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司馬徵西大將軍

    回答此問題就不得不提後燕戰略上所犯的重大失誤:

    後燕在立國過程中雖然取得了赫赫戰績,但由於政權發育並不成熟,在一系列軍事、政治措施上發生失誤,直接導致了後燕的由盛轉衰。

    第一,後燕對於幷州地區經營不力。後燕的幷州政區包括太原(今太原市西南)、西河(今山西離石)、雁門(今山西代縣西)、樂平(今山西陽泉東南)、定襄(今山西忻州東北)、武鄉(今山西榆社北)六郡,大致位於今天山西中部地區,此地區在前秦統治崩潰後先是歸屬於苻丕,後被西燕慕容永攻取,394年慕容垂西征西燕後獲得。該區域隔太行山脈與河北相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顧祖禹曾指出:“山西之形勢,最為完固。關中而外,吾必首及夫山西。蓋語其東則太行為之屏障,其西則大河為之襟帶。於北則大漠、陰山為之外蔽,而勾注、雁門為之內險。……是故天下之形勢,必有取于山西也”,山西地區對河北有居高臨下的地形優勢,一旦太行山脈諸關隘有失,山西勢力可長驅直入河北,造成極嚴重的被動局面。396年北魏拓跋珪在取得山西后立即東出井陘關直指中山,偌大冀州只餘三座城池相抵抗,後燕被截為南北兩段,政權就此瓦解,可見山西對於後燕的重要性。然而在後燕取得山西之後,並沒有對此加以重視和大力經營,對山西地區的漢夷民眾也安撫不力,這就使幷州成為了一個不穩定地區,從而導致後來的反叛,“燕遼西王農悉將部曲數萬口之幷州,幷州素乏儲待。是歲早霜,民不能供其食。又遣諸部護軍分監諸胡,由是民夷俱怨,潛召魏軍”。可以說,對幷州地區經營統治的薄弱是導致幷州民眾反叛歸魏的直接原因,而這又是後燕失敗的關鍵所在。

    第二,後燕對北魏拓跋氏的崛起缺乏足夠的認識。就在後燕慕容垂復國之時,代北河套地區鮮卑拓跋珪也建立了北魏政權,北魏建立之初國力弱小,實際上是依附於後燕的,在建國之初的幾年裡後燕曾直接出兵幫助北魏擊平周邊敵對部族達四次之多,幫助北魏穩定了原本風雨飄搖的局勢,北魏國力也就此蒸蒸日上。而北魏拓跋氏的雄心顯然並不在稱霸一隅之上,很快她就在援助西燕的問題上與後燕決裂,雙方戰幕就此拉開。對於後燕慕容垂來說,在北魏興起的問題上是缺乏足夠認識的,早在391年其子慕容麟就對拓跋珪的舉動有所警惕並建議:“臣觀拓跋珪舉動,終為國患,不若攝之還朝,使其弟監國事”,而當時節節勝利的慕容垂卻不採納這個建議,以至於北魏坐大。在與北魏決裂後,慕容垂卻將伐魏主帥的位置輕率地交給了沒有軍事才能的太子慕容寶,這也能反映出他本人對北魏的輕視,終於出現了參合陂的慘敗。

    第三,兵災嚴重國弱民窮。後燕自復國以來就一直處於戰爭狀態,以冀州為基地一面以重兵圍攻鄴城,又頻頻出兵向北、向南、向東略取土地,向東北攻擊高句麗,僅攻佔鄴城就耗費兩年之久,可謂窮兵黷武兵無寧日,這對後燕統治區的人民造成的災難是極其巨大的,史載:“燕、秦相持經年,幽、冀大飢,人相食,邑落蕭條。燕之軍士多餓死,燕王垂禁民養蠶,以桑椹為軍糧”,這也就嚴重削弱了後燕的經濟實力,最終失敗也在所難免。

    最後,後燕自始至終均未解決派系鬥爭問題。慕容氏自從西晉後期興起於遼東以來,內部的派系鬥爭就一直沒有停息,其突出特點就是皇族家庭內部鬥爭激烈,從第一代的吐谷渾與慕容廆,第二代的慕容皝與慕容翰、慕容皝與慕容仁,第三代的慕容垂與慕容俊、慕容垂與慕容評,到第四代慕容垂諸子之間如慕容寶與慕容麟等,均有程度不同的鬥爭關係,其中慕容垂與慕容評的矛盾直接導致了前燕滅亡於前秦。後燕立國過程中也一直伴隨著內部派系鬥爭,尤其是慕容寶與其弟慕容麟的明爭暗鬥。在慕容垂立國過程中,其弟(慕容德)、諸子(慕容寶、慕容農、慕容隆、慕容麟、慕容熙)、諸侄(慕容楷、慕容紹、慕容溫、慕容鳳)均各自掌握一支私有軍隊,如遼西王慕容農(慕容垂之子)就擁有“部曲”數萬口,高陽王慕容隆(慕容垂之子)也在龍城擁有部屬,以上慕容氏諸貴族均能征善戰互不統屬,雖然都能團結在慕容垂周圍作戰,但除了慕容垂外其他人都沒有這般號召力和威望,這就使後燕的政權具有了很大的不穩定性,一旦失去了慕容垂,內部矛盾就會激化,足以摧毀分裂整個國家。比如在北魏進逼之下,慕容麟反叛,逃出中山,而“寶不知麟所之,以清河王(慕容)會軍在近,恐麟奪會軍,先據龍城,乃召(慕容)隆及驃騎大將軍(慕容)農,謀去中山,走保龍城”,輕易地放棄了中山堅城,以至於冀州盡失,迴天無力。 

    另外,在具體戰術層面上,後燕也出現不少失誤,比如慕容寶在395年伐魏過程中的拙劣指揮,損失近七萬大軍,導致了後燕空前的慘敗,元氣大傷。到396年北魏伐燕,慕容寶聽信慕容麟之計,讓出山川險要,坐守中山孤城,以至於河北諸郡紛紛陷落,國家大勢已去。這都是戰爭戰術上的重大失誤,進一步加速了後燕的滅亡。  

    參考文獻:

    崔宏《十六國春秋輯補》;魏收《魏書》;房玄齡《晉書》;司馬光《資治通鑑》;顧祖禹《讀史方與紀要》;《中國曆代戰爭史》等

  • 2 # 唱搖滾的DOS

    對了,都是鮮卑人建立的政權,怎麼會打起來了呢?廢話!春秋戰國漢民族各國不也一樣打的不可開交嘛。在中國浩瀚的歷史中,差不多300年的亂世南北朝單從故事上來說,實在是太過精彩。從民族融合的角度來說也是非常有價值的階段。正因為太過複雜和豐富,關於南北朝的歷史,大多數歷史愛好者也覺得神秘,總覺那是中華歷史長河中悲摧狀態之一,甚至感到恐慌,北方漢人差點就被滅完了啊。斜槓道長在本文試圖去理理這段亂世,當然,這篇只徵對鮮卑這個古老的民族來梳理。

    其實從商周時代開始,匈奴和東胡就存在了,他們是華夏大地最古老的兩個與漢人不同的民族,後來的鮮卑、突厥、回鶻、蒙古、契丹、女真、韃靼、羌、党項、烏蘇、柔然、哈薩克……這些遊牧民族都是東胡人的後人演化而來。那時華夏族的炎黃子孫還在中原一帶黃河流域緩慢地發展著,這一大片平整肥沃的土地太種耕種了,華夏子孫人口發展很快。

    匈奴人據說是神話傳說中蚩尤的後人,戰敗後被趕到如今內蒙外蒙一帶的草原與荒漠遊牧活著,隨草而居。不要以為風吹草低現牛羊好好浪漫,一個雪災就可以凍死大量的牛羊和人口。匈奴人很珍惜牛羊和人口,平常靠打獵野生動物和採集部分野生植物根莖等活著,不到萬不得以是不會宰殺牛羊的。當然還有一種生存方式就是把漢人當獵物來打劫,搶走糧草和人口,不管是戰俘還是百姓,匈奴也一們珍惜,不殺,用於奴隸或勸降。

    東胡人生活在華夏族的勢力範圍之外,如今內蒙東部和遼寧、吉林西北邊緣一帶。屬於草原與森林、高山交界處。地理環境決定生存方式,可以想像東胡基本是半牧半獵的活著。很不幸的是,匈奴人更加厲害些,差點把鄰居東胡人給滅了。東胡分裂為鮮卑和烏桓,後者是大家熟悉的三國時期被曹操所滅的部族,這時本文的主角弱弱地正式登場了。而牛13的匈奴也迎來了滅頂之災,更強大的鄰居大漢王朝在漢武帝的主政下,打得匈奴流花流水,慢慢地完全消失了。烏桓己滅,匈奴已亡,北方廣闊天地鮮卑一家獨大,剛好司馬懿的後人們不爭氣,八王之亂來了,自己內部的事都搞不定,哪來空管北方草原發生了什麼事。從晉朝到後來的五胡亂華時期,鮮卑分成了東、北、西三大部落。 拓跋鮮卑其實就是北鮮卑。 鮮卑貴族慕容氏在西鮮卑和東鮮卑都很有地位,西鮮卑後來在慕容氏的帶領下跑到青海東部安營紮寨,這就是赫赫有名的吐谷渾。鮮卑參與了晉朝之後的五胡亂華。

    公元386年,拓跋氏拓跋珪建立了北魏政權,西鮮卑變成了吐谷渾,那東鮮卑幹什麼去了?其實早在公元337年,鮮卑大單于慕容廆之子慕容皝立國建立了前燕,本文的主角之一後燕就是前燕的繼承者。南北朝時期中華大地上出現了20多個大小國家,司馬家族是造了孽還是為中華大家庭融合立了功呢?這裡面光燕國就有五個之多,除前後燕之外還有西燕、南燕、北燕,暈吧。11年後慕容皝(huang)去世,太子慕容儁(jun)繼位不久就入主中原,只不過他是個短命王,兩年後就死了。11歲的太子慕容瑋(wei)繼位,慕容儁的五弟慕容垂是柱國大將軍,被其叔父慕容評排擠而投靠了前秦符堅,前奏滅了前燕。(這些名字真是生僻字,斜槓道長用五筆加拼音加手寫才能寫出來,估計那時候鮮卑漢化的程度還不夠,名字太怪。)著名的淝水之戰讓符堅大敗,讓慕容垂有了建國機會。公元384年,慕容垂建立後燕。

    都是鮮卑政權,北魏與後燕既是鄰居也是親戚。北魏建立之初,後燕始終站在拓跋部一邊,支援和幫助拓跋珪平定諸叛逆部落。隨著北魏國力逐步增強,屢次侵犯歸附後燕的部落。兩國關係急轉直下,矛盾日益激化,兵戎相見在所難免。因後燕戰馬缺乏,屢求於魏,甚至發生扣留北魏使者以求名馬的事,兩國關係告結。而北魏採取聯西燕拒後燕的政策,對付後燕。

    公元394年,慕容垂出兵滅了西燕,西燕危急時,北魏派兵5萬為西燕聲援。次年五月,慕容垂命太子慕容寶、趙王慕容麟率兵8萬伐魏,遣范陽王慕容德率步騎1.8萬為後繼。北魏聽說燕軍北上,把部落、畜產及大軍轉移至黃河以南,避開燕軍。到十月,由於塞外嚴寒、士氣低落,後燕不得不撤退。這時北魏派拓跋遵領騎兵7萬,堵塞燕軍南歸之路。拓跋珪自領2萬,進擊後燕軍,後燕軍大敗,亂不成軍,四、五萬兵投降,北魏俘虜了後燕文武將吏數千人,繳獲了兵器、衣甲、糧食無數,拓跋珪將後燕降兵全部坑殺於參合陂,慕容寶等單騎逃回,史稱參合陂之役,後燕開始衰落。

    396年三月,慕容垂率大軍再次伐魏,敗北魏陳留公拓跋虔,其後慕容垂病情加重,急忙退兵。慕容垂此次的北伐,並沒有能夠挽回後燕軍事上的頹勢。396年四月,慕容垂病死,子慕容寶繼承帝位。北魏拓跋珪率領40餘萬大軍,攻取晉陽。十一月,攻下常山、信都,河北許多郡縣的官員,不是逃亡就是投降。這時慕容寶在中山有步兵12萬、騎兵3.7萬,悉數出抗拒魏軍,大敗而還。魏軍進軍包圍了中山,397年三月,慕容寶率軍突圍,退往龍城。十月,魏軍攻下中山,後燕官吏兵投降兩萬餘人,後燕的疆域被切斷為南、北二部,南部由慕容德在398年建立南燕,後燕實際上只統治遼西一帶。 398年,慕容德在滑臺稱燕王,建立南燕。蘭汗殺死慕容寶,自稱大將軍、大單于、昌黎王。慕容盛殺蘭汗自立,後來討伐高麗及庫莫奚有功,然因治下太嚴,刑罰殘忍,在401年為大臣段璣所殺。鮮卑貴族立慕容垂少子慕容熙為帝。此時的後燕僅有遼西一帶,疆域狹小,民戶不多,但他卻大興土木,營建宮苑殿閣,給人民帶來無窮的負擔。407年,馮跋兄弟趁慕容熙送葬苻後時起事,推慕容云為燕王,殺死慕容熙,滅後燕。

  • 3 # 而知而行的歷史

    鮮卑人能夠發展起來,真應該感謝曹操。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鮮卑原本是漠北民族混戰中最不起眼的角色,正是在曹操的一手操持下,隱然坐大,成為了漠北又一個遊牧帝國。

    匈奴人被擊敗後西遁,廣袤的漠北地區出現了權力真空。由於兩漢400年經營西域,西北部族一直被壓制發展,難以染指漠北。此時,之前被匈奴擊敗而分裂為烏桓和鮮卑的的部族先後強大起來。烏桓佔據著遼西走廊,最早接觸中原文明,最先發展起來,佔據河北北部,有意參與中原角逐。在公元207年,曹操一戰而平烏桓三郡,從此烏桓民族事蹟不顯。到216年,由於匈奴人南犯,曹操下令降服的南匈奴分左、右、南、北、中五部,分別散居於並西一帶,每部置帥,以漢人監管,其中左部帥劉豹率一萬餘人聚居在太原郡離石,右部居住在祁縣(今祁縣東南),南部居蒲子(今隰縣),北部居新興(今忻州),中部居大陵(今文水東北)。自此,漠北再無任何一支強大的部落武裝。

    (曹操當真為一代梟雄)

    當鮮卑人怯生生地從興安嶺地區出發,一路南遷,逐步進入漠北草原,留在當地的匈奴部落十餘萬落(帳)都自號鮮卑。鮮卑人由此勢力大振,成為繼匈奴之後又一支草原地區的首領——草原地區的遊牧民需要這樣一個帶領他們南侵掠奪物資的首領,當這個首領不能再帶領他們搶劫物資時,他們就會果斷地拋棄這個首領,轉而擁戴另一個能夠帶領他們的首領。北魏帝國後來的被迫漢化,即是出自漠北民族在生存這件事上的背叛。

    當時鮮卑人有一個首領,名字叫做軻比能。此人頗能馭眾,戰守有法,戰鬥力相當強大。魏文帝時,軻比能受封附義王。軻比能在進行部落統一戰爭時,受魏國干涉,受沉重打擊,於是對魏懷貳,獻書魏帝表忠,以麻痺魏庭,使之放鬆警惕。隨後,他繼續部落統一戰爭,於是威行諸部,建立起強大的鮮卑族政權。深感威脅的魏國幽州刺史王雄派刺客韓龍將其刺殺,其政權立刻崩潰,鮮卑民族再次陷入混戰。其中,以遼東地區的慕容部落、赤峰地區的宇文部落、遼西走廊附近的段氏以及興安嶺附近的拓跋部落最為出名。

    慕容是鮮卑族主要部落之一,以部落名稱為氏。慕容複姓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不過,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三十六位,在複姓中排序為第二十八位。因為金庸武俠小說《天龍八部》的姑蘇慕容世家,以致其他小說家也紛紛效仿,因此,慕容世家成為武俠小說中江南第一大世家。慕容鮮卑的武功之盛也是一時無兩,在北方建立前燕、西燕、後燕、北燕、南燕等諸燕國家。

    (慕容家族建立的燕國強盛一時)

    可是這個慕容家族,卻是內訌比較嚴重的家族,南北朝時期與劉宋皇族可堪一比。在其極盛時期,正是因為內訌,才使得國勢盛極而衰。前燕趁著後趙內亂,在公元352年擊敗了冉閔後,佔據中原,拋棄晉朝旗號,建國改元,登基稱帝。南朝以來武功最盛的東晉一直圖謀恢復,最終在枋頭之戰中,桓溫戰敗南撤,前燕於是達到鼎盛。

    在枋頭之戰中表現異常出彩的是慕容垂,是慕容皝的第五子,原名叫做慕容霸,卻因為少年時勇冠三軍,不善於守拙,反而遭到當時的世子慕容儁的猜忌。慕容皝去世後,慕容儁順利即位,立刻就讓慕容霸改名。慕容霸曾經墮馬而撞斷了牙齒為由改其名為“慕容(垂夬)”,後更是去“夬”而改名慕容垂。在四哥慕容恪(這個是個狠人,冉閔就是敗在他的手下,他也是位列武廟64哲中位數不多的少數民族的將領)在世時,慕容垂還能保得平安無事。當慕容恪去世後,慕容垂一直被當權者猜忌,在枋頭之戰立下大功後,反遭受排擠,無奈之下攜子出奔前秦。前秦天王苻堅原本忌憚這位前燕的大將,眼見他來降,喜不自勝,立刻給了高官厚祿。苻堅的丞相王猛看的真切,認為慕容垂不是久居人下之人,先是進言儘快殺掉他。後來,又心生毒計,以“金刀計”賺慕容垂,逼迫苻堅殺掉此人。結果,苻堅還是不殺!

    不過金刀計也不是毫無所得,慕容垂長子慕容令中了計策遠奔故國,結果卻被君主猜忌流放,最後死於非命。如果慕容垂這個才智兼備的嫡長子不死,也可能就不會有後來讓慕容垂為之神傷的參合陂之戰,當然也就不會有拓跋鮮卑自此實力冠絕北中國群雄,最終掃滅諸侯,建立北魏的故事了。

    (史上最毒反間計——金刀計)

    369年,前秦國主苻堅趁機以前燕未割讓虎牢以西之地給前秦為由(枋頭之戰中前燕擔憂不能取勝,以割地為代價換取前秦出兵助戰。前秦為免唇亡齒寒,出兵2萬助戰),派王猛率兵攻打前燕。370年正月逼降洛陽太守,留軍駐守並還師。370年6月,苻堅命王猛率領步兵、騎兵6萬再次進攻前燕。王猛陣前誓師,與燕軍交戰,燕軍慘敗,太傅慕容評單騎逃歸鄴城。秦軍包圍鄴城。苻堅親率精兵10萬攻克鄴城,皇帝慕容暐出奔被俘,前燕滅亡。

    前秦是一個有著雄心壯志的國家,他的君主苻堅也是一代聖君,只是可惜晚節不保。這個氐人建立的國家(氐人據信是漢人別支,風俗與漢人無異),也有著混一南北的理想。在前秦滅掉前燕之後,隨後就把矛頭指向了代國。

    (漢化最淺的拓跋鮮卑)

    這個代國是哪個國家呢?

    前文說過,鮮卑混戰的時候,有一個部落叫做拓跋鮮卑,也稱別部鮮卑。拓跋鮮卑,應包括建立代、魏的拓跋部,建立南涼的河西鮮卑禿髮部,而習慣上往往僅指北部鮮卑。原居於額爾古納河和大興安嶺北段,"統幽都之北,廣漠之野,畜牧遷徙,射獵為業"。這個部落雖然號稱鮮卑,但是更靠北,與中原不通訊息。所以文明發展程度最慢,對漢人武力的敬畏也最少。不管是烏桓,還是鮮卑慕容部落,都認為中原皇帝都是“天上人”做的,而拓跋鮮卑沒這個意識。他們不斷地從北方遷徙到南方,最終在內蒙古河套地區安頓了下來。黃河百害,為富一套。在佔據了河套之地後,拓跋鮮卑勢力發展很快,最終建立了代國,與曹操當年設定的五部匈奴的左部匈奴為鄰。

    代國建立後,就開始四處征討,很快就蕩平了附近的大小部落,勢力大振,隱然成為漠北地區的一支新興力量。代國與匈奴左賢王劉衛辰(匈奴人姓劉,是因為漢朝和親的結果)打了多年戰爭,匈奴人被拓跋鮮卑逼的走投無路,只好向南方的秦國請求援助。

    於是,前秦天王苻堅就帶領了10萬人攻打拓跋鮮卑的地盤代國。另外,苻堅還帶領著步兵、騎兵大約20萬人,分為兩路共同進攻代國。

    30萬大軍會師後,與代國軍隊發生了激戰,結果大勝之。代國的君主拓跋什冀健打不過只好逃跑到北邊的山裡。後來聽說前秦軍隊撤退了,就又想著回來,結果被埋伏的秦軍刺殺,代國滅亡。

    至此,前燕和代國先後都滅亡在了天王苻堅手中。北方一統,苻堅還派了呂光帶著7萬兵收復西域。志得意滿的苻堅,自認為功勞蓋世,要做萬姓之主,心底無私,將本族人氐人都遠遠地散開了去到各地鎮守地方,長安附近竟是異族天下,惹得氐人離心,議論紛紛。同時,苻堅被外表光鮮照人風華絕代的慕容衝姐弟迷失了心志,姐弟專寵後宮。長安城的八卦新聞傳的還真快,不久,路邊的兒童也會唱:“一雌復一雄,雙飛入紫宮”。

    (龍陽之資的慕容衝:高顏值的慕容家族)

    這些花邊新聞只能作為五胡十六國時期鐵血征戰史的一點調劑,因為在滅亡代國7年後,心高氣傲的苻堅不顧已亡故的宰相王猛的勸誡,立志要揮鞭斷流,帶領百萬大軍南征東晉,最後風聲鶴唳,草木皆兵,被北府兵一戰擊敗。前秦帝國剛剛在北方建立統治不久,滅亡燕國不過13年,滅亡代國不過7年,連一代人的時間都沒有,統治根基並不穩固。因此,苻堅剛一戰敗,北方立刻人心浮動。

    慕容垂身在異國已經14年,此時已經57歲,也帶著本族人馬立刻東歸,在鄴城附近招兵買馬,起兵反秦。經過2年的圍城戰,終於攻下了前燕的舊都鄴城。燕國舊部紛紛靠攏,後燕自此立國。與此同時,與中原隔絕訊息的拓跋鮮卑也在拓跋珪的帶領下宣佈復國。由於氐人力量不能集中,在各地被擊破,而且氐族本部軍馬,視羌人姚萇建立的後秦為敵國,一直與之周旋,所謂哀兵,打的很是悲壯,不過最終還是由於力量懸殊,無法為苻堅復仇,勉力維持394年,最終被後秦被滅。後世的清王朝可能就是借鑑到前秦的教訓,選擇了居重馭輕以治大國,在北京附近聚集了一半以上的八旗兵力。

    復國的拓跋珪,年僅15歲,縱使天縱英才,然而創業艱險,民少兵寡,周邊的割據勢力都遠比他強大。北有賀蘭部、南有獨孤部、東有庫莫奚部、西邊在河套一帶有匈奴鐵弗部、陰山以北為柔然和高車部、太行山以東為慕容垂建立的後燕及以西的慕容永統治的西燕。北魏建國當年,即386年10月,拓跋珪的叔父拓跋咄窟率部逼近,部眾惶恐不安。拓跋珪因此派遣使者,請求已在中原一帶立國的後燕。當時慕容垂名將皇帝的威名很大,雖然將近60歲了,但是慕容垂同時代的英才,如冉閔、慕容恪、苻堅、王猛、桓溫等猛人都紛紛作古,慕容垂作為亂世梟雄,在亂世中有著定海神針一般的威懾力。所以,雖然後燕剛剛立國,但是名氣早已傳到塞外。

    (前燕、前秦、後燕都被慕容垂折騰慘了)

    慕容垂派遣他的兒子慕容麟(這個天生的叛徒,一生以背叛為己任,先後坑了前燕、父親,還坑害了哥哥慕容令)帶領的後燕援軍,會合拓跋珪在高柳大敗拓跋窟咄。12月,後燕以援助之功加拓跋珪西單于之號,封上谷王,但拓跋珪不受。此時,拓跋珪雖然年紀很輕,但已經顯示出不為人下的心志了。雖然此時的北魏勢力弱小,不敢與後燕在戰場上一較長短,但是這為後來的北魏與後燕的交戰埋下了伏筆。

    拓跋珪在此後5年間東征西討,逐漸削平了河套草原一帶的割據武裝,成為塞外的一支強大的勢力。尤其值得一說的是,拓跋珪在20歲這年,攻殺了劉衛辰,徹底掃平了漠北。

    這個劉衛辰是誰呢?他本人及其宗族同黨5000多人都被北魏殺了,漏網之魚的幼子叫做赫連勃勃,在16年建立了胡夏政權。赫連勃勃長期與後秦交戰,使得後秦國力大損,被東晉滅國。這也算是還了當年苻堅救援劉衛辰而出兵滅代的恩情吧。當然,拓跋珪殺了劉衛辰一族也是報了當年毀家滅國之仇(前秦滅代)。

    拓跋珪在早期依附後燕,後來國力漸強,已有不臣之心。兩國貌合神離,爭霸之戰已不可避免。但是因為兩國世代姻親,不好撕破臉皮,虛與委蛇著。但是這樣的和平很脆弱,很快就出現了裂痕。391年,後燕將北魏來使拓跋觚扣留,以向北魏求名馬,拓跋珪拒絕。拓跋觚是以一直遭後燕扣留,此後兩國關係惡化。北魏憂懼後燕之威,不敢獨自對陣後燕,轉而聯結西燕對付後燕。

    394年6月,慕容垂出兵進攻西燕,圍攻其都長子,西燕帝慕容永向北魏求援,可是援軍尚未趕到,長子就已失陷。慕容永及其公卿大將三十多人都被誅殺,西燕亡。至此,華北一帶只剩北魏與後燕兩國互相對峙,魏燕之戰一觸即發。

    (年輕氣盛的拓跋珪)

    次年,即395年5月,後燕自恃強盛,太子慕容寶諸子弟統步騎98000人伐魏。拓跋珪知後燕大軍前來,料想抵禦不過,率眾到河西避戰。燕軍於7月到五原後收降魏別部三萬多戶,又徵收穀物及造船打算渡河進攻。拓跋珪亦進軍河邊,與燕軍對峙。北魏一方面派許謙向後秦請求援兵,一面派兵堵截燕軍與後燕都城中山的道路, 並抓住取道去前線的燕國使者。

    當時的中國盛行重灌騎兵,後燕軍隊多數也是重灌騎兵。半個世紀前,被譽為霸王轉世的冉閔,就是敗在這種重灌騎兵的戰陣之下。所以,後燕出動如此規模的兵力,雖然人數看起來不像其他時期作戰動輒數十萬人,然而這些重灌騎兵的裝備器具的花費,以及所具有的戰鬥力,對於拓跋珪而言,無異於滅國之戰。所以拓跋珪不敢硬拼,只能遠遠地躲避,隔河對峙,等待戰機。

    因著慕容垂在出兵時已經患病,而堵截道路令慕容寶久久都不知道國內訊息,拓跋珪於是逼令抓到的使者向燕軍謊稱慕容垂的死訊,成功動搖燕軍將士的軍心。燕魏兩軍自9月起隔河對峙至10月,燕軍終因內亂而被迫燒船撤退。

    其時黃河河水未結,魏軍未能及時渡河追擊。但次月大風令河面結冰後,拓跋珪即下令渡河並派二萬多魏軍精騎追擊燕軍,在參合陂大敗燕軍,俘獲大量後燕將士及其宗室官員。拓跋珪除了選用有才的如賈閏、賈彝、晁崇等人留下外,打算將其他官員都送回後燕,但之後聽從其他人的建議將四萬降兵全部坑殺,慕容寶等人只帶領數千人逃出生天。

    (參合陂之戰:史上著名的殺降事件)

    在西方的羅馬帝國,當屋大維·奧古斯都得知羅馬軍團全軍覆滅的訊息痛苦不堪,他扯爛自己的長袍,以頭撞牆,高聲喊道:"瓦盧斯!還我軍團!" 從此羅馬帝國就此放棄了征服日爾曼尼亞的企圖,只能與日爾曼人劃萊茵河而治理。

    世之梟雄的慕容垂聽聞變故,其心情應與屋大維類似。後燕因此戰而國力大損,已經難以作為地區霸主。然而,老皇帝慕容垂的英雄威名,依然壓的25歲的拓跋珪喘不過氣來。次年3月,慕容垂為雪參合陂之恥,親率大軍再度伐魏。這次出征,算是後燕的最後高光時刻了。

    他率軍密出中山,命人鑿開太行山道,出其不意地攻陷平城,留守平城的魏陳留公拓跋虔戰死,守城的三萬餘家部落皆被俘。接著慕容垂更派慕容寶等進逼拓跋珪。

    拓跋珪此時十分驚懼,打算逃離都城盛樂以避兵災(這傢伙遇到大事只會逃跑),而諸部因驍勇善戰的拓跋虔戰死,亦有異心,令拓跋珪不知所措。

    可是當慕容垂來到參合陂,看到堆積如山的燕兵屍體,燕軍士兵多有親屬亡於其間,於是哭聲動天。慕容垂已經年屆70,本就是帶病出徵,見此情此景,悲從中來,不能自勝,繼而發病,無奈退兵,並在返回的路上病逝於上谷。隨後,慕容寶回到燕都中山繼位。

    (強盛時期的北魏)

    396年7月,27歲的拓跋珪建天子旌旗,改元皇始,正式開始準備攻取後燕所佔的中原土地。2年後,河北、山西的主要城池都被北魏佔據,後燕的疆土被切斷。北邊的叫做北燕,南邊的叫做南燕。這兩個國家,後來分別被北魏和劉宋攻滅。

    慕容世家自此,再也沒有建立過政權。不過,也有可能慕容家族有一支人,流落到江南桃花塢,為不忘復國,給後代取名“慕容復”,期求有一天能夠重新光復大燕。只是,南燕滅亡到《天龍八部》中的北宋中期,已經過了500多年,其執念至此,也可算是凌雲壯志了。

  • 4 # 夏有涼風61

    同為鮮卑族,後燕為何干不過北魏?

    從五胡亂華到南北朝的歷史,北魏“拓跋珪”在匈奴、高車、柔然、後燕等勢力割據環繞中游刃,並逐漸變的強大,真的是很不容易。

    北魏之所以能夠強大,是因“道武帝拓跋珪”重用了漢人,拓跋珪登帝位建國號“魏”時且給自己族姓正名,鮮卑拓跋是“黃帝后裔”,且行的是漢儒忠孝仁義的仁政,基本行的是漢家制度,這樣就大大的避免了在五胡政權中經常出現的為爭權的父子相殘和兄弟反目而引發大的內訌和分裂。

    而後燕的失敗,就是失敗在兄弟叔侄爭權、導致內部分裂,勢力變的弱小而被各個擊敗。

    北魏道武帝是非常的明白擁有漢族人才的重要性。

    在東漢末年“曹操擔心因殺一人而絕眾望”的後果,所以讓“劉備”走脫,但也使得四方人才投奔。

    而拓跋珪就幹了殺“崔逞”而絕眾望的事情,在東晉安帝時期,軍閥割據,桓玄舉兵滅了“殷仲堪”和“楊期”倆股勢力,佔有了東晉三分之二的地盤,然後進京挾天子,擁兵鎮壓孫恩起義的劉牢之害怕而上吊自殺,東晉的“劉軌”、司馬休之、劉敬宣等十多個文人仕官投奔北魏,聽說“拓跋珪”殺了漢人“崔逞”就投奔了“南燕”和“後秦”,就這個事“道武帝拓跋珪”非常後悔,此後讀書人即使有什麼錯,都能得到寬容很優待。

    北魏從拓跋珪建國到“魏孝文帝”改革,歷朝五位明君,是南北朝時期最穩定而比較長久的朝代,簡直就是漢家翻版的王朝,不是後燕一個軍閥勢力能打敗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演義》當中陳宮是個什麼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