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那人燈火

    財力和軍力都領先,強大的明朝為何無法戰勝後金一族?

    關於明朝的實力,明朝實力強大的時期是朱元璋稱帝后到朱棣時期。這一時期的明軍實力強大,到處開疆拓土。到了萬曆時期,明朝實力已大大不如之前,同時萬曆三大徵又大大消耗了明朝實力,尤其援朝抗日,抽調了大批遼東軍力,等援朝抗日戰爭結束後,明軍在遼東及整個東北的軍力大大降低,給了努爾哈赤等造反派大大的大好時機,真是天助造反派,造反派努爾哈赤趁勢而起,最後一步一步佔領了整個東北地區。

    關於明末的財力,明朝是一個國窮官商富的朝代,朝廷大部分稅收來源於平窮的農民,對於富裕的商人階級,收的商稅低,同時東林黨人與商人關係匪淺,導致朝廷每年收上來的商稅少的可憐。朝廷沒錢,當兵的糧餉經常不夠,肚子吃不飽,哪有力氣打後金這些造反派。

    關於明末的軍力,明軍的軍力可強可弱。只要朝廷糧餉足,軍力就強。明末天啟皇帝在位期間,魏宗賢掌控朝政,收了不少商稅,朝廷給遼東士兵的糧餉就足了起來,糧餉足,士兵打起仗來就有勁,因此這一時期遼東前線的明軍軍力強擋住了後金的兵鋒。崇禎登基後,魏忠賢被幹掉,東林黨上臺,商稅又少了,朝廷給遼東士兵的糧餉就不夠了,士兵吃不飽,哪有力氣打後金,最終後金入關逐鹿中原了。

    如果把明朝和後金看做是個人,那麼明朝就是個腐朽衰敗的老人,而後金是個壯年人。腐朽的老人幹不贏壯年人很正常。

    題外話:努爾哈赤和他的造反派,造反前都是明朝國籍,是明朝人。清朝就是明朝地方少數民族造反成功後建立的新朝廷。

  • 2 # 白袍16

    鴉片戰爭時期大清的GDP比英國高多了,還不是被英國吊起來打。大明賬面上財力和軍力是很高,但是到崇禎時代底子裡的財力和軍力都不行了。

    財力,明末富商,官員,皇親國戚都有錢,就是皇帝沒錢,崇禎叫百官捐錢,最後才得區區20萬兩,後來李自成攻陷北京後在官員身上刮出來7000萬兩。還有北方的晉商和南方的鄭芝龍都富得流油。

    軍力,因為皇帝沒錢,大明得軍隊的軍餉就很成問題,邊軍情況稍好,衛所兵連溫飽都不能保證,基本都成了軍官的佃戶。而且明末軍隊軍閥化嚴重,地方軍頭要麼養寇自重,要麼直接搶劫,都是因為朝廷解決不了軍餉問題。

    崇禎為什麼這麼窮,我覺得是他把魏忠賢幹掉了,卻沒有扶持起一個自己的利益代言人,朝中都是縉紳階層的代言人,讓他們掏錢比殺了他們還難。

  • 3 # 香茗史館

    毫無疑問,大明在財力和軍力方面都全面領先於後金,但在面對後金時卻屢屢失利,這的確是個尷尬的問題。關於這個問題,我想從三個方面進行回答,一是制度方面,二是軍隊戰力,三是內憂外患,我認為正是由於這三方面的原因,導致明朝始終無法戰勝後金。

    制度方面:完善的制度有時並非優勢

    在制度方面,明朝擁有著一套運行了兩百多年的完善制度,在這一點上剛剛立國不久的後金自然無法與明朝相比。一套完善的體系,就如同一臺龐大的機器,每個官員都是這臺機器上的零部件,他們各司其職,確保這臺機器能夠正常運轉。然而,明朝晚期的這臺機器,顯然是一臺年久失修的機器,不僅無法維持機器的運轉,而且還嚴重拖慢了機器運轉的速度。

    明朝晚期,在朝政極度腐敗的情況下,前方的將領根本無法專心打仗,而且遭受著各個方向、各個位置的掣肘。以薩爾滸之戰和松錦之戰為例,雖說最終戰敗主帥指揮失誤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朝廷催戰、將帥掣肘、協調不力,同樣是戰敗的主要原因。後金方面,正因為制度不夠完善,反而能夠做到令出一門、令行禁止,執行效率比之明朝要高很多。

    因此,明朝完善的制度不僅沒有帶來相應的優勢,反而變成了處處掣肘、效率低下的劣勢。

    軍隊戰力:軍隊腐敗導致軍隊戰力低下

    我們知道,明朝廣泛實行衛所制,然而隨著明末各級將領大肆侵吞軍屯土地,導致普通士兵衣食無著,這造成了大量士兵的逃亡,而留下計程車兵戰鬥力也根本無法保證。因此,明末時期的衛所制已經基本崩潰,九邊重鎮同樣受此影響。

    此外,明朝實行的軍戶制度同樣影響著軍隊戰鬥力,普通人想參軍難有機會,而軍戶想要擺脫軍籍同樣不太可能,想當兵的當不了,不想當兵的卻走不了,如此一來,軍隊戰鬥力又如何保障。

    反之,後金方面的軍隊戰鬥卻極為強悍,一方面源於他們還沒有受到腐敗的影響,軍隊系統運轉正常。另一方面則正是由於他們長期處於貧困邊緣,可以說一定程度是在為了生存而戰鬥,士兵的戰鬥激情尚在。

    從明末的戰爭不難看出,軍隊士兵潰逃現象極為嚴重,軍隊戰力根本無法與後金軍隊相比。

    內憂外患:農民起義牽扯了朝廷大量精力

    相較於後金,當時明朝內部的農民起義顯然對朝廷威脅更大,這也是明朝將主要精力放在平亂方面的主要原因,畢竟只要後金不入關,那麼亂的也就只有遼東一地,而內地的農民起義則隨時可能導致朝廷的覆滅。

    明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國內大部分地區狼煙四起,而衛所制的崩潰使得內地軍隊根本無法承擔起平叛的任務,朝廷想要平叛還得依靠邊軍。故此,在“己巳之變”爆發之前,明廷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平叛方面,至於遼東方面,在薩爾滸之戰後,明廷主要採取的依舊是以守為主。

    正由於明廷的戰略重心不在遼東,才給了後金喘息之機,皇太極利用這個機會不僅完成了內部改革,而且兩攻北韓後迫使北韓臣服,又透過拉攏和打擊瓦解了蒙古各部,使得後金獲取了更大發展空間。

    “己巳之變”後,明廷雖然已經認識到了後金的巨大威脅,但在松錦之戰再度戰敗後,明廷此時已經無力解決遼東問題,而此時的農民起義也已經威脅到了朝廷的存亡。

    我認為,以上三點便是明廷始終無法戰勝後金的最主要原因,除此之外,朝廷腐敗、國庫空虛、皇帝無能同樣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 4 # 超級兔子15

    被吹噓不割地的豬明王朝是所有大一統王朝裡,內部崩潰前,棄地第一多,沒有之一,同時期全世界所有主要勢力,包括西歐,毛子,土雞,波斯,莫臥爾,都在擴張,只有豬明一個內部沒有大亂卻不斷萎縮,全世界小冰河也只有豬明掛了。

    豬明前期各個領域都可以說領先世界,然而掛機二百年無所作為,後期各方面都落後,文化不如文藝復興的意呆利,軍制不如古斯塔夫的瑞典,集權不如英法,航海不如兩牙,應對災變能力甚至不如同樣遇到小冰河的毛子,大波波與土雞。

    吹得神乎其神的豬明火器更是個大笑話,事實上全世界擁有火器的部隊都在毆打蠻子的時代,只有豬明被蠻子毆打,毛子依靠一些粗製濫造的火器反推遊牧的同時期,擁有所謂精銳火器的豬明被漁獵遊牧們打的只能龜縮長城,更是創造了火器軍隊被農民軍打進首都的奇蹟。

    豬明末年更是造就最壞社會風氣,滿朝偽君子,一個個都道貌岸然,和皇帝吵架來勁,真的國難當頭全跪迎新主子。培養了人類歷史最強漢奸團,兩年半從山海關打到廣州,比某黨還快,同時精準屠殺自己全部能人,豬明末年的有能力者只有兩個下場,被自己人害死或者投降滿清,看不到李鴻章曾國藩之流,碩大的王朝最後只能靠一個土匪李定國一個海盜鄭成功支撐。

    就這麼一個二百年無所作為,糟蹋光中華千年優勢,敗壞民族風氣,棄地千萬裡的王朝,一群智障天天吹,我只能呵呵。

  • 5 # 超超9918

    古代的事都有些模糊不清 但透過現代發生的事就可以解釋了

    以前中美對抗 中方一直都是弱的一方 中方用了什麼辦法 不對稱戰術

    比如 海軍不行 發展陸基地對海導彈 對附美軍的航母和戰略艦

    精確制導和靈巧炸彈不行 就發展多管火箭炮覆蓋打擊

    直升機和坦克不行 發展肩抗式導彈

    同樣的明對滿清不行 是因為儒家為主的東林黨和地主 殺了魏忠賢以後 施行大量的土地兼併

    大量失去土地的農民跟本不想為國家附出 跟滿清作戰 這就像當年羅馬帝國一樣 被滅國了

  • 6 # 張洵美

    “明廷在軍力 財力勝於後金之下 猶不能取勝” 其因果頗多 但筆者以為 至少存在以下四點 亦以此四點為最主要:

    一、明朝廷其自身存在的朝政與官僚腐敗及墮落

    二、財政危機

    三、關內起義軍為之掣肘

    四、明軍的投降與後期南明內訌—文武相傾 宗室相殺

    導讀:滿洲先祖嘗建一渤海國與金國 至明時析為三 曰海西女真 曰野人女真 曰建州女真 其後金便承建州女真 歷代從官明之建州衛 後其祖覺昌安 塔克世為明遼東總兵官李成梁攻古勒寨所殺 遂與明相仇

    一、明朝廷其自身存在的朝政與官僚腐敗及墮落

    後金兵未必所向披靡 銳不可當 其之所以取勝 除了其自身確實存在一定實力以外 便是明廷腐敗及官僚墮落與兵戈相輔而成 即此先旁及軍事一條 如下:

    努爾哈赤初起兵大抵約五百人 當時力量薄弱 加上左右哈達 揮發等部列強環伺 不敢與明朝決裂 至合併旁部 統一女真 羽翼漸長 便於萬曆四十四年自立後金汗國 以七大恨告天 與明朝決裂 發兵撫順 清河皆陷之 明廷以其坐大為患 欲效成化之跡 犁庭掃穴 一舉蕩平 以楊鎬帥兵 號四十八萬 分兵四路 合而圍之 不意努爾哈赤反其道而行 集中兵力 逐一迅速擊破 薩爾滸以後 建州又得開原 鐵嶺 廣寧 遼陽而瀋陽 至寧遠敗於袁崇煥 努爾哈赤不年餘而身死 後金的明天 由皇太極扛起 其改國號曰“大清” 稱崇德年號

    大抵清攻明 至寧遠為之一挫 亦為一節點 後來皇太極攻寧遠 錦州 皆鎩羽而歸 雖野戰交鋒 孰非明軍逞強 但袁崇煥之戰皇太極於廣渠門 也是一明清野戰交鋒的例子 而渾河一戰 雖敗猶榮

    其時 賀世賢出城力戰死 而明先以兵援 諸將聞瀋陽陷 皆憤曰:“我輩不能救沈,在此三年何為!” 然終以兵力懸殊而敗《史·童仲揆傳》曰:“自遼左用兵,將士率望風奔潰,獨此以萬餘人當數萬眾。雖力絀而覆,時鹹壯之。”(《明史·卷二百七十一·列傳第一百五十九·童仲揆傳》)《三朝遼事實錄·卷之四》謂曰:秦邦屏等將渡河紮營未就...“虜以鐵騎四面撲攻,諸將奮勇撕殺,賊落馬者二三千人,賊卻而復如是者三。後虜益眾,諸軍飢疲不支,遂被衛殺。” 其時 明廷謂曰:“東征三載,調發頻仍,獨四川兵悍勇。知方瀋陽一戰,幾大捷,而轉敗,非戰之罪也。”(《三朝遼事實錄·卷之四》) 渾河以後 再無明軍之悍勇故事 故特表出 亦可見後金滿洲八旗 非比不能勝 假以對等兵力 勝敗可知

    而自撫順至瀋陽 都有漢奸助後金一臂之力 山東巡撫趙彥謂:“遼陽以失,四衛望風逃竄,勢必來奪取運船,投奔登州,即彼中道將俱出避禍則人民兵眾可知。又安知無賊之奸細混入其中,如瀋陽攻陷,皆由降夷內應,其明驗也。” 又有戶科給事中程注謂袁應泰養寇:“瀋陽陷後前日,降夷四人仍為奴作奸細,潛至遼城,遼人執送,經臣(引者按:經略袁應泰)竟置之不問。”(《三朝遼事實錄·卷之四》)

    其他的如撫順 為守將李永芳投降 但先已中皇太極之計 後來清河之陷 亦乃皇太極撫順故技重施而得(見《明季北略·卷之一·清河城陷》)至於廣寧 則甚於撫順 清河為迎降 當時撫臣王化貞主守廣寧 建州渡河 薄西平堡 守臣羅一貫用炮堅守 建州兵死傷甚眾 遂改攻振武 先鋒孫得功一入戰 便大呼“兵敗矣” 乃帥部走 其總兵官劉渠略陣 被殺 李永芳再攻西平 陷之 一貫自刎殉國 孫得功奔廣寧城 疾呼:“軍民宜早剃頭歸降,因命其黨封府庫以待。”(《明季北略·卷之一·廣寧潰》) 撫臣王化貞剛晨起 西將江朝棟便告之曰人去城空 化貞大驚而騎朝棟馬欲出城去 至城門 被亂兵阻止 朝棟後至 撕殺而得出 於是孫得功踞城而降後金

    縱觀以上故事 後金之所以逞強於撫順 清河 開原 廣寧 遼陽 瀋陽之間 多以此等伎倆取之 其所擅長的野戰 雖也可圈可點 但在其入關之後 猶有達素敗於廈門 尼堪敗於衡陽 姜鑲大同反正 而多爾袞遣兵數萬 二度親征 亦不可一蹴而就 此皆滿洲八旗 非漢軍八旗 故顧誠先生謂 滿洲八旗並非不可敗

    與後金在遼東取得勝利相輔助的是 明廷與官僚的腐敗 致遼事日不可為 為一大篇幅:

    按明代政體自丞相廢除後 大抵以六部總攬 政治 其後內閣 司禮權重 分票擬與批紅 這是內閣與司禮之所以權力重的原因 史家謂此曰“權柄下移” 張居正以後 神宗憂慮大臣結黨營私 挾持自己 所以既不重內閣 又不重司禮 如此長達三十餘載 因為奏疏 政務的留中而導致國家行政部門上下解體 門戶(朋黨)大開 礦稅四起(參見《明通鑑·卷七十九》《明史·卷二百十八·列傳第一百六·申時行傳》《明史·卷一百十四·列傳第二·鄭貴妃傳》)有《尊拙堂文集·卷二·士風》謂:“諸司不問職業,而言門戶。” 門戶既開 而在國家大事上爭論紛紜 當遼事之起 浙 楚 東林黨彼此當政 士大夫之升遷罷黜皆繫於朋黨 也因門戶之見而紛爭誤事 《明史·卷二百五十九·列傳第一百四十七·熊廷弼傳》廷弼可謂一語破的 曰:“今朝堂議論,全不知兵。冬春之際,敵以冰雪稍緩,鬨然言師老財匱,馬上促戰。及軍敗,始愀然不敢復言,比臣收拾甫定,而愀然者又復鬨然責戰矣。”

    又袁督師論五年平遼者 此非必不能功成 蓋遼事之功成 在遼左邪 乃廟堂耳 夫遼事日窘 輒目為兵戎之潰 不如謂敗於吏治

    其時官僚之腐敗比比皆是 這與當時明代官僚士大夫精神風貌 社會經濟發展休慼相關 考《南疆逸史·卷五十三·列傳第四十九·武臣·鄭遵謙傳》謂曰:““明之紳士,大約榮利祿,趨聲勢,私妻子是計耳。寧有君父之戚,家國之感乎哉!故闖至則降闖,獻至則降獻,一降不止則再,其目義士皆怪物耳!” 又《萬卷樓集·卷一·遇言序》曰:“圖祿外之富,歸則華宮室,闢田土,飾子女,流飲宴,甚乃結交守令,籍勢罔利,...”云云

    故自神宗中後門戶大開而朝臣彼此相傾 吏治腐敗之後 士大夫也就隨之腐敗了 當時政這樣了 而朝廷又不能知人善任 便是一作繭自縛之局 比如熊廷弼 孫承宗 袁崇煥等人 都在遼事上有功 明廷或誅或罷 既誅罷而無定策 真可謂作繭自縛 連熹宗自己亦嘆息:“熊廷弼守遼一載,未有大失,換過袁應泰,一敗塗地。”(《大明熹宗實錄·卷之九》)但知道已為時已晚 因他守著那痴迷的木工去了 朝政便在朋黨爭奪中日益激烈 拉上了家國大事為之墊背 這不得不說是明政府的極度腐敗 且不管魏忠賢之閹黨當國 亦或那東林黨秉政

    二、財政危機

    明財政的危機 自不贅言 然而 財政危機所帶來的影響 並非僅僅在於將士沒工錢便不去作戰 而其嚴重之處在於叛變 或煽亂 又與官兵相對應的則是飢困交集的百姓 也走投無路 投靠起義軍:

    崇禎二年 清兵入關 總督楊鶴 巡撫梅之煥分道勤王 其潰卒“畏誅亡命,倡饑民為亂。”

    “河北遊民,向藉食驛糈,歲不登,無所得食,潰兵煽之為盜;而全陝無寧土矣。”

    又三年正月 陝西諸路總兵官吳自勉等帥師入衛 然則“延綏、甘肅兵潰西去,與群寇合。”(《明史·卷二十三·本紀第二十三·莊烈帝一》)

    又“崇禎四年正月,上召廷臣及各省監司於平臺,...問山西按察使杜喬林:“流氛若何?”對曰:“寇在平陽或河曲...”問:河曲之陷,曰:“賊未嘗攻,失於內應。問:導賊何人乎?喬林曰:“大抵出於饑民”(《石匱書後集·烈皇帝本紀》 他若《紀事本末》《綏寇紀略》《崇禎長編》皆載)

    崇禎“五年,夏四月 總兵官曹文詔、楊嘉謨連破賊於隴安、靜寧,賊奔水落城,平涼、莊浪饑民附之,勢復熾。”(《明史·卷二十三·本紀第二十三·莊烈帝一》)

    崇禎“六年,丁未,副將左良玉破賊於涉縣,賊走林縣山中,饑民爭附之。”(《明史·卷二十三·本紀第二十三·莊烈帝一》)

    崇禎“十三年,李自成自湖廣走河南,饑民附之,連陷宜陽、永寧,殺萬安王採崿,陷偃師,勢大熾。”(《明史·卷二十三·本紀第二十三·莊烈帝二》)

    當陝西爆發大面積的起義 在旁邊的山西也難以獨善其身 而在山西之饑民亦從之去 按康熙《絳州志·卷四》謂:“始之寇晉者,秦人也,今寇晉者,半晉人也,二三月間,從賊者十之一,六七月,而從賊者十之三,至今冬而從賊者十之五六矣。” 與旱災 蝗災隨之者 又鼠疫 瘟疫 按崇禎七 八年 鼠疫發於山西太原 時“天行瘟疫,朝發夕死。至一夜之內,一家盡死無孑遺,百姓驚逃,城為之空。” 至十四年 河南陽武“瘟疫大作,死者十九,滅絕者無數。”(康熙《陽武縣誌·卷八·災祥志》)凡瘟疫之遍佈 河南而河北 山東而山西 以而陝西 此間學者多有論述 (可參見曹樹基《鼠疫流行與華北社會的變遷》一文)

    又考得《明季北略·卷五·崇禎二年己巳》馬懋才上疏論當時陝西大饑荒:“總秦地而言,慶陽、延安以北,饑荒至十分之極,而盜則稍次之。西安、漢中以下,盜賊至十分之極,而饑荒則稍次之。天降奇荒,所以資自成也。” 其中明確指出了:“天降奇荒,所以資自成也。” 故陝西遍地為盜 席捲河南而河北 山東而山西 卒陷京師 亡明國祚

    當時在關外則士兵飽受飢熬 潰敗以後又懼朝廷怪罪 遂不賣命 甚且投敵 而政府無錢財募兵 或增添紅夷大炮之火器以為長技(思宗嘗謂火器乃中國長技 在《石匱書後集·烈皇帝本紀》)在關內則政府無錢買糧賑災 致使災禍難平 崇禎為帝十七載 才能雖然不及其高祖 太宗 但亦不知疲憊的在這般局勢下艱難掙扎 尋求一出路

    三、關內起義軍為之掣肘

    關內起義軍之所以壯大 起因便是災疫造就 關於這點 史學界早已定論

    明自萬曆末期 便大旱 以至於饑民遍野 盜賊大起 茲考《明史·卷二十一·本紀第二十一·神宗二》謂:

    “四十三年秋七月丁巳,山東大旱。”

    “四十四年,是春,畿內、山東、河南、淮、徐大飢。”

    四十四年“秋七月是月,陝西旱,江西、廣東水,河南、淮、揚、常、鎮蝗,山東盜賊大起。”

    “四十五年,是年,兩畿、河南、山東、山西、陝西、江西、湖廣、福建、廣東災。”

    “四十六年秋八月乙卯,山東蝗。”

    惟熹廟少殺雲 比思宗登基

    “元年,陝西饑民苦加派,流賊大起,分掠鄜州、延安。”是陝北“流賊”之起也 “

    “四年,是冬,延安、慶陽大雪,民飢,盜賊益熾。”

    “七年,三月山西自去年不雨至於是月,民大飢。 ”

    “十年是夏,兩畿、山西大旱。”

    十年“秋七月,山東、河南蝗,民大飢。 ”(《明史·卷二十三·本紀第二十三·莊烈帝一》)

    “十一年,六月,是月,兩畿、山東、河南大旱蝗。”

    十一年“九月,陝西、山西旱飢。”

    “十二年,六月,畿內、山東、河南、山西旱蝗。”

    十三年“是年,兩畿、山東、河南、山、陝旱蝗,人相食。 ”

    “十四年,六月,兩畿、山東、河南、浙江、湖廣旱蝗,山東寇起。 ”

    “十五年是月,山東賊陷張秋、東平,劫漕艘。”(《明史·卷二十四·本紀第二十四·莊烈帝二》)

    又《蜀碧·卷一》謂:“陝西賊大起。陝西連歲大祲,平涼、延安間饑民相聚為盜。首亂者王子順、苗美、張聖、姬三兒、王嘉胤、黃虎、小紅狼、一丈青、龍得水、混江龍、掠地虎、上天猴、闖王、孟良、劉六等、名目甚眾。督撫討之,久無成功。其後並小為大。”

    加之前者已有敘述從李自成 張獻忠之流民 亦大抵可知了

    四、明軍的投降與後期南明內訌—文武相傾 宗室相殺

    在軍事一節之外 又有受清招降之故明官軍為滿清定鼎中國之先鋒 筆者曾一一考證 大抵清之入關 自宏光至永曆收降故明官軍約一百二十萬 由於篇幅太大 但舉一二為例子:

    按《大清世祖實錄·卷之十六》謂多鐸之南下攻宏光 “其沿途來歸者。興平伯高傑子高元照、廣昌伯劉良佐、提督李本深、總兵胡茂禎、張士元、郭虎、楊承祖、李中星、何應昌、翟鳴鳳、王之剛、李遇春、張天祿、張天福、李成棟、李棲鳳等二十三員。監軍道張健、柯起鳳二員。副將四十七員。參將遊擊共八十六員。馬步兵、共二十三萬八千三百。”

    又《大清世祖實錄·卷之二十一》謂十月下浙江 璐王降:“招撫文武官二百四十四員,馬步兵三十一萬七千七百名。”

    又《大清世祖實錄·卷之十八》謂招撫左良玉子左夢庚等部:“故明寧南侯左良玉子夢庚、總督袁繼鹹、守道李猶龍、巡按黃澍率,總兵十二員,馬步兵十萬,並家口,泊舟九江之東流縣界揚子江中,俱投降。” 《續明紀事本末·卷之五》亦言:左良玉將兵“前五營為親軍、後五營為降軍,實十萬,號八十萬、又號百萬。”

    又《大清世祖實錄·卷之三十二》謂博羅之下隆武:“(博羅)移師入閩,擒斬偽唐王朱聿釗等於汀洲,...馬步官兵八萬三千有奇望風納款。”

    又同卷《卷三十二》謂博羅之降鄭芝龍部:“收降偽國公鄭芝龍等大小官二百九十一員,馬步兵十一萬三千人。”

    又《大清世祖實·卷之三十五》謂孔有德等招降:“偽國公劉承蔭、偽伯王雲程、劉承永、董英、周思仲、高畫質浩、鄭應昌,偽內閣吳秉,偽巡撫傅上瑞,偽總兵四十七員,偽副、參、遊等二千餘員,馬步兵六萬八千有奇。”

    又劉澤清之降清 亦大抵十萬 《清實錄》未考得 但見《續明紀事本末·卷之四·四鎮之亂》謂史可法閱其師:“遂如淮安閱澤清步、騎兵十餘萬,亦犒之。”

    其他如收降孔有德 尚可喜 吳三桂 孫得功 姜鑲 許定國等大部 亦不下十萬人 合計前者約一百一十萬 而其他零散官軍及後來李成棟 金聲桓等反正以後所部之投降 亦當不下十萬 故合計約在一百二十萬左右 亦至少不下九十萬

    其以降撫順李永芳為始 以譚弘終 凡四十餘載之間 無不招降漢人 許以高官榮祿而驅使陣前 為滿清定鼎中國 後來南明政府與滿清之戰 大抵皆是與降清的明軍而鬥爭 即吳三桂 尚可喜 耿仲明 孔有德 李成棟等故明武將 很少直接與滿洲八旗的清軍交戰 大抵滿洲八旗入關以後通常駐防於京畿 對於南征北戰 攻城略地 並不直接投入 而是讓投降過來的吳三桂 尚可喜 耿仲明 孔有德 李成棟 金聲桓等漢軍八旗充當打手 事實證明這些打手確實強悍 為清朝奪取明朝江山獻出了相當大的功勞 故明軍並非不能戰 為何一投清便生龍活虎? 與明廷腐敗著實相連 故筆者謂明之亡 其實自殺之

    而其滿洲八旗即便投入也是作為監軍與輔助的作用 不得已不用滿洲八旗 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滿洲八旗人少 據《大義覺迷錄·卷一》雍正諭言:“至世祖章皇帝入京師時,兵亦不過十萬。”云云 此處所指的十萬 當是滿 蒙 漢三軍編制之下的清軍 所以除去二者之下 真正的建州八旗 即滿洲八旗 不出四萬人 此四萬人是清朝貴族的保障 不到萬不得已 通常不會去動用這支部隊 而雍正所言 亦一語道破滿清之所以在財力 軍事不及明朝的情況下 為何猶能定鼎中國 曰“夫以十萬之眾,而服十五省之天下,豈人力所能強哉!...其時統領士卒者,即明之將弁;披堅執銳者,即明之甲兵也。”(《大義覺迷錄·卷一》)好一副洋洋得意之面目

    又從南明一方面來講 其內部無時無刻不在內訌 其文武相軋 朋黨互立 在昭宗時之敗亡 即大抵歸於文武不和 門戶各立而內釁所造就 其門戶 便是吳楚黨爭 而士大夫多謀私利 故局勢愈壞 雖然李成棟 金聲桓等踞廣東 江西而反正 但當時政府因為內訌而不能支援 其二省亦不能相互聲援 各圖私慾 這其中以李成棟尤甚 當南昌危難之際 其方攻贛州 而王得仁圍贛州之際 他不作支援 致使最終被禍信豐 而何騰蛟也自有小算盤 為制衡堵無錫等文武大臣 其之復楚而旋失 卒致敗亡 不能不說難逃其責 又比如孫可望與李定國之相互攻殺 於局勢愈發困厄 最終在南明已頹廢之下敗亡 而大順 大西亦隨之而亡

    至於在南明內部文武相互攻殺之例子 也是數不勝數 如左良玉南下攻馬士英 劉嗣寬攻李過 鄭成功攻郝永久 郝永忠攻陳友龍 李過攻徐彪 曹志建攻堵胤錫 楊展攻馬應試 武大定攻楊展 張名振攻楊朝先 阮進攻黃斌卿

    其在外如此 在內又有丁魁楚欲得首輔之位而內結永曆太監王坤而欲用事 按《所知錄·卷中·永曆紀年》雲:“丁魁楚與呂大器、瞿式耜等請上監國,而王坤適自閩至,魁楚深為結納,遂用端首輔。” 這便是明官僚之一貫作風 在外朝之文臣 欲有所作為 必然要連結內臣 如楊一清之除劉瑾 而連結張永 張居正之去高拱而連結馮保

    除去文武相互攻伐以外 便是明廷宗室各樹旗幟 爭名正朔 他們難道真的是為了光復其祖宗江山社稷?救百姓於水火嗎?除了一隆武與永曆 大抵皆是為了貪圖享樂而已 明廷後裔如此 又如何能光復太祖皇帝之社稷? 誠如《幼學瓊林》之雲:“儲君不能效靈武之跡,諸藩不能繼江表之宗。”

    明清之際局勢 明廷正是在這樣一個內憂外患 卻無錢財募兵 賑災的局勢下 垂死掙扎 在關內起義烽火併未壯大之時候 尚且可熄滅 奈何 災害不止 流民亦不止 其李自成輩便不止了 即誠如山西按察使杜喬林對崇禎所言河曲之陷時說道:“賊未嘗攻,失於內應。問:導賊何人乎?喬林曰:“大抵出於饑民”(《石匱書後集·烈皇帝本紀》)而縱使李自成身敗 亦有千千萬萬個李自成站出來號召饑民尋求生路 在關內被托住了胳膊的明朝 再難騰出這隻手 對已經壯大的清朝(皇太極已改後金為大清)雙拳出擊 且這個曾經強大無比的巨人 如今已是病入膏肓 虛胖而已了 孟森先生嘗謂明朝局勢雲:“思宗而在萬曆之前,非亡國之君也,在天啟之後,則必亡而已矣。” (《明史講義》)誠若是哉

    總而言之 夫明之亡 時也 數也 頹靡之勢 豈人力所能及哉 苟以高皇帝在位 又焉得能逃 悲夫

  • 7 # 永恆騎士2

    個人認為,1644年以前明朝再虛弱也比當時的滿清強,明朝可以一敗再敗,滿清則不行,一敗就可以亡國。至於打不過滿清更本原因是內部矛盾不可調和,軍力和財力不斷被黨爭、農民軍、滿清和龐大的宗室牽制,兩線作戰,而稅收又被東林黨把持逐年減少,最終財政破產,元氣耗盡,王朝滅亡。換句話說如果明朝內部矛盾平息或是降低,大部分力量向滿清壓過去,滿清絕對扛不住,也就是滿清氣運太好了,遇上崇禎皇帝,木匠皇帝朱由校如果不早亡,估計滿清是入不了關的,時間一長,明朝緩過勁來,滿清就要亡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劉邦對曹氏女為何不敢明媒正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