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7
回覆列表
  • 1 # 醉哪吒

    華夏族=伏羲後裔O3血統=狹義的漢族=華北中原的華人。

    華北漢族的O3父系血統含量65%,華南55%。

    周邊地區O3含量:藏族40%、朝韓40%、日本20%、越南25%、蒙古30%、哈薩克10%、馬來25%……

    廣義的華夏族=華人,還包括O1越族10%、O2濮族10%、C3s殷商10%、N1雷族、Q1匈奴、D氐羌藏彝……

    狹義的華夏族,包括4種主要血統:東夷O3γ少昊、西戎O3α神農、北狄O3β軒轅、南蠻O3d蚩尤。其實,西戎炎帝就是華族、北狄黃帝就是夏族,炎黃聯軍合稱華夏民族。

    不過,中原一直都被各個部族逐鹿,所以,雖然同屬於O3血統,但中原盟主的位置,卻經常在變換。比如,秦朝嬴政血統,就來自於詳細遷徙的東夷少昊金天O3γ血統,身在徐州東夷地區的漢朝劉邦,卻是西戎神農後裔O3α血統。不過,唐朝李世民、夏朝禹,都是O3β軒轅血統。明朝朱元璋,竟然是O3-N7稀有血統,全國只有35萬男子是朱元璋的子孫。

  • 2 # 有趣的墨子間詁

    華夏族是個逐步融合擴大的概念。公元前4000年,河西走廊和黃土高原北部居住著夏族,晉南關中一帶居住著華族,淮河以南和漢江流域居住著蚩尤的先人。公元前2700年夏族領袖黃帝東進,戰勝華族領袖炎帝,兩族達成聯盟並將蚩尤滅掉,佔據整個中原,華夏二族逐漸融合成華夏族。後來華夏族融合了藏緬族、吐火羅人、東夷、通古斯族、西戎、祝融氏、蚩尤後代、匈奴、鮮卑等。西漢時期,一個以華夏族為基礎的新民族:漢族產生了。漢代漢族是由華夏族與東夷族、楚族融合而成的,也有部分羌族的血液。其實 從漢朝開始逐漸以漢族代替了諸夏、華夏等舊稱,漢族是華夏族融合了其他民族而產生的。

    華夏族之所以能夠發展壯大,依靠的還是先驅性的宗法禮制,在天理的大義下從思想上根本融合其他民族,也造就了漢族獨一無二的人口基數,世界上還沒有哪一個人口大國的主體民族族群的人口總數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

    y染色體告訴你,現代漢族血統父系純血率高度統一,現代漢族y染色體主要來源於龍山文化先民。漢族還是那個漢族,說漢族血統不純的,其他民族更不純。漢人的血統是很純正,南北漢人父系基因高度一致,可以確定幾千年來一脈相承,不像蒙古,南韓,女真這些種族有很多個父系基因。這是美華人類分子學基因檢測報告結果。唯一的差別是南北漢人的母系基因有差別,北方的相對純一點,因為南方漢人多和少民女人透過的結果,但是父系基因是一樣的。同一民族同一文化傳承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存在。而且復旦大學“金力教授”的DNA研究結果表明漢人的血統非常之純正,尤其是父系血統相似高達90%以上,其研究成果登載於英國《自然》雜誌,並得到全世界一致認同。。。。。。。。。。。。。。。

    夏族與漢族是不同時期的同一稱呼。華夏又稱中夏。華與夏曾相互通用,“中夏”又稱“中華”。 在甲骨文中,“華”這個字的地位非常崇高聖潔,顯赫尊貴。 華夏族是黃河及長江流域的最早居民,文明史最早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黃河流域的大地灣文明和裴李崗文明,其文明順序是:大地灣文明和裴李崗文明——仰韶文明——大汶口文明——龍山文明——二里頭文明。東漢以後華夏族開始接受“漢人”的稱呼,但是華夏這個稱謂並沒有因此消失,而是延續至今。 古代居住於中原地區的華夏兒女為了區別“四夷(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四方胡人。”《三天內解經》:自天地開闢,乃有邊夷羌、蠻、戎、狄,為中國之籬落(附屬)。 比如漢朝多以”華夏人“自居。而明朝即以漢自居也以華夏自居,兩個詞為同義詞。總之,漢族和華夏族作為整體族稱是自從漢朝到現在最普遍的。 古代漢族往海外移民時自稱華夏人,由此產生“華人”一詞。“華人”一詞最初指漢族,但隨著華夏文明擴充套件到全國各地,“華人”的概念漸漸由當初單指漢族,擴充套件到中華大地受中華文明影響的少數民族,成了全體中華民族的代稱。 華夏先民分為許多部落,活躍於黃河中下游,自黃帝時統一為華夏部落聯盟。其中比較著名的首領有太昊(伏羲)、少昊(白帝)、顓頊(黑帝)、黃帝、炎帝(赤帝)、帝嚳(高辛氏)、堯、夏禹。其中伏羲、黃帝、夏禹為主。華夏族在黃河流域留下眾多的文明遺址。

    我們先做一個假設,如果中國北方真的發生了大規模的民族融合,那麼突厥語民族(匈奴、突厥)、蒙古語民族(鮮卑、契丹、蒙古)、滿語民族(女真、滿州),應該和漢族有相同的共有Y染色體型別分佈。

      但我們研究R1a1、C3c、O2b三個染色體型別,卻發現,漢族人中找不到這三種類型的Y染色體。

      首先說C3c,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資料庫裡有560多個北方漢族樣本、1200多個南方漢族樣本(2004年時),裡面居然沒有一個C3c,而在外蒙地區的蒙古人中,這個比例為17%,在哈薩克族人中為12%,在圖瓦人中24%,也就是在突厥語和蒙古語民族人口中出現頻率都特別高!而560多個漢族和1200多個南方漢族人群樣本中,竟然沒有一個是C3c,基本排除了歷史上突厥語、蒙古語民族和漢語人群的大規模融合,至少在父系上的Y染色體中找不到證據。其次再說R1a1,這個是中亞突厥語民族特有基因,在烏茲別克人中為20.1%,在Hkoton人中為80%以上,而在漢族人中,沒有發現R1a1,漢族人中有將近1%的R1和P,但不是R1a1,而是他們在1.5萬年前的遠親,中亞突厥人的R1a1出現在1600±400年,對漢族的Y染色體型別多樣性的貢獻為0!

      最後說O2,O2在560個北方漢族人出現的頻率為零,一個也沒有找到,而在滿族人中,為23%,在中國北韓族中為44%,在南韓北韓族中為32%,在riben人中為30%。完全可以排除北方漢族和滿語民族、北韓語民族的融合可能。在南方漢族人1200個樣本中,有非常少的O2,但不是O2b,雖然可以檢測到,但是也應該看到,在泰國O2(不是O2b)為63%,在壯族中,O2為36%,南方漢族的O2必然是來自這些民族,而不能隔著北方漢族來自東北亞地區。簡單說,漢族有R1沒有其子型別R1a1(M15),不可能來自突厥語民族!!

      有C3(M217)但沒有其子型別C3c(M48,這個是成吉思汗的基因,已經透過測定其後代而確定),不可能來自蒙古語民族!!

      不要說O2b、O2a,就是其總括型別O2(M95)北方漢族都沒有,不可能來自滿語、北韓語、泰語、馬來語民族。

      所以歷史上基本上可以排除發生過大規模民族融合的可能!另外,我們還可以從另外一個方面論證,漢族、藏族、羌族、白族、彝族、土家族等民族,有一種特別奇特的標誌性Y染色體型別O3e,也就是M134,各地都超過了30%,,出現時間95%的置信區間為2000~16000年,機率峰值4900±400年,這個必然是漢藏語系5000~6000年前共有的基因,而不可能來自任何一個其他民族。從另一個角度論證了漢族的基因在5000~6000年前漢藏語分化時就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變化,也就從根本上否定了北方地區的大規模融合。因為從機率上看,小機率不會在短短50~100代系內發生。

  • 3 # zeng微塵

    華夏民族

    華夏民族,是古代居住於中原地區(河南一帶)的原住居民的自稱,以區別四夷。華夏也稱作“華”、“夏”、“諸華”、“諸夏”、“中華”、“中夏”。“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華夏兩字使用之初,是指河南中原一帶,或有中原地區生活方式的地方。

    華夏族是炎黃血脈。古籍中將“夏”作為中原,“蠻夷戎狄”作為四方。唐朝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說:“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意即因中國是禮儀之邦,故稱“夏”,“夏”有高雅的意思;華人的服飾很美,故作“華”。

    中原指的是黃河中下游流域,即今天的河南省。華夏的文明史最早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黃河流域的大地灣文明和裴李崗文明,其文明順序是:大地灣文明和裴李崗文明——仰韶文明——大汶口文明——龍山文明——二里頭文明。

    以“中國”為中國的通稱,自漢代開始,“中於天地者為中國”(揚雄),“中華”一詞也在這一時期開始被使用,“中華”一詞最早使用是用在天文方面。這些詞不僅是地理層面的,更深一層的價值在文化沉積方面。

    華夏先民分為許多部落,活躍於黃河中下游,自黃帝時統一為華夏部落聯盟。其中比較著名的首領有太昊(伏羲)、少昊(白帝)、顓頊(黑帝)、軒轅(黃帝)、神農(炎帝)、帝嚳(高辛氏)、堯、夏禹。其中伏羲、軒轅、夏禹為主。華夏族在黃河流域留下眾多的文明遺址。

    華夏民族

    夏族、華人、中原人、炎黃子孫等

    主要圖騰

    龍和鳳

    始祖

    華胥伏羲黃帝炎帝唐堯虞舜夏禹

    考證

    據史書記載及考古發現,華夏族是黃河流域的最早居民(現代分子人類學也有證明),華夏先民早在8000年前就在黃河流域建立了大地灣文化(甘肅天水一帶)和裴李崗文化(河南新鄭一帶)。

    又於7000年—5000年前在北到長城沿線及河套地區,南達鄂西北,東至豫東一帶,西到甘、青接壤地帶建立了仰韶文化。

    再於距今約4600-4000年在分佈於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地區建立龍山文化(龍山文化出自大汶口文化)。

    華夏族於商周時期遷往江漢平原,往後南遷至南部更深遠的區域。華夏文明源自大地灣文化、裴李崗文化、龍山文化、仰韶文化,這幾個文明為華夏文明圈的代表。《三國志》的“關羽傳”裡面有這麼一句話:“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關羽趁著大水擊潰了七路增援襄陽的曹軍,活捉主帥于禁,斬殺前鋒龐德,致使襄陽岌岌可危,兵鋒直指曹操統治的中原地區,令曹操一度要遷都避其鋒芒。這裡的“華夏”就是指中原地區。

    發源地

    據先秦文獻記載的資料與夏、商、周的立都範圍,漢族的遠古先民大體活動於西起隴山、東至泰山的黃河中下游地區(西到甘肅東到山東)。

    含義

    古籍中將“夏”作為中原(中國文明發源地),“蠻夷戎狄”作為四方。周王東遷洛邑(河南省洛陽市)後,王室的權威下挫,諸侯國之間頻繁兼併,列強國家出現,個別諸侯國做大做強,支流漫過主流。《左傳》裡的記載有“裔不謀夏,夷不亂華”,“楚失華夏,則析公之為也”,“今而始大,比於諸華”,“諸華必叛”,“獲戎失華,無乃不可乎”,“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華夏兩字使用之初,是指中原(河南)一帶,或有中原地區生活方式的地方。中原(河南)地區因為華夏民族(古代河南一帶居民)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充套件而有所蔓延,使得一些夏、商時期的河南省周邊地區也被納入中原文化區。

    漢族的祖先黃帝和炎帝在中原為爭奪部落聯盟首領而爆發了阪泉之戰,炎帝部落戰敗,併入黃帝部落,炎黃聯盟初具雛形。後來他們在涿鹿之戰中打敗了九黎族首領蚩尤,把聯盟勢力擴大至今日的山東境內。後又以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為主體,與山東境內的部分東夷部落組成了更龐大的華夏部落聯盟,華夏族源基本固定。公元前2100~前770年黃河中下游黃帝的後裔先後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夏族與漢族是不同時期的同一稱呼。

    闡發

    華、夏兩字上古同音,本一字,相互通用。《左傳》“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一語,華、夏同義反復,華即是夏。“中華”又稱“中夏”,孔子視“夏”與“華”為同義詞。“華”與“夏”二字在甲骨文中的地位非常崇高。“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意思是說無論是中原地區的民族,還是邊遠地區的民族,都對周武王表示順從。

    伏羲女媧

    華夏為古代居住於中原地區(河南一帶)的原住民的自稱,在先秦典籍中多稱為“夏”或“諸夏”。用以區別四夷(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現被用作中國和漢族的稱呼。

    “華夏”,一般作為代稱中國,相傳在大約五千年前,黃河流域中下游一帶的華山與夏水之間分佈著許多部落,比較重要的有後來的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等。炎、黃兩部落融合成的“華夏民族”,即為“炎黃子孫”。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之一。

    據《史記·五帝本紀》載,五帝中的首位是黃帝,後來的人稱黃帝為華夏族的始祖。黃帝之後,最著名的有帝嚳,唐堯、夏禹等人。禹系軒轅嫡系夏后氏部落之領袖,姒姓夏后氏,又稱夏禹、大禹、神禹。夏後禹治水有功,繼位於舜當了中原各部落之共主,建立中國的第一個王朝。

    夏朝在上古為中央大國,“夏人”即為“中國之人”,“華夏”即為中國的代名詞。文化高的地區稱為“夏”,把文明程度高的人或族叫“夏人”。“華夏”合起來就代表了中國是一個有高度文明和發達文化的中央大國,“華夏”久而久之便成了中國的代名詞。

    最早出現“華”與“夏”二字並稱的,是《尚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偽孔傳將其解釋為“冕服採裝曰華,大國曰夏”。《左傳·定公十年》:“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唐朝孔穎達所作的《春秋左傳正義》:“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意即因中國是禮儀之邦,故稱“夏”,“夏”有高雅的意思。華人的服飾很美,故作“華”。在甲骨文中,“華”這個字的地位非常崇高聖潔,顯赫尊貴。

    華夏族隨著生存空間的擴張而繁衍壯大,到漢唐時期人口文化經濟達到空前高度,到宋時人文各項領域達到頂峰,“漢人”這一詞彙到了蒙元時期被蒙古人廣泛地稱呼華夏族。及至後來又有漢族之稱。

    歷史

    由來

    從約公元前5000年起,華夏族在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起源並逐漸發展,進入新石器時期以後先後經歷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階段。公元前2700年,傳說陝西中部地區有一個姬姓部落,首領是黃帝。其東面還有一個以炎帝為首的姜姓部落。他們都源於原始農耕氏族少典氏,但雙方經常發生摩擦。兩大部落在中原地區終於爆發了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之後兩個部落結為聯盟,並攻佔了周邊各個部落,華夏族的前身由此產生。

    華夏民族

    遠古傳說,還描述了漢族先民曾經歷漫長的原始公社制時代。在黃帝以前,經過“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的階段。關於黃帝的傳說,則標誌著由母系氏族部落轉化為父系氏族部落,並已進入部落聯盟階段。在黃帝之後相繼以禪讓的方式成為大部落聯盟首領的堯、舜、禹,被認為是黃帝的子孫。

    公元前21世紀,中原地區的原始公社制時代走到了歷史的盡頭,階級社會已經出現在黃河中下游平原的土地上。黃河中游的炎帝與黃河中上游的黃帝發生阪泉論戰,炎帝小宗歸入黃帝大宗,黃帝從此成為人文道統的始祖。炎黃重新合併成為華夏族,少典氏族又重歸一統了。

    夏商周是也是大一統,為天下制度,官方有標準的文字和官話。而秦始皇統一中國並建立了秦朝,中國至此進入中央集權制,帝國模式。

    隨後漢朝建立,並統治中國400餘年。該時期中國版圖空前擴大,此時漢族人口分佈仍集中在黃河、淮河流域。從西晉末年起,五胡亂華,漢族人口逐漸向長江、珠江及中國東南部大規模遷徙。而從西晉到隋代的建立這一段期間,漢族又進入中亞和雲南。

    到大明、滿清時,南方漢族人口便超過了北方。後滿人禁止漢人出關進入東北,清後期為充實邊疆,又准許漢族進入東北。在張作霖統治東北時期,大量引入北方漢族。自明朝起漢族開始零星向東南亞移民,從19世紀起又有漢族向歐洲、北美等地移民。

    根據復旦大學的基因研究對照和歷史遷移記錄,漢民族的擴張主因是歷史上的由北往南的人口移動,而非大家所認為的其他民族漢化所致。當今南北漢族父系至少有80%的同一性,而母系也有50%的同一性。

    華夏族的歷史,從炎黃二帝開始,之後是顓頊、帝嚳、堯、舜和夏商周三代。在周朝之前便有“華”或者“夏”的單稱。從西周開始出現華夏的連稱。

    按照左丘明、司馬遷等古代歷史學家的觀點,五帝同根、三代同源。但是,作為一個民族,無時不在運動、發展、變化的過程中。生活在中原地區的眾多氏族部落,長期的通婚、戰爭、結盟、通商等,是一個滲透融合的過程,他們在生活諸方面漸趨一致。所以在華夏族形成的過程中,共同的血緣認同是第一位的,即都是炎黃子孫。河洛作為炎黃二帝的故里,也正是華夏族的發源地。

    華夏族

    《說文解字》說:“華,榮也。”也有人說,起源於地名。其實,有更深層次的含義。古人解釋說:“冕服採章曰華”,這和披髮左衽的夷狄不同,因河洛先民自炎黃二帝以來,已是著冠冕博衣大帶採飾。這種服飾實際上就是圖騰崇拜。“華”與“花”二字古代通假。炎黃二帝是以有嬌(蟲喬)氏為母族的,而活動於洛陽西北平逢山的有嬌(蟲喬)氏是以蜜蜂為圖騰的。蜜蜂採百花而成蜜,自然由對蜜蜂的崇拜延伸到對花的崇拜。炎黃子孫稱自己為花(華),也應該初源於此。

    《說文解字》說:“夏,中國之人也。”這裡的“中國”指古代河洛地區。更深一層講,“夏”實際上應是源於山雞。山雞古稱夏翟,簡稱夏。《尚書·禹貢》有“羽畎夏翟”之語。孔穎達《正義》曰:“《釋鳥》雲:‘翟、山雉’。此言夏翟,則夏、翟共為雉名。”古人以山雞羽作舞具,稱為“舞夏”。《周禮》有一種官職叫染人,其職責是染絲帛,稱“染夏”。原因是經染色後,絲帛五色斑斕,色似山雞。古人認為,河洛地區為山雞聚集地,《爾雅·釋鳥》說:“伊洛而南,素質五采皆備成章曰翬。”翬即一種羽毛鮮豔的山雞。

    山雞稱為夏,又稱鶇(音洛)。郭璞在對《山海經·西山經》的註釋中提出過這種觀點。這些都說明,洛河、洛邑的得名與山雞(夏)有不可忽視的聯絡。後來建都偃師二里頭的夏王朝以“夏”為號就應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華夏族正是因為對鮮花、山雞這兩種“五采皆備”的生靈十分崇拜而自美其名的。

    唐人孔穎達說:“中國有禮義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故謂之華。華、夏一也”。華夏族創造了中國的絕大部分歷史。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空前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出現了。其後,華夏族也曾稱為秦人、漢人,甚至唐人。後來的“中華民族”一稱,則是涵蓋了中國境內所有民族。

    形成

    從約公元前5000年起,華夏族在黃河流域起源並開始逐漸發展,進入了新石器時期。並先後歷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階段。公元前2700年,傳說活動於河南中部地區的一個姬姓的夏部落,首領是黃帝,其南面還有一個以炎帝為首的姜姓華部落,雙方經常發生摩擦。兩大部落終於爆發了阪泉論戰,黃帝戰勝了炎帝,華夏族就此產生。

    華夏文明有一部分本身就是自然法則創造的文明。而後隨著火文明的誕生,炎黃合族創造了華夏文明,這兩部分才是真正的華夏文明的創造者,即自然和華夏先人。 這也是為什麼華夏文明自誕生起就會強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原因。這個理念讓華夏族迅速強大和適應環境,也成為這個文明堅定的主導者和開發者,深刻地影響了人類的發展模式。有人認為華夏文明是地域文化的融合組成,這只是某些學者的融合論所致。這些地域上的文明源頭還是一致的,可以看各新時代的玉器的琮,外方內圓。良渚上溯到6500年,而河圖成書的歷史可以上溯到二萬五千年前,多源頭說法大可不必理會,多分支說法可以接受。史前區域文化中沒有易之理念和禮器外方內圓的物化展示,是需要仔細鑑別其族群。自炎黃合族,華夏族就開始統治亞洲天下。

    天中

    自宇宙誕生,太陽系成形,地球就有了太陽的照射,時間與地域的差別造就了太陽照射的差別,這差別也就讓華夏祖先認識到天域也是有差別的,所以也就有了天中的概念。

    地中

    天有差別,地也就自然有差別,地中概念也就產生。地中分大地中,小地中。

    人中

    天地有別,人也有別,族群之別自然產生,能接受華夏理念的皆為人中,不接受的成為四夷。

    天地人貫通成為王,說的就是這個天地人中理念貫通之人。 華夏族為什麼建中央之國多在中國之內,即天中,地中,在此內。中央之國為大地中,諸侯國為小地中,這些都是其地域的中心,華夏族會建立文武系統對地中四邊的異族進行教化,華夏軍隊與當地異族女人進行通婚,五代之內這裡基本為華夏族裔,經過幾千年這樣的同化,中國境內99%為華夏後裔。

    華夏的王室和貴族,不僅會在亞洲統治自己的天下,還會到臣服和歸順的國家進行監國,勢力範圍擴大至歐洲,後來由於白種人的迅速繁衍,勢力範圍退縮至東亞範圍。

    文化

    漢族在古代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藝術,具有鮮明的特色。無論政治、軍事、哲學、經濟、史學、自然科學、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都擁有眾多具有深遠影響的代表人物和作品。西周時期,就形成了完善的文化成就,就是禮樂文化,周禮非常繁縟,據《周禮》有吉、兇、軍、賓、嘉五禮,樂在西周尤為重視,有專門職官管理,金文中也記有樂官。

    周代樂舞如《大武》為周武王克商所作。周代的已有較完善教育制度,如“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就是周代貴族的文化教育內容,中國最早的經典如《周易》、《尚書》、《詩經》、《周禮》、《樂經》(已佚)、《春秋》都產生這個時期,以及春秋時期的諸子學等。周從殷禮,對殷商文明存在著繼承關係。

    圖騰

    一隻龍與一隻鳳組成,意思代表陰陽,也就是男女,由於漢族人口眾多,佔據了中國歷史發展大部分,所以延續了中國最古老的動物龍,作為自己民族的標誌。龍飛鳳舞,是中原地區與南方地區的民族標誌。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華人都以自己是¨龍的傳人〃而驕傲。那麼您知道“龍的傳人”出於何處嗎?聞一多先生在他的三篇作品《伏羲考》、《龍鳳》、《端午考》中指出,華人被稱為“龍的傳人”來源於黃帝時代的傳說。相傳,黃帝在統一中原之前,以“熊”為標誌性圖案。戰敗蚩尤統一中原後,它的標誌兼取並融合了被吞併的其它氏族、部落的標誌性圖案。如鳥的標誌圖案、馬的標誌圖案、鹿的標誌圖案、蛇的標誌圖案、牛的標誌圖案、魚的標誌圖案等。最後拼合成華夏民族崇拜的形象“龍”,一種虛擬的綜合性神靈。“龍”的形象開始出現於各種圖案之中,並逐漸成了帝王的符瑞。

    華夏圖騰

    相傳炎帝是一位叫登的女子感天上的“神龍”而生,黃帝是附寶感“北斗”而生,堯帝是慶都感“赤龍”而生,始祖是龍繁衍的後代,因此,華夏民族的子孫便是“龍的傳人”了。由對原始圖騰崇拜升級到人為創造的圖騰崇拜,這是人類社會信仰進步的標誌,而華夏民族的信仰並沒有停留在這個位置,而是進一步升級到祖宗崇拜,即敬天法祖。這是因為華夏民族發現世間所謂的猛獸,人造神明都不能在民族危亡之時給予族群庇護,而在這時能拯救族群的是這個族群的英雄,他們帶領族群從困境走出,讓族群重新獲得新生,強大,繁衍。這在當今世上還找不到這樣的信仰崇拜,唯獨華夏族群升級至此。

    學術

    在春秋戰國時,各諸侯國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各思想學術流派的成就,與同時的古希臘文明輝映。至漢武帝推行“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的政策。於是以孔子、孟子代表的儒家思想成為統治思想,統治漢族古代思想與文化近二千年,同時,程度不同地影響著其他少數民族,甚至影響到中國相鄰的國家。在古代軍事理論方面,早在春秋末就有軍事名著《孫子兵法》問世。西漢初年整理出182家兵法,特別是宋朝以來一直作為武學必讀的《武經七書》,集中了古代軍事著作的精華。注重史學也是漢族文化史的一個突出的特點。

    史學

    史學方面,自司馬遷撰《史記》,歷代都有紀傳體史書,至清代已形成著名的《二十四史》;編年體以《春秋》、《左傳》、《資治通鑑》為代表;其他各種紀事本末體史書及古史、雜史、地方史志、史學理論等官私撰述,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古代歷史文獻最豐富的國家,其中絕大多數出於漢族學者的手筆。在自然科學方面,天文學與數學的成就,一向為世人所矚目,如張衡、祖沖之、一行(名張遂)、郭守敬等已被舉世公認為世界文化名人。古代農學往往包括古代科學技術的多方面成就,據不完全統計,2000多年間,包括已經散佚與流傳至今的農書達370餘種,其中如《汜勝之書》、《齊民要術》、《王禎農書》、《農政全書》,是古代農學著作的代表作。

    文學

    文學方面,詩歌佔顯著地位,從《詩經》、《楚辭》、到樂府、唐詩、再變成宋詞、元曲。屈原、李白、杜甫、柳永、陸游、辛棄疾等人作品,不僅在中國文學史上大放異彩,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是公認的名家。

    散文方面,有著名的秦漢古文,至唐中晚葉,由韓愈、柳宗元等倡導恢復秦漢古文運動;到宋朝古文運動大獲全勝。

    明清時,小說創作發展。不少少數民族作家也用漢語創作,產生了許多名家、名著。 其他方面,都有不少蜚聲中外的名家,他們獲得了令人讚歎的藝術成就。在這些藝術的發展中,尤其表現了漢族人民善於學習和吸收其他各民族之長,以發展其藝術,形成了特有的風格。在一些類書鉅著的編纂方面,也是由來已久。唐、宋時的《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太平御覽》、《冊府元龜》等,特別是明朝的《永樂大典》、《圖書整合》可稱世界上著名的古老的百科全書,不僅顯示了以漢族文化為主體的中國古代文化的光輝成就,也顯示了古代漢族學者與少數民族學者合作與互相學習的精神。

  • 4 # 無憂谷逍遙子

    中華民族上古八大姓氏:姜、姬、媯、姒、贏、姞、姚、妘;姬姓是黃帝之姓,起源於黃帝故里河南新鄭潩水,衍生出100多個姓氏,姜姓是炎帝之姓衍生出60多個姓氏,贏姓是東夷族帝嚳之姓衍生出14個姓氏,當代十大姓為: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佔了華人口的50%以上,其中李、黃、趙、秦源自東夷族贏姓,從當代十大姓組成看,漢族主要由黃帝有熊氏、炎帝姜氏及東夷族贏氏構成,東夷族贏姓建立了秦朝、唐朝、宋朝,李、趙、黃人口達到華人口20%左右,由此可見東夷族贏氏是華夏文明功勳顯赫的族群,為漢族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由於殘酷的對外戰爭,無數遊牧民族消失在歷史長河中,或逃亡他鄉如匈奴、契丹、突厥等,因此漢族血統是世界上最純潔的、是獨一無二的世界第一大族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源相控陣雷達和無源相控雷達哪個厲害?在軍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