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靜靜的奕靜
-
2 # 江偉中992
要說霍金能比肩愛因斯坦的地方,我以為,當且僅當只能在他的名氣即社會知名度這個層面上。即使是楊振寧,也望塵莫及。這是霍金之所以成為霍金的一個獨特之處,這是霍金讚譽有加、推崇備至的可貴之處。單純從學術成就的大小及影響來說,霍金根本不能比肩愛因斯坦,甚至跟楊振寧還差一大截。雖說霍金有著“愛因斯坦學術繼承人”的稱號,但我們不能拿愛因斯坦作為標準,來衡量要求霍金,我們實在沒有苛求霍金的必要。霍金的成績是顯著的,“少而精”,那是他在惡劣的人生境遇下作出最大的努力而取得的,已屬盡心盡力難能可貴了,足夠映射出他的非凡、他的偉大了。
霍金能擁有極大的名聲,我認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歸結為他自身在以下兩個方面的出色努力有密切關係。其一,50多年與病魔的博弈較量,其二,後半生40年的學術取向。
◎先說前者。霍金的一生是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他的存在,對於這個世界上成千上萬的人來說,是一種激勵,是一種身殘志堅的表率,所以人們稱之為“輪椅上的巨人”。霍金生前摯友和鄰居、前格林尼治天文臺臺長、前皇家天文學會會長阿萊克-伯克森博格教授表示一“由於醫生只給他兩年的生命,因此他戲稱自己此後的餘生是上帝給自己額外的獎勵。在他只能依靠輪椅移動,幾乎不能講話的日子裡,他繼續進行著愛因斯坦未完成的工作。這樣的工作即使是對於一個健全人來說都是難以承受的,但是霍金先生不僅數十年如一日這樣地工作著,而且他還有所創新,發現了宇宙中新的事物和理論。其他人不僅無法做到,甚至都難以想象。”而且,霍金創造了漸冷症患者存活55年最長世界紀錄,簡直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奇蹟。
◎關於霍金後半生40年的學術取向,主要體現在,轉戰科普一線,出書講理,演講宣道。嘗試學術通俗化、娛樂化,以激發公眾對科學的興趣和關注,推動提高公眾的科學人文素養。霍金的人生決策的高明就在比處,為他贏得了生前死後之名望。
霍金的科普做得到家,研究理論物理學的無人能比。他不僅出版了普及名著《時間簡史》。該書被翻譯成40多種文字,印行2500多萬冊。《紐約客》評論:“迷人而清澈……讓讀者獲得從源泉學習高深科學的機會……一部光輝四射的鉅著。”而後再接再厲出版了《果殼中的宇宙》和《大設計》。這些書在世界各地暢銷,一度成為時尚讀物,使得他在大眾心目中獲得了很高的威望,各種讚譽紛至沓來。雖然3本書,讀來似懂非懂,濛濛朧朧。
1978年,霍金獲得愛因斯坦獎,這是物理學界最有名的獎項之一,他是第1個人。1979年,霍金被任命為劍橋大學最令人羨慕的盧卡斯數學教授,地位十分尊崇。自此,這位著名的科學家名聲鶴起,在電視上頻頻出現,他的照片也越來越經常被刊登在報紙的顯要位置。霍金在社會上的知名度日見高漲,加之傳媒推波助瀾,人氣旺得很,儼然一位科學明星。做訪談,拍電影,搞打賭,發憂慮,立預言,極盡所能,引導公眾視線。因為這個世界需要科學的薰陶,需要科學哲學的指導。
霍金並沒有做書齋學者,而是積極走出去傳播科學發現,交流研究成果。在其生命的晚期,他頻繁到英國美國等地演講,闡述宇宙物理的奧秘。先後來過中國3次。還登上了長城,因為“不到長城非好漢”的理念令他心馳神往。他也去過日本和香港。
關於霍金的科普,英國粒子物理與天文學研究理事會主席伊安-哈里代說:“霍金不但是全球聞名的一流科學家,能在同行中激起熱烈的反響,還是全世界的科學使者。他的貢獻已經遠遠超出了科學界,真正把基本物理學的快樂帶給了大眾,空前提升了大眾對宇宙學和物理學的認識和知識水平”。
我始終堅持認為,一個人物、一項發明、一種思想是否夠稱偉大,不僅要看為這個社會貢獻了什麼,更要考論該貢獻的社會價值。只有這樣,所做評價,方能恰如其分。“偉大”的成色才會足夠飽滿,斤兩才會足夠沉重。霍金有霍金精神,其社會價值不可估量。與他同時代的人又有幾個能做到如此?他們同樣也被認為是偉大又傑出的人。
霍金以研究宇宙學出名,曾從專業角度有所遐想,作了幾個預言,儘管有些聳人聽聞,但其初衷是明確的:關乎人類的終極命運,提供相應對策,引領相關前瞻性科技探索,體現了一個偉大科學家的良心。此外,他關於人工智慧發展危害的憂慮,也是如此。這樣一個“先天下之憂而憂”的人,世人怎能不去敬重?怎能不去關注?怎能不被熱議?霍金怎可沒有名聲?偉大的名聲?
總而言之,霍金不斷求索的科學精神和頑強堅毅的人格力量,深深吸引了這個世界上想知道想了解他的人,這就為他打開了超級人氣的大門。霍金的名氣,是霍金的特色,是誰也否認不了的。而這個是愛因斯坦所缺少的。至少就他們在世時的名聲而言:霍金≥愛因斯坦。要知道,愛因斯坦這樣的科學天才,現今幾乎家喻戶曉,那是有自他1955年去世後60多年時間積澱的效應在內。所以說,在名氣即社會知名度這個層面,霍金完全能比肩愛因斯坦。
回覆列表
誰說的?!
教你個簡單評判專業與否的標準:你覺得複雜的東西,在這樣的人的思維裡很容易抓到主線闡述清楚。
不要把堆砌模糊詞語的人當專業人士,這樣的自己都辯識不清自己用的詞――這是我從管理人文類的文章裡總結出來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