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嶽巍巍汶水幽幽

    肯定是關羽更厲害。雖然兩人都是臨陣斬殺大將,但是有一個非常大的區別——時機把握的問題。曹操與袁紹交戰,顏良的部隊當時並沒有破綻,戰爭還是在膠著狀態,關羽單人獨騎直衝主將,斬殺顏良,導致了袁紹大軍潰敗。而張遼是先帶領虎豹騎擊潰了踏頓的兵馬,然後在亂軍中殺了踏頓,困難性和風險性都比關羽小了很多。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當時關羽殺顏良,張遼就在旁邊親眼所見,7年之後面對同樣的情形,他的做法十有八九就是模仿關羽當時的戰術,並且成功了!

    顏良,是袁紹手底下的首席大將,地位身份都非比尋常,所以關羽因為這一戰直接被封漢壽亭侯。踏頓,只是遼西的烏丸部落頭領,充其量就是一股實力較大的土匪而已,曹操之所以辦他是因為他收留了袁紹的倆兒子,否則才懶得搭理他。

  • 2 # 歷史都付笑談中

    單純看這兩場戰鬥的話,個人認為,關羽比較厲害。

    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剌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三國志·關羽傳》

    關羽是真正的萬軍叢中取上將首級,顏良是河北名將,功夫肯定不弱,並且史書明確交代,關羽殺了顏良以後,在返回時,袁紹軍隊的諸將都攔不住關羽。就關羽的這段表現,比三國演義中的還要精彩。

    張遼斬殺塌頓,首先,他是居高臨下,佔了便宜;其次,張遼不是孤身衝陣,他是指揮徐晃等人一起殺下去的;最後,塌頓是異族首領,不懂戰法,在三國期間,很多人都能吊打異族,從對手的質量上看,塌頓應該是不如顏良的。

    所以,我認為關羽比較厲害。

  • 3 # 初心如舊

    張遼白狼山斬塌頓,關羽白馬坡斬顏良,那個更厲害?

    這兩故事作比較,很有意思。至少有三點很相似 : 一是時間,都在大約八月左右;二是戰場都由“白”開頭,都是山地戰;三是既有史料記載,也有《三國演義》渲染。所謂的厲害,未知何指? 如果就武力而言,關羽斬顏良,肯定強過張遼斬塌頓,顏良是河北四挺柱之首,袁紹雄霸冀、青、幽、並,塌頓的烏桓,乖乖臣服,沒有啥出格舉動。說明顏良、文丑的威力,足夠震懾。還有,一個大事件不是孤立的,會產生連鎖效應,斬顏良也一樣,不能看只殺掉一個顏良,隨後的誅文丑、打贏官渡大戰、曹操轉守為攻,最終平定、統一冀、青、幽、並四州,都有斬顏良餘威延續。

    不過,如果就斬塌頓、斬顏良後續,似乎斬塌頓更牛逼。為啥?看《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八月,登白狼山,卒與虜遇,觽甚盛。公車重在後,被甲者少,左右皆懼。公登高,望虜陳不整,乃縱兵擊之,使張遼為先鋒,虜觽大崩,斬蹋頓及名王已下,胡、漢降者二十餘萬口”。……】

    瞧,張遼不僅斬塌頓,還殺塌頓有名有姓的王爺,極其以下二十多萬!嘖嘖,牛倒是牛,就是殺伐過重。而且,殺降並非武力強,而是內心發虛不踏實。司馬懿遼東平叛,斬公孫淵將軍畢盛以下,十五歲以上男子七千餘人,把人頭堆在一起,稱為“京觀”。張遼竟然追白起?比司馬更狠、更血腥,雖然勝利,卻不值得稱道。 再看關羽斬顏良一戰。

    《三國志.關羽傳》:【 紹遣大將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羽望見起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 曹公即表封羽為漢壽亭侯。】 在《三國演義》中,羅先生續寫了關羽飛馬衝下山來,直撲顏良,顏良方欲問話,赤兔馬快,早被一刀劈於馬下。

    雖然關羽斬顏良,屢被質疑偷襲、說成赤兔馬功勞,但綜合以上分析,覺得還是關羽斬顏良厲害,因為至少沒有傷及無辜。能傳說逾越千年,而且長盛不衰,不管如何獵奇、猜測,顏良被關羽所斬事實,始終沒能推翻,這本身就說明了問題。

  • 4 # 饞嘴肥貓鏟史官

    曹操麾下猛將張遼曾經在白狼山一戰中,陣斬單于蹋頓,而關羽在白馬坡萬馬軍中取顏良之首級,兩相比較,哪個難度更大,誰的戰績更加輝煌呢?

    張遼斬蹋頓是在白狼山之戰,《三國演義》的第三十三回中。

    回目:曹丕乘亂納甄氏 郭嘉遺計定遼東

    文中是這樣描述的:嚮導田疇引領著張遼的先頭部隊到達白狼山,與蹋頓、袁熙和袁尚組成的聯軍共“數萬騎前來”。張遼將這個訊息迅速彙報給曹操。曹操親自騎馬登上高坡瞭望敵情。曹操發現敵方“兵無隊伍,參差不整”。於是曹操對張遼說:“敵兵不整,便可擊之。”曹操把統率軍隊的令麾交給張遼。張遼引領著許褚、于禁、徐晃兵分四路,一齊衝下山去,“奮力急攻”,蹋頓的軍陣頓時大亂。張遼抓住機會,“拍馬斬蹋頓於馬下”。

    咱們來分析一下當時的情況:

    1.雙方是一場遭遇戰;2.蹋頓的軍隊和袁尚、袁熙的殘部是聯軍,多頭指揮,凝聚力差,配合生疏;3.蹋頓聯軍數量“數萬騎”;4.蹋頓聯軍“兵無隊伍,參差不整”,紀律混亂,毫無戰鬥準備;5.曹操軍隊由張遼、許禇、于禁、徐晃四人分路出擊,個個都是猛將,銳不可當。6.蹋頓沒有什麼戰績,可以確定他的武藝很一般。

    此戰之前,張遼的軍銜是“蕩寇將軍”,爵位是“都亭侯”,斬蹋頓之後,張遼的軍銜並未晉升,爵位也沒有提高,也未增邑。

    咱們再看看關羽白馬坡斬殺顏良的戰鬥,這是在《三國演義》的第二十五回中。

    回目:屯土山關公約三事 救白馬曹操解重圍

    袁紹派麾下第一猛將,“河北四庭柱”之首顏良率領“前部精兵十萬”,大軍兵至白馬,排開陣勢後,曹操“駭然”。曹操先派呂布舊將宋憲出馬迎戰,“戰不三合”,被顏良斬殺。戰友魏續前去報仇,又被顏良“照頭一刀”剁掉。猛將徐晃出馬,二十合“敗歸本陣”,嚇得曹軍“諸將慄然”,無人再敢迎戰。

    曹操無奈之下,聽從謀士程昱的建議,調來關羽。關羽觀陣之後,提刀縱馬衝下山來,河北人馬“如波開浪裂”,關羽直衝彼陣,顏良尚未來得及答話,就被關羽“手起一刀”,刺於馬下,攜首級而回。

    咱們看看關羽斬顏良之時的情況:

    1.雙方是一場陣地戰;2.河北軍中顏良是主將,挾必勝之心而來,軍令統一;3.顏良的兵馬是“前部精兵十萬”;4.顏良的軍陣“旗幟鮮明,槍刀森布,嚴整有威”,被曹操贊為“河北人馬,如此雄壯!”;5.關羽是單騎衝陣;6.顏良是“河北四庭柱”之首,超級猛將,三戰三勝,威震曹軍“諸將慄然”。

    關羽斬殺顏良後,曹軍眾將“盡皆稱賀”,驚為天人。曹操立即上表晉升關羽為“偏將軍”,封爵“漢壽亭侯”。

    透過這樣的對比,大家可以一目瞭然,無論軍隊的數量、軍容、戰鬥力、組織水平,蹋頓和袁尚、袁熙的聯軍都遠遠不及顏良所部;蹋頓的武藝根本不能與超級猛將顏良相提並論;張遼是在許禇、徐晃、于禁的配合下集體作戰,而關羽是單騎衝陣,難度也遠遠高於張遼。而且,在曹軍諸將還是曹操的眼中,無論功勞還是輝煌程度,張遼斬蹋頓都遠不及關羽斬顏良更加令人震駭。

    如果把關羽放到白狼山,他毫無疑問照樣能夠斬殺蹋頓,而張遼在白馬坡則根本不敢直視顏良。

    所以我們可以確定,關羽白馬坡斬顏良遠遠勝過張遼在白狼山刀劈蹋頓。

  • 5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張遼在曹操遠征烏桓的前哨戰--白狼山之戰中,作為曹操的前鋒,指揮精銳的虎豹騎騎兵與烏桓騎兵作戰,並在最終的戰鬥中斬殺烏桓單于蹋頓及十幾名烏桓頗有聲望的王,大敗烏桓人,前後擊殺及俘虜了近20萬人。

    關羽在曹操與袁紹發生的官渡之戰的前哨戰--白馬之戰中,作為曹操的前鋒,衝向圍攻白馬的袁紹大將顏良,關羽望見了顏良的麾蓋,衝向主將顏良,一舉刺死顏良,斬了顏良的首級,袁軍也因此大敗。

    張遼與關羽都有陣斬敵方主將的戰績,如何評判張遼與關羽,孰強孰弱,誰更厲害呢?

    1、比較兩場戰爭的性質

    首先得比較兩人進行的兩場戰爭的情況,白狼山之戰是曹操遠征烏桓的一場關健性戰役,曹操在北征烏桓的戰爭中,是採取了麻痺別人、出其不意、輕裝上陣、攻其不備的謀略,曹操假意因為天氣原因做出撤軍的假象,然後率領輕騎兵另闢蹊徑,出其不意從烏桓人想不到的道路突襲。

    當烏桓人發現曹操大軍時,雙方相距也就是隻有兩百里路,烏桓雖然倉促應戰,多少還有些準備時間。

    而白馬之戰是曹操在官渡之戰前發生的一場重要的突襲戰,曹操以聲東擊西、出其不意,假意攻打延津,然後突然調轉馬頭攻打白色的顏良,當顏良發現曹操大軍的前鋒時,兩軍相距只有十幾里路,顏良能夠做出反應的時間,只有短短的二十分鐘左右,顏良在前後受敵、措手不及的情況,被關羽一戰砍了首級。

    也就是說,關羽的白馬之戰比張遼的白狼山之戰,留給敵人的時間更短,所以取得勝利的客觀條件也就越強,關羽與張遼的強弱與戰爭的客觀條件成反比,理論上是張遼取勝的難度更大。

    2、比較兩場戰爭的規模

    從戰後的俘虜情況看,白狼山之戰的規模更大,烏桓方面光是被俘虜就有20萬人,可見烏桓人參戰人數至少是20萬人,而曹操軍隊參戰的主要是虎豹騎騎兵及其他輕騎兵,因為曹操是輕裝上陣,重灌步兵走的慢,還在後面行進,曹操參戰的軍隊人數估計只有一萬人,這已經是曹操能夠養得起騎兵數量的極限了。

    而白馬之戰,顏良作為袁紹大軍的前鋒,用來攻打曹操這邊的東郡太守劉延,劉延只有三千人,從劉延向曹操求援來看,顏良率領的大軍肯定不止三千人,能夠包圍劉延至少也有一萬人。

    曹操透過聲東擊西親率大軍前往白馬攻打顏良時,關羽和張遼作為前鋒率先進攻,這部分前鋒人數一般只有三四千人,而曹操率領大軍還在後面,所以曹操方參與白馬之戰的主要就是關羽和張遼的前鋒,再加劉延原來的三千人,曹軍參與白馬之戰的總人數約有七千人。

    白狼山之戰,張遼所部一萬人應戰烏桓大軍20萬人,白狼山之戰敵我雙方人數對比是20:1,而白馬之戰,關羽所部四千人+劉延部三千人合計七千人應戰顏良的一萬人,白馬之戰敵我雙方人數對比是10:7。

    所以白狼山之戰更難打,因為人數處於絕對的劣勢。

    3、比較兩場戰爭參與的將領

    白狼山之戰曹操方面幾乎是精銳盡出,除了作為前鋒領軍的張遼外,還有徐晃、張郃、曹純、韓浩、史渙、鮮于輔、閻柔等將領,都是曹軍名將,他們的對手是烏桓單于蹋頓以及烏桓中有聲望的王。

    白馬之戰曹操方面參與的將領有關羽、張遼、劉延,張遼可是同時參與了白狼山之戰和白馬之戰,白馬之戰在前,白狼山之戰在後,他們的對手只有顏良,雖然有記載說淳于瓊和郭圖也參與這場戰爭,但記載很少。

    白狼山之戰曹操方的名將明顯很多,而白馬之戰就很少,所以白狼山之戰曹操有將領優勢。

    4、比較張遼與關羽在戰場上的表現

    白狼山之戰是一場遭遇戰,曹操的一萬騎兵遇到了烏桓的20萬騎兵,但烏桓的20萬大軍還沒有形成陣型,由於敵我雙方兵力懸殊,曹操手下有些將領畏戰,而張遼親自向曹操請戰,趁對方沒有排成陣型,應該趕緊進攻,曹操聽從了張遼的意見。

    於是雙方騎兵大會戰,曹軍騎兵全是精銳的虎豹騎騎兵,身經百戰,富有作戰經驗,而且參與的將領很多,沒有直接證據表明是張遼親手在戰場殺了烏桓單于蹋頓,因為這場戰爭是張遼指揮的,所以這個功勞也可以記在張遼身上。

    至少張遼在白狼山之戰的具體表現就不得而知,史書沒有詳細記載,從張遼一貫的勇武來說,張遼至少是衝在前面的,況且徐晃、張郃等將也不會示弱。因為也有記載是說曹純的虎豹騎俘虜了蹋頓,然後才斬首的,也有可能蹋頓是死於亂軍之中的,三國死於亂軍之中的名將不少,有文丑、夏侯淵等。

    所以張遼斬蹋頓很大可能就是領導之功,而不是親手斬殺的。

    但你看關羽的白馬之戰就不一樣了,史書明確記載了關羽親手斬殺了顏良,《三國志關羽傳》明確記載了關羽親手斬殺顏良:

    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剌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

    這可是冷兵器時代,千軍萬軍混戰中,史書明確記載了單人單騎獨斬敵方主帥的行為,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勇猛,也是三國之中唯一有證據表明是親手陣斬,關羽斬顏良的含金量非常高,這也是關羽被稱為“萬人敵”、“熊虎之將”的直接證據。

    所以論個人勇武,關羽在白馬之戰的表現遠勝張遼在白狼山之戰的表現。

    如果要透過兩場戰爭,來比較兩位武將誰更厲害,似乎有些片面,但可以這麼說,張遼在白狼山之戰面對的困難比關羽在白馬之戰中遇到的困難大得多,但是關羽的個人勇武遠勝張遼。

  • 6 # 愛尚文史

    白狼山之戰與白馬之戰,兩場戰役的性質都差不多,都是利用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突襲戰術。至於誰更厲害,我無法判斷,因為一場戰役不足以說明誰強誰弱,何況張遼、關羽都是打了大勝仗。不過就難度來說,張遼的白狼山之戰難度明顯更大。

    第一、白馬之戰是一場非常成功的突襲,曹軍將士胸有成竹。而白狼山之戰突襲戰術運用失敗,曹軍將士毫無鬥志。

    白馬之戰是荀攸獻出的計謀,讓曹操率領大軍向延津渡口進發,假作渡河之勢,利用“聲東擊西”的戰術策略麻痺對手。當袁紹指揮主力馳援延津的時候,曹操立馬調轉槍頭,突襲白馬,並讓關羽、張遼擔任先鋒大將。

    曹軍距離白馬十里才被發現,顏良的隊伍防不勝防,沒有足夠的反映時間,因此一戰被關羽所斬。

    而白狼山之戰不同,白狼山之戰,曹軍屬於千里奔襲,疲憊不堪已成“強弩之末”。嚴格的說,白狼山之戰,是一次非常失敗的突襲。因為在距離對手兩百里之外,曹軍就被敵人發現了。導致塌頓等各部落有了足夠的時間去組織防禦建制,反而使曹軍變得更加被動。

    畢竟曹軍這次是輕兵突襲,重灌隊伍尚在行軍途中,兵力嚴重不足。然而,突襲未成,反被對手發現了,烏桓各部人多勢眾,這支有些疲憊的曹軍,眼看就快成了人家嘴裡的肉。因此曹軍當時的狀態是“左右皆懼,毫無鬥志”軍心極度不穩。士兵們心中想的是趕緊撤退,這時候唯獨張遼站了出來,力主迎戰,曹操為其勇氣所感,遂將前線的指揮權交給了張遼。

    《三國志》原文如下:

    遼勸太祖戰,氣甚奮,太祖壯之,自以所持麾授遼。遂擊,大破之,斬單于蹋頓。

    第二、兵力對比,白馬之戰屬於以多擊少,而白狼山之戰是以寡敵眾。

    顏良包圍劉延於白馬,曹操親領大軍支援,而袁紹則率大軍至黎陽準備渡河。考慮到兵力不足,荀攸建議“聲東擊西”,讓曹操率大軍假意向延津進發,吸引了袁紹的注意力。而白馬戰場上,只有顏良一支軍馬孤軍奮戰,曹操調轉槍頭直指白馬。

    從兵力上分析,曹操的主力都在白馬,而袁紹方只有顏良大概萬餘兵馬。因此,曹軍這一戰是勢在必得。

    而白狼山之戰,兩百餘里外被對手發現,塌頓等各部落立即組織了數萬鐵騎。而曹操輕兵突襲,兵力不可能過萬。他們要面對的是數倍於自己的敵人。並且烏丸各部幾十萬眾,援軍會持續不斷地趕來,如果沒有速戰速決,後果將不堪設想。

    在這種情況下,張遼大破烏丸各部,連斬蹋頓等十餘部落首領,俘虜降卒二十餘萬。難度肯定比白馬之戰大的多。

  • 7 #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都不要搶,我來回答。

    張遼與關羽都是是同鄉,也是三國時期數一數二的名將,治軍打仗都為後人所稱讚。關羽在白馬有萬軍叢軍斬顏良的戰績和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的事蹟,同樣作為曹魏的五子良將之首張遼有白狼山斬殺烏桓踏頓的戰績以及後來在合肥大破孫權威震逍遙津的英勇事蹟。我們來比較下張遼白狼山之戰和關羽白馬之圍中刺顏良於馬下,哪個更厲害。白狼山之戰是曹操和烏桓之間的決戰 勝敗尤其重要

    白狼山之戰前的背景:曹操在官渡之中擊敗袁紹後,袁紹的三個兒子互相攻伐,長子袁譚在內鬥中被殺後,袁尚與袁熙在幽州被曹操打得無立足之地,去投靠右北平的烏桓,希望藉助烏桓的勢力東山再起。曹操是不會給他們機會的,在平定冀州後,就準備消滅跟袁氏有關的烏桓勢力。

    白狼山之戰前夕:曹操在公元205年五月,率大軍準備進攻烏桓,但遇到大雨後,阻礙了行軍的程序,一直到7月才開始進軍,但這兩個月的時間已經讓烏桓踏頓有了察覺,他們已經做好了 防備。於是曹操藉此多次迷惑敵人,說要撤軍,要等到秋冬季節再來進軍,並在路上做好標記,為的是是讓烏桓人相信曹操撤軍。

    但這是曹操的迷惑之計,為了能進軍到烏桓的大本營列柳城消滅烏桓,曹操可是做了多方面的準備。

    1.找到了熟悉當地地形的嚮導田疇,這個人很厲害,為曹操指出了一條可以避開烏桓眼線、同時又可以直達列柳城的道路。田疇告訴曹操一條通往西漢廢棄的前沿領地的廢棄道路。從那裡軍隊可以行經無防守的地帶,在烏桓最想不到的地方予以攻擊,這樣的話,就可以一戰而定,烏桓就不足為慮了。

    2.曹操採納了謀士郭嘉的建議,“兵貴神速”,既然曹操要翻山越嶺,郭嘉建議曹操丟下輜重,迫使軍隊輕裝前進,以免拖後腿和警醒敵軍,曹操聽從後,只帶領了數萬精銳騎兵,就是虎豹騎和善於騎射的將領如張遼、徐晃、張郃、張繡、韓浩、史渙、鮮于輔、閻柔、曹純等猛將。

    白狼山之戰的過程:透過急行軍,曹操大軍距離目的地列柳城還有百餘公里的路程,這時袁氏兄弟與踏頓才反應過來,急忙召集了數萬騎兵來抵擋,終於在白狼山展開了一戰定勝負的決戰。

    雖然曹操帶領的都是身經百戰的將領和虎豹騎精銳,但經過長時間的急行軍,曹軍裡大多數人都覺得應該修整和等待後續的主力步兵到來再展開決戰。烏桓的優勢相對於曹軍來說比較大,人家是以逸待勞,兵力也是數倍多於遠來的曹軍。

    但曹操在白狼山觀敵陣,看到烏桓軍陣不整,陣形鬆散,覺得是個破敵的好機會,雖然眾將畏懼,但張遼膽氣十足,勇猛無畏,曹操把自己的麾旗暫時授予張遼,張遼指揮先鋒部隊直衝敵陣。正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張遼與徐晃、張郃、曹純等人帶著騎兵精銳殺入敵陣,烏桓等人面對曹軍如此猛烈的進攻,頓時亂了陣腳,在混戰中,踏頓被張遼所斬殺,餘部被張遼等人殺得大敗。

    從徵袁尚於柳城,卒與虜遇,遼勸太祖戰,氣甚奮,太祖壯之,自以所持麾授遼。遂擊,大破之,斬單于蹋頓。見《三國志張遼傳》。

    白狼山之戰的結果:此戰,曹操大獲全勝,斬烏桓蹋頓及名王以下十餘人,俘虜二十餘萬人而回,烏桓從此之後逐漸衰弱,曹操解決了為患幽州邊境多年的隱患。

    這一戰史書上只是一筆帶過,但其實對於曹操能否徹底控制幽州至關重要,幽州邊境時常受到烏桓的騷擾,如果曹操戰敗,那麼全部曹軍勢必全軍覆沒於遼西,因為他們沒有退路。如果烏桓戰敗,那麼他們的柳城勢必失守。所以曹操是抱著必勝的信心在戰鬥,有點不成功便成仁的意思。

    白狼山之戰,張遼的表現在曹營裡無人可比,尤其是張遼的勇猛與臨場指揮能力堪稱一流,在短短時間內,看出敵軍的破綻,並一鼓作氣的出擊才能在逆境中反敗為勝,這一戰也是以少勝多的經典案例,與後來的合肥之戰張遼大破孫權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說完白狼山之戰,我們看下關羽是如何解白馬之圍斬殺顏良的

    白馬之圍的背景:官渡之戰的前夕,袁紹派大將顏良和謀士郭圖率領大軍去進攻東郡太守劉延留守的白馬,準備渡過黃河。當時白馬的位置在黃河南岸,面對這一形勢,曹操採納謀主荀攸之計,派兵先到延津,佯裝渡河去襲擊袁紹後方,準備乘袁紹分兵應戰之機,再以輕裝部隊回襲白馬。袁紹不知是計,果然派出部分軍隊往延津應戰,袁紹中計後,曹操再親率大軍去救白馬。

    白馬之圍的過程:一開始顏良連斬曹軍數將,加上袁軍兵力強盛,曹營裡無人是顏良對手,曹操無計可施之時,荀攸建議曹操去請遠在許都的關羽,因為只有關羽才可斬殺顏良。

    關羽來到戰場後,面對對面的顏良和其軍陣,關羽單人單騎殺往萬軍叢中,刺袁軍主帥顏良與萬軍之中,斬其首級而回,袁軍見主帥被殺大亂,袁軍無人可擋關羽,曹操於是率軍大敗袁軍,解了白馬之圍。

    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見《三國志關羽傳》

    白馬之圍的結果:白馬之圍解除後,曹操認為在白馬的前哨守不住,將其中的人和軍備向西運往延津,準備在延津伏擊袁軍。袁紹渡河追擊,在黃河南岸攻擊運糧車隊。由此引發了延津之戰,這支劫掠糧食的軍隊被誘入曹操設下的埋伏,袁紹的又一名將文丑被殺。曹操大挫敵軍銳氣,順利撤回官渡。

    在白馬之戰中,關羽的表現同樣曹營裡無人可比,為此曹操表天子對關羽進行封侯賞賜,從官渡之戰來說,白馬之圍顏良的被殺以及後面延津之戰文丑的被殺,對於袁軍計程車氣打擊較大,同樣也堅定了曹軍的軍心士氣。

  • 8 # 豹眼看歷史

    白狼山之戰與白馬之戰,都是曹操一生中最為經典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但就當時的具體情況來看,豹眼認為,張遼斬殺蹋頓比關羽斬殺顏良更為勇猛。

    01

    白馬之戰

    建安五年(200年),冀州牧袁紹率領十萬精兵,精騎萬匹,進駐黎陽,派遣大將顏良及郭圖、淳于瓊率領數萬精步騎首先渡過黃河,圍困東郡太守劉延把守的白馬。

    據相關資料介紹,當時劉延率領三千人馬駐守白馬,在延津名將於禁帶領兩千步卒把守。顏良這數萬精步騎到底是多少,沒有確切的記載。小小的白馬對於袁紹來說,並沒放在眼裡,派給顏良的兵馬不會超過三萬,這是袁紹30%的兵力,騎兵也不會超過五千,還是以步兵為主。

    戰役開始,顏良遭遇了劉延守軍頑強的抵抗,劉延肩部中箭受傷,依然指揮作戰。顏良等久攻不下,軍心出現了急躁、懈怠的狀況。

    曹操採納荀攸聲東擊西的戰術,誘使袁軍向延津方向行動,曹操果斷率領五千輕騎,以張遼、關羽為先鋒,親自帶領徐晃等為後援,急行軍救援白馬。

    等張遼、關羽的先鋒部隊接近白馬十餘里時,顏良才得到訊息,倉促之間顏良上了麾蓋,指揮作戰。此時,袁軍驚慌失措,鬥志全無。在張遼的掩護下,關羽直衝顏良麾蓋,刺死顏良,萬人陣中割了其首級返還,曹操後軍才剛剛趕到。

    曹軍全部出擊,擊潰袁軍,解了白馬之圍。

    02

    白狼山之戰

    建安十二年(207年)五月,曹操親率大軍抵達無極(今天津薊縣),準備進攻三郡烏丸蹋頓駐紮的政治中心柳城(今遼寧朝陽袁臺子)。由於連續暴雨,大軍無法通行。

    曹操找到當地嚮導田疇,採納郭嘉“兵貴神速”的策略,丟棄輜重,從山路輕裝前進。同時做出撤軍的打算,迷惑敵軍。

    八月,曹操率領張遼、徐晃、張郃、韓浩、史渙、鮮于輔、閻柔、曹純以及牽招、郭嘉、田疇等急行軍抵達距離柳城不足二百里的白狼山(位於遼寧建昌城東五公里)附近。

    袁尚、袁熙及蹋頓單于、遼西單于樓班、右北平單于能臣抵之才倉皇集結數萬騎兵向西迎敵。蹋頓等雖然是一群烏合之眾,本身遊牧民族集體作戰能力就弱,倉促之間集結,戰鬥力大大削弱,但他們單兵作戰能力還是很強的。

    當時,曹操手下都是勇冠三軍的猛將和百戰餘生的精銳騎兵和虎豹騎將士,但他們經過十幾天的山路和急行軍,體力大打折扣,更何況他們的重灌主力步兵遠在後面。面對兵力明顯多於自己的烏桓軍,很多將士都感到恐懼,希望等待後續部隊到達後再發起進攻。

    此時,張遼力勸曹操出戰。曹操看到張遼氣吞山河計程車氣,勇猛無畏的鬥志,就把自己所持的麾授予張遼,讓他指揮。

    於是,張遼指揮先鋒部隊直衝敵陣,雙方數萬騎兵展開了血戰,戰鬥之慘烈可想而知。

    曹軍將士士氣如虹,勇猛作戰,烏桓聯軍開始潰敗。混戰中,蹋頓被張遼所斬殺。也有一說是曹純部虎豹騎將蹋頓俘獲後斬首。

    烏桓群龍無首,全面崩潰,曹操大獲全勝,斬殺蹋頓及名王以下十餘人,俘虜二十餘萬人。曹操收編烏桓精銳,之後率其征討四方,號稱“天下名騎”。

    白狼山一戰,徹底平定北方遊牧民族的叛亂勢力,邊民因此得以安居生息。

    03

    白狼山之戰要比白馬之戰更為經典

    從兩次戰役的情況來看,無論規模、慘烈程度,還是戰役的成果以及戰役的意義,白馬之戰都無法跟白狼山之戰相提並論。

    白馬之戰僅僅是官渡之戰的開胃小菜,關羽斬殺顏良是最重要的收穫。此戰打擊了袁紹不可一世的驕狂之氣,但並沒有動搖袁紹的根本,此戰只是擊潰戰,並未消滅袁紹的有生力量。曹操也只是解了白馬之圍,把劉延及守軍和百姓安全遷徙了出來。

    但白狼山之戰,卻大為不同。

    當時,劉備就勸劉表趁機進攻許都,曹操面臨後顧之憂。而且,面對蹋頓聯軍,如果曹操不能取勝就很可能全軍覆滅,幾無退路可言,其結局恐怕要比赤壁之戰戰敗悲催得多;如果戰勝蹋頓聯軍,就可以徹底平定北部的隱患。

    白馬之戰,曹操五千精騎,對陣顏良數千騎兵和幾萬步兵。騎兵對步兵,那就是快刀割韭菜,而且顏良已經軍心混亂。更有趣的是顏良是坐在麾蓋上,也就是在指揮車上,並沒有騎馬對戰。如果沒有騎兵保護,顏良就跟等待被屠宰的羔羊差不多。顏良的軍隊已經混亂,自顧自逃命去了,哪裡還顧得上主帥。

    而白狼山之戰,儘管曹操大軍突然出現,令蹋頓等意想不到,但蹋頓聯軍還是有所準備的。況且,在混戰中,騎兵對騎兵,陣法很重要,但單兵作戰的能力更重要。

    因此,斬殺蹋頓,不管是否是張遼親為,但張遼勇猛的程度,絕不亞於關羽斬顏良。

    雖然白馬之戰,張遼與關羽同為先鋒,張遼為關羽掩護,關羽斬殺顏良。那是關羽立功心切,張遼與關羽又是同鄉加好友,有禮讓關羽的意思。

    就白狼山之戰張遼的表現,如果沒有關羽,張遼一樣能斬殺顏良。

    這是豹眼真實的感覺,別跟豹眼提張遼、徐晃聯手都戰不過顏良,結果關羽一刀把顏良嚇跑,一刀把顏良斬殺的事。

    白馬之戰,顏良本來就在馬下,根本就沒在馬上,就不存在斬顏良於馬下之說。

    關羽斬殺顏良不假,但殺的是麾蓋上的顏良,不服就自己去品味。

    不清楚顏良的麾蓋是個啥樣子,是不是比諸葛亮所乘坐的戰車更威風呢?有興趣的友友自己去品味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向瓜伊多移交委內瑞拉銀行賬號,反叛下級軍官向美國要武器。下一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