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懷劍聽雨
-
2 # Mer86
秦魏百年河西之戰,中間斷斷續續,一共打了五次,魏國先勝後敗,秦國先敗後勝。最終秦國打贏了戰爭,奠定了統一六國的基業,魏國元氣大傷,從此失去了爭霸天下的能力,淪為二流小國。
要了解河西之戰,就要先搞清楚河西這塊地方在哪裡。通俗的講,就是關中平原東面的一大塊區域,因為這塊區域在黃河以西,所以被稱為河西之地。河西地對秦國來說非常重要,因為佔據河西,就可以對關東六國進可攻,退可守;如果沒有河西之地,秦國這個國家還能不能維持都是一個疑問。
當然了,這個問題對於早先的秦國來說,還不是問題。因為當時的秦國還是個西垂小國,勢力範圍還沒有深入到河西。但是到了秦穆公時期,由於秦國崛起,秦穆公有了獨霸整個關中平原的野心。只不過當時霸佔河西的是巔峰時期的晉國,秦國為了跟晉國搶河西,打了多次戰爭,無一次取勝。無奈之下,秦穆公才轉而向西發展,成為西戎霸主。這也就是說,在春秋時期,晉國就佔了河西之地。
到了戰國時期,秦國的頭號死敵,晉國首先玩完。由於三家分晉,晉國被肢解了。不過秦國也沒有好哪去,由於國內守舊勢力太強大,加之秦人的民風剽悍,私鬥成風,完全不拿君主當回事。導致秦國內部權力鬥爭激烈,頻繁更換君王,不能形成強有力的統治,國力衰退的也很厲害。
從晉國分裂出來的魏國看到秦國衰落,便打起了秦國的主意,準備在晉國已有河西之地的基礎上繼續蠶食秦國的領土。於是五次河西之戰的第一次大戰由此爆發!
第一次河西之戰:公元前419—408年這一次大戰,是魏國先進攻,打了秦國一個措手不及。
當時魏軍首先在河西少梁(陝西韓城)修了一座城,作為進攻的前進基地。秦國見魏軍不懷好意,便立即發兵攻少梁城,準備拆了魏軍的這座前沿基地。結果兩軍交戰,秦軍大敗。秦軍見打不贏魏軍,也沿著黃河修了一條防禦工事,以阻止魏軍的進攻。
魏軍在準備工作全部完成後,以十萬大軍對秦軍發動了總攻,一直從韓城殺到了現在的華縣附近,秦軍大敗,不敢迎戰。魏軍在吳起的率領下,將秦國河西地區的臨晉(大荔縣)、元裡(澄城縣)一併拿下,並在兩地築城,以鞏固佔領區,防備秦軍反撲。
之後秦軍果然反撲,吳起率魏軍進行第二次攻擊,這一次又殺到了華縣,並且還攻克洛陰和郃陽等地(合陽縣),一舉將秦軍打到了洛水以東地區。經過三年休整,魏軍發動第三次總攻,一鼓作氣將秦軍在河西的殘餘勢力全部消滅。魏國在河西設立了西河郡,吳起擔任首任郡守。
相比於魏國,秦國就慘透了。最開始是沿黃河修工事防魏軍,大戰後變成了沿洛河修工事防魏軍。國境線往西移了幾百裡,小半個關中平原都讓魏軍奪取了。
第二次河西之戰:公元前401—389年秦國丟了河西,自然是不服。魏國則在攻克河西之地後,將擴張重心移至中原,魏軍主力也隨之調往中原。秦國覺得這是一個報仇的好機會,便策劃了這一次反攻計劃。
經過數年的準備,秦軍於周安王元年(公元前401 年)開始進攻魏國,雙方磨磨唧唧的打了八年,沒有一點突破。
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 年),秦華人來了一把大的。秦惠公調集了大約超過五十萬的大軍,進攻魏軍把守的重鎮陰晉。秦軍氣勢洶洶而來,魏軍有點招架不住。但是在吳起的激勵下(金銀財富的刺激下),魏武卒保持了高昂計程車氣,完全不懼怕秦軍的五十萬大軍。
只要秦軍一進攻河西,魏軍便像打了雞血一樣踴躍報名參戰。最終幾萬魏武卒,人雖少,卻個個奮勇殺敵,以一當十。將五十萬秦軍打得大敗,秦國也陷入了最低谷。(五十萬秦軍沒有戰爭補償,士氣之低落,可想而知了。)
第三次河西之戰:公元前366—362年魏軍兩戰兩勝,讓當時在魏國流浪的秦獻公非常羨慕。因此他在回到秦國後,也學魏國一樣在秦國搞起了變法改革。其中就包括了廢止人殉、遷都櫟陽、擴大商業活動、編制戶籍和推廣縣制等措施。經過十八年的改革,秦國的國力轉弱為強。
當時魏國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大將吳起因為政治鬥爭,被趕出了魏國。而魏國君主醉心於中原爭霸,魏軍的主力也在中原,河西只有少部分部隊。於是乘這個機會,秦獻公又挑起了第三次河西之戰。
第一次小戰鬥發生在武城(華縣),秦軍拔了魏軍的一座城。魏軍不能容忍,便聯合南韓組成魏、韓聯軍反攻,結果又被秦獻公率軍在洛陰大敗。秦將章蟜甚至率軍越過了黃河,攻到了魏國的河東地區(山西),並在河東又再次大敗魏軍,斬首六萬魏軍。魏軍敵不過,找趙國幫忙,在趙國的支援下,秦軍才退兵。
結果秦國剛撤兵,本來是聯軍的趙魏韓三國就翻臉了!魏軍單挑趙、韓聯軍,秦獻公聽說後趕緊派兵攻魏,在韓城大敗魏援軍,還俘虜了魏軍主將公孫痤。只不過魏國畢竟是瘦死駱駝比馬大,在主將龐涓的率領下,魏軍主力迅速西調,一舉突破了秦國的河西防線,威脅秦都櫟陽,秦國被迫遷都。
秦軍一勝一負,表面上是平手。但介於兩國的國力差距,秦國還是敗了。
第四次河西之戰:公元前354—350年第三次河西之戰中,秦軍乘著魏軍主力不在河西,佔了些便宜。但是論消耗,秦國還是遠大於魏國。因此秦獻公去世後,繼位的秦孝公立即中止了戰爭,全心全意的搞新政變法,壯大秦國的國力,等待魏國再次犯錯後,乘機撈一把。
這個時間沒等太久,魏國果然給了秦軍一次可乘之機。當時趙國進攻衛國,魏國救衛國,於是魏國主力與趙軍開戰。
秦孝公見魏軍跟趙軍死磕,派大軍大舉進攻魏國,先在元裡大敗魏軍,並佔領少梁;接著又派公孫壯攻打南韓,深入韓地,佔領上枳、安陵、山氏等地,插入了魏國和南韓的交界地區築城堅守,防備魏軍反攻。
魏國當時想滅了趙國,回頭再反攻秦國。豈不料趙國找齊國和楚國幫忙。於是齊國派出了田忌和孫臏的組合,在桂陵大敗魏軍,俘虜了主帥龐涓。秦國一看魏軍主帥都被俘虜了,於是也不打算防守了,直接出城繼續猛攻魏軍,先是攻克了魏國故都安邑,接著秦軍又在商鞅的率領下,包圍了魏國的固陽。兩戰連勝,收回了一部分的失土。
秦軍的囂張氣焰激怒了魏國,魏惠王立即派人跟齊國、楚國、趙國休戰,調集軍隊向秦國反擊,先是奪回了舊都安邑,接著西進幷包圍了定陽(延安)。秦軍不敵,孝公主動遣使者請求停戰,歸還了所有在這次戰爭中收復的領土給所魏國。等於秦國又白打了……
第五次河西之戰:公元前341—330年上一次大戰沒多久,魏惠王這個老糊塗又惹了眾怒,這一次又是多國群毆魏國,給了秦國一個反攻的機會。
秦國乘魏國十萬大軍在馬陵之戰中被齊國全殲的機會,大軍進攻河西,並大敗魏軍,誘俘魏主將公子卬。(公子卬作風坦蕩,被商鞅這廝耍詐,給誘俘了。魏軍失去主帥,群龍無首才遭至慘敗。)河西大勝後,秦軍渡過黃河,在岸門(山西河津縣)擊敗魏國趕來的援軍,俘虜了魏軍主將魏錯。
魏國當時被秦國和齊國兩面夾擊,而且兩面都慘敗,魏惠王基本上把魏文侯和魏武侯時期積攢的國力全敗完了,無力對秦軍展開反擊。不過這時候,秦孝公病死了。繼位的秦惠文王跟商鞅有仇,把他給殺了。秦國也因此停止了進攻,專心搞內政,於是便跟魏國停戰了六年。
六年之後(公元前332 年),秦軍再次捲土而來,秦惠王派十幾萬大軍攻打魏國的河西重鎮雕陰(甘泉)。魏軍被迫迎戰,雙方激戰兩年多,秦軍大勝,全殲魏軍八萬人,並俘虜了主將龍賈。魏國此時已經完全無力反攻,只得將河西郡全部歸還給秦國。至此,秦全部收復了被魏奪佔的河西地區。
魏國請降後,秦國並沒有罷手。繼續派兵攻打魏國的河東地區,收復河西地區之後並未因此停止攻魏。基本上將黃河以西的土地全部收入囊中,完全掌握了黃河天險,控制了東進中原的要道,戰略上居於優勢地位,奠定了進軍中原的基礎。
縱觀秦國與魏國的百年戰爭,其實魏國對秦國是有碾壓性優勢的。只不過魏惠王這個志大才疏的二貨,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到處招惹是非,導致魏軍被齊、楚、趙、秦等國輪番車輪戰,魏軍主力疲於應戰,各條戰線上都遭至慘敗。魏國也因此一蹶不振,國力大損,淪為了二流國家。
所以秦國能打贏河西之戰,除了秦國本身變強大了之外,魏國的衰敗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否則以秦國的實力,很難突破河西這條防線。這條防線是從秦穆公時代就沒有逾越過的一道鴻溝,結果被魏惠王這個二貨敗家子給敗完了。
-
3 # 君山話史
秦魏河西之戰,始於公元前419年,終於前330年,歷時89年,堪稱是一場世紀之戰。我把秦魏這場世紀之戰的大體經過,略述於下:
第一階段:魏國佔領河西
公元前419年,一支魏軍偷偷渡過黃河,在西岸修築少梁城,拉開河西之戰的序幕。公元前409年,魏國再築臨晉城與元裡城。三個堡壘遙相呼應,全面奪取秦國河西之地的時機已成熟。公元前408年,魏斯親自率領大軍,渡過黃河,把秦國勢力完全驅逐,盡佔河西之地,而後又築洛陰、郃陽兩城。秦軍全面退守洛水,並沿著洛水修築防禦工程。
第二階段:秦魏河西相持戰
魏文侯以名將吳起為西河郡守,全權負責河西戰區的軍政。在與秦軍的交鋒中,吳起保持不敗的紀錄。不過,秦華人也很頑強。公元前401年,秦軍迂迴到魏國大後方,進攻陽狐城。公元前393年,秦軍出擊洛水東岸的注城,被吳起的西河守軍擊敗;公元前390年,秦、魏戰於武城;公元前389年,秦、魏戰於陰晉。遇到吳起,是秦華人的不幸,萬幸的是,吳起由於被政敵算計,於公元前387年離開魏國。此後,秦軍開始反攻河西。
第三階段:秦軍之反攻
吳起出走、魏國內戰以及三晉戰爭,導致魏之實力急劇下降。公元前362年,秦軍攻克繁龐城,俘虜魏國統帥公孫痤。面對咄咄逼人的秦國,魏國已經沒有優勢可言了。魏惠王做出重大決定:在河西修築長城。修築長城,很明顯是防禦手段而非進攻手段,從此,魏國便陷入被動挨打之中,絕少主動出擊。
公元前354年(秦孝公八年),魏國以十萬大軍包圍趙國首都邯鄲,重兵集結於東部,西部已露出大大的空檔。秦孝公再發兵攻河西,大敗魏軍於元裡,斬首七千,一鼓作氣奪下河西重鎮少梁城。
公元前344年,商鞅擒魏公子卬,重創魏師。魏惠王不得不與秦國談和,商鞅獅子大開口,要求魏國必須割讓河西之地。談判的結果是魏國割讓一部分河西之地給秦國。雖然還有若干重要城池控制在魏華人手中,已經不足以威脅秦國了,因為魏惠王耗費巨資所營造的河西長城防線已經支離破碎。秦軍收復河西,只是時間問題。
第四階段:秦軍完全收復河西
秦惠王上臺後,致力於全面收復河西之地。
公元前333年,公孫衍率秦國兵團攻打魏國在河西的軍事據點雕陰城,大敗魏軍。魏惠王再無進取雄心,對付秦國虎狼般的進攻,他祭出的法寶是割地求和,把陰晉城割讓給了秦國。
公元前331年,秦軍對河西發動史無前例的猛攻。魏軍兵敗如山倒,統帥龍賈被生擒,戰死者不計其數。在《史記》一書中,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見於《魏世家》,記為:“秦敗我龍賈軍四萬五千於雕陰。”《秦本紀》則記為:“虜其將龍賈,斬首八萬。”前者為魏方的記錄,後者為秦方的說法。不管哪種屬實,都證明秦國大勝而魏國大敗。秦軍乘勝而進,渡過黃河,攻入魏國,兵圍焦、曲沃。
魏惠王再無繼續戰鬥的勇氣。他將河西之地全部割給秦國,以換取和平。
自公元前419年魏文侯築少梁城、經略河西以來,經過89年的反覆爭奪,魏國最終在河西戰爭中敗北。全面收復河西,是秦國曆史上的重大事件。釘子已經拔除,通往中原的大門即將開啟,灼人的烈焰很快就要燒向東方。
-
4 # 大福讀史
瞭解河西之戰前必須要搞清楚秦晉、秦魏為什麼要為“河西之地”而大動干戈!確切的說,秦魏河西之戰早在春秋初期就初見端倪,雖然當時是秦晉而不是秦魏。其實,兩國發生軍事衝突是必然的。簡而言之,就是兩個相鄰的超級大國的對向擴張衝突,這種情況如同將俄羅斯和美國強行湊成鄰居一樣。
大體來說,河西之地在陝西東部的洛水與黃河之間,包括少梁(韓城芝川鎮)、頜陽(合陽坊鎮)、元裡(今澄城交道縣元裡村)、臨晉(今大荔縣朝邑鎮,黃河西岸,因緊靠晉國而取名為臨晉,對岸便是蒲津渡)、鄭(華縣畢家鄉),陰晉(華陰市),因為其地處黃河以西,而被稱為河西。對於勢力範圍主要在河東之地的魏國而言,如果不是想奪取關中,河西之地對魏國就如同雞肋一般。但是,對秦國來說,丟失河西卻是致命的毒藥。《大秦帝國》裡的一句經典的臺詞道出了河西對秦國的重要性,“秦東關防,險在桃林,勢在河西,二者缺一不可,只有牢牢佔據河西高原,才能居高臨下,有效控制桃林高地(淆函道)的關防要塞。”
的確,按照水往低處流的特性,河西之地對桃林高地有著居高臨下的地理優勢。可以看到,黃河自龍門峽谷奔騰湧出後,一直向南流經潼關、風陵渡附近,因為受到華山的阻擋,不得不轉而向東流去,此一彎曲之處被人們稱作“河曲”。此外,因為黃河又得到禹門口到潼關之間多條河流的補充(汾水、涑水、渭水、洛水)而導致河水流量劇增,從而使河床變得極其不穩定,故而當地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說法。因為黃河河床的不穩定,所以自龍門口至蒲津渡數百里之間,兩岸多有淤泥、淺灘,理想的碼頭只有三處——龍門渡、夏陽渡、蒲津渡。
秦國雖然立國於關中,但是它的想法一直是東出中原與列國爭雄。所以,秦國想要東出有三條路:
1,自秦都雍城(鳳翔)沿渭河南岸行進,經白鹿原,出武關。
2,自雍城沿渭水南岸過鄭、陰晉出函谷關,經崤山道到達洛邑。
3,自雍城,經鄭、陰晉、臨晉、元裡、頜陽、抵少梁,再經禹門渡過黃河,到達晉國控制的河東之地,然後可分兩路,一則下茅津渡經崤山道到達洛邑;二則經軹關陘下王屋山,到達晉國(魏國)控制的寧邑(修武)。當然,也可以在臨晉經蒲津渡渡過黃河。
實際上,武關這一路的出口處當時屬於楚國的核心地帶,在商鞅變法以前秦國對楚國一直都是敬而遠之,所以這一路註定不好走。函谷關一路自古便是關中通往中原的要道,西周時期武王伐紂和周平王東遷走的就是此路,但是這條路缺一直在晉國和後來的魏國控制之下。實際上,在魏國沒有奪取河西之地以前,秦國對崤函道的軍事攻擊一直都是不理想的,如公元前627年的崤之戰。剩下的一路就是秦晉之間需要過黃河的“國道”。可以發現,2,3兩路都不約而同地經過河西之地。所以,秦國對河西之地的爭奪是必然的。同時,其中的少梁城不僅控制著夏陽渡,還扼守著魏秦兩方南北往來的咽喉,這也是秦晉、秦魏兩國為何在戰爭中以爭奪少梁(韓城)為主要目標之一。同時,雙方又不惜一切代價地控制陰晉(華縣)也正是因為陰晉控制著來往崤函道的咽喉。
縱觀秦晉、秦魏河西之爭,自公元前677年開始,直到公元前332年秦國控制河西,時間長達357年之久。在這三百多年中,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秦晉拉鋸、魏國獨霸;秦佔河西。
(一)秦晉拉鋸
公元前677年,秦國自雍城(鳳翔)率先向東擴張到了河西。此時,河西還存在著周天子封建的眾多諸侯小國,如梁、芮、同、鄭等國。但是,依舊與西戎作戰的秦國並未有效地控制此地。同時,隸屬西戎的一支蠻族也沿著洛水河谷來到了河西,並佔領了梁、芮二國的大片土地,號稱“大荔戎國”。恰好,此時晉國也已經完成了“曲沃代翼”的逆襲戰,晉國君主獻公經禹門渡過黃河,並攻佔了梁、芮二國的部分土地,外加崤函險道和陰晉城。此時秦晉兩家國界沒有直接接壤,衝突還不明顯,隨後兩家還搞起了婚姻聯誼,成就了秦晉之好。
前651年晉國內亂,晉公子夷吾為求秦國支援其繼任晉國君位,以割讓河西八城的謊言欺騙了秦穆公。前645年,秦國發生饑荒,晉國又不念秦國之前救援晉國災荒之恩而興兵攻秦,秦晉戰於韓原(韓城),晉君被俘。之後,秦國發兵東進,攻滅了梁國、芮國,佔據了少梁城在內的河西北部,秦晉開始直接接壤。但是,晉國還牢牢地控制著河西南部的陰晉城和崤函道。另外,河西中部的大荔戎國也保持著獨立。
公元前627年,秦國冒險越過崤涵道攻打鄭國失敗,回軍途中遭到晉軍伏擊,秦軍三萬精銳盡喪崤山谷底。從此,秦晉結仇,兩國開始頻繁交戰。前626年,秦晉彭衙之戰,秦軍戰不利。前624年,秦穆公親統精銳攻擊晉國,並渡河焚舟以示必死之心,晉軍不敢應戰。秦軍遂自茅津渡渡過黃河來到崤山祭奠戰死的三萬秦軍,而後退回國內,從此不再東出,轉而向西發展,開始了秦霸西戎的征戰。自此,秦晉兩國雖然也在河西之地進行拉鋸戰,但是河西之地的三足鼎立局面仍然暫時保持著,直到三家分晉。
(二)魏國獨霸
三家分晉後,魏國涉河西進,奪取了少梁城,從而使少梁與陰晉遙相呼應,成為奪取秦國河西地的橋頭堡。前416年,秦國攻滅大荔戎國,並在距離魏國少梁城不遠的地方修築了繁龐城,在南部則用鄭城監視陰晉城內的魏軍。此後,秦魏兩國在軍事上形成了短暫的對峙局面。期間,秦魏兩國頻繁在河西地區展開拉鋸戰。
直到公元前409年,戰爭天平開始傾向魏國。因為魏國出現了一個牛人——吳起。史載吳起拜將時,“文侯身自布席,夫人捧觴,醮吳起於廟,立為大將,守西河。”吳起擔任西河太守期間,訓練了數萬名身批重甲,全副武裝,可以攜帶三日口糧,在山地中半日急行軍百里的重步兵——魏武卒。同時,吳起與士卒同甘共苦,甚至親自為士卒吮吸膿瘡,許多士卒為報恩而“戰不旋踵”。從此,這支攻擊力與機動性兼備的古代“特種部隊”成了秦軍的剋星。也正是自公元前413年開始,秦國開始處在了被動挨打的狀態。史載吳起“守西河,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餘則均解,闢土四面,拓地千里。”
公元前413年,魏軍攻到了鄭縣(華縣),直抵華山腳下。公元前412年,魏軍攻佔秦國繁龐。公元前409年到公元前408年,吳起先後攻佔秦國臨晉、元裡、洛陰、頜陽。公元前393年,秦魏戰於汪(澄城境內)。公元前390年,秦魏戰於武城(陝西華縣)。尤其是公元前389年,吳起親率步兵5萬,戰車500,騎兵3000擊敗了號稱50萬的秦軍。秦國一蹶不振,開始敗退洛水西岸,並沿河修建了長城,並令百姓帶劍防衛魏軍西進。在這種形勢下,秦軍已經無力反抗,只能退守洛水以西,並築重泉城(蒲城縣重泉村)與魏軍對峙。從此,秦國完全失去了來往中原的要道,也失去了關中平原的部分產糧地。雖然秦國也在此期間與魏國對戰或有勝績,但是仍然沒有改變魏國強壓秦國的不利態勢。當然,秦國在河西的戰事不利與秦國政局不穩有一定關係。自秦厲公以後,即公元前442年直到公元前385年,秦國頻繁發生奪位事件。這就是秦孝公所說的“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鑑於秦國不服輸的精神,已經遷都大梁(開封)的魏國為了避免秦國干擾自己的中原爭霸戰,遂在公元前358年命龍賈修建了河西長城防備秦軍攻擊。
(三)秦佔河西
前384年,秦獻公將都城東遷到了靠近河西的櫟陽(西安市閻良區武屯鎮),此時魏國的戰爭機器已經完全陷入了中原戰場而不能自拔。
公元前364年,秦軍越過黃河,擊敗魏軍於石門(山西運城),斬首魏軍6萬。
公元前362年,秦軍趁魏國與趙、魏兩國交戰,發兵攻擊魏軍,於少梁俘虜魏軍主將公叔痤。
鑑於秦國咄咄逼人,魏軍出動名將龐涓出戰,龐涓一舉突破秦國河西防線,殺到秦都櫟陽,秦國被迫遷回涇陽。次年,秦孝公繼位。公元前356年,商鞅變法開始。
公元前354年,秦國趁魏國與趙國交兵之際,發兵攻擊魏軍控制的元裡,一戰斬殺魏軍七千,攻取了魏國少梁。隨後,秦軍又攻佔了魏國舊都安邑。
公元前350年,迫於秦國的咄咄逼人的軍事進攻,魏國與中原諸國停止了戰事。秦獻公見狀,遂於同年與魏惠王締結休戰合約,並將佔領的河西之地退還魏國。隨後,秦國又派商鞅勸魏惠王稱王並與齊楚爭霸,以轉移魏國的注意力。但是秦國只是暫時蟄伏待變,此點從商鞅對秦孝公的言論就可看出,“秦之與魏,譬若人有腹心之疾,非魏並秦,秦即並魏。何者?魏居嶺厄之西,都安邑,與秦界河,而獨擅山東之利,利則西侵秦,病則東收地。”
終於,秦人等到了機會。公元前341年,齊魏馬陵大戰,魏軍十萬精銳盡喪。同年五月,齊宋聯合攻魏。次年,齊、趙兩國再一次向魏進攻。秦國趁機發兵東進,以詐術襲破魏軍。魏國遭受連續打擊,對秦國的軍事優勢已經喪失。於是,魏國割讓了部分河西地與秦國。到此,秦國亦控制了崤函道,打通了東出函谷關的通道。前332年,秦惠文王派兵攻魏,魏將龍賈在碉陰(甘泉縣)戰敗,隨後魏國完全退出河西。
-
5 # 沅汰
“河西”在春秋戰國時期是指現在山西境內黃河南北流向這一段黃河以西,東到陝西涇水的兩河流域之間的地域。在戰國曆史上,秦國東進以及魏國的擴張都與河西地域有重要關係,河西成為秦魏爭霸的焦點。為了爭奪河西地域,戰國史上秦魏先後多次發生戰爭,大戰至少五次,前後相延百年。這個過程中互有勝負,但最後以秦的取勝而告衷。最終佔據了河西地區的秦在向著統一六國的目標下走出了非常有利的一步。
秦國是西來之國,最初受周的賜封,擊敗了西戎而取得了西犬丘。西周滅亡,因為護送平王東遷有功而受賜宗周故地岐山。秦國一路東進,以東西方向為走向,一直到佔據了關中平原。在春秋時期秦國遇上了強勁的對手就是晉國。
初封於河汾之間的晉國在最鼎盛的時期不僅佔據了現在的山西全境,還包括陝西東部、北部。而晉國的發展走向必定要向南往中原地區爭取。於是由北向南和晉國和由西向東的秦國撞車了。河西就是車禍現場。
第一次河西爭奪戰發生在公元前419年,以少梁為焦點,魏國國君魏文侯在位時期,魏國名將吳起率領魏軍攻克了秦國所佔有的河西臨晉、元裡等地。秦國退守洛水。第二次河西之戰發生在二十六年之後,秦國主動進攻汪和武城,魏國的河西郡守吳起再一次率魏軍把五十萬秦軍打得大敗保衛了河西要地。第三次河西之戰發生在公元前384年,魏國這時正遭逢齊國進攻。而魏國的主將換成了龐涓。秦國越過黃河打到河東,而魏國主將龐涓則突破河西戰場打到秦都櫟陽,秦國不得不敗回,並遷都到涇陽。第四次河西之戰正是魏國最強盛的時期,秦國也經過商鞅變法國力強大起來。公元前354年,魏國正陷於中原大戰,秦國再次佔據少梁。魏國在襄陵之戰大敗齊國,解決了羈絆一心對付秦國,秦國最終迫於內外局勢不得不修和而回退還河西之地。
第五次河西之戰發生在公元前341年,秦國國君秦惠文王解決了商鞅變法之後的遺留問題,國內沒有了不穩定因素,秦國可以集中精力專注攻取河西。魏國這時候則國力開始衰弱,馬陵之戰遭遇大敗,齊楚又輪番進攻,已經無力和秦國抗衡。
最終四負一勝,在最後一戰中秦國終於奪得了河西,掃清了東進道路上的障礙。
-
6 # 若流風之迴雪
河西之地本是秦國的土地,自三家分晉後,魏國透過重用李悝、吳起、西門豹等一批賢臣、名將,對內進行改革,在軍事上訓練魏武卒,一時間聲名大震,一躍成為戰國首強,而此時的秦國自秦厲共公之後,國內頻繁更換君主,不能形成強有力的集權統治,亦未完成社會變革。於是,魏國變向西謀求擴張佔領了秦河西之地。
秦收復河西之地是自秦獻公始,歷經三代,分別為秦獻公、秦孝公、秦惠文王三位君主。
秦獻公時期:秦獻公繼位後整治了秦國長期以來的動亂,對國家進行了初步的改革,穩定了國內的動盪局面,將野民正式納入國民,並遷都櫟陽,始其更靠近河西。公元前364年,秦獻公親率主力攻入魏河東腹心地區,在石門(今山西省運城市西南)殲滅魏軍6萬,獲得大勝。魏國慘敗,諸侯震動。公元前362年,秦乘魏軍在澮水(今山西省翼城縣南)北岸與韓、趙聯軍大戰之機,派庶長國出兵攻魏,在少梁(今陝西省韓城市南)大敗魏援軍,俘其主將公孫痤,佔領龐城。此後,魏軍修築長城,採取守式。
秦孝公繼位後重用魏鞅,實行商鞅變法,訓練新軍,由於商鞅變法中,以軍工授爵的激勵充分激發了秦國百姓的戰鬥熱情,加之變法使秦國國力大增。公元前352年,秦乘魏軍在桂陵之戰大敗於齊軍之機,由龐城東渡黃河,包圍了魏故都安邑,迫使魏守軍降。公元前351年,商鞅率軍進圍固陽(今陝西省延安市東)。魏惠王立即派軍在固陽東修建了崤山長城,以阻止秦軍東進,保障河東地區與大梁的聯絡。
公元前350年,秦國見魏國與齊,趙兩國關係趨於緩和,騰出手來集中兵力反攻固陽。秦孝公便用商鞅以退為進之策,與魏惠王在彤(今陝西省華縣西南)會盟修好,將安邑及河西部分土地歸還魏國。公元前341年,魏10萬大軍在馬陵之戰被齊全殲,秦乘機於次年進攻河西,大敗魏軍,誘俘魏主將公子卬。公元前339年,秦軍再由龐城渡河進攻,於岸門(今山西省河津縣南)擊敗魏援軍,俘主將魏錯
秦惠文王時,廢商鞅,重用公孫衍。公元前332年,秦惠文王派任命公孫衍(犀首)為大良造,率軍攻魏上郡重地雕陰(今陝西省甘泉縣南),魏軍大敗,主將龍賈被俘。魏國被迫於次年將河西地區的剩餘部分全部歸還給秦國。
至此,秦全部收復了被魏奪佔的河西地區。
河西之地歷經三代,充分體現了秦國頑強的毅力,我想這也顯示了為什麼秦國能夠統一六國。
-
7 # 雄觀
河西之地,指戰國時代陝西東部的洛水與黃河相夾的一片狹長地區,由於位於黃河西岸,所以這片地方被人稱為河西。
在偌大的河西之地上,有少梁、陰晉 、鄭等多個重要城池。
秦王希望透過控制河西,為進駐中原、稱霸天下做好準備,而它的鄰居魏國,則想佔據河西來鉗制秦國的發展。
因此,秦魏二國不可避免地在河西一帶上演了一次次血肉紛飛的慘烈戰爭。
魏國是韓趙魏三家分晉而成,魏國在繼承部分晉國土地的同時也繼承了秦晉的河西之爭,並 相當長一段時間,都在爭奪河西上,死死地壓制著秦國。
公元前419年,魏國在河西修築起少梁城,秦軍伐魏不利,只得老老實實地構建防禦工事。但秦軍的工事對魏軍來說根本不堪一擊。
這個時候,秦還是很弱的。
從公元前413年起,魏不斷向秦進攻。這年魏軍大敗秦軍,一直打到鄭這個地方。
曾有歷史學家考證,鄭這個地方,應當就在現在的陝西華縣附近。
此戰一舉摧毀秦軍的西河防線,直取位於渭河平原的鄭,嚴重威脅了堪稱秦軍糧袋的渭河平原,並大有奪取秦國都城雍的架勢。
第二年,魏又派太子擊包圍秦的繁龐,並將此地佔有。
被打得焦頭爛額的秦國試圖聯合齊、楚一同抵禦魏軍的進攻。
可惜的是,就算齊、楚都果斷迅速地出兵援秦,魏軍在河西的攻勢也依然兇猛。
魏太子率兵殺過黃河,將烏泱泱的魏軍引入秦國。 吳起則在被秦軍斷掉後路的情況下,繼續打出一場場漂亮的戰爭,相繼攻克了秦國的臨晉、王城、元裡、洛陰、合陽、陰晉等地。
僅僅用了幾年的光景,偌大的一個河西之地就被魏國收於囊中,耽於國內亂政的秦國即使知道喪失了河西意味著什麼,也組織不起對魏軍的有力反抗。
魏國為了防止秦國入侵,將吳起安排在河西嚴防秦軍。
吳起為一代名將,在他治理河西的時代,魏華人節節大勝,秦人甚至害怕的不敢東向。 打怕了。 這些事蹟,在史書上,都能查的到。
秦丟失河西除了魏國的強大外,更重要的是秦國當時內部混亂。
《史記》載:秦頻繁換君主,內亂不堪。內政不穩,何以攘外? 穩定河西之後,魏國又北滅中山,奪取大片土地。魏文侯在洛河以東、黃河以北置上郡,又佔據陝,進一步卡住秦國和中原地帶的通道,致使秦國的發展大受阻礙。
秦國被打成這樣,依然頑強的存活下來,那是因為,當時的秦簡公心有不甘。難道秦國就要這樣亡了嗎?
秦簡公即使因為國力的虛弱無法在和魏國的戰爭中得到便宜,也一刻沒有放鬆強大秦國的步伐。
因為落後就要捱打,秦簡公也不得不這樣做,因為不這樣做,怎樣強大? 窮則變,變則通。
秦簡公為了防禦魏軍築秦東長城。
這時候秦國和中原的往來已經被魏國控制,於是他決心改革國家制度,用實際行動承認了私田的合法性,開始按土地畝數徵稅。 接下來就是宣揚尚武的風氣,他又一掃以往只有貴族才能佩劍的舊習,不但允許還鼓勵平民百姓也帶劍防身。
就這樣秦國像個內功高手逐漸恢復元氣。 秦簡公完成這些後就去世,可惜,他沒有看到秦國收復河西的那一天。
秦簡公去世後,秦惠公即位。 自秦惠公開始,秦國有了轉機。
但秦惠公去世後,秦國發生了內亂,秦出公最終被殺死,秦獻公即位。
秦獻公繼位後,發誓要一雪被魏國欺壓之恥。
而數年之後魏文侯去世,接替他的魏武侯儘管堪稱英明賢德也是一代雄主,卻在用人上犯了一個重大的過失,竟然逼走了吳起。
更可悲的是,吳起跑到楚國受到楚王重用讓楚國迅速強大起來,南平百越,卻三晉,兵震天下,諸侯患楚之強。
秦獻公於是在公元前382年開始攻打魏國,在洛陰擊潰了韓魏聯軍。
秦國信心大增,秦魏在河西的力量對比正微妙地發生變化。
秦獻公於是在公元前382年秦攻打魏國,奪取武都,不僅如此,秦國還在洛陰將韓魏聯軍擊敗。
秦國信心大增,秦魏在河西的力量對比正微妙地發生變化。 受到激勵的秦國幾次攻打魏國,並漸漸取得了一些大的勝利。
從此以後,秦國便開始了反守為攻,魏國節節敗退,公元前362年,秦國又攻打魏國的少梁,直接威脅到魏都安邑的安全。
素以強悍著稱的魏軍竟在少梁被打得落花流水,領軍魏將公叔痤也淪為俘虜,河西一帶於秦國不再是可望不可即。
魏惠王正是在這次戰爭後,因畏懼秦國,才將魏國都城從安邑遷徙到位於東方的大梁。
此後,秦國就慢慢走向了大一統之路。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
-
8 # 蝸牛篆圈
個人理解河西之戰是秦魏120年間連續發生10多次戰爭的統稱。河西具體位置是指黃河以西的南北地帶。
魏自三家分晉後獨立建國,控制兩河險要地帶,在函谷關內黃河以西與秦為鄰。經李哩、吳起變法後成為戰國初期最強大的諸侯國。
秦自周東遷後為秦讓出了發展之地。進入戰國時期秦據四方險要牢固防守自己的疆域。但魏佔據了晉河西險要地帶,攻可向西侵秦,守可據秦入關。遂魏就成為秦東進心腹大患和障礙。
秦魏自公元前401年陽弧之戰起,歷經洛陽、石門、少梁、元裡、固陽、河西、汾陰、蒲陽、陝城等戰爭,至公元前294年襄城之戰止歷經100多年的戰爭,先期因魏強大,佔據上風。石門之戰秦魏投入兵力較大,秦擊敗魏,斬首6萬,秦魏戰略格局就此發生轉折,秦開始由弱變強。陝城之戰,秦王親征獲勝,從此黃河天險之地多為秦控制。公元前295年襄城之戰魏屬河東之地完全為秦所有。
再經伊闕、華陽之戰後,魏徹底臣服於秦,並“以地事秦”。
-
9 # 使用者94738516596
秦魏河西之戰要從三家分晉之前說起,在春秋的時候河西之地並不是秦國也不是魏國的,在晉獻公的時候晉國佔領一部分,秦國也佔領了一部分,但是在這之後秦晉兩國之間的戰爭不斷都是為了河西之地。但是不管怎麼打,秦國佔領河西的西邊,晉國佔領河西的東邊。
但是三家分晉之後,魏國建立,平衡被打破,魏文侯——魏國的建立者。這個魏國史上最成功的君主(當時魏國沒有稱王),任用李悝,吳起變法,使魏國迅速強大起來,吳起創立的魏武卒在當時可以說是打遍天下無敵手。奪取河西之地也是遲早的事。
而當時秦國呢,作為春秋四大強國,當年也是稱霸中原的強國,可是一到戰國初期,秦國君主更換頻繁,內部權利爭論不斷。使秦國國曆迅速下降,這時候魏國佔領河西全境是易如反掌。
河西之戰大致可以分為五次。
第一次河西之戰,前419到前408之間,魏國佔領河西全境。秦國退出河西之地,第一次河西之戰可以說是一邊倒的情況,當時魏國太過於強大,再加上有吳起這個兵聖在,打秦國那是太容易了,魏國奪取河西之後,設立河西郡,吳起任郡守。
第二次河西之戰,由於魏國佔領河西全境,已經嚴重威脅到秦國本土,秦國想要收復河西那是肯定的,再加上魏文侯去世,魏國向中原地區發展,魏國主力軍隊調離河西。
公元前389年,這時候秦國大約集結了50萬軍隊,準備一舉拿下河西全境,但是他們忘了當時的河西郡守是吳起,即使五十萬軍隊在吳起眼裡那也是一群羔羊,當時吳起用勵志激勵的辦法,再加上獎勵,大大提高了士氣,即使魏軍數量處於劣勢,但是士氣已經明顯高於秦軍,結果秦軍敗。
第三次河西之戰,前384年,秦獻公繼位在國內改革,秦國國力稍有增強,這時候魏國忙於中原戰爭,已經顧不上河西之地了。
這次河西之戰秦國前期取得了巨大勝利,三次打敗魏軍,但是這時候魏國主力回師,又一個大將登場了——龐涓。再加上秦獻公去世,秦國國內不穩。龐涓一舉攻破秦河西防線,直接威脅到秦國都櫟陽,秦國不得已將國都遷回涇陽。秦國敗。
第四次河西之戰,這時候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國力大增,加上這時候魏國在中原與齊國,趙國,南韓打的不亦樂乎。秦國開始大舉進攻河西。
當時魏國在於趙國,齊國,楚國都在打(沒辦法當時魏國太過於強大),秦國迅速佔領了大片河西之地,這時候魏國反應過來了,迅速攻破趙都城,迫使趙國結盟,然後聯合南韓打敗齊軍,齊國,楚國講和,之後魏國與東方其他五國講和,調集軍隊向秦國反攻,而當時秦國在國內正在進行第二次變法,沒辦法,秦國退還所佔之地。
第五次河西之戰,這時候已經是在馬陵之戰後面了,馬陵之戰可以說是魏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此役魏國大將龐涓戰死,魏國10萬大軍被殲滅,魏國已經不是第一強國了。前340年秦軍大舉進攻河西,魏國已經是不堪一擊了,到公元前329年魏國迫於壓力降河西郡還給秦國,至此秦國收復全部河西之地。
但是後續秦國還在不斷向東發展,直至後來統一全國。
從春秋到戰國初期,秦魏兩國為了爭奪河西打了一百多年。秦國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才將河西之地全部收回。
大秦帝國!
-
10 # 大秦鐵鷹劍士
河西之地原本是晉國的領土,指的是黃河“幾”形西邊的一部分領土。秦穆公是晉獻公的女婿,晉國在晉獻公死後發生了驪姬之亂,太子被殺,嫡子夷吾與重耳出逃。後來夷吾以河西八城為條件,請求秦穆公出兵平定晉國內亂,助他登位。秦穆公扶持夷吾為晉君,取得了河西之地;夷吾死後又扶持重耳為晉君,秦國在河西站穩了腳跟!
秦穆公與晉文公死後,秦國與晉國都慢慢衰退,但是從晉國分裂出去的魏國變得很強大。魏國最先變法,國富兵強,君明臣賢,於是開啟了稱霸模式。戰神吳起在魏國訓練出一支重灌步兵,號為“魏武卒”。吳起擊滅中山國後,開始慢慢蠶食秦國河西之地,因為在魏國看來,它是晉國的傳承,有理由收復失地。吳起以五萬魏武卒擊潰秦國五十萬大軍,完全收復河西失地,並佔領秦國函谷關,餚山等地。
秦獻公繼位後,遷都櫟陽,整軍備武,與魏國大戰二十餘年,就是想收復河西!但是在少梁之戰中,秦獻公中箭身亡,秦國也在年年大戰中瀕臨滅絕邊緣。秦孝公繼位後,任用商鞅主持秦國變法,二十年後秦國脫胎換骨,兵強國富,商鞅趁魏國新敗出兵收復河西。
之後秦魏兩國圍繞河西又有多次反覆爭鬥,直到白起在伊闕之戰中斬首三晉二十四萬士兵,河西之地才完完全全成為秦國領土。吳起助魏國奪回河西,白起助秦國奪回河西,於是有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吳白二起”的說法!
回覆列表
秦魏河西之戰是戰國時期時間跨度最長的爭奪戰之一,從戰國早期一直持續到戰國中期,幾經易手,爭奪非常激烈。
河西之地是黃河“幾”字形西岸到洛水之間的狹長地帶,土地肥沃,易於耕種。戰略地位極其重要。遠在秦穆公時期,秦國就囊括了所有河西之地。
公元前419年,是秦魏河西之戰的開始,魏文侯欲奪取秦國經營百年的河西之地,他首先徵調了十萬人開赴河西,在黃河西岸建立了一個龐大的軍事要塞,少梁。並以此為根據地,屯兵屯糧試圖發動進攻。秦國自然知道魏文侯的意圖,立即出兵二十萬進攻少梁。河西之戰的第一次戰役打響。魏軍擊敗秦軍,繼續築城備戰。秦國進攻受阻,只得退守防線,在少梁的對面建造了籍姑和繁龐兩個軍事據點,以此遏制魏國在河西的擴充套件。公元前413年,魏國一切準備就緒,正式開始進攻,魏軍深入河西腹地,在鄭地這個地方,大敗秦軍,隨後又攻克了繁龐這個秦國新建的軍事據點,戰事進入相持階段。魏軍暫時停止了進攻,因為魏國國內開始變法。
公元前409年,吳起帶著新練的魏武卒來到河西,魏武卒行軍迅速,吳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秦國另一個據點籍姑。河西徹底裸露在魏國面前。秦國驚恐萬分,秦簡公親自帶領舉國徵調的十二萬大軍,誓要守住河西。但可惜他碰見了吳起,吳起以七萬魏武卒又一次大勝秦軍,幹掉了這支秦國主力後,吳起繼續西進,連續攻克了臨晉,元裡等河西城邑。秦軍碰見吳起基本上是節節敗退,只能退守洛水一帶,並在這裡修築防禦工事。至此,魏國佔有了全部的河西之地,並在此建立了河西郡,吳起擔任郡守震懾秦軍。
秦國失了河西之地,舉國惶恐,奪回河西成了秦國上下唯一的戰略目標。經過數年準備,公元前401年,秦國進攻河西的武城,魏國全力防守,秦國進攻失敗。經過多年休養生息,於公元前389年,秦國再次徵調大軍二十萬(一說五十萬)進攻河西的重要城邑,陰晉。這次進攻,秦國準備充分,勢在必得。陰晉危在旦夕。魏武侯十分擔心,欲調遣大軍前往河西協助防守。吳起卻只要了五萬沒有戰功的魏武卒迎戰秦軍。這一場戰役大家都知道結果,堪稱吳起對秦軍作戰最輝煌的一次戰役。全殲秦軍二十萬。使秦國多年無法發動大規模作戰,河西之地固若磐石。但隨後不久,吳起因受到排擠離開魏國,前往楚國。老秦人鬆了一口氣。
公元前384年,秦獻公繼位,秦國進行改革,國力有所恢復。公元前366年,秦獻公開始收復河西,魏國此時主力部隊深陷中原混戰,無力顧及河西,秦獻公在此後的幾年時間裡多次打敗魏軍,殲滅了魏國在河西的大量兵力,並在公元前362年的少梁戰役中俘虜魏軍主帥公孫痤。同年,秦獻公去世。
秦孝公繼位後,秦國進行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變法――商鞅變法,從此秦國開始了崛起之路。
公元前344年,魏國經過了桂陵馬陵兩次失敗,國力大損,秦國以商鞅為主帥帶著秦國新軍在岸門這個地方擊敗魏軍,俘虜魏軍主帥公子卬。
公元前332年,秦軍以公孫衍為主將,在雕陰全殲魏軍在河西的防守。魏國被迫歸還佔領了七十餘年的河西郡。至此,這場從公元前419年到公元前332年的秦魏河西爭奪戰最終又回到了秦華人手裡。並開啟了東出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