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鴻哥iouyh福小鋪

    不該殺?

    諸葛亮是荊州、襄陽計程車子集團領袖,有他這麼一股力量,除了劉表的荊州當權者外,就剩下如此勢力可以從中層到基層決定依附哪股力量。

    正如曹操南下,毀掉荊州高層,但控制不了局面,因為諸葛亮不願意投靠曹操,故此給了劉備,還有東吳可操作空間。

    曹操退卻,這股荊州鄉土勢力不毀掉就是阻礙,周瑜肯定得除掉諸葛亮,將其打散,重新掌控。

    奈何殺不掉諸葛亮,成就了劉備。

    諸葛亮為荊州鄉土勢力代表不是沒有依據,他對荊州十分熟悉,功名成就在荊州,而且裡頭的各路好友,劉備之所以三顧茅廬,我想很大程度就是看在諸葛亮在士子集團地位而不惜屈尊拉攏。

    得人心者得天下,更何況是知識分子階層,要明白,知識分子一句話,足夠抵擋百萬兵,讓荊州軍民歸順劉備而不製造麻煩。

    這麼一個牛人,周瑜必除之後快。

  • 2 # 牧童的杏花酒

    對於周瑜和諸葛亮大家簡直太熟悉了,不論是從《三國演義》還是民間個人創作的書籍文字,就連孩童都能說出幾個典故來。

    首先:人才資源的稀缺性

    周瑜對於東吳而言,既是能征善戰的將軍,又可以勤修內政,做治國能臣,孫策去世前囑咐孫權,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這句話是有爭議的。為什麼呢?

    因為周瑜也可以代替張昭處理國事,而張昭要是處理軍事,就會帶著東吳文武在赤壁之戰的時候就投降。當然張昭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

    諸葛亮對於蜀漢而言,在經濟能力上可排第一,劉備前期的狼狽在遇到諸葛亮就被化解,但是諸葛亮軍事能力卻並不是最出眾的,打西川帶著龐統,打漢中帶著法正,諸葛亮在後方搞經濟,單論軍事能力而言,龐統和法正在蜀漢都是數一數二。

    所以由此得出,諸葛亮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劉備集團發展經濟,勤修內政,擴充軍備,整理地盤的謀士,周瑜是帶兵打仗,征戰前線的謀士。

    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得到臥龍意味著大把大把的錢不用愁,得到鳳雛帶兵打仗攻城拔地不用愁。

    從人才資源的角度考慮。為啥周瑜和龐統死了,東吳和蜀漢依然可以生存下去,因為沒有動搖根基,只不過換了個人當軍師,換個人做大都督。但是諸葛亮沒了,蜀漢立馬弱下來。

    其次:經濟資源的稀缺性

    三國時期的大小戰役數不勝數,每一場戰役的發生意味著什麼?意味著“錢”!

    就算周瑜龐統死了,東吳和蜀漢的後勤資源採集部隊沒有動搖,就彷彿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還會出現一個軍師,還會有人接替大都督。

    究其根本,就是管錢的人還在。一場戰役的發生,從採購糧食,徵召士兵,訓練士兵,打造武器,發配盔甲,採集戰馬,製作戰場或者攻城器械,沒有錢,幾萬人跟著你喝西北風。人家曹操財大氣粗,人人都有武器裝備還能排兵佈陣,訓練虎賁軍等等特種部隊,剩下兩國沒有錢拿著木棍上戰場嗎?

    最後:人才能帶來經濟資源

    對於東吳而言,諸葛亮的存在就意味著蜀漢可以不斷的有錢,來錢還快,劉備那麼敗家輸了夷陵之戰,諸葛亮用幾年就穩定了局勢。諸葛亮不死,蜀漢一直髮展,蜀漢發展,東吳就有可能被趕超,成為三國最弱。綜合考慮,周瑜在赤壁之戰後,強烈發動兵馬捉拿諸葛亮,是非常正確的選擇。顧及聯盟情誼不考慮一個人能帶來的資源能量是非常可怕的事。

    這麼一想,如果咱們作為東吳的大都督周瑜,你能放任敵人有一個會掙錢的人好好地活著嗎?

  • 3 # 七萬裡悟道

    就三國演義而言,周瑜殺諸葛亮很有必要。孫策死前交代孫權“內事不絕問張昭,外事不絕問周瑜”。這證明周瑜是很有戰略眼光的,站在吳國立場,諸葛亮通天之才絕對是個威脅,周瑜有殺諸葛的想法更能提現他的戰略思維。一句話:九州絕對不允許這麼牛逼的人存在。

  • 4 # 柚香樹葉

    “既生瑜,何生亮”在三國演義的世界裡,周瑜因嫉妒諸葛亮的才能,幾次三番的刁難諸葛亮,想要藉機殺掉他,而我們的臥龍先生三借輕鬆化解,借箭,借風,借荊州。諸葛亮如此的神機妙算,周瑜如此的心胸狹窄啊!

    然而這些只是羅貫中導演安排,小說一定要有鮮明的人物特點,人物也被臉譜化,標籤化。真實歷史裡周瑜沒有殺諸葛亮的必要。

    從地位上來看:

    周瑜:東吳的三軍統領,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戰時的權利甚至高過了孫權。

    諸葛亮:劉備的謀士,當時還沒有什麼實權。

    兩個人的地位差著好幾個魯肅,周瑜壓根沒有這個想法的基礎。

    從當時的局勢看:

    周瑜當時的主要戰略是聯劉抗曹,在這個時候殺劉備的人,很明顯違背了戰略意圖,只會讓局勢更糟糕。

    並且歷史上的周瑜確實是一個軍事奇才,從小就帶兵打仗,赤壁之戰就是他指揮的,沒諸葛亮啥事。周瑜倒是說過:劉備有關羽張飛這樣的猛將,估計能成就一番事業。也就是說周瑜就算嫉妒也是關羽張飛,諸葛亮還真沒讓他想到。

  • 5 # 回收舊電腦壞電腦

    諸葛亮不是想殺就能殺得了的!就憑周瑜肯定不行。

    三國是亂世,戰爭和殺人就是家常便飯,每天都是血與火,生與死,誰死了?和諸葛亮齊名的鳳雛死了,三國第一猛將第一高手呂布死了,還有一系列的著名謀士戰將死了,但是諸葛亮沒有死,是而然的嗎?絕對不是。

    諸葛亮的智謀幾千年來一直有爭議,我估計以後也會一直爭議下去,但是他是什麼人?謀士,玩什麼的?玩智商和心理學的?這樣的人會不考慮自保嗎?一個自己都保護不了自己生命安全的人,那是有謀略的人嗎?那是有大智慧的人嗎?

    諸葛亮比鳳雛厲害的地方是什麼?是他更圓滑,他懂進退,一個不會後退的人,一個不會示弱的人,能在三國活長久嗎?

    楊修厲害吧!有才吧!可是他不知道夾起尾巴做人,不知道隱藏自己的鋒芒,不知道桌子板凳永遠不能一樣高這樣的道理,結果被殺害了,也許楊修知道自己的狂傲會招來殺身之禍,可是他賭自己才大,主子愛才如命不會殺他,他不知道中國什麼不多,就是人多,中國永遠不缺有才華的人,中國缺的是讓每個有才華的人發揮的平臺,平臺太少,人都擠著上,誰會真正的在乎你,反正殺了你,明天就有同樣的高手頂上。

    諸葛亮能活到壽終正寢更多的是妥協隱忍,除了這個還有一個大局,周瑜諸葛亮司馬懿同時在玩。

    三國高手太多,周瑜諸葛亮司馬懿作為老謀深算之輩他們都知道統一整個國家是不太可能在他們手上實現的,他們沒有這個才華和能力,只能見機行事走一步算一步,在沒有絕對把握一統天下的情況下,三國鼎立是最好的結果,因為弱者可以存活,還可以結盟對抗強者,二打一比一對一更容易成功更加省力,如果直接一強對一弱,結果就是樂不思蜀。

    三國鼎立靠什麼?靠武將一味的打打殺殺是不行的,需要謀略需要大家配合演戲,最明顯的一場戲就是空城計,司馬懿知道自己如果出手一擊必殺滅了諸葛亮,就會導致自己走上韓信飛鳥盡良弓藏兔死狗烹的結局,只有留著諸葛亮自己對曹操才有價值,才能保命才能榮華富貴,同理周瑜和諸葛亮之間也是有戲的,只不過他們之間的戲比較隱晦而已,他們是敵人也是盟友,他們分分合合一直在平衡各種利益,儘可能保持讓自己站在最有利的角度。

    殺一個人一點也不難,難的是放長線釣大魚,收放自如。難的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如果殺人能解決問題,那這個世界就不會有問題了。

    周瑜在沒有打敗曹操的時候決不會也不敢殺諸葛亮,因為諸葛亮是他的盟友,也是他的一枚重要棋子和一股力量。

  • 6 # 豹眼看歷史

    周瑜應該殺諸葛亮。

    層次決定了格局與境界。

    周瑜雖然英雄無比,但畢竟不是老闆。

    到不了老闆那個層次,就沒有老闆的格局與境界。

    這是周瑜要殺諸葛亮的原因。

    從周瑜的角度看,諸葛亮是該殺的。

    《三國演義》明確說明了周瑜在赤壁之戰時,要殺掉諸葛亮。

    儘管史書沒有記載這事,但我認為並不一定不存在。

    諸葛亮是劉備集團核心智囊,是劉備倚重的人。

    史料記載,周瑜曾經建議孫權,在劉備去東吳的時候殺掉劉備。

    這在龐統投靠劉備後,君臣對話中得到了確認。

    諸葛亮也極力反對劉備到東吳去,也考慮到了孫權會殺死劉備,起碼會軟禁他。

    諸葛亮也是站在打工者的角度思維,認為孫權殺掉劉備的可能性很大。

    但劉備還是去了,孫權也沒有聽從周瑜的建議殺掉他。

    這就是老闆的魄力和格局。

    劉備認為,殺掉他對東吳是沒有好處的,他相信孫權是聰明人,不會做這樣的傻事。

    孫權認為殺掉劉備,比留著他危害更大。

    周瑜只看到留著劉備、諸葛亮的危害,但沒有看到殺掉他們危害更大。

    兩害相權取其輕,做老闆的都會這個。

    三足鼎立對東吳來說意義重大。

    劉備、諸葛亮與孫權、周瑜都清楚三足鼎立的戰略意義,但真正能夠堅持這個立場的,恐怕只有孫權。

    劉備夷陵之戰,就暴露了他的格局和境界。

    如果孫權換做是劉備,孫權可能就掛掉了。

    但劉備也不愧為一代梟雄,他準確的判斷出孫權的意圖,才敢於深入虎穴,安全脫身。

    孫權之所以能夠擁有江東,是他的格局比劉備大。

    劉備之所以最後僅僅剩下益州,還是在於劉備格局不夠。

    他沒有充分發揮諸葛亮、關羽、張飛、馬超、趙雲、魏延等人能力,只想到掌控,一個川中王也就到頂了。

    劉備心比天高,無人能比。

    但境界沒有像他的心一樣大。

    這是老闆之間的較量,只有老闆的格局和境界,才能做得到。

    這不是諸葛亮、周瑜能做的事。

    由此看來,周瑜恐怕是真想殺掉諸葛亮。

    但孫權既然不殺劉備,就不會殺諸葛亮。

    孫權不想殺諸葛亮,周瑜就殺不了他。

    周瑜殺不了諸葛亮,並不說明不想殺他。

    孫權想稱霸江東,但缺乏稱霸中原的自信,這是孫權留下劉備、諸葛亮的根本原因。

    曹操當時留下劉備,沒有殺他,是怕傷害了天下英雄歸順的心。

    等曹操在北方立足了腳跟,就沒有這些顧慮了。

    曹操就要消滅所有的對手,見神殺神,遇鬼殺鬼。

    如果劉備再落入曹操手裡,那肯定不會再放過他。

    但孫權沒有這樣的霸氣,知道劉備會給他添麻煩,但與被曹操消滅的結局而言,劉備還是有用的,會幫助他起到一定的牽制作用。

    但周瑜到不了這個境界,想的僅僅是除掉劉備、諸葛亮這個眼前的麻煩。

    周瑜認為,佔據了荊州,進而攻佔益州,就可以逐鹿中原,與曹操爭奪天下。

    或者說,周瑜的霸氣和格局超過了孫權,他的建議無法被孫權採納。

    如果孫權採納了周瑜的建議,殺掉了劉備,進而消滅曹操,統一天下。

    那麼周瑜就是張良、管仲一類的人物。

    如果孫權採納周瑜建議,殺掉劉備、諸葛亮,繼而被曹操消滅,那麼周瑜就是張松、法正之類的人物。

    如果孫權沒有采納周瑜的建議,劉備很快被曹操滅掉,孫權也被曹操消滅。

    那麼,孫權就是袁紹一類的人物,周瑜也就成了田豐、沮授一類人物。

    就不必說站在國家統一、民族大義上去說,周瑜該不該殺掉諸葛亮。

    僅從東吳的利益上說,周瑜是不該殺諸葛亮的,孫權的決策是正確的。

    但從周瑜的角度出發,殺掉諸葛亮是有理由的,是應該的。

    赤壁一戰,打出了周瑜的信心和霸氣,曹操在周瑜眼裡也不過如此。

    消滅劉備,進而消滅曹操,在周瑜看來似乎是輕而易舉的事。

    但孫權並不這麼樂觀,赤壁之戰僥倖戰勝,但遠沒有強大到與曹操抗衡,甚至是一決雄雌的地步。

    這或許就是周瑜應該殺掉而沒有殺掉諸葛亮的原因吧。

  • 7 # 契丹紀事本末

    用一句網路流行語來回答:能殺,但沒必要。

    因為歷史上的公瑾從來沒有要殺孔明的想法。

    依據如下:

    1.公瑾當時威名太盛,不屑於殺。

    東坡先生在《念奴嬌 赤壁懷古》中說道:“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歷史上的赤壁大戰,總指揮是周公瑾,壓根兒就沒什麼借東風。

    如果僅憑一首詞不足以支撐這一觀點的話,讓我們翻開正史。據《三國志》吳書周瑜列傳中記載,周瑜對部將黃蓋說:如今敵眾我寡,咱們堅持不了多久。但,我看曹操軍艦首尾相連,可以嘗試火攻。

    於是用艦船數十艘,裝滿柴草,灌滿膏油,派黃蓋前去詐降。“去北軍二里餘,同時發火,火烈風猛,往船如箭,飛埃絕爛,燒盡北船,延及岸邊營柴。瑜等率輕銳尋繼其後,雷鼓大進,北軍大壞,曹公退走。”因此,以當時公瑾的威名,根本沒有把孔明放在心上。

    2.赤壁大戰後公瑾有完備的戰略部署,不值得殺。

      當時的益州號稱天府之國,沃野千里,軍事意義重大。益州牧劉璋缺少憂患意識,外有強敵張魯,內不能盡用謀臣,不是守地之主。

    於是,周公瑾向孫權獻策:曹操剛敗,不能和我們再動干戈,我們要趁此機會,進取蜀地。

    孫權採納了周瑜的建議。周瑜回到江陵,起兵攻蜀。可惜天妒英才,他在行軍到巴丘時病逝,年僅36歲。

    3.周公瑾一代儒將風光霽月,不忍心殺。

    周瑜並非看不到逐漸強大的劉備勢力的潛在威脅。他曾經對孫權說:劉備是當世梟雄,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人下者。

    周瑜認為應該把劉備接到吳地,用金帛美女來減少他的雄心。讓關羽,張飛和劉備的關係慢慢疏遠,這樣才能謀取大事。倘若劉關張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之物也。”由此看出,周公瑾骨子裡有儒將風采,是不會採取暗害他人的低劣手段來達到目的的。

  • 8 # 生存不是生活

    感謝邀請! 我認為該殺,我們也別長篇大論的說東道西的沒意思,拋開所有的政治原因,就一條,當時周瑜魯肅諸葛亮三人商談是戰是合的時候,在明知道小喬是周瑜老婆的情況下,還讓他獻出大小二喬,以示誠意,這誰能忍,試問在坐的各位誰會因為對方的強大獻出自己老婆!如果有那就是人渣,就這點還不夠嗎? 還有我希望大家能看到我這篇文章,回答問題講究實實在在,你搞得那麼專業一看就是網路資料有毛意思,說出自己真是想法不好嗎?哪怕你不知道,也比抄襲網路資料要好吧!我很鄙視那些一看專業術語一大堆,一看就是抄襲,我認為我們應該抵制這樣的!

  • 9 # 韶華傾夢

    個人認為該殺,但要放到赤壁之戰勝利之後殺。原因如下。

    其一,曹軍攜大勢而來。在建安十三年(208年)正月,曹操平定北方,後方穩定的情況下,回到鄴城,立即展開了向南用兵的軍事上和政治上的準備。要知道,三國中就屬魏國的綜合實力最強,兵強馬壯、人才濟濟,再加上剛平定北方的軍威,一到荊州,就讓當時的荊州牧開城投降了。這種時候,只有蜀吳兩國聯盟才能求得一線生機。而這也是諸葛亮出使東吳,舌戰群儒的原因。

    其二,提前決裂,漁翁得利。蜀吳聯盟的初衷本就針對魏國,而且諸葛亮和周瑜兩人本就是謀士那一小撮中頂尖的一部分。試想,以二者的謀劃,難道看不出個人恩怨和國家利益哪個更重要嘛?如果國都沒了,那家又怎能安穩!因此,甭管周瑜當初怎麼鬱悶,這殺心只能轉移到魏軍身上。

    故而,當赤壁之戰勝利之後,周瑜展開對諸葛亮絞殺的原因如下:

    其一,羞辱老婆就是羞辱自己。妻子本來就是一個男人的顏面,當有人當著你的面說出汙穢之詞,並讓你放手才能使老婆得到幸福時,你個人怎麼想?熟悉三國的朋友都知道,諸葛亮並不是那種只會紙上談兵的書呆子,也不是老學究,他對世事靈活多變。

    因此,當劉備派他到江東出使時,他剛見到孫權,就開始刺激和貶低孫權,而後又跟著周瑜把酒言歡,期間開始拿二喬來羞辱周瑜。例如,“攬二橋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一句,人家本來的願意是將興建二個高臺,以收勝景;然後再於臺間建二座橋,以便朝夕流連其中。諸葛亮為了激周瑜故意把這句詩改為“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

    周瑜文學造詣本就高,對於流傳的詩詞不可能不知曉,亦不可能不曉得其中的含義。但是,本來好好的一句卻被諸葛亮扭曲其意義,並信口開河的說出來,要知道當時可是有魯肅等人在場。這其中的羞辱,就算周瑜再怎麼儒雅和大氣量,也不可能放得下。

    其二,公然侮辱與戲弄。諸葛亮一到江東,面見江東的謀臣,就開始大發言論和詭辯,諸如“蓋國家大計,社稷安危,是有主謀。非比誇辯之徒,虛譽欺人:坐議立談,無人可及;臨機應變,百無一能。誠為天下笑耳!”等。

    當時江東在座的都是有頭有臉之人,身份超然。諸葛亮這個當時還跟著劉備“流浪”的臣子,居然公然侮辱他們,他們怎麼受得了。

    而後,周瑜讓諸葛亮制大量的弓箭,以此來打壓諸葛亮的囂張氣勢,以報之前的侮辱之仇。但是,周瑜沒想到魯肅這個老好人這麼聽諸葛亮的好,借給他二十多艘草船。諸葛亮成功完成任務後,再次公然戲弄周瑜,說出了“為將而不通天文,不識地利,不知奇門,不曉陰陽,不看陣圖,不明兵勢,是庸才也”的一番話,更加的刺激了周瑜的神經。

    其三,國之大義,強敵必殺。文人和文人都有相惜之處,但是如果處在了不同的陣營,那就另當別論。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周瑜並不認為自己比諸葛亮差。但是,周瑜害怕諸葛亮會輔佐劉備,使得劉備壯大,從而讓自己東吳多一個強敵。

    所以,周瑜要殺諸葛亮也是害怕今後諸葛亮可能會成為自己和東吳的潛在對手,是為江東著想。

    總而言之,無論是為國為民,還是個人恩怨,周瑜對諸葛亮都是處在待殺和必殺的兩種選擇中。雖然殺了一個,也許還會有另一個。但是,防患於未然,周瑜還是知道的!

  • 10 # 閒壺雜談

    史實中周瑜並非量小之人,相反其人恢弘大氣,才資絕倫,實乃王佐之才,可惜的是英年早逝。

    諸葛亮出使東吳時剛剛出道,他只是在促成孫劉聯盟這件事上起到了很大作用,而在赤壁之戰中並沒有他什麼功勞,什麼草船借箭和借東風都不是他乾的。他也沒怎麼跟周瑜打過交道,因為資歷不夠,人家周瑜已經是東吳肱骨之臣位高權重而名滿天下了,犯不著跟一剛出道的新人過不去。所以說要問史實中周瑜該不該殺諸葛亮,這問題根本不成立。

    如果是在三國演義中那我肯定的說該殺,因為演義中的諸葛亮太厲害了,不僅智謀無雙而且還會法術能借東風啊,這樣的人卻不能為我所用,如果我是周瑜我也得宰了他。畢竟周瑜是東吳的臣子,大家各為其主,為自己和國家剷除未來的強大對手這是天經地義的。只不過小說為了戲劇效果把周瑜寫成量小之人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銷售有半年了,想看一些心理學的書,提高自己的溝通能力,有什麼高質量的推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