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楓丹白露211735932
-
2 # 陳悅漫步海邊
勒班陀海戰(Battle of Lepanto)是世界海戰史上著名的戰役,也是橈槳戰船時代最後一場大規模的海戰,預示著風帆戰艦時代即將來臨。
(西方美術作品,勒班陀海戰前雙方列陣對峙的情景。畫中可以看到,雙方裝備的基本都是橈槳戰船)
這場海戰爆發於1571年10月7日,交戰雙方為神聖同盟艦隊與奧斯曼艦隊,奧斯曼艦隊戰敗的最主要原因在於艦船裝備落後得太多。
下面對勒班陀海戰做個扼要介紹:
16世紀,奧斯曼帝國向地中海地區不斷擴張,1570年奧斯曼艦隊圍攻塞普勒斯,在教皇的斡旋下,1571年以威尼斯、西班牙、教皇國等為首的基督教國家成立神聖同盟,組成了一支多國聯合艦隊,由西班牙將領唐·胡安(Don Juan de Austria)率領前往塞普勒斯附近攻擊奧斯曼艦隊。
聯軍艦隊共由316艘各式戰船,以及5萬餘名水手、近3萬名士兵構成。
聯合艦隊於1571年8月集結於西西里島的墨西拿,9月15日出航。率領奧斯曼艦隊的慕斯納德·阿里·帕夏(Muezzenade Ali Pasha)聞訊後,帶領艦隊西撤退往佩特雷灣的勒班陀(今為希臘城市諾帕克託斯Nafpaktos),聯軍艦隊很快尾隨而至。
在奧斯曼蘇丹命令下,阿里·帕夏於10月6日率領艦隊離開勒班陀尋戰,總計奧斯曼艦隊共有各型戰船247艘。10月7日,雙方爆發激戰。
(勒班陀海戰形勢圖)
當時,奧斯曼艦隊排列為橫隊,從左至右分為4個分隊。神聖同盟的聯軍艦隊也同樣取橫隊,排列為4個分隊。雙方看似勢均力敵,但是奧斯曼軍艦的主要武器為弓箭等冷兵器,而神聖同盟聯合艦隊已經大量裝備火炮(聯軍一方裝備有6艘加利亞斯戰船,每艘裝備50門左右的火炮),開戰不久,聯軍艦隊就佔了上風,下午1時許,奧斯曼艦隊旗艦“皇妃”被聯軍攻佔,更使得戰局陷入一邊倒。儘管奧斯曼艦隊不可謂不英勇,但是最終輸掉了海戰。
-
3 # 微度haoqi
主要是武器上比較先進,儘管土耳其一方造船技術高超,但是聯軍一方有火炮
奧斯曼的艦船在數量上佔據優勢,不過基督徒們的船更為堅固,攜帶的火炮裝備也更多。
10月7日晨,戰事率先在靠近海岸的北部戰線打響。起初階段,土耳其誤認為同盟軍左翼出現了運送補給的船隻,接近之後方才發現實際上是威尼斯製造的大傢伙加萊賽戰船,遭猛烈炮擊之後損失較重,部署被打亂
奠定西班牙海上霸主地位的戰役:
勒班陀戰役(1571年10月7日)是歐洲基督教國家聯合海軍與奧斯曼帝國海軍在希臘勒班陀(Ναύπακτος)近海展開的一場海戰。由西班牙王國、威尼斯共和國、教皇國、薩伏依公國、熱那亞共和國及馬耳他騎士團組成的神聖同盟(Holy League)艦隊在整天的戰鬥中擊潰了奧斯曼海軍,令奧斯曼帝國從此失去在地中海的海上霸權。
-
4 # DDG的老船塢
雷班託海戰,奧斯曼帝國僅僅是理論上兵力佔優勢,但是在實際戰力方面,非但沒有優勢,反而在某種程度上處於劣勢地位。
雷班託海戰的時代,海戰依然是以接舷戰為主,一艘戰艦上的人員包括水手,槳手和陸戰士兵,其中陸戰士兵的火槍和肉搏是主要戰鬥力,但是火炮得作用也日益凸顯,尤其是在接舷戰之前殺傷對方有生力量方面作用越來越大。
雷班託海戰,神聖同盟投入了206艘Galley帆槳戰艦,6艘Galleass炮艦,全軍共2.5-2.8萬名步兵,4萬名水手和槳手,火炮1815門,而奧斯曼艦隊有222艘Galley和56艘Galliot小型帆槳戰艦,步兵3.2-3.4萬人,水手1.3萬人,槳手3.7萬人(奧斯曼帝國為啥要把槳手和水手分開一會兒說),火炮大約750門。
從兵力對比可以看出,奧斯曼艦隊步兵兵力略佔優勢,但並不明顯,而火炮方面,神聖同盟則佔據壓倒性優勢。但是奧斯曼艦隊步兵兵力優勢卻被另一個嚴重的問題抵消了,奧斯曼艦隊中的槳手,清一色全部是奴隸,而且基本上都是抓來的基督教奴隸,儘管阿里帕夏許諾如果戰勝將放奴隸自由,但是在基督教奴隸而言,與其相信異教徒的許諾,不如趁機奮起把握機會,所以在海戰中,神聖同盟軍隊衝上奧斯曼戰艦時,往往會得到奴隸槳手的響應,二奧斯曼艦隊卻不得不分出水手和士兵去鎮壓奴隸暴動,戰後僅神聖同盟解救的基督教奴隸槳手就超過1.2萬人。而神聖同盟方面,主力威尼斯艦隊槳手以自由民為主,這些自由人槳手佩戴武器,隨時可以投入戰鬥,而其他各國艦隊則是自由民,苦役犯和契約奴(契約奴通常是債務奴隸,透過簽訂一定時間奴隸勞動的契約還債,契約期滿恢復自由民身份)混合的配置,這些人絕大部分是基督徒,在受到戰勝即特赦的鼓舞時,也是可以參戰的,也就是說,奧斯曼艦隊有效兵力實際上只有步兵加水手,而且還要分出經歷鎮壓基督教奴隸,而神聖同盟方面,有效兵力可以看成步兵,水手和槳手的總和,而且在進攻時還可以指望奧斯曼戰艦槳手的呼應——此消彼長之下,奧斯曼艦隊的兵力數量優勢也就不再可靠了。
戰鬥的過程描述很多,奧斯曼海軍的失敗,一個是中央部分雙方旗艦的血腥決鬥最終失敗,阿里帕夏陣亡,導致整個艦隊失去了戰鬥意志,奧斯曼艦隊最後輸得那麼慘也與此有關,另外一方面,北翼部分在正面交手中迅速崩潰,也表明奧斯曼艦隊在戰鬥力方面確實存在缺陷(北翼奧斯曼艦隊在同盟艦隊進攻時,很多戰艦都發生了奴隸槳手暴動)。
-
5 # 網言軍事
首先是火力優勢——基督教聯軍擁有212艘戰艦(包括6艘能攜帶大量火炮、排水量達600至1000噸的大型加萊塞型戰船),整個艦隊擁有艦炮1815門,此外配屬艦隊作戰的約2萬士兵也都裝備了經過改進的火繩槍。
相比之下,別看土耳其艦隊有278艘艦船,但只配備了750門火炮,而且彈藥儲備還不足。因為較之火器,奧斯曼軍隊更信任和依賴於他們的弓箭手(使用突厥反曲複合弓)。
第二點就是在艦隊的人員構成上,奧斯曼軍隊也比較“吃虧”——基督教聯軍總兵力不到7萬人,其中船員和划槳手4萬人,另有2.85萬官兵(大多是享譽歐洲的西班牙、德國、威尼斯精銳步兵)。而且,基督教聯軍的戰船划槳手主要為自由民,他們不僅士氣高漲,而且普遍攜帶武器,可在必要時投入戰鬥,這就大大增強了基督教聯軍的實際兵力。
反觀奧斯曼艦隊,雖然有5萬名水手和划槳手、3.4萬名士兵(一說為3.1萬),但其中佔比近一半的3.7萬名划槳手卻幾乎都是奴隸。這些人裡面有不少都是被俘和遭綁架的基督徒,他們十分痛恨奧斯曼人,希望基督教聯軍獲勝以便解救自己。也正是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實從戰前就已經埋下了奧斯曼艦隊失敗的因子。
果不其然,戰鬥剛一打響,基督教聯軍就憑藉強大火力把土耳其艦隊的部署打亂——在人力/風帆戰艦時代,艦隊陣型對於海上交鋒的成敗影響很大。隨著雙方戰船相互靠近並陷入接舷戰後,西班牙步兵的強大戰鬥力開始發揮作用。
與此同時,奧斯曼戰船上獲得解放的基督徒奴隸(划槳手)也反戈一擊,操起武器加入戰鬥,他們的幫忙往往使土耳其人腹背受敵、寡不敵眾(每艘奧斯曼戰船上平均有130名划槳手),很快就潰不成軍。
經過2個小時的激戰,奧斯曼艦隊的左翼和中軍都被擊敗,雖然後續的零星戰鬥一直持續到當天晚間,但是基督教聯軍已經勝券在握。此役,基督教聯軍以7500人陣亡的代價,取得了繳獲、擊沉奧斯曼戰船187艘,殲滅(斃俘)敵軍約4萬人,數以萬計的基督徒奴隸獲救的輝煌戰果。
但需要說明的是,勒班託海戰的並沒有西方史學家鼓吹的那麼重要(比如“阻止了奧斯曼帝國的領土擴張”“使奧斯曼帝國步入衰落的拐點”云云)。實際上,這場海戰結束大約6個月後,奧斯曼帝國就憑藉雄厚的綜合實力,迅速重建起一支擁有250艘戰船(其中150多艘為新建,包括8艘當時地中海噸位最大的鉅艦)的艦隊。
而且,奧斯曼帝國蒸蒸日上的國勢也沒有被打斷,就在勒班託海戰發生的同一年,土耳其人便攻佔了東地中海戰略要地塞普勒斯。不僅如此,轉過年來,奧斯曼帝國還迫使威尼斯與之簽署了屈辱的“和平條約”——後者不僅正式割讓了塞普勒斯,還向奧斯曼帝國支付了30萬杜卡特金幣(相當於現在5300萬美元,佔當時威尼斯鼎盛時期年收入的20%左右)。
1574至1576年,奧斯曼艦隊又揮師西進,重新控制了地中海南岸的突尼西亞、摩洛哥,隔著直布羅陀海峽與西班牙對峙。值得注意的是,1590年(勒班陀海戰結束18年後),以《伊斯坦布林和約》為標誌,奧斯曼帝國的版圖達到極盛狀態。這之後,奧斯曼帝國才真正開始步入衰落。
-
6 # 黎塞留的野望
首先,其實指揮官的指揮差異問題並不大,主要問題在於塞利姆二世的用人問題。
事實上,雖然勒班陀海戰奧斯曼帝國艦隊的兵力稍多於聯軍。但是從裝備、人員等方面來看奧斯曼卻並不佔優,換句話說,奧斯曼只是佔據了“量”的優勢。但總體而言雙方實力相差不算大,也就是說,雙方都有取勝的可能。這時雙方艦隊的總指揮的水平就顯得很重要了。那用人就顯得十分關鍵,可塞利姆二世並沒有讓有海戰經驗豐富的將領擔任艦隊總指揮(我個人傾向於奧斯曼艦隊總指揮的位置由海盜出身的烏魯奇做更適合做)。而作為勒班託海戰中指揮奧斯曼帝國艦隊作戰的最高指揮者——米埃津札德·阿里·帕夏,他的過往戰績主要是在陸地上而不是海上(其實對手也是)。他能作為艦隊的總指揮與他的極其忠誠和蘇丹對他的青睞與栽培不無關係。塞利姆二世在這方面就顯得有些任人唯親了。而這也將影響勒班託海戰的結果。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帕夏的表現倒還不賴,一開始阿里帕夏希望利用勒班陀港口的炮臺作掩護,爭取利用好主場優勢,畢竟他也清楚己方艦隊的火力遜於對方。但在1571年的10月7日,阿里·帕夏在蘇丹的命令下必須主動出擊。對蘇丹十分忠誠的阿里帕夏只好率軍主動迎戰。雖說阿里·帕夏缺乏指揮大型海戰的經驗,但是在海戰中表現得還算差強人意。
阿里帕夏並沒有讓艦隊魯莽進攻,而是讓自己親自指揮的中部艦隊猛烈進攻,而兩側的艦隊進行迂迴包抄,然後將敵人各個擊破最後左、中、右艦隊合力擊敗聯軍的中部艦隊。這樣的戰術不可謂不好,畢竟右側艦隊的舒魯奇和左側艦隊的烏魯奇海戰水平都是不錯的。
而在戰鬥中,奧斯曼的艦隊正在儘量運用自身的優勢去嘗試擊垮聯軍。但是聯軍的強大火力仍然讓奧斯曼艦隊付出了慘重傷亡。
另外,儘管阿里帕夏的表現不錯但是聯軍方面的總指揮唐·胡安的表現卻不差於阿里帕夏,戰鬥中唐·胡安爭取先發制人並盡力發揮己方的火力優勢。給予奧斯曼艦隊以沉重打擊。
緊隨其後的因素,便是奧斯曼艦隊的“外強中乾”這個外強中乾,不僅僅體現在裝備的問題,也有著人的問題。雖說基督教聯盟的艦隊是一個有多國混雜的艦隊,戰力和協調力存在著不小的問題,但是奧斯曼帝國艦隊的內部情況並不比聯軍號多少。首先,不可否認的是,奧斯曼帝國的艦隊確實在軍力上佔有一些優勢。但正向我上面所述,奧斯曼帝國的艦隊的軍力優勢更多的體現在紙面資料上,這其中摻雜著不少水分的。但是奧斯曼帝國的將領們之間存在著些許隔閡,例如身份等方面的因素,由海盜出身但經驗豐富、老練的將領與蘇丹親派的高階將領們之間難免存在著代溝。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作為由多國組成的魚龍混雜的歐洲基督教聯軍,在這場海戰中相對奧斯曼艦隊則表現得很團結。
而在戰鬥中當聯軍的左側艦隊指揮官陣亡時,很快在新指揮官的整頓下重新恢復時期並保持了戰力。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奧斯曼的右側艦隊指揮官西洛可的意外陣亡,讓奧斯曼右側艦隊一下子崩潰了。這直接讓奧斯曼本來在戰鬥中處於的優勢地位一下子喪失了。雙方進入到膠著狀態。
在海戰中,奧斯曼艦隊方面表現最佳的當屬海盜出身指揮左側艦隊的烏魯奇,一人在獨撐危局。面臨著右側和中部艦隊的不利,烏魯奇指揮的左側艦隊從聯軍的右側打出了一個缺口。這是奧斯曼艦隊在戰鬥中最有可能翻盤的一次。但由於得手太晚,受到中部艦隊徹底崩潰的波及,和聯軍方面右側重整戰線後烏魯奇努力的成果喪失了。最後烏魯奇不願為這場海戰付出自己的生命而帶領自己的艦隊突圍了。
再就是裝備和人員。而根據當時奧斯曼帝國的一位將領,佩爾特夫帕夏的描述,參加勒班陀海戰的奧斯曼艦隊中,有些船隻缺少船員。而艦隊的補給問題,大量破損艦船需要維修的問題影響著艦隊的戰力。
而在裝備上,聯軍的大量艦船的所搭載的艦炮往往都比奧斯曼的艦船多。其中由6艘裝備幾十門火炮的加來賽船。他的火力是令奧斯曼任何一艘艦船都望塵莫及的。戰鬥中,聯軍的火力優勢也的確為他們取得戰役的最後勝利起到巨大的作用。可以說,除了數量多以外,其他地方奧斯曼是處於下風的。
最後,便是輕敵大意其實輕敵大意可算是一個次要原因。不過說到輕敵大意,我們不妨來看一下當時的大背景。早在1530年代開始,奧斯曼和與他對抗的歐洲基督教聯盟們便在地中海及其沿岸展開了一系列的搏殺。截止到1570年。雙方雖然表面上各有進退,各有得失也各有勝負,但大體而言奧斯曼帝國勝多敗少,且贏得了一些諸如普雷韋扎海戰、傑爾巴島海戰這樣的史詩大捷。儘管在之後的1564年馬耳他之圍受到了些許挫折,但奧斯曼帝國在地中海仍佔據主動優勢。加之在這樣的情況下,奧斯曼人難免帶著一種輕敵的情緒,一直到10月7日勒班陀海戰奧斯曼帝國艦隊出發迎敵時,很多奧斯曼水手們,都仍然認為勝利必然屬於己方。
-
7 # 我沒忘記home
“勒班陀海戰”是奧斯曼帝國自15世紀以來在海戰中的首次重大挫敗,標誌著其在地中海軍事擴張的停滯,儘管土耳其人的擴張在之後仍延續了將近一個世紀。長久以來,西方史學家把勒班陀戰役與波斯-希臘戰爭中的薩拉米斯戰役相對比,它們同樣地保護了歐洲免於被東方帝國吞併的命運。
附圖,勒班陀戰役
勒班陀戰役(1571年10月7日)1570年6月,奧斯曼帝國軍隊入侵塞普勒斯,到次年1月時佔領了除法馬古斯塔城之外的全島大部分地區。法馬古斯塔被包圍後,歐洲天主教國家在教皇庇護五世的倡導下共同組建了神聖同盟以救援法馬古斯塔。這個同盟包括威尼斯共和國,西班牙帝國,熱那亞共和國,聖約翰騎士團,托斯卡納大公國,薩伏依公國,烏爾比諾公國,帕爾馬公國等國家。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的同父異母弟奧地利的唐胡安被任命為同盟艦隊司令。
1571年7月至8月間,同盟艦隊陸續在西西里島上的墨西拿集結;同時,土耳其海軍也被派出去阻止同盟艦隊救援塞普勒斯。1571年春,土耳其艦隊指揮官穆阿津扎德·阿里帕夏率艦隊主力出發,於9月底抵達勒班陀港。10月4日,神聖同盟艦隊抵達凱法利尼亞島並在當地得知法馬古斯塔已經失陷的訊息,艦隊指揮官唐胡安決定主動發起進攻以維護同盟內部的團結。10月6日當晚,同盟艦隊駛往帕特拉斯灣入口,試圖引誘土耳其人出擊。同日晚上,土耳其人召開作戰會議,儘管烏盧克·阿里·雷斯等部分將領反對出擊,但土軍指揮官阿里帕夏在高層的不斷施壓之下決定主動出擊。
神聖同盟艦隊分為四支分艦隊(三支分隊主攻擊和一支預備艦隊)進行作戰,並由南至北成縱向陣線。土耳其艦隊則是兵分三路進行反擊,在中部主力艦隊的後方還部署了一支預備隊。1571年10月7日黎明時分,向帕特拉斯灣內航行的神聖同盟艦隊發現了土耳其人的艦隊並率先發起攻擊。神聖同盟艦隊最終大敗土耳其艦隊的右路和中路並使其左路退出戰鬥,土耳其人的指揮官阿里帕夏也被斬首。
附圖,戰前部署
戰役結果以及影響勒班陀戰役是西方自古典時代以來的最大規模海戰。神聖同盟艦隊包括206艘槳帆船和6艘加萊賽戰船,艦隊由13000名水手與27000槳手操縱並搭載了超過28000名士兵(包括10000名精銳的西班牙常備軍、7000名來自德意志和克羅埃西亞計程車兵、6000名義大利傭兵以及5000名威尼斯的職業軍人)。而奧斯曼帝國的艦隊包括222艘槳帆船、56艘快速划槳船以及部分小型船隻,艦隊由37000名槳手與13000水手操縱並搭載了大約34000名士兵。
神聖同盟軍以7500人陣亡的代價俘獲了奧斯曼軍隊的117艘槳帆船和20艘快速划槳船,並擊沉了50艘;而奧斯曼帝國則損失了超過30000名士兵,並有大量士兵被俘以及上萬名基督徒奴隸被解救。這場戰役也是歷史上最後一場以槳帆船為主的大型海戰,其本質還是“甲板上的步兵戰鬥”。在之後的幾十年中,航海技術與造船技術的快速進步使槳帆船在海戰中的地位逐漸下降,蓋倫帆船和戰列線戰術的重要性持續上升。
戰後,土耳其人的史書如此記載:“帝國艦隊與邪惡的異教徒艦隊遭遇,但真主的意志卻站在了對方一側。”這種以道德與唯心方式分析戰爭的態度將使奧斯曼帝國的軍事走向落後與僵化。此戰雖然阻止了奧斯曼帝國入侵義大利的企圖,但神聖同盟最終沒有奪回一寸勒班陀戰役前被奧斯曼所侵佔的領土。
附圖,兩支艦隊的大戰
土耳其人為何會遭到慘敗?儘管奧斯曼軍隊在人數上佔據較大優勢,但它的37000名槳手幾乎全部是奴隸,其中很多還是之前被俘的基督徒,這些基督徒在之後的戰鬥中對奧斯曼人作出了致命一擊,而且還嚴重缺乏精銳的土耳其禁衛軍以及其他陸戰士兵。與此相反,奧斯曼帝國的對手則擁有優質的西班牙陸軍士兵、德意志僱傭兵與來自威尼斯的自由槳手。
神聖同盟艦隊除了傳統的槳帆船之外,還擁有大型的加萊賽戰船。這是一種排水量可達600噸以上乃至1000噸的大型戰艦,相對於當時常見的地中海船隻來說是一個真正的巨無霸。這種船隻深非常適合在地中海航行,划槳手和風帆的結合為其提供了優秀的動力,在發動攻擊前它能用更大的火炮優先轟擊敵船,而後讓數量佔絕對優勢的水手進行在接舷戰中殲滅其他小船上數量極少的敵人。此外,神聖同盟艦隊擁有更多的火炮,據估計總數達1815門炮,而土耳其艦隊僅有750門炮。
-
8 # 經常用了
公元1571年10月7日,在著名的古戰場亞克興附近的勒班陀港外附近爆發了一場16世紀規模最大的海戰。參戰雙方是神聖同盟艦隊和奧斯曼土耳其艦隊,前者擁兵5萬人和200多艘戰艦,後者則投入了9萬人和300艘戰艦。戰役的結果卻出人意料,擁有絕對兵力優勢的土耳其艦隊慘遭基督徒無情暴擊,僅戰死者就超過了25000人。
1570年,塞利姆二世集結了一支十分龐大的軍隊入侵了塞普勒斯島。這座島嶼系威尼斯共和國商業殖民地,是東地中海最大最富庶的島嶼。土耳其艦隊在完成了運輸陸軍的任務後,還前往亞得里亞海沿岸進行夏季劫掠。
為了保住塞普勒斯,威尼斯人向眾多基督教國家發出緊急求援。在教皇的金錢誘惑下,強盛的西班牙王國同意與威尼斯人結成神聖同盟。除了志願者外,還有不少義大利的僱傭軍和船隊受僱於神聖同盟。10月初,在墨西拿會合的神聖同盟艦隊陸續駛抵希臘海域。在科林斯灣附近,他們找到了正在勒班陀港休整的土耳其艦隊。由此,一場影響地中海今後一個世紀的大海戰即將爆發。
指揮神聖同盟艦隊封鎖勒班陀港的是年輕的唐·胡安。他手下約有2.6萬名士兵和200餘艘戰艦,另有和士兵數量相當的划槳手。土耳其艦隊的兵力是神聖同盟的兩倍,他們的戰艦比神聖同盟多出一百艘。還不用說土耳其艦隊背靠固若金湯的勒班陀港,可以獲得避風港的庇護與岸基大炮的支援。
思維還停留在“海戰是陸戰的延伸”的土耳其人對對手的優勢一無所知。他們的劣勢除了火力不足外,還有將帥不和、厭戰情緒普遍等問題。土耳其艦隊是皇家艦隊和巴巴里海盜的混合體,吃皇糧的高官自視甚高,和飽經戰陣的海盜頭子互相埋汰。尤其是艦上官兵們經過了一整個夏季的征戰,腰包鼓鼓囊囊的他們疲憊不堪,有不少人趁著夜幕降臨偷偷開溜。
起初,土耳其艦隊的統帥阿里帕夏試圖龜縮避戰。然而,遠在伊斯坦布林的蘇丹不斷敦促他出戰。畏懼蘇丹怒火的阿里帕夏只好勉強振作,在1571年10月7日黎明緩緩駛出勒班陀港。在這天早上,雙方都在艱難地佈置彼此的陣形。神聖同盟艦隊一分為三,性情暴烈的巴爾巴里戈在左翼指揮63艘槳帆船,懦弱的熱那亞將軍多里亞負責指揮右翼的63艘船,主帥唐胡安坐鎮中央艦隊,緊隨其後的還有聖塔克魯茲的30艘戰艦。而在陣地的最前沿,則部署了被寄予厚望的加萊賽戰艦。
基督徒們準備充分發揮自己的火力優勢摧垮敵人。土耳其艦隊的陣形相對中規中矩——傳統的新月形。阿里帕夏指揮96艘槳帆船居中,西羅柯指揮56艘槳帆船在東翼,大海盜烏魯奇指揮93艘槳帆船在西翼。土耳其人計劃讓西羅柯緊貼海岸線牽制巴爾巴里戈,中央艦隊和西翼艦隊利用兵力優勢殲滅與之對線的敵人,再迂迴包抄巴爾巴里戈。
戰鬥在當天10點半前後打響。兩軍在距離四里的時候,阿里帕夏乘坐的蘇丹娜號發射了一枚空包彈表示挑戰,唐胡安乘坐的國王號回以一枚實心彈。接著,兩支艦隊向對方的方向疾駛,頭巾男可以看見基督徒的胸甲在Sunny的照耀下璀璨生光。
雖然對面前的加萊賽戰艦的體型心懷畏懼,但土耳其艦隊絲毫沒有放緩速度。加萊賽戰艦上的威尼斯炮手在土耳其進入150碼射程後,立即點燃火炮。先是一連串明亮的火光,然後便是響徹整個戰場的雷鳴聲。在如此近的距離裡,面對如此密集的敵人,威尼斯人彈無虛發。就在這短暫的一瞬間裡,土耳其艦隊就有3分之一的艦船被重創和摧毀。衝得最快得3艘土耳其槳帆船發生殉爆,海面上散佈著破碎的船體和物資,死者和傷者在水中漂浮掙扎,大海被火光和人類的鮮血染得一片暗紅。
僥倖躲過加萊賽戰艦打擊的土耳其艦隊加快了速度,最先接戰的是巴爾巴里戈和西羅柯的艦隊。西羅柯的槳帆船集中打擊巴爾巴里戈的旗艦,密集的箭雨像雨點般落到基督徒的頭上。巴爾巴里戈英勇奮戰了一個小時,由於不慎掀開面罩,被一枚箭矢射中了左眼。巴爾巴里戈的侄子試圖援救自己的叔叔,也不幸戰死了。眼看西羅柯就要取勝了,誰知神聖同盟艦隊的預備隊突然出現在這裡。得到生力軍支援的左翼基督徒穩住了陣線,打退了土耳其人的進攻。一艘加萊賽戰艦甚至駛過來猛轟西羅柯的旗艦,把他的旗艦和他本人都打到水底去。指揮官的陣亡引起了土耳其東翼艦隊官兵的恐慌。他們爭先恐後逃往陸地,身後是划著小艇追殺他們的敵人。
在中央戰場上,土耳其艦隊也陷入了苦戰。阿里帕夏和唐胡安的旗艦像中世紀騎士一樣展開決鬥,為了增援自己的主帥,雙方的槳帆船都緊緊圍繞這兩艘旗艦展開戰鬥。在甲板上,手持彎刀的頭巾男被西班牙長槍兵趕下海,頭巾男的箭雨也讓缺乏護甲的基督徒吃盡了苦頭。在戰場的下方,擁有兵力優勢的烏魯奇艦隊攆跑了多里亞,使得神聖同盟右翼和中央艦隊之間出現了一條長達1000英尺的缺口。烏魯奇把握機會,從側下方猛烈地攻擊神聖同盟中央艦隊的腹部。
可惜,烏魯奇得手還是太晚了。國王號和蘇丹娜的決鬥以前者勝利告終,阿里帕夏的頭被掛在矛尖上。聖塔克魯茲指揮的援軍亦衝了上來,阻擾烏魯奇的攻勢。狡猾的海盜不願意為一場失敗的事業獻身,烏魯奇於是逃走了,他的船隻上滿載著掠奪來的戰利品。下午4時,海面上的戰鬥終於結束了尾聲。神聖同盟取得了史詩般的勝利,基督徒殺傷了數以萬計的敵人,繳獲了數十萬枚金幣。勒班陀戰役暫時終結了土耳其帝國在地中海上的優勢,而這場戰役帶來的結果則直接推動了未來海戰技術的大變革。
事實上,雖然勒班陀海戰奧斯曼帝國艦隊的兵力稍多於聯軍。但是從裝備、人員等方面來看奧斯曼卻並不佔優,換句話說,奧斯曼只是佔據了“量”的優勢。但總體而言雙方實力相差不算大,也就是說,雙方都有取勝的可能。這時雙方艦隊的總指揮的水平就顯得很重要了。那用人就顯得十分關鍵,可塞利姆二世並沒有讓有海戰經驗豐富的將領擔任艦隊總指揮。而作為勒班託海戰中指揮奧斯曼帝國艦隊作戰的最高指揮者——米埃津札德·阿里·帕夏,他的過往戰績主要是在陸地上而不是海上。他能作為艦隊的總指揮與他的極其忠誠和蘇丹對他的青睞與栽培不無關係。塞利姆二世在這方面就顯得有些任人唯親了。而這也將影響勒班託海戰的結果。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帕夏的表現倒還不賴,一開始阿里帕夏希望利用勒班陀港口的炮臺作掩護,爭取利用好主場優勢,畢竟他也清楚己方艦隊的火力遜於對方。但在1571年的10月7日,阿里·帕夏在蘇丹的命令下必須主動出擊。對蘇丹十分忠誠的阿里帕夏只好率軍主動迎戰。雖說阿里·帕夏缺乏指揮大型海戰的經驗,但是在海戰中表現得還算差強人意
回覆列表
奧斯曼土耳其人原是一支遊牧性質的突厥部落。十三世紀末葉,奧斯曼突厥部落首領兒子奧斯曼世襲封位後,宣佈成立獨立公國。爾後不斷用武力擴張。
1326年建立奧斯曼帝國。十四世紀,開始向歐洲擴張,到世紀末,巴爾幹大部分地區都淪陷於帝國手裡。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佔領,奧斯曼帝國遷都於此,並更名為伊斯坦布林。到十五世紀末至十六世紀中葉,帝國已佔領幾乎整個小亞細亞和巴爾幹半島,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封建帝國。
奧帝國的侵略與擴張,嚴重威脅著巴爾幹附近的波蘭、捷克、匈牙利、奧地利的安全與利益,並從此不斷髮生戰爭。
1512年,奧帝國又發動了對伊朗的戰爭,先後侵佔了阿拉伯半島西南沿海、非洲北部、埃及、南高加索的亞塞拜然、厙爾徳斯坦和喬治亞一部。蘇里曼一世在位期間(1520~1566),奧斯曼帝國達到頂盛時期。
1521年,奧帝國侵佔貝爾格萊徳。8月,擊敗匈牙利和捷克聯軍。1529年入侵奧地利,並向維也納進軍。從那以後,又經過多年侵略戰爭,奧帝國渡過了頂盛時期,開始走下坡路。
後由於俄軍的參戰,盟國的支援,以及法國大革命後的形勢變化,奧帝國逐漸喪失了被侵佔的領土。近三個世紀的征戰,奧匈帝國曾橫行於世,戰火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由於野蠻掠奪,使得內部充滿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和宗教衝突,再加上政治腐敗,各民族不斷反抗及獨立呼聲,最終還是走向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