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07鷹眼
-
2 # 老鱷魚觀天下
大英帝國時期,都說“英國的太陽永遠不會落下”,事實證明,歷史從來不會放過誰,歷史規律就是,由盛而衰,由衰而盛,有輝煌,就會有衰落,有衰落,就會崛起,有合併,就會有分裂!
大英帝國,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殖民帝國,英國的領土包括英國自己的領土、自治領、殖民地、託管國及其他由英國管理統治的地區,高達3400萬平方公里。當時的英國和今天的美國一樣,和世界的關係就是“錘子和釘子”的關係,英國想打誰就打誰,包括現在的世界霸主美國,也經常受到英國的欺負,美國之前的白宮,還被英國一把火燒掉。
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經過無數次的民族主義運動,英國的殖民地一個個獨立,美國獨立,澳洲獨立,印度獨立,巴基斯坦獨立,加速了英國的衰落,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格局就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已經變成美蘇爭霸,英國已經淪落成為一個二流國家,唯美國的命令馬首是瞻。
英國的衰落,其實是英國殖民地的覺醒,英國的殖民地美國、印度、巴基斯坦、澳洲等國遭到英國的掠奪、壓榨,英國把他們當做奴隸對待,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每一個國家都起來反抗英國,英國無力支撐全球的霸權體系,只有讓他們獨立,有一必有二,有二必有三,英國就變成今天這樣的島國。
今天的美國和曾經的“大英帝國”一樣,已經盛極而衰,非美國家將會團結起來反美,瓦解美國的霸權。今天的英國,還在繼續作,在美國的慫恿和支援下,英國舉行脫歐公投,和歐盟為敵。在英國脫歐的過程中,英國的蘇格蘭並不想脫歐,蘇格蘭想繼續留在歐盟,蘇格蘭已經公開表示,英國如果成功脫離歐盟,蘇格蘭就舉行“脫英公投”,從英國獨立出來。蘇格蘭如果獨立成功,英國就會一分為二,北愛爾蘭如果再獨立,英國就會一分為三。
英國走向四分五裂,是因為英國自己太作,在英國作死的同時,世界各國加速崛起,世界各國強大了,英國就衰落了!今天的美國也是這樣,非美國家已經覺醒,都在尋求崛起,都在反美,今天的英國,就是明天的美國! -
3 # 淡然小司
歷史興衰,這是必然,大英帝國從一個大敗荷蘭無敵艦隊開始,就成為了海上的霸主,成為了世界的霸主。不過,這樣的輝煌,是一個時代造就的產物,大英帝國的出現符合了歷史的必然。18世紀的英國佔據了世界更多的殖民地,獲取了世界更多的原材料,也收刮到世界更多的財富。只是這樣的興衰史,大英帝國不可避免的軌跡。
大英帝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地帝國,其在世界上控制的領土範圍高達3367萬平方公里。控制的人口高達4-5億之多,這遠比前蘇聯時期控制的2200萬公里的國土要廣泛的多,而且大英帝國的殖民地遍佈世界各地。這也讓大英帝國在世界上被稱之為“日不落帝國”,究其原因就是遍佈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在隨時隨刻都能看到升起的太陽。
堂堂的大英帝國為何會出現衰敗?究其原因還是歷史規律的必然。隨著歷史程序的發展,對於大英帝國掌控更多的資源,讓其他資本主義國家難以獲得更廉價的勞動力,因此,在很多問題上以歐洲國家為主的資本主義產生了內部矛盾。最終傳統的大英帝國對新興的帝國採取更多的打壓與限制,這也是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主要原因。正是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讓傳統的西方資本主義勢力,大大的消耗了實力,從而為美國的成長給出了時間。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讓美國成長起來,世界經濟的重心由歐洲轉向了美洲。大英帝國開始走向了經濟下滑的道路,大英帝國對各個殖民地的統治顯然已經相對薄弱。可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並沒有讓世界邁入更新的經濟發展軌道,而是埋下了更多的仇恨和隱患。最終在希特勒的上臺之後,德國和日本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被迫參戰的英國,最終因此淪為了二流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徹底將英國打回了原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英國所控制的世界殖民地體系土崩瓦解。殖民地在此時紛紛獨立,讓這個曾經的“日不落帝國最”後日落西山。而大英帝國最終也只能龜縮到本土的範圍,而那些所謂的大英帝國,聯邦成員國也只是名義上的而已,英國顯然已經無法對這樣的國家進行掌控。比如澳洲,紐西蘭等。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又成就出了另一個世界霸主,那就是前蘇聯。正是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前蘇聯的成立,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蘇聯的成長,讓整個歐洲不得不面對一個強大的蘇聯。而此時的英國,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消耗已經元氣大傷,根本無力與前蘇聯相抗衡。此時的美國顯然已經取代了英國成為世界的霸主,在美國實施的“馬歇爾計劃”的前提下,將歐洲徹底榮為了美國經濟體系下的附庸。
而此時的英國,也只能成為美國的跟班,圍繞在以美國為核心的政治和經濟體系之下,讓英國徹底成為了一個二流國家。隨著蘇聯的解體,美國勢力的強大,更沒有英國的機會。如今的英國,也只能跟隨著美國,成為美國的小弟,在世界上耍耍當年大英帝國的威風。不過現在的世界經濟的重心已經轉移到了亞洲,作為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顯然已經無法獲得新的發展。而且正在強硬脫歐的英國,顯然會讓自己陷入更加孤立的狀態。內部關於脫歐問題的不合,同樣會導致英國內部的分裂。
-
4 # 歷史哨聲
因為英國的殖民地模式和俄羅斯根本不同:英國是採取委任當地精英治理、俄羅斯只要地不要人
和俄羅斯每併吞一個地方必定大量移民甚至驅逐當地人以進行直接統治的模式不同,英國在治理殖民地上都是以當地精英組成的議會進行治理,並沒有對殖民地進行直接治理——除了北美13州。
英國在殖民地上有兩個目標:
1、為英國提供原材料和市場;
2、推廣英國議會制。
俄羅斯為什麼沒有殖民地——因為俄羅斯只有屠戮的血腥政策,把當地人屠殺和驅逐,然後移民俄羅斯人過來——只要地不要人。克里米亞、加里寧格勒都是如此、海蘭泡屠殺、江東74屯屠殺都是如此。
殺了一了百了,這就是俄羅斯對當地人口占優的對策。
英國更多實行的是分而治之、以夷治夷:
你們鬧矛盾是吧,那就分開好了;只派一個總督進行總體負責,具體怎麼治理還是讓你們當地人自己來做。
大英帝國的衰落是民族主義的崛起在1775年美國獨立戰爭之前,英國還沒有正式確立殖民地的治理模式。但在美國獨立之後,英國意識到直接治理並不一定獲得最大利益,因此英國確立了委任治理的殖民地治理模式。
加拿大在1867年獲得自治領地位,澳洲則是1901年,紐西蘭是1907年,紐芬蘭是1907年,南非是1910年等。這些都是委任治理的升級——從委任治理殖民地到和英國具有平等地位的自治領,也是大英帝國從委任治理殖民地模式上升為英聯邦模式的標誌。
二戰後民族主義興起,英國委任治理殖民地模式受到挑戰,於是英國正式開啟英聯邦模式:
1947年印巴分治,1948年緬甸、斯里蘭卡獨立,1948年巴以分治,1957年馬來亞獨立,1960年塞普勒斯獨立,1964年馬耳他獨立。
綜述英國的衰落,除了國力衰退的原因,更主要是英國的委任統治殖民地模式——英國殖民地的獨立,在形式上不過就是換另外一個人當國家領袖而已,治理模式還是當地精英議會制。
殖民地是獨立了,可英國議會制制度和英國影響力依然存在。大英帝國是滅亡了,但英聯邦還存在。和俄羅斯的是肉體消滅模式相比,英國更多的是精神控制。
-
5 # 明宇智遠
原因非常簡單:
1.資本主義制度是西方國家走向分裂的黃泉路。
2.資本主義思想是西方國家服下的砒霜。
3.資本主義思想的基礎就是法西斯思想。
4.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就是侵略、掠奪、屠殺、敲詐、勒索,說穿了就是強盜本質。
5.英國採取資本主義制度分裂早已命中註定。
6.美國那麼強大、那麼發達為什麼現在工業空心化?為什麼幾十年一直在吃技術老本,科技幾乎原地踏步,根本原因就是資本主義制度徹底葬送了美國的大好前程。
7.二戰結束日本經濟飛速發展為什麼後來突然陷入經濟泥潭,原因很簡單,是資本主義制度徹底摧毀了日本的發展動力,所以日本現在整個國家上下都死氣沉沉沒有一點點希望。
8.前蘇聯開始那麼強大後來為什麼會解體?就是因為聽信了西方的資本主義思想,是資本主義思想徹底打垮了強大的前蘇聯。
9.印度比中國建國早很多年,為什麼發展卻比中國差十萬八千里?印度古代和中國一樣是四大文明古國,為什麼現在會這樣?因為印度採用了資本主義制度,印度就是因為採取了資本主義制度所以再過五百年都不一定能看到希望。
10.歐盟為什麼會爆發規模空氣的黃背心事件?因為他們統一都是資本主義國家。
11.資本主義是一切動亂不確定的因素的發源地。西方國家為什麼一三五上班二四六罷工,就是這個原因,任何國家任何城市只要採取資本主義制度就一定會出現遊行、動亂、分裂,這一點早已是命中註定。
-
6 # 皓月千山
如果用全人類的角度、大歷史的眼光,英國都可以堪稱是最偉大的國家,雖然在許多人眼裡現在的英國越來越敗落,混得很慘!
假如我們發問,在英國崛起之前和之後,人類整體的生存有了什麼根本的不同?而這個巨大轉變正是從英國開始的。
人類從漁獵採集時代進入到農業時代,已逾萬年之久,在整個農業時代的歷史裡,貧困、饑荒,專制政府的橫徵暴斂,都是全人類生活中的普遍現象。
如果我們審視從文藝復興以來的近代史,或者用一種更長的歷史眼光,就會發現從十五世紀崛起的一系列大國,葡萄牙、西班牙、美國,蘇聯……雖然這些國家在它們當時所處的歷史時期,各自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整個歷史的長河中只不過是幾滴顯眼的浪花,是歷史符合邏輯的一種偶然。
但英國和它們的不同,並不是指英國在它國力的鼎盛時期曾經達到了多麼誇張的程度,(雖然它曾經也很強大,但和今日的美國相比,仍然遠遠不如!但從某種角度來說,美國的成功是否仍然是英國模式的一種延續?)
是英國改變了全人類的生活狀態,英國殖民的歷史,也是工業技術和民主政治向外擴散的過程,工業從生產方式和技術上改變了人類在物質財富上總的稀缺狀態,(此後矛盾的焦點就在於財富的分配。)民主政治讓越來越多的人從專制的壓迫和奴役中解放出來,就這兩點,英國對全人類的貢獻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與之相比!
今天,民主和工業已成為任何一個社會持續繁榮的基礎,就算是最專制的國家都無法否認民主的價值,只敢用民主的不同方式予 辯護。而工業成為一個國家富裕和強大的基礎。而英國,在這兩點上都曾經處在全世界領頭羊的地位。
至於說的英國的謂的衰落,換一個角度也仍然可以說是英國的成功,可以把英國的這種衰落理解成是因為英國模式在全球被廣泛的學習和模仿,這樣使英國和其他地方的相對優勢不再存在的緣故。
在對外殖民的過程中,雖然也有暴力和血腥,但我們要注意的是,所有被英國殖民過的地方,其文明程度經濟水平,等各方面都是遠落後於英國的在後殖民時代的話語體系中,
和以往的帝國相比,英國龐大殖民地的獨立都是用一種和平協商的辦法達成的,很少發生那種獨立和反獨立的戰爭,這些獨立的國家,都承認了英國作為文明宗主國的地位,這也是英聯邦作為一個重要的國際組織能成在下去的基礎。
在一些後殖民主義話語中,英國都是憑著“船堅炮利”對殖民地進行佔領,然後奴役當地的人民,掠奪當地的資源,這種說法根本不符合歷史事實,在被英國殖民的地方,沒有哪個地方的統治者比英國更開明、公正和人道,如果不戴民族主義的有色眼鏡,可以說是英國的殖民史把當地的人民從某種矇昧狀態解放了出來。
以上說的是英國殖民政策對世界的影響,而在和自己發展水平相近的國家相處時,英國從來奉行的是一種“光榮孤立”的政策,在英國的政治傳統中,謀求建立一個幅員廣大的帝國從來不是優先選項,在國際關係中,英國總是實行一種均勢政策,防止某些國家或國家聯盟威脅到自己的安全,對外政策中總是偏向實力較弱的一方,從沒有謀求建立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帝國,就算以前被英國佔領的殖民地,從法律上也不能說是英國本土,只有那些在英國殖民的過程中佔領的無人島嶼才會被認為是英國的版圖,(現在知道英國為什麼為了馬島的主權不遠萬里和阿根廷開戰了吧?)
至於說現在英國的這種狀態算不算衰落,其實很好得出答案, 6600萬的人口,GDP總量2.5萬億美元,人均近四萬,這是全球絕大多數國家望塵莫及的水準,所以英國是不是已經衰落,你說了算。
-
7 # 老狼48440790
水有三起三落,人有三起三跌,盛極必衰是歷史的規律。喜歡研究歷史的人都會明白這個道理。小時候老輩常對我們講,解放初他/她們常唱的歌曲有“趕老牌子的英帝國",稍長,會問:“英帝國現在怎麼樣了?"那時的回答是:還行。當我們學習歷史的時候,英國衰落得只有跟隨在美國屁股後面舔食美國丟棄的骨頭!
(紅色為英帝國曾經統治過的地方)
英國自1588年打敗了西班牙的海上“無敵艦隊"樹立了海上霸權從崛起又走向衰落。當時的西班牙最多時有一千多艘艦船,3000多門大炮,10000多人的海上軍隊,這支軍隊穿行於地中海和大西洋,掠奪各國財富,西班牙成為盛極一世的富有國家。這支海上“無敵艦隊"被英國打敗後,從此,一蹶不振。英國從此取代了西班牙,1900年在鼎盛時期,自稱“日不落帝國",領土面積達到3367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如今兩個俄羅斯的國土面積。當時幾乎整個的北美洲和澳洲大陸丶埃及丶印度丶東南亞系列小國丶印度洋和大西洋及大平洋上的無數小島都是英國領土。美國當時就是英國的殖民地,當時的英國可比現在美國還要強大!7月4日英國攔截伊朗油輪的直布羅陀海峽(自治政府)所在地,過去就是西班牙的領土,即英國的殖民地,現在成了英國的“海外飛地"。
英國的興起與衰落是歷史的必然。
英國興起於戰爭,百年戰爭,靠戰爭掠奪各國財富,軍事力量的擴大,使其野心越來越大。他興起時重視商業,靠商業貿易輸出掠奪他國財富;他的制度變革議會制度,也成為當時的興興變革;工業革命,使其成為引領全球的力量;科技進步推動了全球的進步。
英國也衰落於戰爭。戰爭消耗了英國的大量人力丶物力,使其創造的財富被戰爭抵消。一次世界大戰失敗,法丶德崛起,英國漸入次席。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的殖民地土崩瓦解。歷史將英國的衰落歸納為:
①喪失科技優勢,人才流失。大量人才丶資本投向殖民地,養成了依賴外部的局面。
②固步自封,缺乏創新。對國內生產裝置沒有及時更新,生產效率低。靠殖民地剝奪來的無形效益,掩益了國內生產落後的本質,烘托了“日不落帝國"的真實面目。
④殖民地紛紛獨立。殖民地工農畜牧業發展的崛起,與英國形成對抗,英國過去的統治不靈了,獨立運動此起彼伏,剝削的物件漸失。
⑤企業精神喪失。高福利丶高享受使過去努力奮戰,辛勤工作的精神逐漸丟失,追求安逸,貪圖舒適,不求變革在整個民族國家漫延。
當然還可以舉出一些。
歷史告訴我們,此一時,彼一時,如今的英國,已經成為“歐洲病夫"。成為跟著美國混吃混喝的“混混"。戰爭,讓英國走向霸主也走向沒落。固步自封,追求安逸,不求變改,也是英國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當然,英國的政治制度也存在弊端。英國的脫歐之爭,會不會讓英國“病入膏肓",從此再分裂,很難說。
-
8 # 新文化街男孩
一個字:作。
一句話:NO DO NO die
英華人用了不到一百年,就完成了從日不落到日落西山的蛻變。一方面是英華人思想保守,跟不上時代"轉變的步伐。另一方面是這個所謂的紳士國家,自作自受,還不思悔改。
我們以為,一戰是一個分水嶺,英國從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的遙遙領先,到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不少國家並駕齊驅。英國的領先優勢在不斷縮小。
由於英國鼠目寸光,沒有大戰略,只關注歐洲大陸,被德法分去絕大部分精力,喪失對新興市場的控制和影響力,讓偏安一隅的、曾經是自己殖民地的美國,開始奮起直追,並在一戰後最終擠進第一集團。
在大家都酔我獨醒的狀態下,美國在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後,開始不斷探索新模式、新業態、新思維、新規律,並以北美為中心,把實驗和標準推向全球。而被英法聯盟所困擾、被德國崛起所震撼的英國,開始逐步喪失對舊世界的管控,從昔日的日不落國向四分五裂過渡。
二戰的爆發,徹底打碎英帝國的尊嚴,龜縮在英吉利海峽西側的島嶼上,盼望著美國能提供奇蹟。喪失了扭轉乾坤的能力,成為跟在美國腳後,幫助搖旗吶喊的跟班。至此,英國的尊嚴來自於美國的施捨,英國統治世界的權力被美國一併接管。除了在印度半島、在中東地區和非洲,透過耍把戲、摻沙子,為自己安全撤離做好準備外,就是拉攏美國做狐假虎威的遊戲。
最終在美國不斷做大做強的同時,英國開始淪落為美國的小弟。尤其是在馬島之戰""中,雖然英帝國的餘威還在,但靠耍賴,不讓法國向敵國交付導彈,靠美國的淫威,讓阿根廷陷於孤立無援的境地。英國雖贏猶敗,從此再無踏入第一集團的可能。
用不到一百年的時間,英國自我葬送了過去曾經擁有的一切榮光,甘心做美國的小弟。
對於英國的硬脫歐,我們以為是英國政治精英,根本就沒有吸取以往失敗的任何教訓。而這次等待英國的,將不再是日落後沉於水底那麼簡單,而是四分五裂,國將不國矣。
-
9 # SouthCross
英國在二十世紀中葉開始衰弱,其中除了不可避免的「盛極而衰」客觀規律,以及獨特的地理因素——英格蘭是個島國,無法將征服地從大陸上聯成一片以外,大英帝國對征服地的統治方式,既成就了日不落帝國,超越其他殖民者,但也是促就帝國早衰的重要原因。
回顧世界征服史應該承認,比在征服地只留下屍骨與馬糞的蒙古帝國,大英帝國於殖民地而言,已經算得上「較好的統治者」。他們相對溫和、不嗜殺。但在兩點表現上,大英帝國與歷史上的那些殖民帝國大同小異。
首先是貪婪。大英帝國被稱為「壟斷帝國」,在巧取豪奪佔有他國財富充實本國國庫這一點上,他們與歷代殖民帝國沒有區別。
第二是傲慢。雖然他們沒有像蒙古帝國那樣,把被征服的地區人分四等,但這並不表明他們對當地人一視同「人」。他們在國內奉行民主,善待本國人,卻在被佔領國家享受特權,輕慢他國人。
英國對印度的統治,一直被看作是征服者的溫和典範。然而,無論英國在印度實施多麼溫和的政策,都無法消除印度人的敵視和反感。在如此溫和的統治者面前,印度人還是堅持要獨立。為什麼?就是因為英國上述兩點表現,嚴重打擊了印度賴以自豪的民族精神。印度是印度人的印度,還是英國人的印度?英國總督給不了幾億人一個準確答案。
好東西自家用,野蠻人不配享受民主——這是英國殖民世界一開始就奠定的統治基調。這個基調成為他們最終失去世界文明中心地位的主要源由。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也可以說,大英帝國的衰落是其在文明成果上「吃獨食」導致的結果。
-
10 # 木春山談天下
英國也談不到四分五裂吧!
雖然號稱日不落帝國,但基本都是佔領的殖民地。那裡的老百姓本來也不是英華人。英國的本土就是英倫三島。
談大國興衰本質上是一個歷史趨勢的問題。也是就是說,任何國家都會有興衰成敗,這是歷史趨勢使然。哪有一成不變的國家?所以無論是近代的超級大國美國還是英國,或者古代的超級大國蒙古和古羅馬,都符合這個規律。
用我們老祖宗的一句話來總結就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只是和幾百年前的國家興衰、王朝更迭不同的是:
如今的工業革命、科技革命和網際網路革命,讓整個世界越來越互聯互通,也讓統治的方式方法出現了很大變化,這就會造成興起和衰亡都會呈現一種拋物線形態。
與過去那種靠著戰爭和征伐來成就宏圖的做法,逐漸被持續發展和曲線衰落所取代。
也就是說,現在國家的衰退基本都是有一個相對緩慢的歷史過程的,那種突發事件造成的斷崖式下跌也有,但基本上還是拋物線。
英國也不例外。
數百年來的大英帝國曾經在全球不可一世,全世界各個大洲都有其殖民地,這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之前的蒙古和之後的美國都難以望其項背。
但正如木叔所言,歷史有其客觀規律,英國發展到了一定的時間節點,肯定符合拋物線規律,開始走下坡路。這個節點或許就是一戰二戰這幾十年的時間。
正是一戰二戰後英國的地位逐步被美國取代,該國的拋物線下行趨勢開始加速。
二戰後殖民地風起雲湧的獨立,就是英國國力衰落的表徵。
如今的印度、巴基斯坦、伊拉克、埃及、以色列等都曾是英國的一部分,更別提加拿大、紐西蘭、澳洲這些同文同種的國家了。
不過英國雖然也按照拋物線邏輯衰退,但不要以為它們衰退到二流國家。
相反英國衰退了上百年,依然是全球前幾名的強國。比如經濟總量全球第五,人均4萬多美元;
軍費開支全球第二;
教育水平全球第二;
基礎科學研究水平全球第三……
可見它們底子還是很厚實的。
這個底子不只是政治經濟軍事,也是文化教育和思想科技的。
這也是為什麼英國不是日不落帝國,卻還能維持著英聯邦這個龐大的名義上的宗主主體,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國家都獨立了,卻還要把英國女王當作元首來對待的原因。
回覆列表
英國的衰落絕不是偶然,而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徹底淪為二線強國,不得不唯美國馬首是瞻。二戰後的英國,復興之路非但沒有一帆風順,反而歷經坎坷,而在2013年英國政府決定“脫歐”後,包括蘇格蘭在內的“脫英”運動也此起彼伏、甚囂塵上,如若按照這樣的趨勢走下去,英國本土很有可能四分五裂,二線強國的地位都岌岌可危。那麼從日不落帝國到日薄西山,英國為何混得如此差勁呢?
1、本土太小:英國最大的劣勢,就在於其本土面積太過迷你。國土面積小,首先就意味著無法供養太多人口,提供太多資源,這意味著理論上英國無法形成大規模的國內市場,也就缺乏相應的自力更生能力,這也意味著英國的命運時刻掌握在其他大國手中。再加上英吉利海峽的阻隔,作為島國的英國,在歐洲大陸幾乎沒有領土擴張的空間。所以在英國膨脹需要更多的資源和更大的市場時,英國不得不將目光瞄向了遙遠的海外。最終在全球建立了面積達3300多萬平方公里的日不落帝國。但殖民地畢竟距離英國本土遙遠,管理成本是非常高昂的的,尤其是1899年第二次布林戰爭,為保住自己的殖民擴張成果,英國除耗費了超過14億兩白銀的天價軍費,在國際社會也聲名狼藉。而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巨大消耗,力不從心的英國不得不在1931年推出《威斯敏斯特法案》,承認加拿大、澳洲等自治領的獨立地位,英聯邦成為日不落帝國最後一塊遮羞布。而等到二戰結束後,負債累累且元氣大傷的英國再也無力維持龐大的殖民體系,英國徹底被打回了原形,而沒有殖民地的英國,就意味著不可避免的衰落。2、模式太舊:理論上英國幾千萬的人口,想要管理面積達3300萬平方公里,人口達4億的廣闊殖民地,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但現實情況是英國不僅管理得很好,而且還收穫了巨大的利益。
以英屬印度為例,英國先是以東印度公司的名義逐步控制了整個印度地區,而後英國政府接手,以很少的人數推行以夷制夷方式,分化和籠絡南亞次大陸上的數百位土邦王公,最終達到牢固統治南亞的目的。控制殖民地雖然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但同樣也帶來了巨大的收益。以至於當19世紀7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如火如荼的展開時,英國就像今天抱著美元石油霸權不鬆手的美國一樣,殖民地帶來的高收益使英國上層不願意在提升國內技術水平上投入過多精力,這使得英國的興衰越來越取決於殖民地的多寡。事實上直到一戰後,英國仍然在瘋狂地擴張,戰敗國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被英法悉數瓜分,而這也成為大英殖民帝國擴張的迴光返照。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發展,殖民地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越來越多,促使殖民地的民族意識逐漸覺醒,終於為日不落帝國敲響了喪鐘。3、政策太作:近代以來英國外交的最大特點就是作為歐洲國家,英國卻處處與歐洲為敵。
英吉利海峽為英國提供了絕佳保護的同時,也使得英國與眾不同。
在英國看來,意識形態固然難以原諒,但一家獨大更不能容忍,所以英國從來都是誰強大打誰,這讓英國最終收穫了“攪屎棍”的光榮稱號。雖然出於國家利益考慮,英國的做法本無可厚非,但當時過境遷,尤其是二戰後西歐整體被美蘇邊緣化的情況下,英國的所謂傲嬌不僅不合時宜,反而令人作嘔。
某種程度上說,作為凸顯西歐國際影響力,抗衡美蘇兩極的重要平臺,歐盟的崛起也是英國東山再起的唯一希望。但歐盟帶來的短期陣痛令“民粹主義”盛行的英國民眾最終做出了脫歐的歷史性決定,而這也註定了脫離歐洲的英國必然會加速邊緣化,更要命的是不願意脫離歐盟的蘇格蘭等地區掀起了越來越高漲的“脫英”熱情,將英國推到了四分五裂的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