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洋洋大觀
-
2 # 有用的阿吉
儒家教育?那是儒生自己附會的,曹操自己沒說過,我只能確定曹操是他爹他媽教育出來的,什麼儒家不儒家的貪功而已。
-
3 # 真牛46
曹操是一個奸雄,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但談不上是一個優秀的人。如果三國演義中""陳宮與曹操""的故事是真實的話。那麼曹操就是一個為了一己的私利而不擇手段地濫殺無辜甚至殺死他的救命恩人。那麼操操不僅不是一個什麼優秀的人,而是一個奸惡的壞人。
-
4 # 博古論今天
一個人的成功,除了自身的能力之外,還有天時地利人和。
曹操能如此優秀,首先是跟自身的能力有關的。一個人的格局、思維、認知、性格都能體現一個人的能力。曹操出生於宦官世家,從小衣食無憂,受到良好的教育,他機智靈敏,隨機應變能力強,性情放蕩不羈,見識的東西也多,又博覽群書,尤其喜歡兵法。曹操對文學、書法、音樂、兵法等都有深湛的修養。這些都是自己從小培養起來的個人能力。
光有個人能力也不行,還得天時地利人和。許劭曾對年輕的曹操說過:“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若是和平年代,曹操或許就是一名奸臣,剛好那時候天下大亂,正所謂時勢造英雄,這時候的亂給了他發揮才能的機會。再加上他官至校尉,給了他一定的地位基礎。還有他勤王迎漢獻帝,出師有名。後來統一北方中原,中原人傑地靈,大多數人才都為其所用,曹操也惜才愛才之人,麾下效力者都能死心塌地忠心於他。
不僅如此,曹操的思想層次也很高,他培養的兒子都非常優秀,也很團結。這一點劉備和孫權跟他比起來真是差得太遠。他在位期間也勤儉節約,愛民如子,也沒有稱帝,因為他知道民心所向才是正統。
同是學儒家文化教育,有的人就是遵守死理,有的人就思維開闊,跳脫於固步自封的侷限,就像曹操,他並不是不愛讀書,他是善於思考,靈活運用,書是死的人是活的,所以他的優秀也是有原因的。
-
5 # 荼蘼香晚
曹操是儒家?曹操是儒家教育出來的?也許儒門是這樣定義的:凡是認字的都是儒家。
對儒門的這種邏輯,大概只能這樣感嘆:漢字是中國的,中國是南韓的,南韓是儒家的!嘴仗上能打敗南韓,只有現在的儒門。
以前儒門說,張良是儒家,我笑了。說諸葛亮是儒家,我忍了。現在居然說曹操也是儒的,不能忍!
曹操身為漢臣,挾天子而令諸侯,心存篡位之思,是謂不忠。
曹操的父親曹嵩被陶謙部將錯殺,曹操遂攻略徐州,所過大肆殺戮,一路上“雞犬亦盡,墟邑無復行人”,暴虐洩恨,如此行事,不能稱孝。
曹操大興殺戮,不能為仁。
曹操權謀奸詐,不能為義。
曹操心思反覆,不能為信。
奪兒子的女人,不能為慈。
對漢帝桀驁無理,不能為恭。
。。。。
如此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不信不慈之人,儒門也搶著要?
儒門是垃圾桶?
最後只想說:曹操是法家,兵家,縱橫家,亂世之權臣,千古人傑!
-
6 # 聽聽白話
與同時代的孫劉比,同樣受教儒家,曹操表現如何,也不能成王敗寇,要具體分析。
弄成三國鼎立的局面,算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特有的現象吧,劉孫曹,皆是英雄。
曹操統一北方,其子代漢建魏,後來,魏滅蜀,再後來,在曹魏的基礎上晉又滅吳,最終一統天下,看來,曹公影響深遠。僅就這一點來講曹公的優秀,真有其超出孫劉二人的地方。毛澤東不止一次地高度評價過曹公,還寫在詞中,“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
要評比曹公,要參考的是《三國志》而非《三國演義》。廈門大學易教授在這方面講了不少,可網上搜知。我私下裡認為曹公乃真英雄,足以稱得上文學大家,大思想家,優秀的政治家。
至於曹公受到儒家教育多大的影響,真不好說,一個人的行為,受單一思想影響的並不多,諸子百家的學說,就足以讓人七竅生煙了。曹公偷偷鑽研過,也未可知。
個人的思想歷來都是複雜的。就如後世蘇軾吧,儒釋道都對蘇軾有很深的影響。我們看到的蘇軾,絕不是一個單一儒教下的小學生。不過,曹公可能不瞭解佛教,因為東漢末年,佛教還不盛行,估計他沒受過佛教的影響。所以,建當世之功心切,心無掛礙於來生,一下子就名垂青史了。
奈何,我學識短淺,不宜再說長道短。要說曹操更優秀,這問題非專家研討不可。此頁翻過,敬請參看專家們的評判。
-
7 # 赤水劉公
同樣是一個老師,為什麼有人是學霸,有人是學渣?
同樣是出海打魚,為什麼有人打得多,有人打得少?
明明同一個父母,為什麼老大是英雄,老二是罪犯?
所以說,這個問題根本就是一個偽命題。曹操的確是優秀,但不單純是因為儒家教育的結果。
一個人優不優秀固然離不開接受的教育,但更重要的是各人的悟性和努力。都知道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一分的靈感。但是這一分的靈感卻勝過那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
很不公平是不是?沒辦法,這就是現實規律。
比如說畫畫。努力可能使你變成一個很不錯的畫家,但如果沒有天賦,終生也不可能成為一代大師。
曹操的優秀就是良好的家教和絕頂的天賦,再加上一點運氣成就的。所謂時勢造英雄嘛!曹操生活的年代是在東漢末年,是一個天下大亂,群雄並起的亂世。
而眾所周知,儒家教育在亂世是行不通的。
孔子就曾說過:“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這是孔子教給弟子們的明哲保身之道。孔子讓弟子愛惜自己的生命,不主張在亂世枉送性命。要留著有用之身在和平年代大展身手,以便實現“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治世理想。
曹操出身官宦家庭,自小接受了良好的儒學教育。儒家的“詩、書、禮、樂、易、春秋”定是掌握的滾瓜亂熟,思想也深受儒家影響,這是毋庸置疑的。
比如曹操那首著名的詩《短歌行》裡就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這些句子無論是不是曹操的真心流露,至少表面看來他是認同儒家尊重君主,敬重周公的思想的。
當然,在那個群雄逐鹿的年代,要說曹操不會萌生成就千秋霸業的雄心壯志也是不客觀的。
畢竟當時的地方軍閥個個都虎視眈眈,想要自立為王,甚至取漢而代之。那麼為什麼就單單指責曹操呢?
曹操之所以優秀,更多的是源於自身。比如曹操卓越的軍事才能。除了著名的赤壁之戰以外,凡是曹操親自帶兵的戰鬥,鮮少有失利的。其中還有著名的以少勝多擊敗袁紹的官渡之戰。
比如曹操卓越的政治才能。他深知“槍打出頭鳥”的道理,儘管實力超群,但絕不第一個跳出來稱王。反而“挾天子以令諸侯”,佔據道德高地。即使到曹操去世,他依然戴著一頂魏王的帽子而沒有真正篡權。
再比如曹操寬廣的胸襟和大局觀。他善於發現人才,重用人才。所以手底下聚集了大量的軍事、政治、文化等各種人才。即使是劉備的結義兄弟關羽,也因敬重他的才能而極盡籠絡之能事,最後依然放其離去。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忠君思想,試圖以“仁義禮智信”在治世幫助天子統一百姓思想,維護統治秩序。而曹操是要在亂世當中幹出一番驚天動地事業的。所以說,曹操的優秀不是儒家教育的必然結果,更不是唯一原因。他的成就更多的是自身的領悟和歷史的選擇。
-
8 # 唐不三不四藏
同樣是儒家教育,為什麼曹操如此優秀?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同樣是儒家教育,曹操是班裡的差生!
這要從何說起呢?
歷史背景首先要從黃巾起義開始說起
東漢末年“皇帝昏庸”“宦官專權”,這是對當時天下大亂原因的習慣性理解。這沒有錯,確實是這樣,但是怎麼會突然冒出來這麼多“軍閥”?要知道那個時期軍隊是中央控制的,我們經常在電視劇裡面看見的“虎符”就是臨時授予排程權。虎符分成兩半,一半在官員或將領手中,一半在中央。只有兩個拼起來,才能排程軍隊。那怎麼會出現那麼多的“私人武裝力量”?這就要拜“黃巾起義”所賜,“黃巾起義”的規模非常大,光起義軍就有三十多萬,間接的參與者更是高達幾百萬。這麼大的規模已經超出了中央所控制軍隊的應付範圍,怎麼辦?只有動員地方力量來協助鎮壓。政府把軍權徹底開放,允許地方官員,甚至地主豪強都可以自行招募軍隊,抵抗黃巾軍。這等於是說,只要有能力,誰都可以擁有軍隊。於是就有了“織蓆販履”的劉備,也擁有了一支私人武裝了。不過,這樣一來,雖然“黃巾起義”被快速的平定了,但軍權開放無異於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擁有軍權的地方勢力卻越來越不受控制。並且我們都熟悉董卓,幹了件有顛覆性的事,就是換皇帝,廢了劉辯,立劉協,讓中央的正統性和神聖性受到了嚴重的打擊,導致各個地方的“軍閥”有了名正言順的合理性。我們的“儒家差生”就在這樣的環境裡登場了。
曹操的“斑斑劣跡”“挾天子以令諸侯”
這個是敵對勢力對曹操救駕的評價,其實最早提出這個概念的是袁紹那邊的人賈詡,但是袁紹沒有采納,為什麼呢?當時董卓廢了劉辯立劉協的時候,袁紹為了反對董卓的蠻橫行為不承認劉協的正統性,並對劉協的血緣關係提出質疑,說白了就是我袁紹不認你這個董卓的傀儡皇帝,董卓更狠,我殺了劉辯,就剩劉協,你不認也得認。所以袁紹嚴格恪守儒家傳統,皇帝繼承只能是嫡長子,別的我不認,於是出現了“挾天子以令諸侯”機會的時候袁紹猶豫了,不過袁紹真正猶豫的不是因為當時不認劉協現在接回來尷尬,而是真接回來了,我是聽他的還是不聽,聽,那我還沒有現在舒服自由,不聽,那我豈不是背上了千古罵名。而我們的“儒家差生”曹操不在乎,畫著個大白臉就去接天子回家,然而曹操是怎麼表達這個事情的呢?“奉天子以令不丞”這境界不是賈詡所能具備的!捨得犧牲現有的地位與自由,不怕未來可能出現的麻煩與挑戰。
“屯田制”
儒家教育絕對不允許任何有資本主義色彩的剝削!
然而我們的“儒家差生”提供“生產資料”農田和農具,“榨取勞動人民的剩餘價值”土地所產安比例上交。這條“資本主義制度”安撫了當時的社會不穩定的因素,流民,並且發展了社會經濟,一舉兩得。
三下“求賢令”
在當時人才的選拔首先是要你有“德行”有過忠孝的義舉並且你有才華,才能被舉薦
而我們的“儒家差生”他在“求賢令”中提出了唯才是舉的選拔人才原則。突破了當時人才選拔的束縛。孔子要是知道了一定會說曹操“非禮”啦!記得劉備、關羽張飛解了董卓被黃巾軍的圍困,董卓曾問劉備:“你們的首領是位什麼將軍?”劉備答:“我們不是官軍,而是義軍,沒有什麼將軍不將軍。”董卓聽後,連救命之恩也不謝,轉身策馬而去,根本沒有將連一點功名也沒有的劉備放在眼裡。
有了正統的名義,有了經濟基礎,有了人才的儲備,我們的“儒家差生”活的就是這麼的精緻,這麼的優秀!最後用我們“差生”的話作為結尾《讓縣自鳴本志令》
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有幾人稱王,幾人稱帝。或者人見孤強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評,言有不遜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 -
9 # 馬弓手關習習
曹操,首先浮現在人們腦海中的往往是那個煮酒論英雄、豪氣沖天的曹操,或者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陰險毒辣的曹操。
提起曹操,首先浮現在人們腦海中的往往是那個煮酒論英雄、豪氣沖天的曹操,或者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陰險毒辣的曹操。然而卻很少有人會聯想到兒時的曹操。
因緣際會,成了宦官之家的寵兒
曹操,對於華人而言,可以說是最熟悉的陌生人。為什麼說曹操最熟悉呢?三國以來,一千八百多年,經過正史野史、小說戲曲、電影電視劇甚至於遊戲漫畫,曹操的形象可以說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熟得不能再熟了。
那為什麼又說曹操是陌生人呢?這裡有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曹操是誰?大家所熟悉的曹操,是作為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的曹操。但是還有另一個曹操,您也許不知道,這就是作為法學家的曹操,作為立法者的曹操,作為法官的曹操,作為劊子手的曹操,作為犯罪分子的曹操,作為一個傳統法文化符號的曹操。從這一點上來講,曹操的身份有不為人知的一面。
第二個問題:曹操做了什麼?曹操一輩子打了很多仗,進行了很多政治鬥爭,害死了很多人,對後世影響非常深遠。這個是大家熟悉的。但是,從法律文化的角度來講,漢末三國的時候有一次重大的變革。思想上,當時儒家定於一尊,一統天下的局面被瓦解,思想界重新進入了百家爭鳴的時代,各種新思潮、新流派風起雲湧;從制度上來看,漢朝法律體系雜亂無章的這一根本性弊端得到了改變,中國從此以後有了系統的、簡明的、統一的基本法典。這樣一個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大變革的開啟者,正是曹操。從這個角度來看,曹操的功勞有不為人知的一面。
第三個問題:如何評價曹操?二十年前我第一次讀《三國演義》,年少無知,曾經提出過這麼一個問題:“曹操到底是一個好人呢,還是一個壞人?”我想,讀過三國、和我曾經有過同樣疑問的人,可能不在少數。曹操這個人太複雜了,他遊走於正義和邪惡的臨界點上,挑戰著人們一般的道德倫理觀念。在曹操的身上,“好人”和“壞人”這樣簡單的道德標籤通通失效。所以,在價值多元化的今天,再來給曹操發一張好人卡,“你是好人”,或者把曹操的大白臉抹黑,“我黑你”,這都沒有意義。曹操死了一千多年了,你喜歡或者不喜歡,曹操就在那裡,不增不減。我們要反思的問題是:為什麼一千多年來,同樣是這樣一個曹操,卻一會兒被我們捧上了天,一會兒又被我們踩下了地?為什麼這一千多年來,華人始終執著於對曹操進行道德上的評價和苛求?曹操本身沒有問題,問題在於曹操的評價者——我們,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咱們從法律的角度來講,有這麼三件事情值得一說:第一,少年曹操在大量閱讀法家的書籍,學習法家的理論;第二,少年曹操在從事一項當時非常流行的違法犯罪活動;第三,少年曹操成為了一起謀殺案的被害人。
先看第一點。東漢時期的兒童,都學些什麼呢?東漢末年的一部文獻《四民月令》記載,貴族子弟,九歲上小學,十四歲小學畢業,和咱們今天差不多。小學課程分為初級班和高階班:初級班學習《急就章》《三倉》,這是語文;《九九》,這是數學;《六甲》《五方》,這是天文地理的基本常識。高階班學習《孝經》《論語》這些淺顯易懂的儒家經典。小學畢業,沒有什麼初中高中,十五歲直接進太學學習。太學裡面學什麼呢?《詩》《書》《禮》《易》《春秋》,還是儒家經典。
這就是當時貴族的情況,循規蹈矩、按部就班,最終教育目標就是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溫文爾雅、文質彬彬的儒家人才。曹家的情況就比較特殊,爺爺是宦官,爹是暴發戶,都沒什麼文化,哪懂什麼叫儒傢什麼是法家,反正小孩嘛,就應該讓他多看書唄。所以曹操從小讀書沒有侷限於課本,讀書無禁區,什麼書都看,什麼諸子百家、兵書戰策、史書雜傳,什麼都讀。在這各種各樣的思想流派裡面,與他的性格和天性相適應、曹操最喜歡的是法家和兵家。
《三國志武帝紀》說曹操“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申,申不害,商,商鞅——這兩個是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韓信,白,白起,這兩個是兵家的代表人物。這正是曹操喜好法家和兵家的佐證。《三國志武帝紀》說曹操“少機警,有權數”, 從小就很機靈,懂得權變之術。這就充分說明了曹操從小喜歡法家和兵家的法術權謀,和當時作為主流的儒家士大夫不一樣。
那麼曹操是怎麼個“少機警,有權數”法呢?咱們來看一個具體的例子。
《三國志》注引《曹瞞傳》說少年曹操不務正業,而他每次一干壞事,他的叔叔就找他爸曹嵩打小報告。曹操對此懷恨在心,覺得我要想個辦法怎麼治你一下。有一天,他看到叔叔遠遠地走過來了,靈機一動,突然想到一個辦法,“啊”的一聲慘叫,倒在地上口吐白沫渾身抽搐。他叔叔一看這怎麼回事?剛才還好好的。過來一問:“阿瞞你這是怎麼了?”曹操說:“我很有可能是中風了。”他叔叔趕緊說:“你在這兒別動,我去找你爸來救你。”一路跑到他爸曹嵩那兒說:“大哥!大事不好了!阿瞞中風了,你快去看看吧。”曹嵩聽到這個訊息心急火燎地跑到現場一看,曹操臉色紅潤,表情淡定,什麼事情都沒有。曹嵩覺得很奇怪問:“你叔叔不是說你中風了嗎,你這唱的哪出啊?”曹操一臉無辜:“沒有啊。”然後故作恍然大悟狀:“哦!我知道了!很有可能是這樣,叔叔平時老看不慣我,這個我是知道的,所以他經常說我壞話,這個我都習慣了,您別往心裡去。”
曹嵩一聽也恍然大悟:難怪在你嘴裡聽不到我兒子半句好話,原來是這個原因!從此以後,曹操再做什麼壞事,他叔叔再打小報告,曹嵩一概不相信。曹操也就更加和尚打傘——無法無天了。
這個故事,很多人都聽過,但是我們可以從這麼一個老故事裡面提取出兩個新的問題:第一個問題,為什麼曹操小小年紀就對法家和兵家的權謀法術掌握得這麼爐火純青?他叔叔作為一個成年人連個小孩兒都鬥不過,什麼道理?答案其實前面已經講過了,正是因為曹操從小喜歡閱讀這方面的書,這和他的閱讀範圍是分不開的。第二個問題,曹操小時候究竟幹了什麼壞事兒,為什麼他叔叔成天跟他過不去呢?答:曹操在從事一項當時非常流行的違法犯罪活動——遊俠。
-
10 # 狼行天下8846591
一、任人唯賢、禮賢下士的曹操
曹操曾頒佈三道求賢令。這三道求賢令一舉顛覆了中華傳統儒教信念的文化思維。曹操不僅鄭重推出“唯才是舉”的主張,還大步流星地將這一主張無條件的貫徹到底,使“唯才是舉”成為優先於其他所有原則之上的首選原則。成為千古佳話。
曹操在頒佈“唯才是舉”的詔令後,開始招賢納士。在他的高階謀士戲志才去世後,他對當時任侍中、尚書令的荀彧說:“志才死後,沒有可以與我共同商談國家大事之人”,並要求荀彧為他推薦人才。荀彧就把郭嘉推薦給曹操。郭嘉與曹操兩人初次見面,就縱論天下大勢,探討國家興亡,暢談治國用兵之道,十分投機默契。曹操就十分高興地對眾人說:“能使我成就天下大業的,必定是此人!”
二、心狠手辣、不擇手段的曹操
曹操為造建始殿,親自揮劍砍伐躍龍祠前的梨樹,得罪了梨樹之神,當晚做了個噩夢,驚醒之後便得了頭痛頑症,遍求良醫,均不見效。後來,華歆向曹操舉薦了華佗,曹操立馬差人星夜將華佗請來為他看病。華佗認為曹操頭痛是因中風引起的,病根在腦袋中,不是服點湯藥就能治好的,需要先飲“麻肺湯”(按:也就是人們所熟知的“麻沸散”,是華佗發明的一種麻醉劑),然後用利斧砍開腦袋,取出“風涎”,才可能去掉病根。
多疑的曹操以為華佗是要藉機殺他,為關羽報仇,於是命令左右將華佗收監拷問,致使一代神醫屈死在獄中。曹操為了宏圖霸業,可以犧牲諸多,為了守住江山,也是心狠手辣,排除異己,手起刀落,從不手軟。
三、結語
一代梟雄雄心壯志,為君者當習得權、術、勢,為主者當掌控大局,為梟者當不擇手段,方千古留名。
回覆列表
曹操你為何如此優秀,文史誌異來回答。
古今中外,歷史名流一直是後世研究和效法的物件。論創業和公司治理,人們往往喜歡對標三國。
優秀的COO――諸葛亮,優秀的HR――劉備,優秀的董事長――孫權,而優秀的CEO當非曹操莫屬了。
《三國演義》作者是站在劉蜀的角度去寫這一段歷史,虛構和弄虛作假,水分太多,演義的太多,史實過少。
曹操雄才偉略,精明能幹,知人善用,又是個大文豪,建安風骨的奠基人,同時是個優秀的詩人,還是個出色的軍事家,被《三國演義》給黑化了。
為什麼說曹操是史上最全能的CEO呢?其實他不僅全能,他還是歷史上最適合做CEO的人,下面就來說道說道為什麼曹孟德最適合當CEO。
1、愛民如子,抓生產搞經濟,搞好內政。
曹操治下的魏,生產搞得好,曹操還把民間的鄧艾提拔為屯田的負責人,魏國因為有了屯田制,生產搞上去了,後方補給得以保障,民生也得以保障。
2、曹操是法家代表人物,他崇尚法治,在他的治下,軍紀嚴明,紀律執嚴,依法治國,賞罰分明管理井然有序。有一次行軍,他下令踐踏了農田者按律斬首,後來他自己因為馬驚了,踩了稻田。身為一國國軍肯定不能處斬,但是為了維護軍紀,他把頭髮給剪了。
在那個時代剪頭髮可是大事,身體髮膚受之父母。
3、搞文化建設,提高這個國家的凝聚力和軟實力。政治方面對外軍事統一,對內一方面倚仗氏族門閥的力量鞏固自己的勢力,另一方面又壓制士族門閥的勢力,牢牢地把握控制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4、他心思縝密,有高超的謀略和膽魄。大戰略大方向能把握得好,同時又有膽魄衝鋒陷陣,大大鼓舞士氣。
5、挾天子以令諸侯不是個美差,不是誰都能做得了的。何進、董卓,這些人的下場都不好,李?喙?嶙詈蟮南魯∫彩撬牢拊嶸碇?兀??懿俚南魯「??峭耆?煌??懿儺?熳右粵鈧詈鉅怖鮮潛蝗稅瞪保??裁茨芑釒敲淳媚兀空飧??哪甭災腔塾瀉艽蟮墓叵怠?
6、經受得起失敗。不能經受失敗的CEO不是好的CEO。曹操前後打了很多勝仗,但是也大了許多敗仗。《三國演義》描述曹操敗走榮華道的時候寫得很不堪,我們都知道,一個豪放派的大詩人,胸懷夢想有具雄才偉略的曹操,哪會那麼放不開看不開?
7、教育抓的好,從他的幾個兒子,尤其是曹丕和曹植,兩個都是大文學家,滿腹經綸,都是胸懷天下,有大格局的人中龍鳳。曹操不僅把自家的教育搞得很好,在整個社會的教育和人才的尋覓和提拔上更是極為重視。曹操這個CEO太明白教育對一個國家來說的重要性了。
8、開明,肯定建議,有主見而不剛愎自用。曹操很喜歡聽聽謀士的建議,但又是一個非常精於決斷的人,三思後行,當斷則迅速乾淨利落。
9、有優秀的性格特質,個性自信而豪邁,樂觀。這個特質是主大事的人必須擁有的。
10、身邊人才很多,而且都是他親戚,比如曹氏,夏侯氏各將領,都曾隨著曹操出生入死,又深得曹操信任,畢竟是一家人。此外曹操又十分愛才惜才,一首《觀滄海》道盡了曹操求賢若渴的心。