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彧剪輯

    因為真正意義的“完全公平”並不存在。因為所謂的“公平”,對於每一個個體是不同的。

    說個很極端的例子。在戰場上,你和敵人。結局幾乎只有你死我亡這個型別的選擇。那麼,你的生命在你自己眼中,是否是和對方是一致的?肯定不是。那麼,都是爹媽養的,都是人類,為什麼,你不會渴望公平的1對1交換或者都不死,而是竭盡全力去殺死對手。因為,你並沒打算追求所謂的“公平”,只是為了你自己的“利益”。

    那麼,為什麼會追求公平?其實也很簡單:公平本身,便是“大部分人”要求“小部分人”為整體的利益做出讓步。這邊是公平誕生的時刻。但是,這對於“小部分人”是公平的麼?並不是。當秩序存在的那一刻,人便會因為各自的出生、能力等等有強弱之分。秩序的建立,到最後,也只是為了滿足大部分人的利益。這一切,從一開始,就不是公平的。

    那麼,宏觀的“公平公正”,需要如何達到呢?小丑的答案就是:混沌。儘管不能稱之為正確。拋去一切秩序,解放所有因公序良俗的限制。那麼,決定地位強弱的,就是

    不可改變的現實與與生俱來的強弱。如同叢林法則的弱肉強食,強者壓榨弱者,這是自然進化的選擇。既然不能改變,那就視其為唯一的秩序。那麼,遵循這個秩序,最基礎的公平就生成了:成王敗寇。

  • 2 # 芊雲說電影

    我是這樣理解的:其實無論小丑也好,還是我們也好,活著的意義不過是做好自己,何必總是為了別人的看法,別人理想而活著呢,無論好還是不好,這一生難道不是屬於自己的麼。時間一長,多數情況下便忘記了自己。

    我們總是在生活之中因為這種或者那種的事情,漸漸的忘記自己最初的想法,只有當別看別人的什麼,才猛然驚喜,就像魯迅筆下的人,已經變得麻木,沒有感知。 當你對於生活感到迷茫的時候,不妨靜下心來,好好的想一想自己當初的想法是什麼,之所以感到迷茫,是不是路走錯了,有的時候能夠及時的反省自己,更換方向也是及時止損。

    有句話說的好,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 3 # 阿Joy影視

    在這個豐收的季節,天氣逐漸變涼,首先非常高興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其次讓我帶領著大家一起走進這個問題,就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一個開放式的結局,以及導演透過這個結局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你可以把整部電影看成兩個故事(甚至可以更多),第一個故事講訴亞瑟從一名可憐底層小人物變成一個小丑的故事,這個故事佔據了全片95%以上的內容。

    第二個故事只有5%,但是推翻了一切,電影只有最後幾分鐘以及一開始閃過的小丑在精神病院猛撞頭部才是真實的世界,此時的小丑被關在阿卡姆精神病院,他從未越獄。小丑在人才輩出的阿卡姆精神病院接受治療,或許是不滿,或許是無聊,或許是想開個玩笑,在11:11分時,他用頭猛撞房門,在腦海裡妄想出亞瑟這一虛擬人物,利用真實發生過的事情(比如托馬斯夫婦之死)以及臆想的事情(比如自己間接造成了托馬斯夫婦的死亡),自導自演了一個無辜可憐蟲被社會壓迫最終走上犯罪道路的故事。

  • 4 # 小蘇經典

    心理醫生問:有什麼好笑的?

    小丑:只是想到一個笑話

    這時鏡頭給到韋恩夫婦被殺的街巷,兩句具冰涼的屍體旁邊站著年幼的蝙蝠俠,在小丑的笑聲中鏡頭漸漸拉遠,鏡頭再切回來。

    插入的這段鏡頭,我認為是告訴觀眾“儘管時間出現了跳躍,但小丑確實知道湯瑪斯韋恩夫婦被殺”的事實,並且是在自己造成的混亂下。這就是這個笑話,對小丑來說也是值得高興的事。

    心理醫生:想說給我聽嗎?

    小丑:你不會懂的

    小丑的人生就是一出悲劇,作為代表普通善良群眾或社會中上層階級的心理醫生有怎麼可能理解的了小丑這種社會底層和精神病患者的內心世界。

    注意這時配樂變了,冰冷詭異的旋律一下子歡快起來,還有這段歌詞

    《That"s Life》- Frank Sinatra

    這就是人生

    看起來也許很好笑

    有些人就是故意

    踐踏別人的夢想

    但我絕對不會灰心喪志

    因為這是個冷漠的世界同時還有對小丑逐漸囂張得意眼神的大特寫,也預示著悲催的心理醫生的結局。

    後面的歌詞不再翻譯,小丑腳踩帶血的腳印走向走廊盡頭,人物出場結束的常用手法。帶血的腳印就理解為心理醫生已經被他殺了,這時無論前面的是否是亞瑟臆想的,小丑這個角色已經徹底誕生了。

    最後的追趕我想是導演再次強調對小丑這種邪惡存在的態度,“儘管你的人生很悲催,但這並不是你殺人的理由”。

  • 5 # 野賣狗糧

    黑暗大爆炸!緊扣文章核心,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小丑,而男主從一個強迫自己給別人帶來歡笑,而卻承受種種惡果,從舞臺上的嘲諷和嘲笑,到生活裡的兩極分化。如果世界是黑色的,那我為什麼不在這黑暗中,縱一把大火,如果名流們是扭曲的,我為何還要做那被欺壓的小丑?我是小丑,真正的小丑,貴族的焦慮就是我的喝彩,抗爭的同僚就是我的觀眾,爆炸的火光就是我的燈效。看,大家都在為我鼓掌,看,我的表演多受喜歡。來吧黑暗的社會,來吧黑暗的名流,來吧,黑暗的體制,我不在畏懼,我是光,我是快樂,我會用一次次表演,讓你們知道何為痛苦!謝幕!

  • 6 # 圖賓根小木匠

    小丑,傑克菲尼克斯!

    開放的結局,意味著,每個觀者可以自由的釋放自己!

    結局意味著一段故事的暫停,之後的是每個參與者自己的故事,可能被看見,或者永久的沉默下去。

    在看待結局之前,小丑提供了足夠多的時間,讓我們充分的瞭解小丑的人生,影像展示出來的各個階層的參與者,在事件中有意展示出的選擇,創作者的高明之處,在於這些選擇,看似簡單,卻並不僵硬,不固化,是那麼的真實。然而真實從來不是被選擇,而是存在,從真實追尋意義,方讓人的選擇變的荒繆,諷刺!

    小丑的結局,只是在電影時間上的一個節點。

    影片如此的不同,明顯的悲情色彩,卻沒有帶來眼淚,但是每一分鐘,都是如此的悲哀,如此的壓抑。而現實中,美國對於電影上映時的種種安全限制,也許這才是真正的結局!

  • 7 # 奢侈品套裝

    結局太唐突,矛盾不夠,觀眾根本就沒看到忍無可忍的那種爆發,也沒有看到欺壓之下的無奈和無助,表達的不是很矛盾話,

  • 8 # 無敵天秤座

    當以敬仰之心走上秀場,大家給與迴應的,只是期待他出醜,期待他成為嘲諷的物件,掌聲和笑聲有多大,鞭打在他心裡的印記就有多深刻。他跳起了詭異的木偶舞上去了,那是他第一次殺人後的自我修復動作,坐落皮椅的那一瞬間,亞瑟已經死去。原本該歡聲笑語的脫口秀,變成人性的嘶喊,這並不是小丑的本意,帶來歡笑是小丑的使命,如亞瑟所說,他天生的使命就是給人們帶來笑聲。他卻沒想過,只有自己被踐踏,被傷害時,這些人才會發出哈哈爆笑。他的世界並不在這裡,他並不能理解這個世界。他憤怒的開槍了,就如在地鐵倒地時的絕望一樣,再次開槍,把他崇拜的偶像殺死了,原本他以為莫瑞會是最後一道光,但沒想到他比任何人更殘忍和虛偽。莫瑞,這顆子彈,是你應得的。

  • 9 # 正兒八經丿範er

    一個開放式的結局,以及導演透過這個結局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你可以把整部電影看成兩個故事(甚至可以更多),第一個故事講訴亞瑟從一名可憐底層小人物變成一個小丑的故事,這個故事佔據了全片95%以上的內容。

    第二個故事只有5%,但是推翻了一切,電影只有最後幾分鐘以及一開始閃過的小丑在精神病院猛撞頭部才是真實的世界,此時的小丑被關在阿卡姆精神病院,他從未越獄。小丑在人才輩出的阿卡姆精神病院接受治療,或許是不滿,或許是無聊,或許是想開個玩笑,在11:11分時,他用頭猛撞房門,在腦海裡妄想出亞瑟這一虛擬人物,利用真實發生過的事情(比如托馬斯夫婦之死)以及臆想的事情(比如自己間接造成了托馬斯夫婦的死亡),自導自演了一個無辜可憐蟲被社會壓迫最終走上犯罪道路的故事。

    導演在電影裡給出了以下提示:

    2.開頭閃現和結尾小丑被關的兩個白色房間裝修風格是一樣的,比如牆上的瓷磚和字型。

    3. 亞瑟高頻出現的一句臺詞:我這輩子都不確定自己是否真實存在。

    4. 片尾小丑在精神病院裡對著治療師發笑的情節對應電影開頭亞瑟在社群醫生面前哭笑的情節。

    而這,就是《小丑》的迷人之處,他需要觀眾高度參與進來,這兩個故事都是合理的(甚至還能有其他解讀),觀眾可以憑自己的理解、喜好去解讀整部電影。

    第一個故事寫實,它把觀眾想知道的一切都交代得一清二楚,包括小丑的生世、經歷以及誕生過程,我們能很好地感受主角的情緒,更深入地瞭解小丑, 瞭解 “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而且電影的主題也更加深刻。

    關於小丑的起源,DC電影要麼參考《致命玩笑》的化學池,比如1989年版《蝙蝠俠》,要麼模糊處理,不去探討小丑的起源,比如《黑暗騎士》,但是《小丑》做出了大膽的創新,第一個故事明顯把小丑的誕生歸結為社會問題,把哥譚市混亂的根源指向了韋恩集團所代表的資本主義。

    30年前創造一個小丑需要把他推入化學池,而30年後,我們只需把他推向糟糕的社會。

    韋恩企業的不食肉糜造就了小丑,小丑又反過來造就了蝙蝠俠,然後再細想下去你就會發現恐怖的事情:

    哥譚市有蝙蝠俠,那麼那些擁有“韋恩”企業卻沒有蝙蝠俠的城市呢?

    對於他們來說,無論是門外憤怒的市民還是電影裡憤怒的工人階級,都只是一出笑話,他們根本不關心底層民眾的死活。

    那麼既然是批判資本主義,是否意味著導演同情和支援小丑的做法?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在電影的最後幾分鐘,託德·菲利普斯宣讀了對小丑的判詞:邪惡的,非正義的,而這也正是結尾的精彩之處。

    菲利普斯在展現小丑人物弧光時參照了《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透過讓小丑不斷在壓力下做出選擇來揭示人物性格真相,而且還在敘事的過程中展現人物內在本性中的弧光變化:先是被壓迫被歧視,然後是反抗(地鐵槍殺案),接著是復仇(殺死藍道以及默裡),而跟著主角,觀眾的情緒大抵也經歷了同情、鼓掌再到質疑/支援。

    然後精彩的來了,菲利普斯沒有在電影的高潮部分揭示小丑的真實性格,他把小丑的性格真相放在了高潮過後的幾分鐘。

    如果說極度壓力下的選擇可以讓我們看清楚一個人,那麼極度放鬆的情況下也可以。

    於是我們看到了帶著鐐銬的小丑踩著音樂,慢悠悠地走出病房,在地上留下一個個清晰的血腳印。

    毫無疑問,他殺害了治療師,一個無辜的人。

    而治療師的死亡很可能僅僅是她讓小丑想起了之前社群福利治療時的不愉快回憶。

    而這也恰恰是迴應了存在爭議的“復仇”環節。

    藍道和默裡是否真的罪大惡極,非死不可?

    還是僅僅是欺騙、利用過亞瑟,就必須以死謝罪?

    這一個個血腳印似乎在嘲諷小丑對社會的控訴,大家不妨回憶一下小丑是怎麼殺藍道的?剪刀插動脈後又插眼,在藍道必死的情況下瘋狂的撞擊他的頭部,這是復仇嗎?這是赤裸裸的虐殺。

    所以也許正如默裡所說,小丑所做的一切只是在為自己的殺戮找藉口:

    小丑在假借社會不公,來合理化自己的殺人動機。

    所以把這兩點結合起來,第一個故事要表達的觀點也就十分清晰了:以托馬斯為代表的資本主義使得哥譚市階級分化嚴重,貧富懸殊,是哥譚市混亂的根源,不解決它,再多的蝙蝠俠也無濟於事。但是我們也應該警惕那些假借社會不公,來合理化自己暴力行為的小丑們,他們極其危險。

    從這點講,第一個故事極具批判性,不止探討了資本主義存在的問題,而且否定了小丑的做法。但是,這是有代價的,那就是小丑不再神秘,不再迷人,他是孤兒,他受盡虐待,他沒有高智商,他病態,他內心扭曲,他只是一個被社會逼瘋的可憐蟲,光環不再。

    所以,第二個故事的小丑更符合漫畫的設定,這所有的一切只是小丑思想的一角,小丑依舊神秘,他依舊意味著混亂,意味著更多的可能性,也許過幾天,他又能給你整出個更精彩的故事,或許更可憐,或許更可恨,可又有誰知道呢?而影迷津津樂道的高智商也保留了,你猜猜小丑是怎麼在帶著手銬的情況下殺死治療師的?

    而且第二個故事跟觀眾的互動性更強,在電影最後幾分鐘,精神病院裡的小丑一直在發笑,治療師忍不住問他:“What so funny?”小丑沉醉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低著頭,自言自語般輕輕從嘴裡吐出一句話:

    “只是在想一個笑話”。

    然後小丑的腦海裡浮現起蝙蝠俠父母被殺的那個夜晚。

    “你能告訴我嗎?”

    “你不會懂的”

    那麼這個笑話是說給誰聽的?或者說誰又會懂得這個笑話?

    答案有很多,可以是亞瑟,也可以是蝙蝠俠,甚至還可以是正在看電影的觀眾。

    當你選擇相信第二個故事時,你其實是在窺探小丑的精神世界,而此時的小丑正透過妄想,在腦海裡創造出亞瑟這個人物,把亞瑟的不幸通通歸因於哥譚市的社會問題,進而合理化亞瑟的暴力與謀殺,一方面是為了好玩,另一方面是為了證明一個觀點:

    任何人只要像我一樣經歷了糟糕的一天,也會發瘋。

    還記得亞瑟那不受控制的笑聲嗎?是的,那個笑聲來自小丑,每當亞瑟遭受不幸或者想展現自己的時候,小丑總會出現,利用笑聲嘲笑他,打擊他,撕裂他。但是這個笑聲其實也是在嘲諷那些同情亞瑟的觀眾。

    哦天啊!你們居然在牽掛一個我虛構的角色?你們居然相信我虛構的故事?這可真夠蠢的。

    換句話說,在第二個故事裡,一旦你同情亞瑟,認為亞瑟只是在反抗這個操蛋的社會,甚至覺得亞瑟不是壞人,那麼小丑就已經贏了,因為你認同了他的觀點。

    你們不是想看看小丑的精神世界嗎?這就是了:病態且危險。

    但是第二個故事的深度顯然沒有第一個深,他更像導演的一個惡作劇。

    這部電影類似於《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你有權選擇自己喜歡的結局。

    所以看完這部電影,如果你問我三部小丑電影孰優孰劣的話,我會這麼回答:They complete others.

    傑克·尼克爾森版小丑重“形”,他在在劇本俗套、缺乏深度的情況下,憑藉自己的經驗和理解,巧妙的利用戲劇性,將漫畫裡小丑的那種瘋癲與殺戮完美融合,向觀眾呈現了一個集滑稽與恐懼於一身的小丑:看似滑稽卻暗藏殺機,你永遠不知道從他手槍射出的是子彈還是鮮花。

    希斯·萊傑版小丑重“神”,他在優秀劇本的支撐下,做到了演技大爆發,成功把《致命玩笑》裡“糟糕一天”的觀點呈現給了觀眾,告訴全世界小丑就是混亂失序的本體,是哥譚市的犯罪王子。這個版本的小丑沒有笑氣、強酸花以及歡樂蜂鳴器,他也不滑稽、不搞笑,他所擁有的只有短刀和超高的智商,但是足以把整個哥譚搞得天翻地覆,把“光明騎士”哈維•丹特逼成“雙面人”。

    最後是菲尼克斯,他的小丑同樣重“神”,但是妙就妙在他憑著大師級的演技,用一場電影,兩個故事,帶領觀眾們一探小丑的精神世界,然後又把決定權丟回給觀眾,讓觀眾去選擇自己心中的小丑。同時也給了那群那群整天嚷嚷著“希斯萊傑之後再無小丑”的復讀機一個響亮的耳光,讓他們明白經典角色是用來突破的,而不是用來吹捧的,復讀了十年,也該閉嘴,去找新的事物復讀了。

    這三個小丑相互補充,相互成就,而這也是小丑的魅力所在,我們有太多的方式去解讀他,演繹他,畢竟每個人內心最陰暗的地方都住著一個微笑的小丑。

    寫在電影之後:

    關於《JOKER》,我的解讀一直在強調電影的結局是開放的,讀者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理解電影,同時我也分析了兩個故事的優缺點,以便讓觀眾更好地理解和選擇自己心目中的小丑。但是總有些人,喜歡以自己為尺度,一上來就嚷嚷著:什麼年代了還用精神分裂的套路?或者直接說過度解讀有意思嗎?首先,第二個故事只是小丑的一個笑話,不涉及精神分裂,他清醒的很。其次,導演在電影裡就不止一次用了精神分裂的手法來展現亞瑟,請問是不是也是過時的?最後,第二個故事只是一種猜想,就跟亞瑟是不是托馬斯的私生子一樣,無法驗證,你接受不了,那麼你選擇第一個故事不就好了?開放式結局的電影沒人拿槍指著你的頭,逼你選第二個結局,但是也別太自以為是,有些觀眾反而接受不了小丑是這樣誕生的,他們更喜歡第二個故事。互相尊重是相對的,動不動就對自己不喜歡的可能性扣上一頂過度解讀的帽子,是何等的狂妄自大。

    更正1:一開始我以為小丑最後卸下了鐐銬,經網友提醒,我反覆觀看結尾,覺得小丑最後沒有卸下手銬,他在帶著手銬的情況下殺了治療師

    附兩則洛杉磯時報的新聞:

    第一則(應該發表於10月4號):Speaking with The Los Angeles Times, Phillips was commented about the debate that Joker"s ending has sparked. And while he"s pleased to see the public discussing the movie, he doesn"t want to give his own personal opinion that could affect how people are interpreting what happened in the movie.

    “Me and Scott and Joaquin, we never talked about what he has — I never wanted to say, ‘He’s a narcissist and this and that." I didn’t want Joaquin as an actor to start researching that kind of thing. We just said, ‘He’s off.’ I don’t even know that he’s mentally ill. He’s just left-footed with the world.

    “There’s a lot of ways you could look at this movie. You could look at it and go, ‘This is just one of his multiple-choice stories. None of it happened.’ I don’t want to say what it is. But a lot of people I’ve shown it to have said, ‘Oh, I get it — he’s just made up a story. The whole movie is the joke. It’s this thing this guy in Arkham Asylum concocted. He might not even be the Joker.’"

    “我、斯科特和華金,我們從來沒有談論過他擁有什麼——我從來沒有想過說,‘他是一個自戀者,這樣那樣。“我不想讓華金這個演員開始研究這類事情。我們只是說,‘他走了’,我甚至不知道他是否有精神病。他只是對世事不太瞭解。

    “你可以從很多角度來看待這部電影。你可以看著它然後說,‘這只是他的多項選擇題之一。但這些都沒有發生。“我不想說那是什麼。但我展示過的很多人都說,‘哦,我明白了——他只是編了個故事。整部電影就是個笑話。就是這個阿卡姆瘋人院的傢伙捏造出來的。他甚至可能不是小丑。’”

    第二則(應該發表於11月1號)

    Some have argued that Fleck was actually in Arkham Asylum the entire time and merely imagined the whole narrative as a twisted form of wish fulfillment. Others believe that Fleck isn’t the actual Joker — a character who has never had a single definitive origin story — but instead served as the inspiration for the Joker as we’ve come to know him, a theory to which Phillips himself has given some credence.

    Phoenix says that, at least as he sees it, Fleck is indeed the Joker: “I mean, to me, yes, he is.” But he welcomes alternative takes. To him, it’s those ambiguities that make the film worthwhile.

    "There was something that was great about the mystery of it,” Phoenix says. “Todd and I talked a lot about how this is one of the few opportunities that you have where people don’t expect to know the definitive truth of the character — and not only that, they probably don’t want it. Usually the demands of the movie are the opposite. I said, ‘We have to take advantage of that. Why would we not?’ ”

    有道翻譯結果:有些人認為,弗萊克實際上一直都在阿卡姆瘋人院,只是把整個故事想象成一種扭曲的願望實現形式。另一些人認為,弗萊克並不是真正的小丑——這個角色從來沒有一個明確的起源故事——而是我們所瞭解的小丑的靈感來源,這一理論得到了菲利普斯本人的認可

    “它的神秘之處有一些偉大之處,”菲尼克斯說。“託德和我談了很多,這是你所擁有的為數不多的機會之一,人們不希望知道這個角色的真相——不僅如此,他們可能也不想知道。通常電影的要求是相反的。我說,‘我們必須利用這一點。為什麼不呢?’”

  • 10 # 鳥兒不會飛

    小丑的結局,只是在電影時間上的一個節點。

    影片的每一分鐘,都是如此的悲哀,如此的壓抑。而現實中,美國對於電影上映時的種種安全限制,也許這才是真正的結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覺得好累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