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胡建勳

    “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曆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中國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月亮的禮俗,據《周禮》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農曆八月中旬,又是秋糧收穫之際,人們為了答謝神祗的護佑而舉行一系列儀式和慶祝活動,稱為“秋報”。

    中秋時節,氣溫已涼未寒,天高氣爽,月朗中天,正是觀賞月亮的最佳時令。因此,後來祭月的成分便逐漸為賞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漸褪去,而這一節慶活動卻延續下來,並被賦予了新的含義。  

    在中秋節的演變過程中,古老的禮俗與眾多神話傳說及中華傳統文化中其他諸多因素結合在一起,最終形成了內涵豐富的重要節慶。

    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圍繞著月宮的一系列神話,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唐明皇遊月宮等,它們給月宮掛上了七彩霓虹般神秘絢麗的光環,使之充滿浪漫色彩。

    唐代中秋賞月宴飲之俗已頗為盛行。從流傳下來的眾多描寫中秋的詩句中,可以看到當時已把嫦娥奔月等神話與中秋賞月聯絡在一起了。

    唐朝初年,中秋節可能已成為固定的節日。不過,當時中秋節似乎還是以賞月和玩月為主,還沒有在民間廣泛流行。

  • 2 # 楚雲卿

    在近世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中,中秋節形成最晚,在漢魏民俗節日體系形成時期,中秋節日尚無蹤跡,唐宋時期以賞月為中心節俗的中秋節日出現,明清中秋已上升為民俗大節。中秋節雖然晚出,但它是秋季時令習俗的綜合,其所包含的節俗因素,大都有著古老的淵源。

    中秋節起源於古老的月亮天體崇拜。日月崇拜是原始宗教的重要內容之一,中國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日月的宗教禮俗。日月這兩大天體,在古人的觀念中代表著世界的極,“日者,陽之主”,“月者,陰之宗也”。日月分別為陰陽的代表,在時間上分屬日夜,同時日月是構建曆法體系的基礎,季節上分屬春秋,空間方位上屬東西,五行中屬水與火。

    二者相互配合、相互依存。因此古人很重視對日月的祭祀。秦漢時期日月祭祀仍為皇家禮制。秦雍都有日月祠,山東有日主祠、月主祠。漢代武帝時,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行朝日夕月之禮,“夕夕月則揖”。(《史記·封禪書》)此後北魏、隋唐以至明清歷代都有秋分祭月的禮儀。現在北京的月壇公園就是明清祭月的壇場。祭月在上古作為季節祭祀儀式列入皇家祀典,例行祭祀後,民間缺少了祭月的訊息,這可能與古代社會的神權控制有關。像日月這樣的代表陰陽的天地大神,只有皇家才能與之溝通,一般百姓自然是無緣祭享的。月亮對於平民來說,是一種外在的神秘的支配力量,無法接近它,祭祀它。因此華夏文化系統內民間祭月的習俗,在漢魏時期不見著錄,更不用說出現以拜月為中心的節日。隋唐以後,隨著天文知識的豐富與時代文化的進步,人們對月亮天體有了較理性的認識,月亮的神聖色彩明顯消褪。這時皇家也逐漸失去了對月神祭祀的獨佔權威。月亮對一般平民來說,不再是那樣高不可及。唐人精神浪漫、氣象恢弘,親近自然。唐朝雖沒有中秋節日,但中秋賞月玩月已成為文人的時尚,人們將清秋明月視為可賞可玩的宇宙奇觀,吟詠中秋明月的華章麗句尋常可見。如李端《拜新月 》:“開簾見新月, 便即下階拜。細語人不聞,北風吹裙帶。”

    宋代正式成為佳節

    宋代中秋節已成為民俗節日,中秋放假一日。以賞月為中心的中秋節俗的形成,大概與都市生活情境有著內在的聯絡。但宋人賞月的情趣大異於唐人,唐人大多由月亮的清輝聯想到河山的壯美,友朋千里,邀賞明月,詩酒風流。宋人對月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世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常常發出“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的浩嘆。(蘇軾《中秋》)當然,這是敏感、多愁計程車人的中秋。對於宋人來說中秋還有另一種形態,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北宋東京,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市人縱酒度節;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東京夢華錄》卷8)南宋杭州中秋夜更是熱鬧,在銀蟾光滿之時,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樓,臨軒玩月,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中小商戶也登上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夢粱錄》卷4)市井貧民雖無富戶鋪張的財力,可過節的願望十分強烈,“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宋代中秋夜是不眠之夜,主管治安的官員取消例行的宵禁,夜市通宵營業,“閭里兒童,連宵嬉戲”,玩月遊人,達旦不絕。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係,社會生活中現實的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濃厚,中秋節俗的變化更是明顯。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中秋成為民眾時間生活中的重要節點。唐宋時代地位微弱的中秋上升為與年節端午並列的民俗大節。節俗活動豐富多樣。

    明清以後中秋節俗:

    1. 祭月、拜月

    慶祝豐收唐宋時期的中秋節主要是賞月、玩月,中秋是一般的社交娛樂性日。明清時期節日性質發生變化,人們同樣賞月,但似乎更關注月神的神性意義,以及現實社會人們之間的倫理關係與經濟關係。中秋是豐收的時節,人們利用中秋節俗表達人們對豐收的慶祝。祭祀月亮時的時令果品,既是對月亮的獻祭,更是對勞動果實的享用。祭月、拜月是明清中秋時節全國通行的習俗,清代俗諺有:“八月十五月兒圓,西瓜月餅供神前。”

    清代有特製的祭月月餅,此月餅較日常月餅為“圓而且大”,《燕京歲時記》稱:“至供月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餘,上繪月宮蟾兔之形。”特製月餅一般在祭月之後就由家人分享,也有的留到除夕再來享用,這種月餅俗稱“團圓餅”。明清江南以素齋供月,有老南瓜、菱藕、月餅等,旁邊放涼水一碗,婦孺拜月畢,以指蘸水塗目,祝曰眼目清涼。(周作人《中秋的月亮》)此俗來源於六朝時人八月中以露水洗眼的風俗。那時人們中秋時節相互饋贈的不是月餅,而是盛滿百草露的眼明囊。(《荊楚歲時記》)

    各地對月亮神的形象有不同的描述與理解。在福建汀州一帶,中秋夜有“請月姑”的習俗,兒女在月下設果餅膜拜致詞,請月姑以卜災祥。浙江西安縣小兒女湊錢備辦糖、米果、茶等環供月下,名為“拜月婆”。諸暨的大戶人家在中秋節製作大月餅,雜以瓜果,“疊案供月,謂之‘宴嫦娥’”。蘇州家家戶戶擺上瓶花香蠟,不設月宮符像,望空禮拜,小兒女“膜拜月下,嬉戲燈前,謂之齋月宮”。江浙一帶中秋祭月有“燒斗香”的習俗。揚州小秦淮河,中秋節“供養太陰”,彩繪廣寒清虛之府,稱為“月宮紙”;又以紙絹作神像冠帶,月餅上排列素服女子,稱為“月宮人”;然後以蓮藕果品祭祀。(《揚州畫舫錄》卷9)

    值得注意的是前代拜月男女具拜,宋代京師中秋之夜,傾城人家,無論貧富,從能行走的孩童至十二三歲的少年都要穿上成人的服飾,登樓或於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孩期望“早步蟾宮,高攀仙桂”。意思是說,請月神保佑早日科舉成名。當時有詩詠唱其事,“時人莫訝登科早,只為嫦娥愛少年”。女孩則祈求有一副美麗的容顏,“願貌似嫦娥,圓如潔月”。宋人推重的是郎才女貌。明清以後,祭月風俗發生重大變化,男子拜月漸少,月亮神逐漸成為專門的女性崇拜物件。北京有所謂“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明清時代北京中秋節新添了一個節令物件彩兔,清代人們暱稱玉兔為“兔兒爺”。人們用黃沙土作白玉兔,裝飾以五彩顏色。兔兒爺的製作工藝精美、造型千奇百狀、滑稽有趣,有上張傘蓋,衣冠楚楚,扮作官員者,有身穿甲冑,手持大旗,扮成武士者,有騎虎者,有靜坐者,大的高三尺,小的不及寸。京城人“齊聚天街月下,市而易之”。(《帝京歲時紀勝》)兔兒爺給市井生活增添了許多的情趣。20世紀初,民間徑將祭月稱為“供兔兒爺”高懸的明月,在近代百姓那裡已俗化為可觸可摸甚至可以把玩的物件,雖然人們依舊供奉它,但其已失去神聖的品性,成為一種世俗觀念的表達。

    在少數民族中同樣盛行著祭月、拜月的風習,鄂倫春人祭月時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擺上祭品,然後跪在盆前,向月叩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將月亮的倒影收到清水盆中,然後,人們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稱“打月亮”。廣西西部壯族的“祭月請神”活動更典型,每年夏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們在村頭村尾露天處,設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爐,桌子右邊豎一高約一尺的樹枝或竹枝,象徵社樹,亦作月神下凡與上天的梯子,這裡儲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話因素。整個活動分為:請月神下凡,由一名或兩名婦女作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對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迴天等四階段。(參看何星《中國自然神與自然崇拜》)由此可知,在偏遠民族中仍傳承著遙遠的祭月古俗,在中秋時節人們能夠與月神進行直接的對話與交流,這與少數民族的文化特性有關。

    2. 分享、饋送

    “團圓餅”中秋節令典型的食品是月餅,月餅在民間稱為“團圓餅”。人們為了加強家族、社會成員之間的聯絡,人們互相饋贈禮物,月餅就成為人們相互交流的信物與吉祥的象徵。

    月餅的形制在宋代可能就有了,蘇東坡曾詩讚曰:“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但從文獻記載看,當時的節物重在嘗新,如嘗石榴、棗、慄、橘、葡萄等時新水果,飲新酒等,有“秋嘗”的意味,還沒有將月餅作為重要的節令食品。以月餅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風俗大概始於明朝,在明朝初年中秋已有食餅習俗,但尚未稱月餅。民間流傳的元朝末年八月十五吃月餅殺韃子的傳說雖不足信,但至少部分說明了明初以來中秋吃月餅的事實。明代中秋節饋送月餅成為全國城鄉宮廷民間普遍通行的重要節俗。據《客座贅語》記載,南京有一位鐵AVANCIER人道術高明,能預知未來事。明太祖對此不以為然,於是召見道人問道:“今日我有何事?”對曰:“太子某時進餅。”這天正是中秋之日,太祖遂命人將道人鎖在房中等待驗證。等到那個時間,太子果然奉上餅食。太祖正吃著月餅,突然想起了道人,於是以正在吃的餅子賜道人。等到開啟門鎖一看,道人已經不在了。宮廷中秋太子要向父皇進獻月餅。民間城鄉更是以月餅為節禮互相饋送。明代京城“士庶傢俱以是月造麵餅相遺”。這種麵餅大小不等,呼為“月餅”。

    月餅的製作在明代後期的北京已經十分考究,價格也不便宜,“市肆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宛署雜記》第17 卷)清代北京中秋祭月除香燈品供外,就是團圓月餅。清代後期北京出現了品牌月餅,前門致美齋的月餅為“京都第一”。一般供月的月餅到處都有,大的直徑有尺多長,上面繪有月宮、蟾蜍、玉兔等圖案。北京月餅有祭祀完後分食的,還有一種吃法是將月餅留到歲暮除夕“閤家分用之,曰團圓餅也”。(《酌中志》卷20)

    蘇州人家同樣以月餅為中秋節物,相互饋遺。清代杭州依然傳承明代節俗,“中秋食月餅,夜則設以祭月,亦取人月雙圓之意耳”。現代月餅生產形成地域風格,有京式月餅、廣式餅、蘇式月餅、甬式月餅等,它們在月餅內餡、月餅形制及加工方法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北京月餅,酥皮、冰糖餡;廣式月餅以糖漿麵皮為主,有酥皮、硬皮兩種,月餅有鹹甜兩味,餡有肉類與蓮蓉、豆沙等;蘇式月餅,也是酥皮,餅餡常用桃仁、瓜子、松子,配以桂花、玫瑰花等天然香料;甬式月餅(寧波),酥皮,多用苔菜為餡。傳統月餅糖多油重,近年來多流行以果類為餡的低糖月餅。中秋月餅有具體的吃法,一般民間切月餅都要均勻切成若干份,按人口數平分,每人都享受到月餅的一塊,象徵家庭成員是團圓的一部分。如家中有人外出,便特地留下一份,象徵他也參加了家庭團聚,這塊月餅留待除夕他回來享用。這種以飲食團聚家人的方式是華人所特有的文化習慣。

    3.團聚家人

    團圓是中秋節俗的中心意義。因為家族生活的關係,華人有很強的家族倫理觀念,重視親族情誼與血親聯絡。較早形成了和睦團圓的民俗心理。家庭成員的團聚成為家族生活中的大事,民俗節日就為民眾的定期會聚提供了時機。中秋為花好月圓之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人們由天上的月圓聯想到人事的團圓,因此中秋在古代被視為特別的“團圓節”。

    宋人的團圓意識已與中秋節令發生關聯,明清時期,由於理學的浸染,民間社會鄉族觀念增強,同時也因為人們在世俗生活中更加認識到家族社會的力量,因此人們在思想情感上,對家庭更為依戀。秋收之際的中秋節,正是加強親族聯絡的良機,“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值得注意的是中秋節民間尤其重視夫婦的團圓。出嫁的婦女中秋要趕到孃家與父母團聚,當天又必須返回夫家,與夫君團圓。俗語云:“寧留女一秋,不許過中秋。”

    4.祈婚嫁子嗣

    中秋正值秋天收穫的季節,民間在對神靈酬謝的同時,也祈求著生殖的力量。上古“合男女”是秋收後的主要人事活動,古代秋社中的祈子儀式就是這一活動的時間規範。中秋節出現以後,男女相會,祈求子嗣習俗逐漸轉移、合併到中秋節俗之中。婦女對月祈禱與月下出遊大都與婚嫁子嗣相關。中秋夜遊玩月在宋代已經流行,明代亦盛,特別是在江南蘇杭地區,杭州西湖“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清代以後俗稱為“走月亮”,中秋夜,婦女盛裝出遊,踏月訪親,或逗留尼庵,深夜不歸。“走月”是民間婦女的解禁日,在“結伴閒遊”的背後隱含著祈求生殖的意義。據同治《江夏縣誌》記載,中秋夜江夏城中滋陽橋特別熱鬧,橋上的石龍首成為出行少婦爭相撫摸的物件,為的是能得到媒神的恩惠,祈子的意義十分明顯。近代南京盼望子嗣者,先遊夫子廟,然後過橋一行,說是可以如願。近代湘潭一帶,中秋遊寶塔的習俗,也與“走月”一樣,祈求著人類的生殖與健康,當地傳唱這樣一首歌謠:“八月十五遊寶塔,帶起香燭敬菩薩。老人家青頭髮,後生子有財發,堂客們生個胖娃娃,滿妹子對個好人家。”“摸秋”或者稱“偷瓜送子”是南方地區普遍流行的中秋祈子習俗,人們在中秋之夜,到田間“偷”瓜,然後吹吹打打、熱熱鬧鬧地將描畫成嬰兒模樣的冬瓜或南瓜送給婚後數年不育的夫婦,以求瓜瓞綿綿。南方少數民族的男女青年中秋跳月,對歌聯歡,更是儲存了中秋月下活動的原始屬性。湘西、黔東侗族流行著中秋“偷月亮菜”的習俗,傳說這天晚上天宮仙女下凡,將甘露灑遍人間,人們在月光下“偷”這種灑有甘露的瓜果蔬菜,就能獲得幸福。偷瓜菜的地點,青年男女各有自己的選擇,一般都去到意中人的園中去“偷”,偷時嬉笑打鬧,引出自己的情侶,共享“偷”的幸福果實。(巫瑞書《南方傳統節日與楚文化》)

    5.賬目清結日

    中秋,在文人士大夫看來是賞月的良宵,在農人那裡為占卜來歲氣候天象的時日,在婦女眼裡是難得的嬉遊之夜,在工商民戶那裡,卻是一個結清錢債的日子,“凡錢債至五月節、八月節,必清結,謂之節關,而中秋視端午尤重。”(尚秉和《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卷39“歲時伏臘”)中秋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算賬日,也是老闆與僱員續約或終止契約的時日;債務人愁眉苦臉想方設法捱過此節,店傢伙計也擔心在晚間盛宴之後被告訴明天不要再來,對於這些人來說,中秋不那麼令人興奮,月亮有無並不重要,過節也就是過關,所以“節關”之說,十分妥帖。中秋節在這裡演變為工商社會的時間段落標誌,顯示了節日對經濟社會的調節意義。

    節日是日常生活的亮點,節俗文化是時代精神的聚焦,中秋經歷了文人賞月雅趣、民間拜月的情趣,以及有心吃月餅、卻無心看月的俗趣,節俗形態從古至今發生了重大變化。明月依舊,人心已非。一部中秋節俗形態演變史,也就是一部中國民眾心態的變遷史。

  • 3 # 清木子的日常生活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說法較多。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一說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二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穫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曆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也有歷史學家研究指出,中秋節起源應為隋末唐軍於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明月餅,並廣發軍中作為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

    發展

    中秋節賞月的風俗,據歷史學家推斷,最初是古代宮廷文人興起,然後擴散到民間的。早在魏晉樂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寫道:“ 仰頭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中秋節開始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就有“八月十五中秋節”。傳說唐玄宗夢遊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並出現“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內延居民,深夜逢聞笙芋之聲,宛如雲外。間裡兒童,連宵婚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吳自牧《夢梁錄》說:“此際金鳳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圍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簍之人,解農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賣買,直至五鼓,玩月遊人,婆婆於市,至燒不絕。”更有意思的是,《新編醉翁談錄》記述拜月之俗:“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飾之,登樓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

    明清兩朝的賞月活動,盛行不衰。“其祭果餅必圓”;各家都要設“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陸啟泓《北京歲華記》載:“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面繪月宮蟾免;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雲:“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或攜柏湖船,沿遊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民間以月餅相邀,取團圓之義”。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稱:“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他處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餘,上繪月宮蠟兔之形。”“每屆中秋,府第朱門皆以月餅果品相饋贈。至十五月圓時,陳瓜果於庭以供月,並祀以毛豆、雞冠花。是時也,皓魄當空,彩雲初散,傳杯洗盞,兒女喧譁,真所謂佳節也。唯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同時這五百多年中還推出“燒斗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曳石”、“賣兔兒爺”等節慶活動;其中的賞月,吃月餅、團圓飯等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中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2]

    主要習俗有:

    一賞月(玩月):文人月下吟詩對詩,賞月,喝酒,聊天。民間月下踏歌,月下歌舞、月下

    二盪鞦韆,喝酒,月下男男或女女結伴出走,又叫“踏月(採月,濱江採月)”在月下踏歌吳地有走月亮、走三橋之俗,就是在月光下出遊,走過至少三座橋(見顧祿《清嘉錄卷八》)。上海也有此俗(見玉魷生《海陬冶遊錄》)。“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喝酒在月下吟詩

    三賞桂:桂樹下賞月,吟詩,喝酒

    四拜月:婦女拜月。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拜月亭》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拜月全家拜還是隻有婦女拜。《新編醉翁談錄》記述拜月之俗:“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飾之,登樓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陸啟泓《北京歲華記》載:“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面繪月宮蟾免;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

    五拜月老:求愛情,求偶,愛情如月滿

    六吉祥物兔爺(兔君):在老北京,每逢八月十五中秋節都有拜兔爺的習慣。兔形玩具,穿人的衣服。或用泥,或用面做。《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製作也日趨精緻,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坐則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販,或是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餛飩、茶湯的,不一而足。“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

    七焚香:焚以桂花香。婦女用桂花油,桂花香粉

    八團圓節:夫妻和美。祭祖祭祀。何家團圓飯,賞月

    九月宮符:彭蘊章《幽州土風吟》描述說:“月宮符,畫成玉兔窯臺居;月宮餅,制就銀蟾紫府影。一雙蟾兔滿人間,悔煞嫦娥竊藥年;奔入廣寒歸不得,空勞玉杵駐丹顏。”

    十拜新月:唐代流行每當新月初生,婦女們便在深夜拜禱,希望自己青春永存,韶華常駐。“此只能婦女拜,團扇,又叫月扇

    十一中秋互贈銅鏡

    既然中秋節也是銅鏡的節日,銅鏡之上出現中秋題材的月神形象紋飾也就變得十分流行,其中最重要的形象是蟾蜍、玉兔和嫦娥。

    中秋賞月已是大眾習俗,而秋夜賞鏡,知之者不多。但凡知曉者,從見它的第一眼起,便會漸漸迷戀上滲透著亙古的氣息的、如月光般明亮的銅鏡。

    相耀生輝的明月與銅鏡淵源始於盛唐時期,每到丹桂飄香的季節,鑄鏡師的當務之急便為鑄造“雙秋”鏡——千秋鏡、中秋鏡,以供佳節之用。

    在中秋題材的若干個銅鏡品類中,無論是雙鸞瑞獸花鳥鏡、雙鵲月宮盤龍鏡亦或是唐皇夜遊月宮鏡,都具有寓意深刻的人文歷史意味,凝結了時代的審美趣味和工藝智慧,而這些銅鏡,也將成為後代永遠追慕的珍品。

    中秋互贈銅鏡習俗由來已久

    相傳中秋節的前身是“千秋節”,據《舊唐書·玄宗本紀》記載,開元十七年(729)八月葵亥,唐玄宗應百官表請,將自己的生日(八月五日)設定為“千秋節”,舉國歡慶的節日,群臣百官可向皇上敬獻美鏡珍寶,皇上亦會在揚州定製銅鏡頒發給四品以上的官員,將之命名為“千秋鏡”,由此形成了每年大臣向皇帝進獻銅鏡和皇帝向大臣賞賜銅鏡的慣例。

    唐玄宗作詩《千秋節賜群臣鏡》以紀之:“鑄得千秋鏡,光生百鍊金。分將賜群臣,遇象見清心。臺上冰華澈,窗中月影臨。更銜長綬帶,留意感人深。”亦有臣子張說的五律《奉和聖制賜王公千秋鏡應制》:“寶鏡頒神節,凝規寫聖情。千秋題作字,長壽帶為名。月向天邊下,花從日裡生。不承懸象意,誰辨照心明。”

    逐漸數年,千秋節便演化為互贈銅鏡的節日,也被稱為千秋金鑑節。這一時期的千秋鏡可分為賜鏡和獻鏡兩類,其中凡帶“千秋”銘的都屬賜鏡,裝點龍或銜綬鸞鳥,華貴大氣。孔祥星先生所編著的《中國銅鏡圖典》雙鸞瑞獸花鳥鏡,鈕左右立一鸞,振翅翹尾起舞。鈕上一賓士的瑞獸,鈕下一株葡萄枝蔓果實,一鸚鵡展翅立於葡萄串上。邊緣為兩兩相對稱的四種紋飾,一為盛開的葵花中各有一“千”“秋”字,二為如意雲頭紋,三為二葉一苞折枝花,四為方勝。千秋鏡的鑄造與流行充分反映了開元至天寶初年大唐盛世下人們祈求玄宗福壽願望和渴望太平長久的心理。

  • 4 # 走馬中原

    中秋節,也就是中國傳統的農曆八月十五。為什麼古人稱它為”中秋節“呢?原來中國歷史上有種傳統說法,七、八、九三個月是中國四季當中的秋季,八月十五呢正好是秋季的正中,”三秋恰半“,所以古人謂之中秋也。”月到中秋分外明“,通常情況下,中秋節的晚上,月色妖嬈,分外迷人,此時再國上丹桂花開,一片香氣襲人,所以就成為中國歷史最有名的一個重要賞景節日。

    中國的中秋節跟另外的春節和端午一樣是倍受華人喜歡的三大節日,它的來源具有深遠的歷史了,少說也有幾千年歷史了。據說古時歷朝皇帝有:“春朝日,秋夕月”的傳統習俗,也是他們一定要祭天的一個大禮節性節日。中國古典圖書《周禮》上曾經記載仲秋時分,天氣轉涼,月下迎寒,擊鼓吹龠(古樂器中的一種)。

    到了唐代還又傳有唐明皇遊歷月宮的傳說。兩宋時期由於經濟一派繁華,中秋節更加受到當時朝野上下的追捧,為此很多大家還為賞月寫出很多的千古名句,流傳至今一直被現代人所吟誦!

    比如北宋蘇軾曾寫過的詩篇:“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乘月至一溪橋上,解鞍曲肱,醉臥少休。及覺已曉。”還有米芾寫的賞月詩也很優美,歎為觀止:“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

    南宋辛棄疾的[滿江紅]:《中秋寄遠 》寫的更為叫絕:“快上西樓,怕天放、浮雲遮月。但喚取、玉纖橫笛,一聲吹裂。誰做冰壺浮世界,最憐玉斧修時節。問嫦娥、孤冷有愁無,應華髮。”

    中秋節在中國有一個習俗,常年來一直在保留著,那就是吃月餅了,就像每年的端午節必須要吃幾個粽子道相同,因為這是這兩個節日的主要內容之一。明朝有部典籍《熙朝月事》裡記載:月餅乃中秋節令食品,民間百姓拿來訪親送友以饋贈之用,由於月餅是圓的,所以表示團團圓圓之義。不過在元代還有一種說法是當時的百姓為了反抗元統治者的橫徵暴斂,相約在八月十五這天起事,用送月餅的辦法來傳遞資訊,從此以後才有了吃月餅的習俗。當然了這種說法純粹是無稽之談似的訛言。不過元明清時期,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已經約定俗成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最會偽裝的皇帝李忱,為何最愛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