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南史

    看過《雍正王朝》這部電視劇的,都知道一個人,這個人就是鄔思道。

    這是一個大神級別的人物,雍正在登基之路上的幾乎所有重要事件,都是由鄔思道在出謀劃策,可以這麼說,沒有鄔思道就沒有雍正登上帝位的那一天。但是很遺憾告訴你們,這麼一個經天緯地的人,真正歷史上是並不存在的,關於他的諸多故事,其實都是杜撰出來的,沒有什麼真正的歷史依據。

    《雍正王朝》中鄔思道幫助雍正登上帝位,做了多少事情到底有沒有這號人暫且不說,就根據電視劇來講一講鄔思道,反正揣摩心思,陰暗手段都是由鄔思道來進行分析以及提供辦法的,其中有一段雍正當上皇帝之後,鄔思道隱退之時和十三爺的對話,就能看出鄔思道此人的深淺。

    十三爺,你我相識15年了,你單純率性,行俠仗義,我很敬服你的為人,臨別之時,有句由衷之言,這個鐵帽子王,要拼死辭掉,才幹保你終身安全。你至今沒有看透世情,常言道與平常人往來,共享樂易,共患難難;與君王往來,共患難易,共享樂難!

    老十三:鄔先生,你定心,我不信四哥會做出鳥盡弓藏的事來。鄔思道:明日我的話就能應驗,府裡專一為四爺辦隱秘差事的人,恐怕就要……不過十三爺你定心,你要你收斂矛頭,皇帝是不會把你如何的。

    與君王往來,共患難易,共享樂難這話沒錯,看看越王勾踐,看看劉邦、朱元璋。這個道理,異常淺顯。老十三會不懂?當然不是,而是他更相信他的四哥,而其實四哥雍正也不能免俗,參與密謀的該殺的還得殺,但是鄔思道到底還是小看了雍正,雍正雖然很冷酷,但是對於真正忠誠於他的人,他還是很鐵血仗義的。

    正史上,十三爺最後還是接受了加封,並世襲罔替,成為了清朝有史以來第九位鐵帽子王,以其他兄弟相比,十三爺最後也算是善終了,雍正八年時,十三爺因積勞成疾,去世時年僅45歲,配享太廟,上諡號為“賢”,同時,雍正還對他做了一件事,就是將“允祥”改回“胤祥”,這也成為清朝臣子中唯一一個不避皇帝諱的事例。

    既然說鄔思道深謀遠慮,那肯定是有本事的,也是鑑於此,才會輔佐四爺,最終成功登上帝位,這樣一個人怎麼可能會選擇年羹堯?年羹堯只是一個大將軍,有皇子不去選擇選擇一個將軍,從後期雍正對付年羹堯就能看出,不管你這個大將軍多麼厲害,也只是一個將軍,皇帝擊敗你就像擊敗一塊豆腐一樣。

  • 2 # 金全有

    鄔思道是雍正皇帝登基的得力干將之一。雍正成功繼位後為何選擇半隱退?他自己說了三條理由。這些理由真的是他的心理話嗎?誰不希望一朝掌握權,來把將令行?誰不希望自己一呼百應,前呼後擁的風光?誰不想讓人景仰,光宗耀祖?

    鄔思道不會不想。但他更知道禽鳥盡丶良弓藏、走狗烹的道理。分析一下他和雍正奪嫡之路,我們就懂得鄔思道為何選擇引退。一是鄔名義只是雍正請來教孩子讀書的先生,但實際是為雍正奪嫡出謀劃策者。有形和無形中得罪了其它奪嫡的勢力,一旦敵對勢力成功,他必將受到加害,雍正作為王爺是保不了他的。即使雍正成功,想拿他出氣的人也大有人在,這是第一份危險。二是如果鄔入朝為官,必定要為雍正分挑重擔,他在朝中無同鄉,同學,同黨,必定會受到方方面面的製肘,同時身體也會過度勞累,又傷心又傷神。不如辭歸隱市,逍遙自在。三是他和雍正密謀奪嫡的過程是見不得人的,而雍正也怕尾大不掉,所以時間一長等雍正坐穩了位置,難免會被雍正找藉口除掉。

    所以鄔思道選擇了半隱,既讓皇上有難事找到他,又不在皇上身邊轉悠,皇上想找他麻煩也找不到,鄔思道,真正的老謀深算者。

    那麼鄔思道為何又不與年羹堯搞到一起呢?這要從年羹堯這個人說起。

    首先年羹堯這個人並不完全忠誠於雍正,八王爺保薦他做四川總督時,他去八王府謝恩,雍正派他跨省去捉拿飲犯時,他只向雍正彙報了捉人的過程,而大筆銀兩所得卻隻字未提。當他從四川回京時,先去八王府,並未先看雍正,氣得雍正暴跳如雷,罰他跪一下午,當他給雍正洗完腳後,在跟隨雍正出門時,他看了一下洗腳水,欲端起去倒掉,最終還是放下了,這是一個典型的細節,說明年羹堯內心並不想做個奴才,他的心高著呢,給雍正洗腳是沒辦法的事。

    其次年羹堯這個人太張狂,不懂也不願低調,在當大將軍時,儘管軍費緊張,連雍正都發愁,但年羹堯並不節儉,照樣鋪張浪費,光將軍府每天就要花費一萬大洋,這在當時實在是窮奢極欲了。年羹堯在遭貶後,仍一路擺譜,吃一顆大白菜只吃菜心,外層幾乎剝光。就是看城門還穿著黃馬褂。平時對文武百官也是不懂得尊重,從西北得勝歸來,百官跪迎,也不下馬,弄得滿朝文武一肚子氣。

    再次,年羹堯殺戮成性,全然不把下屬性命當回事,親兵和皇上派去的待衛吵架,竟然讓親兵砍了自己的手,徵北因找不到敵人主力,每天都要殺人,尤其是在嚴家塞,婦女兒童全部殺光。可見其心狠手辣,草菅人命。

    年羹堯犯的大忌就是私結黨羽,擴大自己實力,當面向皇上呈上一大批名單要求褒獎。不少官員上任後盡幹壞事,甚至手下參將眼裡只有年大將軍,而無皇上雍正。惹得雍正發了大火。

    年羹堯也不夠自律,貪汙銀兩達四百萬之巨。就連正直的張廷玉都不向著他說話,建議皇上處死年羹堯。

    年羹堯這種種表現,你說作為老謀深算的鄔思道又怎麼會和年羹堯搞到一起呢?

  • 3 # 小齊魯吃喝玩樂

    鄔思道其人歷史上並沒有,可以說是雍正時期幾個謀士的綜合體。

    透過劇情來分析,據說鄔思道是年羹堯從大牢裡救出來的,他倆交情至深,這一點我們在看田文靜大人送往軍營的糧草的時候,就可以看出來,別人都不敢去送糧草,鄔思道隻身一人前去送糧草,年羹堯不僅沒有責罰,反而盛情款待,也正是鄔思道的計策,使得年羹堯大破敵軍,立下了平西北的大功。

    從人物角度分析,小編認為鄔思道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謀士的一個典範,熟讀中國傳統文化精於帝王之書,對政治官場的黑暗鬥爭明晰洞察,這種人也是看人看事的高手,對人性洞察細微。我們再說一下年羹堯年大將軍,性格優點缺點比較明顯,好大喜功,恃才傲物,有才幹也能成事,但是性格太過於獨斷專橫。華人講天下之臣,莫非王臣。作為臣子將軍,一定要清醒的知道你的老闆是誰,這個就是個度數的問題了,精明的鄔思道這麼有思想的鄔思道不可能看不出這一點。

    至於最後,雍正下定決心殺年羹堯,鄔思道也是出於無奈,華人講究‘’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 4 # 江湖小曉生

    鄔思道一眼就能看得出年羹堯不是個省油的燈。

    早在康熙年間,年羹堯就已經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文武全才。康熙皇帝親封他為陝甘總督,其實就已經看得出年羹堯是個厲害的人物。

    而年羹堯的手段實在是太歹毒,這是鄔思道所不願意看到的事情。當年在江夏鎮的時候,年羹堯帶著手裡的四川兵,一夜之間殺了人家幾百口,就是為了奪取當地的錢財。

    手段殘忍,前所未見。後來做了大將軍以後,年羹堯更是殺伐決斷,毫不含糊。能殺的絕不會留下活口,這就是年羹堯的作風。

    作為一名秀才,鄔思道是不願意跟年羹堯這種殺人狂魔待在一起的。尤其是在年羹堯成為大將軍以後,鄔思道更加不能跟年羹堯共事。

    因為年羹堯手裡的權力實在是太大了,鄔思道如果無法正確引導年羹堯,那隻會眼看著年羹堯越走越遠,這不是鄔思道願意看到的。

    李衛和田文鏡就不一樣了,他們倆手裡的權力雖然也很大,可是他們聽得進勸,鄔思道也就能夠慢慢引導他們走上正道了。

    鄔思道和年羹堯,一文一武,組合在一起會引起雍正的懷疑。

    鄔思道是頂尖聰明的文人,年羹堯是手握雄兵的武將。這兩個人如果聯合在一起,那麼會發生什麼?可能不用說大家也會猜到。

    鄔思道是何等聰明之人?他是深諳帝王之道的人,自然是明白雍正絕對不會眼睜睜看著年羹堯和鄔思道結盟。

    一文一武搞在一起,而且都是頂尖水平,早晚會發生意外。鄔思道之所以遠離京城,其實就是不願意跟雍正待在一起,從而受到雍正的懷疑和傷害。

    既然已經遠離了雍正,躲過了雍正的懷疑,鄔思道為什麼還要去觸這個黴頭呢?他是聰明人,他所想的,正是雍正所考慮的事情。

    雍正既然已經放過了鄔思道,那就證明,只要鄔思道做一個雍正可以找得到的閒雲野鶴,那麼雍正就不會再考慮殺掉鄔思道。

    可是鄔思道要是跟年羹堯碰在一起,結果可就非常不妙了。鄔思道的智謀,加上年羹堯的武力,雍正是完全搞不定的。

    既然會搞不定,那麼雍正自然要把這件事扼殺在搖籃裡。所以一旦發現這件事有苗頭,自然是要對鄔思道或者年羹堯出手。

    相比較於年羹堯,鄔思道是更好對付的,所以說,鄔思道將會成為這件事的受害者。鄔思道既然明白這件事,那他當然不會去觸碰這件事了。

    鄔思道明白雍正皇帝早晚會對年羹堯下手。

    年羹堯的地位和權力,使得年羹堯不得不那麼跳,而任何一個皇帝,都不會容許自己的手下人如此跳。

    這就是年羹堯悲劇的源泉。年羹堯做了陝甘總督,又晉封為大將軍,手握二十萬雄兵。這一系列的升遷,難道雍正就不擔心?

    表面上雍正極力維護年羹堯,甚至不惜跟他們家族的兄弟叔伯們鬧翻了,而背地裡,最擔心年羹堯造反的人,其實就是雍正。

    因為雍正明白,年羹堯手握的大權,是足以將滿清王朝顛覆掉的大權。這份權力,此刻雖然是用在保護雍正的統治,可是說不定哪天會成為掣肘雍正統治的工具。

    所以不管年羹堯的態度是怎樣的,處於他這個位置的人,都會受到雍正的猜忌。猜忌的結果,自然就是對其下手。

    飛鳥盡良弓藏的故事,在歷史上實在是太多太多了,鄔思道作為一名文人,對這些事情,那是再瞭解不過了。他可以斷言,雍正皇帝早晚要清算年羹堯。

    不管年羹堯的態度如何,是否主動交出兵權等等,都不會逃出雍正的手掌心。既然年羹堯的命運會如此悲慘,鄔思道為什麼還要去選擇年羹堯來輔佐呢?他總不會想著要給年羹堯陪葬吧?

    總結:將相和只能出現在故事裡,一旦成為現實,那麼皇帝就焦慮了。

    我們學習過一個故事,在戰國時期,趙國的相國藺相如和廉頗,曾經因為一些事情鬧得不愉快,廉頗總是瞧不起藺相如。

    而藺相如一味退讓,並且告訴手下人,之所以讓著廉頗,不是因為怕廉頗,而是為了趙國著想。最終廉頗深受感動,從此跟藺相如結為生死之交。

    很可惜的是,這隻能是故事,現實中,如果掌握政權的藺相如和掌握軍權的廉頗關係很好的話,那麼趙王可能就要跳起來了。

    因為一文一武的人結合在一起,對統治者來說,是威脅最大的。不管從哪個方面下手,他們倆的結合,對統治者來說,都是一種威脅。

    年羹堯和鄔思道也是一樣,他們一個掌握二十萬大軍,一個擁有帝王心術。這兩個人結合在一起,對雍正的威脅是相當可怕的。

    雍正絕對不容許這件事發生,所以我們看鄔思道在給年羹堯送過軍糧以後,再也沒出現過,你們以為他去了哪兒呢?

    參考資料:

    《雍正王朝》

  • 5 # 不啟不發

    我覺得主要是因為鄔思道先生為人淡泊,雖然深懷濟世之念,然而心地慈悲仁善所致。

    說他深懷濟世之念,當儲君未立之時,京城裡上演各樣戲碼,不過是要置對方於死地。所以鄔先生當了四阿哥胤禛的謀士,當然是將腦袋別褲腰帶上了。

    說他心地仁善,是因為他屢屢以天下為重,以百姓為憂。如此從事幕僚工作,與官場之人境界截然不同矣。

    從年青時的意氣風發、科場揚名,到後來成為顛倒漂泊的幕友師爺,中間心酸誰人能知。終於有人識中,幸得不被淹沒至於無名。

    試問這樣一位偉大謀略家,怎麼又不知道雍正皇上的聖明?之所以功成身退,還不是因為徹悟局勢,不願置身滿漢矛盾所致。因此知道他不可能復出,再投身於到刀光劍影的官場之中。

  • 6 # 步武堂

    但是面對題目還是感到一頭霧水:鄔思道選擇年羹堯“意欲何為?”,無論是在九子奪嫡的康熙朝還是在“半隱江湖”的雍正朝,以鄔思道這樣一個人物的邏輯,年羹堯都不會是鄔思道“輔佐”或者合作的物件。

    從這個角度講,這個問題想要搞清楚的應該是:鄔思道輔佐雍正奪位成功之後,決定功成身退“半隱”的時候,為什麼沒有選擇去年羹堯身邊當幕僚?

    如果是這樣的問題,我們倒可以從電視劇《雍正王朝》當中的劇情發展找到答案。

    首先,需要確定一個前提,或者說是一個共識,那就是作為四阿哥胤禛的師爺這個身份幫助胤禛在九子奪嫡當中最終勝出的鄔思道這個人物,是電視劇杜撰的虛構人物,所以,我們的分析就必須拋開真實的歷史背景,完全以電視劇的故事和視角去分析鄔思道這個“神一般存在”的高人。

    從電視劇當中的人物背景來看,鄔思道是一個有學問,有見地也有膽識的“文人當中的精英”。在康熙朝因為不滿科考當中學政的貪腐舞弊,鄔思道帶頭鼓動考生大鬧法場,並因此獲罪被抓進大牢。鄔思道在那個時候就對康熙朝的種種弊政有所憂慮並無情抨擊,這也是他獲罪的原因之一。

    在當時,年羹堯以及年羹堯的妹妹年秋月是四阿哥胤禛的包衣奴才,為了討主子的歡心,年羹堯派自己的妹妹年秋月伺候和照顧鄔思道,按照年羹堯的話就是:鄔先生是主子請的阿哥們的老師,也就算奴才的半個主子 ,讓奴才的妹妹伺候也是應該的。

    從年羹堯的角度來講,讓妹妹伺候鄔思道幾乎完全是看在四爺胤禛這個主子的面子上,從骨子裡 ,年羹堯對鄔思道完全談不上一點個人情誼。當然,年秋月不同,她和鄔思道之間是在長崎相處之下產生了真感情的。只不過這份真感情並未得到年羹堯得認可。作為兄長,他更希望自己的妹妹能成為主子四爺的側福晉,對於年家來講,年秋月似乎成為了年羹堯和主子四爺之間建立更加牢固的關係的一個工具和紐帶。也是年羹堯改變身份的階梯。

    從這個角度來講,鄔思道從年羹堯對自己和年秋月的關係的態度上來看,這個絕頂聰明的高人應該是徹底看清了年羹堯的非常急切的功利心和野心。這一點,年秋月也看明白了,所以當她被確定為四爺胤禛的側福晉,徹底的斷了嫁給她心儀的鄔思道的時候,面對因為全家被抬籍的興高采烈的年羹堯的“求見”,年秋月的回答是“年家的男人都死絕了”!

    在這個時期,鄔思道和年羹堯之間的關係,僅僅是兩個人都是四爺胤禛的心腹而共事而已,鄔思道對年羹堯的貪婪和野心看的很清楚,在年羹堯血洗江夏鎮之後,鄔思道建議四爺胤禛“這個人膽大妄為,早晚要惹出禍來,要找人看住他!”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鄔思道也很清楚,他輔佐的這位四爺,猜忌心還是非常強的,四阿哥胤禛很忌諱鄔思道和年羹堯這一內一外的兩人最重要的心腹私下結交,他清楚這兩位一旦聯手,對他來講就是一個天大的麻煩或威脅。所以鄔思道刻意的避免與年羹堯私下來往。

    在輔佐雍正登基功成名就之際,作為深諳“帝王心術”的鄔思道很清楚,他這個靠“揣摩聖意”,靠“陰謀手段”輔佐雍正奪嫡的“功臣” ,自己的作用在雍正登基那一刻起就基本喪失,雍正不需要一個有著超強解讀帝王之術的“臣子”在身邊。鄔思道主動選擇“半隱”,說明這位高人的水平絕不是浪得虛名。

    鄔思道的半隱之舉,其實就是主動的遠離朝堂並主動的並且是可控的把自己置於雍正的監督和控制之下。於是鄔思道選擇了到那個叫花子出身的陝西糧道李衛(很快就升為布政使)那裡去當一個“幕賓”,按照鄔思道的說法是“皇上想我了可以隨時找到我,我也有個安身立命的地方”。這種情況雍正是可以接受並放心的。

    其實,鄔思道“半隱”的去處理論上還是有可選擇性的。李衛,田文鏡以及年羹堯三個地方都在理論上可行,因為在雍正登基的時候,這三位都是雍正“信得過”的心腹。但從這三個人的具體背景來看,李衛是最佳選擇,而年羹堯則是最差的選擇。

    首先,從對雍正的忠誠度來講,李衛首屈一指。在雍正對擔任大將軍王手握近二十萬大軍的十四阿哥胤禵高度戒備和極度擔憂的情況下,對十四阿哥胤禵的最有效的控制就是死死的掐住十四阿哥胤禵手裡的二十萬大軍的糧草供應。這個任務雍正交給了年羹堯,但是糧草的排程大權卻交給了時任陝西糧道李衛。雍正對李衛的信任要遠遠高於年羹堯。

    第二,相對於擔任陝甘總督的年羹堯來講,李衛的地位和權力比年羹堯要小的多,對於朝局甚至是皇位穩定性的影響也要小的多,即使鄔思道想和李衛聯手也翻不起什麼大浪。

    在這一點上,田文鏡和李衛相似,但田文鏡屬於“忠臣”而非“奴才”,他和雍正之間是基於“知遇之恩”的“士為知己者死”的“忠義”關係。鄔思道的身份和在四爺府上的所作所為,田文鏡應該是一概不知,雍正也不可能告訴他,畢竟是“內彎有別”。

    事實上,直到鄔思道設計激怒田文鏡,被田文靜轟走的時候,這位忠誠的能臣幹吏都不知道這位鄔先生究竟是什麼來頭。所以,雍正在登基當晚是不可能放心鄔思道去田文鏡處當幕賓。在這種情況下,鄔思道擺脫田文鏡的控制非常容易,而這正是雍正當時很忌諱的事。

    第三,年羹堯也是手握重兵的,雍正絕對不會把鄔思道這個高人交給年羹堯,一旦年羹堯和鄔思道聯手,還真的可以左右朝局甚至嚴重的威脅到雍正皇位的安全。如果鄔思道傻到想去給年羹堯當幕賓,那麼雍正登基的當天夜裡,鄔思道絕對活不到天亮。鄔思道根本就不會有何年羹堯聯手的絲毫想法。

    對於鄔思道來講,在半隱的前提下,除了雍正本人遇到難題和威脅的時候,他才肯能出手相助,這應該是他和雍正的共識,半隱的師爺其實還是師爺,但半隱的師爺必須把握住一個基本的原則,那就是“做好事不留名”。鄔思道把握的很好。

    半隱之後的鄔思道還是出手幫過田文鏡也幫過年羹堯。但實質上都是在幫雍正。

    在赴河南上任巡撫路過山西的時候,田文鏡揭開了山西巡撫諾敏在清理山西藩庫的問題上的“集體舞弊,欺君罔上”的蓋子 ,但是卻做了一鍋夾生飯——明明知道有問題卻拿不出任何證據。雍正遇到了兩難的問題,處理不好會嚴重的影響剛剛登基不久的雍正的皇位的穩定。如何獲得證據,把這鍋夾生飯做熟,雍正心裡沒什麼譜。這個時候鄔思道出面幫著田文鏡破解了證據的難題,當然,這也是有條件的,鄔思道的條件就是透過幫雍正解決難題,換取自己進一步遠離朝堂的目的。鄔思道的條件雍正算是默許,默許的前提是鄔思道“做好事不留名”。

    在年羹堯西北平叛進入最關鍵的時刻的時候,鄔思道又一次出手,遠赴西北大營幫年羹堯找到了“叛軍主力”,這看似是幫年羹堯解了圍,其實還是幫雍正解圍之舉。

    如果說鄔思道幫田文鏡是因為這個“能臣幹吏”的確是出現了“能力不足”或者說“經驗不足”的問題的話,那麼年羹堯找不到叛軍主力則是有為了得到朝廷源源不斷的糧餉物資滿足自己的私慾,試圖擁兵自重而採取的“養寇自重”的貪婪之舉的重大嫌疑,至少鄔思道是這樣判斷的。

    年羹堯玩“養寇自重”讓雍正累的吐了血,雍正舉全國之力耗盡國庫支援年羹堯打贏這一仗,其實是在拿自己的皇位甚至是自己的身家性命在賭,賭輸了後果不堪設想。而年羹堯對此似乎並不在意,繼續玩著貓捉老鼠的遊戲。事實上,最終證明,年羹堯在這個遊戲中獲得了巨大的利益,當然也最終玩死了自己。

    鄔思道對年羹堯的幫助,確切的講應該算是代表雍正對年羹堯的敲打和警告——一旦皇上的位子不穩,你年羹堯別說發財,整個家族都會有滅頂之災。並提醒年羹堯:皇上快撐不住了,別玩了!

    至於叛軍主力,鄔思道說在哪裡就在哪裡。叛軍主力這個老鼠,應該是早就在年羹堯這隻貓的兩個爪子之間。

    最終,鄔思道還是遠走高飛了,他的遠走高飛得到了雍正的默許,是因為鄔思道用自己遠走高飛的舉動告訴雍正:你的皇位已經穩定,你的新政也已經有得力的心腹不折不扣的執行,你已經可以不需要我了,我也可以放心的過自己的“隱居生活”了。

    與其說鄔思道是個高人,不如說電視劇的編劇的故事和人物塑造太精彩。

  • 7 # 逝去即歷史

    這句話問的非常奇怪,既然鄔思道是一個深謀遠慮的人,那麼他就不會選擇最後離開雍正後去投奔年羹堯,原因只要看看年羹堯最後的下場就知道了,如果鄔思道當初選擇年羹堯只怕是自己比年羹堯還要死的早。

    鄔思道不去投奔年羹堯就是因為早就知道年羹堯不會有好的下場,他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呢?

    1、年羹堯剿滅江夏鎮,私吞財物。

    年羹堯在八爺的舉薦下出任了四川提督,臨上任前還到八爺府去辭行,雖然只是看了八爺一眼,沒有任何的交流,其實年羹堯這個時候死忠四爺胤禛的心已經不是那麼的堅定。

    正因為有了自己的小心思,所以在接到十三爺胤祥的到江夏鎮捉拿劉八女的時候,年羹堯才會下令屠殺了七百多人,為了就是將江夏鎮的財務全部私吞,這樣即使是有人懷疑,也是死無對證的事情。

    年羹堯到京城給胤禛覆命,但是卻沒有提及這批財物,但是鄔思道卻一語道破這件事情,其實就已經知道了年羹堯“不忠”,這樣的人不能合作。

    鄔思道還給胤禛提出建議,安排李衛去盯著年羹堯。

    2、年羹堯進京,沒有提前通報和拜訪四爺胤禛

    胤禛推舉胤禵為大將軍王,作為交換,將陝甘總督的職務給了年羹堯,胤禵命令兵部發文另年羹堯進京,按理說這個時候年羹堯應該先通知四爺胤禛,隨後就來拜訪。

    但是年羹堯卻沒有通報,偷偷的進了京,還順路到八爺府拜見了八爺胤禩等皇子。

    這件事情被胤禛知道後,立刻到吏部將年羹堯升任陝甘總督的檔案給拿走了,年羹堯趕緊到胤禛府謝罪,整整跪了一下午,終於在天黑的時候,透過給胤禛端洗腳水認錯,才獲得胤禛的原諒。

    僅從以上兩點,鄔思道就看出了年羹堯的不安定和不忠誠,也認識到了胤禛只要年羹堯失去利用價值就會被徹底拋棄。

    正因為鄔思道有如此的深謀遠慮,所以在胤禛登基成為雍正皇帝后,鄔思道選擇半隱的方式離開雍正,選擇了到李衛那裡去“半隱”,而不是投奔年羹堯。

  • 8 # 離上青

    我個人看來,正是因為鄔思道太過深謀遠慮,才導致其最終沒有選擇日後跟隨年羹堯。眾所周知,年羹堯最終的結局實在是不甚樂觀,如果鄔思道最初選擇一心一意扶持年羹堯的話,恐怕最終鄔思道的結局同年羹堯比起來,也相差無幾!

    鄔思道最早曾在時任山西布政使的田文鏡手下任職,官拜紹興師爺(即官從田文鏡手下)的這個階段,可以說是鄔思道在畢生仕途上最為“春風得意馬蹄疾”的時候。田文鏡官途暢意之時,正也是鄔思道聲名遠播之時。

    《清史稿》中有過這樣記載:雍正帝曾於田文鏡的奏章上寫道:“朕安。鄔師爺安否?”

    由此可見:一方面,田文鏡之所以能夠在雍正帝眼前當紅,是同鄔思道的功勞脫離不來的;另一方面,雍正帝對於這位大智之士,是頗具賞識的。

    清代學者李嶽瑞的《春冰室野乘·田文鏡之幕客》中記載:田文鏡死後,鄔思道便悄然潛藏至雍正皇帝身邊,專為雍正帝排憂解難。

    為什麼鄔思道是一位深謀遠慮的人,最終為何沒有選擇年羹堯?

    其一:鄔思道的“達則兼濟天下”

    無論是身為地方巡撫使的田文鏡,亦或是身為帝王的雍正帝,鄔思道全心全意為他們排憂解難是有著根本原因。這其中,鄔思道的選擇與其本身愛國愛民的思想是不無關係的。恰巧,年羹堯並不符合鄔思道歸附的人格標準。

    《雍正王朝》中有過這樣一幕:年羹堯搜捕劉八女至江夏鎮時,曾經擅作主張血洗江夏鎮,導致全鎮上下共600多男女老少慘遭殺手,並且年羹堯竟然私自將大量錢財吞沒。事後,早已知曉此時內情的鄔思道對滿謊不報、故意隱瞞的年羹堯甚是厭惡至極。

    其二:年羹堯的風口浪尖

    眾所周知,年大將軍之所以最終垮臺被殺,歸根結底還是雍正帝對其不思悔改、倍加過分後的“忍無可忍,終毋須再忍”的痛下殺心。鄔思道聰明絕頂,身為雍正王朝中最為大智若愚的謀士,他早已將這其中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看的十分透徹。

    如果當初半退半隱的鄔思道在離開京城之後選擇了手握重兵、鎮守西北的年羹堯,這一舉動無疑於就是自尋死路。鄔思道半隱之時的年羹堯,早已處於當時政治鬥爭上風口浪尖的關鍵時期了。鄔思道深知:年羹堯當時距離死亡已然不遠。

    其三:比起年羹堯,李衛更具優勢

    論起鄔思道同雍正手下幾位心腹的關係來看,其中十三阿哥胤祥、田文鏡和李衛,這三位都曾與鄔思道有過交情往來且情義深厚,唯獨與年羹堯處處不合。

    鄔思道遠離京城之後,其實也只是名面上的離開,試想:如此精明強幹之人,雍正帝又怎可安然放之、任其遊蕩呢?鄔思道在踏出京城的那一刻,自然而然也會對此深刻體會。

    除了上述兩點,鄔思道最終沒有投奔年羹堯還有李衛的因素。

    ①李衛比起年羹堯,在受寵信任上要更具優勢,而且從李衛本身來看,的確是擁護雍正帝的鐵桿大臣,鄔思道投入李衛門下,雍正帝便可大為放心

    ②鄔思道曾與李衛有過深情厚誼,李衛也曾在鄔思道的建議之下仕途通暢,比起格格不入的年羹堯,鄔思道自然而然會選擇李衛。

  • 9 # 菸袋衚衕

    我認為題主所說的選擇,指的是鄔思道在李衛和田文靜那裡半隱吧,那我們就結合劇情說明。

    首先:鄔思道為何要退隱

    鄔思道是以前在雍正府上的謀士,實際出的謀略,大部分都是陰謀,上不得檯面,而此時雍正繼承大統,是不允許過多的人知道自己這段曾經的歷史的。所以鄔思道才為了保命,選擇在李衛那裡,既可以讓李衛監視到自己,讓雍正放心。同時,還能在需要的時候幫助雍正。

    其次:鄔思道為何不選擇年羹堯

    鄔思道從一開始就是想退隱到一個皇帝找不到的地方,無奈皇帝不允許,這點從他最後從田文靜那裡逃走就可以看出。鄔思道太瞭解年羹堯了,當時年羹堯殺了江夏鎮左右的人,並且將所有財富收歸自己所有,當時鄔思道的眼神,就已經看透了年羹堯是一個無君無父的小人。遲早要有一難的,所以鄔思道不會選擇年羹堯,將自己又從新暴露在雍正密切關注的環境中。雍正為年秋月抬旗,其實就是為隨後納秋月為妃子做準備,以此來牽制年羹堯!

    畫外音:真是歷史上,雍正對年秋月還是很有感情的,這點從幾年之間先後生下四個兒女,可以看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歷史上“生不尋常,死於非命”的胡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