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工程領域

    西夏軍隊戰鬥力強悍來源於兩方面;一是民族特性、二是當時騎兵多,有部分為重騎兵。但是說吊打北宋防禦部隊就有點不顧史實了,如果真如題目說的吊打這樣,北宋早亡於西夏了。西夏的優勢在騎兵,所以在野戰中佔據優勢,打攻防戰中雙方各有勝負,勝方慘勝多。總結雙方對戰經過,開始時是北宋採取攻勢、中間拉鋸、最終以北宋戰勝,西夏稱臣結束(公元1114年,宋軍在童貫、种師道的率領下,在古骨龍大敗西夏軍,1119年,攻克西夏橫山之地,西夏失去屏障面臨亡國之危,西夏崇宗向宋朝表示臣服。)。

  • 2 # 遊戲解說嘻嘻嘻

    最近對西夏史特別感興趣,嘗試來答一下。

    西夏正式建國於公元1038年,在這之前扮演的角色是“雖未稱國而王其土”的地方割據勢力,可以認為是唐朝藩鎮力量的殘餘。唐末中央政府轟然倒塌,黃巢的農民起義軍攻入長安(公元880年),唐朝再也無力控制地方藩鎮,反而需要他們協助打擊起義軍,從這時開始党項人便逐漸統治定難五州一帶,即夏州(陝西靖邊縣附近)、綏州(今陝西綏德)、銀州(今陝西橫山縣附近)、宥州(今內蒙古鄂托克前旗)、靜州(今陝西米脂),形成了割據陝北之勢。

    之後五代混戰,中原打成一鍋粥,党項政權一方面地處偏僻,另一方面非常識相,在中原的控制權風水輪流轉之時不斷主動向新的霸主效忠,所以整個五代,党項政權都稱得上順風順水,它的統治者接受了一連的榮譽稱號,比如後梁太祖封李思諫為檢校太尉,併兼侍中;後唐莊宗封李仁福為檢校太師;後晉高祖封李彝殷為檢校太尉,同平章事;後漢隱帝封李彝殷為平章事、中書令;後周太祖封李彝殷為平西王。

    直到北宋的建立,情況發生了變化。趙匡胤黃袍加身不久(公元960年),党項統治者李彝殷便主動派出使者前往開封祝賀,同時進貢良馬300匹。從這裡可以窺視党項統治者的手段圓滑,一言以蔽之,永遠支援黨中央,誰在中央支援誰。之後李彝殷還協助北宋進攻北漢,但是隨著北宋平定南方,党項雄踞西北的日子也似乎到了盡頭。982年宋太宗命李彝殷的孫子李繼捧與其族人遷居開封,同時命親宋的李克文繼任其位,党項政權至此可以說已經被北宋吞併。然而李繼捧的族弟李繼遷不肯歸附宋朝,率族人逃往地斤澤(今陝西橫山縣),隨後被宋將尹憲大破,被俘獲400餘帳,老婆和老媽均被宋軍抓住,李繼遷再次遁走。

    但是宋遼之間的戰爭給了党項人可趁之機,就在李繼捧遷居開封那一年的四月,北方的遼國對北宋發動了進攻,三路大軍均被宋軍擊敗,北宋則暗中積蓄力量準備北伐。985年,李繼遷被李繼隆暴揍一頓,此二人名字相似,但是沒有任何親戚關係,好比張馨予和張涵予。ps:李繼隆是國舅爺,北宋名將,澶淵之戰中伏弩射殺遼軍統帥蕭撻凜,這又是一個間諜故事,有空再說吧。986年,宋太宗趙光義打了歷史上著名的那一場敗仗——雍熙北伐,楊家將故事中的楊令公便是死於這一仗,宋軍經此一戰,損失慘重。李繼遷抓住機會,等到990年的時候李繼遷已經陸續奪回了銀州、夏州等地,此過程中李繼遷多次戰敗,但是一直沒有放棄武裝鬥爭,之後被遼聖宗冊封為夏國王。北宋一時討伐無力,只能預設李繼遷的統治,任命其為銀州節度使,並賜姓趙(趙家人的崛起?)。

    值得一提的是,党項族人並非全部效忠李氏,994年和995年,遼軍兩次進攻麟州(今陝西神木西北)都被宋將折御卿擊敗,折御卿的家族出自拓跋氏,和李繼遷這支的党項貴族本是一個姓(這兩個拓跋到底是不是一夥的說法很多,姑且認為是一家吧),但是效忠北宋,作戰極為勇猛。994年折御卿伏擊遼軍大獲全勝,第二年遼軍再次進攻,折御卿病重仍舊帶病出戰,折母秘密派人召他回去,御卿曰:"世受國恩,邊寇未滅,御卿罪也。今臨敵棄士卒自便,不可,死於軍中乃其分也。為白太夫人,無念我,忠孝豈兩全!"第二天死於軍中,年僅38歲,宋太宗聞之悲慟良久。ps:楊繼業得管折御卿叫“小舅子”,佘太君即為折御卿的親姐姐,說書人以訛傳訛,把折誤作為佘。

    宋夏邊境短期和平之後李繼遷再次開展武裝反宋鬥爭,奪取西北重鎮靈州(今寧夏吳忠市),1004年李繼遷被吐蕃人詐降包圍,中毒箭身死。宋遼雙方為了拉攏党項政權,各自封賞其子李德明,李德明也樂於腳踩兩隻船,同時為了避免與宋遼的衝突,轉而主要對付西部的吐蕃、回紇等少數民族,逐漸擴張至十餘州,擁兵數十萬。1031年,李德明去世,其子李元昊繼位,遼宋兩方也都正式承認並加以封委,但李元昊於1038年正式稱帝,正式建立西夏。不過西夏是我們後人叫的名字,《龍門飛甲》中的西廠廠花雨化田最後在古堡裡面撿到一把削鐵如泥的大保健,哦不,大寶劍,當時提到了一個稱謂“大白上國”,便是西夏人對自己國家的稱呼,也作“白高大夏”,同時西夏的夏國劍正是以鋒利出名,可見這部片子的編劇還是下了點功夫的。

    然而北宋不能接受這個事實,宋夏雙方隨即開打,疏於戰陣的宋軍被毆得生活不能自理。一方面李元昊蓄謀已久,不斷打探中原情報,另一方面北宋有些科舉不得志的文人投奔西夏,比如張元和吳昊,此二人素有大志,奈何科舉不第,遂投李元昊。既知宋軍虛實,又有謀主籌劃,李元昊的勝利也是意料之中。1043年雙方和談,北宋承認西夏,西夏對北宋稱臣,北宋每年給西夏一定的經濟援助。西夏強盛時“東盡黃河、西達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地方萬餘里”,約有幾十萬平方公里的面積。大致相當於現在寧夏區全部,甘肅大部,青海、陝北及內蒙古的一部。

    長久的和平之後,1063年,宋仁宗去世,西夏前來弔唁的使者和北宋因為禮儀問題發生糾紛,宋夏再次大打出手,1066年,宋軍於大順城擊潰西夏軍,作戰中宋軍發現西夏軍不擅長攻城,且後方補給壓力很大,遂採用經濟制裁與碉堡作戰的手段對西夏領土進行蠶食。一直到北宋被金兵偷塔前(1127年),西夏都在被北宋的西軍摁在地上打,如果不是北宋突然滅亡,西夏很可能滅國。05年寧夏固原還挖出了當年宋軍所築的京觀,證實了史書中記載的北宋軍隊追殺西夏潰兵的路線,考古現場全是人的頭骨,古人的惡趣味真是。。。。。。

    值得一提的是1091年,折御卿的玄孫折可適出征西夏,先弄到了守烽火臺的西夏士兵的名字,然後裝成西夏軍官把人都叫了出來,直接喀嚓,趁著沒人報信趕緊奔襲大破西夏軍(論掌握一門外語的重要性,ps:這條記載讓我相信折家也是党項人,不然折可適這套欺騙很難不被識破)。等折可適裝逼完成之後,西夏國母帶著十萬人過來算賬,不料將門虎子折可適以八千VS十萬照樣打得西夏潰不成軍,西夏國母丟棄了各種化妝品和珠寶,從山裡抄近路逃命“敵至,伏發衝之,其國母窬山而遁,焚棄輜重,雖帷賬首飾之屬亦不返,眾相蹈藉,赴厓澗死者如積。”ps:史官真是高階黑,窬的本意是門洞,引申為爬,上面說抄近路是為了照顧西夏國母的情緒,實際就是手腳並用爬牆一樣爬走的。

    pps:替折可適寫墓誌銘的人叫李之儀,有一首詞《卜算子·我住長江頭》入選宋詞三百首。

    ppps:折可適有個小他40歲的弟弟,折可存,在歷史上抓住了宋江,另外方臘也是他幹掉的。媽蛋這貨當年才24歲,不過他很快倒黴被遼軍俘虜了,靖難之時逃回家鄉,沒多久就去世了,也是天妒英才。

    北宋最後20年的雄起,西夏眼看要被包餃子了,然後沒有然後了

    ps:童貫最遠打到節占城,通常認為其為今新疆且末縣。童公公還真是來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啊。

    之後南宋與金對峙也給了西夏寶貴的生存空間,雙方的主力部隊集中在秦嶺淮河一線,金國也騰不出手去攻滅西夏,一則擔心南宋北伐,二則國境內漢人造反不斷,統治不穩,西夏成功延續了整整100年的壽命,直到1227年才被崛起的蒙古消滅。

    總結的說,西夏的統治者有著相當高的政治智慧和軍事能力,其一不斷對強者稱臣,西夏政權臣服過後梁,後唐,後漢,後晉,後周,北宋,遼,金,蒙古,避免自己成為出頭鳥,在霸主們忙於爭霸的時候自然無暇顧及。而西夏則趁機擴大自己的勢力,不斷攻滅小的部族。其二重視軍隊建設,用窮兵黷武來形容毫不過分,根據葛劍雄的《華人口史》西夏的人口約在230萬~300萬之間,然而軍隊卻有40~50餘萬,這其中必然有大量的民兵,平時為民,戰時為兵,“凡年六十以下,十五以上,皆自備弓矢甲冑而行”,基本全國成年男子都是軍人。同時西夏常年處於大國的威脅之下,軍隊訓練一直不曾鬆懈,維持著很強的戰鬥力,最後硬剛成吉思汗讓蒙古鐵騎也磕了一臉的血。

    西夏屹立數百年不能只靠仰人鼻息,軟硬實力兼而有之,最後一點則是運氣。北宋末年,西夏已近覆滅,無論是稱臣還是抵抗都奈何不了強大的北宋,然而rp來了擋也擋不住,北宋君臣自己作死成功,西夏奇蹟生還,大約這就是歷史的冷幽默吧。

    西夏還有天險可守,西夏有黃河,賀蘭山,六盤山,祁連山,焉支山等險要,只要不是北宋,遼,蒙古這種大國來攻,自保還是沒問題的。

  • 3 # 老衲侃春秋

    一、“澶淵之盟”後宋遼形勢

    1142年,宋遼兩國經過軍事對抗,宋朝以金錢買和平,兩國最後簽訂了“澶淵之盟”。此盟約的簽訂,結束了宋遼之間長達二十五年的戰爭,此後宋遼邊境長期處於相對和平的狀態。

    隨著和平環境的到來,對兩國之間的貿易關係、民間交往和各民族之間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為中原與北部邊疆經濟文化的交流創造了條件。

    遼國拿到了歲貢,而宋朝這邊,以金錢換取了和平,同時減少了鉅額的軍費開支。並且因為榷場的成立,大宋朝廷每年都能收回數倍的歲貢錢幣。所以說這是一個雙方都皆大歡喜的盟約。

    二、西夏的崛起

    就在宋朝滿足於和遼的關係很融洽的這個階段。宋朝換了皇帝,宋仁宗開始執政;遼國那邊也出現了狀況,也是幼子當皇帝,後宮干政,所以都在為自己的國事忙碌著,不顧其他。

    就在宋遼兩國視覺的盲點處,突然的崛起一個國家。這就是由党項族成立的“大夏國”。但是史書由於是漢人書寫的,宋朝廷始終不承認這個稱呼,於是史書上都記載為“西夏”。

    1038年十月十一日,被宋朝廷冊封為平西王的李元昊,在興慶府南郊築壇,正式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國號稱大夏(史稱西夏)。

    西夏成立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首先創置了党項政權的年號,而拋棄了宋朝的年號。

    依照宋制設立百官。李元昊設蕃、漢兩個官僚系統。蕃官系統職號有:寧令、漠寧令、丁盧、丁弩、素貴、祖儒、呂則、樞銘。這個官職不容任何外族人插手,純種党項才能擔任;漢官系統基本上是照搬宋朝的官制內容。

    為百官定朝服,以別等級,文官戴噗頭,穿靴執笏,穿紫衣,緋衣,基本為宋朝的樣式。武官按等級戴鏤金、鏤銀和黑漆冠,穿紫衣,系塗金的銀束帶。民庶衣青綠,以別貴賤。

    同時,又建立了西夏自己的文字。

    李元昊專稱,是“兀卒”二字。党項語裡的意思就天子可汗,是遊牧民族所能想象出的最尊貴崇高的稱謂!

    一切工作完成後,便遣使給宋仁宗上表,追述和表彰他的祖先同中原皇朝的關係及其功勞,說明其建國稱帝的合法性,要求宋朝正式承認他的皇帝稱號。

    三、大宋朝廷的態度

    李元昊的上書送到後,宋仁宗十分生氣。一個原來偏遠的臣屬小部落,現在要和大宋平起平坐,宋仁宗當然不能答應。除了拒絕西夏人的要求外,還撤了延州知州郭勸的職,代之以範雍,理由是郭勸未曾事先察覺元昊欲稱帝的圖謀,坐情報失察之罪。

    這個後換的範雍是進士出身,為官以敢言恤民著稱。因在渭州治理水患有功,提升為樞密副使。

    宋仁宗任用範雍基於兩點考慮,一是他體恤百性,是賑災有功的好官;二是範雍研究過國防軍事,感覺他能帶兵打仗。

    範雍接任延州知州,同時還有另一個頭銜:振武軍節度使。也就是說範雍是當時陝西前線官職和“軍銜”最高的領導,所以,延州如果有急,他有權從周邊各州調兵。

    四、李元昊備戰

    李元昊在摸清了宋朝的態度之後,頻繁派出細作到邊境刺探軍情,煽動誘惑宋朝境內的党項人和漢人歸附大夏。

    與此同時,向宋朝送去“嫚書”,在“嫚書”中指責宋朝背信棄義,挖苦宋軍腐敗無能。 向宋朝遞“嫚書”意在激怒宋朝,把圖謀對宋朝發動的戰爭責任歸之於宋朝。

    除了這一系列的行動外,西夏的重點工作,還是積極備戰。

    李元昊非常重視情報工作。公元1033年和1039年,宋仁宗為了顯示顯示其仁德,共遣散470名宮女。李元昊得知後,花重金把她們買到西夏,透過這些曾在皇宮工作過的人,瞭解宋朝宮廷內的制度、皇帝與后妃、諸大臣間的關係,以及政治、軍事決策過程。

    他們還經過多次試探性的進攻和派人偵察,終於摸清了宋朝整個西北邊防的情況,然後尋找突破口。

    宋朝境內陝西環州、慶州一帶,邊砦排列甚密,且有宋宿將劉平、趙振等把守,很難開啟缺口;涇州、源州一帶壁壘堅固,屯兵頗多,以此為突破口,也沒有勝券。

    唯有陝西鄜州、延州一帶,寨柵疏遠,士兵至少,無宿將精卒,加上延州知州範雍怯懦無謀,延州外圍金明寨守將都巡檢李士彬性情暴躁,部下怨聲載道。相比之下,這裡是比較理想的突破口。

    就這樣,目標確定了。

    五、大宋朝廷的邊防概況

    宋軍雖然號稱在宋夏邊境部署有三十萬大軍,從總人數上看,那是大大超過了西夏全國的軍隊。

    但是這些部隊卻分散部署在從陝西北部到甘肅東部,長達上千公里的戰線上,每個“寨”中多則三、五千人,少則一、兩千人,就是最大的州府城市如延州,慶州,渭州等,駐兵也不過萬人。

    李元昊則有十萬人的主力機動兵團,打個比方,宋軍就像是一口鐵鍋,四面都在布放,而李元昊就是一把錘子,隨變攻擊哪一點,都能形成絕對優勢。

    一旦發生戰事,宋軍要調集附近的增援部隊,以當時的行軍速度,沒有個十天半月,根本做不到。就算是部隊聚集齊了,敵軍早跑沒影了。

    延州的範雍也沒有意識到邊境可能要打大仗了。在他給朝廷發回的奏章中,還只是擔心保安軍的防守問題,根本沒有考慮自己的延州城有被圍的可能。

    六、李元昊大戰前施展計策

    金明寨位於延州城北約30公里處,是延州北面最重要的防衛要寨,鎮守金明寨的都監李士彬,三代都是金明寨的鎮守使,是土生土長的沙場老將。

    李士彬治兵嚴格,作戰勇敢,對朝廷忠心耿耿,素有“鐵壁相公”之稱。

    李元昊派人,帶著大筆金錢,試圖招降李士彬,結果人被李士彬一刀砍掉腦袋,錢卻都留下了。誘降計就這樣失敗了。

    後來又用“反間計”,想讓宋方自己除了李士彬,但範雍根本就沒有上當。

    兩招不行,再換招數。他派人散佈謠言說,李士彬的威名如何如何大,西夏士兵一見他就嚇得逃跑,以驕其志;其次,他派了一些人謊稱受李士彬的感召要投靠大宋。

    但是過來的人太多,後方也不好安置,範雍讓李士彬將這批假投降來的西夏人安排在他的寨子裡,李士彬只能遵命了。當時他也沒看出有什麼異常來。

    由於李士彬平時治軍嚴格,難免有些受過責罰計程車兵或下級軍官心懷不滿,李元昊又派人花重金,暗地裡收買這些人作為內應。

    七、三川口戰鬥

    公元1040年正月初二,李元昊親率10萬大軍,入侵宋境。首先突襲的目標是塞門寨,塞門被破,寨主高延德被俘。塞門寨在金明寨西北約40公里處。

    塞門失守的訊息傳到延州,範雍將塞門寨之失判斷為一次常規的邊境小衝突。他調集了總共一萬人的兵馬,試圖以這些部隊,收回塞門寨,要求劉平、石元孫、黃德和三部在保安軍匯合後,北上執行這項任務。同時命令已經成為前線的李士彬提高警惕 。

    當時,延州城內的主力部隊五千人由石元孫帶領正駐紮在延州西北80公里的保安軍,在保安軍稍北的一個寨堡碎金谷中,還有鄜延路駐泊都監黃德和率領的一支兩千人的部隊,其中有万俟政、郭遵等勇將。

    這三支部隊中,劉平距離最遠。他是正月十五日接到的命令,當即率所部三千人出發,正月十八日到達保安軍,與石、黃部會合。從慶州到保安軍,距離約有100公里,他帶部隊以三天的速度趕到,這肯定是以強行軍的速度行進才可以做得到的。

    三支軍隊匯合後,劉平等率兵出行,準備北上,收復塞門要寨,在行軍途中,傳來訊息說,李元昊已經攻破了金明寨。

    由於事先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李元昊攻破金明寨幾乎沒費什麼力氣,他先以優勢兵力白天陳兵寨前,李士彬等緊張了一天,進行防禦準備。夜裡,他突然發動夜襲,寨內早已潛伏好的內應開啟寨門,李元昊大軍蜂擁而入。

    李士彬起來想騎戰馬,不想連馬韁繩都被那些事先潛伏的奸細割斷,李士彬被俘。其家屬在幾個忠心衛士的保護下跑了出去,到延州報信兒。

    接到金明寨失守的訊息後,範雍是大吃一驚,金明寨的失守,使延州城失去了前沿要塞,直接暴露在敵軍面前。

    這時的延州城只有幾百名士兵,主力遠在離城近百公里的由保安軍向塞門寨行軍途中。城防形勢空前嚴峻,範雍親披甲冑上城頭巡視。

    在這危急關頭,他無暇去考慮李元昊的作戰意圖,只是匆忙地下達命令:劉平、石元孫、黃德和部火速回援延州。

    劉平他們在奔赴塞門的路上,接到回防延州的命令。可是這時天降大雪,再加上連續的行軍,部隊已經人困馬乏,走了三天,在天黑時到達了三川口外圍。

    寒冬時節,人困馬乏,劉平決定在這裡休息一下,營址選在了三川口以西10裡,第二天一早趕路。就在這時,他突然接到了範雍的第二次急報。命令他們不準歇息,火速開拔,不惜一切代價趕赴延州。

    使者告訴劉平,為了防止西夏人黑夜裡乘機混進城,要他把隊伍化整為零,一批批分開進城。劉平先後發了50隊2500名士兵,這時發現先前的使者不見了,發現有詐,先前的小股人馬肯定被敵人各個擊破了!立即號令部隊結成戰鬥隊形。

    這麼一耽誤,天已經大亮。

    沒走多遠,在三川口地區的五龍川,距延州城僅2.5公里處出現了李元昊的主力兵團,已經整齊地列陣,等在那裡了。宋軍只能就地停下,也列陣迎戰。

    西夏軍約10萬人,宋軍處於明顯劣勢,有部下向劉平提出雙方實力過於懸殊,劉平平時為人俠直,又有點輕敵,道"義士赴人之急,蹈湯火若平地,況國事乎!”

    西夏軍首先開始進攻,劉平立即下令大將郭遵和王信帶騎兵半渡而擊。

    大將郭遵,手中鐵鞭,鐵槍,一共有90多斤;王信也是有名的勇將,聽得命令當即殺了過去。

    李元昊見郭遵一馬當先,下令麾下一名勇將前去阻擋,郭遵一鞭就把敵將腦袋敲得粉碎,宋軍大呼,郭遵帶兵奮擊,西夏人死傷慘重,當即被擊斃數百人,更有近千人溺水身亡。

    但是李元昊的兵力,佔據著絕對的優勢,他很快又組織起了第二波進攻。宋軍抵擋不住這第二波進攻,開始向西南潰退。

    應該說這支宋軍的戰術素養還是很不錯的,在敵軍優勢兵力的攻擊下,基本上還能維持住陣形,在黃昏時分,退到河西方向的一個山坡上紮營。

    經過這次的挫敗,宋軍由原來的近萬人馬減至數千人了。入夜,李元昊的部隊包圍了劉平、石元孫的臨時營寨,並派兵向西側迂迴。夜間,元昊曾派人招降劉平等將,被劉平殺了。

    黎明時,完成合圍的西夏軍發起總攻,敵軍從側、後兩個方向突破宋陣,戰鬥很快結束,劉平、石元孫被俘,郭遵戰死。

    在殲滅劉平、石元孫部後,李元昊再度揮師東進,包圍延州,圍攻了七天七夜沒有拿下。

    此時宋將許德懷偷襲李元昊得手,再加上連降大雪,西夏軍隊被迫撤離,延州之圍才得以緩解。

    八、戰後總結

    1、縱觀整個三川口戰鬥的過程,李元昊最主要的成功,就是十分重視情報工作。在宮女口中把大宋朝廷的動向掌握的一清二楚;在邊境和宋軍試探性的進攻和派人偵查,又把宋軍的邊防兵力佈置情況摸了個清清楚楚。而宋軍就根本沒有做這方面的防備。

    2、戰鬥準備階段,李元昊各種計謀層出不窮,無論是針對李士彬的誘降計、反間計,還是後來的“摻沙子”。針對劉平的分兵之計還是對範雍的圍城打援,最後都取得了成功。

    3、集中優勢兵力來打圍殲戰。以10:1的比例來打仗,有絕對取勝的把握。

    4、整個戰鬥,西夏軍隊始終掌握著戰鬥的主動權。宋軍則由於訊息閉塞,戰將有勇無謀,屢屢上當。以至於最後全軍覆沒。

    5、反觀宋朝這邊,對西夏的軍事動向一無所知。邊關主將雖然意志堅定,但他不懂軍事,作戰沒有全域性規劃。這其實還是當年宋太祖限制使用武將,重用文官造成的後遺症。

    6、在戰術上根本就沒有重視,不相信西夏能組織起這麼龐大的軍事力量。所以根本就沒有做戰爭的準備工作,只是等西夏來攻打時,才倉促應戰。

    三川口戰鬥把宋軍給打疼了,這時他們再也不敢小瞧李元昊了,而把他當成了真正的對手。緊接著宋和西夏又進行了好水川之戰、定川寨之戰兩場戰鬥,但都是以宋軍的完敗而告結束。

    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那是下一次要敘述的事情了。

    參考資料:

    《宋史》元·脫脫

    《遼史》元·脫脫

    《西夏書事》清·吳廣成元

  • 4 # 考古者說

    公元11世紀開始,党項民族,在中國的西北地區迅速崛起,在經過了幾代人的經營之後,逐漸成為這一地區不可小視的一股力量,並且在宋與遼兩個龐大的帝國之間斡旋,一度保持著三足鼎立之勢,沒有強悍的軍事實力,不可能做到的。

    西夏初期軍隊的戰鬥力是十分強悍的,西夏國家的建立伴隨著不斷與宋之間的戰爭。論國土面積,宋王朝所佔有廣大的土地地大物博,有著廣闊的戰略縱深,而西夏居西北貧瘠苦寒之地;從兵力來看宋仁宗時期宋王朝的軍隊總數達到了約125萬人,而西夏這邊滿打滿算也就50來萬人。這樣來看,宋王朝在裡西亞戰爭中應該有著家倒性的優勢,然而事實卻非如此。在西夏立國之初,宋夏戰爭之中,大宋帝國沒有討到一點好處,反而連連敗退。

    早在西夏尚未立國,在西北地區遊牧的党項族人時常面臨著與外族的鬥爭衝突摩擦,人口稀少,實力弱小的党項人為了生存,維護部落的利益,就開始要求人人都要成為戰鬥隊伍中的一員。崇尚武力,全民皆兵的思想早已貫穿在党項人的心中。因此西夏立國之後仍然保持著尚武的立國方針,宋王朝方面記載西夏士兵:“人人能鬥擊,無復兵民之別,有事則舉國皆來。”

    另外由於党項族人人口稀少,雖然西夏王朝是由党項人建立,但實際上效果其實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因此戰鬥兵員不僅僅只有党項人。西夏王朝建立者也深深的知道,戰鬥時如果只靠党項人,也需要外族人作為兵員的補充。 比如李元昊統治時期在於北宋的戰爭中俘虜了大量的漢人,於是從中挑選身手矯健,武術不凡的人,組成一隻軍隊,稱作“撞令郎”,打仗的時候讓這支軍隊先衝在前面可以減少党項族人的損失。

    就兵種而言,党項族人出身於遊牧民族,因此弓馬騎射基本是樣樣精通,而且西夏又產出良弓,所以弓箭戰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西夏騎兵最精銳的部分被稱作為鐵鷂子,“有平夏騎兵謂之‘鐵鷂子’者……最能倏往忽來,若電擊雲飛……” 西夏步兵是西夏的主要兵種,西北各民族民風彪悍,所以由他們組成的步兵都很精銳,比如鼎鼎大名的“步跋子”,“上下山坡,出入溪澗,最能逾高越遠,輕足善走”擅於奔襲。

    正因為如此,西夏立國之初才可以在宋夏戰爭之中取得有利的優勢,才可以在夾縫中求得生存。

  • 5 # 歷史小白談歷史

    西夏軍隊戰鬥力強的原因有外部因素也有內部因素,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一、外部因素

    西夏是由党項人在中國西部建立的國家,建國時候稱為大夏,因地理位置在西部也稱為西夏。它的國力相對於遼國宋國差的不是一點,但是能夠稱雄西部南擊宋朝,並且在金國的打擊下沒有滅亡因為軍隊擁有強的戰鬥力。

    (二)北宋的軍事體制嚴重的制約了軍隊的作戰能力,自趙匡胤陳橋兵變後,就改革了軍事體制,兵權多各機構掌管,權力分散,執行效率低下;兵役制服為募兵制,導致了軍隊人員成分複雜,從地方軍中選擇優秀的充實中央軍隊,強幹弱枝的方法弱化了地方軍隊的戰鬥力;調動將領到不同的地方任職,這樣長久下去形成了,兵不識將,將不知兵後果,指揮排程混亂。

    (三)宋朝重文輕武文官掌軍的做法也限制了宋朝軍事力量的發展。這些原因導致了宋朝軍事能力弱於西夏。

    二、內部因素

    西夏國擁有完善的軍事制度,由樞密院總領,下設合分機構。軍隊有中央軍隊,擒生軍,地方軍組成。分別為內衛,精銳部隊。兵役制度比宋朝的募兵制好的是全民皆兵制服。

    還擁有三個特殊的兵種。(一)鐵鷂子重灌甲騎兵部隊,擁有好馬,重甲,用鐵索相連,每次都是衝鋒的先鋒,步騎兵配合度高。(二)步拔子,一種輕裝步兵,輕裝上陣,運動靈活,相當於游擊隊,多擾敵常伴隨騎兵運動。

    從外部宋朝的原因和西夏自身的發展分析了,西夏戰鬥力強悍的原因,不足之處望指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IPC標準,關於P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