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幽明斗笠
-
2 # 愛有來處夢無歸途
只能說朱元璋運氣比陳友諒好吧!那時候朱元璋勢力很小的手下人才也不是很齊全,陳友諒和朱元璋交戰的時候,陳友諒兵力遠遠超過朱元璋,朱元璋是處於絕對的劣勢,兩人交手多次各有勝負,決戰時刻戰鬥異常激烈,因為雙方知道這場戰爭的勝利者將獲得爭奪天下的資格,可以說是勝者為王敗者萬劫不復,最後關頭陳友諒和朱元璋為了鼓舞士氣也站在船頭指揮,上天給了朱元璋一個禮物也跟陳友諒開了個巨大玩笑,陳友諒被流箭擊中頭部戰亡,朱元璋趁勢大獲全勝。
-
3 # 小叮鐺的四次元
陳友諒是元末大漢政權的建立者。陳友諒在元末農民起義爆發後參加了紅巾軍。陳友諒敗給朱元璋有幾個原因:
1、陳友諒稱王后佔據著江西、湖南湖北,地廣兵多,自認為“天下第一”根本不把朱元璋放在眼裡,盡情享樂。
2、陳友諒是個有能力的人,但在建立大漢政權後,心高氣傲,一意孤行這也是他失敗的原因之一。
3、陳友諒與元璋大戰鄱陽前夕,曾派使者約東吳張士誠夾攻朱元璋,但張士誠欲守境坐觀其變,當面滿口答應使者,背地卻按兵不動。
4、陳友諒在戰略上的失誤,當時朱元璋與張士誠在安豐作戰時,朱元璋主力部隊都在參戰。但陳友諒卻沒有攻打朱元璋的應天城,錯失有利的作戰時機。
5、陳友諒軍隊內部矛盾,在其軍隊內部大多數的人都對其存在不滿,不得人心導致其最終的失敗。
-
4 # 無筆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結束了元朝末年的軍閥混戰建立了統一的明王朝,陳友諒是誰呢?在武俠小說家金庸老先生的《倚天屠龍記》中的明教教主張無忌,有個義父是金毛獅王謝遜,而謝遜在少林寺臥底的反派師傅就是成昆,而成昆還有個徒弟就叫做陳友諒。這個陳友諒呢,就是以歷史中的陳友諒為原型塑造的。
陳友諒可以說是元朝末年的一代梟雄了,曾經割據一方,建國封號,自立為王。可以說是比朱元璋得勢更早。
歷史的勝利者從來不是按照先來後到安排的。時勢造英雄,英雄也造就了時勢。
公元1363年,距老朱建立明王朝還有五年。這一年,打了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老朱在鄱陽湖上用20萬兵力打敗了有60萬兵力的陳友諒。一個打三個,不只是體力上的較量,更多的是氣勢、心態的較量。
老朱自幼貧苦,祖上至少三代貧農,給地主放過牛,出家當過和尚,只為了能混碗飯吃,不至於餓死。磨難造就了老朱,在差點活不下去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事,老朱從此走上了一條與眾不同的路造反。
這時候元朝氣數將盡了,這天下不會太平了,就和秦末一樣各地紛紛揭竿而起。
湯和是老朱第一個戰友,也是給老朱寫介紹信去投奔郭子興的軍隊的。老朱在這裡很快發揮了自己的才能,作戰勇敢,沉著冷靜,最主要的是很講義氣,這使得他在軍隊裡很快有了崇高的威信。正符合了西漢時期的楊雄所說:君子要能屈能伸,剛柔並濟,這樣才能辦大事。老朱在軍隊裡的種種表現都被老大郭子興看在眼裡,很是器重他。
就把最疼愛的義女交給給了老朱,可見郭子興對朱元璋的器重,這女子也就是朱元璋稱帝后的馬皇后。從此老朱勢不可當,郭子興這個小池子怎麼能容下老朱呢,老朱太強了,老大郭子興難免心生嫉妒,對老朱厭惡起來,老朱也是聰明人,很快找了個理由,離開郭子興自己單幹。
其實很多人都見不得部下的才能高於自己,顯得自己無能,但是真正能夠容得下比自己有才的部下,這樣的領導,才能辦大事。
打仗,天時、地利、人和都很重要,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和”,老朱之所以能夠笑到最後,不僅在於自己的軍事能力,更多的是識人的能力,老朱能夠知人善任,對待下屬好啊,下屬就十分樂意為這麼好的老闆效勞。
我們接下來反過來看看陳友諒,陳友諒可是個文化人,當徐壽輝的部隊來到陳友諒的家鄉後,小夥子毅然決然地加入了老闆徐壽輝的軍隊。徐壽輝就和一些江湖人一樣最講究兄弟義氣,有最講究義氣的肯定就有對此嗤之以鼻的,丞相倪文舉就是這麼個人。此人雖然博學多才品質卻不行,企圖暗殺自己的老闆,事情敗露後只得夾著尾巴逃跑,跑到哪裡去了呢?黃州,陳友諒的老家。倪文舉可以說對陳友諒有知遇之恩,並且很相信他。
可惜投奔錯了人,陳友諒表面友善地接待了他,而後為了討好大老闆徐壽輝,手刃了倪文舉的頭。徐壽輝本人沒多少才能,身邊的能人逐漸被陳友諒弄死後,自己也被陳友諒幹掉了。諷刺的是,徐壽輝是願意交出權力自己做小的,陳友諒這等心狠手辣之徒怎麼可能放過他。陳友諒殺了徐壽輝取而代之,在風雨飄搖之時,登基稱帝。
朱元璋和陳友諒的生死大戰發生了鄱陽湖,水戰。乍一看都會覺得老朱必敗,陳友諒的兵力可以說是有壓倒性優勢。然而驕兵必敗,陳友諒有強大的武器,眾多計程車兵,然而他已經喪失了戰爭中具有主導作用的因素-人心。手上沾滿自己人太多鮮血的人是走不長的,士兵也是人,不是鋼鐵人,都有自己的感情,都希望自己有更好的選擇。打著打著,陳友諒的部隊人心不和,有的已經去投奔了老朱。
放眼望去,老朱這邊有眾多的優秀將領,謀士劉基這時候也加入了老朱的陣營。陳友諒敗給老朱這就是必然的了,無論從哪方面看,陳友諒都在沒有很朱元璋一爭高下的實力了。
-
5 # 二辻四畫生
陳友諒可以說是朱元璋打天下中最大的一塊絆腳石,朱元璋和陳友諒幾次龍虎之爭,是朱元璋從弱到強,從群雄逐鹿到一統天下的重要階段。而陳友諒從一個雄踞長江上游,跨有長江漢水廣大土地,軍力強盛無比的陳漢皇帝,成功把自己玩死在了鄱陽湖上。這樣一場實力的逆轉,陳友諒輸給朱元璋並不冤。
以心理分析選擇對手1360年,朱元璋以應天為中心的地盤勢力,與陳友諒和張士誠接壤,形成三分江南之勢。在這三支隊伍中,朱元璋的力量是最弱小的,又夾在兩大強敵中間,簡直可以當三明治了,所以朱元璋當時的形勢不容樂觀,非常被動。
陳友諒自恃兵強,率先發動了對朱元璋的戰爭,不僅如此,陳友諒還聯合張士誠,左右夾擊朱元璋。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人主張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更有人主張投降保命,唯獨劉伯溫主張抵抗,朱元璋選擇支援劉伯溫。但是選擇了打,還是面臨好幾種選擇,是坐在應天等著陳友諒、張士誠來打,還是逐個擊破,抓住一個集中全力往死裡揍呢?這時候大部分人又選擇先打張士誠,因為張士誠這傢伙有錢但是兵力不強,要打就先挑軟柿子打。但是朱元璋的腦回路比較獨特,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朱元璋對兩個敵人的性格進行了分析,得出的結論是陳友諒驕橫自大,容易衝動,張士誠性格內向,進取心不強。基於這樣的性格差異,朱元璋認為如果先打張士誠,陳友諒必定傾國來犯,但是先打陳友諒,張士誠膽小怕事,必定不會摻和進來。
誘敵深入陳友諒在進軍的途中,收到了一封老友康茂才的來信。康茂才在信上說他可以作為陳友諒的內應,約定和陳友諒在江東橋會合,裡應外合攻取應天。陳友諒看到這封信大喜過望,連忙率軍乘船直趨應天,也不管和張士誠約定的日期了。
這正好中了朱元璋的埋伏,等到陳友諒到了江東橋時,這座原本應該是木頭材質的橋,現在成了石頭橋,鉅艦根本過不去。結果是陳友諒喊破喉嚨也沒人回他,就在他覺出事情不對勁,要調頭往回走的時候,朱元璋伏兵盡出,殺得陳友諒措手不及、暈頭轉向,士兵死傷無數。陳友諒換了個小船才跑了出去。果然在陳友諒戰敗後,張士誠也就撤兵回去了。朱元璋又趁機奪取了陳友諒大片領地。
鄱陽湖大戰鄱陽湖大戰可以說是中世紀最大規模的一場水戰了。起因是朱元璋北上迎接“小明王”韓林兒,陳友諒為了一雪前恥,急躁躁的就拖家帶口傾巢出動,帶領六十萬水陸大軍進攻朱元璋。可是在鄱陽湖大戰之前,陳友諒又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不過這次不是朱元璋給他下套,而是他自己的問題。他這次進攻沒有選擇直取應天,反而死磕洪都。陳友諒為何會犯這樣的錯誤,究其原因就在於他吸取了上一次的錯誤經驗,下定決心這次要穩紮穩打,因因此也失去了有利戰機。
可是讓陳友諒沒有想到的是,他就連洪都都沒有攻下來。洪都守將朱文正孤城堅守八十五天,使得朱元璋來得及調回徐達、常遇春以及各地將士。朱元璋分兵把守主要路口,防止陳友諒逃竄,意圖將陳友諒圍困在鄱陽湖並加以消滅。
鄱陽湖大戰剛開始的前兩天,陳友諒還是有一定優勢的,朱元璋只能苦苦支撐,甚至一度抵擋不住陳友諒的攻勢。但是成王敗寇是有一定道理的,朱元璋利用陳友諒的鉅艦用鐵索連在一起的弱點,派常遇春用七條漁船趁著東北風發起火攻,一舉將陳友諒幾百艘鉅艦燒燬,陳友諒就此大勢已去,在突圍時被一箭射中,當場喪命。為期三十六天的鄱陽湖大戰至此落幕。
對照朱元璋和陳友諒在對碰中的表現,可以很明顯的看出陳友諒失敗的原因,他的性格特點被朱元璋分析的明明白白,我們也很難從陳友諒的行動中看到其智慧的一面,反觀朱元璋,卻能以弱擊強,化不朽為神奇。
-
6 # 史論縱橫
明末狠人哪家強,除了朱元璋就是陳友諒!
在元末的農民起義風暴中,陳友諒絕對是擁有超強技術的一個人,其實力並不輸於朱元璋,打不贏陳友諒,朱元璋根本就無法建立明朝。
元末農民起義中的狠人陳友諒陳友諒到底有狠,讓朱元璋竟然如此忌憚,這麼說吧!凡是跟陳友諒打過交道,阻撓陳友諒上位的,除了朱元璋之外,個個死的比趙四他爹都慘。
《明史》記載:“陳友諒,沔陽漁家子也。本謝氏,祖贅於陳,因從其姓。 ”
陳友諒的家庭還不止是漁民出身,他祖上還是倒插門,在古代的歷史上,倒插門對男性來說都是祖上無光的事情,陳友諒的祖上為了生計,入贅陳家,生下兒子改姓為陳,可以說,在元朝的高壓統治下,陳友諒是極為不爽的一個人。
後來憑藉自己的努力,在官府中混到一個吏員的身份,我們都知道古代的吏員大多魚肉百姓,從陳友諒的出身來看,我認為他是不會有對老百姓的憐憫之心的。
當陳友諒看到徐壽輝的反元起義部隊後,立即加入了隊伍中,相對於朱元璋的畏首畏尾,後來還尊元朝為正統,再三說自己加入義軍是迫不得已,陳友諒是毫不猶豫的,他倒不是為了受苦受難的老百姓,他單單的是為了自己。
於元至正十年( 公元 1350 年)8 月 15 日, 陳友諒在黃蓬山地區散發發餅, 內藏寫有“今晚殺韃子”的字條傳遞號令, 召集漁民千人, 在崇鳴寺斬白牛、白狗, 祭告天地。士兵們面刺“義軍反元得勝”字樣, 於 16 日清晨舉事。起義後加入到紅巾軍的隊伍當中。
陳友諒是如何成為抗元鬥爭扛把子的?由於長期以來的壓迫,以及在官府中當差的經歷,陳友諒給人留下的印象就是幹練,正因為如此,陳友諒在起義軍中是如魚得水,迅速上升。
在反抗元朝的鬥爭中,也有過低谷,很多農民軍都先後投降元朝,朱元璋雖然被認為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人,實際上,在反元這個問題是是最不積極的,採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反正槍打出頭鳥,我老朱先慫一波看看。
在抗元鬥爭中,只有陳友諒絲毫不與元朝妥協,勢必要跟元朝一爭高下,當時佔領了湖廣、江西、安徽一帶佔領大塊地盤,在其他反元各部煙消旗鼓的時候,陳友諒所在的徐壽輝部成為元朝重點打擊物件,最慘的時候不得不逃入深山老林以躲避元軍的攻擊。
正是在這期間,陳友諒也逐漸取得了徐壽輝部的兵權,徹底將徐壽輝弄成了一個傀儡,對於陳友諒的手段,你想不佩服都不行。
在陳友諒的組織下,起義軍迅速發展壯大,不僅將原來佔領的地盤奪回,還擴大了統治範圍,元朝已經不是陳友諒的對手了。
於是陳友諒乾脆幹掉徐壽輝,自己稱帝,從幕後走到了前臺,最後形成元末三大梟雄之一。
當時的陳友諒兵強馬壯,大有一統江山的氣勢,從當時在鄱陽湖決戰時的兵力來看,陳友諒已經掌握六十萬,而朱元璋不過二十萬,儘管這個資料可能失真,中國古代都喜歡誇張,然後虛報人數,但是陳友諒的兵力多於朱元璋是肯定。
無論是地盤、兵源、財力、氣勢,陳友諒都比朱元璋要強,最重要的一點,陳友諒政權處於長江上游,而朱元璋處於下游,陳友諒攻打朱元璋是順勢而為,朱元璋是仰攻,十分困難。
陳友諒六十萬大軍為何會敗給朱元璋二十萬?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怎麼打都應該是贏的陳友諒,最後委會還會敗給朱元璋呢?這也是史學一直以來的爭論。
相對於處於長江上游的陳友諒來說,處在南京的朱元璋還要面對來自東方張士誠,南方起義軍等諸多方面的壓力,排面並不是十分好,一旦陷入兩面作戰,不敗才怪。
當時有人勸朱元璋先易後難,先打敗諸如張士誠這樣的慫包,等實力強大了再去攻打陳友諒,朱元璋當時就表示:"朕以友諒志驕、士誠器小,志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圖。"
在看人這方面,還是朱元璋高人一等,不以時局出發,而以人心揣測,可謂智商線上。
在陳友諒和朱元璋的戰爭中,張士誠幾乎沒有什麼作為,假如張士誠能夠聯合陳友諒,那麼擊敗朱元璋也不是什麼難事。
陳友諒雖然腹黑且能幹,但是在陰謀的成分上不如朱元璋,在鄱陽湖大戰的時候,朱元璋安排原來是陳友諒手下康茂才詐降,陳友諒不疑,導致進入朱元璋的包圍圈,這個劇情頗有點像赤壁之戰中,周瑜打黃蓋,黃蓋詐降曹操一樣。
可以說,鄱陽湖之戰是,是以陰謀詭計戰勝正面作戰的典例,即使你已經擁有了六十萬大軍,在陰謀詭計面前,依然還有失敗的可能。
當然,以卑鄙的方式取得勝利,在中國軍事歷史當中不但不被嘲諷,反而會被讚揚,有“計謀”。歪門邪道多了,能夠取巧的事情就不去研究事物發生的必要性了,結果在近代的時候,在西方的鉅艦大炮下,就沒有陰謀詭計可以施展,因此近代的戰爭可謂是一敗塗地。
有點說多了,反正陳友諒的失敗,還是敗在不夠狡詐上,至於對陳友諒的詆譭,大多都是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確立的文人士大夫為了維護正統,將陳友諒取代徐壽輝的惡劣事件不斷的拿出來鞭撻。
其實這是站不住腳的,以成王敗寇來論歷史人物總是狹隘的,我們不說陳友諒是一個好人,至少在推翻元朝的過程中,是起到了很大的貢獻的。
SB的領導就應該被取締,這樣才能實力恆強,愚忠才是最可恥的教育。
吳晗在評價陳友諒的時候,倒是說了幾句相對客觀的話:"陳友諒雖然失敗了,但他畢竟是反對蒙漢地主階級統治的英雄人物,在歷史上起過作用,當時人民對他是同情的,懷念的。"
-
7 # 替鯨照顧海
名聲太不好了,不是做皇帝的料。
自古以來,但凡位高權重之人都非常愛惜自己的羽毛,特別是達到了皇帝這樣的位置,一定是愛民如子的。但凡那些有著狼藉名聲在外的皇帝,他的王朝都持續不了多久。
而陳有亮作為一個跟朱元璋一樣從底層奮鬥上去的人,它只側重於如何獲得更大的權力,完全沒有在意自己的手段和方法,並且還不加以掩蓋,最終致使他的部隊人心四散,一打仗就輸。(老朱)
陳友諒奮鬥史陳友亮剛開始的時候是投奔了起義軍當中的倪文俊,而倪文俊也發現了,陳有亮是個人才,做起事來膽大心細,而且很通人情世故。
因此,倪文俊不遺餘力地提拔栽培陳友諒。但就是這樣一個亦師亦友的人,最後還是被陳友亮給殺了。
在1357年的9月,倪文俊試圖殺死主子徐壽輝,但是結果自殺失敗。在這之後,倪文俊想找地方逃命,但是元朝不會接納他,刺殺許壽輝之後,起義軍也不會接納他,萬般無奈的時候倪文俊想起了陳友諒,他認為自己對陳友諒提拔栽培這麼久,陳有亮應該不會害自己,於是倪文俊準備投奔陳友諒。
但是令倪文俊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陳友亮居然直接把自己殺死了,然後接手了倪文俊的部隊。之後的陳友諒自稱宣慰史,率軍攻下了江西全境和周邊省會的部分地區,一時間陳友諒的名聲大噪。
但是在1359年的時候,陳友諒中了朱元璋的反間計殺了自己手下的猛將趙普勝。
第2年陳友諒又讓人用鐵錘敲碎了老主子徐秀輝的腦袋。
這時的陳友諒迫不及待地在一個破廟裡面登基稱帝,建國號為漢。
無法抹去的汙點陳友諒本來是天完政權的一個將領,但是他透過殺害丞相倪文俊擴大實力,透過控制徐壽輝來控制天完政權,最終又殺害了徐壽輝,建立了自己的政權,這一路走下來,在存有量上面的人都被他殺掉了。
雖然最終建立了自己的政權,但是由於名不正言不順,存有量下面還有不少終於,徐壽輝終於倪文俊的部下,這些人在平時自然沒有什麼反應,但一等到打仗的時候他們就能投奔朱元璋。
而且在存有量的部隊當中上下互相猜忌,戰鬥力極差無比,這樣的部隊拉到戰場上,不說一觸即潰,但絕對打不了硬仗。
陳友諒的缺陷陳友諒太過心狠手辣了,甚至是殘暴。在鄱陽湖受挫被圍後,沒有辦法的存有量,就透過殺害朱元璋部隊的俘虜來洩憤。面對這樣的殺神,部下想方設法躲都來不及,怎麼會有心去擁護他呢?
陳友諒太過不要臉。他在光天化日之下殺的李文俊,殺的徐壽輝,殺的趙普勝。這三個人,倪文俊是他的老領導,徐壽輝是他的主子,趙普勝是他的兄弟。這三件事情下來,存有量就確定了無情無義的小人形象。不得人心,所以建立起來的勢力不牢固,外強中乾。
達到目的很重要,但是方法手段同樣重要。只有透過正確的方法,才能夠達到目的。像陳友諒這樣殘忍殘暴的手段,我們是絕對難以理解和認同的。
-
8 # 置身黑白的精彩
既生瑜何生亮——我想,陳友諒真的想喊出這句話。作為元末農民起義中最為強勢的兩股,陳友諒的實力要遠遠強於朱元璋,作為最有機會爭奪天下的二人,自然水火不容。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率先動手的是陳友諒
綽號霸王在世的陳友諒,無論其心計謀略乃至實力,都是超一流的存在,只可惜他碰上了更為強大的朱元璋。鄱陽湖一役陳友諒一敗塗地且戰敗身死,導致其建立的陳漢也隨之被朱元璋滅掉——英雄惜英雄,元末最強二人組,終究還是來了一個了斷
軍事實力更為強勁的陳友諒,為何會輸給了朱元璋?坐擁戰船鉅艦,且猛將如雲的陳友諒,理應不該如此敗給朱元璋的啊,可從戰事一開始,就可以發現了,有的時候天命這東西,不服不行——陳友諒沒有天命。其實已經抓住了先機的陳友諒,大有一舉擊潰朱元璋,掃平其老巢的機會,奈何他碰到了明末的另一個猛人,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
堅守洪都數月之久的朱文正,並沒有讓朱元璋失望。陳友諒的進攻時機選擇的沒有問題,他趁朱元璋大軍在外回援無法及時,舉傾國兵力攻打朱元璋的地盤,號稱百萬的陳漢部隊浩浩蕩蕩的殺奔洪都,卻愣是讓朱文正守了下來,且不說兵力對比,洪都城門眾多,而朱文正手中兵力僅僅兩萬有餘,可就是抵擋住了陳友諒的六十萬大軍(實數),真正的防守天才就是如此神奇,而碰壁吃灰的陳友諒,並不是沒有機會了
試圖在水上決勝負的陳友諒,攜帶了自己的全部家當,簡單來說就是當時的航空母艦。陳友諒手中所掌握的鉅艦部隊,是元末最強艦隊,甚至說除了成祖時期南下夕陽的鄭和寶船,明朝建國將近三百年的時間裡,水軍實力都無法超越陳友諒的艦隊。只是,這樣一支無敵艦隊,卻像赤壁之戰中的曹操一樣,全軍覆沒
過度的自負和驕傲成就了陳友諒,可卻也毀了他陳友諒幼年家貧,貧到什麼地步呢?連貧農出身的朱元璋都看不起他,因為陳友諒家是打漁的,在那個時代但凡能幹點長工種個地、放個牛的,都不至於去打漁。所以跟陳友諒比起來,老朱還是挺自豪的
出身寒微的陳友諒,憑藉著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的爬了上來,不像朱元璋那樣一步一個腳印,結交兄弟拉攏朋友;陳友諒的上位,靠的就是出賣朋友,比如他的恩師倪文俊。創立天完國的徐壽輝除了長得帥,沒啥能力;在陳友諒看來就是個草包,所以他先是借倪文俊的人頭,取得了徐壽輝的信任,並在幾年的時間裡培養自己的親信黨羽,幹掉忠於徐壽輝的好兄弟,直接架空了當時的天完國老大徐壽輝,自己儼然就是一國之主。而且隨著他實力的進一步鞏固,他看上了皇帝的位子
別人當皇帝,都要經過各種謀劃,搞個謀殺、整個禪讓之類的,而陳友諒就不一樣了,他的手段非常簡單粗暴,根本不需要禪讓、根本不需要陰謀,直接搞陽謀就行了。他在徐壽輝一次進寺廟祭祀的時候,直接將其殺死並取而代之,國號也改為大漢。可以說陳友諒是真的有手腕,在他統治下的陳漢,經濟發展蒸蒸日上,軍事實力也十分強勁,相較於當時的朱元璋,陳友諒才是反元的扛大旗者
早晚都要爭個你死我活,倒不如現在決一死戰陳友諒知道朱元璋的實力和能力,所以在他一統天下的路上,朱元璋是必須要幹掉的那個。糾集了足夠多的兵力,陳友諒決定跟朱元璋決一死戰,也就是那場驚天動地的鄱陽湖大戰,結果很明瞭——兵力、艦隊佔據絕對上風的陳友諒一敗塗地,朱元璋就此蕩平他一統天下的最後一個障礙,天下歸屬直接清晰明瞭
要是這麼看,陳友諒的失敗還是很可惜的,畢竟如果他成功了,天下就好改姓陳了!可惜他只能是項羽一樣的失敗者,雖然很多人都感嘆其能力卓越,軍事能力強勁,可成王敗寇,就是這麼殘忍。陳友諒早在發動政變當皇帝的時候,就已經動搖了其陳漢的根基,不少忠於徐壽輝的人包括一些名將也被其殺死,實力上有所損失,謀臣方面也沒有朱元璋這邊多。所以當他踏入鄱陽湖的一刻開始,就註定了他的失敗
雖然陳友諒擁有鉅艦無數,水軍也十分強大,但並不是大就是好,在狹窄的河道上,鉅艦並不如朱元璋臨時拼湊起來的漁船、駁船來的更為機動靈巧,加之陳友諒又十分自負的將其鉅艦連環鎖在一起,以保障其艦上可平地跑馬,增加作戰方便性。可這也方便了朱元璋採取火攻。最終被困在河道中的陳友諒崩潰了,面對朱元璋的四面圍攻,他在指揮戰鬥的時候被冷箭洞穿頭顱,元末第一梟雄就此隕落
世人皆以為陳友諒手段狠辣,不講規矩,是一代梟雄;但他也是個錚錚鐵骨的“好男兒”,當時緩成王、光積糧的老朱以及其它幾支農民起義軍,是跟元朝有過曖昧期的,要麼投降要麼詐降;只有陳友諒自始至終都沒有妥協,站在反元的第一線上
只是,成王敗寇,如果不是遇上朱元璋,或許陳友諒就能成就一番大事,建立屬於自己的王朝,只是歷史並沒有如果,而陳友諒也只能是獲得霸王轉世的稱號,跟項羽一樣,成為一個知名度較高的失敗者
-
9 # 鳶飛九天2018
正所謂“成王敗寇”,歷史永遠由勝利者書寫,成功者能夠在歷史長河中名留青史,失敗者只會成了這長河中的一朵浪花,雖然會掀起一番漣漪,卻很快消失不見。
元朝末年風起雲湧,由於元廷的黑暗與腐敗,再加上天災不斷,中華大地湧現了眾多的起義軍。在這些起義軍的隊伍中,最耀眼的兩支莫過於陳友諒和朱元璋所帶領的隊伍。
其實他們二人經歷極為相似,陳友諒也一度佔據了不小的優勢,可是最後在歷史長河中問鼎中原的,卻是朱元璋。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本來佔盡天時地利的陳友諒,輸給了不如他的朱元璋呢?
朱元璋起義軍
他們二人都是從社會底層出身的,這樣的人想要在政治舞臺上快速嶄露頭角,除了憑藉自身的聰明以外,毫無疑問肯定需要貴人的幫助。陳友諒是漁民出身,之所以能夠在軍隊中嶄露頭角,最後成為一方霸主,就是因為起義軍的上司倪文俊對他多加提拔。
然而,天完政權內部發生激烈的鬥爭,倪文俊謀殺徐壽輝失敗,轉而投靠陳友諒之時,陳友諒充分表現出了一個統治者冷酷無情的一面:他不但沒有對昔日有恩於他的上司施以援手,反而趁機將其殺害。陳友諒的實力雖然因此急劇增長,他也獲得了獨立自主的地位,但是,他這種以德報怨的行為,令眾將士感到心寒。
陳友諒
反觀朱元璋,對他幫助最大的貴人莫過於郭子興。當時紅巾軍內部也發生過內訌,郭子興被反叛軍抓去,其他將領無動於衷。這時候在外面領兵作戰的朱元璋,聽聞此事以後急忙返回軍隊解救郭子興。
朱元璋在軍隊中已經樹立了威望,如果郭子興因此而喪命,這支隊伍的領導人必然會是朱元璋,畢竟他娶了郭子興的義女馬皇后。當時有不少的“聰明人”勸朱元璋放棄救援郭子興的行動,可是朱元璋覺得郭子興有恩於他,他必然不能袖手旁觀,並且順利將郭子興救出,後來紅巾軍紛紛主動投奔朱元璋,就是將朱元璋的所作所為看在眼裡。
陳友諒起義軍
除了對待貴人的行為以外,他們二人在對待自己的舊主,也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陳友諒所在的起義軍,屬於徐壽輝領導下的天完政權;朱元璋所在的義軍,屬於韓林兒領導的龍鳳政權。
不過隨著這兩人在其義軍中的地位日益凸顯,取代兩位舊主也是必然的結果。只可惜在這場爭權奪勢之中,陳友諒又一次令手下諸將心寒。
朱元璋
他將皇帝徐壽輝誘騙到了他設好埋伏之地,徐壽輝被亂石敲擊而死,跟隨他的親信也遭到了陳友諒的屠殺,他的這種行為導致整個軍隊更加離心。
朱元璋又是怎麼做的呢?當韓林兒被張士誠圍困之時,他不僅沒有藉著敵人之手順利拿下皇位,反而力排眾議親自率兵救出了韓林兒。韓林兒逝世後,他還率領百官群臣親自為皇帝發喪。雖說朱元璋坐上皇帝之位以後,對於開國功臣可謂是心狠手辣。可是在奪取政權之前,他絕對透過這些方式獲得了將士和百姓的認可。
朱元璋
他們二人對待手下俘虜更是截然不同,陳友諒為了洩私憤,竟然將幾千俘虜全部殺光,他的這種行為,就連自己的手下人都接受無能。然而朱元璋卻將捕獲的俘虜全部放掉,除此之外甚至還給敵軍的傷兵送去了糧食、藥品,以至於後來敵軍主動前來投靠朱元璋。
陳友諒沒有輸給天時、地利,他唯一輸給的是人心。他確實有著領兵作戰之能,可是他一直忘記了一個不爭的事實,能夠奪得江山,人心遠比武力更加重要。
回覆列表
所有開國帝王你看他的政治能力都無可厚非的強大!但你翻開他們的發家史有時候你會覺得他們就是個老天爺選擇的幸運兒!每個開國帝王幾乎都有很多坎坷甚至是差一點歷史程序就會被改變的實踐層出不窮!朱元璋政治上可能強於陳友諒也許差不多!但歷史選擇了朱元璋很離奇的搞死了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