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像黃忠、文聘、霍峻,諸葛亮等人
2
回覆列表
  • 1 # 津城沐雨

    從三國演義來看,劉表後期是一個胸無大志的人,自然很難發現人才、任用人才。

    荊州刺史劉表,作為劉氏後人,有心思偏安一隅,卻沒有大的志向,中原混戰,劉表坐擁荊襄九郡無所事事,不能進取中原、維護漢家朝廷,對內不能有效約束部下,權力被逐步架空。

    這樣的一方之主,也就沒有發現才能的眼睛,人才也不會跟著一個胸無大志的人,荊襄九郡雖然有很多人才,但是卻沒有得到劉表的重用。

  • 2 # 今天要努力966

    劉表是名士,是“八駿之一”八駿,劉表 張隱、薛鬱、王訪、宣靖、公褚〔緒〕恭、劉祗、田林。當時劉表去荊州是單槍匹馬,他這樣做讓很多人覺得動容,讓很多人投靠他。甘寧,魏延,黃忠都是本土的寒門。他覺得自己是名士,又是八駿之一。總是擺架子,瞧不起哪些寒門,他瞧不起哪些社會地位低有真本事的人。他明知道他們是虎將不敢用也不去用。如果一個公司員工比懂得都多,會的多能力大,那麼這個經理絕對不會重用這個員工,老闆知道了他的經理位置就不保了!

  • 3 # 潘不安講究史

    因為劉表和後來的劉備有本質上的不同,這好比一家內部關係錯綜複雜的大型公司,劉表是上面空降的名譽領導,而劉備是帶資進組的投資人之一。

    我們來了解劉表其人。

    匹馬入荊州

    劉表是漢景帝之子,西漢魯恭王之後,和中山靖王之後的劉備可以說屬於同一支。不過和有一百多個兒子的中山靖王之後比起來,劉表的地位可就高多了。

    但因為是“八顧”之一,早年被捲入東漢末年著名的黨錮中,只得逃亡以躲避追捕。直到解除黨禁後,才被徵辟為何進的掾屬。

    初平元年,因荊州刺史王叡被孫堅所殺,劉表被任命為荊州刺史。但此時的荊州可不是好地方,刺史剛剛被殺,宗賊橫行,又有袁術屯兵魯陽致使道路阻斷。

    在困局中,劉表竟然表現出了驚人的智慧和膽略。他單身匹馬到宜城,會見荊州大族蒯、蔡的代表蒯越和蔡瑁,並獲得荊州主要大族的支援。

    有了荊州實力派的支援後,劉表誘殺宗賊首領十五人,盡獲其眾,又派蒯越、龐季勸降了江夏、襄陽陳坐。一系列手段,使得劉表威名廣傳荊州,各地偽官皆解印而逃,江南遂平。

    守土之犬

    劉表在荊州大族的支援下,終於坐穩了刺史之位,但並不表示荊州無患矣。

    袁術領地和荊州相接,因此虎視眈眈,劉表於是聯合與袁術不和的袁紹。但這也惹怒了袁術,於是派遣孫堅打敗了劉表,並圍困襄陽。恰逢劉表部將黃祖來援,孫堅中流矢而死,餘眾退走,但這也為日後與東吳結下死仇。

    建安元年,驃騎將軍張濟自關中走南陽,因缺糧草攻擊穰城,卻中流矢而死(劉表也許有流矢光環……)。劉表收納張濟的兵馬。

    建安三年,長沙太守張羨率零陵、桂陽三郡叛劉表,劉表派兵圍攻,滅張羨,並趁機開疆拓土,南接五領,北據漢川,地方數千裡,帶甲十餘萬。

    直到這時荊州算是徹徹底底的平定了,之後劉表整治地方治安,廣納士人,建立學校,荊州一片欣欣向榮。

    可見劉表守土有能,兵馬精良,糧草足備之後,若有良機,當可以圖謀中原,但是劉表卻目光短淺,只圖自保。

    官渡之戰時,盟友袁紹向劉表求助時,劉表雖表面答應,卻做壁上觀。從事中郎南陽韓嵩、別駕劉先對劉表說:“現在天下兩雄相爭,將軍起到了決定的作用,如果要有所作為,就要乘這個時機。不然的話,就選擇一個支援,你現在兩頭觀望,只會使兩邊都怨恨你。曹操善於用兵,麾下能臣大將多,一定能打敗袁紹,要不就直接帶整個荊州投降曹操。”

    蒯越也這樣勸說劉表,劉表卻猶豫不決,反而派韓嵩去見曹操,看看虛實。韓嵩說:“我看曹操有取天下之志,如果您想歸附我可以去。如果你有猶豫,我到曹操那,一定會被授予官職,就成為漢朝的臣子了,而不是您的官吏。到時候我肯定為那邊講話,不再為你效死。你好好想想吧!”劉表以為是他害怕,於是依然強迫韓嵩出使。

    韓嵩到許昌後果然被任命為侍中、零陵太守,回來後稱讚曹操之德,勸劉表投降,劉表非常生氣,以為韓嵩有貳心,要殺他。因為妻子蔡氏的勸誡,才沒有殺他,只是囚禁起來。

    劉表的表現如此的首鼠兩端,患得患失,自然使得屬下很多人才離心離德,不能為劉表所用。

    暮年志衰

    至劉表晚年,優柔寡斷的性格愈發明顯,再也沒有當年匹馬入荊州時的銳氣。其根基本就是依靠荊州大族,在晚年更是逐漸被架空,致使大族把持政務人事,而普通士人將領難有出頭之地。

    劉表長子劉琦,原先因為很像劉表而得到寵愛。但是因為劉琮娶了劉表後妻蔡夫人的侄女為妻,導致蔡夫人愛屋及烏,偏愛劉琮。這裡和演義中不同,蔡夫人雖然是劉表續絃,但劉琮並非其所生,且已成年,只是因娶蔡夫人侄女而受到喜愛。

    依靠劉表的寵幸,蔡夫人和弟弟蔡瑁及外甥張允每日在劉表面前詆譭劉琦,導致劉表開始寵愛劉琮而疏遠劉琦。

    父子尚且如此,外人在劉表面前又如何立足?

    這時候,隨著袁紹兵敗,劉備來投劉表,劉表非常高興的接納了劉備。但是早年就沒有爭霸之志的劉表,晚年更是苟且而安,僅僅新野小城就把劉備打發了,卻置之不用。

    但劉備的到來,卻攪動了這一攤死水。

    劉備到來前,荊州實際分成兩派,一派是以蒯、黃、蔡等為代表的大族,因為支援劉表有功,牢牢的掌控的軍政重要機關。但是他們對劉表沒有多少忠誠,只是維持自己利益的代表而已,如果劉表有意進取,他們為了更大利益自然支援。但是隨著劉表表現出來的胸無大志,他們對劉表越來越不滿,而快速崛起,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成為了他們更青睞的績優股。

    另一派比較年輕,來自中小家族,或外來士子,他們受到當地大族的排擠,在荊州很難獲得更高的發展。他們並非沒有被劉表任用,但是更多的都是一些無關緊要的小職位,同樣非常不滿。劉備即是和劉表一樣的漢室之胄,同時擁有自己的班底和軍隊,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團隊被荊州大族過多滲入而遭到架空。因此劉備更傾向於提拔有能力,但是沒有太多根基的荊州中下層官員和更銳意進取的年輕人。更主要的是劉備白手起家,屢敗屢戰的精神,表現出了其所含的大志。成為了更愛冒險,願意投機的年輕人眼中的潛力股。

    最終,曹操南下,裹挾劉琮投降的也正是這些荊州大族,而跟隨劉備的基本是荊州的中小官吏,或者年輕一代。

  • 4 # 九州歷史

    劉表手下的甘寧、黃忠、魏延、文聘以及眾多文人,都不受劉表重用。首先,這是劉表、黃祖等統治者的治理理念。劉表剛去荊州,穩定政局的手段非常狠辣,讓人一度認為劉表是個狠手。但是穩定荊州之後,劉表再不重視軍事。魯肅、諸葛瑾離開荊州的原因就是,荊州只重名門大族,不重視真正的人才。

    諸葛亮在《隆中對》裡斷定,劉表守不住荊州。劉表尚清談,結交名流,但在亂世中不尚武功,別說甘寧這樣的外來戶,就連魏延、黃忠、文聘這樣的本地將領,在劉表手下都被埋沒。劉表、黃祖對荊州的軍事實力還很自信。

  • 5 # 老薑聰蒜

    三國中,凡是有野心的人,都會用人才。比如:曹操。孫策。劉備。因為他們都是白手起家的,需要打地盤,需要用人才。

    凡是想著守一畝三分地的,有小農意識的,不愁吃,不愁穿的人,都不會去用人才。如劉璋,劉表。張肅等。他們不想著擴大地盤,去征服別人。

    劉表,當時人稱“八俊”,長得帥,喜歡高談闊論,是語言大師,行動的矮子。每每想搞點理想,就被老婆搞黃,野心全無。,因為他娶了個後妻美女蔡夫人,蔡夫人一天到晚,處心積慮地為兒子劉琮(劉表的小兒子)謀取福利,爭權奪勢,幹攏劉表治州的思維。造成劉表一天到晚處理家務事都焦頭爛額的,哪有心思去管理荊州事務。

    所以,劉備一到荊州,劉表拍大腿叫好,出城幾十裡迎接他。把荊州政事多託付給他,讓劉備成為他的高參。因為劉表太累了,只要在家裡,後妻蔡夫人就煩他。貓三狗四的事找他,劉表累啊,面對美麗動人,哭哭啼啼的小夫人,內鬱成疾,英年早逝。曹操南下前,居然一病不起。

    劉表不用人才,並不是真心不用,而是力不從心。他的內心是找了個冤家老婆,能多活幾年就謝天謝地了。

  • 6 # 另眼看世界江雲

    不是沒有野心的就不是好東西,不是不想當皇帝的就是無能。漢末八俊,不是誰都能當的。劉表的理想,是保境安民,荊州是國家交給我的,我是在其位,謀其政。不是政府派來的,是搶地盤,擾民的,不管你是孫堅,袁術,我都照打不誤。只要是國家需要,有才能的,哪怕是賣草蓆的,我都可以先收著。董卓也好,李催也好,曹操也好,中央來的,我都認。說劉琮投降,你錯了,我那叫認祖歸宗。諸葛小兒,勸我自立,不看在擔挑老黃的份上。早將他三分了。黃忠,文俜一直打土匪,霍尊,小伊在唱歌

  • 7 # 薩沙

    因為劉表其實只是大管家而已,連軍權都沒有徹底掌控,不要說用人。

    原來諸葛亮是劉表的人:三顧茅廬的真相

    “三顧茅廬”是三國時期的一個著名典故,也是中國歷史上流傳最廣的君臣佳話故事,可謂家喻戶曉。不過,真的是如《三國演義》上描述的那樣,劉備求賢若渴,諸葛亮清高淡薄,前兩次拜訪都無功而返,直到第三次才見面暢談的嗎?其實,這些都是羅貫中在小說中為了凸顯人物形象,製造劇情張力,而用筆墨渲染上去的內容。今天,就讓我們剝開藝術加工的外表,根據有限的歷史記載,加上客觀的邏輯推斷,去好好發掘和推敲一下三顧茅廬故事背後的內幕。

    首先,三顧茅廬的故事確實在史料上有著出處,但這個“三顧”並非指的是“三次光顧”,而是很多次。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記載:“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出師表》中,諸葛亮也自述過“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眾所周知,古人用字簡練,說的“三”一般是代表一而再,再而三之意,這裡指的是劉備出訪隆中很多次,而非是真正的“三次”。

    諸葛亮不可能投效曹操,曹操麾下人才濟濟,郭嘉、荀彧、荀攸、程昱……這些老員工他一個都難以逾越。孫權那邊情況也差不多,周瑜、魯肅、張昭、張紘……沒一個是省油的燈,想要在這群人中脫穎而出同樣不是件容易事。唯獨只有暫時寄人籬下的劉備,儘管他起點低實力弱,但志向卻很遠大,而且也具備相當的政治能力。看劉備之前在北方中原的表現,以他那點微不足道的家底,楞是憑藉著一己之力周旋於幾大諸侯之間,混得有聲有色。儘管劉備也沒打過什麼像樣的勝仗,倒是敗仗吃了一系列,但是隊伍卻一直沒有垮,自己的仁義道德招牌也一直維持得很好。

    諸葛亮早就對劉備的事蹟有所耳聞,而且也目光敏銳地看到了劉備落魄外表之下的巨大發展潛力。而且,劉備的身份不僅是漢室宗親,還是得到了當今天子所認可的皇叔。投奔他可以為自己打上“扶助漢室”的標籤,不僅名正言順而且對名聲很有好處。更重要的是,劉備身邊正好沒有一個能夠把握戰略大勢的,並隨時出謀劃策的軍師角色,而自己正好可以勝任這個職位。

    同樣的,對於劉備現下的狀況來說,也是急需一個像諸葛亮這樣的人才。

    其一,諸葛家的勢力不可小覷,在荊州地界黑白兩道都認識不少人,這對於劉備圖謀荊州的戰略來說很重要。

    其二,諸葛亮的兄長諸葛瑾在江東為官,這對於日後拉攏東吳這個重要戰略伙伴來說,是個十分便利的條件。

    其三,諸葛亮擅長治軍練兵,劉備之前在戰場上屢屢失敗,最大的問題就在於軍隊整體素質太差,所以一個懂得訓練軍隊的人才對他來說是當下最迫切需要的。

    其四,諸葛亮擅長政治,並善於使用各種手段,這點和劉備正好臭味相投,能夠分擔很多以往劉備必須親力親為的事情。

    其五,最重要的,諸葛亮還是個有相當水平的戰略家,能夠為整個劉備集團的發展路線作出規劃,制定出長遠的目標和策略。

    說到這裡,問題又來了,既然劉備和孔明如此相投,而且都把對方視為了自己最迫切需要的人。那他們兩人為什麼不開門見山直奔主題,反而是搞得雲裡霧裡,連見個面都這麼扭捏?很明顯,兩人中間肯定還橫著一個梗,一個無法逾越的梗。他們要合演了一出“N顧茅廬”的默契戲,來繞過這個梗。而這個梗不是別人,就是當下的荊州之主,和劉備同為漢室宗親,同樣有著仁義道德之名的劉表同志。

    話說諸葛亮幼年喪父,由叔父諸葛玄帶大,諸葛玄頗有才能,而且素與劉表交好,還被劉表請到了荊州為官。從此,諸葛家族這一脈便在荊州定居,諸葛亮也在荊州長大,後來還娶了當地名仕黃承彥的女兒黃月英為妻。很多人不知道,黃承彥的老婆姓蔡,也就是蔡瑁和劉表夫人蔡氏的姐姐……這樣算起來,蔡瑁和劉表都成了諸葛亮的親戚,一個是他舅舅,一個是他二姨夫,他在這兩人面前都是侄兒。劉表也是個能力出眾而且眼光獨到的人,早就知道諸葛亮有大才,是個做大事的人,所以之前也肯定去請過他出山為官。而一心仕途的諸葛亮卻沒有答應,因為他看透了劉表外強中乾的本質,覺得跟著他幹毫無前途。

    說白了,劉表在荊州只是個執政者,而非是統治者,荊州地界的實權是掌控在蔡張兩家手中。而且劉表雖頗有幾分才能,卻在政治手段上狠辣不足,執掌荊州僅20年都,就連軍隊的調動權都沒有拿到。更別說劉表現在已經一把年紀,早就沒有了進取的銳氣和發展的潛力,跟著他非但不會有前景,還有隨時被捲入荊州政治鬥爭漩渦的危險。聰明絕頂的諸葛亮可不想被這些破事波及,更不可能擔著全家跟著遭殃的風險去跟隨劉表。但是,劉表畢竟是他姨夫,對他諸葛家也算有恩,所以諸葛亮不能直接出言拒絕,只能假裝清高,故意擺譜,以不願入世為官的理由來搪塞劉表。

    既然已經給自己帶上了清高出世的帽子,那諸葛亮就必須把這個戲繼續演下去,否則就是不給劉表面子。所以,哪怕是劉備真的是求賢若渴,諸葛亮也不可能輕易就把自己的戲捅穿幫,這等於是把自己和劉備都往火坑裡推。好歹,劉表現在還是名義上的荊州之主,是諸葛亮一家的父母官,劉備也是依附在其地盤上生存,開罪了劉表的後果,絕對是十分嚴重。

    諸葛亮設計了一套表演劇本,他先讓好友孟公威、石廣元等將自己的名聲散佈出去,故意讓劉備聽到,又讓司馬徽等人在劉備面前提及“臥龍”這個稱號,再請徐庶等人趁熱打鐵,在劉備面前再推薦自己一次,引得劉備前來造訪。

    果然,劉備也默契地配合起了諸葛亮的劇本,裝出被他人慫恿的樣子,從新野來到了隆中拜訪諸葛亮。不過,諸葛亮為了騙過劉表安插在自己身邊的耳目,繼續裝出清高的態度,閉門不見劉備。這種情況當然也在劉備的預料之中,於是表面裝作失望而歸的樣子,實際上卻是心照不宣地吃下了這碗閉門羹。

    有了第一次閉門羹,也就有了之後的第二次,第三次,第N次閉門羹,眼看著老是這樣拒客於門外實在不禮貌,諸葛亮才打開了大門請劉備進去坐坐,喝上一盞熱茶,聊上一會便送出門外……其實,這些都是對劉表所使用的障眼法。劉表一開始倒也對劉備拜訪諸葛亮的事情很是關注,明裡暗裡都派人監視著他二人的動向。只見劉備隔三差五就帶些禮物往隆中跑,但不是被諸葛亮拒之門外就是邀進屋裡坐一會兒便走,連出門送客都懶得。

    偶爾諸葛亮還會帶些禮物到新野回訪,但依然是坐一會兒就告辭返回隆中……時間長了,劉表的耳目們報上來的情況就總是這些,劉表也厭煩了,他覺得劉備和諸葛亮之間似乎也就是“朋友之交”的關係而已,疑心也自然放下了……其實,這都是劉備諸葛亮二人合唱的一出雙簧,製造出來的一種假象,讓劉表相信諸葛亮始終是保持著出世高人的架子,像拒絕他一樣拒絕了劉備,依然不願出山。

    眼看著劉表慢慢放下了戒心,劉備依然覺得時機未到,他還要在劉表面前作一次更入戲表演,再趁熱打鐵一下。於是在一次酒席之間,劉備故意淚流滿面傷懷春秋,感嘆自己“髀肉復生”,一把年紀了還在虛度光陰,一事無成。在贏取到劉表的同情過後,劉備又借這個話題發散,說長久沒打過仗,導致馬術生疏,所以就要經常騎馬出去溜溜,保持點活力。不過,既然都決定騎馬出門了,那就得找點事幹,於是就順便騎馬去拜訪荊州當地的名仕,大家喝茶聊天,也算解個悶……英明一世的劉表再次被劉備的演技忽悠了,心想原來劉備只是閒不住喜歡出去找朋友玩而已,看來之前的擔憂果然是多餘的。

    更何況,就連我這個荊州之主,還憑著親戚關係都請不動諸葛亮出山,別提你劉備還是個外人呢?從此,劉表完全解除了這方面的疑心和戒心,對耳目報上來的各種訊息也懶得關注了。就此,劉備和諸葛亮之間的來往更加頻繁,更加肆無忌憚,等到劉表背部生瘡,臥病在床起不了身管不了事的時候,諸葛亮才真正出山,來到劉備麾下效力……

    關於“三顧茅廬”的歷史真相,大抵就是如此。不得不說,劉備和諸葛亮二人的政治能力和演技都太出色,做什麼都是滴水不漏,什麼話都能夠自圓其說。更難得的是,他們的默契度之高,已經到了心照不宣的程度,這二人湊一塊簡直就是絕配。從此,劉備的集團中有了諸葛亮這樣一位戰略總規劃師,也算是真正走上了正軌,並從此留下了千古流芳的君臣佳話。這正如某位三國研究者所說的:

    劉備請來諸葛亮,

    從事實業展鋒芒;

    有如高祖遇張良,

    恰似孝公得商鞅!

    PS:諸葛亮被傳統文化包裝成了一個偶像式的人物,經常被描述成智慧的化身和忠臣的楷模。其實,拋開這些神化的水分,諸葛亮依然算得上是一代賢相,別的不說光是一篇洋洋灑灑的“隆中對”,就展示出了諸葛亮超強的戰略構想能力。他在劉備最低迷和茫然的時候為其撥雲見日,指明今後的發展道路和策略,使劉備重新燃起了稱霸天下的希望。之後的歷史也證明了,劉備確實是按照隆中對上的策略來做的,這才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政治局面……

  • 8 # 醉愛侃足球

    劉表有那麼多人才卻不能為之所用,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他的性格。

    《三國志》中曹操對劉表的評價是:

    “自守之賊也”。

    也就是說,劉表並不想在群雄逐鹿的時代攻城略地,成為一統天下的霸主,他只想把自己的屬地管理好,老婆孩子熱炕頭,安享晚年即可。

    其實曹操這個評價並不完整,劉表本身還是很有能力,不過他不會用人卻是事實,晚年的劉表早已沒有雄心壯志,被豪強滅掉是必然的趨勢。

    劉表的出生就很高貴,劉表是當時皇室血統最純正的諸侯之一,他長得一表人才,堪稱三國名流之士。

    劉表在治理州郡方面很有才能,他在荊州算是一個空降管理者,依靠高超的謀略和權術在短短的時間內就把荊州治理得井然有序。劉表在任期間,荊州的百姓還是在三國亂世中度過了一段安定太平的日子。也就是說,劉表的管理能力是非常不錯的。

    《三國志》中郭嘉對劉表的評價是:

    “表,坐談客耳”。

    郭嘉的意思很明顯,那就是說劉表這個人只適合跟他參加宴會,誇誇其談可以,但是想幹點什麼大事是不行的。

    劉表最大的缺陷就是不會用人,荊襄之地可謂人傑地靈,當時可是出了不少人才。劉備、諸葛亮都曾在劉表手下效力。另外魏延、黃忠、甘寧、文聘、蒯越、蔡瑁、黃祖、霍峻、李嚴、韓嵩等也是三國時期不可多得的名將和人才。

    所謂亂世出英雄,沒有雄心壯志,劉表手下的這些人就沒有用武之地。很多人才看到劉表只會客客氣氣的安頓自己,卻不會重用他們,有抱負的人才最終還是選擇了離開他。

    《三國志》中曹操參軍裴潛是這樣評價劉表的:

    “劉牧非霸王之才,乃欲西伯自處,其敗無日矣”。

    《三國志》中甘寧這樣評價劉表:

    “寧已觀劉表,慮既不遠,兒子又劣,非能承業傳基者也”。

    劉表其實在荊州只有行政權,沒有實際的兵權,真正能調動部隊的是他的小舅子蔡瑁。另外劉表連自己的兩個兒子都用不好,所以說,在用人方面的能力劉表是極其欠缺的。

    所以筆者想用一句話來概括劉表: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庸主!

    劉表本身沒有錯,如果生在和平年代,他會成為一個被後人歌功頌德的治世能臣。可無奈劉表是生在了三國群雄逐鹿的年代,想要獨善其身是絕對不可能的。那些人才跟著劉表只會跟著他走向滅亡,對於那些雄才大略的人才來說,劉表就是個庸主。

  • 9 # 靜說歷史

    東漢末年天下豪傑四起,許多軍閥割據一方,有的靠手段,有的靠出身,即使是身無分文的劉備也能憑著一個虛無縹緲的皇室身份行走江湖,難不成那些爭天下的豪傑們,就沒有一個正宗漢室後裔嘛?

    並非如此,劉表就是西漢魯恭王之後,劉表身形偉岸,年少成名,後來被何進看中,出任軍候,一步步奮鬥成了手握荊州的大諸侯,鼎盛時期劉表據地千餘里,帶甲十餘萬,然而劉表卻生性多疑,沒有大志,麾下名將輩出卻只想著在荊州過太平生活,白白浪費了大好資源。

    劉表最讓人羨慕的不是佔據荊州之地,而是他麾下的大將,劉表陣中黃忠、魏延、文聘、甘寧等人都是威名赫赫的大將,此外還有蔡瑁、李嚴等人,這些人在劉表手下兢兢業業,離開了劉表之後更上一層樓,那麼劉表死後這些人又有哪些結局呢?

    賣主求榮、的蔡瑁張允

    建安十三年,劉表病逝,蔡瑁等人擁戴次子劉琮為主,恰逢曹操大軍南征,劉琮在蔡瑁等人的勸說下投向曹操,蔡瑁等人隨之加入曹操麾下,《三國演義》中記載,蔡瑁張允投向曹操之後,盡心盡力為曹操操練水軍,為了日後攻打東吳,赤壁之戰時,周瑜得知蔡瑁兩人熟悉水戰,要想取勝必須除掉兩人,因此就設計在蔣幹前來招降的時候,拉住蔣幹徹夜飲酒,假意醉酒之後說出了蔡瑁張允早就投降的訊息,蔣幹聽聞之後不敢耽擱,回到曹營只有將聽到的訊息告知曹操,曹操大怒“二賊如此無禮耶?”憤而殺了兩人。

    這是《三國演義》中的記載,實際上蔡瑁身處名門,一直待在在劉表身邊,跟隨曹操之後也連連升官,最後被封為“陽亭侯”,也算善終,只不過這兩人投降而來,不為魏將所容,曹丕就曾說“無不烹菹夷滅,為百世戮試”,表示這種不忠不義之人怎麼有臉活在世上,雖然史書沒有記載他們的下場,想來也是十分悽慘的。

    轉戰東吳的甘寧

    甘寧用現在的話來說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刺頭,年少時期經常召集人手在地方上搶奪財物,靠打家劫舍闖出了名聲,甘寧雖然魯莽卻重情重義,一旦與人傾心交往,便會甘願為之赴湯蹈火,長大之後意外接觸到諸子百家的典籍,此後勵志不再搶劫度日,恰逢劉表招降,便帶人依附劉表。

    甘寧心有大志,久而久之發現劉表並不是自己心中明主,恰逢江東招攬人才,心生投靠之意,當時東吳正在攻打江夏,甘寧領兵助黃祖斷後,立下大功卻沒有得到重用,此時的甘寧憂愁苦悶,經蘇飛引薦之後投奔孫權,孫權待甘寧禮遇有加,周瑜、魯肅等人也十分賞識甘寧。

    到了東吳之後,甘寧找到了施展抱負的機會,逐漸成了東吳大將,不過甘寧曾經與東吳為敵,對此甘寧為人爽朗,得到了將士們的一致認可,而孫權善於用人,發揚甘寧的有點,使之成為三國有名的悍將。

    鎮守一方的文聘

    文聘本是劉表麾下大將,劉表死後曹操大軍殺來,少主劉琮帶人投降曹操,文聘卻遲遲不來相見,對此曹操憤怒,文聘卻表示自己沒有保全荊州,內心有愧,曹操認為文聘為人忠義,重用文聘,讓他鎮守江夏,接手江夏之後,文聘不負眾望,多次擊退關羽大軍,立下大功。

    226年,孫權六萬大軍圍困文聘,當時天降大雨,很多防禦工事被毀壞,來不及休整,孫權來勢洶洶,文聘心生一計,下令全城人員不得外出,自己也躲在府中,孫權知道文聘忠義,深受曹操重視,如今面對大軍絲毫不動,更不會投降,很可能是有援軍,因此不敢貿然攻城。

    幾次嘗試性進攻都沒有成功,只好撤去兵馬,文聘趁機開啟城門追擊,大破吳軍。文聘善於守城,多次為曹操解決後顧之憂,這樣的人才在劉表手下卻沒有出頭之日,實屬可惜。

    五虎上將黃忠

    曹操來襲之後,並不是所有人都心甘情願地跟隨曹操,許多士子鄉紳都歸順了劉備,而劉備之所以能迅速發展壯大,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荊州的人才,黃忠就是劉備從荊州得到的最大收穫。

    當時的黃忠並不出名,不過跟隨劉備之後,在定軍山斬殺魏將夏侯淵,一戰成名,此後被封為徵西將軍,《三國志》中評價“忠常先登陷陣,勇毅冠三軍”立下赫赫戰功的黃忠成了蜀漢集團的重要一分子,只不過常年征戰,致使黃忠傷病滿身,沒多久就去世了。

    北伐大將魏延

    魏延是三國蜀漢後期名將,跟隨在劉表身邊時還是一個毛頭小子,根本沒有表現的機會,被劉備收服之後,先後攻打益州,拿下漢中,開始嶄露頭角,因為魏延的出色表現,劉備在決定漢中太守人選的時候,力排眾議讓魏延擔此大任。

    從此之後成了蜀漢的重臣,劉備死後託孤諸葛亮,諸葛亮認為蜀漢偏安一方,遠離中原腹地,長此以往勢必會面臨危機,於是領兵北伐,魏延幾次北伐,戰功卓越,當時魏延曾請求諸葛亮分兵,自己領一路兵馬攻取關中,於潼關會師,但是始終沒有得到允許,因此心懷不滿,後來諸葛亮死後,魏延與楊儀矛盾激化,魏延被殺,還被滅了三族。

    託孤大臣李嚴

    荊州陷落,李嚴沒有投靠曹操,也沒有選擇劉備,而是跑到了益州,加入劉璋陣下,在益州的時候,李嚴成了統兵大將,還與劉備多次正面對敵,後來歸降劉備。

    不知為何劉備對李嚴青睞有加,臨死之前任命李嚴為尚書令,與諸葛亮一同輔佐少主,只不過李嚴與諸葛亮一直不和,諸葛亮兵出祁山,李嚴負責押運糧草,當時陰雨連綿,道路難行,於是李嚴派人給諸葛亮傳話,希望諸葛亮退兵。

    然而之後李嚴故作態勢,表示糧草充足,為何要退軍,意圖洗脫責任,將北伐失利的責任推卸到諸葛亮頭上,此時諸葛亮也上奏彈劾李嚴,最終被貶為平民,諸葛亮死後,李嚴知道自己再也不會重返朝堂了,積憤而死。

    以上幾位都是從劉表手下走出來的大將,可以說他們都是豪傑人才,這樣的人在劉表手下卻無用武之地,流落各處之後卻能青史留名,令人唏噓。

    劉表手下有這麼多猛將,他卻未善加使用,其實跟他個人能力有很大關係,劉表其人還真是徒有其表,內在慫,狠辣不足,沒有足夠的智謀和政治手腕,所以他雖然統治荊州20多年,卻連軍隊調動權都沒有,荊州地界的實權是掌控在蔡張兩家手中,劉表只是大管家而已。總之就是兩個字,窩囊,三個字,太窩囊。所以諸葛亮寧可假裝清高不出山,都不想服侍這樣沒前途的主子,可謂是用心良苦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隋煬帝和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