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課課代表
-
2 # 濟世論事
感謝邀請。因為他是多爾袞與豪格兩大軍事集團,互相平衡妥協的結果。他更是各大滿族貴族之間相互均衡的砝碼。如果當時多爾袞與豪格之間兩者都對皇位之爭寸步不讓,據理力爭的話,那麼很有可能導致兵戎相見,甚至造成滿清分裂,最終滅亡的嚴重後果。而這無異於是將努爾哈赤與皇太極辛苦創立的事業毀之殆盡。也是廣大的滿清貴族所不願看到的。而福臨作為皇太極的兒子,既名正言順,同時又不會對兩大軍事集團的任何一方形成實際威脅,各方都可以保證自己最大的利益,甚至擴大自己的利益,也是大家各方都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按照傳統的長子繼承製又或者皇太極在身前就寫好遺詔的話,福臨根本就沒有任何機會繼承大統。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
3 # 梅花明易
起初在皇太極死後,是由豪格和多爾袞爭帝位。支援他們的倆白旗和倆黃旗各不相讓,而此是是清朝定鼎中原的重要時期,為了不引起清廷內部紛爭,雙方各自妥協,立了皇太極最小兒子福臨繼位,多爾袞為攝政王。
-
4 # 子說非說
順治皇帝能當上皇帝的確是各方面實力平衡的結果,否則,年輕力壯,戰功卓著的豪哥和多爾袞怎麼會自願放棄皇位,拱手讓給年僅六歲的“小學生”福臨。
主要原因還是皇太極死的太突然了,各方面都有點不知所措。恐怕連他自己都沒想到他會那麼快英年早逝吧。
再就是,當時最有利的皇位競爭者是多爾袞和皇太極的大兒子豪哥。兩人都立有很多軍功,實力勢均力及,不相上下。如果是這兩個人其中一個當上皇帝,那就是對另外一個人的威脅(猶如當年的李世民捨棄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選擇晉王李治)。這就給六歲的福臨創造了機會,福臨固然不是宗子,莊妃也不是位置最高的王妃,可的確是最適宜的人選,況且莊妃後面還站著蒙古人,蒙古人一直都是女真人拉攏的物件。
所以,幸運的餡餅就落到了福臨的頭上。在豪哥,因為是自己的弟弟,可以接受;在多爾袞,福臨即位,自己做攝政王大全在握,也可以接受;還有一個關鍵原因:當時滿清初創,安定團結的政治面局是大家的共同心願,誰都不願也不敢打破這個平衡體。
所以,福臨即位,也是偶然中的必然。初看意外,實則水到渠成。
-
5 # 知史局
清太宗皇太極於崇德八年八月初九(1643年9月21日)突然去世,他白天還在處理政務,到了夜裡,就永別了他方興未艾的千秋大業。有人說是腦出血,52歲的皇太極生前根本沒有想到皇位繼承人的事。他沒有準備,王公大臣們也沒有準備。
五天以後,宮內的悲痛氣氛被一股寒氣取代了。這就是關於皇位的歸屬問題拿到了議事日程。
有兩個人勢均力敵,這就是皇太極的長子肅親王豪格與皇太極的十四弟睿親王多爾袞。
愛新覺羅•豪格(1609年—1648年),母親是皇太極第二任大福晉烏喇納喇氏。豪格初封為貝勒,天聰六年(1632年)七月,晉封為和碩貝勒。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晉封為和碩肅親王。同年十二月,跟隨皇太極親征北韓王朝。崇德三年(1638年)八月,陪同多爾袞進攻明朝。崇德六年(1641年)三月,被降為郡王。崇德七年(1642年)七月,因為軍功重新晉封為親王。戰功赫赫,在八旗軍事集團中享有極高的威望。
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天命十一年(1626年)生,多爾袞最初被封貝勒;天聰二年(1628年),17歲的多爾袞隨皇太極出征,征討蒙古察哈爾部。因為軍功被賜號“墨爾根戴青”,成為正白旗旗主。天聰九年(1635年),多爾袞等率軍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額哲並獲得傳國玉璽。崇德元年(1636年)因戰功封和碩睿親王。崇德六年(1641年)至七年(1642年)的松錦大戰中立下卓越戰功。大清國中一流的政治家與軍事家。
豪格的背後是實力強大的兩黃旗和正藍旗和兩紅旗,同時,眾大臣支援他。多爾袞的後面是兩白旗。力量相對弱一些,支持者以同胞兄弟阿濟格、多鐸為主,還有幾個侄子。從總的力量對比上看,豪格佔絕對優勢。
聰明的多爾袞認清了這一形勢。
多爾袞的哥哥英親王阿濟格和弟弟豫親王多鐸提出要立多爾袞,多爾袞看了看那些晃動在大殿四周的影子,沒有說話。這時,還有一位聰明王,這就是同樣具有競爭力的禮親王代善的立場非常重要。當多鐸提出如不立多爾袞,可立禮親王時,老王爺當即表態說:“本王年紀已老,當立豪格王,他是先帝長子。”這一句話有千鈞之力,別人無話可說了。代善從各個方面都是此時此刻愛新覺羅家族裡的老大,年紀、品德、戰功,誰也比不了,那才叫德高望眾。多爾袞那顆皇帝心一下子就跑光了,他一下子就看清了自己的位置,他一下子就看清了多數王公大臣的心。
豪格的皇位差不多就是鐵定了。他千不該萬不該在這時謙虛了一下,他講了一句翻譯成今天的話叫做:“我還不夠格”的話,然後,更千不該萬不該提前離開了會議室。這時,鰲拜及兩黃旗的大臣當廷放出狠話——“若不立先帝子,我等寧死!”這時,代善、阿濟格也相繼離席。
多爾袞有點緊張,他不是怕死,他從來不怕死。他怕年輕的大清就此淹沒在血海之中。大局意識讓他此時特別的理智。他用眼睛瞟了一下堂兄鄭親王濟爾哈朗。這位鄭王是努爾哈赤的侄子,比代善小六歲,威望與地位不相上下。這是一位大智大勇的王,胸中裝滿日月,有人評他是“處憂患而不驚,肩弘鉅而不亂。”他看了剛才各派政治勢力的亮劍,他已經看到了底。他深知,立豪格與多爾袞都將陷大清於火拚。於是,他提出一個人選,這位人選與各方利益都不發生衝突,他繼位了, 大清會安寧。他一提出這個人的名字,審時度勢的多爾袞當即表示同意。
這個人就是6歲的福臨。繼位那一天,他的年號為順治,後來,人們也就叫他順治皇帝。
選中九阿哥福臨,還有一重要原因,即其母親莊妃,她當時政治地位高於其他阿哥的母親,且其背後是強大的蒙古,大清視蒙古為不可或缺的同盟軍
-
6 # 小玥歷史
這個問題,簡單的說,是各方勢力平衡的結果。 當時朝中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是三大勢力集團,而莊妃就是他們勢力的交叉平衡點。
何況順治是莊妃的兒子,後面是強大的蒙古勢力集團。當時想要南下攻打大明,蒙古是後金(清)的有力後盾,必須要得到他們的全力支援才行。 另外,當時莊妃雖然不是貴妃,但十分受寵,並且皇太極的皇后是莊妃的親姑姑,再加上博果爾當時才兩歲,所以身份的差異就不構成主要因素了。
因此福臨的異母長兄豪格和叔叔多爾袞爭位,多方利益權衡之下,最終多爾袞扶立6歲的福臨繼位,多爾袞與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實際清廷由多爾袞控制。
-
7 # 雲中隨筆2019
清崇德八年(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八月初九,52歲的皇太極猝死於盛京(今瀋陽)宮中。皇太極死得突然,沒有留下遺詔,生前也沒有立太子。八月廿六日,年僅六歲的皇太極第九子愛新覺羅·福臨即帝位,並於次年改元順治。這個結果確實很出乎人們的意料。因為福臨非嫡非長,無功無爵,而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征戰多年,軍功累累,爵封肅親王,統領正藍旗,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都比福臨更有資格。那麼這些天到底發生了什麼?順治帝又是如何出人意料地繼承大位的?這一切要從頭說起。
女真人作為遊獵民族,尚武好戰。其首領在選擇繼承人時往往比較看重軍事才能,也要考慮此人在部眾中的威望。所以努爾哈赤儘管在晚年寵幸阿巴亥,酷愛阿巴亥的幼子多鐸,最終也沒有立多鐸為繼承人,只是給了多鐸較高的政治地位,並把自己親統的兩黃旗(皇太極繼位後把旗號改為兩白旗)給了阿巴亥所生的兩個兒子阿濟格和多鐸(本想另賜一旗給阿巴亥的第二個兒子多爾袞,還沒實現就崩了)。這樣,能力過人且軍功赫赫的皇太極繼承了努爾哈赤的汗位,領導後金不斷髮展壯大。
皇太極沒有過早確定繼承人,一方面認為自己正當盛年,另一方面可能也想多考察一下自己的兒子們。但是人算不如天算,皇太極52歲時突然猝死(後來的研究認為心腦血管疾病的可能性較大),給還沒有入關的大清國前途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這時候大家都知道作為皇太極的長子,肅親王豪格最有繼承資格。因為當時皇太極的皇后哲哲無子,豪格雖非嫡子,但作為長子當然排在第一順位。當時豪格34歲,正值壯年。豪格少年從軍,勇武過人,軍功顯赫,已經封爵肅親王,統領正藍旗。很多人都覺得豪格繼承大位似乎已經毫無懸念。皇太極生前親統的兩黃旗的一些大臣、將領如圖爾格、索尼、圖賴、錫翰、鞏阿岱、鰲拜、譚泰、塔瞻等,都到豪格府上表示擁戴。
豪格自己當然也是這麼想的。所以在決定繼位人的諸王、貝勒、貝子、文武群臣會議上,豪格報著一種走過場的心態。當時宿衛皇宮的是兩黃旗將士,也給了豪格更大的底氣。主持會議的是愛新覺羅家族當時輩份最高的禮親王代善。代善雖然不為努爾哈赤所喜愛,曾經被努爾哈赤以一些說不清楚的家事為理由廢了“太子”資格,但是他畢竟是皇太極的二哥(大哥褚英三十六歲時被努爾哈赤處死),手裡掌握著兩紅旗,既有輩份又有實力,所以他的意見份量是比較重的。
當時參會的王公大臣分為四股勢力。首先是皇太極生前親統的兩黃旗諸大臣,加上豪格自己的正藍旗大臣。這三旗都是支援豪格的,實力最為強大。其次是睿親王多爾袞三兄弟所領的兩白旗大臣。兩白旗雖然只有兩旗,但因為是由原來努爾哈赤親統的兩黃旗改旗號而來,是原努爾哈赤的嫡系,主力人馬變化不大,加上多爾袞三兄弟英勇善戰,非常團結,實力並不輸豪格的三旗太多。第三就是代善的兩紅旗。第四是鄭親王濟爾哈朗的鑲藍旗。濟爾哈朗是努爾哈赤弟弟舒爾哈齊的兒子。雖然舒爾哈齊背叛了努爾哈赤,被努爾哈赤囚禁而死,但是努爾哈赤還是念舊情,為他的後人保留了一旗(開始是給舒爾哈齊的次子阿敏,後來阿敏被皇太極所廢,改為聽話的濟爾哈朗)。
代善和濟爾哈朗本來都是支援豪格的。原因眾所周知。豪格原本就是最有資格的皇子,加上有兩黃旗和正藍旗三旗的支援,實力也最強。但是沒想到兩黃旗大臣一提出豪格為人選,多鐸首先跳出來反對,提出立多爾袞。阿濟格也表態要立多爾袞。兩黃正藍三旗和兩白旗大臣馬上就針鋒相對,劍拔弩張。多爾袞在當時以能幹著稱,也深受皇太極重用,在皇太極初封的六王中排第三,兩黃旗、正藍旗中有些大臣也與他有來往。簡單地說,豪格那三旗沒有那麼團結,而多爾袞這兩旗則非常團結(由此可見豪格平時人緣不怎麼樣)。
按說如果這時代善和濟爾哈朗表明立場,形勢馬上就一邊倒了。但是這兩個人都是經歷過殘酷政治風暴的,靠著小心謹慎生存下來,決不敢輕易把寶押上去。這時候豪格犯了個不該犯的錯誤。豪格一方面覺得勝券在握,想以退為進,另一方面對代善和濟爾哈朗遲遲不表態心存不滿,想逼他們早點表態,於是說了句“福少德薄,非所堪當”,然後憤然離場。兩黃旗大臣這時也開始強力施壓,公然佩劍上殿進言:“先帝對我們恩情有天大,要是不立先帝的皇子,我們寧願以死隨先帝於地下!”
這時候的多爾袞,不愧一個“睿”字,馬上意識到如果硬來,不但不可能成功,而且會吃眼前虧。多爾袞抓住豪格話裡的漏洞,表示:“我也支援立皇子,但豪格謙讓,不願意繼承皇位,那就從先帝別的皇子裡選。”多爾袞進一步說:“先帝近年寵愛莊妃,那就立她的兒子福臨繼位。”多爾袞這個提議,很巧妙地拉入了另一股勢力,就是莊妃所代表的蒙古科爾沁部。當時皇太極的皇后哲哲和莊妃布木布泰都是蒙古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哲哲還是莊妃的姑姑。哲哲無子,莊妃的6歲兒子福臨就是皇太極與蒙古科爾沁部聯姻的紐帶。多爾袞的這個建議,讓代善和濟爾哈朗覺得非常合適,既是兩白旗提出的,又滿足了兩黃旗“立皇子”的要求,兩邊都能接受,還能得到皇后和蒙古科沁部的支援。於是代善和濟爾哈朗表示同意。隨後大家議定一邊出一位長輩擔任攝政王,濟爾哈朗是支援豪格的,擔任第一攝政王,多爾袞是兩白旗的,擔任第二攝政王。豪格知道結果以後,悔之晚矣。
從事情的整個過程來看,順治帝的繼位,說意外也意外,因為事前無論從哪方面來看也不可能是他。但是等到結果出來,可能大家也不會太意外。因為他是一個各方面勢力都能夠接受的人選。他的繼位,防止了八旗的分裂,穩定了大清的政局。順治元年,清軍入關,攻下北京,開始了建立統一中央王朝的步伐。
-
8 # 鄉村吳老師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猝死於清軍入關前夕,未能實現奪取全國政權的夙願。皇太極生前一直致力於把繼位制度由“兄弟子嗣皆可繼承”改成漢人的“嫡長子繼承製”,本來計劃已經完成的差不多了,結果皇太極死的太過突然,死前並未留下遺詔選誰作為自己的繼承人,這就讓多爾袞鑽了空子。
他自恃功高,也想當一當這個“入關第一帝”。於是皇太極的手下分成了兩派,一派是統領正白旗的多爾袞,希望兄終弟及,讓多爾袞當皇帝;另一派正黃旗和鑲黃旗因為是皇太極的親軍,要擁立皇太極的子嗣當皇帝,他們支援皇太極的長子,時年34歲的豪格。
多爾袞的資歷自是不用多說,追隨皇太極征戰沙場,戰功赫赫,本人文治武功皆是一流,還有兩白旗和兩個驍勇善戰的兄弟作為其堅實的後盾,加上拉攏過來的部分正紅旗,正藍旗,和正黃旗大臣的支援可以說一時間風頭無兩。
而豪格作為兩黃旗之主皇太極的長子,自然會得到這兩旗的全力支援,加上皇太極死前攥在手裡的正藍旗,和三旗之力毫無疑問可以和多爾袞的權勢比肩,兩人的皇位之爭也是十分膠著,誰也不能絕對的壓對方一頭。
看到這裡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這皇位應該會落入多爾袞或者豪格的口袋,即便兩人勢均力敵,但是時間一長難免不會出現天平傾倒的情況,怎麼這大清的帝冠就戴在了年僅6歲的順治頭上?豪格與多爾袞怎麼就允許這件事發生了呢?
又是正常的爭權奪勢的某一天,這天所有的王爺重臣都在崇政殿中,兩邊都是分毫不讓,火力全開,吵得面紅耳赤,不可開交,然而投票的結果卻是出人意料的,豪格票數高於多爾袞,這讓豪格自己也沒有想到,一時間有些得意忘形,說了句:“我福少德薄,不能繼位”然後轉身就走了,豪格的瀟灑離場導致這次會議一度陷入僵局。
這時多爾袞抓住機會表示既然豪格不願繼承大統,那就由我來好了,以鰲拜等人為首的兩黃旗大臣帶頭反對,並表示即使不立豪格也要立皇太極的兒子,多爾袞當然不同意,而兩黃旗為保勝算,派兵包圍了宮殿,兩白旗的三位王爺,雖然陷入包圍,但他們都是馳騁沙場多年的勇將,對這樣的小場面根本毫無畏懼。
一時間劍拔弩張,氣氛變得微妙起來,這時候若是任何一方沒有保持住理智對對方動了手,那麼局面將變得一發而不可收拾,剛剛入關的大清很可能會因此陷入內戰之中。
就在這個緊要關頭,一直保持中立的鑲藍旗旗主,鄭親王濟爾哈朗發話了,他提議擁立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也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繼位,由他和多爾袞做攝政王輔政。
多爾袞權衡利弊,迫於形勢同意了這個提議,擁立豪格的一方也因為多爾袞該為支援福臨繼位而妥協,最終雙方達成共識,終止了這場即將爆發的衝突,而福臨也因此撿了個便宜,成為了大清入關之後的第一位皇帝。
鄭親王的提議在當時來看可以說是十分絕妙,讓他與多爾袞一起做攝政王去擁立年僅6歲的福臨,既可以滿足兩黃旗支援皇太極兒子做皇帝的願望,也可以滿足多爾袞權傾朝野把持朝政的夢想,還可以讓自己從中制衡多爾袞,以防他日生變。
-
9 # 巴顏鵠09
關於順治繼位的問題其實已經很老套了,皇太極駕崩以後崇德殿上多爾袞和豪格的針鋒相對,無論是正史記載,還是民間傳說,或是影視演義,大家都已經非常熟悉了,過程刺激、結果俗套,在這裡我們就不講了,具體說說福臨繼位算不算意外!順治畫像
那麼皇九子福臨繼位算不算意外呢?其實我倒是覺得不過是“情理之中”而已。演義裡說關於福臨繼位的事,他母親永福宮莊妃透過皇太后(博爾濟吉特氏哲哲,莊妃的親姑姑)做了很多工作,私下竄連鄭親王、睿親王啥的。野史中更是能扯犢子,竟然說莊妃與睿親王有私情,福臨是多爾袞的兒子。這都根本不可能的事兒,其實滿族人作為少數民族統一中國,他們自己心裡也沒底,所以入關以後從多爾袞“剃髮”事件開始,一直到乾隆時期,都實行殘酷的文化鎮壓,比如文字獄什麼的。這讓很多士子文人特別厭惡清朝統治者,所以就寫一些野史傳記來黑愛新覺羅家族的統治者。事實上很多事情就是這樣,假話說多了也都以為是真話了,不是有那麼一句俗語嗎“好人死到證人手了”,更何況官方時不時的還出來闢謠一下,但是從事情的本質來說,這種事兒往往都是越描越黑而已。那麼從史料上多方分析來看,為什麼我說福臨繼位是情理之中呢?那麼我具體說說:皇太極畫像
首先,皇太極因為死的太突然,生前並沒有指定接班人,再加上中國古代少數民族本就有部落公推首領的習慣,他愛新覺羅家族自然也不例外。中國古代的君主君主繼承者無外乎三種,父死子繼,兄終弟及,重臣推舉。皇太極建立清朝以後,朝廷的政治文化體系照搬了明朝的模式,那麼在繼承人的問題上也毫無例外,既然皇帝生前沒指定接班人,雖說是推舉,但是繼位人的範圍也只能是前面兩種,這樣多爾袞和豪格就迎刃而生了。那麼問題的關鍵就是這兩種繼位方式的選擇上,我們在漢文化的研究中發現,這兩種繼位方式是有延續性的,並不是平行的。也就是說,繼位人選的問題上,如果皇帝生前沒指定接班人,那麼在有皇子的前提下,第一順位繼承的只能是父死子繼,然後才是兄終弟及。當然了,歷史上也有意外出現,不過那也都是有特定的歷史事件出現才導致的。然而當時的滿清政府漢化程度已經非常高了,事實上當時大部分臣工還是支援皇子繼位的,畢竟皇太極有皇子在呀!那麼這也是多爾袞沒有執意強行登基的主要原因,按說以多爾袞的政治軍事實力,霸王硬上弓也不是沒希望,畢竟自己手裡有兩白旗的兵力,其他六旗都有支持者,特別是兩黃旗的將領中也有部分支援多爾袞的。八旗內部一旦火併,這對滿清統一全國是巨大的影響,所以多爾袞審時度勢,果斷放棄自己登基的機會,其偉大就偉大到這個因為戰略上的遠大,而捨棄的個人一時的得失,乾隆後來給他平反主要也就是看這點。多爾袞畫像
其次,父死子繼的調子一定,那範圍就進一步縮小了。皇太極有十一子:長子豪格,庶出,母繼妃烏拉那拉氏;二阿哥洛格,豪格同母弟,十一歲夭折;三阿哥格博會,庶出,母元妃鈕祜祿氏,七歲夭折;四阿哥葉布舒,庶出,母顏扎氏;五阿哥碩塞,庶出,母側妃葉赫那拉氏;六阿哥高塞,庶出,母那拉氏;七阿哥常舒,庶出,母伊爾根覺羅氏;八阿哥嫡出,母關雎宮主位宸妃博爾濟吉特氏海蘭珠,皇太極特別寵愛此子,可以不滿週歲夭折,不死估計就沒別人啥事了;九阿哥福臨,嫡出,母永福宮莊妃博爾濟吉特氏布木布泰;十阿哥韜塞,庶出,其母姓氏不詳;十一阿哥博穆博果爾,嫡出,母麟趾宮博爾濟吉特氏娜木鐘,皇太極駕崩之時他才三歲。那麼透過以上文字可以看出來,皇太極駕崩之時,皇子只有老大、老四、老五、老六、老七、老九、老十、老十一等八子。那好了,因為豪格是長子,又有軍功而且早已成年,按說他是理想的繼位人選,但是多爾袞橫刀插足,豪格登基絕不是多爾袞想看到的局面,你想呀!豪格已經成年了,如果豪格當皇帝,那多爾袞的地位就不復存在了,結果豪格原本打算以退為進的算盤失敗,自己說德少福薄,不能勝任皇位,讓多爾袞直接抓住把柄,就此宣佈豪格退出人選名單。那麼庶出的長子豪格不能接班,那其他庶出的皇子就更沒有機會了,而且也沒有背景支撐,最後皇位的人選只剩下福臨和博穆博果爾兩個嫡出的皇子身上了。皇太極建立清朝的時候,正式冊封的五宮后妃有五人,一名皇后四名福晉,其餘都是庶妃。排名先後為,中宮清寧宮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哲哲;東宮關雎宮大福晉宸妃博爾濟吉特氏海蘭珠;西宮麟趾宮大福晉貴妃博爾濟吉特氏娜木鐘;次東宮衍慶宮側福晉淑妃巴特瑪;次西宮永福宮側福晉莊妃博爾濟吉特氏布木布泰。這五位生的孩紙屬於嫡出,那很多人會問了,多爾袞既然是想選小皇帝以便控制朝政,為什麼選擇福臨,不選擇名份地位和年齡更小的博穆博果爾?這裡面有一個政治問題,皇太極雖然死了,但是皇后還在,蒙古博爾濟吉特氏的家族勢利還在,清朝的統治者還寄希望於博爾濟吉特氏牽制蒙古各部落,雖然福臨和博穆博果爾看上去都是博爾濟吉特氏的人,但是有本質上的區別,一,皇后哲哲是海蘭珠和布木布泰的親姑姑,是娜木鐘的叔伯姑姑,而當時科爾沁草原的親王是博爾濟吉特氏吳克善,也就是布木布泰的親哥哥是科爾沁部落的首領,所以娜木鐘雖然地位比布木布泰高,但是身後的背景卻遠沒有布木布泰深厚。二,娜木鐘原來是蒙古林丹汗的大妃,多爾袞率兵攻打林丹汗,林丹汗去世後,部落才歸降皇太極,她也就嫁給了皇太極,而且她當時有林丹汗的遺腹子阿布鼐,這也就意味著政治背景過於複雜,妃位之高的原因,顯然是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所以多爾袞如果選擇皇太極的皇子,只能選擇福臨作為接班人,因為相對於別人來講,福臨根紅苗正。孝莊太后畫像
透過上訴文字不難看出,福臨繼位即是“意料之內”,也是“情理之中”。你們覺得呢?
-
10 # 葦說定製化運營
順治可以說是位不幸的皇帝,之所以不幸,全因為年少時期沒機會讀書,曾被後世稱為文盲皇帝。什麼?當了皇帝連讀書的資格都沒有?這是真實的歷史,他就是順治帝。
順治皇帝在大清一代十二帝中,創下了不少“第一”,算得上是一位有“特色”的人物。他是第一個在紫禁城裡稱帝的滿人,他也是清朝歷史上唯一公開皈依禪門的皇帝。儘管他的祖、父都有過這種入主中原的宏志,但直到他這一輩才把夢想變成了現實。
不過,順治皇帝也堪稱滿清十二帝中的少年文盲。
多爾袞不願意順治帝學習,那就是怕他將來長了本領,威脅到攝政王的地位。所以,孝莊乾脆先不要叫順治帝學習,等將來機會成熟再說。
用順治帝自己的話說,就是“朕極不幸,五歲時,先太宗早已晏駕。皇太后生朕一人,又極嬌養,無人教訓,坐此失學。年至十四,九王薨,方始親政,閱諸臣章奏,茫然不解”。
典籍《北遊集》中記錄了順治帝刻苦學習的情況。順治十六年的一天,順治帝和大和尚木陳忞相對而坐,一會兒,內侍報來一摞書,大概有十多本。
在《北遊集》中,順治帝講述了自己發奮讀書,幾乎要吐血的感人故事:“發奮讀書,每晨牌至午,理軍國大事外,即讀至晚。然頑心尚在,多不能記。逮五更起讀,天宇空明,始能背誦。計前後諸書,讀了九年,曾經嘔血。”
不僅僅是中華文化中的經史子集,順治在信仰方面他曾經信仰過天主教,崇尚西方的文化,尤其是對西方的科技文明有著濃厚的興趣。
引起順治對西方感興趣的原因是他的母親孝莊皇后的一場病,在我們現在看來當時孝莊得的應該就是肺癆,皇家御醫一點辦法沒有,而德國的傳教士湯若望用幾個神奇的小藥丸就只好了孝莊的病。湯若望不僅給皇太后治好了病,還給順治的未婚皇后博爾濟吉特氏治好了病。
不過,他哪裡知道治理國家的艱難?他拼命學習文化不過是想超過多爾袞吧!可惜他超不過。就這樣他學習,那些滿人還反對呢!他所謂的政績不過是繼承了多爾袞滿漢一體的政策而已,這樣還遭到以他母親孝莊為首的滿蒙權貴的反對。
而他連點魄力都沒有,在和那些反對他的人的鬥爭中敗下陣來,就躲進所謂的佛教,所謂的愛情裡,想出家。
天性純良,本可能成為一代明君,奈何命乎,奈何己乎!
回覆列表
公元1643年是大清崇德八年,因為此時北京的明朝尚未滅亡,明廷作為代表全國的中央政府地位沒有變,而清國當時僅是地方政權,所以,公元1643年準確的說是大明崇禎十七年。也就是在這一年,大清國第二任皇帝愛新覺羅皇太極於清寧宮東廂房端坐無疾而終,享年五十二歲。由於皇太極突然駕崩,生前也未來得及定立繼承人,所以,在宣佈皇太極駕崩的那一刻起,選擇誰為新皇帝,就變得非常微妙,暗藏洶湧。當時,清廷高層分為四股勢力:
一、以多爾袞、多鐸為代表的兩白旗勢力:
清太祖努爾哈赤死前本想冊立大妃阿巴亥的兒子多爾袞為繼承人,但是由於大清初建,多爾袞年幼,資歷無法與皇太極等諸貝勒抗衡,所以,最終排除了多爾袞即位。皇太極即位後強令大妃阿巴亥殉葬,進一步排除了多爾袞對皇權的威脅,逼的他從此稱臣十七年。此時皇太極的突然駕崩,讓多爾袞和兄弟多鐸蠢蠢欲動,並且對皇位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
二、肅親王豪格:
肅親王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生母為皇太極第二任大福晉烏拉那拉氏,他從小追隨皇太極出征,被皇太極調教的有勇有謀,皇太極稱帝后,封他為和碩肅親王,命他掌管戶部。豪格作為皇太極長子,擁有了正黃、鑲黃、正藍三旗的實力,再加上他軍功顯赫,才幹出眾,因此,在皇太極去世後,許多大臣便極力推舉他為皇位繼承人。
三:禮親王代善為首元老派:
禮親王代善是當時清廷中年紀最長、地位最高的宗室親王,雖然禮親王代善不想也不可能繼承皇位,但是獲得他的支援顯然非常重要,同樣的道理,代善如果反對誰即位,那麼這個人即位一定不合法。所以,代善扮演的角色非常微妙,也異常重要。
四、皇后哲哲及莊妃一派:
中宮皇后哲哲無子,永福宮莊妃雖與哲哲共同侍候皇太極,實際上莊妃為哲哲的親侄女,二人都是蒙古科爾沁部落的博爾濟吉特出身,莊妃兒子為皇太極第九子,此時年僅六歲,如果多爾袞即位,那麼哲哲就成了退居後宮的前朝皇嫂,地位選非皇太后可比;若是豪格即位,他雖是嫡母皇太后,但實為繼母,況且豪格早已成年,根本不會聽從她。
以上就是皇太極死後清廷高層最有影響力的四股勢力,而決定新皇帝的會議在皇太極去世後七天舉行,由禮親王代善主持,會議一開始多鐸就代表多爾袞的支持者強硬的表示一定要擁立多爾袞為帝,退一萬步講即使不擁立多爾袞,也絕對輪不到豪格繼承皇位。豪格當著宗親貴族眾大臣的面說自己德行淺薄,不能繼承皇位,然後憤而離開大殿,隨之兩黃旗大臣公然佩劍上殿表示先帝對他們恩情比天大,要是不立先帝的皇子,他們寧願以死隨先帝於地下。多爾袞趁機表示,豪格既然不願意繼承帝位,大家又要求一定要選擇先帝的兒子即位,那咱們就從先帝別的兒子中選擇一位吧。同時他又表示,先帝晚年寵愛莊妃,那麼就立莊妃的兒子福臨為新皇帝,他和濟爾哈朗共同輔政。禮親王代善表示贊同,豪格也無法反對,至於皇后哲哲和莊妃更樂見其成。福臨就這樣,作為多股勢力妥協的產物,意外的登上了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