很不一樣。印度人是一種以高種姓壓榨低種姓維持社會穩定的國家,底層民眾往往忍受上層社會的欺壓,得不到公正對待。所以印度這個國家也是非常不團結的,在一些團體專案中,往往拿不到高分。

    第四,印度政府不是特別重視奧運會,所以對印度奧組委撥款太少,而且印度還存在嚴重的官僚腐敗現象,就算撥給印度奧組委很多資金,也會被那些上層精英集團的官員貪汙,所以沒有辦法幫助印度底層民眾提高競技水平。

    在體育運動上,印度問題的本質在於,沒有養成一種熱愛運動的文化,而運動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巴西人特別喜歡踢足球,所以巴西的足球運動特別強;美華人很喜歡打籃球,所以美國的NBA都很強,可見運動文化是至關重要的。此外,印度還是一個經濟不發達的國家,大部分民眾都疲於奔波忙於生活,根本沒有喜歡和熱愛運動的空間。

    在世界上大多數不發達國家中,除了非洲一些國家的馬拉松運動員特別強之外,其他國家的運動員都很差。而這種馬拉松運動員也是因為他們生活非常的艱苦,缺乏交通工具,導致他們不得不來回奔波,逐漸形成很強的實力。因此只有那些發達國家才會養成熱愛運動的習慣。

    體力勞動和專業運動不是一回事,對專業運動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要達到一種競技水平的高度;而一般的體力勞動會造成身體的磨損,並沒有辦法和專業運動相比。因此印度這個國家無論從經濟水平,還是運動文化上來看,在未來都不可能成為一個運動強國,除非印度這個國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一大截。但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印度經濟大概是倒退了10年,所以要想在奧運會中取得成績還是很困難的。

  • 4 # 大志遠思想空間

    印度是個人口大國,人口13億,可從印度建國以來,只奪得了9枚奧運會金牌,其中8枚還是被認為是加了水分的。因為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很多體育強國不參加這次大會讓印度佔了大便宜,“奪”了好幾塊有水分的奧運會金牌,成了人們的笑柄。

    那印度為什麼這麼多人口,體育運動怎麼這麼差呢?其實印度的體育也不差,只是印度的體育一般只是群眾運動,他們對體育比賽好像興趣不大。可能印度對奧運會的精神不怎麼認同吧,更高,更快,更強,可能感覺太累吧,而印度可能對這不認可。可為什麼印度特別想辦一次奧運會呢?這是不太好解釋的。

    從客觀條件來看就是印度的環境造就了印度體育運動的不怎麼景氣。印度屬於發展中國家,很多人都吃不飽飯,哪有時間和精力去鍛鍊體育專案呢?體育運動是一個高體力運動,飯都吃不飽怎麼鍛鍊啊?而奧運會的體育專案是很需要砸進錢去進行培養的,這樣就讓印度人民和政府以及各公司有些感覺太得不償失了,主要就是底子薄,沒有一個體育運動系統的科學發展,成績也就很慘淡了。

    印度特別看重的是效益,體育運動又不會產生什麼效益,開始階段的投入是很大的,風險又特別高,所以很多企業不想投入這種產業。其實印度也有很不錯的產業,比如印度的寶萊塢。印度說寶萊塢可以比肩美國的好萊塢,可見印度也是有強項的,沒必要太看不起印度。想起印度的體育事業,怎麼突然想起了我們的中國男足呢?

  • 5 # 蘭臺

    因為印度沒有奧運戰略。

    奧運會本質是中產階級甚至上流階級的運動會。

    從近代體育(包括足球)誕生的第一天起,體育究竟應該走“業餘主義”的道路還是走“職業注意”道路就爭論不休。

    事實上近代體育就是從爆發工業革命後,異常富裕的英國開始的。

    物質極大豐富,生產力爆炸的結果是英國多了許多富裕的中產階級乃至上流階級人士,多大足夠養活數量眾多的高階私立高中的地步。

    而18世紀英國私立高中,實行的是完全古典貴族教育,而歐洲古典貴族教育的源頭則可以追述到古希臘時代,而其中一個特點就是注重對學生體魄的培養和身體的鍛鍊。

    可以說現在世界99.9%的體育運動,尤其是競技體育專案都在這一時期的英國乃至歐洲被髮掘、整理出來。

    不僅僅是足球,還有賽艇、馬球、網球等等等等,這些運動的參與規則都差不多是這一時期由這些上流社會子弟們整理出來的。

    而上流社會這些“休閒”以及“娛樂”專案很快就傳播到中下階層,隨著近代體育專案的普及和參與人數的增加,體育究竟應該走“業餘”路線還是“職業”路線的爭議也就開始了。

    中上階層認為體育應該是非功利性和非職業化的,純粹的;獲取財富應該靠才智和血統(遺產),體育運動只是用來鍛鍊身體和陶冶情操的一種手段;

    這些精英認為透過訓練人跑步、踢球、游泳……靠訓練成果獲得成績,再靠這些成績去獲得金錢和訓練馬戲團動物和賽馬場的馬匹有什麼區別?

    而強調體育應該走職業化路線的,則是中下階層,原因很簡單,如果能從一項愛好中掙到錢有什麼不好?作為一個沒有讀過大學,沒有遺產可以繼承的底層民眾,原本他一輩子只能去工廠搬磚,可是突然他發現自己有一項天賦,踢足球踢得特別好,還能靠踢足球掙到比搬磚更多的錢,他為什麼不去踢足球?

    法華人顧拜旦出身貴族世家,從小繼承了家裡一大筆遺產,衣食無憂,他曾經盛讚英國“業餘主義體育”“本來是希臘的配方,卻在英國得到了完善。”

    他特別推崇衣食無憂的英國紳士們把競技體育看作是休閒和娛樂的觀點,同時他也完全同意當時英國上流社會對所謂“職業體育”的看法:“職業運動員雖然具有體育運動所需要的身體條件,但是他們透過競技與比賽來謀利,會使體育變成商品,扭曲體育的教育與娛樂功能,在道德上是不純潔的。”

    為了抵制19世紀末瀰漫整個歐洲的“體育職業化”浪潮,他才組織了奧運會。

    顧拜旦創辦奧運會的原則就是“絕不職業”, 1912年奧運會兩枚游泳金牌獲得者,美國游泳冠軍吉·索普因為參加過棒球比賽,並且獲得過25美元週薪,被宣佈喪失業餘運動員的身份,並且被剝奪了兩枚金牌,一直到上世紀80年代才還給他。

    很長一段時間,奧運會確實是各國中產階級報名參賽的一項賽事,一直到德國希特勒把奧運會當做了一次全面的國家成就展示;二戰結束後蘇聯覺得把奧運會作為一個展示國家成就,socialism成就的舞臺,於是蘇聯開始用國家經費培訓和訓練運動員。

    從此,一種區別於業餘運動員、職業運動員的專業運動員出現了。蘇聯的專業運動員本質上就是國家專門從事體育專案的公務員,領著工資,拿著補助的那種。

    這其實是違背了顧拜旦創辦奧運會的初衷。

    為什麼談印度為何十幾億人只有幾枚枚金牌我要先花時間談奧運會、業餘主義以及前蘇聯專業運動員體系?

    就是想說明一點,印度並沒有專業運動員,印度國家並沒有花錢養一群專門訓練和比賽的國家公務員;在印度,絕大多數奧運會專案確實是屬於上流社會才負擔得起的專案。

    比如2008年奧運會10米氣步槍金牌獲得者阿比納夫·賓德拉,他父親為了他所從事的10米氣步槍專案,專門為他在家裡建立一條私人室內射擊場。

    阿比納夫·賓德拉這樣富二代從事氣步槍專案,事實上是完全符合顧拜旦創辦奧運會的初衷。

    而印度目前人均GDP和國民收入看,1980年以後印度只獲得阿比納夫·賓德拉10米氣步槍一枚金牌是合適的,因為國家不富裕,民眾沒有那麼多精力和金錢投身到奧運會專案中去。

    反而那種把運動員當做國家公務員,用國家稅款集中培訓一大堆運動員公務員去奧運會上摘金奪銀的做法,其實已經遠離了顧拜旦創辦奧運會的初衷了。

  • 6 # 御百喬

    奧運獎牌是全球競選特長第一的人,是經受專業訓練,長期保持。跟人口基數沒有關係,中國泱泱大國不也是選11個踢球的也很難麼。這個跟人口基數比例沒有必然聯絡。

  • 7 # 高廣銀

    據2019年人口統計資料來看,Indian人口數在13.24億,超過中國指日可待。可是我們發現沒?這個泱泱大國,奧運獎牌數非常少,迄今為止只拿到9塊金牌,而且這些金牌大都在一些冷門專案上,比如曲棍球,從1928年開始,曲棍球一共獲得7枚冠軍。

    1936年柏林奧運會,Indian曲棍球獲得冠軍

    除此之外唯一的金牌來自氣步槍,2008年氣步槍選手Abhinav Bindra,打破了50多年的魔咒,獲得一枚奧運會冠軍,他幾乎成為整個Indian人的驕傲,可是Abhinav Bindra卻是Indian的特例,因為他們家庭優越,孩子從小就送到德國訓練,可以說是德國培養出來的奧運冠軍,而不是Indian國內體制培養出來的。

    如果你去過這個國家,你會發現他們電視裡整日播著板球,這項耗時長達幾個小時的運動幾乎霸佔著整個電視機,除此之外就是寶萊塢電影,也就是我們常看到的歌舞片,成為他們主要娛樂活動。所以在Indian,體育場是用來讓寶萊塢明星開演唱會的,而不是用於體育比賽的。

    Indian體育為什麼這麼差呢?

    首先說,Indian還是非常重視教育的,這一點和東亞的中國、日本、南韓一樣。但是這些父母卻希望孩子成為工程師、醫生而不是運動員,在他們看來,體育是有錢人才能玩的遊戲,而且投入產出比完全不成比例。

    同時整個Indian幾乎沒有任何訓練設施,因為地處熱帶地區,室內溫度非常高,因此大部分運動都選擇室外,這樣成為他們發展體育的一個瓶頸,像奧運金牌數量眾多的游泳、體操等,幾乎都是室內運動。

    其次Indian政府對於體育產業也不夠重視。和我們國家舉國體制發展體育不同,Indian政府絕大部分的財力都用於兌現競選承諾上,比如補貼農業,這一次Indian人民走上街頭,就是為了抗議降低農業稅補貼,要知道整個Indian,有近6億農民,這個補貼對整個國家來說負擔非常重。

    Indian對奧運會不重視嗎?

    Indian奧運會成績這麼差,很多人認為是政府不夠重視。其實Indian政府非常希望在國際舞臺上發揮自己的影響力,無論是政治舞臺,還是體育賽事上。Indian在2014年申請亞運會失敗後,在我們印象裡,他們應該重整旗鼓,重頭再來,繼續申請亞運會,之後進一步申辦更高的體育賽事,結果Indian直接要申請奧運會,雖然屢屢受挫,但是每一屆申請會上都能夠看到Indian人的身影。

    所以Indian並不是不重視體育賽事,比如獲得金牌的Abhinav Bindra,在Indian被譽為民族英雄,除了無數的廣告商蜂擁而至,甚至鐵道部給他頒發了可終身免費坐火車的權益。

    Indian高鐵

    很多人說Indian坐火車不都是掛外外面嗎?怎麼還需要錢?其實那是對Indian火車過去的印象,現在Indian火車發展速度也是非常快,無論速度還是舒適度上,都有大幅提高,費用還是很高的,所以Abhinav Bindra能夠獲得這項權益,也非常高的榮譽。

    Indian如何看待中國奧運成績?

    我們看Indian會用“有色眼鏡”,同樣,Indian看我們也是如此,我們對Indian的印象停留在過去八九十代,而Indian同樣會用西方人的視角來看我們。中國過去依靠舉國體制發展體育,在他們看來無異於“獨裁者”的形象工程,甚至在他們眼裡,這些人還遭到迫害。

    不可否認,舉國體制有它的好處,我們過去的舉國體制,確實能給這些運動員免除了後顧之憂,無論運動員是否取得成績,退役之後都能夠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與收入,不至於在沒有取得成績的時候,會淪落街頭。

    當然我們片面強調金牌的數量,也導致很多體育產業發展有些畸形,逐漸脫離大眾,成為金字塔的運動。而有些運動本身就是燒錢的運動,沒有經濟實力,根本就跟不上來,比如馬術、Golf、花樣滑冰、帆船等,這些運動過去幾乎被歐美國家所壟斷,近些年隨著我們國家經濟水平提高,這些運動成績也逐漸趕上來了。

    當然我們也在反思過去的舉國體制,舉國體制能夠很好搭建體育訓練、比賽的體系,但是這種片面追求金牌,會與群眾運動脫節,也導致與“健康中國”的目標背道而馳。

    Indian體育產業的未來

    不過近些年,除了第一運動板球之外,羽毛球、足球、籃球在Indian也逐漸普及開,在眾多體育贊助商的支援下,這些運動也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比如中國的OPPO、vivo花費數億美金贊助Indian體育運動,希望透過體育運動開啟整個Indian市場。

    隨著流媒體的發展,星空體育、索尼十、索尼六、索尼ESPN、ESPN亞洲、DSport和DD sports等網路流媒體平臺,在Indian獲得快速發展,這些流媒體平臺無形當中也助推了整個體育產業的發展。

    相信在未來,擁有超過13億人口的Indian,在體育賽事上逐漸取得更好的成績,不再是奧運會的看客。

  • 8 # 喝啤酒吃夜宵

    10億人口的印度,為什麼奧運獎牌如此少,就好比十幾億人的中國,足球都沒出過亞洲,是同樣的道理,不是沒錢,不是沒人,是體制

  • 9 # 齋刀閒者

    第一,經濟基礎:窮文富武,玩體育,需要吃飽了!當然了,印度文盲也多,似乎不符合這個說法。

    中國基本所有城市都有完善的體育設施和場館,學校各種體育設施,也是必備專案,而印度一個文盲大國,有運動條件嗎?!

    第二,種姓歧視:印度高種姓不願意挨累,低種姓不會被支援訓練和參賽。(這點可能是最重要的)

    印度的“富人運動”,比如馬球,比較受重視,而“窮人運動”,比如足球,相反沒人在意……中國,至少各種聯賽都是有的!

    在印度,一位“尊貴的婆羅門”,可能和一個“卑賤的首陀羅”在籃球場上平等公正的揮汗對抗嗎?!

    基本的體育精神都沒有啊!

    第三,國家重視:印度國家不重視全民健身,沒“閒錢”支援體育,都買軍火了,也不怎麼宣傳。

    反觀中國,自新中國建國以後,大量適合中國國情的西方運動專案被迅速普及下去,我們哪個不是玩著足藍排羽乒遊冰操……長大的?!

    而且,冷門專案,比如冰壺、馬球……中國通常也給了專案支援,保持至少有個專業團隊支撐這個專案的技術存在和延續。

    其實,是個體育專案,中國就有人研究,有人帶動,比如泰拳、柔術,中國國家雖然沒有正式推廣,但還是有小眾民間社團在玩兒,印度人,可能也有吧,至少沒有華人玩得這麼花哨和嗨皮。

    大量的,各級的體委組織,也在每年為社會提供過剩的體育教育人才,公私體育教學服務還是非常普及的。

    第四,群眾基礎:華人從古到今都有健身的習慣,古代中國其實相對富裕,從上到下吃飽了撐的,總得消化消化食兒,健身以助健康的醫學觀念深入人心。苛捐雜稅和戰爭期間,所謂民不聊生的日子……大多數人,大多數時候,也未必比會真的窮於印度、歐洲的日常(除了幾個極端時期和戰區)。

    綜述:我兒子,目前小學三年級,籃球(私人體育機構)、游泳(游泳館報課)、兵乓球(學校課外培訓班)、羽毛球(自己教的)、跆拳道(私人機構三年)、滑冰滑雪(北方家庭)、武術(自己教的)……都還可以比劃比劃。

    他永遠都不會走體育路線(我不允許),但是很多同學都學了(三線城市),咱也得拿的出手吧!?

    我們投入了,印度人沒投入,他們憑什麼拿奧運金牌?!憑一碗恆河水嗎?

    最後,永遠不要說奧運金牌沒用,在我們落後的年代,就是那些“微不足道”的體育成績,源源不斷的在增加我們的自信和凝聚力,也引導我們養成了更好的健身習慣。

    任何國家,都會以自己的體育世界冠軍為驕傲,哪怕是前八!大多數人,就連家鄉球隊都願意支援,何況國家隊呢!?

    必須說,新中國做的很好!

    各種體育運動的帶動和普及,包括廣場舞、戶外徒步、釣魚、打拳、門球、跳繩、扭秧歌、舞獅子……其實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觀念,讓我們走出家門,交流、合作,讓我們更加愉悅和健康。

    振興體育,是要有全民基礎和意義的,不論窮富,不論城鄉,不看民族,不分年齡……印度如果不懂這個,就算拿過100塊奧運金牌,又有何用!?

  • 10 # 肖海龍479

    中國

    14億人選幾個踢足球的就選不出來,連亞洲都踢不岀去,現有的都是招搖撞騙,踢球不行,工資待遇要高的混混,沒臉說別人

  • 11 # 高紅權先生

    首先是政府的投入太少。印度政府每年投入到體育中的預算非常少,每年只有25億美元,平均每個人才兩美元。印度沒有像蘇聯中國一樣,由國家出面來抓競技體育。它在競技體育方面的投資微乎其微。更沒有體育總局這樣的機構。印度運動員要拿奧運獎牌,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努力。而這對於運動員來說,實在是難於上青天了。在中國,高水平的運動員大多靠國家出錢培養;在美國,高水平的運動員則是靠著贊助商的幫助來取得優異成績。這些條件在印度都不存在。因此,印度運動員自然就很難取得好成績。

    其次是體育文化的缺乏。體育文化的普及離不開電視機,沒有電視機,普通民眾就不可能看到高水平的體育比賽,也就無法培養出濃厚的體育文化氛圍。而印度直到2018年,電視機的普及率才達到66%,到現在也有九千萬人用不上電。在九十年代更是沒多少人家裡擁有電視機。這樣一來,營造不出一種濃厚的體育氛圍。印度的老百姓對體育大多都不感興趣。

    最後就是體育的基礎不行。體育的基礎有賴於整個國家民眾身體素質的提高,有賴於各級學校對於青少年的培養。而印度的基礎教育設施非常落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估計,有53%的印度兒童在小學五年級以前輟學,整個國家的識字率勉強超過70%。印度五歲以下兒童有40%因營養不良而發育遲緩。這樣的一種教育基礎和國民身體素質,顯然是不具備成為世界體育強國的可能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說說,明朝的海瑞算是位政治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