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一條不鹹的鹹魚

    我的家鄉貴州湄潭

    湄潭文廟浙大西遷歷史文物陳列室-貴州省湄潭縣義泉鎮縣文廟內,陳列室於1990年對外開放,由湄潭縣文管所管理。湄潭文廟佔地面積15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300多平方米,曾是浙江大學西遷貴州時的辦學地點之一。1989年,對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湄潭縣文廟進行全面維修。1990年在維修後的大成殿及東西兩廡舉辦浙大西遷歷史文物展覽,展出各種文物和資料500多件。展覽分為“漫漫西遷路”、“遵湄辦學史”、“竺公風德頌”、“求是群芳譜”、“今日求是園”、“湄杭情意深”6個部分。

  • 2 # 朱雙喜

    《平涼市五大歷史遺蹟》

    1、崆峒山:自古以來崆峒山就有“中華道教第一山”的美譽,它西接六盤山,東望八百里秦川,南依關山,北峙蕭關,是古絲綢之路西出關中的要塞。傳說,這座山曾經歷過多次地質運動,在長期的風雨侵蝕下,形成了各種奇特秀麗、豐富多彩的丹霞地貌。而且在崆峒山景區,素有八臺九宮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築群七十二處石府洞天,故有人稱之為“西來第一山”和“西鎮奇觀”,讚揚其“崆峒山色天下秀”。

    2、成紀文化城:在這裡,有著人文始祖伏羲氏誕生地古成紀的遺址,是中國“治平成紀”所在地。在景區內,有伏羲青銅聖像,還有《河圖》彩畫,是海內外華人懷古祭祖的聖地。而且此處建築古典宏偉,是一個觀光的好地方。

    3、回山王母宮:王母宮是西王母降生之地,並經歷了三次重建,最終建成了西王母大殿和東王公大殿的兩座主體建築。在這裡除了可以看到配殿之外,你還可以觀光各種各樣的碑坊和獨特的王母宮石窟,如果幸運的話,你還能看到回山西王母祖廟廟會。

    4、古靈臺:“靈臺”歷史悠久,但它也經歷了一波三折。在歷史的長河中,三次被毀,三次重建,最終成就如今的“神州祭靈第一臺”。在古靈臺內,收錄了許多古今政要名人的題詞和題匾,而且在壁上繪有大型周文王討伐密須國的壯觀圖,是一座主要與商周文化遺存為主體的文物景區,擁有許多珍稀的歷史文物,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5、蓮花臺:進入蓮花臺景區,你可以看到巍峨的群山和茂密的森林,而且在蓮花臺的山頂上,可以看到有一塊神似盛開的蓮花的巨石。一路走向蓮花臺,會遇見各種奇形怪狀的石頭,有許多松柏挺身孤立於石崖縫間,被人稱“既有江南水鄉之柔美,也有北方名山之神奇。”

  • 3 # 桃李郭果404

    作為一個老西安人,我的自豪是掩飾不住的,西安的名勝古蹟數不勝數,我最愛的還是西安城牆。無論春夏秋冬,寒來暑往,陰晴雨雪,我都喜歡去城牆上走一走!在古城牆上漫步,微風不燥,遊人如織,看一眼就是千年的感覺。如果能夠騎車,也是個很特別的體驗,南門附近比較繁華,會騎一會就停下來拍照,而且南門附近人較多,這一段適合步行,城牆下濃濃的市井氣息,上午有集市,非常的熱鬧,沿著城牆根的街道,重新翻新後的酒吧、美食街區,都是按照老街古巷的模樣修建的。在西安,你就是歷史,你就是見證,你就會成就一段屬於自己的故事!

  • 4 # 往來春秋

    我的家鄉在陝西省咸陽市彬縣,現在改為彬州市。說說彬州最有名的名勝古蹟彬縣大佛寺。

    彬縣大佛寺石窟,國家級重點文保單位,位於陝西省咸陽市彬縣城西十千米西蘭公路旁的清涼山腳下,是陝西境內最大的石窟群,也是絲綢之路重要的地理座標。

    大佛寺石窟始鑿於南北朝時期,大規模開鑿於唐初,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基本建成。寺內有446處佛龕,1980餘尊精美造像,是盛唐京師長安附近重要的佛教石窟寺,其唐代大佛為關中地區規模最大,體現了石刻大佛藝術自西域東傳及在關中地區的流行,被清代學者畢沅譽為"關中第一奇觀"。

    2014年06月22日,在卡達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大佛寺石窟作為中國、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大佛寺石窟始鑿於南北朝時期,大規模開鑿於唐初,距今已有1300年的歷史。

    丈八佛窟是大佛寺年代最早的佛窟,依崖雕鑿一佛二菩薩,典型的"石胎泥塑"造像,立佛具有明顯的北周特徵,顯示該窟開鑿於南北朝時期。

    大佛窟主佛阿彌陀佛背光左下方伎樂天側旁紀年題刻為:"大唐貞觀二年十一月十三日造"。自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上推10年,是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在豳州發生了著名的"淺水塬大戰", 號稱"西秦霸王"的薛舉、薛仁杲父子佔據隴西,頻頻襲擾豳州,威逼長安。唐高祖李淵為解榻側之患,遂遣秦王李世民率軍西進與薛氏決戰。經幾番交手勝負互易,終於武德元年歲尾在淺水塬(今長武北)將薛軍聚殲,大唐西患就此平息。 這是一場雙方損失慘重的大戰。所以,戰後為紀念陣亡將士及超度亡靈而建造石窟。

    唐代"會昌法難"致使大佛寺石窟中大多數造像的頭部被毀,讓後人頗感遺憾。主要景點彬縣大佛寺石窟依山鑿窟,雕石成像,共130多個石窟,錯落有致地分佈於約400米長的立體崖面上。共有佛龕446處,造像1980餘尊,分為大佛窟、千佛洞、羅漢洞(佛洞)、丈八佛窟、僧房窟五部分。

    東部87窟稱之為"東窟";中部12窟稱之為"中崖",即"明鏡臺";西部8窟稱之為"西崖"。東崖和中崖洞窟比較密集。開鑿較早、規模最大和儲存最為完整的是"大佛窟"。其次,是"千佛洞"和"羅漢洞",大約開鑿於唐高宗執政時期。

    大佛窟是全寺的中心,也是大佛寺最大的洞窟,方向為北偏東15度,洞窟內平面近似半圓形,其中有70個龕1001尊造像。平面近似凸字型,橫寬34米,進深18米,高24米。洞窟上部的總體構造為穹窿型。

    窟內的主尊大佛阿彌陀佛倚崖居中,巍然端坐,高20米,頭高5.2米,肩寬13米、手高4.5米,手指高2米,指甲蓋0.5米。寶石藍螺髻護頂,秀眉慈目,兩耳垂肩,金面方臉,慈祥威嚴;左手著膝,右手端舉,掌心向外,無名指微微前屈,結施無畏法印,表示了佛為救濟眾生的大慈心願,據說能使眾生心安,無所畏怖;披衣袒胸,腰繫佩帶,趺坐於蓮花臺上,整個造形肅穆端莊,雄偉傳神。在大佛背光的左下側,刻著"大唐貞觀二年十一月十三日造"的銘文,由此判斷該石窟創建於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

    侍立大佛兩側的是兩尊脅侍菩薩,西側為觀世音菩薩,東側為大勢至菩薩。均高17.6米,頭戴寶冠,身著華麗瓔珞,下系羊腸大裙,神態俊雅恬靜。

    大佛頭像後有2道圓形雕刻花邊、上面有七佛環坐,二十二身雕工精湛的飛天伎樂拱衛著彌勒佛寶閣,呈現出了一派西方極樂世界的歡樂景象,構成富麗祥和的背光。此外,窟內佛龕尚有造形各異的小造像400餘座。此窟規模宏大,造像雄偉,雕刻精緻,是古代造形藝術中的一大寶庫。

    大佛窟西壁有宋仲宏遊慶壽寺詩云:"葡萄蔽野果連山…來遊共記宣酥日,訪右重尋正觀年……",詩中之"宣酥日",即為"宣和日","正觀年"即"貞觀年"。此詩作於宋徽宗宣和辛丑年,說明大佛寺確實開鑿於唐太宗貞觀年間。另外從開窟的形制、造像風格、題材內容、服飾特徵分析,似為北朝晚期作品,說明唐最初開龕造像沿用了北周的模式。窟內的巨型一佛二菩薩的表面都經過後代重新塑做,而大佛背後的頭光與背光還仍然保留著開窟時的雕刻內容與造型。在大佛象徵神聖的身後光環表面,刻著火焰紋、花卉和卷草紋圖案,其中還穿插了眾多的飛天伎樂和坐佛形象的浮雕,展現出一派佛國世界裡和諧、歡快的氣氛。這些背光間的小坐佛有著低平的肉髻、方圓的面龐,豐滿而敦厚的身軀,也保留了很多北周以來的造像特徵。

    千佛洞位於大佛窟東側,是一所平面近似於正方形的大型中心柱窟,由於窟內不太高,而中心柱又比較寬大,只有中心柱正面的幾個大龕似乎有一些規劃,而其它壁面的佛龕都是大小不一,雜亂無章的排列,是洞窟鑿成後不斷補刻的結果。

    千佛洞共有造像696尊。從造像龕間的一些銘文題記來看,大部分應該是武則天執政時期的作品。佛龕的造像題材有單尊佛像、雙尊佛像、一佛二菩薩、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像、單尊的菩薩像和佛裝的地藏菩薩像等。有的在佛、弟子、菩薩一組造像中還加入了天王和力士。

    這些佛像共有的時代風格是:都具有鼓胸、細腰、寬胯、頭身比例適度、身軀豐滿健康的體形特徵。這是集人體健和美於一身的造像藝術,是從北周的豐滿型佛像發展而來的新型藝術。特別是有的立菩薩像,清晰的顯現著女性般的優美身體輪廓,再加上向一旁扭動的胯部,如舞蹈動作般的風姿,完美地刻畫出了菩薩的嫵媚與婀娜。這是大唐盛世帶來的積極向上精神在出世的佛教藝術中的體現,也是唐代典型的造像藝術風格。

    羅漢洞位於大佛窟西側,由4個小石窟一字排列而成,有100多尊大小不等、高低各異的造像。內部可分為主室和東室,東室呈南北縱向的豎長方形,進深9米,寬1.65米。主室呈馬蹄形狀,進深6.5米,最寬處為6.3米。主室的東部與東室相連線,這種形制和全國其他地區的石窟相比較,是特殊少見的,推測可能是一個未完成的窟。主尊釋迦牟尼佛結跏趺坐,身披通肩式大衣,雙手施禪定印,高1.7米,石胎泥塑。主佛兩邊分別是弟子、菩薩、力士。引人注目的是文殊菩薩和天王塑像,文殊菩薩坐於雄獅背的蓮花座上,神情悠然自如;二天王身穿鎧甲、腳踩餓鬼,神氣凜然。除此之外,窟內還有多尊呈站立姿態的佛或菩薩造像,高度在1-2米之間。

    丈八佛窟又稱"應福寺",位於大佛窟西200米處,沿山開鑿的9孔小石窟散佈在崖面上。主窟為丈八佛窟,窟內有依山雕刻的一佛二菩薩站立像,主佛高8.2米,面部豐圓,右手施無畏印,左臂彎曲,身披通肩式袈裟。兩邊的脅侍菩薩身高6米,頭戴花冠,上身袒露,下身著裙,飾有項圈瓔珞,婀娜多姿,既顯豐腴,又具窈窕之態。

    在丈八佛窟的兩側,還有七處洞窟。內有造像多尊,為唐代不同時期的作品。造像的細微處已風化迷漫不清,但神韻依舊清晰。肅穆莊重俊美優雅。十分鮮明地表現了典型的北周時期的佛教造像藝術特色。

    僧房窟。位於千佛洞的東邊,共有大小洞窟98所,層層疊疊,十分密集,窟內均無造像,也無題刻文字。大多數洞窟呈方形,也有個別是圓形或橢圓形的。有的洞窟裡是一窟兩室,有的是一窟四室。最小的窟兩米見方,最大的長寬在10米左右。進入這些僧房窟群,猶如到一個十分神秘別緻的空中迷宮。上下左右,或以豎井相通,或以石廊相連,或以崖面上鑿出的石臺階相連。從一些窟外儲存的榫眼和殘留木樁看,許多洞窟之間歷史上還以棧道形式相連。這種龐大而連貫的僧房窟群在全中國範圍內的佛教石窟建築中是極少見的。

    護樓。護樓共5層,現存建築是明代嘉靖年間重修,經清代擴建而成,高38米,起著保護大佛窟的重要作用。護樓採用因山起剎,依窟造樓的原則,結構奇巧,氣勢恢宏。

    護樓第一、二層用條磚"一順一丁"平砌,堅固而寬闊,兩邊修有石階可達平臺。臺基為方形,頂部為六角的攢尖式頂。底層東西長42米,南北寬14米,高9米,中間有磚砌甬洞可進出大佛窟,門楣上刻"覺路"二字。第二層長寬均較底層略小,正面有磚砌拱洞3個拱形門洞,正中門洞上刻"明鏡臺"3個字,3個門洞與大佛洞相通,可正面瞻仰大佛,昔為僧人參佛誦經之地。

    自三層之上全部成為木構建築,各層面闊與高度,自下而上逐漸減小,整體輪廓呈方錐狀,每層闢有門窗,造有欄杆,拾級而上,可以登臨眺望。第三層上建有獻殿及樓臺,近可俯視大佛雄姿,遠可眺望山川風光;第四層上有小廳及樓臺;最上一層為飛簷式六角樓頂,斗拱交錯,簷牙高啄,中央高懸"慶壽寺"匾額。

    題刻,據清末金石家葉昌熾在《邠州石室錄》中載,大佛寺千佛洞、羅漢洞"有唐刻22通,宋刻64通,金刻1通,元刻15通。"除此而外,還有葉昌熾未及考察的唐刻1通,宋刻1通,明清題刻73通。

  • 5 # zhou182838

    我的家鄉在川北,那裡山青水秀太陽美。有竹林有牧童,有瀑布有水車,有遍山遍野金色的油菜花…我的童年少年都在那裡度過的,現在回想起來,那些曾經的生活都如詩如畫。

    高峰山在離我們縣城25公里的文井鎮北,什麼朝代始建我忘了,我對它熟悉是曾經有個女朋友在高峰山下,去小住了幾日。

    高峰山是個道觀,掩映在一片青翠松柏中,沿著石板路進山門而上看見很多道士在揮鋤種菜,頭束道巾,穿有道服很飄逸。道觀很多神像,持有法器,皆不怒而威,香火旺盛。

    但這些都不是特別的,高峰山特別的是有個八卦陣,高峰山的主殿就建在八卦陣中心,陣是木質的,殿也是木質的。沿著陣走一圈,你就會犯迷糊,哪裡都一樣,走到哪都像回到了原點。因此,號稱川北第一迷宮。

    傳說有個有錢人,為了防止盜匪而建此陣,陣下有藏寶密室。我曾下去過,很深,在山中腹部,但藏寶密室有兩扇大鐵門掛有門鎖進去不得。後面為什麼成為道觀就不得而知了。

    就去過那一次,我就沒再去過了。但至今給我的印象仍難以抹滅。

  • 6 # 梁平甫

    我的家鄉廣西柳江縣六道村拉三屯,這裡風景優美,名勝古蹟有"石海變良田"。傳說家鄉這個地方以前全是石頭,後來經過村民們的努力把石頭一塊一塊地打碎搬走,終於變成良田,這就是"石海變良田",石海變良田之後種出來的米非常好吃,有"一都女,二都米"之稱,因為一都指的是柳州,柳州的女人心靈手巧又會唱山歌,而且出了個歌仙劉三姐,所以有"一都女"之稱。而"二都米”指的就是我們家鄉柳江縣成團鎮六道村拉三屯的米最好吃,因為石海變良田之後這裡年年龍死田不旱;名跡古蹟還有"牛角灣,大山腳",地理先生有言:廣西要出王,牛角灣,大山腳不要忘,傳說只要有人能把祖墳葬對牛角上,他的後人定能當上皇帝,家父(梁文忠)也是地理先生,找了一輩子也找不出龍脈所在,據他生前講,牛角灣,大山腳的龍脈會走動,很難點對它的死穴,作為父親繼承人的我也想躍躍欲試繼續尋找龍脈所在,無奈在外工作繁忙,並且父親過世走得匆忙,當我趕回家中奔喪,父親留下的資料已全然不見。不過龍脈之說畢竟只是傳說,讓我們再看另一個名勝古蹟"波仁廟","波仁廟"是我們家鄉最有名的名勝古蹟,傳說覃連芳軍長騎馬從廟前經過也要下馬進拜,免得軍馬舉步不前;更有傳說柳州老市長柳宗元遊柳江到此進拜,留戀忘返,故留下"平生不拜波仁廟,枉來世間走一遭"的佳話。這就是我們家鄉的名勝古蹟,歡迎大家常來玩。

  • 7 # sumspeed陳偉雙

    我的家鄉在黑龍江哈爾濱,這邊有

    1.金朝遺址:完顏阿骨陵墓,金朝的城牆儲存的都很好

    2.731部隊遺址:具有愛國主義教育意義,讓孩子瞭解當時的歷史

    3.東北虎林園:可以親眼看到東北虎

    4.冰雪大世界:切記一定要冬天來哦

    5.中央大街:具有百年曆史的老街,大量的俄羅斯建築群

    總之,哈爾濱還有很多很多值得一去的地方!來了肯定讓您流連忘返!

  • 8 # 娟子大媽a

    作為一個老成都肯定知道成都的名勝古蹟哦。很嬌傲。

    杜甫草堂、武候祠、金沙遺址、三星堆、青羊宮、文殊院、永陵王建墓、大慈寺、峨眉山、青城山、都江堰、新都寶光寺、洛帶古鎮、大邑劉氏莊園等還有很多有點跟不上了。哦還有大熊貓基地、九寨溝、臥龍。多多多。天府之國就是不一樣,吃的、耍的、太多了,歡迎到成都來,來了就不走了哈哈!

  • 9 # 棲哈丶

    從荊州小北門出來向北行幾公里,就是楚紀南故城。郭沫若提寫的“楚紀南故城”石刻碑文就在207國道旁。從紀南再往北行十餘公里,就是紀山,這是一個新建制的小鎮。先前地名叫“四方鋪”。

    紀山就是我的家鄉,雖然不是名山,但紀山古寺這些年的廟會,確實規模空前。還有特別多的古墓群,特別是“郭店楚簡”的出土,以及戰國時期楚墓女屍的儲存完好,更使小鎮名噪一時。下面我用資料來向大家作介紹。

    紀山是東周楚國之名山,位於湖北省荊門市沙洋縣最南端的紀山鎮境內,南距三國名城荊州二十公里,過往交通十分方便。據考證,早在二千多萬年前,這一帶爆發過火山,後形成紀山,紀山地殼表層有蜂窩狀巖態石,屬於地心噴出的岩漿冷卻後而成,深層還埋藏著價值連城的虎晶石。

    紀山主峰建有長達1400多年曆史的“紀山寺”,雕樑畫棟,雄偉壯觀,把秀麗的紀山點綴得更加妖嬈。傍晚,夕陽的餘輝映照在者巍峨的廟宇亭閣,浮雲非渡其間,令人如見仙山瓊閣,歷史賦予紀山“江陵八景之一”的美稱,至今雄姿尚在,原貌猶存。 相傳,紀山有一條古地道通往十里鋪,全長十多華里。據十里鋪籍解放軍將領龍飛(原任南京軍區副政委)回憶,1940年4月,他帶新四軍某部在十里鋪搶修公路,在新街挖出一個地道口,是用城牆灰磚捲成的圓形拱門,並排可走六個人,當時他向洞內走了近三百米,由於無照明燈具不敢前進,便退了出來。

    紀山典故 由於紀山獨特的地質地貌,加之地處楚都紀南城郊,歷代王侯將相無不視之為寶地。以寺為中心,方圓數十里遍佈王室貴族數百座陵墓,南有天子冢,北有妃子山,形成了氣勢磅礴的古墓群。該古墓群已被公佈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出土文物考證和史料記載,紀山為楚國主公諸侯貴族葬墓之地,《荊州府志》記載,後梁宣帝在城北紀山,天寶八年死,葬平陵;明帝陵在紀山,天寶十二年死,葬顯陵。

  • 10 # 京杭大運河

    我的家鄉在河北省大名縣,隸屬於河北省邯鄲市,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北京大名府"。

    大名府在歷史上長期作為都城和軍事重鎮,為歷代郡、州、府、路、道治所在地,曾三次為都。

    大名府春秋時代屬衛國,名“五鹿”,是歷史上著名的“五鹿城”。戰國時期屬魏國;秦朝為東郡;漢朝為冀州魏郡;三國魏陽平郡;北周魏州;唐為天雄軍治,唐德宗建中3年(公元782)改稱大名府。五代唐曰興唐府,後晉曰廣晉府,又為天雄軍,後漢改為大名府,後周因之,宋仁宗慶曆二年(公元1042)建陪都,史稱“北京”,是宋朝的陪都,當時大名府人口達百餘萬,《水滸》裡多次提到它,後來被淹沒。現在此座宋城完整地保留在4米之下的黃河河沙之中,將來一旦出土,會宛如義大利龐貝古城一樣震撼。金朝時期曰大名府路,元、明、清為路、府、道所在地;元曰大名路,明仍為大名府,清因之,屬直隸省,曾為直隸省第一省會。民國廢,故治即今河北大名縣。解放後,曾建大名市。今天的大名縣城,歷史上也是一座府城,但這是明朝大名府,並不是北京大名府。

    大名文化燦爛,人文薈萃,歷史上曾幾度繁榮昌盛,益滿中國古今大地。境內現有五禮記碑、狄仁傑祠堂碑、馬文操神道碑、朱熹寫經碑、萬堤古墓群等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和宋代大名府遺址、天主大教堂、直隸七師校址等等。

  • 11 # 棋海新友

    浙江省麗水市松陽縣城明清古街、古市鎮老街、國保延慶寺塔、國保普濟橋、國保詹寶兄弟進士牌坊、石倉古民居、黃家大院、何聯奎故居、石門圩廊橋、松陽老縣委文裡文化中心、湯蘭公所、藥皇宮、天后宮、文廟、武廟、城隍廟、青蒙塔、全縣100多個古老村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硬碟分配單元大小為多少位元組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