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鬧市俠影

    因為李旦有自知之明,他自己選擇讓位,還能保持主動,至少臉面上還不至於太難看,也不會有生命之虞。從這一點上說,他比唐高祖李淵,他的太爺爺要聰明得太多了。

    李旦,原本就沒有機會當皇帝,他是高宗和武則天的小兒子。他有李弘,李賢(章懷太子),李顯(中宗)三個哥哥,他沒有資格當太子的。但是,李弘死了(有懷疑是武則天毒死),李賢(被武則天汙衊造反,廢太子位,被武則天派人殺死),李顯的運氣還不錯,高宗死後,被武則天扶上皇位,但之後不久就因為和武則天的意志相背,第一次被廢。武則天此時還需要一個傀儡,稱帝奪位的條件還不成熟,就立了李旦,這是李旦第一次即位,但很明顯朝政仍掌握在武則天的手裡,他不過是名義上的皇帝。隨著武則天稱帝條件成熟,李旦選擇讓位給母親。因為他母親可以把李顯廢掉,現在也可以把他廢掉,母親為了權力可是六親不認,辣手無情地,讓位了至少自己和家人非但不會有生命之虞,生活過得還可以好點,至少跟李顯被廢后,流亡生活要好得多。

    第二次讓位,武則天稱帝后,李旦作為皇嗣,繼承人,但是名義上他還有個哥哥李顯,他作為繼承人是名不正,言不順的。武則天晚年,在忠於李唐大臣的建議下,把流放的李顯接了回來。這時就產生問題了李顯和李旦中,只有一個繼承人,武則天把李顯召回來已經說明她心目中繼承人是誰了,李旦自己把太子位讓出來,能夠避免他和李顯之間尷尬,避免他和李顯之間可能因太子之位而產生的矛盾。之後,神龍政變,李顯復唐,李顯對李旦這個弟弟很感激,在整個中宗朝,李旦都擁有崇高的政治地位,這和他的讓位是有很大關係的。

    第三次讓位,中宗李顯被毒死後,韋后和安樂公主作亂,李旦,李隆基聯合太平公主平定了。之後李旦很自然被擁立為皇帝,第二次登基。但李旦由於無法調解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兩派的矛盾,為了穩定政局,他選擇把皇位傳給了太子李隆基。考慮到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間的激烈的矛盾,以及李隆基的英武睿智,李旦考慮到李隆基可能會像當年的李世民那樣採取暴力來解決矛盾,甚至奪位,李旦選擇禪位無疑是明智的行動。

    李旦的三次讓位,詮釋了“識事務者為俊傑”的實務主義精神,在變幻莫測的政治浪潮中,相比於他的哥哥們,他能夠得到善終,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 2 # 走著聊著

    一讓母后武則天

    李顯,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則天第三子,在前太子李賢死後,被正式冊立為太子。公元683年高宗駕崩,同年十二月第李顯登基,是為中宗。

    由於高宗李治是有名的藥罐子,武則天一直協助他處理朝政。前期形成一明一暗的權力中心,朝廷許多重大事件的處理都有武則天的影子。後期就形成了二聖臨朝的局面,武則天明目張膽參政議政,暗中培植了以武氏家族為代表的親信勢力。唐中宗李顯當上皇帝以後,朝中大事還是武則天決斷。由於李顯親政心切,一些事情並未請示武則天,母子關係趨於對立。有一次皇后韋氏在李顯枕邊吹風,讓皇帝給國丈韋玄貞升官,李顯不加思索照做了。武則天知道後大發雷霆,貶李顯為廬陵王,舉家遷往房州,無詔不得入京。

    武則天把自己的一個兒子拉下皇位,又把另外一個兒子李旦扶上了皇位。李旦是高宗第八皇子,武則天的第四個兒子,是為睿宗。

    李旦剛一上位,武則天就開啟了垂簾聽政。不久,武則天就在後宮監禁了李旦。這時徐敬業在揚州興兵反武,宰相裴炎藉機建議武則天讓李旦親政,武則天以謀反罪處斬裴炎,然後下令朝中大臣不得接近李旦。徐敬業兵敗後,武則天因遷怒於王室成員參與,大肆殺戮李唐宗室,讓李唐王族幾近滅絕。公元690年,天下“祥瑞”盡出,武承嗣、武三思藉機上表武則天讓其繼承大統,隨後不斷有人上表朝廷建議武則天稱帝。迫於壓力,李旦也“再三懇請”武后稱帝,並請武則天賜武姓。於是武則天“上順天意,下順民心”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周。

    李旦移居東宮,暫享太子禮制。

    二讓哥哥李顯

    武則天晚年,在真正的立儲人選上飄搖不定。百年之後是傳位於武氏還是還政於李唐,武則天好久沒有想通。一次武則天詢問大臣狄仁傑的看法,狄仁傑先問武則天是母子親還是姑侄親。然後又說如果立李氏後代她則可享受宗廟祭祀,如果立武氏後人,宗廟豈有姑姑的位置。

    武則天聽了狄仁傑的話,覺得很有道理。

    可是,當武則天決定皇儲人選的時候又犯難了,兩個兒子到底選那個。李顯被自己貶到房州,李旦被自己監禁著,兩個人曾經都是皇帝。最後一琢磨,武則天還是想到千里之外的李顯。

    雖說李旦現在是皇太子,但是她的兩個皇妃被武則天處死了,李旦也被監禁了好幾年,有次武三思告李旦謀反,武則天派酷吏來俊臣審問李旦,李旦差點被武則天處死。雖說李旦嘴上不說,但母子形同水火。武則天怕李旦日後歸位,對自己身後事進行清算。但李顯就不同了,母子之間沒有太大梁子,據探子報告,李顯和早先的皇后韋氏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每天都要對著天子的方向頂膜禮拜,對武則天也無半句怨言。

    武則天徵求了幾位大臣的意見,這些人都是武則天朝中的人,都怕李旦掌權以後報復,所以和武則天想法絕對統一,那就是迎回李顯。

    武則天雖然拿定了主意,但對李旦還是不放心,就故意派人去請李旦出任皇位繼承人。李旦接到訊息稱病不出,堅持讓哥哥李顯回來受禮。武則天假惺惺一番就派人接廬陵王李顯回來,正式封為皇太子。

    神龍元年,武則天病重,宰相張柬之等人發動神龍政變,殺武則天男寵張易之兄弟,逼迫武則天退位。

    武則天退位,大臣包括李旦在內眾人擁李顯重新即位,後尊其廟號中宗。中宗李顯開始對弟弟李旦戒心很重,逐漸發現李旦並無異心才放心下來,又鑑於李旦及時參與政變有功,遂封李旦為安國相王。

    三讓兒子李隆基

    神龍政變不久,82歲女皇武則天走完了他傳奇的一生。如她生前所料,李顯把武則天按照皇后禮和高宗李治合葬在皇家陵園的乾陵。上諡號“則天大聖皇后。”

    中宗李顯早年一直如履薄冰,過慣了膽驚受怕的日子,性格愈加懦弱,就連第二次上位政變時也是被大臣抱上馬背,所以也指望不上他能夠中興唐室。

    李顯這個皇帝過得稀裡糊塗,皇后韋氏卻是一個精明的人。在武則天臨朝的示範作用下,韋氏也做起了帝王夢。韋氏不僅精明,而且強悍。她拉攏武三思和韋氏家族掌權,排除異已,逐漸掌控朝了朝局,中宗面臨被架空的危險。

    李顯該是一生命犯女人,好不容易送終了母后,又遇到了韋氏弄權,這也沒啥說了,女兒安樂公主李裹又不安份起來,她讓李顯廢掉太子李重俊封自己為皇太女,以示皇位的合法繼承。太子李重俊因為不是韋后親生,處處受到猜忌和打擊,所以他選擇了鋌而走險,帶領兄弟三人和一眾親兵發動政變準備誅殺韋后,他們先殺了武三思等人,兵至玄武門,李重俊卻受到了重挫,兵士紛份倒戈投降,李重俊失敗後被殺。安樂公主一見機會來了又找李顯議立皇太女,李顯自然不能答應,安樂公主居然威脅老爸要奪取江山。李顯經歷了這場鬧劇還沒清醒過來,結果就被安樂公主和韋后毒殺了。

    公元710年,韋后一邊立兒子李重茂為傀儡皇帝,一邊準備效仿武則天臨朝。就在韋后動作頻頻之際,她疏忽了一個人。臨淄王李隆基正在驪山附近背地裡結交勇士、操練兵馬。

    李隆基年輕有為,乃相王李旦第三子。當李隆基得知伯父李顯遇害,韋氏亂政時心急焚。“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李隆基當機立斷,並聯合太平公主(武則天小女兒)發動了史上有名的“唐隆政變”,韋后、安樂公主、上官婉兒等人被先後誅殺,凡韋氏勢力全部被一網打盡。

    亂黨掃平,在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主持下,他們廢掉了少帝李重茂,眾大臣擁相王李旦即位,後尊其廟號睿宗。時隔二十多年,睿宗李旦第二次登基,欲封長子李成器為太子,李成器自知無功而不受,李旦正式冊封李隆基為太子。

    由於睿宗李旦能夠登上皇位,全憑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力,李隆基被封為太子,李旦懼怕太子覬覦皇位,開始對太平公主加以重用,用以制衡太子李隆基的勢力。太平公主可以隨時參政議政,她的話李旦也是言聽計從。太平公主一度可以不經過李旦而任意罷免朝中大臣,一時權傾朝野。太平公主漸漸自我膨脹,經常派人暗中監視李隆基一舉一動,還四處散佈不利於太子的謠言,差點讓睿宗李旦廢了李隆基太子之位。這也成為日後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姑侄相殘埋下了禍根,此為後話。李旦做了兩年多皇帝,夾在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間左右為難。他見慣了太多宮廷內鬥,已經厭倦透了。所以李旦想起當年自己向哥哥李顯進諫禪位的事,當年李顯沒答應。這回輪到他自己,李旦決心禪位。

    公元712年,睿宗李旦禪位於太子李隆基。李隆基登基,是為玄宗,改年號先天,李旦以太上皇自居。因太平公主的勢力竭力反對禪位,李旦退位之後,有一些大權仍然握著。713年,李隆基又一次發動政變,他親率人馬向太平公主發難,逼迫太平公主自盡。最終,李旦徹底還政於李隆基。

    公元716年六月,李旦病逝,時年55歲。

    縱觀唐睿宗李旦一生,兩度登基,三次讓位,都是順勢而為。他歷經大小政變十餘次,見證了大唐宗室父子、母子、兄弟、兄妹、姑侄的相殘,能夠安然度過一生,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歷史奇蹟。

  • 3 # 伊耆角木

    看了太多腥風血雨,哥哥妹妹妻妾侄子們一個比一個慘,深知皇位不是那麼容易坐的,因此從小就沒想當皇帝,好巧不巧地做了皇帝,也想著法的卸擔子。看看李旦有多少親人因為皇位而死就知道了。

    李旦,是高宗李治第八子,武則天第四子,無論是武則天所生,還是高宗所有兒子中都是最小的一個。按照封建王朝立嫡以長的原則,皇位是死活輪不到他的。故而,李旦從小愛讀書,根本沒有任何的權力慾望。從這個角度,他比較像父親李治做太子之前的狀態。但是,跟父親一樣,突然間皇位就落到了他頭上。而他的七個哥哥,一個比一個慘。

    李治選擇的第一個繼承人是長子李忠。因為李治的原配皇后王皇后無子,為了鞏固地位,就將生母地位低下的李忠收為養子,成為了太子。但是,隨著王皇后失寵,武昭儀上位,年僅三歲的武則天的長子李弘成為了新太子。李忠被改封梁王。先後任梁州都督、房州刺史。但成為了皇后的武則天下顯然不想放過這個前太子。李忠惶惶不可終日,整天穿女人衣服避免被刺殺,還多次占卜。卻因為占卜,犯了厭勝之術的忌諱,立刻被武后親信舉報,高宗將其貶為庶民,流放黔州。武則天又指使親信許敬宗誣告宦官王伏勝、西臺御史上官儀聯合李忠謀反,最終李忠被高宗賜死。

    除了李忠,高宗還有三個兒子不是武則天所生。分別是次子李孝、三子李上金、四子李素節。李孝早在永徽元年就已去世,躲過一劫。李上金和李素節在李旦繼位後被武承嗣指使酷吏周興誣告二王謀反,李素節是蕭淑妃之子,更是武后眼中釘,被縊殺、李上金驚恐自盡,幾個兒子也遭流放。

    即使武則天的親生兒子,也沒有好下場。武則天第一子李弘,原本也是深受父母喜愛。李治對其寄予厚望,甚至想著提前退位,由其接位登基,給他配了最好的輔佐班子。但是,李弘曾為武則天死敵蕭淑妃的兩個年長未嫁的女兒求情,被武則天記恨,更是因為朝政,分了武則天的權,最終在宴會上吐血身亡。究竟是武則天毒殺還是病死,千古疑案。

    李弘死後,弟弟李賢成為太子。與寬厚仁孝的李弘不同,李賢鋒芒畢露,很快就和武則天爆發了矛盾。武則天命人編撰了《孝子傳》和《少陽正範》給李賢,教訓他好好當兒子、當太子,還經常寫信訓斥他;李賢也反擊,組織人為《後漢書》作注,因為東漢是外戚專權最厲害的朝代,李賢等於在教武則天怎麼做一個好皇后。母子矛盾不可調和,加上民間傳言李賢是武則天姐姐南韓夫人所生,武則天的親信術士明崇儼一直宣揚李顯更像李治、李旦命更尊貴,引發李賢的憤怒。後來明崇儼死的不明不白,為此武則天記恨李賢。結果武則天指使人揭發李賢謀反,在東宮馬房搜出鎧甲。李治求情也無濟於事,李賢因此被廢為庶人,流放巴州。李旦繼位後,武則天指使丘神績搜查李賢住宅,丘神績逼李賢自盡。武則天表面懲罰丘神績,但很快就重新重用。

    最後是李顯,在李弘死、李賢被廢后,武則天第三子李顯成了太子,沒幾年就繼承了皇位。李顯本就是紈絝子弟,繼位不到兩個月就因為說出即使江山讓給岳父又如何這樣的話被武則天廢掉,於各地流放。

    七個哥哥,六個因為捲入權力鬥爭悽悽慘慘。李旦這個皇位自然是如坐針氈。越王李貞父子聯合十幾個宗室王號稱接到李旦密詔起兵討武,結果成事不足很快被平息,全部被殺。母親武則天幾次試探說要還政於皇帝,李旦心知此為假話,不得不屢次上表請求太后繼續垂簾聽政。後來,武后親信們勸進的步伐越來越加劇,為了自保,李旦也只好上表請求武則天登基,這就是一讓天下。

    之後,退位為皇嗣的李旦身邊也是危機重重。武家人對太子之位虎視眈眈,一心除掉李旦這個最大障礙。武則天的貼身宮女韋團兒因為勾引李旦不成,因愛生恨,誣告李旦的兩個寵妃竇氏和劉氏行厭勝之術,兩個妃子就這樣被武則天殺死。後來李旦又被誣告謀反,酷吏來俊臣對其親信百般拷問,多虧樂工安金藏剖心為李旦鳴冤,才讓武則天相信李旦清白,倖免於難。

    所以,當武則天最終決定立兒子為太子時,李旦堅決不再當太子,一直稱病不出,終於,武則天覆立李顯為太子,此為二讓天下。但是,災難沒有完。晚年的武則天寵幸面首張易之、張昌宗兄弟,竟因為李顯的兒子李重潤、身懷有孕的女兒永泰郡主,女婿武延基私下議論二張專權,武則天大為光火,最後李重潤、武延基賜死,永泰郡主也因此而死(或被殺或難產)。

    神龍政變後,中宗李顯復位,對妻子韋后、女兒安樂公主百依百順,與韋后不合的太子李重俊最終被逼反,失敗被殺。不久後,中宗李顯也暴斃,一向傳言為韋后與安樂公主毒死。

    韋后掌權,立中宗幼子李重茂為傀儡皇帝,意圖除掉李旦和太平公主。最終,李旦三子李隆基聯合太平公主發動政變,殺韋后與安樂公主,擁護李旦復位。

    李旦復位後,李隆基被封為太子,太平公主又大肆扶植黨羽。李旦對朝政都要問二人意見,於是姑侄二人勢成水火。不勝其煩的李旦最終三讓天下,退位。卻依然不能緩和二人矛盾。李隆基雖稱帝,但太平公主權傾朝野,宰相七人,五出其門,李隆基幾乎被架空。她還試圖發動政變廢殺李隆基。最終,李隆基先下手為強,發動政變控制李旦,太平公主賜死,黨羽全部被殺。李旦也徹底交權。

    李旦的一生,就這樣看著無數親人為了皇位、權力,死無葬身之地。這種情況下,李旦會淡泊權勢,只求自保,也是再正常不過了。

  • 4 # y墨香y

    敢不讓麼?!分分鐘小命都不保!一讓武則天:他之前他哥以太子身份名正言順即位、結果就是因為想提拔提拔老岳丈、一個月就被老母廢掉,隔三差五的還派個使者去罵一通,再加後來“民間”勸武上位的人越來越多、自己的媳婦“消失”得不明不白,你說你敢不讓?!二讓都算不上讓:張柬之等“五王”發動神龍政變的之前,武則天已經明確李顯的皇位繼承權,加上“五王”為首的禁軍勢力支援李顯,說讓很勉強的。三讓就更是有點無奈:從延和元年這個年號看就很說明問題,再加上從玄宗先天年間的政治鬥爭中玄宗的主動可以看出,延和元的時候玄宗已經掌握了部分軍權和政權,到先天二年已經是完全掌握了,可以說讓位的過程是倆父子博弈的過程,睿宗越來越無奈的過程!

  • 5 # 歷史課課代表

    唐睿宗是唐朝歷史上第五任皇帝,和他的哥哥中宗李顯一樣,睿宗李旦一生也是兩度在位,但是相比中宗李顯,睿宗李旦的皇帝生涯明顯有著他的不同,李旦不僅兩次登基,還兩次退位,甚至做了唐朝歷史上並不多見的太上皇帝,李旦的一生雖然兩度為帝,但是其人對於政治熱情不高,也沒有過多的政治野心,雖然做前後兩次為帝卻與皇位三次擦肩而過。

    天授元年一讓武后:

    中宗李顯因一句“我將天下讓與韋玄貞又如何”的狂言被皇太后武則天盛怒之下廢為廬陵王,因此時武則天登基為帝的條件尚不成熟,所以仍然需要一位李唐皇室的成員來充當傀儡皇帝,作為武后正式稱帝前的一個過渡階段。此時,此時,高宗的子嗣已經不多,武后所生四子中,李弘和李賢已經去世,而李顯剛剛被廢,因此唯一能夠繼續充當傀儡的就只有四子李旦了,對於母后的心思,李旦是心知肚明的,他本不想做這個傀儡皇帝,但是迫於無奈,只好登基,而在他的皇位寶座之後,始終都伴隨一道垂下的簾子,而李旦的第一次皇位生涯的六年中,所有權力的發出,實際上出自這道簾子後面,這六年期間,李旦雖然名為大唐天子,但實際上沒有任何權力,甚至連自己愛妃的生死他都無法做主,索性李旦並非熱衷權力之人,所以,當時的他,面對母后爭權方面的咄咄逼人,顯示出的是一種很超然的狀態,對於母后的旨意,他從不違抗,只是遵從,這種亦步亦趨、戰戰兢兢的傀儡生涯李旦過了六年,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侍御史傅遊藝率關中百姓九百人上表朝廷,恭請武則天稱帝。百官、宗室、外戚、四夷酋長,甚至於僧尼、道士,紛紛勸進。面對這種形勢,李旦再也坐不住的,隨後他寫好了退位詔書,同時上表武則天,請求母后稱帝,他甚至請求武則天賜他武姓。同年九月,武則天正式稱帝,尊號聖神皇帝,改國號大唐為大周。李旦被降為皇嗣,賜姓武氏。這便是李旦的第一次讓位。

    神龍元年二讓皇兄:

    武則天晚年,曾一度因為皇位的傳襲問題和陷入矛盾,一方面,她不甘心她親手締造的大周王朝一世而終,想將皇位傳給武氏子弟,另一方面,傳為給自己的兒子,將會讓李唐王朝再次復辟。正當武則天為此糾結的時候,狄仁傑的一句“兒子親還是侄子親?”的發問讓武則天頓時恍然大悟,武則天最終下定決心,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也就是被他廢掉的第一位皇帝-中宗李顯,也正是武則天做出這個決定以後,太子李旦身邊開始逐漸聚集了一批忠於李唐皇室的舊臣,此時武則天已經年老,太子之位又已經回到李家一脈,所以皇位時候已經鐵定了會回到李家。但是就當時李家最可能繼承帝位的兩個人來說,李旦無論是政治能力還是個人品行,明顯要強於李顯的 ,尤其是李太子李顯過於寵幸其正妃韋氏,並曾經重用外戚,這讓這些老臣們膽戰心驚,他們唯恐將來的大唐再出現一個武則天似的人物,所以一些大臣們開始傾向於擁戴李旦。神龍元年,宰相張柬之發動政變擁立太子李顯也帝,武則天在隨後無奈的表示退位,中宗李顯正式復位,而李旦在這次政變中並沒有為自己奪取帝位而有所行動,而是積極支援哥哥李顯復位,因為在神龍政變中立下巨大功勞,中宗復辟後,李旦被封為安國相王。李顯之所以能夠順利復辟,實際上於李旦的辭讓有人大關係,如果政變發生後,兄弟二人因為帝位而紛爭的話,恐怕這又將是唐朝皇室內部的一場骨肉相殘的悲劇。

    先天元年三讓太子:

    李旦與其子李隆基以及太平公主共同剿滅了韋后之亂,平亂之後,李旦憑藉其在皇室之中的最高資歷被擁立為帝,這也是其人生中的第二次皇帝生涯,相比第一次為帝時六年的傀儡生涯,李旦二次登基後對於朝政事務的處理顯得頗為熱心了。但是隨著太子李隆基的權勢日盛,李旦越來越感覺到了權力的威脅,尤其是面對太平公主與太子李隆基爭權之時,李旦則愈發顯得力不從心了,李旦第三次選擇退位,退位後的李旦成為了唐朝歷史上繼高祖皇帝后第二位太上皇,李旦原本希望他的退位會換來朝中各方爭權勢力的偃旗息鼓,然而事情的發展並沒有像預期的那樣,最終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權力爭奪演變成了政變,太平公主這位在武則天時期就已經開始參與政事並掌握權力的三朝公主最終沒能鬥過自己的侄子李隆基,被一旨白綾賜死。李旦的一生頗為坎坷,雖然名為皇帝,但是一生兩次掌權的時間加在一起的時間雖然長達八年,但是實際掌權僅有兩年時間。他一生三次讓權,一讓母后,讓出的空前絕後的武周王朝,二讓皇兄,使得李唐王朝得以重建,三讓太子成就了千古流芳的開元盛世。李旦的經歷可算得上傳奇了,在中國封建帝王史中也並不多見。

  • 6 # 尋根拜祖

    唐睿宗李旦的諡號“睿”字,很恰如其分地說明了李旦的最大特質。李旦三讓皇位,第一次讓位於母親武則天,第二次辭讓皇兄李顯,第三次禪位給兒子李隆基。李旦為何三次辭讓皇位?實在是李旦身處政治漩渦,多次面臨生死一線間,看透了皇位背後的的血腥本質,他無力改變現實,又不願意深陷其中,逃避是唯一的選擇。

    李旦是高宗李治的第八子,武則天的幼子。本來按序齒,李旦跟皇位很遙遠,他可以安心當一個逍遙王爺。但由於他有個強悍的母親,從庶子翻身為嫡子,又因為大哥早亡,二哥被害,三哥被廢,他被動地坐上了龍椅。

    不幸的是,李旦所處的時代,是李唐歷史上,政治最殘酷、最血腥的一段時期。母子相殘、夫妻相害、家族相傷,高高在上的天子腳下,都是親人的血色呻吟。李旦一生經歷了中唐三大政變,每一次政變,都伴隨親人的人頭滾滾。作為政治漩渦中心的李旦,能逃過殺戮,全仗著他這個“睿”字。司馬光對李旦有個評價:相王寬厚恭謹,安恬好讓,故經武、韋之世,竟免於難。

    讓我們來看一下,李旦是如何透過三讓皇位,讓自己躲過一次次滅頂之災的。

    第一讓:讓位母親武則天

    嗣聖元年,剛即位不到一年的中宗李顯,被母親武則天廢為廬陵王,李旦被立為皇帝。其實李旦很清楚,他這個皇帝只是母親的道具,傀儡的角色他不想做也得做。

    這期間李旦不光只能掛個空頭銜,還面臨著母親的猜忌,和武氏家族的打壓。四年皇帝生涯中,武則天刀光閃閃,先殺了請求武則天還政於李旦的裴炎,後平定徐敬業的造反,接著殺害了數十位李唐宗親。

    李旦在一片血腥中,被逼向母親上勸進表,並求情賜姓武。武則天見條件成熟了,不客氣地廢了李旦的皇位,登基稱帝,將李旦降為皇嗣,改姓武,移居東宮。

    但武家人不甘心李旦佔著個“皇嗣”的身份,一心想扳倒李旦。在武家人和一群黨羽的導演下,李旦的支持者紛紛被殺,武家頂替了皇嗣的“亞獻”資格,李旦“皇嗣”身份名存實亡。

    這還不算完,李旦甚至被限制了人身自由,大臣膽敢與李旦見面,就被誅殺,李旦過起了等同於軟禁的生活。

    最離奇的是,即便囚徒生活也不能為他避禍,李旦還被人誣告謀反,武則天把李旦交給了酷吏來君臣審判。有個叫安金藏的的樂工,為了證明李旦的清白,當場切腹自殺!武則天難得動了一回母性,這才饒過親兒子李旦。

    可以說,李旦這十幾年,提心吊膽,生不如死,哪有什麼皇家的尊貴可言,連起碼的人倫之親都喪失了。

    第二讓:讓皇兄李顯

    武則天晚年,在狄仁傑的勸諫下,決定立李顯為太子,將來還位李氏,於是密詔李顯還京。不過,十幾年宮鬥,李旦的“皇嗣”身份雖然名存實亡,但一直沒有被廢,也就是說,從法理上,李旦才是皇位繼承人。

    當李旦得知,母親準備還政於哥哥的訊息,第一時間向武則天請辭皇嗣身份,獲准後,李顯被正式復立為太子,李旦被封為相王。

    神龍政變後,武則天被軟禁,李顯復位,封李旦為太尉,統領南衙禁軍,加號“安國相王”。李顯為了感謝弟弟的支援,準備立李旦為“皇太弟”,即確認李旦為皇位繼承人。

    筆者分析認為,李顯之所以如此感激李旦,恐怕不光是李旦辭讓皇嗣,很可能神龍政變,也有李旦的功勞。史書上說,神龍政變是由張柬之等人發起,太平公主也有功勞,以太平公主與李旦的關係,這麼大的政治事件,太平公主不可能不跟李旦達成一致,李旦應該做了幕後工作。

    “安恬好讓”的李旦,再次謝絕了李顯的好意,堅決不受“皇太弟”。其實,李顯上臺後,朝廷的政治,並沒因為武則天的去世而變得簡單,相反,因為韋后和安樂公主的得勢,以及太子李重俊、太平公主等幾派勢力的角逐,朝政變得更加波譎雲詭。

    這期間,先是李重俊造反被誅殺,接著韋后謀圖效仿武則天,安樂公主謀圖“皇太女”地位,她們與太平公主發生了激烈衝突,而太平公主最親信的人就是四哥李旦。

    在韋后一黨的操持下,李旦再次被捲入謀反案,差點人頭落地。李顯駕崩後,韋后一黨完全架空了李旦,獨掌朝政,眼看李唐再次步入女主稱制。

    在這種情況下,以李旦為核心,以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為骨幹的“唐隆政變”爆發。這次政變,以韋后和安樂公主的死畫上句號,李旦也透過這次政變,被推上了皇位。

    第三讓:禪位李隆基

    唐隆政變後,因為李隆基的特出貢獻,他“越位”被立為太子。不過,政敵除了一批又一批,李唐依然不得安生,新的兩股勢力再次水火不容,這次是曾經的盟友,太平公主與李隆基,姑侄倆成了死對頭。

    李唐血脈,被武則天訓練成了六親不認的冷血動物,姑侄倆鬥得你死我活,都想置對方於死地。太平公主幾次動員李旦,廢掉李隆基的太子之位,但都被李旦拒絕了。

    心力憔悴的李旦,無力擺平姑侄爭鬥,又不能對任何一方下殺手,他只能左右平衡和稀泥。在安撫太平公主的同時,李旦毅然決然地禪位給李隆基,自己做了太上皇。

    顯然,太平公主不甘心失敗,她勾結朝臣,準備廢掉皇帝。李隆基不是李重俊,主導過一次政變的他,故伎重演,發動了中唐歷史上的第三次政變——先天政變。這一次,以太平公主被誅殺為結局。

    面對親人們之間廝殺,李旦欲哭無淚,他決定將所有的權力,全部交給李隆基,退居百福殿,頤養天年。

    四年後,歷經坎坷的李旦病逝,終年五十四歲。

    如何評價李旦的三次辭讓皇位

    可以說,李旦本人的性格寬仁,偏於軟弱,既無心於皇位,也沒有在複雜的政治環境下,果斷決絕的殺伐之心。他更像一隻身處群狼環伺下的綿羊,以一顆仁愛之心,苦苦掙扎,孤獨地守著心底的那一份寶貴的親情與天良。

    不過,身處政治漩渦,他又不得不接受殘酷的現實,藏無可藏!第一次辭讓,從登基的第一天,他就知道結果,只是沒料到,交出了CROWN依然飽受摧殘。第二次辭讓,實際是基於第一次的經歷,讓他心有餘悸,甘願遠離是非。第三次辭讓,是基於不忍再見骨肉相殘,想以此平息爭鬥。

    從李旦的經歷可見,他本就不適合當一個君王,他只是個仁德的君子,偏偏是歷史的漩渦,硬把他捲了進來。表面上看,他很睿智,三次辭讓皇位,讓他逃過一次次劫難,但誰又能看出,李旦的這個“睿”字,包含了多少內心的無奈和酸楚?

  • 7 # 孫國起

    謝邀!李旦三讓天下,是一種無奈,同時也是一種智慧的選擇!一讓武則天,是不讓就有殺身之禍!因為李旦不是武則天的親生兒子!二讓廬陵王李顯,是李旦當皇帝時機尚不成熟。所以李旦當上皇帝以後,政務各方面處理得都很出色!為李隆基的開元盛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 8 # 生生不息的小河

    太宗去世,高宗繼位,山西武才人原本太宗之女人,此女心性剛烈,心機頗深,據說太宗活著時就與高宗有來往,太宗知此女不可留,有一件事足以證明,有一年,外邦獻一俊馬,性子極烈,很多馴馬師被摔傷,太宗頗為不滿,帝華人才濟濟卻無能降此馬之人,此時武才人從身旁走出,自願請降服此馬,太宗問其用何法馴之?才人答曰:一把匕首,一把皮鞭,一把鐵錘,如不聽話先用皮鞭抽之,再不服用鐵錐刺它,再不聽話用鐵錘錘,太宗感其手段太過毒辣,終服又不忍讓其殉葬,遺詔為武才人出宮為尼。

    高宗繼位,迎武則天入宮,新君繼位,遇到許多棘手問題,都是武則天從旁指點迷津,自古女人無才便是德,這讓許多老臣極為看不慣,極力反對武則天為皇后,武則天一一除之,高宗體弱,最終政權交於武則天,她象歷朝歷代男人一樣,對權利有極強佔有欲,一心稱帝,將反對她的李唐貴族子弟斬殺殆盡,對自己的兒子也下手極狠,為堵朝臣的嘴,讓李顯登基為帝,然而李顯不是懦弱的人,身為索之孫,當然想獨掌朝政,對武家人干政極為不滿,頂撞武后,武后對其極為不滿,廢之,又立李旦為帝,李旦懦弱,不敢反抗,不久武后不滿又廢之,李旦先後讓位於武后,讓給李顯,是為保全自己和兄長,朝臣有一些李唐之臣也主張李氏子孫為帝,讓武后無話可說。讓給兒子李隆基,實則無奈,對妹妹太平公主實在無奈於兄妹之情,太平公主一心要學母親做女皇帝,讓位給兒子,倒也清閒自在,太平公主失敗服毒自盡,李隆基創"開元盛世"!

  • 9 # 雄觀歷史

    李旦是一個在權利鬥爭的夾縫中生存的人,他的一生真是太不容易了,他的身邊總是有強權人物環伺,前期有母后武則天以及武氏集團的猜忌,中期有韋后及安樂公主的不容,後期有妹妹太平公主與兒子李隆基的爭權。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如臨深淵來形容他的一生真是再恰當不過了。他能夠在如此複雜的權利鬥爭中活下來,並且壽終正寢。可見他確實有著過人的智慧。

    有時候選擇隱忍退讓也是一種生存智慧,在自身實力明顯不足的情況下,選擇退讓,並慢慢積蓄力量,等待時機,也許終能迎來柳暗花明的那一刻。

    李旦的三讓天下,正是他有著不凡生存智慧的表現。

  • 10 # 使用者56985139966

    這是一個值得探究的題目。總地說耒三讓天下是順勢之舉,但最後一讓,卻創造性地迎耒著名的開元盛世。一,李旦是唐高宗與武則天的第四子,在高宗死後(公元684年)繼皇位,那時已是武則天傀儡,還數度呈約母出朝理政,後在其母立武周改號(690年)讓位。成就了武則天的強勢皇夢。此第一讓。二,在公元705年,李旦之兄李顯,借擁李旦正皇名,除叛臣之名發起神龍之變,李旦與其共同參與,其母退位還政後,立李顯為唐中宗,而李旦此次只是其兄借名復先皇的說法而己,只是名義上的虛讓。三,公元710年,中宗死,其子繼位,但李旦三子隆基不服,發起唐隆政變,扶其父李旦歸皇位,他其後在太平公主想學母親武則天,勤於干政,又招兒子隆基強烈反對,在左右為難之時,選擇偏其子,於公元712年藉口慧星天象禪讓兒子立為玄宗,聰慧而多情的李隆基從此肅清逆黨,尊父為太上皇,開創了開元盛世的篇章。所以,李旦的厲史罕見的三次讓權,確實是各有玄機的,同時也給唐明皇為首的千古風流,和李白等一大批詩林盛源,創造了厲史絕無僅有的機遇!

  • 11 # 歷史公元

    很多人看到李旦這個名字,可能並不知道是誰。那小生先做下李旦的簡介:

    李旦,唐睿宗,唐朝第五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孫子,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第八子,唐中宗李顯的弟弟,唐玄宗李隆基的父親。這樣看是不是很清晰了?

    唐睿宗李旦一生極其傳奇,曾兩度登基即位,執政不足八年,但兩次即位卻相距27年,並有了“三讓天下”的傳奇故事。

    雖然李旦雖然在位時間不長,卻處在宮鬥比較混亂的節點,經歷了十幾次宮廷政變,兩位皇后都死無下落,但是貴在歷經政治風雲變幻,其一生卻平安無事。而且也學起了其曾祖父唐高祖李淵,做了五年的太上皇。不得不說,他的政治智慧非常高,並且“三讓天下”也給他賦予了更多的傳奇色彩。

    一讓母親武則天

    武則天廢除唐中宗李顯第二天,李旦第一次即位,成為唐朝第一位皇帝。但是卻無實權,所有朝政被武則天一人專權,他只能作為母親武則天的傀儡皇帝。作為旁觀者,處在政治漩渦中的李治順勢而為,上表請求母后武則天榮登大寶,並懇請賜姓武,公元690年9月9日,武則天改唐建周,睿宗李旦降為皇嗣,卻又是名正言順的皇位繼承人。李旦的一讓天下完成。

    二讓皇兄唐中宗

    武則天即位建周第八年三月,武則天召回已被廢黜的唐中宗李顯。皇兄被迎回宮中,表明武則天有意選其兄長為繼承人。李旦明事理,“數稱病不朝,請讓位於中宗”,不願陷入和皇兄的政治較量,說明了他的明理識趣,給武則天和李顯很大的好感,自己也再次被封為相王。

    公元705年,張柬之等發動政變,威逼武則天退位,而武則天也在這一年去世。擁立中宗,而中宗又假惺惺的推李旦為皇太弟,卻被李旦堅決推辭。

    這次二讓皇兄,也讓他在中宗復辟後得以平平安安,也為其後續二度登基奠定了基礎。

    三讓兒子唐玄宗

    唐中宗李顯復辟後僅僅五年,就被韋皇后和女兒毒殺,擁立其子為李重茂為少帝。而韋皇后想效仿武后把持朝政,這一時期,也因為睿宗的一再謙讓讓其避免遭受韋后毒害。

    最終由於韋后倒行逆施,被李旦兒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擁兵入宮誅殺。廢黜少帝,睿宗重新登基。睿宗二次登基僅兩個月,就立誅韋后有功的三子李隆基為太子。兩年後讓位李隆基,成為太上皇。

    自此,李旦三讓天下完成。雖然李旦一生並未安穩當過一天皇帝,但是他的三讓天下卻均保證了自己平安,免於殺身之禍,也是一種明智自保的睿智,彰顯了他的政治智慧的高明,死後廟號稱為唐睿宗,也是名副其實。

  • 12 # 悠閒似水流年

    因為生在宮中,知道宮庭鬥爭複雜,也知道武則天厲害,連親生之子都毒害了,為皇位不擇手段,便知道武則天想當皇帝,所以要避其鋒芒,明智之舉,不願捲入宮庭鬥爭中去,所以是三讓天下的理由。

  • 13 # 姜楠史話

    李旦有個個性強勁的母后,即使短暫繼位,也過著幽閉深宮與大臣隔絕的生活,是子孫在神龍年間才因為女皇的衰老而重見天日,其一妻一妾,劉氏和竇氏更是被女皇害的屍骨無存,如果說第一讓是不得已為之,那麼第二讓是形勢使然,女皇已經把哥哥李顯從房州赦免回京,明顯是其為太子之意,這一讓即是形勢使然也是性格與世無爭,淡泊有關。第三讓則是想要兒子上位的必然。太平想以天象預警來刺激他,反倒把他驚嚇到了,忙不迭的把皇位讓給兒子。我覺得,李旦很有道家風骨,絕非是昏庸之人,他只是不喜歡爭權奪位,是個人情味足的男人。

  • 14 # Mark人生

    李顯和李旦他們是親兄弟。他們的人生命運和性格特徵方面都有很多相似之處,並且都是性格懦弱無能的平庸之輩,政績上沒有什麼可取之處,都不是治國理政的材料。由於當時他他們的母親武則天太強勢了,大家都知道母親強勢了,兒子一般比較懦弱。無論是李顯和李旦,他們都十分懼怕自己的母親,在政治鬥爭複雜多變的漩渦中,只能低調、以保命為第一要務。

    他李旦自然知道自己母親的野心,不讓天下能行嗎?雖然是親兒子,但他也知道自己母親的無情和鐵腕,小心武則天哪一天霸氣外漏,要他的小腦袋。

  • 15 # 歷史神秘人

    唐睿宗李旦還真是和它的稱號一樣,非常睿智,他的智慧表現在他的“三讓天下”,為什麼這麼做,這一切都是為了保命,只要命還在才有希望!

    李旦第一次讓位,是讓給自己的母親武則天,這是出於保住小命而作出的退讓!李旦是武則天4個兒子中最少的兒子,他大哥唐中宗李顯不會做人,被武則天給廢了,大家都知道武則天要當女皇,可武則天廢掉李顯卻讓李旦做皇帝,李旦明白這是讓我過渡一下啊,老媽太強勢了,你不得做也得做,所以李旦當了6年的傀儡皇帝,他一點權力也沒有,完全武則天說了算!李旦這個皇帝當的很憋屈,但李旦很聰明,從來不過問政事,整天練書法,老媽叫幹什麼就幹什麼,兒子這麼聽話,武則天也就沒為難他!公元690年,大臣們上書要求武則天稱帝,李旦馬上寫好退位詔書,老媽你趕緊稱帝吧,我讓位給你好好退休去了!這是李旦第一次讓天下,武則天做了女皇,李旦終於鬆了口氣,與其做個有名無實戰戰兢兢的皇帝,還不如讓出去活的自由,你不讓小命都沒有呢,武則天狠起心來,兒子都不放過,李顯退讓那是順水推舟罷了,能保住自己的命何樂而不為呢!

    李顯第二次退讓是在張柬之等人發動神龍政變後,武則天退位把天下還給李家!當時有些大臣認為李旦比李顯當皇帝更妥當,李旦才能比李顯強,李顯軟弱,何況李顯的老婆韋氏太強勢了,大家擔心再出現一個武則天!可李旦拒絕大家的好意,自己是爭不過李顯的,神龍政變李顯是參與者,自己一個配角怎能壓過主角呢,讓大哥不高興,只會陷入兄弟殘殺之中,好不容易把李家天下收回來,不能再內部爭鬥了,李顯當皇帝就很合適,這是李旦第二次退讓,這退讓是維護大局穩定的聰明做法!

    後來李顯果然被老婆毒死了,但她也被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等人給滅了!這次李旦終於真真正正做了皇帝,只不過他只做了兩年,就把皇位讓給了兒子李隆基!這次退讓是李旦身心疲倦了,實在不想當下去了,當時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為了權力鬥得白熱化,李旦根本阻止不了,都是自己的親人,真用強硬手段壓制,受傷的還是自己啊,不小心自己都會小命不保,算了反正李旦已經老了,什麼都看透了,為了朝政的穩定,李顯乾脆讓位給兒子李隆基做太上皇,這下子你們還爭什麼呢,大家都消停一會兒,都是親人何必自己人為難自己人呢,可李隆基最後還是幹掉了太平公主,事情才告一段落。李旦這一生坎坷,三次的讓位,都是為了自己能輕鬆一些自由一些,生在皇家,自由真的很難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糖尿病和吃糖有直接關係嗎?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