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第一歷史視角

    首先,蘇秦能掛“六國相印,威名流傳於天下",真應了那句話“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蘇秦的成功充分說明了一個人要成功,不光要有雄心壯志,更要有一副妙語珠璣,言之有中的好口才..……!

    當然此處指的好口才,當然不是指那些信口雌黃,誇誇其談,滿口跑活火車的浮誇之談,而是腹有良冊,能講出真正讓人醍醐灌頂、心悅誠服的話語來……

    而蘇秦恰恰就是這種具有真才實學的人,當然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下能教出這種學生來的老師——鬼谷子!這個鬼谷子可是個了不起的大師,在當時是像神一樣存在的人物,專講文韜及武略之術,被後人譽為“權謀大師”.

    在戰國後期歷史中,很多影響中華歷史走向的政治明星,都是他的學生,我們歷史中熟知的“孫臏,龐涓,蘇秦,張儀,商鞅、呂不韋”都是他教出的弟子,“都說千路萬路,不如名師引路”,有了鬼谷子這樣的謀略大師當老師,大家也能想象出蘇秦的謀略水平了吧……

    春秋戰國時代,周天子勢弱,諸侯難以約束,經過幾百年的你攻我伐,最終行成了以“秦,楚,魏,趙,齊,燕,韓”的戰國七雄和一眾附庸大國的諸侯小國!"所謂時勢造英雄",“英雄莫問出處”,連年的征伐戰爭,給有抱負的臣子、庶民,創造了展示自己政治才華的機會,大國為了成就霸業,小國多求自保,都求賢若渴般的尋找能治國安邦的能臣將相!哪怕是布衣平民,只要能力能得到君王認可,都可以封官拜將……

    當然,此時經過鬼谷子大師調教,專學“謀略之術",滿懷政治抱負、已學成出山的蘇秦也一定是自信滿滿,"畢竟我是鬼谷子大師教出的徒弟,古語有云:"名師出高徒",哪國諸侯與我見面,如聞聽我是鬼谷子的弟子,不都得賜我個"卿、相、將、帥"噹噹……然爾,“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師傅領進門,造化看個人”,蘇秦的遊說之路,並非一番坦途,蘇秦來到秦國,以連橫之說,遊說實力最強的秦王,力圖勸其以武力攻伐六國,成就千秋霸業……哪成想啊,秦王根不就不信服他宣揚的這一套,藉以當前連橫時機不夠成熟為由,直接拒絕了他……

    <<戰國策>>裡曾對此描述說,在此之後,不甘心失敗的蘇秦,又連續上書十餘次,希望秦王能召見他,詳訴連橫之說,但哪次秦王都未曾宣見與他……這樣日子又過了許久,久居秦國的蘇秦,早已困頓窘迫……有語道是:"黑貂之裘敝(黑貂都穿破了),黃金百斤盡(錢快花沒了)。資用乏絕(生活必需品也快用沒了),去秦而歸(無奈只能離開秦國回家)。羸媵履蹻,負書擔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混的夠慘),狀有愧色,歸至家(羞愧回到家),妻不下紝(妻子不來迎接),嫂不為炊(嫂子不給做飯),父母不與言(父母都不搭理他……{猜其感受:事業不成功家裡人都不待見啊})……,"此時,接連碰壁而歸家的蘇秦在受到親友鄉鄰一連串的譏笑後,選擇閉門謝客,深居簡出……

    有人此時會想,蘇秦一定是精神受到了打擊,彷徨難受,羞於見人,躲藏在家裡不敢出門,就像歌裡唱的那樣“受傷的心一片空白……”,可是,你想錯了,“成功的人都有一個特質,那就是內心都很強大,並且具有“認準了,就鍥而不捨的攻堅精神”,此時的蘇秦,夜不能寐,日日反思,他心中充滿了疑問?"為啥恩師教的知識,別的師兄學會了,一用就能“封卿拜帥”,自個用就不靈了呢?……",經過多日深思苦想,蘇秦突然頓悟,“不是老師教的不行,是自個運用的方法不對……”,“既然一種方法走不通,為何不換另一種方法……”,“如何糅合老師講的,再加入新的,抓住事物的本質,創立出適應當前天下形式的新主張呢”,按照這個思路,蘇秦廣覽群書,潛心研究,歷經無數個“拿錐刺骨”的黑夜洗禮,終於在一本太公所著的名為<<陰符>>的書裡得到啟示,創立了“合縱之術”……!

    此術精要為,"與連橫之說相對立,聯弱克強",結合天下大勢,對除強秦以外的其它六國——“燕、齊、趙、魏、韓、楚”的諸侯君王,分別對其國家所處地理戰略位置、與友鄰國家的國際關係做出深入分析,發掘出其未曾注意到,卻可致亡國的隱患……指出唇亡齒寒的道理,曉之以利害,動之以情理,讓六國君王共同認識到秦國才是六國最大的強敵,只有六國結盟,才能抵禦強秦……!

    蘇秦以此“合縱之術”遊說六國,六國君王聞其"持之有故,言之有理",無不信服,盟遂結,共拒強秦,秦悉六國盟結,甚是懼怕,乃十五年未敢出秦界函谷關……

    而此時憑藉“合縱之術”促成六國聯盟的蘇秦,也功成名就的走向了人生巔峰,身掛六國相印……享受萬民的禮拜……榮歸故里……

  • 2 # 文城觀點

    蘇秦是戰國時期最著名的縱橫家之一,據說,他是神秘的縱橫高士鬼谷子的得意門生,他的縱橫辨術很有智慧,說服力極強,蘇秦說服君王的事例是戰國時策士遊說的典型事例,時至今日仍有重要的借鑑意義,很值得探討。

    蘇秦被認為是鬼谷子的高徒,可是,這位深諳縱橫辨術的睿智者在他剛出山時並不那麼順利,他也是經過諸多挫折之後才開始得到君王的賞識的,他後來之所以能掌六國相印,也是經過了長時間的歷練的,天才辯士也有一個摸索和訓練的過程。

    蘇秦(劇照)

    第一,出山後遊說失敗,狼狽回家備受歧視。

    蘇秦在鬼谷子那裡學縱橫思想和論辯之術,學成之後,他拜別恩師鬼谷子,走出鬼谷。下山之後,他回到了他闊別多年的家中,家裡依舊是窮困的。直到蘇秦學成歸來,他的父母、嫂子和妻子對他盛情歡迎,心想蘇秦這一下子有出息了,可以為家裡帶來名譽和收益了。

    蘇秦休息了幾日之後,便準備出門,想用他所學的知識和技巧來遊說君王,家裡人勸說他先去遊說離蘇家最近的周顯王。

    蘇泰很自信,也很有把握說服周顯王重用他,於是,蘇秦以自強自重、富國強兵的一大堆道理來勸說周顯王,想讓周顯王按照他的辦法來治理國家,使國家強盛起來。可是,周顯王聽了蘇秦的說辭之後,卻感到蘇秦所提出的建議皆是不切實際,空疏無用,非常客氣地勸說蘇秦離開。

    蘇秦無奈,只好返回家中,可是,遊說是需要花費的,蘇秦只好蘇秦變賣一些家產,準備到比較重視外華人才的秦國去遊說。可是,遊說不成且變賣家產的蘇秦開始引起家裡人的懷疑,反對他到較遠的秦國去遊說。然而,蘇秦依然充滿自信,他下決心去遊說秦王。

    當時,秦惠文王即位掌權不久,很有雄心,對蘇秦來秦國遊說是歡迎的。秦國曆來比較重視客卿,能容納外國來的人才。蘇秦感到這回有戲了,於是,他滿懷信心地開始說服秦惠文王。他列舉了歷史上諸多實際例子,用來說明透過強大的戰爭勢力來取勝的強國道理。蘇秦還詳細地分析了秦國當時的各種優勢,為秦國新君秦惠文王描繪了一幅兼併諸侯列國,吞佔周朝王室,並稱霸天下的宏偉藍圖。

    蘇秦滔滔不絕的說辭喚起了本來就頗有雄心的秦惠文王的稱霸決心,他接受了蘇秦的縱橫思想和稱霸的策略,但是,秦惠文王是一位既有雄心又務實精明的君王,蘇秦的建議雖然很符合他的稱霸天下的志向,但是,秦惠文王感到,蘇秦的策略在當時的秦國還不適宜推行。一是因為時機還不成熟,秦國推行變法不久,惹怒了貴族保守派,朝中亂局還沒有結束,尚不能推行新的政治措施;二是他剛剛殺了實施變法政策的權臣商鞅,朝中保守派對變革人才和縱橫策士有厭惡的心理,他還不能重用蘇秦;三是他繼位不久,王權尚不穩固,他暫時還不能重用蘇秦推行新政策,否則,他的王位未必能穩固。

    於是,秦惠文王婉言謝絕了蘇秦當客卿的請求,但是,蘇秦仍不死心,他專門編錄了一本歷史上攻戰取勝、霸奪天下的專著,獻給秦王,但秦王仍是猶豫不決,而此時秦國的高官聽說蘇秦來遊說的事,他們嫉妒蘇秦的才能,便在秦王面前貶損遊說的策士,最後,秦王還是決定不留用蘇秦。

    蘇秦的遊說又失敗了,這回他麻煩多了,他的旅費用完了,只好狼狽地返回家鄉,他的皮襖破了,腿上打著裹腳,腳穿著草鞋,挑著舊行囊,揹著破書,容形枯槁,神色憔悴,臉色黑黃,衣服非常失意和疲憊的樣子。蘇秦進家門後,正在織布的妻子對他不理不睬;他的父母懶得與他說話;他嫂子不給他飯吃。面對著家裡人冷麵薄情的一幕,蘇秦悲嘆道:“我失意落魄,妻子不把我當丈夫了,嫂子不把我當小叔子,父母不把我當兒子,這都是我的罪過啊!”( 參見《戰國策》之《秦策一·蘇秦始將連橫說秦》)

    蘇秦雖然惋嘆,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消沉,他感到是他自己能力不夠,策略不妙,於是,從舊書箱中找出一部姜太公的《陰符》,翻開該書奮發苦讀,並選擇其中精要的部分熟讀熟記,而且,他還一邊讀一邊揣摩演練遊說技巧,閱讀時間長了,犯困感到很疲倦,當想瞌睡時,他便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血流到腳,堅持鑽研辯術。他安慰自己說:“哪有遊說人主而不能得到金玉錦繡的?哪有遊說不能得不到卿相尊位的?”一年的艱苦鑽研,蘇秦感到演練揣摩基本成功,於是,他信心滿滿地對自己說:“這回我真的可以去遊說當世的君王了!”(參看《戰國策》之《趙策二·蘇秦從燕之趙》)

    刺股讀書

    第二,改變遊說策略,獲趙王賞識,家人對他的態度完全變好了。

    蘇秦總結了上次遊說秦國國君失敗的原因,他知道秦國處於特殊時期,才不會重用他,這次,他改變策略,不再去遊說秦國,而是轉向秦國的敵人,到與秦矛盾重重的東方六國去遊說。

    蘇秦瞄準了趙國,因為趙國是秦國當時最強硬的對手。蘇秦這回幸運了,趙國國君自秦國商鞅變法使秦國變強之後,他也開始想到重用外國的智士,聽說蘇秦到了趙國,趙王很熱情,隆中歡迎蘇秦。當蘇秦走進趙國的燕烏集闕宮門時,趙王等在華屋之下,蘇秦入門後,趙王迎上來與他握手,並親情交談。

    蘇秦到了王宮,與趙王親密交流,蘇秦向趙王提出了一整套的強國策略,趙王聽後大喜,感到遇到了一位傑出人才,於是,趙王封蘇秦為武安君,並授予他官印。這下子蘇秦很威風了,他返回時,有兵車百輛,錦繡千束,白璧百雙,黃金很多。接著,蘇秦又到了東方的其他國家,約談合縱大計,貫徹他的拆散連橫策略,以此來抑制強大的秦國。蘇秦的合縱計策獲得了實施,他到了趙國,被拜為相,聯絡東方各國抵抗強秦,此後的相當長時間內,秦國不敢出兵函谷關。當時東方各國的諸侯,還有掌權的謀臣,都要聽命於蘇秦的決策。

    如此一來,蘇秦成功地不費一斗軍糧,不徵一個士卒,不派一員大將,不壞一把弓,不損一支箭,便能使東方諸侯國和睦相處,親密得如兄弟一般。正是:賢智之人當政,天下順服;智謀之人受重用,天下順從。蘇秦這樣一位住陋巷、掘牆當門的窮困潦倒的窮酸文人,藉助於他的三寸不爛之舌,搖身一變,成了乘坐豪華戰車、騎高頭戰馬、巡遊列國的顯赫人物。蘇秦在東方各諸侯國的朝堂上游說君王時,君王身邊的親信不敢開口,忠臣不敢與他為敵。

    當蘇秦要去遊說楚威王時,路過洛陽,父母得知之後,感到他將回家,於是,他們趕緊整理房間,清掃道路,顧了樂隊,備好酒宴,一家人出城三十里來迎接他。這一次,蘇秦的妻子對他十分敬畏,見他來了連頭都不敢抬起來,只能側眼偷觀他的威儀,側耳聽他說話;蘇秦的嫂子跪在地上,顫抖著不敢起身,像蛇匍伏在地上爬,接連叩頭謝罪。蘇秦故意問:“嫂子,以前待我那樣傲慢不遜,現在為何如此卑賤伏地不敢起呢?”他嫂子回答說:“這是因為你現在地位與之前不同了,現今你非常尊貴、財多富裕。”蘇秦感嘆地說:“唉!一個人窮困潦倒時,父母都不將他當兒子,而一旦富貴顯赫,親戚朋友都感到畏懼。人生在世,權勢和富貴,是千萬不能忽視的!”(參看《戰國策》之《趙策二·蘇秦從燕之趙》)

    蘇秦與他嫂子的這一段對話,非常明顯地反映了戰國時期重利輕義的觀念,蘇秦的至親家人,對窮富卑尊時的蘇秦,極其鄙視,懶得理睬他;而蘇秦當了趙國的相,家裡人的態度完全變了,畢恭畢敬。這就是戰國當時的主流社會觀念,權勢和財富才是第一位的,親情毫無價值!

    其實,蘇秦也是衝著權和利去遊說的,作為戰國時的策士,他根本不講信譽,不遵禮義,他遊說秦王不成,便一轉身,毫不猶豫地改換門庭,去遊說與秦國為敵的六國了,“連橫”不成,便來個“合縱”,助秦不成,就大膽反,遊說成功,回家時便威風凜凜,因為他有了金玉錦繡、卿相尊位,策士蘇秦,坦率和瀟灑地表明他所追逐的是權勢和富貴。

    第三,睿智而靈活的遊說方法,獲得了趙王的信任、尊重和重用。

    蘇秦遊說趙王是一個策士遊說的成功案例,很值得仔細分析,這遊說的說辭和遊說方法,很耐人尋味。

    其實,之前蘇秦勸說秦惠文王,也不能說是完全失敗了,言其失敗,是因為蘇秦沒有能受秦惠文王重用,沒有能在秦國當上客卿,而他遊說時所提出的策略,還是很受親王重視的,親王對蘇秦的謀略和建議是很欣賞的,只是,當時親王還不能採用蘇秦的策略。而正是因為這一次遊說,讓蘇秦感到不能再遊說親王了,而應轉向秦國的對立面——東方六國。

    為了讓遊說更有水準,蘇秦是積極做好功課的,遊說秦王的失敗並沒有使他退卻和放棄,而是更激發他去鑽研遊說論辯之術。他苦讀姜太公的《陰符》等謀略書,經過揣摩演練,其縱橫辯術達到一個更高的境界。之後,他改變政治策略,放棄了“連橫”之術,改為“合縱”之策,到趙國遊說趙王,他對趙王的遊說辯辭堪稱經典,其見解之新穎獨到,條理之清楚明晰,說服力之強,謀略之高超,在《戰國策》之《趙策二·蘇秦從燕之趙》中可以明顯地看出來。

    蘇秦見了趙王,他很識趣,他先投其所好地誇讚趙王,肯定趙王的能力和功績,接著,抓住趙王高興時貶評趙王的前臣,藉此來表達他對趙王是竭誠盡忠的。他對趙王說:“天下的卿、相,以及布衣百姓,沒有人不讚揚大王主持正義的行為。他們一直都是願意聆聽大王的教誨,為大王表忠心。然而,奉陽君李兌卻嫉賢妒能,使大王不能真正執掌國家大權,於是,賓客受到排斥,遊說之士都不敢來向大王敬獻忠言。現在奉陽君已經死了,大王從此可以親近忠臣、士民了,所以,在下才敢於前來進獻忠言妙策。”

    趙王受到了蘇秦的吹捧,心裡很高興,感到蘇秦是為他所想,於是,蘇秦漸漸地將話題引向了聯盟上,他巧妙地提出:“在下為大王著想,感到現在沒有比排除擾亂、使民安定平靜更重要了。而國民安定的根本措施就在於選擇友好鄰邦,能夠得到友邦的支援;若不能結好邦交,得到友好支援,國民將永不安寧。”

    蘇秦列舉例項來說明邦交的重要性,他說:“齊國和秦國形成了敵對關係,兩國國民就不能安寧;秦國進攻齊國,齊國無法安定;齊國進攻秦國,秦國國民也不能安定,所以,國君若是老算計別的國家,進攻別的國家,常常會惡意攻擊他國,與他國家斷交。望大王千萬要謹言慎行,切勿講惡意攻擊他國的話。”趙王聽了以後,覺得很有道理,趙國當時有些孤立,蘇秦的話讓趙王覺得是很及時的提醒。

    其次,蘇秦敏銳地發現趙王經過聽了他的遊說之後,心理距離縮短了,於是,他故作神秘,闡述了“合縱”的妙處。

    蘇秦在勸說趙王時,感到趙王已經聽進去了,能和他交心了,願意接受他的建議了,於是,蘇秦故作神秘地對趙王說:“請大王屏退左右,讓在下說說合縱、連橫的利弊之處。大王若能聽從在下的忠告,燕國一定會獻出氈、裘、狗、馬等好地方,齊國定會獻出海邊產魚、產鹽的優質地,楚國定會獻出雲、夢二澤及盛產桔、柚的寶地,南韓、魏國也都會獻出封地和湯沐邑等,而大王的貴戚、宗親都能接受新的封邑。接收封邑是很重要的實惠,是五霸覆軍擒將所要達到的目的,而貴戚封侯,也是從前商湯放逐桀,武王討伐紂後才爭取來的結果。現在大王若能毫不費力即得封地,又能使貴戚封侯,這不是很好嗎?而這是在下為大王考慮而希望大王能夠如願以償的。相反,若是大王與秦國結交,秦國一定會入侵韓、魏兩國;大王若與齊國結交,齊國一定會入侵楚、魏兩國。魏國若被入侵,它便會獻出河外之地;南韓若是被入侵,它就會獻出宜陽。而獻出了宜陽,則通往上黨之路便將被切斷;獻出了河外,則去上黨的路就無法通行;楚國被入侵,則無作為後援。如此一來,去上黨之路不通,道路被切斷,以及失楚國的援助,這後果將很嚴重,這是大王不得不深入考慮的!”蘇秦的這一席話讓趙王開闊了眼界,感到蘇秦對各個的關係非常瞭解。

    緊接著,蘇秦尖銳地提出了秦國強大所帶來的嚴重後果,以及趙國所面臨的困境:“秦國攻下軹道,則南陽危急;劫持南韓,包圍兩週,則魏國會自行削弱;佔領衛地,奪取淇水之地,則齊國就會臣服於秦。秦國稱霸于山東六國的願望若得到了實現,那麼,秦國必然會出兵進攻趙國。秦軍渡過黃河,跨過漳河,上據番吾,這必將兵臨趙都邯鄲城下。在下為趙國將面臨這樣的困境而擔憂!當前,山東六國中趙國最強,趙國有土地方圓二千里,兵士數十萬,戰車千輛,戰馬萬匹,糧食可供十年;趙國西邊有常山,南邊有黃河、漳河,東邊有清河,北邊有燕國。而燕國本是個弱國,趙國不必懼怕它。再說,在諸侯列國中,秦國最害怕的就是趙國。那麼,秦國為何不敢出兵進攻趙國呢?主要原因就在於秦國害怕韓、魏兩國抄秦國的後路,韓、魏兩國實際是趙國南面的屏障。而秦國若要進攻韓、魏兩國就比較容易,因為韓、魏沒有名山大川阻隔,秦國可以慢慢蠶食它們,進攻了便可逼近他們的國都;韓、魏兩國無法抗拒秦國的進攻,必然將向秦國屈服。如此一來,當韓、魏屈服於秦後,秦、趙兩國失去了韓、魏作屏障,趙國就大禍臨頭了。這樣的局勢,這樣的險境,正是在下為大王所擔憂的!”經蘇秦一說,趙王心中大驚,因為蘇秦的話指出了趙國的短處,這讓趙王對蘇秦的話非常重視。

    再次,蘇秦見趙王已經對他的話很專注,他轉而為趙王鼓勁,說服趙王接受“合縱”計策。

    蘇秦知道,不能再繼續揭趙國的短處了,他必須讓趙王能夠接受,不能講得太過頭了,於是,他話鋒一轉,開始為趙王鼓勁,並伺機提出他的“合縱”建議:

    “在下聞說,堯帝連三百畝的小地盤也沒有,舜帝連尺寸小的地盤也沒有,但他們竟成為天下的明主;禹帝連百人小的村落也沒有,但他竟成為諸侯的大王;商湯、周武王計程車卒不滿三千,戰車不過百輛,最後竟能居於天子之位。這都是因為他們真正得到了高明精妙的策略。所以,英明的國君,對外要能預料敵國的強與弱;對內要能估計士卒的多與少,要能察覺大臣的賢與不賢。不能等到兩軍於戰場相遇才知道勝敗,應早對國家的存亡能瞭然於胸。國君千萬不能因眾說紛紜就不明是非,不能情況不明就作出決策!”蘇秦以史上弱國國君的成功事例來增強趙王的信心,這讓趙王能鼓起勇氣。

    蘇秦繼續說:“在下以各諸侯國的地形地勢來說明,很清楚,諸侯國的土地加起來要比秦國大五倍,估計諸侯國的兵力要比秦國多十倍。若趙、魏、韓、楚、燕、齊六國能團結一致,共同進攻秦國,秦國就很難擋得住,秦國一定會滅亡的。現在六國卻面臨著被秦國消滅的危險,各國都想討好秦國,屈服於秦國。顯然,滅掉秦國,或被秦國滅掉;讓秦國屈服,或屈服於秦國,這是六國面臨的選擇,這兩種局勢能是一樣嗎?”蘇秦的遊說很有根據,說服力很強,一步步引趙王接受他的“合縱”建議。

    蘇秦繼續說:“眼前那些主張‘連橫’策略之人,皆想著透過割讓諸侯國的土地來獲得秦國講和的機會。而若能與秦國講和,他們便可以高築臺,建亭榭,美化宮室,欣賞悅耳的音樂,品嚐美味佳餚,堂前有有舞樂,後宮有美女,賞聽嬌聲,欣賞媚態。而當秦國給他們帶來禍害時,他們卻不與諸侯國民眾共憂。可見,主張‘連橫’策略的人,一貫是用秦國的威勢來嚇唬諸侯王,要諸侯王割地給秦國,這其實皆是為了他們的私利,望大王對此要加倍警惕!”蘇秦見趙王接受了他的建議,他進一步排除可能對趙王干涉的貴族和權臣,讓趙王對“合縱”更堅定信心。

    第四,丟擲了“合縱”全方略,乘機執掌六國相印。

    蘇秦在進行一系列勸說之後,逐漸提出了他想被趙王重用,實施“合縱”策略的最終目的,他說:“在下聞說,英明國君不會隨意懷疑別人的建議,但也不聽信讒言,而是會抵制流言蜚語,堵塞結黨營私的圖私利的大臣。為了提高國君的威望,就必須擴大國家的領土,加強國家軍隊的實力,為此,在下願意效忠於大王。在下為大王考慮,最好與韓、魏、齊、楚、燕結交,使六國結成聯盟,以共同對抗秦國。大王應爭取讓諸侯將相相聚於洹水之上,殺白馬,結盟誓,共寫盟約。”

    蘇秦分析說:“若秦國進攻楚國,齊、魏兩國就各派精銳部隊去援助,南韓可派兵去切斷秦軍糧道,趙國及時渡過黃河、漳河,燕國固守常山以北;而若秦國進攻韓、魏兩國,楚國就斷其後路,齊國派出精兵去援助,趙國渡過黃河、漳河,燕國守住雲中;若秦國進攻齊國,楚國就斷其後路,南韓固守成卑,魏國堵午道,趙國渡過黃河,直至博關,燕國派出精兵去援助;若是秦國進攻燕國,趙國就固守常山,楚國駐紮武關,齊國自滄州渡河至瀛州,南韓派出精銳部隊去援助;若是秦國進攻趙國,南韓就駐紮宜陽,楚國駐紮武關,魏國駐紮河外,齊國渡過清河,燕國派出精兵去援助。以此協盟,六國誰先背約,五國就共同討伐它。因而,六國結成同盟,共同抗秦,秦國一定不敢出兵函谷關來危害六國。如此一來,趙國就可能成就稱霸天下之大業。”(參看《戰國策》之《趙策二·蘇秦從燕之趙》)

    蘇秦的分析既細緻又很有道理,同時還激發了趙王的雄心,這讓趙王對他的建議十分贊同。

    《戰國策·蘇秦從燕之趙》記載了蘇秦說趙的說辭和故事,這是《戰國策》很重要的經典文字之一,其原文值得欣賞:

    “故竊本大王計,莫如一韓、魏、齊、楚、燕、趙六國從親,以儐畔秦。令天下之將相,相與會於洹水之上,通質刑白馬以盟之。約曰:‘秦攻楚,齊、魏各出銳師以佐之,韓絕食道,趙涉河、漳,燕守常山以北。秦攻韓、魏,則楚絕其後,齊出銳師以佐之,趙涉河、漳,燕守雲中。秦攻齊,則楚絕其後,韓守成皋,魏塞午道,趙涉河、漳、博關,燕出銳師以佐之。秦攻燕,則趙守常山,楚軍武關,齊涉渤海,韓、魏出銳師以佐之。秦攻趙,則韓軍宜陽,楚軍武關,魏軍河外,齊涉渤海,燕出銳師以佐之。諸侯有先背約者,五國共伐之。六國從親以擯秦,秦必不敢出兵函谷關以害山東矣。如是則伯業成矣。”(引自《戰國策》之《趙策二·蘇秦從燕之趙》)

    趙國國君聽完蘇秦的遊說之辭後,十分高興,心裡很贊服蘇秦,他很客氣地對蘇秦說:“寡人年紀輕,執政時間短,不知道該如何為國家作長遠籌劃,如今先生有心助寡人安天下,結盟諸侯,寡人願悉聽尊命,與五國結盟。”

    其實,蘇秦建議趙國聯合韓、魏、齊、楚、燕共同抗秦,六國結成聯盟,共進退,這讓趙國有機會稱霸,這正合趙王心意,因而,蘇秦的勸說其實是喚起了趙王稱霸的雄心。趙王當然對蘇秦的建議是很樂於接受的,對蘇秦也是很讚賞的。於是,蘇秦被封為武安君,有了豪華馬車百輛,黃金千鎰,白璧百丈,錦繡千匹,蘇秦因此而有權有財。蘇秦遊說趙國成功,這讓他更有信心去遊說東方其他幾個諸侯國。

    之後,蘇秦又蘇秦到了南韓,遊說韓宣王,事成之後,他又到了魏國,成功遊說服了魏襄王接受“合縱”策略;接著,蘇秦向東行進,到了齊國,遊說齊宣王一同“合縱”。事成後,蘇秦又向西南行進,到達楚國,遊說楚威王贊同“合縱”之計。蘇秦成功遊說各個諸侯國的君王之後,六國隨後達成合縱聯盟協議,六國自此團結一致,共同抗秦。蘇秦被推舉從約長(合縱聯盟的聯盟長),並且在戰時擔任了六國的國相,他同時佩戴六國相印。蘇秦將合縱盟約送交給秦國,從此,秦國不敢窺伺函谷關以外的國家,東方几國避免秦國的侵略,相對安寧長達十五年之久。(參看《史記·卷六十九·蘇秦列傳第九》)

    結語:蘇秦遊說趙王,其縱橫論辯謀略之精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蘇秦以六國當時的國情和實際面臨的局勢作依據,說明趙國所處的困境,他抓住要害,提出了很有希望的建議,這很有說服力,讓趙王不得不接受他的建議。

    第二,在遊說過程中,蘇秦既能及時奉承趙王,投其所好,又敢於指出趙國的弱點,陳其厲害,有吹捧又有打壓;而且,他還讓趙王效仿史上明君,並激發趙王稱霸的雄心,其說辭此起彼伏,恰到好處,讓趙王很樂於接受他的建議。

    第三,蘇秦的分析是建立在對當時各國勢力、地況、國情和政局的基礎上的,他具體陳述各國的優勢劣勢、利害關係,主張對秦國以攻為守,六國聯盟,主動進攻,禦敵於函谷關外,這讓趙王既能充分了解各國的狀況,認識到趙國的嚴重局勢和勢必採取的策略,以強調“合縱”的緊迫感和必要性,讓趙王不得不接受。

    第四,蘇秦提出一套確實可行的政治聯盟方略,並根據當時各國的局勢,提出了應對秦國進攻各國時的積極措施,使“合縱”之策具有可行性,並提出了對背約者的懲罰措施。這是一個卓越的聯盟方案,是高明的協同作戰方略,它充分利用了山東六國地緣上的相關性,使六國彼此在組織指導、兵力分配、戰略協同、戰術策應等方面都能有協調的機會和配合的可能性,從而使秦國東向攻擊任何一個國家時都將陷入四面受敵、多線作戰的窘境。蘇秦這一“合縱”策略無疑對於秦國蠶食六國是非常有效的遏制措施,是六國國君所歡迎的。

    第五,蘇秦成功促成六國聯盟,這是建立在事實分析和策略有效的基礎上的,他能“佩六國相印”也是有他的真本事的。

    大史學家司馬遷評價說:“蘇秦既約六國從秦”,“乃投從約書於秦,秦兵不敢窺?函谷關十五年。”(參看《史記·蘇秦列傳》)

    漢代名臣桑弘羊評價說:“蘇秦、張儀,智足以強國,勇足以威敵,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息。萬乘之主,莫不屈體卑辭,重幣請交,此所謂天下名士也。”(桓寬《鹽鐵論·卷四·褒賢第十九》)這說得很有道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塵封28年換子事件,有沒有人懷疑是郭氏兄妹秘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