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子木家
-
2 # 經典守望者
十六國時期,戰爭頻繁,各民族之間相互攻伐,此起彼伏。晉朝南渡之後,中原大地幾經易手。公元376年,前秦天王苻堅消滅前涼以及代國,完成了北方的統一。與他對峙的只有遠在江南的東晉。公元383年前秦大軍在淝水大敗,一時之間,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前秦軍隊死傷無數。前秦至此元氣大傷。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得知前秦大軍戰敗的訊息。燕國貴族慕容垂逃回前燕故地復國稱王,代國君主拓跋什翼犍之孫拓跋珪亦在牛川稱王復國;羌族的姚萇,北部的丁零、烏丸也相續起兵反叛。
為什麼僅僅是一次戰敗,北方的統一局面就會土崩瓦解呢?原因如下:
1 苻堅行事作風太過於婦人之仁,對於這些被滅國的皇子皇孫太過於仁慈。比如前燕滅亡後,有人建議苻堅殺掉慕容氏後裔,苻堅未從。並以慕容暐(前燕末代皇帝)為尚書,慕容垂(前燕吳王,後燕開國皇帝)為京兆尹,慕容衝(前燕中山王,西燕威帝)為平陽太守。如此養虎為患,不能斬草除根,國家表面上看似平穩,實際上暗藏殺機。
2 前秦政權任用寒門出身的王猛參與朝政,在國家的大政方針上做的還是卓有成效的。可是,對於新佔領地的統治就非常的疏鬆。沒有將原有的部落打散重置,反而任其發展。前秦實際上只是得到了土地和表面上的管理權,地方力量還在原先的部落大人們手中。一旦原本的君主或者貴族回到領地,很容易就可以召喚大量的支持者和地方武裝,復國非常容易。
3 少數民族的政治發展水平較低,所謂的宗法、譜牒、皇統,在他們的心目中還沒有真正在建立起來。他們所認可的往往就是血緣和實力。所以在北魏的歷史上神元皇帝拓跋力微的子孫的血統要高於其他支脈。而北燕權臣馮跋可以憑藉實力繼承燕國的天王位置。民族之中也是如此,依靠血緣的聯絡,鮮卑慕容氏的燕國可以亡而不滅。前燕、後燕,西燕、南燕都是慕容氏的天下,由此可見一斑。
-
3 # 自歷史來
五胡十六國,“五胡”指的是以匈奴、羯、鮮卑、羌、氐五族為主的各少數民族,他們在中原大地建立了多個國家,北魏史學家崔浩取其中十六個國家來代表這段時期,稱這段時期為“五胡十六國”。
五胡十六國時期,氐族所建立的前秦依靠強大的軍事力量消滅北方多個獨立政權,暫時統一了北方,但北方的其他各族依然心存復國之志。公元383年,前秦發兵南下意圖消滅東晉,淝水之戰爆發,最終以前秦大敗於東晉而結束,前秦亦陷入混亂,北方各民族紛紛叛變獨立。為何淝水之戰剛結束,各少數民族就又掀起了戰爭浪潮呢?
淝水之戰是在前秦統一北方後的六七年進行的,前秦依靠強勢武力征服了北方各個民族和國家,這樣的局面只是軍事上的統一,內部統治並不穩定。淝水之戰中,前秦軍隊號稱百萬,其中是有很大水分的,屬於前秦的嫡系部隊的軍隊大約是三十萬左右,其餘的兵力基本都是其他各族的軍隊,或者是臨時徵調而來的民夫。
淝水之戰後,前秦的嫡系部隊基本上被消滅殆盡,既然沒了軍隊,那麼依靠軍事力量形成的統治自然也就土崩瓦解,北方暫時統一的局面也就隨之解體了。
回覆列表
前秦:
1、苻堅個人主觀輕敵,一意孤行,部下意見分歧很大,不可能以全力決戰
2、前秦統一程序,以武力為主,且統一地區民族混雜,內部不夠統一,許多他族貴族和將領伺機反撲,慫恿戰爭。
3、軍隊從北方剛統一各族人民中強徵而來,軍心不穩,戰鬥力不強,充滿隱患。
4、臨戰用人不當,錯用東晉降將,且指揮無方,戰略戰術均不對頭。
東晉:
1、東晉主戰派謝安等人堅決抗戰,態度意志堅決
2、軍隊戰鬥力強,將兵上下齊心協力,軍心可用
3、民間也組織軍事力量對抗前秦,如“聞雞起舞”的祖逖等民間力量全力支援東晉政府,民心可用
4、有淝水天險,佔盡地利,準備充分
5、戰術得當,利用前秦內部不穩,分化離間前秦內部關係,渙亂其軍心
前秦統一北方後,內部不夠穩定,其軍隊是從各族人民中強徵而來的,軍心不穩,戰鬥力不強;苻堅個人主觀輕敵,指揮失誤。
東晉軍隊是由痛恨少數民族貴族南下進攻的“北府兵”組成,且訓練有素,人數雖少,但戰鬥力卻很強,東晉採取的正確戰術。
或
1。前秦是個各個民族融合起來的國家,人心不齊,如果勝利,大家可以都擁護你,可是一旦失敗,那就是牆倒眾人推了。 2。前秦當時主力還沒有到,當時記載前秦只有符堅帶領先鋒騎兵部隊來到了戰場,其他各路大軍,都還在向戰場的移動之中,所以在兵力上,前秦其實不但不佔優勢,反而是弱勢 3。北方不擅長水戰,所以急於將戰場轉移到陸地上來,因為這樣,所以中了東晉之計,引出了草木皆兵的尷尬局面,先鋒戰敗,導致了其他各地的大軍還沒有投入戰場就紛紛撤回了。
及 前秦:
1、苻堅個人主觀輕敵,一意孤行,部屬意見分歧很大,不可能以全力決戰
2、前秦統一程序,以武力為主,且統一地區民族混雜,內部不夠統一,很多他族貴族和將領乘機反攻,煽動戰役。
3、軍隊從北方剛統一各族人民中強徵而來,軍心不穩,戰役力不強,充滿隱患。
4、臨戰用人不妥,錯用東晉降將,且指揮無方,戰略戰術均不對頭。
東晉:
1、東晉主戰派謝安等人堅決抗戰,態度意志堅決
2、軍隊戰役力強,將兵左右齊心協力,軍心可用
3、民間也組織軍事力量反抗前秦,如“聞雞起舞”的祖逖等民間力量全力支援東晉政府,民心可用
4、有淝水天險,佔盡地利,預備充足
5、戰術恰當,利用前秦內部不穩,分化離間前秦內部關係,渙亂其軍心
及 1、從政治情況分析,前秦苻堅統一北方後,統治集團“日以頹靡”,又“重以奢侈”(〈資治通鑑〉),日益加重對各族人民的盤剝,民族矛盾目趨尖銳。再加上秦繼滅燕之後,發動一系列戰爭,破壞了“偃甲息兵,與境內休息“的基本國策(〈晉書〉),耗費大量人力資財,使剛有些恢復的北方經濟又遭到破壞。同時前秦境內民族成分複雜,是個不鞏固的、暫時的聯合體。淝水之戰失敗後,前秦政權頃刻土崩瓦解即是證明。而東晉相繼執行”鎮之以靜”的方針,經濟、軍事上都取得一定成效。其士族政治雖然腐敗,但尚未發展到“糜爛”的程度。當時謝安為司徒,執掌朝政,桓衝鎮守長江上游,謝玄鎮守廣陵,將相比較和睦,政治相對穩定。
2、從雙方實際兵力來看,前秦軍隊雖號稱“有眾百萬,資仗如山”,但實際上,淝水之戰前,苻堅集結在淮淝一帶的軍隊僅有苻融率領的三十萬,並且分佈在鄖城至洛澗長達五百里的陣線上,前秦駐紮在壽春及其附近的軍隊充量只有十萬左右,加上苻堅由項城帶來的“輕騎八千”,總共十餘萬。而東晉的前線兵力也有二十萬以上,兩軍實力大致相當。
3、從兵員成分素質來看,秦軍兵員複雜,有相當部分是前燕、前涼等政權的降卒,軍中部分將領如姚萇、慕容垂等人均為降將,身在秦營,意欲重建“中興大業”,故一旦失利,即全線崩潰。而東晉軍的主力是北府兵,兵源大多來自北方流民,他們備嘗背井離鄉之苦,思念心復家園,加之訓練嚴格,鬥志旺盛,名將謝玄等驍勇善戰,東晉擁有一支比較強大的防禦力量。更重要的是東晉軍隊是自衛之戰,史稱有“一以當百,百以當萬”之勇。(〈資治通鑑〉)
4、苻堅疏於知已,暗於知彼,貿然興兵,“內斷於心”,而“兵疲將倦”,有憚敵之意“(〈晉書〉),臨戰時又指揮失誤,故失敗是必定的!
及 解釋: 把野草樹木都當成敵兵。形容在受到某種打擊時恐慌萬狀、疑神疑鬼的心態。
來源: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中國。公元383年,苻堅帶領步卒、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上將謝石、謝玄領兵8萬前往抵抗。苻堅得知晉軍軍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捉住時機,快速出擊。誰料,苻堅的前鋒隊伍25萬在壽春一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上將被殺,士兵死傷萬餘。秦軍的銳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恐慌萬狀,紛紛逃跑。此時,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計程車兵一樣。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說:“這是多麼強大的仇人啊!如何能說晉軍軍力不足呢?”他後悔自己過於輕敵了。
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隊伍靠淝水北岸佈陣,企圖依靠地理優點扭轉戰局。這時晉軍將領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今後退,讓出一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苻堅暗笑晉軍將領不懂作戰知識,想利用晉軍忙於渡河難於作戰之機,給它來個忽然襲擊,於是欣然接受了晉軍的碾求。
誰知,退後的軍令一下,秦軍如潮水平常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屍橫各處。苻堅中箭而逃。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成語“杯弓蛇影”,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恐慌心理。
淝水之戰:公元四世紀初,中國當時的中央集權政府瓦解,出現了一南一北兩個政權。南方的漢族政權東晉,控制著長江流域,國都為建康(今南京)。北方黃河流域則被氐族政權前秦控制,國都為長安(今西安)。
前秦天子苻堅是一個十分有能力的人,他重用漢族謀士,整頓吏治,打擊非法貴族權勢,增強中央集權,實行開闢水利、發展農業的經濟政策,同時鼎力發展軍事力量,但願消滅東晉,重新統一中國。
公元383年,苻堅徵調各族人民,組成八十七萬人的軍隊南下進攻東晉。由於依據情報,東晉只要十多萬軍力,因此苻堅很狂妄地說:“我的雄師只要把馬鞭扔進河裡,就能讓河斷流,還滅不了晉嗎?”
東晉得知前秦雄師南下,急忙派謝石、謝玄率精兵八萬,抗拒仇人。這時前秦的先遣隊伍已抵達離東晉國都不遠的洛澗(即洛河,今安徽淮南東),截斷了淮河交通,情勢非常危急。謝石、謝玄派了五千輕騎兵偷襲洛澗的敵軍,大獲全勝,晉軍士氣大振,水陸並進直達淝水(淮水支流,在今安徽中部)東岸佈陣.
苻堅得知先遣隊伍打了敗仗,急忙趕來督戰。他登上城樓,觀查淝水東岸的晉軍。只見對岸營帳林立,旌旗簇擁,軍營裡還隱隱傳來陣陣鼓聲,苻堅心中一驚,忙轉身遠眺北方的八公山。但是苻堅心裡還想著剛才晉軍軍容嚴整的景象,恍恍惚惚之時,將八公山上的草木都當作了漫山遍野的敵旗、如林的戈戟。他心
裡十分懼怕,不敢再抬眼看了,轉身對部屬說:“晉軍有如此多人馬,分明是強敵,你們如何說他們弱呢?”
這時,謝石、謝玄經過研究,以為前秦軍隊儘管人數眾多,但是士兵都是從各族人民中強行徵來的,人心不齊,而且前秦隊伍巨大,遠途行走,人困馬乏,晉軍應當採取速戰速決的戰術。於是謝石、謝玄就發信給苻堅,要求秦軍從淝水岸邊後撤,留出空地來,讓晉軍渡過淝水,前來決戰。苻堅心想:乘晉軍渡河之
時,發兵襲擊,豈不恰好?於是下令前秦軍隊後撤。不料前秦士兵民族眾多,都不肯作戰,後面隊伍聽到退後的命令,以為前方戰敗了,爭先恐後地逃跑,前秦軍隊登時大亂。晉軍乘機搶渡淝水,衝殺過來。前秦軍隊中又有人大呼:“秦軍敗了,秦軍敗了!”前秦士兵一聽,愈加混亂。片刻間,前秦幾十萬軍隊自相蹂躪,死者無數,苻堅自己也中箭受傷。晉軍乘勢追殺,苻堅匆忙帶著親信隊伍往回逃跑。前秦軍隊逃得疲勞不堪,正想休息一會,突然聽到“嗚嗚”的風聲和鶴的鳴叫聲,以為晉軍又追來了,不敢停頓,連忙又跑。前秦大敗而回,一蹶不振,兩年後就滅亡了。
及 戰役概述
時間:公元383年
交戰雙方:前秦、東晉
交戰地點:淝水(今中國安徽壽縣瓦埠湖一帶)
結果:東晉勝利
淝水之戰發生在淝水之上,八公山之下。安徽壽縣古城。淝水又作肥水,源出肥西、壽縣之間的將軍嶺。東晉時,謝安、謝玄敗苻堅於淝水。東晉的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例。 留有“八公山下,杯弓蛇影”,投鞭斷流等成語。
戰役背景
淝水之戰原記述
秦兵逼肥水而陳,晉兵不得渡。謝玄遣使謂陽平公融曰:“君懸軍深入,而置陳逼水,此乃長久之計,非欲速戰者也。若移陳少卻,使晉兵得渡,以決輸贏,不亦善乎!”秦諸將皆曰:“我眾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萬全。”堅曰:“但引兵少卻,使之半渡,我以鐵騎蹙而殺之,蔑不勝矣!”融亦以為然,遂麾兵使卻。秦兵遂退,不可復止。謝玄、謝琰、桓伊等引兵渡水擊之。融馳騎略陳,欲以帥退者,馬倒,為晉兵所殺,秦兵遂潰。玄等乘勝追擊,至於青岡;秦兵大敗,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聞風聲鶴唳,皆以為晉兵且至,晝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飢凍,死者什七、八。初,秦兵少卻,朱序在陳後呼曰:“秦兵敗矣!”眾遂大奔。序因與張天錫、徐元喜皆來奔。獲秦王堅所乘雲母車。復取壽陽,執其淮南太守郭褒。 前秦的軍隊緊逼淝水而佈陣,東晉的軍隊沒法渡過。謝玄派使者對陽平公苻融說:“您孤軍深入,但是卻緊逼淝水部署軍陣,這是持久相持的計謀,不是想快速交戰的措施。假如能移動兵陣稍微後撤,讓晉朝的軍隊得以渡河,以決輸贏,不也是很好的事情嗎!”前秦眾將領都說:“我眾敵寡,不如遏制他們,使他們不能上岸,這樣可以萬無一失。”苻堅說:“只領導兵眾稍微後撤一點,讓他們渡河渡到一半,咱們再出動鐵甲騎兵奮起攻殺,沒有不勝的道理!”苻融也以為可以,於是就揮舞戰旗,指揮兵眾退後。前秦的軍隊一退就不可收拾。謝玄、謝琰、桓伊等帶領軍隊渡過河攻擊他們。苻融馳馬巡視軍陣,
想來帶領退逃的兵眾,結果戰馬倒地,苻融被東晉計程車兵殺掉,前秦的軍隊於是就瓦解了。謝玄等乘勝追擊,一直追到青岡,前秦的軍隊大敗,自相蹂躪而死的人,遮蔽山野堵塞山川。逃跑的人聽到颳風的聲音和鶴的鳴叫聲,都以為是東晉的軍隊將要來到,晝夜不敢停歇,慌不擇路,風餐露宿,凍餓交加,死亡的人十有七八。當初,前秦的軍隊稍微後撤時,朱序在軍陣後面大聲呼喚:“秦軍失敗了!”兵眾們聽到後就狂奔亂逃。朱序乘機與張天錫、徐元喜都來投靠東晉。緝獲了前秦王苻堅所乘坐的裝飾著雲母的車乘。又攻取了壽陽,抓獲了前秦的淮南太守郭褒。
謝安得驛書,知秦兵已敗,時方與客圍棋,攝書置床上,了無喜色,圍棋如故。客問之,徐答曰:“小兒輩遂已破賊。”既罷,還內,過戶限,不覺屐齒之折。
謝安接到了驛站傳遞的書信,曉得前秦的軍隊已經失敗,當時他正與客人玩圍棋,拿著信放到了床上,毫無開心的樣子,繼續下棋。客人問他是啥事,他慢條斯理地答覆說:“小孩子們已經最終攻破了寇賊。”下完棋之後,他返回屋裡,過門檻時,開心得居然連屐齒被折斷都沒有覺察。
淝水之戰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
西晉末年的腐敗政治,引起了社會大動亂,中國歷史進入了分裂割據的竅北朝時期。在南方,晉琅邪王司馬睿於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蘇南京)稱帝,創立東晉,佔據了漢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區。在北方,各少數民族政權紛爭迭起。由氐族人創立的陌秦國先後滅掉前燕、代、前涼等割據國,統一了黃河流域。之後又於公元373年攻佔了東晉的梁(今陝西漢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將權勢擴充套件到長江和漢水上游。前秦天子苻堅所以猶豫滿志,欲圖以“疾風之掃秋葉”之勢,一舉蕩平偏安江南的東晉,統一南北。“投鞭斷流”,“杯弓蛇影”,“風聲鶴唳”等成語典故都出自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發生在安徽壽縣,古稱壽州,壽陽。又作肥水,源出肥西、壽縣之間的將軍嶺。同源而異歸:向西北流者,經200裡,出壽縣而入淮河;向東南流者,注入巢湖。三國時,魏將張遼曾敗孫權於淝水。東晉時,謝玄亦敗苻堅於淝水。是有名的古戰場。特殊是東晉的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例。
淝水之戰,前秦軍被殲和逃散的共有70多萬。唯有鮮卑慕容垂部的3萬人馬尚完好無損。苻堅統一南北的但願完全破滅,不僅這麼,北方暫時統一的場面也隨之解體,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權,鮮卑族的牆容垂和羌族的姚萇等其它貴族重新崛起,各自創立了新的國家,苻堅本人也在兩年後被姚萇俘殺,前秦隨之滅亡。此戰的勝利者東晉王朝雖無力恢復全中國的統治權,但卻有用地遏制了北方少數民族的竅下侵擾,為江南地區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創造了條件。淝水之戰也成為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載入軍事史,對後世兵家的戰役觀念和決戰思想出現著長遠影響。
戰役內容
公元383年8月,苻堅親率步卒60萬、騎兵27萬、羽林郎(禁衛軍)3萬,共90萬雄師從長安南下,同時,苻堅又命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師7萬從巴蜀順流東下,向建康進軍。近百萬行軍隊伍“前後千里,旗鼓相望。東西萬里,水陸齊進。”苻堅驕狂地宣稱:“以吾之眾旅,投鞭於江,足斷其流。”
東晉王朝在強敵壓境,面對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以丞相謝安為首的主戰派決意奮起抵擋。經謝安保舉,晉帝任命謝安之弟謝石為征討大多督,謝安之侄謝玄為前鋒,帶領經過7年訓練,有較強戰役力的“北府兵”8萬沿淮河西上,迎擊秦軍主力。派胡彬帶領水軍5千增援戰略要地壽陽(今安徽壽縣)。又任命桓衝為江州刺史,率10萬晉軍控制長江中游,制止秦巴蜀軍順江東下。
10月18日,苻堅之弟苻融率秦前鋒隊伍攻佔了壽陽(今壽縣),俘虜晉軍守將徐元喜。與此同時,秦軍慕容垂部攻佔了鄖城(今湖北鄖縣)。奉命率水軍馳援壽陽的胡彬在半路上得知壽陽已被苻融攻破,便退守硤石(今安徽鳳台西南),等待與謝石、謝玄的雄師會集。苻融又率軍攻打硤石。苻融部將梁成率兵5萬進攻洛澗(在今安徽淮南東),截斷淮河交通,阻斷了胡彬的退路。胡彬困守硤石,糧草用盡,難以支撐,寫信向謝石告急,但送信的晉兵被秦兵捉住,此信落在苻融手裡。苻融立即向苻堅報告了晉軍兵少,糧草缺乏的拈況,建議快速起兵,以防晉軍逃遁。苻堅得報,把雄師留在項城,親率8千騎兵疾趨壽陽。
苻堅一到壽陽,立刻派原東晉襄陽守將朱序到晉軍大營去勸降。朱序到晉營後,不光沒有勸降,反而向謝石提供了秦軍的拈況。他說:“秦軍雖有百萬之眾,但還在進軍中,假如軍力集中起來,晉軍將難以抵擋。現在情況差別,應趁秦軍沒能全部抵達的機遇,快速發動進攻,只要能擊敗其前鋒隊伍,挫其銳氣,就能擊破秦百萬雄師。”謝石早先以為秦軍兵強大,計劃堅守不戰,待敵疲勞再乘機反攻。聽了朱序的話後,以為很有道理,便改變了作戰方針,決定轉守為攻,主動出擊。
11月,謝玄派譴勇將劉牢之率精兵5千奔襲洛澗,揭開了淝水大戰的序幕。秦將梁成率部5萬在洛澗邊上列陣迎擊。劉牢之分兵一部迂迴到秦軍陣後,斷其歸路;自己率兵強渡洛水,猛攻秦陣。秦軍惶恐失措,勉強抵禦一陣,就土崩瓦解,主將梁成和其弟梁雲戰死,官兵爭先恐後渡過淮河逃命,1.5萬餘人喪生。洛澗大捷,極大鼓舞了晉軍計程車氣。
由於秦軍緊逼淝水西岸佈陣,晉軍沒法渡河,只能隔岸對峙。謝玄就派使者去見苻融,用激將法對他說:“君懸軍深入,而置陣逼水,此乃長久之計,非欲速戰者也。若移陣少卻,使晉兵得渡,以決輸贏,不亦善乎?”秦軍諸將都表示反對,但苻堅以為可以將計就計,讓軍隊稍向退後,待晉軍半渡過河時,再以騎兵衝殺,這樣就可以獲得勝利。苻融對苻堅的籌劃也表示贊成,於是就允許了謝玄的要求,指揮秦軍後撤。但秦戰士氣低落,結果一後撤就失去控制,陣勢大亂。謝玄帶領8千多騎兵,趁勢搶渡淝水,向秦軍猛攻。朱序則在秦軍陣後大呼:“秦兵敗矣!秦兵敗矣!”秦兵信以為真,於是轉身競相奔逃。苻融眼見大勢不妙,急忙騎馬前往制止,以圖穩住陣腳,不料戰馬被亂兵衝倒,被晉軍追兵殺死。失去主將的呢兵越發混亂,完全瓦解。前鋒的潰敗,引發後續隊伍的恐慌,也隨之潰逃,行成連鎖反應,結果全軍潰逃,向北敗退。秦軍潰兵沿途不敢停頓,聽到風聲鶴唳,都以為是晉軍追來。晉軍乘勝追擊,一直抵達壽陽附近的泥岡。秦兵人馬相踏而死的,滿山遍野,充塞大河。苻堅本人也中箭受傷,逃回至洛陽時僅剩10餘萬。
晉軍收復壽陽,謝石和謝玄派飛馬往建康報捷。當時謝安正跟客人在家下棋。他看完了謝石送來的喜報,不露神色,順手把喜報放在旁邊,照樣下棋。客人曉得是前方送來的戰報,不由得問謝安:“戰況如何?”謝安慢吞吞地說:“孩子們究竟把秦人打敗了。”客人聽了,開心得不想再下棋,想趕快把這個好訊息告訴別人,就辭別走了。謝安送走客人,回到內宅去,他的高興心拈再也抑制不住,跨過門檻的時候,踉踉蹌蹌的,把腳上的薔屐的齒也碰斷了。這是著名的典故“折屐齒”的來歷。
戰役典故
風聲鶴唳,杯弓蛇影
“風聲鶴唳,杯弓蛇影”,即把風聲鳥叫聲也當成了仇人追趕的異常聲響,一草一木也當作了仇人的軍隊,足見戰敗流亡時驚嚇懼怕到了啥水平!
此語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東晉時,強秦一直想吞併晉王朝,秦王苻堅親身帶領八十萬雄師,去攻打晉國。晉國派上將謝石、謝玄領八萬兵馬迎戰。苻堅固然很狂妄,根本沒把力量懸殊的晉軍看在眼裡。
但是,誰料到先頭隊伍的陌鋒同晉軍首戰便被打敗,苻堅慌了手腳。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線視察,他看到晉軍陣容嚴整,士氣高昂,連晉軍駐紮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綽綽像是滿山遍野計程車兵呢!接著,在淝水決戰,秦軍被完全擊潰,損失慘重,秦王苻堅自己受傷,弟弟苻融也陣亡了。苻堅倉促而逃,他聽到風聲鳥聲也以為是仇人追兵又到了。後人依據這段史實,造出了“風聲鶴唳,杯弓蛇影”成語。
投鞭斷流
東晉時,前秦苻堅統一北方後,與南方東晉王朝南北對峙,分庭抗禮。苻堅欲率百萬步騎兵南下,一舉滅除東晉。苻堅叢集臣商議,眾大臣多不苟同。太子左衛偕大臣石越曰:“依星象之見,今年不宜南下。況東晉有長江天險為阻,其君又深獲民望。故不可輕舉妄動,盲目輕進。不如堅守國力,修整軍備,俟其內變,乘機攻伐。 ”苻堅不以為然,反大言不慚曰: “星象之事,未可盡信。至於長江,春秋時吳王夫差與三國時吳主孫皓,皆擁長江之險,終難免於亡。朕今有近百萬雄師,兵多將廣,人多勢眾,投鞭於江,足斷其流。豈懼天險?”遂罔顧諫言,立意伐晉,親率雄師,兵臨淝水,自西而東,列隊甚長。東晉遣上將謝玄、謝石領八萬精兵抗敵。苻堅輕之,恃兵多急攻,然遭晉軍頑抗,淝水一戰,竟為東晉所敗,自此一蹶不振。
原指將全部馬鞭投入江中,便可截斷水流。後喻人馬眾多,軍力強大,常用詞語。
東山再起
公元383年八月,苻堅親身領導八十七萬雄師從長安出發。向南的大路上,煙塵滾滾,步卒、騎兵,再加上車輛、馬匹、輜重,隊伍浩浩蕩蕩,差不多拉了千把里長。過了一個月,苻堅主力抵達項城(在今河南沈丘南),益州的水軍也沿江順流東下,黃河北邊來的人馬也到了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從東到西一萬多里長的陣線上,前秦水陸兩路進軍,向江南迫近。這個訊息傳到建康,晉孝武帝和京城的文武官員都著了慌。晉朝軍民都不肯讓江南陷落在前秦手裡,人們都渴望宰相謝安拿提議。謝安是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身世士族,年輕的時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常常在會稽東山遊覽山水,吟詩談文。他在當時的士醫生階級中名望很大,人們都以為他是個挺有才能的人。但是他甘心隱居在東山,不肯做官。有人推選他做官,他上任一個多月,就不想幹了。當時在士醫生中間流傳著一句話:“謝安不出來做官,叫百姓如何辦?”到了四十多歲的時候,他才重新出來做官。由於謝安長期隱居在東山,因此後來把他重新出來做官這樣的事稱為“東山再起”。
戰役琢磨
苻堅慘敗淝水,原因眾多。中間主要有:驕傲自傲,主觀果斷,不聽勸阻,一意孤行地草率開戰;內部不穩,意見不一,降將思亂,人心浮動;陣線太長,分散軍力,舍長就短,缺乏協同;初戰受挫,即失去決心;加上不知軍情,隨意後撤,自亂陣腳,給仇人提供可乘之機;對朱序等人的特務活動沒有察覺,讓對手掌握己方情況,使己陷入被動地位。
東晉軍隊的勝利,主要的因素歸結起來,就是:臨危不亂,從容應敵;君臣和睦,將士用命;主將有能,指揮若定;得敵情之實,知彼知己;士卒精練,北府兵以一當十;瞭解天時地利,發揮己軍之長;初戰破敵,挫其兵鋒,勵己士氣;以智激敵,誘其自亂,然後乘隙掩殺;堅決施行戰略追擊,擴張戰果。
戰役意義
淝水之戰的結果,是使得東晉王朝的統治獲得了穩定,有用地遏制了北方少數民族貴族南下侵擾,為江南地區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提供了須要的契機,這場戰役關於前秦政權和苻堅本人來說,則是促使北方地區暫時統一場面的解體。慕容垂、姚萇等氏族貴族重新崛起,乘機肢解了前秦的統治,苻堅本人也很快遭到了身死國滅的悲涼下場。
從長期看,淝水之戰最重要的作用是使得流落到南方的漢族中原文化得以延續和發展,並且直接影響到了爾後隋唐等統一王朝的精神本質,可以說淝水之戰保住了中華文化的核心部分並使之從所謂“五胡亂華”後獲得喘氣和重新崛起的時機。
淝水之戰之後,又經過參合陂之戰,漸漸有了南北分立的竅北朝走勢。之後,南朝宋的劉裕於公元417年入長安,但是隊伍將領在關中發生內訌,得而復失。450年北魏的拓跋燾從黃河北岸一路穿插,推進到長江北岸,但是北人難以適應南方天氣,將士染病甚多,不能久駐。南北通吃的侯景反覆反叛,先叛北齊而後又投靠南梁,後又叛梁自立為主,也曾於公元548年陷建康,不久即為部屬所殺,都去統一全國的強標甚遠。直到公元589年才有承繼北周的隋文帝楊堅的“天下大同”“區宇一家”。至此已去淝水之戰206年。
歷史上統一不是以南北正統為基礎,而是以國家政權的政治發展情勢為基礎。以在淝水之戰後中國的統一走勢看,雖然晉朝在道義、民心上處於優點,但是仍然沒能完成統一,這是由於在晉朝的統治階級整體上沒有把完成國家統一作為基礎政策。縱然是朱序這樣能征善戰的將領也不是把北伐作為抱負。朝廷任命他擔任徐兗刺史,駐防彭城,但是他卻要求退駐淮陰。顯然是沒有北伐的意願,縱然後來司馬恬替代他擔任徐兗刺史後,讓他駐防洛陽,晉朝仍然沒有能繼續完成北伐,司馬恬在任職一年多後過世,朱序不久也從洛陽退駐到襄陽,晉朝除了後由來朱序、劉牢之在黃河北岸進行了很小規模的作戰,攻打了翟釗外,沒有對後燕和後秦進行真正意義的北伐,晉朝當時的統治階級整體上只要少數人還把完成統一作為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